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吃多了味精怎么解
味精的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Mono-sodium-L-Glatamate,简称MSG),是谷氨酸盐的一种。在天然食品之中,许多都含有谷氨酸盐,例如番茄、芝士、磨菇、黍米、青豆等。大多数食品含有1%-35%蛋白质,其中一般有10 - 35%是谷氨酸盐。人体也不断生产谷氨酸盐,这种物质是制造蛋白质不可少的成份,对于帮助体内新陈代谢作用非常重要。味精与人体自己制造的谷氨酸盐完全没有分别,消化之后进入体内正常的生物化学途径,制造能量。 味精症候是怎么一回事? 发生 空肚吃较多出现 吃了2 克以上才出现 女人出现较多 吃了味精后约15分钟开始,一两小时后消失 征状 面部充血:热辣辣或烧灼的感觉、舌根肿胀 紧张:心跳反常或加速、晕眩、头痛、偏头痛、颈部僵硬,肌肉收缩、作呕、失眠、肠胃不适 刺痛:颈痛、臂痛、胸痛 麻木:上肢酸软、情绪低落 敏感症:哮喘恶化、咳嗽 味精是否安全? 究竟味精对人体有没有害?味精用作调味品是否安全?这是市民最关心、最想知道答案以求心安的问题。 答案应该是:目前不知道。 “有害”和“安全”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的事情。 “饭食得多都会死人”,即使是清水,大量灌进肚里也可以致命。糖、盐、油吃得太多,对健康也害处很大,事实上一般香港人都确是吃糖、盐、油过量,引起种种严重病症——例如高血压、心脏病。总之任何食物过量服用都有害、都不安全。 味精的问题特别复杂,因为它本来是很“天然”的物质。 味精制造商指出以下的事实,证明味精不可能对人体有害: 味精(谷氨酸钠)是食品的一种天然成份,几乎所有含蛋白质的食物(包括人乳牛乳)都含有味精。 人体内不断制造谷氨酸盐,成份与味精完全相同。 平日煮食时使用的味精,份量还比身体里已有的及从其他食物吸收的少。 可是,事不离实,确有不少人吃了含味精的食物长期出问题。除了心理作用之外,一个解释是有些人对忽然增加的味精产生敏感反应,凡是吃了一顿含大量味精的食物,就感到不适,出现所谓“味精症状”。目前科学研究仍然找不出确实的原因,说明那些症候(见上文介绍)何以造成。 另一方面,除了那些“味精症候”的短期不适外,科学至今仍未能证实味精对人体有长久的、严重的害处。要证明某种物质会必然引起某病症,跟想证明某种物质对人无害一样,都非常困难,需要花很多时间做很多研究。 至今未能指证味精有害,并不等于它无害。
❷ 味精怎么才能化成水状不能放水。具体做法,谢谢!
味精受热会自动融化,不用加水。不建议油里面直接加味精,味精都是最后放菜里面,因为味精是鲜味。
❸ 怎样让味精溶解在油里面。
可以先把味精稍微加热。
在加到油里面。
一般来说,
味精直接加进去也是可以考虑的。可以溶解
❹ 怎样将味精溶解
无限溶解,只有挥发,没有杂质。
❺ 味精是什么
味精的化学成分为谷氨酸钠,是一种鲜味调味料,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有浓厚鲜味。与食盐同在时,其味更鲜。
味精可用小麦面筋等蛋白质为原料制成,也可由淀粉或甜菜糖蜜中所含焦谷氨酸制成,还可用化学方法合成。
味精还有缓和碱、酸、苦味的作用。谷氨酸钠在人体内参与蛋白质正常代谢,促进氧化过程,对脑神经和肝脏有一定保健作用。成年人食用量可不限制,但婴儿不宜食用。
味精的鲜度极高,溶解于3000倍的水中仍能辨出,但其鲜味只有与食盐并存时才能显出。所以在无食盐的菜肴里(如甜菜)不宜放味精。
使用味精时还应注意温度、用量等。最宜溶解的温度是70℃~90℃。若长时间在温度过高的条件下,味精会变成焦谷氨酸钠,不但失去鲜味,且有轻微毒素产生。
谷氨酸最早由德国的雷特豪于1846年在小麦的面筋中首次分离获得;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从海带中分离出谷氨酸,并发现谷氨酸的钠盐具有鲜味;1909年日本开始生产以谷氨酸一钠为主要成分的 “味之素”,并出售。
味精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曾一度蒙受“不白之冤”。由于人们对味精的营养特性缺乏全面、科学的了解,认为味精没有营养,甚至对人体有害。一些人进餐后感到头痛、胸闷、恶心、呕吐、心悸、腹痛等不适就归咎于味精,称之为“味精症状”。
