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肌红蛋白检测方法

肌红蛋白检测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08 08:19:42

A. 如何测定肌红蛋白结构

肌红蛋白是目前人类研究最多的蛋白质之一。曾有报道发现当将马心肌红蛋白表面44位氨基酸从天冬氨酸突变为赖氨酸后,突变肌红蛋白与细胞色素b5之间的电子转移速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但这一蛋白表面氨基酸对马心肌红蛋白结构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未见报道。

为了进一步了解肌红蛋白Mb表面44位天冬氨酸对肌红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本论文以野生肌红蛋白表达质粒pGYM为模板,设计特异突变引物,通过PCR定点突变的方法将肌红蛋白(Mb)基因上的第44位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D)的密码子GAT变成碱性氨基酸赖氨酸(K)的密码子AAA,获得肌红蛋白突变体D44K的基因。将带有突变体的目的基因克隆在肌红蛋白表达质粒pGYM上,经热激转化大肠杆菌BL21,大肠杆菌发酵使突变蛋白D44K大量表达、收集菌体。酶法裂解细菌,依次用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突变蛋白,其纯度可达96﹪。用圆二色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分别研究野生型肌红蛋白及突变体(D44K)的耐热、耐酸及盐酸胍诱导的变性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用碱性氨基酸Lys取代酸性氨基酸Asp44残基,增强了肌红蛋白耐热、耐酸变性能力,导致蛋白质的热变性中点温度Tm由71.9℃提高到75.1℃、酸变性中点(pH)1/2从3.95降到3.88,但在盐酸胍溶液中,突变体易变性,其变性中点浓度Cm从1.88mM降为1.75mM。以愈创木酚为底物分别测定了不同条件下Mb(WT)和Mb(D44K)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以愈创木酚为底物时,Mb(D44K)的Km为1.9mM而Mb(WT)的Km为3.3mM。Mb(WT)和Mb(D44K)过氧化物酶的最适温度均为50℃,在相同温度下,Mb(D44K)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Mb(WT),且其过氧化物酶的热稳定性高于Mb(WT)。同时实验结果表明:Mb(D44K)过氧化物酶的最适pH为5.0,且在宽的pH范围内仍保持高过氧化物酶活性,而Mb(WT)过氧化物酶的最适pH5.5,在相同pH下,Mb(D44K)过氧化物酶对酸碱的稳定性高于Mb(WT),且两者在碱性溶液中其酶活性受到抑制。

B. 肌红蛋白是17.15正常吗

肌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的含氧结合蛋白,当心肌和骨骼肌损伤时,血中的肌红蛋白水平会升高。肌红蛋白的正常值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酶联免疫吸附法是50-85ug/L,放射免疫测定法为6-85ug/L。肌红蛋白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心梗的指标,在心梗发病后,30分钟-2小时即可升高,5-12小时达到高峰,18-30小时恢复正常。另外急性肌肉损伤,肌病,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肌红蛋白也可以升高。

C. 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三合一检测试剂盒的使用方法知道的告诉我

应该有说明书 仔细阅读后使用

你说的不够详细 不能详细说明使用方法

如果是试纸的话,可能分全血或血清型.取样本加在加样孔内,15分钟读书,两条线是阳性,一条线是阴性.

