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园林构筑物它的美学应用技巧是什么
1 传统材料的继承与扬弃
文章中所提及的传统材料,是指沿袭和继承古代园林中较常使用的那些材料,如石材、水、土、植物等。这些常见又普通的材料在现代园林中不但依然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园林中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中国园林中应用石材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掇山、置石到园林建筑的营造、石材的应用都比较广泛。除了继承和保留的掇山、置石的功能外,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使石材还广泛应用到各种建筑、道路、小品等构筑物的面层装饰,以及根据需要加工制作成各种景观小品。铺装和花坛的面层材料运用,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不同色彩和质感的花岗岩板材,使整个环境显得整洁、优雅。因地制宜选用当地石材进行加工和处理,可形成各种园林景观小品。同时,随着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工程材料的出现,作为结构工程材料而应用在园林中的石材已经逐渐地减少了。
2 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
目前,园林中应用的陶瓷制品,主要有彩釉砖、无釉砖、劈离砖、麻面砖、玻花砖、渗花砖、陶瓷锦砖、陶瓷壁画以及琉璃制品等。琉璃瓦自古以来就被作为园林中建筑物、构筑物的优良装饰材料。此外,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陶瓷制品的种类和品种真可谓应有尽有、目不暇接。而常应用于园林道路广场铺装中,产生较好效果的主要种类有麻面砖、劈离砖等;应用于建筑、小品、景墙立面装饰的材料有彩釉砖、无釉砖、玻花砖、陶瓷艺术砖、金属光泽釉面砖、黑瓷装饰板、大型陶瓷装饰面板等种类。另外由陶瓷面砖、陶板、锦砖等镶拼制作而成的陶瓷壁画,表面可以做成平滑或各种浮雕花纹图案,兼具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目前,在一些园林中已经逐步被推广使用。运用不同色彩的陶瓷砖在水池底铺成的图案,大大增强了水池的景观表现力。座凳水洗石面层上镶嵌了当地产的陶瓷片,粗糙的水洗石与光洁、亮丽的瓷片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景观的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开发研制出的陶瓷透水砖,由其铺设的场地在下雨时能使雨水快速渗透到地下,增加地下水含量,调节空气湿度,净化空气,对缺水地区尤其具有应用价值。目前,应用于园林中的有环保透水砖和高强度陶瓷透水砖2种类型。前者不适应载重车通行,一般用于公园休闲无重承载场所以及园林游步道等。后者采用了两次高温煅烧,强度高、耐磨、防滑性能佳,可用于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等处。
混凝土也由于其良好的可塑性和经济实用的优点,受到各方建设者的青睐,除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的普通混凝土外,可运用在园林建设中的类型和品种也是层出不穷。
运用于装饰路面的彩色混凝土,较好地活跃了环境的气氛o压印混凝土,又称“强化路艺系统。是在施工阶段对未硬化混凝土运用彩色强化剂、彩色脱模剂、无色密封剂等3种化学原料对混凝土进行固色、配色和表面强化处理。其强度优于其他材料的路面,甚至优于一般的混凝土路面。其图案、色彩的可选择性强,可以根据需要压印出各种图案,产生较为完美的视觉效果和耐久性。
此外,其他的混凝土制品,诸如混凝土路面砖彩色混凝土连锁砖、仿毛石砌块等品种也较多,再加上不同的外形、尺寸、色彩等,其可选择的范围相当广泛。
除上述出现不久的,或刚研制开发出的材料外,还有一些以前一般少在园林中被运用的材料,也开始在园林中使用了,如金属材料。金属在中国古代社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却很少应用。在现代园林中,金属材料除作为结构材料被广泛运用外,许多园林中还出现了金属材料加工制作而成的园林小品,在园林环境中也别具一番魅力。
现代园林置石的风格与特点
现代园林主要指首先在工业化国家发展起来的,与现代城市结构、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园林。它是对人类生活方式极端人工化所产生后果的一种平衡或补偿,是城市土地的一种利用方式,实现了创造者与使用者的同一。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现代园林是为大众服务的,具有公有性,且以自然、生态为主导的园林势必将代替以视觉景观为主的园林。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迅速扩大,大量人工环境的建成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已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城市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工业化带来的后果,反思如何控制环境污染,净化城市空气,减少人工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以利于人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园林建设可以缓解上述环境压力,因为园林建设可以优化环境质量,建立生态健全的环境,促进人类身心健康,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园林正大力提倡以生态为主的园林。