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进行幼儿园数学教学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数学教育活动
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在组织数学教育活动时,可以充分考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将活动延伸到幼儿的生活中,使幼儿能形象直观地实践相关内容。例如:小组长在分餐具的时候,问他“你们组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有几个小朋友已经分到了,还有几个没有分到?”,分碗、分汤匙、分蛋糕、分水果等,开发了幼儿一一对应的概念。“帮老师搬来4个小椅子”“拿来2个皮球”等,不仅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有关数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满足幼儿的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为集体服务的习惯。
运动中的数学教育活动。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让幼儿在运动游戏中学数学。如:“拍皮球”。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以及3以内的点数,“拍许多下”“拍三下”等改编后的体育活动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幼儿天性好动、好玩,游戏的性质符合幼儿的天性,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二、数学在各领域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教育
新《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中、游戏中。”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知识。幼儿在收放玩具时可引导他们学习排序;分点心和摆椅子时,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以及与小朋友的一一对应关系;幼儿在幼儿园过生日分蛋糕时,引导幼儿学习等分。通过教师引导,可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加强教学多元化设计
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水平,首先要融入创新意识,摒弃传统保守的落后思想,不断突破教学障碍,进而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学需求。例如:在《敲铃》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听音记数能力;可以借助《小猫钓鱼》游戏训练幼儿的点数能力及观察力。
总之,教学设计应充分结合幼儿自身条件因材施教。只要我们选择适当的材料,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教学,激发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就能感受到幼儿数学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㈡ 幼儿园常用的八种教学方法
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方法。包括:观察(物体和现象)、演示、示范、使用直观教具、采用电化教育手段等。
1、观察法:幼儿园直观教学方法之一,运用观察进行教育的方法。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指有预期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方法:指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依据观察的目的要求,选择科学的观察方法会提高观察的效率。
(1)幼儿自发观察:幼儿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自发地观察周围新奇的事物。如:天空中的飞机、树下的蚂蚁等。
(2)个别物体观察: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幼儿观察某一物体或现象,使幼儿掌握这一物体或现象的名称、外部特征、功能、与人们及社会的关系,从而获得有关的粗浅知识。如一般的认识食物、动植物都用这种方法。
(3)比较性观察:指组织幼儿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现象,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思考,能更精确、细致、完整的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如认识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等。还可以分为整体比较和分解比较。整体比较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性、相反性和相近点。分解比较是对两种物体分别从局部逐一地进行比较。
(4)长期系统性观察:也称“追踪观察”。在较长的时间内,组织幼儿连续的对某一物体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间断性的、系统的观察。如观察种植角里的植物、月亮的变化等。
(5)顺序观察法:即对观察对象按照先后顺序,从不同的角度细致的观察。一般观察动物时是按照从头到脚、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
(6)特征观察法:是对观察对象的最主要或某一方面特征进行相对静止的观察。
(7)分解观察法:是对观察对象各部分进行仔细分解观察,然后再综合起来,达到清晰地了解全貌的目的。
(8)探索性观察:即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化、原因和结果进行探索。
㈢ 幼儿园小班儿童数学教学有哪些基本方法
幼儿园小班儿童数学教学有哪些基本方法?
