1. 生化分析仪检测方法中的终点法、两点法、双波长法有什么区别
我们在购买生化仪的时候,生化分析仪的参数上的检测方法可能存在多个,包括终点法、固定时间法(两点法)、连续监测法(速率法)、双波长法等等,这些检测方法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作用呢?
终点法:被测物质在反映过程中完全被转变为产物,到达反映终点,根据终点吸光度的大小求出被测物浓度,称终点法。此方法参数设置简单,反映时间一般比较长,精密度好。
固定时间法(两点法):指在【时间-吸光度曲线】上选择两个测光点,次两点既不是初始吸光度点,也不是终点吸光度点,用这两个值吸光度差值计算。
连续监测法(速率法):是在测定酶活性或用酶法测定代谢产物时,连续选取【时间-光度曲线】(各两点吸光度差值相等)的吸光度值,并以此线性期的耽误吸光度变化值计算结果。
双波长法:采用一个主波长一个次波长的检测方法:1、消除噪音干扰;2、减少杂散光影响;
3、减少样品本身光吸收的干扰,检测结果更准确。次波长大于主波长100nm,主次波长处有尽可能相同的光吸收值。
这些测试方法各有优势,从多个方面取长补短,是生化分析仪的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加以完善,更能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和一些潜在疾病的风险。
康宇医疗生化分析仪目前分为全自动和半自动的多个型号,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其中也包含了多种检测方法,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适用于各类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乡镇卫生院、诊所的医疗机构。
2. 血液生化检查包含哪些项目
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包括: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2、肌酐
3、尿素氮
4、血清葡萄糖5、甘油三脂
6、总胆固醇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损情况的一项指标(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2、与3、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是,代谢废物不能够排除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它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4、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指标,对于诊断以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5和6、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是衡量血液中血脂水平的一项指标(血脂是血液中各种脂质的总称,其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无论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都增高,都统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皆增高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血液生化检查项目
包括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PH、钠、钾、氯、钙、磷、血糖、碱性磷酸酶等。血尿素与肌酐就是尿毒素。其实严格说来,这两项仅是毒素的一部分,因为,两者同时由肾小球滤过排出,而且监测容易,因此,很早就被用来评价肾功能的主要指标。数值越高,代表肾功能越差。由于肾脏储备功能很大,通常肾功能下降一半时,尿素与肌酐才会明显上升,因此,早期肾功能衰竭不易被发现。另外,年龄、身材、营养状况及其他疾病
,如心功能衰竭、肝病、败血症等,也会影响尿素及肌酐数值的变化,须谨慎对待其数值。
3.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方法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方法:
1、终点法(endessay)完全被转化成产物,不再进行反应达到终点,取反应终点的吸光度来计算被测物质的浓度。生化检验中除酶和BUN、CRE外几乎都用终点法来进行检测。
2、一点终点法:取反应达终点时的一个点的吸光度来计算结果。
3、二点终点法:取反应尚未开始时读取一个点的吸光度,待反应达终点时再取第二点的吸光度。用第二点吸光度减去第一点吸光度的差值来计算结果。主要用于扣除试剂和样品空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一般双试剂用。
4、固定时间法(两点法):是取尚在反应中的两点间的差值来计算结果。此两点既不是反应起始点也不是终点。主要用于检测一些非特异性的项目,如肌酐。
5、连续监测法(动力学法、速率法):是在测定酶的活性或酶代谢产物时,连续取反应曲线中呈线性变化吸光度值(△;A/min)来计算结果。因在反应线性时间内各点间的吸光度差值为零故又称谓零级反应。
(3)生化检查二种检测方法的数据扩展阅读: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原理:
自动化分析仪就是将原始手工操作过程中的取样、混匀、温浴(37℃)检测、结果计算、判断、显示和打印结果及清洗等步骤全部或者部分自动运行。
如今,生化检验基本上都实现了自动化分析,还有专为大型或超大型临床实验室和商业实验室设计的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可根据实验室的检测量任意配置。
无论是当今运行速度最快(9600Test/h)的模块式全自生化分析仪,还是原始手工操作用于比色的光电比色计,其原理都是运用了光谱技术中吸收光谱法。是生化仪最基本核心。
4. 血液生化检查有哪些项目
血液生化检查有哪些项目
