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打造比较完美的田园综合体庄园
1、建设原则:田园综合体庄园包括农业、文旅、地产三个产业。
农业要做三件事——现代农业生产型产业园+休闲农业+CSA(社区支持农业);文旅产业要打造符合自然生态型的旅游产品+度假产品的组合,组合中需要考虑功能配搭、规模配搭、空间配搭,此外还要加上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以多样的业态规划形成旅游度假目的地;地产及社区建设,无论改建还是新建,都需要按照村落肌理打造,也就是说,即使是开发,那也是开发一个“本来”的村子,并且更重要的是要附着管理和服务,营造新社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特别指出,我们不是要打造一个旅游度假区,而是打造一个小镇本身,只是这个小镇有很多旅游度假设施,小镇本身也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价值。在城市综合体营建理论中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原则,在田园综合体中同样适用。
2、田园综合体的组成
(1)景观吸引核: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
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际风光区等等,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农业魅力。
(2)休闲聚集区:为满足客源的各种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产品体系
可以包括农家风情建筑(如庄园别墅、小木屋、传统民居等)、乡村风情活动场所(特色商街、主题演艺广场等)、垂钓区等。休闲聚集区使游人能够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3)农业生产区:生产性主要功能部分
让游人认识农业生产全过程,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4)居住发展带:城镇化主要功能部分
居住发展带是田园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以此建设居住社区,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5)社区配套网:城镇化支撑功能
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我们称为产业配套,由此形成产城一体的公共配套网络。
❷ 田园综合体的主要问题出在哪里
田园综合体,是尚在路径摸索阶段,还是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抓手?诸如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和农民宅基地流转政策的放开,宏观政策的利好已更多释放,但田园综合体的走向目前还不明朗。
阅读之前,请先思考这三个问题:
1、乡居的产业机会在哪里?
2、怎么解决土地流转的难点?
3、投资商如何避免砸盘?
一、乡居是发展乡村度假的必然
乡村 旅游 内涵多元,主要类别包括农业 旅游 、乡愁 旅游 、户外 探索 ,基于主要类别,还衍生出美酒佳肴、烹饪学习、特色民宿、自然学习等风靡世界的细分体验。
乡村 旅游 并非近程短时休闲的代名词,乡村度假才是效益最大化的 旅游 形态。近程短时是为乡村休闲,在都市郊区日常开展,停留3天之内,大多一天。中程中时是为乡村 旅游 ,多以古村镇为依托,停留时间不过3-5日;远程长时是为乡村度假,游客涉足目的地全域,停留时间可达半月。
度假就是换一种生活方式,乡村的差异化生活方式供给可谓自然而然、浑然天成。
乡居是乡村居民以自用住房为载体,将地方文化、乡村生活、田园景观环境、绿色农业食品等在地资源有机融合的一种特色 旅游 产品,是扎根于地方文化与乡村环境之上的休闲生活方式。
乡居在国外早就开始做了,在欧美以前叫“购回空间运动”,乡村的人在乡村住久了去城里买房子,城市的人因为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又想到乡下居住,二战以后,欧美很多中产阶级,尤其 汽车 普及后聚集在乡村。
国外很多乡村都有乡村客栈、民宿,还有精品酒店(乡村酒店)、度假村,各式各样的居住场景,提供乡村度假和深度体验的方式。在长三角地区,已经有很多地方这样。城市化到了一定程度后,乡村就越来越珍贵。
乡居的基本原则:
一、对乡村在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关键在于突破“空闲房间”的局限,充分认知、挖掘和组合在地资源体系,并始终保持农林渔牧的主业地位,不可以 旅游 经营越俎代庖;
二、保持小规模的自有运营
乡居产品的主客之间脱离简单的商品交换层次,上升至 社会 文化交往的层面,游客的消费与东道主的盈利都只是这一 社会 交往形式之下的副产品;
三、开展广泛而深刻的住客互动与交往
确保实质性的主客交流对话,实现城乡文化的互动,这也是发展乡居的关键初衷;
四、提供多样化的参与体验项目配套
客房只是乡居产品的一个体系,除此之外,丰富多样的乡村体验项目才是民宿经营的成功保证,是它们构成了“乡村慢生活”的主要内容。
乡居与田园综合体是天作之合。乡居与田园综合体恰为互补。乡居需要良好田园环境为背景和活动空间;乡居需要优质农业提供食物和活动素材;乡居需要高水平农村社区提供交互支撑;田园综合体恰可统筹实现上述乡居诉求。
二、土地问题怎么解决?