在使用味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味精的最适使用浓度为0.2%~0.5%,最适溶解温度为70℃~ 90℃,为此应在烹调中,菜或汤即将成熟或临出锅时再加入味精。这样既不破坏味精的鲜美特性,又使味精能迅速的溶解在汤汁中,产生鲜味。
2、拌凉菜时,应先用少量热水将味精溶解再拌入。如果直接放入味精则会因温度低而不易溶解,这样味精的鲜味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3、在本身含谷氨酸钠较多的食品中就不必再添加味精(像禽畜肉、蛋、海鲜等就属于这类食品)。因此在炒鸡蛋、用鸡或海鲜炖制的菜以及用高汤烹制的菜中可不加味精,否则,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会影响菜肴的天然鲜味、本味。
4、谷氨酸钠在人体代谢的时候会与血液中的锌结合,从而导致体内缺锌,因此对于哺乳期的妇女、婴幼儿来说应该尽量少吃或不吃味精。老人和儿童也不宜多食。高血压患者若食用味精过多,会使血压更高。所以,高血压患者不但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而且还要严格控制味精的摄入,肾炎、水肿等疾病的病人也不宜摄入过多的味精。
❻ 怎样合理使用味精
俗话说:“鲜味不够,味精来凑。”这是人们对不高明厨师说的玩笑话。但也不可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味精已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调味品,但怎样合理使用,就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了。
味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鲜味调料。它即使溶解在3000倍的水中,仍然呈现出鲜美滋味,因而广泛地用于各种菜肴。尤其是一些本身无鲜味的原料,如:海参、鱼翅、蹄筋、熊掌等山珍海味,更需要味精来助一臂之力。
味精按照谷氨酸钠的含量,可分为99%、95%、90%、80%等几个品种,其99%规格呈结晶状,形状整齐,色泽晶莹,鲜味浓厚,是较好的品种。市场上常见的粉末状味精,系80%的品种,鲜味较淡。还有一种特鲜味精,亦称鸡精,是味精的又一新产品,由肌苷酸钠和鸟苷酸钠按不同比例与谷氨酸钠混合而成,它的鲜美程度是谷氨酸钠的几十倍,所以称特鲜味精。
味精使用得当,才能达到增加鲜美滋味的效果,否则,不仅没有鲜味,反而有害处。
合理使用味精有几条原则:
一、掌握温度
味精在70℃~90℃的水温下溶解度最高,一般应在菜肴出锅时加入为宜。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温中使用,不仅没有鲜味,反而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毒性物质。温度过低鲜味效果也不好,如果是凉拌菜需要加味精,应先用热水化开,等凉后浇入凉菜内,方可达到理想的增鲜作用。
二、了解汤汁的酸碱度
味精在中性溶液,尤其是弱酸性溶液(如食醋)中鲜味效果最好,如同强烈的肉鲜味;在碱性溶液中,味精会起化学变化,产生一种具有不良气味的物质,而失去增鲜的作用。
三、适量使用味精
味精用量过多,会产生一种似咸非咸、似涩非涩的怪味。每人每天摄入量不应超过120毫克/千克,以体重60千克计算是7200毫克。
四、针对原料的特性使用味精
有人炒鸡蛋时,加入味精,这是不必要的,因为鸡蛋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本身就具有鲜美的滋味,加入味精后,反而出现口味不净的感觉,在鸡汤中不加味精也是同样的道理。
最后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同学对食用味精有顾虑,认为它有“毒”,其实,只要我们科学地使用味精,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味精可以像氨基酸一样直接为人体吸收,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治疗神经衰弱、肝昏迷等病症。
❼ 味精是什么提炼出来的
味精主要是通过大米、玉米等粮食或糖蜜,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提取而成。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的钠盐,也是谷氨酸钠的商品名和俗名,又名味粉、味之素、谷氨酸钠、麸氨酸钠。