血液是充满于人体血管中的一种鲜红色的液体,在血液中除了含有血液细胞外,还有许多不同的物质。检测存在于血液中的各种离子、糖类、脂类、蛋白质以及各种酶、激素和机体的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叫做血生化检查。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并能帮助临床确定病情、监测治疗效果。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血液生化检查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红细胞检查(RBC)
正常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时红细胞减少常见于各种贫血,以及疾病导致的贫血。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身体缺氧等。2
白细胞检查(WBC)
正常值: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时,多数病人的白细胞增多,因此白细胞异常时通常是有疾病。如各种炎症,烧伤,疟疾,伤寒,病毒感染等。
血红蛋白(Hb)
正常值:男性 120~160 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小板数量(PLT)
正常值:(100~300)×10*9/L 网织红细胞计数: 0.5%-1.5%
临床意义:血小板主要功能是止血。根据血小板的多少来判断疾病,常见疾病如: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感染、溶血、骨折、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值: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根据血常规检查时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判断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疾病。
二、血脂检查
(1)血脂检查是对血液(血浆)中所含脂类进行的一种定量测定方法。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 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
(2)正常值
1)总胆固醇(TC):正常范围在5.23―5.69毫摩尔/升。
2)甘油三脂(TG):正常范围差异较大,在0.56―1.7毫摩尔/升。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常范围是大于1.00毫摩尔/升。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范围是低于3.12毫摩尔/升。
(2)临床意义
1)总胆固醇(TC)
如果超过5.72毫摩尔/升,可视为血脂增高。总胆固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饮食、体力劳动、环境、性别和年龄。女性绝经后会明显上升;新生儿期浓度很低,哺乳后很快接近成人水平;随年龄增长也有增高趋势。
2)甘油三脂(TG)
如果超过1.7毫摩尔/升,为甘油三脂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果低于0.56毫摩尔/升,称为低TG血症。见于一些脂蛋白缺乏的遗传性疾病或者继发脂质代谢异常,如消化道疾患、内分泌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肿瘤晚期、恶病质及应用肝素等药物时。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性别、种族、饮食、肥胖、饮酒与吸烟、运动、药物等。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脂血症患者LDL-C的治疗目标是在2.6毫摩尔/升以下。增高常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等。
(3)需要检查的人群: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患者及肥胖人群。
(4)结果偏高可能疾病:
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三高症、高脂血症、获得性高脂蛋白血症、泛发性扁平黄色瘤、肥胖症。
(5)检查前禁忌:
1)禁食,采血前一天晚10点钟开始禁食,次日早上9点至10点钟采取静脉血,即空腹12小时以上晨间取血。
2)取血化验前的最后一餐应注意忌用高脂食物;不饮酒, 因为饮酒能明显升高血浆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导致化验结果有误差。
3)在生理和病理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化验。血脂水平可随一些生理及病理状态变化。如:创伤、急性感染、发热、心肌梗塞、妇女月经、妊娠等。
三、血糖 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为3.9~6.9毫摩尔/升(70~125毫克/分升)。餐后1小时: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餐后3小时后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
如果空腹全血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表示胰岛素分泌极少或缺乏。因此,空腹血糖显着增高时,不必进行其它检查,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提示:一般做的是空腹血糖检查,请一定不要在检查前吃东西。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类经消化后可转化为葡萄糖,会严重的影响您的血糖指数。
低血糖标准: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称为低血糖。
四、尿酸
正常参考值
磷钨酸还原法:
男:149~416umol/L。女:89~357umo1/L。
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
成人:90~420umo1/L。
尿酸增高,多引起痛风病。
