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估算的方法
1,凑整估算。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
2. 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依据生活经验估算。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运用,在应用题教学中运用估算方法来推断解答的正确性是一重要手段。例如,一件工作,甲独做4小时完成,乙独做5小时完成,甲乙合做几小时完成?根据经验可知,两人合做需要的时间一定比一人独做要少一些。如果有学生算出:4+5=9(时),说明一定是错误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问题时,计算出的结果如超出100%也肯定是错的。又如:一项工程,甲独做12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甲乙合做几天完成?根据条件,估算得到甲乙合做完成的天数在5天(10÷2)与6天(12÷2)之间,如答案得到1÷(+)=5(天),与估算吻合,不难判定自己的解答是正确...
3. 运用四则计算结果规律和运算性质。
小学数学怎么样学?随着小学数学教材的不断更新,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算数题,而是将许多的生活中运算加到小学的知识中,这样一来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学数学的成绩加大了难度.那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掌握方法才能学好小学数学?
以上九点是有关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提出相关的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借鉴和参考的价值,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正确的方法提高成绩.
C. 小学三年级的估算技巧有哪些
1、四舍五入:0,1,2,3,4,均不进位,5,6,7,8,9,进位。
2、进一法:进一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这样得到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大)。
例如,一条麻袋能装小麦200斤,现有880斤小麦,需要几条麻袋才能装完?用880除以200,商为4,余数为80,即使用4条麻袋不可能装完,因此必须采用进一法用5条麻袋才能装完。
3、去尾法:去尾法是去掉数字的小数部分,取其整数部分的常用的数学取值方法,其取的值为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小),这种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
4、数量单位估计法:用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去感知数量单位,实际体验数据的大小多少。
(3)数学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扩展阅读:
相关例题:
一套车票和门票 49 元,四年级一共需要 104 套票,需要准备多少钱呢?
方法一:49×104≈5000(元) 50*100
方法二:49×104≈5500(元) 50 *110
方法三:49×104≈5250(元) 50 *105
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00,50×100 等于5000,计算很方便。
第二种估算方法,因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10两个数都看大了,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 50×110 等于 5500,肯定大于 49×104 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可以防止有什么意外发生。
第三种估算方法,因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05,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 50×105 等于 5250,与准确值很接近。
D. 估算是什么怎样估算
一、什么是估算、怎么进行估算?
什么是估算?所谓的估算就是大致推算。估算有三种情况:一是推算最大值,二是推算最小值,三是推算大约多少。怎么估算呢?估算都要先对参加计算的数值取其近似值,把一个比较复杂的计算变成可以口算的简单计算,得到一个近似值,如:估算32×58,最大值:都按比原来大的整十数算,最大是40×60=2400;最小值:都按比原来小的整十数算,最小是30×50=1500;约等于多少:用“四舍五入法”取接近的数算,大约在30×60=1800左右。
二、估算比精确计算容易算吗?
