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极端天气如何保护自己
尽量不出门,避免灾害天气的侵蚀
外出时注意避开高大建筑、广告牌和空旷的野外出行。
⑵ 自动驾驶汽车如何应对大雪等极端天气
面对大雪啊,这既然是极端天气,那么肯定得要低速等安全驾驶的注意事项还是应该遵守。
⑶ 如何防止气候极端化
圣婴来袭 高温灼烧全球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及日本气象厅近日都指出,今年7月至9月间全球会大范围出现“圣婴”现象———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升温,澳洲、非洲、东南亚、印度可能出现干旱,日本、北美洲地区转为温暖潮湿。
在欧洲,进入8月以来,多地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点,并伴随干旱少雨天气,造成灾害性影响。持续的热浪在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法国南部地区引发森林火灾,多国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过去半个月里,法国33个省先后发布高温橙色预警。8月下旬以来,比利牛斯山中部地区、罗讷山谷、罗讷-阿尔卑斯以及阿尔萨斯地区的最高气温一直徘徊在34至37摄氏度。法国卫生部门透露,8月8日至11日的四天里,仅巴黎地区就有约50人的死亡与高温有关。
地处中欧的捷克最近一周也遭遇持续高温,20日的最高气温更是达到40.4摄氏度,创下历史最高纪录。21日,该国一家化工厂的储气罐因高温天气发生爆炸,造成煤气外泄。
高温和干旱引发西班牙1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目前已造成八人死亡、数千人受灾。根据该国农业、食品与环境部公布的数据,共有13.9万公顷森林在这次火灾中被烧毁,面积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
此外,持续高温和干旱还造成欧洲农业歉收。据总部设在荷兰的政府间组织“农业和乡村合作技术中心发布的数据,欧洲的谷物价格在过去三周上涨了25%,牧草比去年同期减产50%。以英国为例,该国牧草价格已较去年同期上涨超过60%,势必将带动欧洲奶制品价格大幅上涨。
极端呈常态 制造灾害变本加厉
有迹象显示,气候变迁正在成为常态,年复一年愈演愈烈。今年以来,全球各地因气候变迁引起最明显灾难性后果,就是粮食危机。专家预计,未来全球气候将更加反复无常。
今年入夏以来,美国持续高温,号称美国粮仓的中西部地区,创下56年来最严重的旱灾;此外,根据美国干旱监测中心的数据,美国本土48州中,近2/3都已经出现干旱现象。美国是全球玉米、黄豆、小麦的最大出口国,其中玉米、黄豆更占全球出口的40%以上。美国中西部旱灾,已带来今年全球玉米、黄豆、小麦等农产品价格飙涨。稍早,发生于2011年的反圣婴现象、澳大利亚百年一见水灾以及2010年发生的俄罗斯大旱灾,都使近几年全球相关农粮商品价格持续上扬。这些例证说明,气候变迁已成常态,并将持续推升农产品价格,进而影响全球经济。
美国赖斯大学气候变化专家罗恩·萨斯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警告说,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频繁爆发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增大,这会是一种全球现象,人类需要提早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否则将会面临灾难性严重后果。
萨斯对来气候变化颇有研究,非常关注近来美国及其多国面临的极端高温与干旱天气。他对记者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境内重大干旱、洪水、风暴和飓风的发生频率有明显增加,可以说,干旱不仅会变得越来越严重,而且会越来越频繁,因为全球的气候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
萨斯说:“干旱会反复出现。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将变得越来越常见。去年德州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气候变化的日趋加剧将使干旱的出现越发频繁,可能每10年或15年就会爆发一次。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都经历了重大的旱情。世界上每年在不同的地方都会出现干旱与洪水灾害。今年,如果纵观全球,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在遭受着严重的干旱和洪水。”
对此,农业咨询机构东方艾格总经理黄德钧认为,气候恶劣事件从原来的每100年10次左右,已经上升到了七八十次,所以从未来看,自然灾害、天气因素对农产品的影响肯定将越来越严重。
萨斯同时指出,现在每年的气温与前一年相比都有明显的差异,极端高温天气会越来越多,而极端低温天气会越来越少。他说,在上世纪50年代,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出现的比例是相同的,从六七十年代开始,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极端高温天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2011年和2012年,这个比例达到9:1。极端高温纪录被打破的次数是极端低温的九倍。因此,可以说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爆发的可能性在增大,而且这种现象不会是某个国家独有的,会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萨斯警告说,气候变化问题非常严峻,10年或20年后,我们所处的环境将比现在更加糟糕,如果不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的步伐,那么,全球平均气将会上升9至10华氏度。倘若如此,后果将非常严重。
萨斯说:“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极端天气和极端高温等,这些自然灾害与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相比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更为紧密。”
人性化措施 减损获实效
今年,在应对极端高温天气过程中,欧洲多国采取了一系列人性化措施,使减灾工作更富实效。
