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施工现场安全检查的方法及安全检查的方式是什么
一、安全检查的内容与频次
(一)安全检查主要内容
1.安全目标的实现程度;
2.安全生产职责的落实情况;
3.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4.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防护情况;
5.生产安全事故、未遂事故和其他违规违法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
6.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
(二)安全检查的形式与频次
安全检查按组织形式可分为管理层的自查、互查以及对下级管理层的抽查等;按照检查频次可分为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
1.日常巡查
工程项目部每天应结合施工动态,实行安全巡查;总承包工程项目部应组织各分包单位每周进行安全检查,每月对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至少进行一次定量检查;项目安全员或安全值班人员对工地进行的巡回安全生产检查及班组在班前、班后进行的安全检查等。
2.专项检查
企业或项目部每月应对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职责落实情况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倾向性问题、安全生产状况较差的工程项目,组织专项检查。专项检查应结合工程项目进行。如沟槽、基坑土方的开挖、脚手架、施工用电、吊装设备专业分包、劳务用工等安全问题,专业性较强的应由技术负责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专项作业负责人和相关专职部门进行。
3.季节性检查
企业应针对承建工程所在地区的气候与环境特点,组织季节性的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是针对施工所在地气候特点,可能给施工带来的危害而组织的安全检查,如雨期的防汛、冬期的防冻等。每次安全检查应由主管生产的领导或技术负责人员带队,由相关的部门联合组织检查。
二、安全检查标准与方法
(一)安全检查标准
1.可结合工程的类别、特点,依据国家、行业或地方颁布的标准要求执行。
2.依据本单位在安全管理及生产中的有关经验,制定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检查标准。
(二)安全检查方法
1.常规检查
常规检查是常见的一种检查方法。通常是由安全管理人员作为检查工作的主体,到作业场所的现场,通过感观或辅助一定的简单工具、仪表等,对作业人员的行为、作业场所的环境条件、生产设备设施等进行的定性检查。安全检查人员通过这一手段,及时发现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纠正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常规检查依靠安全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检查的结果直接受安全检查人员个人素质的影响。因此,对安全检查人员个人素质的要求较高。
2.安全检查表法
为使检查工作更加规范+将个人的行为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常采用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SCL)是事先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确定检查项目,并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就叫做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表是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制止违章行为的一个有力工具。
安全检查表应列举需查明的所有可能会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每个检查表均需注明检查时间、检查者、直接负责人等,以便分清责任。安全检查表的设计应做到系统、全面,检查项目应明确。
3.仪器检查法
机器、设备内部的缺陷及作业环境条件的真实信息或定量数据,只能通过仪器检查法来进行定量化的检验与测量,才能发现安全隐患,从而为后续整改提供信息。因此,必要时需要实施仪器检查。由于被检查的对象不同,检查所用的仪器和手段也不同。
三、安全检查的工作程序
(一)准备工作
1.确定检查的对象、目的、任务;
2.查阅、掌握有关法规、标准、规程的要求;
3.了解检查对象的工艺流程、生产情况、可能出现危险、危害的情况;
4.制定检查计划,安排检查内容、方法、步骤;
5.编写安全检查表或检查提纲;
6.准备必要的检测工具、仪器、书写表格或记录本;
7.挑选和训练检查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分工等。
(二)实施检查
1.访谈。通过与有关人员谈话来查安全意识、查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等。
2.查阅文件和记录。检查设计文件、作业规程、安全措施、责任制度,操作规程等是否齐全,是否有效;查阅相应记录,判断上述文件是否被执行。
3.现场观察。对作业现场的生产设备、安全防护设施、作业环境、人员操作等进行观察,寻找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事故征兆等。
4.仪器测量。利用一定的检测检验仪器设备,对在用的设施、设备、器材状况及作业环境条件等进行测量,以发现隐患。
(三)通过分析作出判断
掌握情况(获得信息)之后,要进行分析、判断和验证。可凭经验、技能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必要时需对所做判断进行验证,以保证得出正确结论。
(四)及时作出决定进行处理
作出判断后,应针对存枉的问题作出采取措施的决定,即提出隐患整改意见和要求,包括要求进行信息的反馈。
(五)整改落实
存在隐患的单位必须按照检查组(人员)提出的隐患整改意见和要求落实整改。检查组(人员)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复查,获得整改效果的信息,以实现安全检查工作的闭环。
(六)考核与奖惩
1.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应定人、定时间、定措施组织整改,并跟踪复查。
2.企业和项目部应依据安全检查结果定期组织实施考核,落实奖罚,以促进安全生产管理。
四、安全检查资料与记录
(一)项目部
1.项目应设专职安全员负责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必要的记录。
2.施工现场安全资料应随工程进度同步收集、整理,并保存到工程竣工。
3.施工现场应保存资料:
(1)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项目部专职安全员等安全管理人员的考核合格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复印件;