有人认为:估算都是把复杂的计算变成可以口算的简单计算,所以估算比笔算容易得多。估算真的比精确计算容易吗?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⑴思维过程:所有的笔算都有其复杂的算理,学生学习笔算时都是先进行复杂的思维分析、逻辑推理,然后对计算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得出计算的法则,计算过程中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就是计算的算理,是计算的依据,而计算法则是简约了复杂的思维活动的按一定程序演算的程式化的操作方法,所以在笔算过程中不再思考每步计算的道理,这样大大降低了思维难度、减轻了思维强度,只要进行一定量的训练就能达到正确、迅速计算的水平,所以在笔算过程中没有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估算就不同了,所有的思维过程都不可简约,必须一步一步地思考和推理,如:估算32×58,先思考:32接近几十、记忆30,再思考:58接近几十、再记忆60,接着提取第一个记忆信息30,再思考:3×6=18、30和60末尾一共有2个0、所以在18后面添2个0得1800,由于30比32小、60比58大,所以1800不是最大值也不是最小值,得数应当在1800左右。从思维强度看估算要经历多次思考、多次记忆、提取信息、计算、比较、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所以估算要比笔算的思维难度大。
⑵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属短时记忆,是一短暂时刻的知觉。心理学研究表明:成人的工作记忆只能记住大约5~9个独立的信息单位,儿童的工作记忆的信息量更少。由于用竖式计算是每算一步就写一个数字,头脑里只要记住“进几”、“是否退1”和“几十几加几”,工作记忆的信息一般只有一、两个,所以在计算过程中工作记忆的信息量很少。但是估算就不一样了:先要思考每个数的近似数是多少、记忆近似数,取提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再计算,因此头脑里记忆的信息量要比竖式计算多得多,甚至会超出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所以估算要比笔算难度大。
E. 估算解决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估算是在日常生活、测量中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判断时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在估算教学时,我们应遵循估算教学的特点,注重生活性、经常性、合理性、实践性,提倡多样性、精确性、启思性、简约性,根据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教师应以此为指导,把枯燥、乏味的估算题材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题材,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观察、分析、比较、交流和探索,从中认识到估算的实用性,体验到估算的趣味性,进而提高估算的积极性。例如在“乘数是一位数的估算”教学时,可以出示如下题目:一瓶矿泉水有596毫升,7瓶这样的矿泉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教学时,可以出示如下题目:三年级三个班共有学生138人,平均分成7组做游戏,每组大约多少人?这样设计,避免了由于单纯地运用估算算式进行机械训练的弊端,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多样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以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开放的思维空间,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实现用多样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班上召开家长会,每张长凳最多坐4人,有33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张长凳?”有的学生用乘法, 4×8=32,32<33,说明8张长凳不够,需要准备 9张长凳;有的学生用除法33÷4=8……1,从中判断至少需要准备9张长凳;有的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长凳,用圆片代表家长,在操作中得出至少需要准备9张长凳。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
三、精确性
数学向来以其高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着称,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估算也不例外。虽然估算允许其结果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即允许估算值有一定的误差。但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地使估算结果更接近实际结果,从而提高估算的有效性。例如估算1156×4,如果学生估算成1156×4≈2000×4=8000,这样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甚远,显然是不太恰当的。应估算为1156×4≈1000×4=4000,更精确些为:1156×4≈1100×4=4400或1156×4≈ 1200×4=4800。
四、经常性
估算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也不是通过三四节课、两三个单元、一两个学期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有计划、有步骤的渗透和训练。经常性地进行估算训练,不但能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长期的教学思维定势,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围绕知识点进行教学,学生也仅围绕知识点进行学习,表现出教学的“狭窄化”:今天学估算,就不用精确计算;明天讲笔算,就不用简便运算或估算。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估算因素,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让学生进行估算,将估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学习百以内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先估算得数大约是多少再笔算;在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时,可以让学生先估算得数大约是多少再笔算;在乘除法的笔算时,先估算一下每道题得数的大概范围再计算,或者先计算再用估算的方法判断题目计算是否正确等等。
五、合理性
我们知道,估算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问题解决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估算的必要。因此,在估算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合理估算。有时需要把数据估算得大一些,有时需要把数据估算得小一些,以确保估算得到的结果不失去实际意义。例如:镇酒厂有634箱黄酒,用货车来运,每辆货车一次运66箱,如果要一次运完这批黄酒,大约需要多少辆这样的货车?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把66估小成60,即 634÷66≈600÷60=10(辆)。否则,如果把66估大成70,634÷66≈630÷70=9(辆),显然9辆货车一次是运不完的,原因是我们给每辆车多算了4箱,实际上这4箱必须由别的车来运,所以车辆算少了。也就是说66不能看作70,只能看作60(即去尾法又如:王老师到某商场去买电子钟,已知每台电子钟需24元,买这样的9台电子钟,王老师大约要带多少钱?这时需要把24估大成30(即进一法),24×9≈30×9=270(元),否则,把24估小成20,王老师带的钱就不够买9台这样的电子钟。
六、启思性
