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朋友艾灸比较常用的穴位有哪些
1
身柱
身柱穴是儿童治百病的穴位。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取穴时,使孩子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身柱灸之可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神、降逆止咳和调理脾胃、促进疲劳恢复的作用,是临床健全神经系统、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小儿诸症的灸治主穴。
对于后背经常冷、痛,后背单薄,经常容易伤风感冒,容易见风流泪,就单一个身柱穴,每次10来分钟,可以解决他的问题。
常用于:
婴儿消化不良、吐乳、
小儿泄泻、腹胀、食欲不振、
精神委靡、夜不安神、夜啼、
感冒、支气管炎、百日咳
肺炎、肺结核、哮喘、
惊风、发育不良等。
小孩艾灸常见的穴位有哪些
2
神阙
神阙就是肚脐眼,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艾灸神阙可以调理一切虚损,虚弱的症状。对于先天后天不足的孩子,艾灸神阙是非常有效舒适的保健方法。
小孩要保持肚脐不要受凉,肚脐受凉会引起腹痛。因为这里是生命的原动力。
给孩子灸肚脐,尤其是脾胃不好的小孩,你摸上去他肚脐这边有许多咕噜的、不清爽,还有就是肚脐这边就一层皮,底下是没有肉肉的。这就是脾特别虚的孩子,我们经常保暖肚脐经常灸一灸。
古代对于夜尿、神气弱、怕黑、容易受到惊吓的孩子可以将盐放在肚脐里垫上姜片,用艾去灸。还有些拉肚子、便秘、疳积的小孩都可以用灸肚脐的方法。我们现在可以悬灸肚脐,来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治疗保健。
3
公孙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脾为后天之母,此穴是脾经联络各脏的穴位,艾灸此穴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积化痞,去湿温阳改善虚寒,虚弱的体质。
它是八脉交会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现在的孩子容易吃的太多,太杂,造成脾的气容易瘀滞,一个星期1-2次灸公孙穴,使得脾经的气血比较充盈,补益脾胃,消积化脾的作用比较好。
尤其是那些不爱吃饭的小孩或者吃完容易腹胀、好咳嗽的孩子,家长可以灸也可以用手去推这个穴位,从脚趾往脚跟的方向去推,去搓的热热的。
这个穴位对改善孩子脾虚、食积有非常好的作用。
艾灸有个好处,穴位不用特别精确,它本身就是灸一片区域,只要不离开经络,叫“离穴不离经”,它都起作用。并且公孙穴是个大穴,是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小孩艾灸常见的穴位有哪些
❷ 儿童鼻炎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艾灸是一种用艾熏灸穴位以治病的中医疗法。艾灸用于小儿保健起源较早,古代有“小儿每日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的记载。艾性温,火催之,对肺、脾、肾虚寒的确有明显的温补作用,而且艾灸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这是艾灸用于小儿保健的突出的优点。
一、艾灸的基本方法
常用的灸法是艾条悬起灸。艾条悬起灸是将艾条点燃后悬垂于穴位上方施灸也叫温和灸。
温和灸:艾条点燃的一端悬垂于穴位上方施灸,让艾火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保持在2~3cm,以孩子感觉温热而无灼痛为宜,以皮肤温热潮红为度。操作时,妈妈可将另一手的手指,放置施灸部位附近,用妈妈的手指来感知局部的温热状态,以免烫伤孩子的皮肤。若热了就将艾条远离皮肤一点;若不热,则可以距离皮肤再近一点,根据手指的感觉调整艾条的高度。妈妈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距穴位皮肤2~3厘米处缓慢施灸。由于小儿不会准确地反映灼热程度,所以需要妈妈细心观察,以皮肤红晕为度,艾火的距离可随时稍加变动,以不烧伤而又达到目的为原则。
二、儿童鼻炎的施灸主要穴位为身柱穴,配穴为脾俞,命门,中脘,神阙,合谷。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取穴时,使病人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身柱也就是我们人体的“顶梁柱”,为督脉之脉气所发,接近肺脏,属督脉经,通于脑髓。它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志,降逆止嗽之功效,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是临床健全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小儿诸症的灸治主穴。
三、家庭艾灸的注意事项
艾灸法的操作比较简单,家庭操作也方便,现在是一种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能接受的家庭保健方法。但作为一种专业的中医治疗方法,仍有许多事项需要妈妈们注意:
1、要专心致志并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艾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取得孩子的配合
若孩子不愿意进行艾灸,妈妈不要强迫他,可以先在自己身上施灸,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艾灸没有痛苦。只有取得孩子的配合,施灸的部位保持不动,才能取得疗效。