园林空间造景讲究生态效益,注意结合立地生态条件,提倡以植物造景为主,尽量少用硬质景观。山石是没有生命的建材,在现代园林中它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物质要素,但由于置石组景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和精神享受。因此,它在现代园林中也具有重要的构景作用。所以,置石也应适应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以创造有生态效益的环境为目的,进行“生态”置石。置石常结合植物、水体、建筑、道路与广场、地形组成各种园林景观。常见的应用例如(1)置石作为主景,在环境中被赋予一定的目的和感情色彩,使置石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人们观赏;(2)置石还可划分空间和组织空间,引导游览路线,丰富景观层次;例如用石做踏步、汀步,具有划分空间、丰富地面、水面景观和引导游览路线的双重功能;(3)置石与植物组景,用石来填充植物下部或围合根部,或用石衬托优美的树姿,二者互为补充,本来呆板、僵硬的山石线条在植物的点缀、映衬下,亦显得自然随意,富有野趣;(4)置石与水体组景,配以佳树,树木使石与环境融为一体,石块在植物的点缀下随意自然,水体在浑厚的石块衬托下更显轻盈、活泼、明澈,水石相依的幽静环境,令人流连忘返。置石与园林各要素组景,其变化无穷,样式之多,不胜枚举。从各地园林优秀的置石作品看来,现代园林置石存在一些共同的风格与特点,可试概括为以下几点:
山石的选用及布置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因形就势,目的明确,追求与环境谐调,注重表现自然野趣和朴实的审美效果。山石是天然之物,有自然的纹理、轮廓、造型、质地纯净,朴实无华,巧布于环境中,可增添园林中质朴自然的气息。
用石简洁,择要处而置,提倡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反对大堆大砌及“满铺”。山石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空间的一种过渡,一种中间体,虽“无园不石”,但只能作局部景点点缀、提示、寄托、补充,切勿滥施,导致造价昂升,失去造园生态意义。
置石形式“置”多于“叠”,石组配置多做水平方向的列、布,少做竖向的叠、垒。
置石追求神似,也擅于拟形象物,增添情趣与活力。
置石造景在空间上表现简洁、明朗,注重景观效果与使用功能的结合。例如斜坡上做不规则排列的置石可打破规则的地平线,使地形有起有伏感,增加坡地景观,并有道路的功能和护坡作用。
置石注重意韵和情调的表现。常在大范围、大面积的植物造景或以植物造型为主的环境中点缀置石,创建“片石多致,寸石生情、小中见大”的自然景观。
因地制宜的采石、置石,建造有地方特色的置石作品。
置石常利用其名称、题刻,或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活动相结合来造景,创造意境,使人们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引人遐思.
参考资料:http://www.shineland.cn/yuanlin/content/202.html
⑵ 什么是园林建筑设计以及对他的感想
园林建筑作为造园四要素之一,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既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又要满足园林景观的造景要求,并与园林环境密切结合,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
一、 园林建筑的功能:
1、满足功能要求: 园林是改善、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的设施,也是工人们休息、游览、文化娱乐的场所,随着园林活动的日益增多,园林建筑类型也日益丰富起来,主要由茶室、餐厅、展览馆、体育场所等等,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2、园林景观要求:
(1) 点景: 点景要与自然风景融会结合,园林建筑常成为园林景观的构图中心主体,或易于近观的局部小景或成为主景,控制全园布局,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构图中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 赏景: 赏景作为观赏园内外景物的场所,一栋建筑常成为画面的管点,而一组建筑物与游廊相连成为动观全景的观赏线。因此,建筑朝向、门窗位置大小要考虑赏景的要求。
(3) 引导游览路线: 园林建筑常常具有起乘转合的作用,当人们的视线触及某处优美的园林建筑时,游览路线就会自然而然的延伸,建筑常成为视线引导的主要目标。人们常说的步移景异就是这个意思。
(4) 组织园林空间: 园林设计空间组合和布局是重要内容,园林常以一系列的空间的变化巧妙安排给人以艺术享受,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游廊、花墙、圆洞门等恰是组织空间、划分空间的最好手段。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1、布局 园林建筑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规划选址除考虑功能要求外,要善于利用地形,结合自然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