估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形成估算能力,更要求教师以估算教学为载体,使学生通过估算的学习,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估算知识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给予提炼,使学生得到启发、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13亿粒大米相当于多少?启发学生既可以估算其体积,又可以估算其重量,也可以估算其长度,还可以估算大米平摊后的面积等等。又如:学校礼堂有28排椅子,每排有36个座位,学校礼堂大约能坐多少人?引导学生讨论:(1)只把28估算成30;(2)只把36估算成40;(3)把28、36分别估算成30和40。这三种方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七、简约性
简约指估算时,数据要简洁,便于口算。简约性是估算的一个特点,也是估算教学所追求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繁琐的数据简约化。例如估算297+413,我们往往按以下方法估算:297+413≈ 300+400=700,而不会用以下方法估算:(1)297+ 413≈300+413=713;(2)297+413≈297+400=697。
八、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同时实践也是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一环。因此,在估算教学时,我们应让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估算知识的理解,了解估算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估算知识的信心。
F. 估算的方法小学三年级
1、去尾法
即把每个数的尾数去掉,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
2、进一法
即在每个数的最高位上加1,取整十整百数进行计算。
3、四舍五入法
即尾数小于或等于4的舍去,等于或大于5的便入进去,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
4、凑十法
即把相关的数凑起来接近10的先相加。
5、部分求整体
即把一个大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根据部分数求出整体数。
6、以某一标准进行实际估计
即利用已学过和掌握的计数单位、计量单位等方面的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估计。
G. 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估算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去尾法。即把每个数的尾数去掉,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
2、进一法。即在每个数的最高位上加1,取整十整百数进行计算。
3、四舍五入法。即尾数小于或等于4的舍去,等于或大于5的便入进去,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
4、凑十法。即把相关的数凑起来接近10的先相加。
5、部分求整体。即把一个大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根据部分数求出整体数。
H. 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三年级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以前就已经接触过估算,初步了解了估算的必要性。并且能进行简单的估算,把一个数估算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这节内容是引导学生理解“大约”的意思,学会用除法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更深入理解估算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分析题目,理解题目意思。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题目,找关键字,列出正确的算式。
2、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并能根据关键字进行估算,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用除法估算的方法简便快速的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准确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规范学生的书写,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除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能准确的进行估算。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故事引入:最近天气真热呀!小红和爸爸妈妈决定出去旅游。(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
旅游结束宾馆的服务员告诉他们住了3天一共消费了267元,小红想知道他们每天的住宿费大约多少钱?你能帮帮她吗?
3、解决问题
(1)阅读理解题目
知道了一共住了3天,也就是住的天数。还知道3天花了267元,也就是总的住宿费。要求每天(一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
找到关键字“大约”有“大概、差不多的意思”不需要求出准确值。
(2)解决问题
求每天(一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就是把总的住宿费平均分成3份。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也就是要进行估算。(估算要写约等号)
列除法算式: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
267÷3≈
(3)学生尝试计算
(4)判断分析
两种结果都合理吗?
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两种方法都用估算的方法,很快求出了结果,而且算法很简单;虽然他们的结果不一样,但与准确值差距都不大。所以都合理。
第二种往大估成270更接近267,算得约等于90更接近准确值,更合理一些。
(二)小结
一般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而个别的是需要结合乘法口诀进行估算的。
(三)巩固练习
请学生说一说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为什么?
比90元少,因为每天90元3天要270元,而实际的住宿费是267元比270少,所以比90元少。
每天的住宿费比80元多还是比80元少?为什么?
比80元多,因为每天80元3天要240元,而实际住宿费是267元比240元多,所以比80元多。
五、板书设计
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
列式为:267÷3≈
第一种:把267看成300,267÷3 ≈ 100元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第二种:把267看成270,267÷3 ≈ 90元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六、作业设计
1、面包房烤了236个面包。
(1)如果每3个面包装一袋,大约可以装多少袋?
(2)如果每4个面包装一袋,大约可以装多少袋?
2、随堂小测
七、教学反思
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估算不能只出现在估算课上,要把它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I. 小学数学估算方法及技巧是什么
爬行动物有376种,两栖类有284种。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几种?
这道题是估计“和”大约是多少。
主要解法有:
解法一:把376看成380,把284看成280,380+280=660。
解法二:把376看成350,把284看成300,350+300=650.
解法三:把376看成400,把284看成300,400+300=700.
估算问题数值通常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