答:
(一)教师与小班幼儿玩数学游戏。
(二)情境讲述的每个细节都渗透数学的概念。
(三)操作有发展性和可接受性。
(四)游戏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创新。
㈣ 幼儿园学前班数学怎么教
游戏法:
游戏法是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儿童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儿童在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儿童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它能更有利于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体现出儿童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和谐。
游戏法我们又把它分了六个种类:操作性数学游戏、情节性数学游戏、竞赛性数学游戏、运动性数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
分类介绍:
①操作性数学游戏
这类游戏是指儿童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游戏,它也有一定的游戏规则。
例如:小班幼儿学习几何图形辨识时设计的“送图形宝宝回家”的游戏,安排三个动物玩具的家,并分别贴上△、○、□的标记,让幼儿把“图形宝宝”送到相同特征的玩具动物的“家”里去。
②情节性数学游戏
这类游戏具有一定的游戏情节、内容和角色,特别适合于年龄小的儿童。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这类游戏一般以一个主体贯穿整个游戏。
例如:为小班幼儿学习“3以类计数与许多”而设计的“小猫抓鱼”游戏,教师和小朋友分别扮“猫妈妈”和“小猫”,“猫妈妈”以游戏的口吻要求“小猫”们每个抓1条鱼,1条、1条鱼合起来就成了“2”、“3”、“许多”条鱼了,可以分组进行。这个例子在这一系列情节中渗透了“1、2、3和许多”的数学概念。
③竞赛性数学游戏
带有竞赛性的性质的数学游戏更适合于中、大班,不仅能满足儿童的竞赛、好胜心理,而且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培养发展儿童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例如:为大班幼儿学习加减法而设计的“掷股子”游戏,幼儿通过两个股子的点数和,进几、退几,建构加、减的概念
④运动性数学游戏
这类游戏是指寓数学概念或知识于体育活动之中的游戏。这类的游戏既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又渗透了数学的初步概念。
例如:大班幼儿学习数的组成而设计的“掷飞镖”游戏,先记录某一总数中的投掷结果(如5个飞镖,投中3个,未中2个。。。。。。。),再根据对投掷结果的归纳来学习数的组成。
⑤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
这类游戏主要强调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强调儿童对数、形知识的充分感知。
例如:在为学习几何图形辨识而设计的“神奇口袋”游戏,幼儿通过触、摸来感知、区别几何图形的特性。
⑥数学智力游戏
这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为主的游戏。数学智力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㈤ 幼儿园孩子怎么学数学
会数数。先教孩子从“1”开始数,把数字形象化更容易让孩子认识,然后教孩子从中间某个数开始数;||知顺序。教孩子知道一个数左右相邻的都是谁,例如:3前面是几?后面是几?||知大小。用两个数作比较,谁大谁小?比如:6和9谁大,大几个数?
幼儿园小朋友要学会哪些数学
会数数:能熟练地从“1”开始往下数,也能孰能的从中间某个数开始倒着数或正着数,一般从1开始数数幼儿园小朋友都会了,但是如果从中间某个数开始数的话可能就不知道了,或者说孩子不知道从9—10、19—20、29—30这种整数上跳数。
知顺序:一般让孩子从1开始数数的时候这样的顺序都是固定的,在此基础上要让孩子举一反山,问问孩子某个数左右相邻的数字是几,例如:5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从5往前数,往后数,从11往前数,往后数。
知大小:要让孩子知道两个数作比较的时候谁比谁大,大多少,在原数数的基础上可以发散出很多这种小测试,比如:7与8哪个大?大几个数?小几个数?
首先,我们先看看幼儿园小班所学的目标内容有哪些
规律比较:
①能按物体(大小、长短、高矮等)的明显差异给3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排序,感知量的特点。
②能发现物体简单的(如AB、ABB等)间隔排列的规律,体验模式排列的乐趣。
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就稍微难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排队的方式让孩子了解间隔排列的规律。
“来来来,小宝贝们,我们一起给这些颜色宝宝排队,蓝宝宝排第一,黄宝宝排第二,红宝宝排第三;接着还是蓝宝宝排队一,黄宝宝排第二,红宝宝排第三;那么再往下排的时候到哪个排第一呢?哪个排第二?哪个排第三?如果让孩子抽象记住蓝黄红、蓝黄红、蓝黄红这样排列孩子们可能听不懂。所以,我们要换成孩子们容易听懂的方式让孩子进行比较,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接受输入。
③通过比较,判断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