2、情景交融 园林建筑应结合情景,抒发情趣,尤其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常与诗画结合,加强感染力,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3、空间处理 在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上,尽量避免轴线对成,整形布局,力求曲折变化,参差错落,空间布置要灵活通过空间划分,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增加层次感,扩大空间感。
4、造型 园林建筑在造型上更重视美观的要求,建筑体型、轮廓要有表现力,增加园林画面美,建筑体量、体态都应与园林景观协调统一,造型要表现园林特色,环境特色、地方特色。一般而言,在造型上,体量宜轻盈,形式宜活泼,力求简洁明快,通透有度,达到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统一。
5、装修 在细节装饰上,应有精巧的装饰,增加本身的美观,又以之用来组织空间画面。如常用的挂落、栏杆、漏窗、花格等。
三、园林建筑的分类按使用功能分为 :
1: 游憩性建筑:有休息、游赏使用功能,具有优美造型,如亭、廊、花架、榭、舫、园桥等。
2: 园林建筑小品: 以装饰园林环境为主,注重外观形象的艺术效果,兼有一定使用功能,如园灯、园椅、展览牌、景墙、栏杆等。
3: 服务性建筑:为游人在旅途中提供生活上服务的设施,如小卖部、茶室、小吃部、餐厅、小型旅馆、厕所等。
4: 文化娱乐设施开展活动用的设施:如游船码头、游艺室、俱乐部、演出厅、露天剧场、展览厅等
5: 办公管理用设施:主要由公园大门、办公室、实验室、栽培温室,动物园还应有动物兽室。
四: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建筑要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要符合艺术均衡法则: 可居、可游、可观。
1:立意: 设计目的“巧密于精细,神仪在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选址: “南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城池”。
3:布局: 自然式:(1)中国古典,山水为骨架,建筑为眉目,山水为主,建筑配合。(2)统一中求变化,对成中求差异。
4:借景:
种类:(1)借形:借建筑,山石。(2)借色:借月色、植物、颜色。 (3)借声:借溪谷泉、鸟、幕鼓、晨钟。(4)借香:如广州兰圃、荷风四面亭。
方法: 远借、仰借、邻借、俯借,应时而借,借景有因。
5:尺度与比列
6:大小与质感:园林建筑外在特征:南方,淡雅、轻盈。北方,造型浑厚。
⑶ 试论述园林建筑的技巧与方法
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建筑要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要符合艺术均衡法则: 可居、可游、可观。
1:立意: 设计目的“巧密于精细,神仪在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选址: “南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城池”。
3:布局: 自然式:(1)中国古典,山水为骨架,建筑为眉目,山水为主,建筑配合。(2)统一中求变化,对成中求差异。
4:借景:
种类:(1)借形:借建筑,山石。(2)借色:借月色、植物、颜色。 (3)借声:借溪谷泉、鸟、幕鼓、晨钟。(4)借香:如广州兰圃、荷风四面亭。
方法: 远借、仰借、邻借、俯借,应时而借,借景有因。
5:尺度与比列
6:大小与质感:园林建筑外在特征:南方,淡雅、轻盈。北方,造型浑厚。
⑷ 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
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这实际上也就是园林规划布局中的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风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祖国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特别是那些经前人评定的传统山水名胜风景区,更是无山不秀,有水皆丽。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艺术家认真归纳总结自然山水美的各种不同形式和它们的形成规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依据。
“活泼泼地”是苏州留园西部的一座横跨溪上的水阁,同时也作为溪涧景色的收头。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从枫林中流出,到此水阁下隐去,好像穿阁而过,水虽止而动意未尽。流水、小阁、青翠的小岗,充满了自然风景的活泼生气,实在是园林造景中以人工创自然的妙着,以“活泼泼地”来题名,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生气,活气也。活泼泼地,生气充沛,则精神进露,远出纸上。”园林风景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就要让园林充满活气,顺应自然地组织山水。像“活泼泼地”一景就是如此,小建筑置于以土为主、间以黄石的假山平岗之中,溪水曲折流出,两岸枫树咸林,要是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此小憩片刻,定会使人感到满眼生气,精神舒畅。