D.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的实验方案

心肌损伤标志物是指心肌损伤时释放到外周血中并被检测到的蛋白质类和(或)酶类物质。通过对该类物质的检测可为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伴有心肌损伤的疾病的临床诊断、病情监测及危险分层等有提示作用。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除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外,还应具有以下特性:①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可反应小范围的损伤:②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③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④能评估溶栓效果。
心肌损伤标志物分类及测定
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物化学标志物包括心肌酶及心肌蛋白等,前者有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后者有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
1.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内含量丰富。红细胞AST约为血清的10倍,轻度溶血会使测定结果升高。
(1)参考值:<40U/L(37℃),通常采用酶偶联速率法。
(2)临床意义:AST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峰值,持续5天或1周,随后降低。因为AST不具备组织特异性,故单纯的AST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
2.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LD)是葡萄糖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关键酶,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肺、脾脏、脑、红细胞、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胞质和线粒体中。LD是分子量135KD的四聚体,由M型和H型亚单位构成5种同工酶:H4(LD1)、MH3(LD2)、M2H2(LD3)、M3H(LD4)、M4(LD5)。
(1)参考值:①乳酸脱氢酶:丙酮酸为底物时,200~380U/L;乳酸为底物时,109~245U/L。②LD1为28.4%±5.3%,LD2为41.0%±5.0%,LD3为19.0%±4.0%,LD46.6%±3.5%,LD5为4.6%±3.0%。乳酸脱氢酶常用速率法检测其总活性,而其同工酶常用电泳法测定。
(2)临床意义:发生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膜破裂,线粒体、胞质内物质外漏到细胞间液及外周血中。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LD1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8~12小时开始升高,48~72小时达高峰,7~12天恢复正常。连续测定乳酸脱氢酶,对于就诊较迟,肌酸激酶已恢复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血清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CK)是心肌中重要的能量调节酶,在ATP提供的能量下,催化肌酸生成磷酸肌酸和ADP,肌酸激酶主要分布在骨骼肌和心肌,其次为脑组织的细胞质和线粒体。
(1)参考值:酶偶联法或连续监测法,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肌酸显色法,男性15~163U/L,女性3~135U/L。
(2)临床意义:①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肌酸激酶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8小时即明显升高,10~36小时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如肌酸激酶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但也应除外心肌小范围损伤及心内膜下梗死等情况。②病毒性心肌炎时,肌酸激酶明显升高。③多发性肌炎和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肌损伤、各种插管术和术后、肌内注射氯丙嗪等,肌酸激酶均可升高。
4.肌酸激酶同工酶
CK是一种二聚体,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有三种同工酶,CK-BB(分布在脑),CK-MB(分布在心肌),CK-MM(分布在骨骼肌)。
(1)参考值:琼脂糖凝胶电泳法,CK-MM 94%~96%,CK-MB<5%,CK-BB极少。
(2)临床意义:①诊断急性心肌梗死:CK-MB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小时后增高,9~30小时达高峰,2~3日恢复正常。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优于肌酸激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CK-MB持续处于高水平,说明心肌梗死在继续;若下降后又升高,提示原梗死部位在扩展或又有新的梗死出现。②心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颤动、心脏手术、冠状动脉造影也有CK-MB的升高。③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萎缩、挤压综合征、肌内注射等,CK-MB也可轻微升高。
5.心肌肌钙蛋白
心肌肌钙蛋白存在于心肌细胞的细肌丝上,仅3%~6%存在于肌细胞胞质中。钙蛋白是由3个亚单位,即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I及肌钙蛋白T组成的复合物。其中,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和心肌肌钙蛋白I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它们出现早,最早可在症状发作后2小时出现。
(1)参考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心肌肌钙蛋白T正常范围是0.02~0.13μg/L,>0.2μg/L为临界值,>0.5μg/L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肌钙蛋白I正常范围是L,>1.5μg/L为临界值。
(2)临床意义:①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肌钙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T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高峰,10~15日恢复正常;心肌肌钙蛋白I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14~20小时达高峰,5~7日恢复正常。②心肌肌钙蛋白T和心肌肌钙蛋白I可敏感地反映出小灶性、可逆性心肌损伤的存在。③可用于溶栓后再灌注的判断。
6.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健康人血中含量极低。由于肌红蛋白相对分子量小,且存在于胞质内,故在肌肉损伤时出现较早。
(1)参考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50~85μg/L;放射免疫分析法,6~85μg/L。
(2)临床意义:①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肌红蛋白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0.5~2小时即可升高,5~12小时达高峰,18~30个小时恢复正常。②其他:肌肉损伤、休克及肾衰竭时肌红蛋白也增高。