五、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是通过各种生化试验方法检测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以反映肝脏功能基本状况。与肝功能有关蛋白质检查有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血清浊度和絮状试验及甲胎蛋白检查等;与肝病有关的血清酶类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等;与生物转化及排泄有关的试验有磺溴酞钠滞留试验等;与胆色素代谢有关的试验,如胆红素定量及尿三胆试验等。
正常值(以被检医院化验结果单为准)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1、谷丙转氨酶升高: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 饮酒引起的肝脏损伤,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其他引起ALT异常因素(脂肪肝、肝癌等)。
2、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ST)增高>60u/L:心肌梗死急性期、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活动期、肝癌、心肌炎、肾炎、肌炎。
3、ALT/AST比值结果分析:AST大幅度升高意味着肝细胞损伤比较严重。因此,在临床上往往把ALT/AST的比值作为一个诊断指标和病情监测指标来看。
4、γ谷氨酶转肽酶(GGT)的结果分析:GGT主要是来自肝胆系统,因此,它主要是肝胆疾病的监测项目。
(1)肝脏炎症GGT轻度和中度增高。
(2)肝胆其他疾病肝癌、肝阻塞性黄胆、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胆囊息肉、胆结石、胰腺炎、胰头癌、胆道癌等、GGT明显升高。
5、胆红素的结果分析
(1)肝细胞受到损伤时如肝炎时,直接和间接胆红素会明显升高。
(2)胆道疾病,尤其是胆囊结石、胆道息肉、胆囊炎等、血中直接胆红素显着升高。
(3)溶血性疾病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来源增加,肝脏处理不及时,造成间接胆红素明显增加。
6、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的结果分析
血液中蛋白的含量可以反映肝脏功能,如果蛋白质降低就表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害,是病情比较严重的表现,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一些非肝脏疾病也可以使血液中蛋白质发生变化,所以分析结果时要注意一些生理性的影响因素。
需要检查人群肝功能损伤患者或是健康体检中。
7.注意事项
检查前禁忌:
(1)在检查前要注意不要服用药物,因为有些药物会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肝功能暂时性损伤,从而引起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在检查前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剧烈运动,这都有可能会造成转氨酶升高,从而影响检查结果。
(3)前一天一定不能喝酒,喝酒会导致转氨酶的升高,影响检查结果。
检查时禁忌:
1、检查前不能进食,抽血检查要求空腹,空腹时间一般为8~12个小时。
2、所取的静脉血要新鲜,立即化验。
六.肾功能检查是研究肾脏功能的实验方法。常用的测定项目有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素、血内生肌酐清除率等。很多环境污染物,例如铅、汞、镉、铬、砷、烃类溶剂、石油产品等,均可引起肾脏损害,肾功能检查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1、血尿素氮
参考值:正常情况:二乙酰-肟显色法 1.8~6.8mmol/L 尿素酶-钠氏显色法 3.2~6.1mmol/L。
临床意义:增高: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大量内出血、烧伤、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2、血肌酐
参考值:正常情况:成人 男79.6~132.6μmol/L 女70.7~106.1μmol/L 小儿26.5~62.0μmol/L 全血88.4~159.1μmol/L。
临床意义:增加:肾衰、尿毒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类治疗等。减少:进行性肌萎缩,白血病,贫血等
3 .血尿素
参考值:正常情况:3.2~7.0mmol/L。
临床意义:升高表示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4.血内生肌酐清除率
参考值:正常情况:成人 0.80~1.20ml·s-1/m2
临床意义: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0.5~0.6ml·s-l/m2时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如<0.3ml·s-1/m2为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减退。注意:在慢性肾炎或其他肾小球病变的晚期,由于肾小管对肌酐的排泌相应增加,使其测定结果较实际者高。同样,慢性肾炎肾病型者,由于肾小管基膜通透性增加,更多的内生肌酐从肾小管排出,其测得值也相应增高。
;5. 体检中生化检查...有些数据不解,详见问题补充说明..请专家详解,有分送
1.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提供的参考值计算:白蛋白偏高3.1-1.9=1.2;推测:总蛋白81.1左右,白蛋白50左右,球蛋白31左右,A/G=1.6左右;正常,营养状况良好
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偏高,较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把血液里的胆固醇转运到身体器官中去,减少动脉硬化的风险,是血液里的清道夫,是好的质蛋白,其检测结果应该越高越好。
没有问题,很健康
6. 生化主要检查什么啊!