具体地讲,园林艺术处理山水(即叠山理水)的规律就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其实,山有脉络走向,水有源头流向,这是自然山水风景最一般的规律。要是园林中的山无脉络,混成一堆,园中的水又是无源的死水,那末即使亭台建筑设计得再精巧,花木品种再多,整座园林也是生动不起来的。因此,造园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山的脉络走向,疏通园中的水源,并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么就应该按照自然山岭的脉理走向来构山,这也就是明代计成说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要是平地造园,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园山石脉理协调并统一起来。
拥翠山庄是苏州城外虎丘山的天然坡度,依山势逐层升高。园门南向,十余级朴素的青石踏步将游人引入翠树掩蔽之中的简洁园门。门内有轩屋三间,构筑于岗峦之上的古木中间,是一处深邃幽奇的山中小筑之景。轩北不远处,有突起的平台,台上建亭名“问泉”,与轩屋和一边的陡峭山坡互成犄角之势,是引导游人登山的点景小筑,既增加了小园前后的空间层次,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该亭的西、北两面,在真山的悬崖下又堆了湖石假山,气势相连,中间植夹竹桃、紫薇、白皮松、石榴等花木。园墙隐约于山石花树之间,并不显眼。园内的景色与园外的自然山林景色溶合在一起,充满生机和意趣。等到经由自然山石和人工稍为叠砌的蹬道逶迤而上,来到主要建筑灵澜精舍的平台上时,往下看,是一片葱翠的虎丘山麓风景;往上望,则是巍巍虎丘古塔。按照自然山水的脉理,人工构筑的小园与大的山水景色协调而统一。拥翠山庄咸了虎丘山的着名景致,而虎丘的山林古塔也成了小园不可缺少的借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园林风景中山水的基本关系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只有能流转的活水,才能给山带来生气;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泼泼地映出园林景色。要是园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会腐臭变质,根本谈不上自然之美了。为此,计成在《园冶》中指出:造园在初创阶段就要“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自然山水中的园林,得到活水比较容易,只要引进天然水源就可。如杭州灵隐寺的冷泉、无锡寄畅园的二泉水等。有地园林中,泉水源头本身就是很好的一景,如太原晋祠的难老泉、济南大明湖的趵突泉。有的园林中较大的水面被作为城市的调节水源和畜水库,如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等。城市园林,也要疏通水的去路,接入天然的河道。古园中的闸桥、闸亭都是为控制外河和内水而设立的(如《红楼梦》)大观园中的重要一景沁芳桥便是闸桥)。有些城市园林,实在没有办法接通活的地表水,造园家便因地制宜地在溪池的最深处,打几口井,将园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活水沟通,来保证水的活力。江南一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常用这种办法救活水源。
酷爱游赏风景的苏东坡曾这样评价园林中的建筑和植物景观“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草木如名节,久而后成。”意思是说台榭建筑只要有了钱,马上就可以造起来。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却不是立刻便能长成,需要十几年或数十年的生长。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园林植物的重视。绿是生命之色,园林中要是没有植物,一片灰黄,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因此,花草树木是使园林景色富有生气、活泼可爱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同山水造景一样,要顺应自然。我国古园中栽花种树的原则,是让其自然生长,不加人工约束。因此,在古园中几乎看不到西式花园中那种笔直的林荫道,修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和十分对称、规正的花台,园中植物几乎都是姿态舒展、生意盎然的。而且它们往往间杂种在一起,就象在山野中一样。有姿态古拙可以入画的老树,有随时会变化的各色花果,诸如桃、李、海棠、柿子等果树,在园林中互相辉映,给景色平添了不少山野的自然气息。在苏州的一些城市园林中,至今人们还能欣赏到“老榆旁岸,垂杨临水,幽篁丛出”的野趣(拙政园中部池上两岛)和“漫山枫树,桃柳成荫”的城市山林风貌(留园西部小岗)。
植物布置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另一个表现是不求品种的名贵和齐全,山野村落中一些常见树种,如榆、槐、杨、柳、银杏等都是园林的座上客。就是一些较低等的植物,如石上的青苔,罗网般缠绕在假山石峰上的络石,山脚石缝裂隙中长出的书带草,伏在地上生长的小灌木、箬竹,在园林中也是随处可见。它们既增加了山石景的自然情趣,又起到遮掩某些残留的斧凿之痕的“藏拙”作用,是造就园林自然活泼景致的很好辅助。
⑸ 园林设计问题
一、没弄懂题
二、A.肋形楼盖----主梁、次梁和板组成。
传力路线:板—次梁—主梁—柱或承重墙。
B.井式楼盖----两个方向梁同高,中间无柱子。适用于平面接近正方的大厅。
传力路线:板—井格梁—边柱或承重墙。
C.无梁楼盖----板直接支撑在柱上。
传力路线:板—柱或承重墙。
3.梁:
按外形分----矩形梁、工字梁、T形梁、工字薄腹梁。
按受力分----简支梁、连续梁、悬臂梁等。
4.现浇板:
按受力分为简支板、连续板、悬臂板。
三、布局。
四、山、林、水
五、西式与中式
⑹ 园林专业应该掌握哪些技能