比如,在比高矮的时候,我们会请老师和小朋友,两个明显有差别的人进行比较,让孩子认识高和矮,“我长得比你高。”“你长得比我矮。” 不需要生硬强搬地让孩子记住什么是高,什么是矮,只需要两个人一起对比,这么轻易就可以判断出哪个高哪个矮。而且也可以通过量一量的方法让孩子知道“我长高了,我比你高。”
数与量:
①认识数字1—5,初步理解5以内数的含义。
关于认数字,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填色的方法,让孩子认数字。比如让孩子填上镂空数字的颜色;让孩子给数字宝宝填涂颜色;让孩子徒手描画数字的轮廊。
②数5以内的数,能说出总数。
会数数并能说出总数,这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小朋友会数,但你让他说出总数的话,他可能不知所措。所以我们会利用室内的所有玩具或者是可以数的数物品,让孩子巩固对数的概念。
③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5以内数量的物体。
④能比较5以内两组的物体数量,感知多、少、一样多。
每个活动室内都会有很多玩具或者是区域活动之间的物品,所以我们都会以实物让孩子作比较。
㈥ 小班幼儿学习数学教学策略有哪些
【活动目标】
1.幼儿对点数、匹配活动感兴趣。
2.幼儿学习点数方法,感知5以内的数量。
3.能按照指令做事。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点数的经验。
物质准备:
1.糖若干、糖罐一个。
2.盘子三个。
3.小袋、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幼儿兴趣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盒子,你们猜盒子里是什么?(先晃动盒子发出声音让幼儿随意猜,然后让幼儿摸一摸,猜一猜到底是什么?)。
师:这个东西呀,甜甜的,宝宝们最爱吃了。(糖果)
(2)师:那我们就请他出来吧,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将糖果倒出放在盘子里)盘子里有多少糖果呀?(有许多糖果)
(3)盘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糖果,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糖果?幼儿自由述说,每说到一样就从盘子里挑出来展示给大家看。
小结:糖果有许多种,有软糖、硬糖,有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糖。
二.分糖游戏
(1)师:我们来玩分糖游戏,一组的男孩子挑选三块软糖放到盘子里,女孩子挑选两块硬硬的糖放到盘子里。
二组的男孩挑选一块红色的糖放到盘子里,二组的女孩挑选四块圆形的糖放到盘子里。
三组的男孩子挑选两块椭圆形的糖,放人盘子里,女孩选择四块绿色的糖放人盘子里。
(2)教师提醒幼儿听清楚要求,按数量拿糖,引导幼儿正确点数的方法,拿一个数一个。
小结:小朋友真棒,能够听清楚要求,按数量拿糖。
三、按照圆点数量装糖
1.装糖:盘子里有这么多的糖果,拿起来多不方便呀。那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拿起来方便点呢?(袋子装)
2.老师准备了一些小袋子,这些小袋子上面可都有秘密哦。(老师示范:先数数袋子上有几个圆点,然后请大夹子帮忙往口袋里装和圆点一样多的糖)
3.现在请我们宝宝也拿着袋子去装糖果吧,先要看清楚袋子上有几个点点,再去装糖哦。记住要请你的大夹子帮忙。
4.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袋子里的秘密,你请了几颗糖果宝宝。(我袋子上有三个点点,所以我请了三颗糖果……)
四、加深难度,对应数字送糖
1.送糖:糖果袋子要放人糖果盒中,这里有5个糖果盒,看看糖果盒子上面有什么啊?(数字l一5),你手里糖果袋子的点点有几个,你就把它送到数字几的房子里。
如:糖果袋子的点点有5个,你就放人数字是5个糖果盒中。
请幼儿根据数量与相应的数字进行匹配。
五、品糖游戏:
师:孩子们和糖果游戏和开心,现在,请我们宝宝每人拿一颗糖果,尝尝看它是什么味道的?吃过糖后要及时漱口或刷牙。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玩装糖、放糖果的游戏。
教学反思
讲完这节课以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课堂不够生动,没有完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2、讲课时间还需要控制,时间长孩子会没有耐心
3、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孩子的常规培养要加强
小网络:点数指数数量。如装卸货物时点数,看货物多少。
㈦ 怎样教幼儿园小班数学
小班的孩子一般是3岁,3岁的孩子开始对数字变得敏感,这个时候的孩子虽然还没有经过专门的数学训练,却已经有了数数的渴望。比如,当他手中拿着几个玩具时,会喃喃自语地正确或错误地数着:“1个、8个、3个……”如此凌乱的数字,显示出孩子认识数字的急切心情。
要想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这一能力,我们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当母亲告诉孩子,“你的衣服上掉了两颗扣子”,“我们还需要三个盘子”等等的时候,她就是在利用这个机会教会孩子数字的概念。
刚开始时使用的方法是数钱。换零钱是一种非常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数数方法。给孩子们1角、5角的硬币,用这种方法能让孩子们学会数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