田园综合体的主流土地获取方式有四种:采用土地银行的方式;建立以土地股份为基础的合作社;农村闲置宅基地及废弃园地的指标整理与农林复垦;土地置换、租赁、入股联营等。
土地问题现在不叫门槛了,现在土地政策上也没问题,只是具体的操作实施细则还没完善,微观方面操作需要创新。
其中,基本农田肯定是不能动的,生态保护也要做,乡村的传统村落和文化的保护及复兴也要做。
创新方面,只要不违背政策和法律法规,都可以创新。比如广东那边,有些传统村落拆不动,是因为有客观的文化环境。广东人哪怕到南洋或者海外去了,他都必须保留自己的祖屋,老宅子一定要保留下来,很多村落是上百年的。这里的困境在于广东人不愿拆掉,他们的宅基地很难被流转起来。
但这些村落本身就是传统村落、 历史 文化名村,是应该先保护的。如果要依此做田园综合体,就可以依托这个村落来做,把它活化利用。先流转房子使用权,用来做民宿餐饮,做接待服务,在传统民居基础上做一个相对更深化的东西,在村民自己居住的物质形态上,转化成依托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文旅创意产业。
在保护的过程中,还要复兴传统村落,深入挖掘它的文化。有些地方已经衰落了,文化挖掘和复兴还需要去找到这个地方的 历史 记载或文献。
做田园综合体的区域,首先是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比较高,形成了比较大的规模效益,这是一个很基本的条件。之后如果要做文旅,最好是有村落形态,很多人去传统村落,因为有些含有文化的东西保存了下来,如果没有含有文化的东西保存下来,就很难了。
另外一个就是地形地貌很有特色,比如周边有山水的融合,有非常好的空间环境,有适合人居住或 旅游 的景观资源,这些都是很基本的要素。
田园综合体的顶层规划中,哪些民居需要保护,哪些生产生活必须保证,哪些原来的生产生活空间需要保护,把这些确定下来后,再进行土地的整体确权。
三、有钱不是最重要的能力
农业+文旅+旅居的规划设计,这个东西肯定要根据具体项目来,做的是什么农业很关键,生态循环农业是一个大主题,但具体做什么,是做花卉,还是做养殖种殖,不同农业的做法不一样。
还有地形地貌环境空间,这些也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地方做法肯定是不一样的。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中农业是先行的,然后再去匹配相应的文旅。在做成园综合体的时候,首先都要研究农业,要有农业专家参与进来。首先要研究的这个地方做什么农业,还有投资商本身的专长是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农业,不做农业,但是肯定要找一家专业的农业公司参与进来。
这意味着这个团队里边,做农业有专业的人才,没有专业的人才做不起来,所以谁来投资,投资商的能力怎么样?那个能力不仅仅是一个投资人问题,技术能力如何,人力资源能力如何和运营能力如何,这几个都是很关键的,这样就形成了他能不能把这个事做好的能力,这是比资金更重要的能力。
不能每个人都做田园综合体,找一个团队做个规划,做好以后给政府汇报通过,把土地指标拿下来,最后干不成,那就不行了,所以这个里面也是一个政府管控的问题。就是对投资商本身的能力要进行考察。这个投资商是田园综合体建设中的龙头企业。
中国做产品走向质量化了,要求优质品质。优质品质对投资商的运营能力、技术能力的要求,比对资金的要求更高。如果对农业一窍不通,他怎么做得起来?
田园综合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进行完整的体系化的考虑,因为它毕竟是要 社会 资本进入, 社会 资本进入以后,必须要体制化考虑这个问题,就是谁来做农业?农业怎么做?怎么做市场?你有什么技术?
