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一、注重说的过程,做到思维有形
要使学生建立清晰而又深刻的数学概念,教学时人们常常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活动,为学生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一般按“实践操作―形成表象―语言内化―抽象概括”的思维程序进行。
二、归纳说的方法,做到思维有路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对思维方法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而且也能开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思维水平。
三、总结说的规律,做到思维有序
教学时通过创设类比迁移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同化,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和辨别,让新知识在头脑里精确明晰,实现知识的迁移。
❷ 如何训练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
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上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因此, 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促进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做到几点,. 会听、会看、会想、会说,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会听: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只有育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 ,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困惑: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往往只有为数不多的同学踊跃回答,其他同学经常保持缄默,或者是人云亦云,对学习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时教师教学中设计了许多问题,在教学中遇到阻碍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也就告诉学生答案或不了了之,放弃了引导学生思考的机会。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我认为就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学生没有反思的意识或不知道如何反思,以致很多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没有时间进行反思;教师注重了自身的反思,忽视了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尤其是学会反思。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身反思的同时,要促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1、重视知识迁移,拓宽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应用迁移规律,在获得新知识中发展思维。可通过有关知识链的关系进行迁移,形成良好的认知网络。例:某工厂要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75台,2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台数比原计划每天生产的台数多1/3,几天可以完成这批生产任务?可引导学生用分数解、方程解、反比例解、归一法、工程问题解。此外,还有其他多种解法。充分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2、让学生多探,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 一题多解训练,就是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的练习活动。 3、让学生多拓培养一题多变的能力 一题多变是由一道原始题目从题设条件的变换、数据改变、内容拓展、设问的转化、习题类比化等角度进行演变,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升华,使原有知识在具体的应用中得到加强并延伸。 4、让学生多比----培养学生联想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合情推理,自己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❸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牢固掌握数学基础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思维最基本的要素,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定义、性质、公式、定理等知识是进行推理、判断、演算、解题的依据。只有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生才有可能做到思维条理分明、思路开阔,才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为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钱学森教授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的思维过程”。可见,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认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有三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逻辑推理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一)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数学中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指正确地运用思维规律与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或数学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证明的能力。它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首先,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数学知识并不是定义、法则。定理的堆砌,每章每节的内容既自成系统又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过程中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其次,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数学推理过程是一系列连串的过程组成的,因为前一个推理的结论可能是下一个推理的前提,并且推理的依据必须从众多的分理、定理、条件、已知结论中提取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推理基本技能,然后注意培养他们运用“整体——部分——再整体”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增强他们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化未知问题为已知问题的能力。(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前苏联科学家凯德洛夫曾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创造性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注意整体观察。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数学是由大量数学、图形、方法、模式等信息组成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反复运用这些信息,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知识模块,一旦要解决问题时,便会联想起这些知识模块,直觉敏锐的进行识别、分析,形成对问题的综合判断,从而得出解题方法与思路。(三)发散思维能的培养现代教育的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有赖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首先,教育学生当一种方法,一个方面不能解决问题时,应主动让思维向另一方法、方面跨越,从不同方向去思考,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联想;其次,应该适当给予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高问题的条件与机会;最后,适当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教学活动。进行“一题多变”,可以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揭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一题多解”,可以多角度地考虑这个问题,找出各方法间的关系与优劣。进行“一法多解”,能使学生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触类旁通,使他们的思维上升一个新的高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培养学生养成反思性学习习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使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不仅明确要学习什么,而且明白应该怎样去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教法的研究,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意义,学会反思性教学学习。首先,在解题过程中贯穿反思。美国着名数学有波利亚认为:解题活动并非一个机械地执行事先确定好的程序的过程,而且一个需要对之进行不断调整的过程,解题过程中的反思尤为重要。而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学生普遍想急于大量做题,都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导致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弱、结构性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反思解题过程的成效得失及其原因,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从思给策略的高度对学习或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对问题进行推广、深化,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其次,解题后促进学生反思。解题后的反思是指学生在阶段性数学学习完成之后对自己的教学学习行为,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的反思。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可以使学生巩固自己所学知识,方法和发展自己的解题能力,解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1、,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2,反思自己的解题方法;最后,反思原题目的条件,结论,看看条件是否可以变化?相应的解题方法有无变化?逆命题是否成立?等等,以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近几年数学的方向已经走上了考查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道路,这就要求教师应把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作为数学工作的主要目标,要让学生懂得数学学习既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训练,更是一种反思和更新的活动。教师应在课堂内外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反思性教学学习习惯,使学生自然从“学习什么”到“怎样学习”的过渡,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❹ 如何教给学生数学学习方法 详细
细心读教材,引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步,先教会学生学会预习。
第二步,通过预习后,能够做多少作业就做多少,不管是练习或习题都不放过。可明确向学生讲明:预习的成功标准是会做作业。
第三步,要经常检查学生是否预习。
加强互助学习,共同提高
课内重视听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思考
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指导学生记忆
❺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一、增强自信是解题的关键
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能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做题,善于做题。这就叫做在“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题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
二、培养“方程”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的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在七年级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到了八年级、九年级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到了高中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想方法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一元一次方程或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运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求出结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好,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进而学好其他形式的方程。所谓“方程”思维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
三、培养“对应”的思维能力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关系、对应一种形式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在分解因式时,要用到平方差公式,公式左边的a对应x+2,b对应y,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分解的结果(x+2+y)(x+2-y)。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解题。在中学数学中我们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函数与其图像之间的对应。“对应”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培养数学“转化”思维能力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逐渐将它转变为一个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比如,我校要扩大校园面积,需要向镇上征地。镇上给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地,如何丈量的它的面积呢?首先使用小平板仪(有条件的话,可使用水准仪或经纬仪)依据一定的比例,将实际地形绘制成纸上图形,然后将纸上图形分割成若干块梯形、长方形、三角形,利用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之和,也就得到了这块不规则地形的总面积。在这里,我们把无法计算的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了可以计算的规则图形面积的和或差,从而解决了土地丈量问题。另外,我们前面提到的各种多元方程、高次方程,利用“消元”、“降次”等方法,最终都可以把它们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已知的步骤或公式解决。
五、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两个属性,就可以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像了。往往借助图像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上了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就会慢慢养成“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❻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多做题目,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进而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想到这道题解法的思路,这样便于启发下次做题的思维。最后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如果做到这些,并且坚持不懈的话,就能够形成数学思维。更好的选择是,找到合适的题目,模型题、几何题、应用题都很好的。
❼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的应用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讲好应用题、让学生喜欢应用题,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讲解中,严密的逻辑推理,举一反三的思维扩散,都会使学生思维发生变化。给学生选择好练习题、特别是和他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都会引起他们思维的注意,引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有非常好的作用。
❽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摘 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认识数学、喜欢数学、掌握数学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深挖教材,创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抽象思维;学具;语言;发展;个体差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当中明确规定:“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这段话中,我们够清楚地知道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应。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培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现就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培养的方法方面,说说自己的一点儿看法。
一、有效利用学具
在小学阶段,学生
❾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四、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❿ 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教会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首先是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兴趣!死记硬背、强行灌输万不可取!概念、公理、定理、公式等等一定要达到“充分理解”,只有充分理解了,才能使其收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的效果!
比如三角函数:首先使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三角函数,只要懂得:三角函数就是反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单位圆圆心在坐标系原点、圆半径的位置确定、变化时角度、与三边间存在的规律性,不可逼迫学生把精力、时间浪费在读、记那么多的公式上面,每进一步,都要通过演示,讲解明白其内容的客观存在。真正明白了,公式可就刻印于大脑!不明白,公式记得再多再牢,不会运用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