我国最初的味精工业化生产是以面筋或大豆粕为原料,采用酸水解的方法生产味精,这个方法耗能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对设备要求高、需耐酸碱设备,在1965年以前都是用这种方法生产的。
(7)使味精快速溶解方法是什么扩展阅读
合理使用——
(1)味精的最适使用浓度为0.2%~0.5%,最适溶解温度为70℃~ 90℃,为此应在烹调中,菜或汤即将成熟或临出锅时再加入味精。这样既不破坏味精的鲜美特性,又使味精能迅速的溶解在汤汁中,产生鲜味。
(2)拌凉菜时,应先用少量热水将味精溶解再拌入。如果直接放入味精则会因温度低而不易溶解,这样味精的鲜味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3)在本身含谷氨酸钠较多的食品中就不必再添加味精(像禽畜肉、蛋、海鲜等就属于这类食品)。
❽ 味精一般要几秒才能融化
在70℃~90℃时,味精的溶解度最高。
内容 :
味精又称(味素)是调味料的一种。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通常含90%左右。它有强烈的肉类鲜味,溶于2000~3000倍的水中,仍然能感觉出来。味精食入胃肠后,它能很快分解出谷氨酸来。谷氨酸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氨基酸,尤其对于智力发育很有帮助。不过人体内可以自行合成谷氨酸,不必完全依赖食物供应。适量、合理地使用味精对人体并无害处,但是,使用味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高温水温在70℃~90℃时,味精的溶解度最高。当受热120℃以上时,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就会变成焦化谷氨酸钠,不但失去鲜味,而且有一定毒性。
味精使用方法:
1.对用高汤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为高汤本身已具有鲜、香、清的特点,使用味精,会将本味掩盖,菜肴口味不伦不类。
2.对酸性强的菜肴,如:糖醋、醋熘菜等,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越差。
3.在含碱性原料的菜肴中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产生氨水臭味。
4.味精使用时应掌握好用量,如投放量过多,会使菜中产生苦涩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每道菜不应超过0.5克。
5.做菜使用味精,应在菜快炒好时加入。因为在高温下,味精会分解为焦谷氨酸钠,即脱水谷氨酸钠,没有鲜味。
6.注意投放温度,味精在120℃的高温时会变成焦谷氨酸钠,会失去鲜味和营养,因而炸制食品,急火快炒时不宜使用,投放味精的适宜温度是70~80℃,此时鲜味最浓。
7.注意投放时间,最好在汤菜出锅前投放,不要提前,也不要与原料同时投入或烹调中途加入,腌菜时不要使用味精。
8.注意适量,就科学家研究表示使用味精过量,容易导致肥胖。
9.3个月内的婴儿食物中不宜使用味精。
10.过多食用味精有可能造成不孕不育。
❿ 正确使用味精的方法有哪些
味精是人们熟悉的调味佳品,化学名称是谷氨酸。它吸湿性较强,易溶于水,就是溶于3000倍的水中,也仍显出鲜味。但是,味精在碱性溶液中却不显鲜味。当受热达120℃以上时,味精还会变成焦化谷氨酸,不仅没有鲜味,还有毒性。因此,使用味精要讲究科学性。
味精不可滥用,不能每菜必用,多用味精一则会使鸡、肉、鱼、虾等原料原有的鲜味显不出来;二则会使人对味精产生依赖性,不爱吃没有放味精的菜,从而食欲下降,降低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味精不宜在含有食碱或小苏打的食物中一起用。各种馅料,蒸、煮制成的菜,以及应用急火快炒的菜,都不宜多用味精,免得在加热过程中使味精变成焦化谷氨酸钠。
在汤菜或者炒菜中使用味精,宜在出锅前加入,在70~80℃的汤水中味精溶解最多,口味也显得最鲜。不可将味精像食盐一样撒在凉菜中,这样味精不易溶化,人们食用后会使肠胃受到刺激,造成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