西班牙政府负责主导了此次森林火灾受害者的安置工作,同时欢迎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减灾工作,以期扩大减灾工作的主体和效果。对于因火灾需要转移的居民,当地政府安排其在附近宾馆或体育馆等地避难,并提供食品和水等基本生活必需品。而非政府组织则主要向受灾民众提供政府援助之外的帮助,以提高受灾民众的生活质量。
西班牙政府以最快速度对火灾受害者的经济损失作出评估,并及时给予直接补偿。西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倡议,决定建立一个长期的直接援助方案,对在火灾高发地区的受灾民众给予补偿。该决议由火灾调查委员会全程负责实施。
意大利卫生部重新启动“1500防暑热线”,所有在意大利的民众均可以在每天8时至18时免费拨打这一电话,获取防暑建议。高温敏感者和老人等特殊人群还可以通过拨打该号码,转接各大区和市区免费公共服务热线,以获得针对性更强的咨询和护理服务。此外,意大利卫生部还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一系列电子指导手册,向公众普及高温防护知识。其中既有普适性的手册,也有专门为婴幼儿、老人及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发布的高温防护手册。网站还刊登有专业医护人员上传的夏季常见病诊疗建议,民众可免费下载使用。
在法国,当地媒体在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费加罗报》连日发表对法国内科医生工会秘书长巴迪斯托尼等卫生专家的专访,向民众普及防暑知识。法国在处置预案方面格外关注“特殊群体”。政府在老人居所、妇产医院以及幼儿园都提供了避暑场所,规定所有敬老院必须配备纳凉设施。部分城市还会在高温季节向在市政厅登记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救济。
在比利时和荷兰等西欧国家,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机制通过强制插播路况信息等渠道,将保护网扩大至公路上行驶的每辆汽车,避免信息传递的“死角”。
欧盟委员会健康和消费者总司公共健康署专门设立网页,24小时即时发布森林火险预警和高温预警。此外,西欧不少国家高速公路的电子提示牌也会实时显示路面温度和紧急救助电话等信息。
由于有2003年夏天欧洲极端高温天气造成上万人死亡的惨痛教训,加上2007年、2010年欧洲再度遭遇极热天气以及2012年初遭遇极寒天气,欧洲各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地区性的极端气候“常态化”已成为不争的现实,各国必须加紧制定和完善应对极端气候的预案。
在亚洲,频繁面对极端气候灾害天气的日本也有可借鉴之处,其突出特点是,在法律制度上、行政组织上,将中央、地方及个人等各种力量集结起来,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日本特别重视日常的防灾训练。一些地方设有防灾日,这一天众多国民会去参加和防灾相关的训练活动,参观防灾展览,媒体也不失时机地将过去发生过的灾害情况重新报道出来,强化防灾意识。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是日本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一旦发生灾情,有一套能够立即行动起来的组织体系。
日本还特别重视组织志愿者参与救灾。在2011年大地震中,(日本)全国社会福祉协议会及时在网页上报告志愿者活动状况,厚生劳动省也及时地在自己的网页上刊登了志愿者的相关信息,让志愿者能够及时根据个人情况,赶赴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在日本的防灾体系中,中央政府特别重视对经济损失的推算,在此基础上制定重大自然灾害特别财政援助相关法律等,加上已有的《灾害救助法》、《灾害对策基本法》等自然灾害法,不断地完善着法律制度。这是长期防灾的重要保证。
⑷ 明年一二月或发生极端寒潮,如何提前应对这样的极端天气
为全力做好首场强降雪期间交通安全应急保障工作,大兴公安分局交通支队提前安排部署,迅速启动极端天气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急预案,以“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为工作目标,实施应急勤务,强化路面管控,齐心协力保障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正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事件强度在增大。
此外,北极增温也是极寒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预计明年1—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低,发生阶段性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各地需要继续防范低温天气的不利影响,做好煤电油气等能源调度和供应保障,做好春运保障工作,加强森林草原和城乡防火。
⑸ 怎样预防极端天气
极端天气是指天气(气候)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在统计意义上属于不易发生的事件。通俗地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过去50年中,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强降雨、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预计今后这种极端事件的出现将更加频繁。
目前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所以,要减少和预防极端天气,也就是抑制全球变暖趋势,就是提倡低碳运动,减缓变暖趋势。这些需要我们全人类共同努力。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一方面要在生活各方面坚持支持低能减排,不浪费地球资源。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低碳运动,呼吁更多的人来为地球生态平衡做力所能及的事。
⑹ 如何才能减少极端天气的发生
近年来,不可否认,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但是,随着这些的进步,也存在弊端,那就是全球资源在不断地减少,地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强,导致到处都有垃圾堆积的现象,海洋消失,同时导致了很多生物的死亡甚至灭绝,而恶劣天气,也更不用说了,基本上是每年都会发生,那么,作为这个地球上的一份子,要如果做,才能减少恶劣天气的发生,让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态度呢?