园林专业是运用工程技术与艺术手段,通过各种生态景观要素的有机组合,创造美丽而宜人的自然环境与游憩环境,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学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园林生态学、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工程、观赏植物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具有审美艺术修养和独立获取技术知识的能力,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能从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城市各类园林绿地、景观及建筑小品的规划与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美术、建筑初步、景观生态学、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测量学、园林制图、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原理、环境艺术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城市绿地规划、风景区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
毕业去向:适合到规划与园林设计单位、政府园林、城建、旅游主管部门和所属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单位工作。
色盲和色弱者不能报考本专业。报考本专业要求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
应该是农学学士学位
⑺ 园林各种假山的堆砌方法
园林地貌是指园林用地范围内的峰、峦、坡、谷、湖、潭、溪、瀑等山水地形外貌。它是园林的骨架,是整个园林赖以存在的基础。按照园林设计的要求,综合考虑同造景有关的各种因素,充分利用原有地貌,统筹安排景物设施,对局部地形进行改进,使园内与园外在高程上具有合理的关系。这个过程叫做园林地貌创作。
园林地貌的创作原则可概括为:
1,因地制宜。园林地貌处理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利用原地形为主,进行适当的改造。中国有不少古典园林是因地制宜造园的佳例。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原称瓮山)是北京西山的余脉。在修建清漪园(颐和园前身)以前,山南地势低洼,附近的玉泉和龙泉泉水汇集,形成瓮山泊,干隆十五年(1750)兴修清漪园时,结合兴修水利进行了地形改造工程,加以浚深,并向东、西拓宽。挖出的湖土除留筑湖上三岛和东、西堤外,部分增筑于瓮山东麓。又在瓮山北麓挖出一条河(原称后溪河,即今后湖),所出土方沿北园墙堆筑了一列土丘。原来单调的地形经过这些改造,顿然改观,形成山环水抱之势。
2,师法自然。园林地貌创作要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而且要继承中国传统的掇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园林地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3,顺理成章。在布置山水时,对山水的位置、朝向、形状、大小、高深,山与山之间,山与平地之间,山与水之间的关系等,作通盘考虑。全园山水地貌的曲折变化,高低错落要符合自然规律。地貌创作要根据土壤的不同性质确定山体或水体岸坡的坡度,使之稳定持久。
4,统筹兼顾。园林地貌除注意本身的造型外,还要为园中建筑及其他工程设施创造合适的场地,施工时注意保留表土以利植物的生长。在造景方面,地貌同其他景物要相互配合,山水须有建筑、植物等的点缀;园中建筑及其他设施也需要山水的烘托。
创作步骤
在创作园林地貌以前要搜集有关资料,如原地形图、园基周围规划情况等图纸以及水文、土壤、气象等资料。园林地貌创作大致可分相地、设计、施工三个步骤。
1,相地。其任务一是详细了解整个园基的情况,据此检查地形图的精确度;二是观察地貌,审形度势,把有利用价值有特征的点标记在图上以备参考,根据地形特点和建园要求,综合考虑园中景物的安排。
2,设计。园林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园林地形的设计要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并取得城市建设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使园内的地形在高程上与周围环境有合理的联系,例如公园出入口广场、园路标高的确定,园内水体和城市水系的关系,水体的最高水位、常水位和最低水位标高的确定,以及园内雨水、污水的排除等。如果园基(或风景区)地处山区,还要考虑山洪的拦截和疏导等。
为了方便土方量的计算和施工图的制作,地形设计图应单独编制,其比例尺与其他图纸相同;地形较复杂的图纸比例应适当放大。对于地形较简单、土方工程量不大的园林,地形设计也可与其他设计内容表达在同一张设计图上。土方量计算是园林地形设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要求计算挖方和填方的具体数量,力求做到园内挖方量和填方量就地平衡。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断面法(等高面法和垂直断面法)和方格网法,前者适用于自然山水园的土方量计算,后者适用于大面积场地平整的土方量计算。土方施工图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在园林地形设计图纸中,山体、水体的位置、形状、高深和地貌状态通常用等高线表示。
有时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设计的地形情况,可以根据设计图做成模型。
3,施工。园林地貌改造的施工方法一般可分为人力施工和机械施工。挖湖堆山或平整场地等主体工程一般先用机械.