在这个技术过程中,怎么实现它的增值效应?这个增值效应就是怎么把一二三产业有效的融合,要研究它,用哪些技术来来做,生产什么东西,怎么生产,都要做全盘规划。一开始就要考虑这个问题,规划好了才布局。比如说上万亩几万亩的空间,哪些地方做农业,哪些地方做农业加工,哪些地方做服务业,怎么融合都要考虑。
田园综合体的运营,不能用一个模式去说它,因为模式太固化了。运营首先要考虑农业的问题,从种子、耕种到销售,然后深加工,按照工业化产品来销售,这本身就是一个产业链。另外农业和文旅康养融合的运营,也就是文旅产业如何运营,这又是一个东西,我认为农业的利益相对独立性比较强,只要是专业化团队在做就可以,缺少的是文旅康养产业的运营,中国最缺的是这个。
除了懂文旅项目运作之外,还要懂农业,还要懂工业,对复合型团队要求较高,要整合成一个团队,形成一个复合的能力。
四、政府应该站在农民一方
田园综合体现在有几个原则的红线不能突破,那么最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农民利益解决不好,农民利益被侵占是有可能的。
怎么设计一个农民参与进来的模式,保证农民的活动产出,这是最关键的。这个如果做不好,田园综合体也没有可持续性,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这里面涉及到几方的利益博弈。
资本方进去后,对当地很关键,政府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政府不应该作为利益相关者一方参与进去。也就是政府应该是作为协调方,而且是利益平衡协调的平衡者、公共服务者,更多是要站在弱势的一方,站在原住民利益的保护上面去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去考虑怎么来保持三农问题的均衡发展,这个挺难的。
如果脱离农民,那就不是田园综合体,而是搞一个 旅游 开发项目或康养项目,本质上不一样,田园综合体首先是三农问题。在农村干一个度假村,或者一个 旅游 开发项目,不是田园综合体,不能打这个概念。
这个利益构架的搭建,应该是资本方、农民、政府三方来商量,而不能由谁来主导,如果资本主导,那农民的利益很可能被侵占,如果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与资本方合谋,那更难办。农民在利益组织构架中属于弱势方,所以政府应该保护农民的利益。
❸ 三大环境,如何规划设计,构筑田园综合体的新场景
3、田园环境设计
田园环境是田园综合体所特有的一种环境,田园综合体整体的背景环境就是田园,田园环境可以分为:田园、果林、湖和农耕地,建筑外部的环境设计涉及的就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其设计依据是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居住习性,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就形成了以各种田园环境为背景的建筑。建筑的田园环境设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原有田园环境加以利用到建筑周边环境中来,即将建筑建造在田园之上;另一种是将建筑周边的环境重新塑造为田园环境,这就要通过合理的种植,搭配植被,管理灌溉形成新的田园环境。
设计要点:一是要把握田园环境的度,不能过于人工化,那样会形成太过死板和机械化的景观,应该以原有的田园环境为参照。二是定期修复,田园景观环境一般都是人工所为,即人们的劳作所得成果,所以人为定期对其进行护理和修复是很有必要的。三是田园环境具有更高的价值,相比较于自然环境的优美,田园环境除了优美以外,还有可供人们使用的价值,及可以食用、采摘、储藏,所以对于田园环境的设计应当注意其价值的体现。四田园环境具有季节性,这个主要与其植物配置有关,所以设计时要注意季节变化带来的环境影响。
田园环境的设计意义,不仅可以体现综合体的本质要求——田园,还可以形成具有更高价值的环境景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与便捷。
❹ 田园综合体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
专业规划机构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田园综合体价值化打造策略:
1、做好前期规划,构建支撑产业体系
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站位高,有前瞻性和可行性,找准定位,将村民生产生活真正融入到田园建设中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质量
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制、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增加农民效益。
3、引进社会资本,创新项目融资模式
除了财政资金支持,同时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多,利用财政杠杆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拓宽田园建设的融资渠道。
4、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模式
妥善处理政府、农民和企业三者间的关系,发挥三者主体作用,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充分主动投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形成建设合力。
5、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完善配套设施体系
引进先进管理方法,提高农业休闲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田园+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
主体体现还是科学规划,打通各个环节,最后正常价值自然会得到体现。
❺ “田园综合体”发展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基本原则有四点具体如下:
1、坚持以农为本
要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农业特色,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留住乡愁,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着力构建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田园综合体发展成果。
2、坚持共同发展
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在乡村建设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渠道让农民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进程,提高区域内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要把探索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增强和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真正让农民分享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成果。
3、坚持市场主导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调动多元化主体共同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积极性。政府重点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公共服务等工作,防止大包大揽。政府投入要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产业发展能力,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短板,提高区域内居民特别是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坚持循序渐进
要依托现有农村资源,特别是要统筹运用好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等建设成果,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挖掘特色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元性,建设模式多样性;要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功能定位,探索一条特色鲜明、宜居宜业、惠及各方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