E. 血清肌红蛋白多少钱,血清肌红蛋白正常值

肌红蛋白(Mb)是一种氧结合血红素蛋白,主要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组织。在急性心肌损伤时,Mb最先被释放入血液中,在症状出现约2-3小时后,血中Mb可超出正常上限,9-12小时达到峰值,24-36小时后恢复正常。肌红蛋白灵敏度高但特异性低,临床上需结合其他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结合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检测指标,更好地避免了肌红蛋白单项检测造成的漏诊和误诊。
血清肌红蛋白正常值:
(1)ELISA法:3.5~22.8ng/ml;(2)RIA法:健康成人血清29±16.3μg/L。

F. 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异同点

肌红蛋白:是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结合蛋白,是肌肉内储存氧的蛋白质,它的氧饱和曲线为双曲线型。肌肉中运载氧的蛋白质,由1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16700,含有血红素,和血红蛋白同源,与氧的结合能力介于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之间,可帮助肌细胞将氧转运到线粒体。

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是使血液呈红色的蛋白。血红蛋白由574个氨基酸构成,分子量约为67000,由四条链组成,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每一条链有一个包含一个铁原子的环状血红素。氧气结合在铁原子上,被血液运输。

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肌红蛋白位于肌细胞中,而血红蛋白则存在于血液中的红细胞中。

G. 医检myo是什么意思

肌红蛋白检查。

肌红蛋白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其分子结果与血红蛋白相似,具有在肌细胞内转运和贮存氧的功能。人体心肌、骨骼肌内含有大量肌红蛋白,正常人的血液中很少,主要由肾脏代谢并排泄。当心肌或横纹肌有损伤时,肌红蛋白便释放入血中,血清中的肌红蛋白即可明显升高。

(7)肌红蛋白检测方法扩展阅读

肌钙蛋白i检测Mb在AMI中的判断应用

1、由于Mb的分子量小,可以很快从破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在AMI发病后1~3小时血中浓度迅速上升,6~7小时达峰值,12小时内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大于各心肌酶,因此可以作为AM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2、由于Mb半寿期短(15min),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是筛查AMI很好的指标。

3、由于在AMI后血中Mb很快从,发病18~30小时内可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故Mb测定有助于在AMI病程中观察有无再梗塞或者梗塞再扩展。Mb频繁出现增高,提示原有心肌梗死仍在。

4、Mb是溶栓疗中判断有无再灌的较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H.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有什么区别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一种大量存在于横纹肌( 骨骼肌以及心肌)细胞中的血红素蛋白。
肌红蛋白与氧可逆式结合并加快氧向线粒体的运输。它在有氧细胞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心肌细胞受损时( 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像肌红蛋白这样的蛋白质将会由于细胞膜的破裂而被释放到血管系统。于是,在血液中能检测到肌红蛋白以及其他心脏标志物。
测定血清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 诊断的早期最灵敏的指标。

阅读全文

与肌红蛋白检测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快速排序使用了什么方法 浏览:350
硫软膏使用方法 浏览:386
382x101382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758
简述内部超级连接的四种方法 浏览:374
初中诗词赏析的方法与步骤 浏览:70
柠檬精油如何制作方法 浏览:654
学习达标的正确方法 浏览:219
耳鸣除了输液还有别的治疗方法吗 浏览:229
呃逆有什么好的方法 浏览:147
二项式快速解题方法 浏览:789
定西智慧路灯安装方法 浏览:149
芊小白祛斑的使用方法 浏览:756
简单的精油制作方法 浏览:210
平滑突发限流计算方法 浏览:678
骑兵作战方法有哪些 浏览:666
废弃感情的最佳方法 浏览:971
葡萄红酒酒的酿造方法及制作步骤 浏览:388
英语检测方法的耐用性线性 浏览:891
龙骨花种植方法与注意事项 浏览:319
油条快速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