常规的血液生化检测包括的检测项目很多,大致可分为:全项肾功能检查、全项肝功能检查、全套脂类检查、钙、磷、尿酸、酸性磷酸酶、心肌酶谱及同工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蛋白电泳、乳酸测定、血氨测定等。
生化检查是指以生化手段定性、定量地分析酶、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是临床上诊断单基因病的首选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检查酶的缺陷。
因为基因控制着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着机体的一系列代谢反应,所以基因突变所致的单基因病必然导致酶、蛋白质异常,其参与的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底物、终产物也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故通过这些物质的检测可以反映某种基因是否受损从而作出疾病的诊断。如苯丙酮尿症病人,可根据其血清中的苯丙氨酸浓度增高,尿液中含有苯丙酮酸作出诊断。白化病患者可根据毛囊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作出诊断。
目前已有200种左右的蛋白质和酶活性异常可以通过电泳、层析、免疫、氨基酸顺序分析等技术进行检测。用于检测的材料主要为血清、活体组织(肝、肾、皮肤、甲状腺、肠粘膜等)以及培养的成纤维细胞。
7. 血液生化检查包含哪些项目
血液生化六项检查是对人体血液状况进行初步的检查,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血清葡萄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的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项目包括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PH、钠、钾、氯、钙、磷、血糖、碱性磷酸酶等。血尿素与肌酐就是尿毒素。其实严格说来,这两项仅是毒素的一部分,因为,两者同时由肾小球滤过排出,而且监测容易,因此,很早就被用来评价肾功能的主要指标。
(7)生化检查二种检测方法的数据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有明显出血倾向的人群或者吃了药,吃了影响检测的食物等。
检查前禁忌:
1、血脂分析、血生化全套、空腹血糖、肝功能测定等要求早晨空腹抽血。
2、血脂测定最好抽血前三天素食。
3、大便隐血试验前三天禁食动物血、猪肝、铁剂、中药及富含叶绿素食物。
4、细菌培养标本,一定要用灭菌容器,取洁尿送检。
5、痰液标本细菌培养,最好早晨先漱口后,咳出第一口痰(来自肺部)送检。
6、内分泌激素类测定,抽血时间要按医嘱进行。
检查时要求: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8. 血液生化检查
两种检测的检测项目是不一样的~~
生化检验主要是看你身体的功能性指标,主要是肝肾功能情况
血液检验主要是看血液中是否有细菌感染等情况
生化检验指标及含义:
1.总胆红素 正常情况: (5。1-17。1)umol/L
增高: 急、慢性肝炎,梗阻性黄疸,血色素沉着症,肝癌,胆结石,胆管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
2.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 (1。7-13。7)umol/L
增高: 溶血性疾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
3.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 (0-3。4)ummol/L
增高: 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肝癌,肝内结石,胆道阻塞。
4.尿素氮 正常情况: (1。79-7。14)mmol/L
增高: 高蛋白饮食,少尿,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痛风,多发性骨髓瘤,利尿剂,消化道出血。
降低: 妊娠,低蛋白饮食。肝功能不全。
5.肌酐(血清) 正常情况: 男性: (44。2-133) ummol/L; 女性: (70。7-106。1) ummol/L
增高: 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肢端肥大症,巨人症。
降低: 肌营养不良症,尿崩症。
6.肌酸 正常情况: 男性: (12。96-38。1) ummol/L; 女性: (26。7-70。9) ummol/L
增高: 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发热,妊娠,饥饿,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降低: 甲状腺机能减退,使用苯丙酸诺龙等药物。
7.尿酸 正常情况: 男性: (150-420) umol/L; 女性: (90-357) umol/L
增高: 痛风,肾功能不全,子痫及妊娠期恶心呕吐,重症肝炎,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血液病。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1(0~1%)
淋巴细胞 L 0.20-0.40(20%-40%)
单核细胞 M 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