园林绿地中有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园林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园林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那么园林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说有四点:
1.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园林用途,同时具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2.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3.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4.组织园林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⑻ 在园林建造过程中的造园技巧有哪些
园林造 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
概述
“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没有经过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以利用.
造景方法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发展了自然山水园.园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造山水景;2,构筑楼、台、亭、阁、堂、馆、轩、榭、廊、桥、舫、照壁、墙垣、梯级、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造建筑景;3,用石块砌叠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涧、乱石、湍流,造溪涧景;5,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芦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或者修剪树木,使之具有各种形态,造花木景.7,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或单独竖立,成为构图中心,以雕塑为主体,造塑景.
借 景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古代的实践和理论
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着名造园家计成所着《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
借景种类
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借景方法
大体有三种: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3,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借景内容
有以下几类:1,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2,借人为景物.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3,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园林造景手法
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园林创意与工程技艺的融合,以及造景技艺的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包括主景和次(配)景、抑景与扬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抑景、实景与虚景、近景与借景、季相造景等.
1.主景与配景(次景)造园必须有主景区与次要景区.堆山有主、次、宾、配,园林建筑要主次分明,植物培植也要主体树种与次要树种搭配,处理好主次关系就起到了提纲?领的作用.突出主景的方法有:主景升高或降低,主景体量加大或增多,视线交点、动势集中、轴线对应、色彩突出、点据重心等.
配景对主景起陪衬作用,不能喧宾夺主,是园林中主景的延伸和补充.
2. 抑景与扬景传统造园历来就有欲扬先抑的做法.在人口区段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同、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到达开阔园林空间,如苏州留园.也可利用建筑、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处设隔景小空间,经过婉转通道中逐渐放开,到达开阔空间,如北京颐和园入口区.
3. 实景与虚景园林或建筑景观往往通过空间围和状况、视面虚实程度形成人们观赏视觉清晰与模糊,并通过虚实对比、虚实交替、虚实过渡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
例如:无门窗的建筑和围墙为实,门窗较多或开敞的亭廊为虚;植物群落密集为实,疏林草地为虚;山崖为实.流水为虚;喷泉中水柱为实,喷雾为虚;园中山峦为实,林木为虚;青天观景为实,烟雾中观景为虚,即朦胧美、烟景美,所以虚实乃相对而言.如北京北海有“烟云尽志”景点,承德避暑山庄有“烟雨楼”,都设在水雾烟云之中,是朦胧美的创造.
4.夹景与框景在人的观景视线前,设障碍左右夹为夹景,四方围景为框景.常利用山石狭谷、林木树干、门窗洞口等限定视景点和赏景范围,从而达到深远层次的美感,也是大环境中摘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的手法.
5. 前景与背景任何园林空间都是由多种景观要素组成的,为了突出表现某一景物,常把主景适当集中,并在其背后或周围利用建筑墙面、山石、林丛或草地、水面、天空等作为背景,用色彩、体量、质地、虚实等因素衬托主景,突出景观效果.在流动的连续空间中表现不同的主景,配以不同的背景,则可以产生明确的景观转换效果.如白色雕塑易用深绿色林木背景,水面、草地衬景;而古铜色雕塑则采用天空与白色建筑墙面作为背景;一片春梅或碧桃用松柏林或竹林作背景;一片红叶林用灰色近山和蓝紫色远山作背景,都是利用背景突出表现前景的手法.在实践中,前景也可能是不同距离多层次的,但都不能喧宾夺主,这些处于次要地位的前景常称为添景.
6. 俯景与抑景风景园林利用改变地形建筑高低的方法,改变游人视点的位置,必然出现各种抑视或俯视视觉效果.如创造狭谷迫使游人抑视山崖而得到高耸感,创造制高点给人的俯视机会产生凌空感,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和大中见小的视觉效果.