从国家出发,制定相关政策。尽管国家已经意识到,地球处于一种压力状态,全球经常有恶劣的天气发生,但是很多人依然不能把控好自己的个人行为,乱砍乱伐,乱丢垃圾。因此,面对这些行为,国家要出台更加严峻的法律。惩治这些违法行为,进而减少恶劣天气的发生。
⑺ 7省份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人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极端天气
其实极端天气每年都会发生,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在所难免,为了减少损失,气象部每时每刻都在预测天气变化,当有极端天气时,会第一时间通知当地居民减少伤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所在地区的天气变化,当发现有台风和暴雨消息时,应该减少出行。极端天气会有破坏建筑,但我们会修复建筑,面对这些困难时,全国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绝不会让任何一个省市孤立无援。
我遇到过的极端天气。
因为我所在的地方是江西省,在这个省份每年夏天雨水巨多,有一次下午准备去上学,当时下午4点左右,但周围十分暗,仿佛已经到了晚上。我拿着雨伞站在路边等车,没过一会儿工夫下起了大雨,雨水中还伴有一厘米左右的冰雹,我赶紧打开雨伞,冰雹打在雨伞上噼里啪啦响起,站在路边一会儿工夫,自己的裤脚就湿了,大雨密集的看不见对面的房子,幸好及时坐到了车,不然全身上下都会湿。
⑻ 极端天气坚决即时启动最高等级响应,百姓应该如何应对极端天气
面对极端天气时,百姓应当提前准备应急用具,比如:雨伞、雨衣、胶鞋、口罩,以免突遇极端天气,应急工具可以帮助到百姓。
3.请求救援
当在偏僻郊外又遇极端天气时,百姓要到安全地带躲避,避免极端天气侵袭从而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要保持手机畅通,一方面观察天气情况,另一方面要及时地和外界取得联系,必要时要请求当地救援人员的帮助。在面对极端天气时,百姓不要慌张也不要随意走动,要随时观察周围的环境,如发现此处危险重重且不宜久留时,在确保万无一失后,再迅速转移隐蔽位置,耐心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⑼ 极端天气环境下应该如何规避事故
(1)雾中驾驶
遇到大雾,切记不要鲁莽驾驶。雾天行车注意事项:①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和周围天气变化。视线下降时,打开雾灯、尾灯、近光灯、侧标志灯和前后小灯,降低车速,增加车距。②尽量避免紧急制动,不要盲目加速,快速变道,猛打方向。③前方发生事故时,应根据情况将车辆停放在安全区域。车上人员立即下车,在安全区域等候,开启双闪,并在车后150米处放置危险警示牌,防止发生二次事故,及时报警。④经常按喇叭,警告行人和车辆,并指示车辆位置,避免碰撞。
①涉水车辆应观察水深、水流方向、速度,以确定是否有沙子、流沙等障碍物。②若水深超过车辆最大涉水深度,涉水前应关闭百叶窗,取下风扇皮带,用塑料布包裹电器和高压线。③路面较硬时,缓慢入水,避免冲入水中打湿发动机。驾驶时稳定方向盘,不要换挡或停车。如果道路狭窄泥泞,可以高速通过;如果车轮打滑或下沉,记得不要踩油门。在不停车的情况下,用人力或其他车辆驶出水面。④由于化油器车辆的水压低于气缸的排气压力,只要车辆不停车,积水就不会倒流。相比之下,当电喷型车辆涉水行驶时,水可能会直接被吸入气缸。
⑽ 未来的极端天气或更频繁,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
首先,极端天气影响的并不是哪一个国家,而是所有人类,所以每个国家都应该积极承担环保责任。相信这两年大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丑恶嘴脸又有了一个新的见识,他们一边铺张浪费,人均碳排放那么高,一边又谴责我们发展中国家不爱护环境,他们一边自己大鱼大肉,好好的食物过了最佳赏味期就扔掉,香蕉还是青的就认为过期了,一边又在发展中国家大力鼓吹素食、人造肉……真的是两面派的典型代表,地球是所有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收益的不是哪一个国家或者哪一个种族,每个国家都应该积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倡导自己国家的国民爱护环境,低碳生活,少打着环保的借口插手其他国家的事务。
最后,除了积极保护环境,减少极端天气,也要防患于未然。除了从现在马上开始爱护环境,争取努力改善环境以外,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面对越来越频繁极端天气,也要未雨绸缪,虽说人类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很薄弱,但是现在科技还是很发达的,能提前预测到极端天气,而且我们国家气象部门也会通过移动、电信等运营商给我们发短信,这个时候就要安排好自己的活动,尽量少外出,不要去危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