3、避免烫伤
孩子的皮肤很细很嫩,妈妈需要细心体会施灸部位的温热感,及时调整艾条的高度,并且注意及时刮灰,以免施灸过量或落灰导致皮肤起泡。手法不熟练的妈妈可以在孩子的施灸部位放置一块纱布毛巾,也可在孩子睡着后施灸。
4、找准穴位
体位一方面要注意舒适、自然,同时一定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年龄小的孩子可在孩子入睡后施灸,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5、注意防火
用艾条灸完之后,可将点燃的艾条放入铁质奶粉桶或茶叶桶中,盖好盖子,隔绝空气即可熄灭。
1、吐乳身柱、上脘、内关。
2、支气管炎身柱、脾腧、下脘、丰隆。
3、气管炎风门、肺腧、尺泽、太渊。
4、哮喘身柱、灵台、中脘,丰隆
5、肺门淋巴结核风门、身柱、灵台、中脘、合谷
6、百日咳风门、身柱、肺腧、命门、尺泽。
7、下痢命门、中脘、天枢、大肠腧、合谷。
8、腹泻身柱、大肠腧、天枢。
9、水样泻大肠腧、水分、天枢、太白。
10、消化不良肺腧、胃腧、中脘、天枢、内庭。
11、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大椎、身柱、中脘、合谷(少灸),直接灸身柱穴亦效。要坚持常灸,能改变儿童体质,由弱变强。
12、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1)急性期:大椎、风门、身柱、命门、曲池、合谷。
(2)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髃、曲池、尺泽、支沟、内关、手三里、合谷。
(3)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后面在相对部位取背腧穴。
(4)下肢麻痹:肾腧、次髎,殷门、秩边、承扶、髀关、伏兔、环跳、委中、承山、阴陵泉、三阴交、解溪、昆仑、太溪、太冲。在患侧取穴,适当选择,交替使用。
13、小儿夜啼身柱、中脘、神阙。
14、流涎脾腧、中脘、合谷。
15、新生儿破伤风然谷、神阙。
16、佝偻病身柱、大柕、肾腧、中脘、上巨虚、绝骨。
17、流行性腮腺炎(痄腮)角孙,直接灸或灯火灸均可,灸患侧,双侧病灸双侧。每天
灸1次,1~3次即愈。又:翳风、颊车、角孙、手三里、外关。
18、新生儿窒息神阙、内关。
19、尿闭关元、中级、阴陵泉。
❸ 身柱的准确位置图作用是怎样的
身柱穴归属督脉,位于后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中间,在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该穴上接头部,下和背腰相连,就像一个承上启下的支柱,故名“身柱”。其为督脉之脉气所发,在两肺之间,跟肺的联络非常密切,且督脉为“阳脉之海”,因而刺激该穴可宣肺清热、宁神镇咳、补气壮阳、益智健脑,能调摄阳气,改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预防感冒,也可治疗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患。

身柱穴首载于《针灸甲乙经》,其中有“狂走,谵语见鬼,瘛疭,身柱主之”的记载。《针灸大成》云:“身柱主腰脊痛,癫病狂走,瘛疭,怒欲杀人,身热,妄言见鬼,小儿惊痫。”从古文的描述中,可以知道,身柱穴主治咳嗽、气喘、惊厥、癫痫、脊背强痛等多种病症。
艾灸身柱穴可以通过灸法的温通、温补作用,结合身柱穴通阳行气的功效,达到防病治病和增强抵抗力的目的。对于体质虚弱的小儿来说,作用更为明显,故身柱穴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命门穴主治胸部以下之病,身柱穴主治胸部以上之病,但凡小儿之病,均可用此二穴来治。
❹ 身柱和中府天突还有神阙的准确穴位
身柱穴在第 3 胸椎棘突下,中府穴在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天突穴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神阙即是肚脐,希望回复对你有帮助
❺ 身柱穴的作用
定位方法:
取穴时采用俯伏坐位,身柱穴位于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病症:
身柱穴的主治病症为:小儿夜啼哭、抽风、幼儿体质虚弱、感冒、哮喘、夜尿症、肩膀僵硬等等。
❻ 宝宝感冒流鼻涕 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小儿感冒分为风寒和风热感冒,风寒感冒的主要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比赛流鼻涕、打喷嚏、咳痰清稀;风热感冒的主要症状为发热重,恶寒轻、微出汗、鼻塞流浊涕、痰黄而稠、咽红、舌尖红、舌苔黄。
对照以上特点分清小儿常见两种感冒的症型,就比较好采取方法了。根据您提供的简单症状应该属于风寒感冒后期或者初期较轻的阶段。
感冒艾灸方法:取肺俞、中府、神阙、涌泉进行艾灸,依次施灸每穴10分钟,每日一次,坚持3天可解。
如长时间艾灸肺俞单穴即可有效缓解鼻部症状。注意:小儿艾灸点到即止,以皮肤温热为度,不可过热伤其皮部。
为方便施灸,为您提供以下穴位图:

❼ 人体穴位怎么寻找
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 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 365处。
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
我在这里大致列出人体各部位的穴道名称,以便让你有所了解。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参考资料:http://www.shulu.net/files/article/html/9/9292/506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