7.内景与借景一组园林空间或园林建筑以内观为主的称内景,作为外部观赏为主的为外景.如亭桥跨水,即是游人驻足休息处,又为外部观赏点,起到内外景观的双重作用.
园林具有一定的范围,造景必有一定限度.造园家充分意识到景观之不足,于是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把游人的目光引向外界去猎取景观信息,借外景丰富赏景内容.如北京颐和园,西借玉泉山,山光塔影尽收眼底;无锡寄畅园远借龙光塔,塔身倒影收入园地.故借景法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园林景观效果.
8. 季相造景利用四季变化创造四时景观,在风景园林被广泛应用.例如用花表现季相变化的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树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山石有春用石笋、夏用湖石、秋用黄石、冬用宣石(英石).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西湖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端桥残雪.南京四季交游,春游梅花山、夏游清凉山、秋游栖霞山、冬游覆舟山.用大环境造景名有杏花、消夏弯、红叶、松柏坡等.
其余造景手法还有朦胧烟景、分景、隔景、引景和导景等.
⑼ 中国园林具有哪些共同的艺术技巧和审美追求
说说园林艺术的审美内容
园林属于五维空间的艺术范畴,一般有两种提法,一种提法是指长、宽、高、时间空间和联想空间(意境);另一种提法是指线条和时间空间、平面空间、静态立体空间、动态流动空间和心理思维空间。
一般的艺术门类都只为人们提供由艺术家创作而成的艺术美的审美内容,园林艺术的审美内容则既有艺术美,又有生活美、自然美和形式美。具有多元性(园林中的多元要素)和多样性(民族特色、历史、地域、时代性等)。
一、园林艺术中的生活美
园林既是一处艺术空间,又是一处人们可以进入其中的现实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常常设置若干可以挡风沙、避寒暑、遮雨雪的园林建筑物,人们可在其中眺望、品茗、奕棋、抚琴、阅读……,形成一个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悦亲情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生活美环境。
园林中的生活美还体现在其清新宜人的环境、广阔的户外活动场地等方面。例如:生命在于运动,华南植物园“健康之路”;以人为本,宜居环境,中山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二、园林艺术中的自然美
三、园林艺术中的形式美
四、园林中的艺术美
1. 造型艺术美
园林中的建筑、雕塑、瀑布、喷泉、植物等都讲求造型,这一点在西方古典园林中体现得尤为显着。
2. 联想意境美
园林联想意境美是中国园林的特构,是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它园林形式的内在因素。“望梅止渴”??生活中的联想。
“意境”一词来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他认为诗有三种境界:只写山水之形的为“物境”,能借景生情的为“情景”,能托物言志的为“意境”。具体地讲,意境就是通过意象的深化而构成的心境意合、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也就是主客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落花水面皆文章”,“诗情画意”是园林联想意境的表达方式。“诗情”是园林中的文学形象,能为园林传神点睛;“画意”是园林中的美术形象,可使园林赏心悦目。园林中“诗情”的表达,更多的是把山水诗词名句中的文学形象转化为园林景象,再运用楹联、匾额巧加点题,以特定的园景触发游赏者对相应诗境的联想,景由诗来,意在景外,从而大大增加了园景的容量,也给游赏者开辟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也是运用联想意境美的一个佳例。造园家通过对四季自然景物的典型提炼和概括,使游赏者产生“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联想意境美。同时,由于园内游览路线呈环形布局,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巧妙地安排其中,好似经历着周而复始的四季循环变化,使游赏者领悟到四季的轮回、时间的永恒,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
3. 自由意象美
“意象”一词最早由公元466 ~ 496年南朝梁时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的“神思”篇中提出,是外界境物形象与主体情感相互交融所形成的充满主体情感的形象。简言之,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
到明清时代,意象理论趋于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理论。意象具有象征性、规定性的一面,即所谓“立象以尽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王弼)、“得其环中”(司空图);又具有含蓄性、模糊性、虚构性的一面,即“妙在含糊”(谢榛)、“渺茫多趣”(王骥德)。“意”与“象”具有内在联系,不可分离,即“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王夫之)。概言之,意象是既要有生动优美的形象,又要有一定哲理性的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