(2)施工现场安全监督备案登记表,地上、地下管线及建(构)筑物资料移交单,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支付统计,安全资金投入记录;
(3)工程概况表,项目重大危险源识别汇总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家论证表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汇总表,项目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4)安全技木交底汇总表,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表,作业人员安全教育记录表,施工现场检查表;
(5)违章处理记录等相关资料。
(二)施工企业
1.项目部应根据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时将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保证计划实施记录与资料移交企业保管。
2.企业应建立并保存安全检查和改进活动的资料与记录;项目部应将安全管理资料与记录及时归档。
B. 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有哪些
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有以下这些:
方法一、危险材料识别
识别出哪些东西是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材料,如易燃或爆炸性材料等,找出它们所在位置和数量,处理方法是否适当。
方法二、危险工序识别
找出所有涉及高空或高温作业、使用或产生易燃材料等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工序,了解企业是否已经制定有关安全施工程序以控制这些存在安全危险的工序,并评估其成效。
方法三、用电安全识别
包括检查电气设备安装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插座插头是否严重超负荷、电线是否老化腐蚀、易燃工作场所是否有防静电措施、电器设备有无定期维修保养以避免散热不良产生热源等。
方法四、工作场地整理
检查工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是否堆积大量的可燃杂物(如纸张、布碎、垃圾等),材料有否摆放错误,脚手架是否牢固等等。
方法五、工作场所环境安全隐患识别
工作场所由设施、工具和人三者组成一个特定的互相衔接的有机组合的环境,往往因为三者之间的联系而可能将安全事故的危害性无限扩展。识别环境中的安全危险性十分重要,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人员是否能立即撤离,电源是否能立即切断等等。
方法六、安全事故警报
找出工作场所是否有安全事故警报装置或安排,并查究它们能否操作正常。
方法七、其它识别
留意工作场所是否有其他机构的员工在施工,例如:当装修工程进行,装修工人所使用的工具或材料均可增加安全隐患。
风险管理的方法
一、反应性方法:当一个安全事件发生时,很多IT专业人员感到惟一可行的就是遏制情形,指出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尽可能快地修复受影响的系统。反应性方法可以是一种对已经被利用并转换为安全事件的安全风险的有效技术响应,使反应性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严密性,可帮助所有类型的组织更好地利用他们的资源。
二、前瞻性方法:与反应性方法相比,前瞻性安全风险管理有很多优点。与等待坏事情发生然后再做出响应不同,前瞻性方法首先最大程度地降低坏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C. 常见的软件测试安全方法有哪些
从是否关心软件内部结构和具体实现的角度划分(按测试分类):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灰盒测试
(1)白盒测试:又称为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是一种按照程序内部逻辑结构和编码结构,设计测试数据并完成测试的一种测试方法。
(2)黑盒测试:又称为数据驱动测试,把测试对象当做看不见的黑盒,在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的情况下,测试者仅依据程序功能的需求规范考虑,确定测试用例和推断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它是站在使用软件或程序的角度,从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的对应关系出发进行的测试。
(3)灰盒测试:是一种综合测试法,它将“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结合在一起,是基于程序运行时的外部表现又结合内部逻辑结构来设计用例,执行程序并采集路径执行信息和外部用户接口结果的测试技术。
从是否执行代码角度:静态测试、动态测试
(1)静态测试:指不运行被测程序本身,仅通过分析或检查源程序的语法、结构、过程、接口等来检查程序的正确性。
(2)动态测试:是指通过运行被测程序,检查运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并分析运行效率、正确性和健壮性等性能指标。
从软件开发的过程按阶段划分有: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回归测试
(1)单元测试:又称模块测试,是针对软件设计的最小单位----程序模块或功能模块,进行正确性检验的测试工作。其目的在于检验程序各模块是否存在各种差错,是否能正确地实现了其功能,满足其性能和接口要求。
(2)集成测试:又叫组装测试或联合,是单元测试的多级扩展,是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有序测试。旨在检验软件单元之间的接口关系,以期望通过测试发现各软件单元接口之间存在的问题,最终把经过测试的单元组成符合设计要求的软件。
(3)确认测试:又称有效性测试。任务是验证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及其它特性是否与用户的要求一致。对软件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在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已经明确规定。它包含的信息就是软件确认测试的基础。
(4)系统测试:是为判断系统是否符合要求而对集成的软、硬件系统进行的测试活动、它是将已经集成好的软件系统,作为基于整个计算机系统的一个元素,与计算机硬件、外设、某些支持软件、人员、数据等其他系统元素结合在一起,在实际运行环境下,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一系列的组装测试和确认测试。
(5)验收测试:以用户为主的测试,软件开发人员和质量保证人员参加,由用户设计测试用例。不是对系统进行全覆盖测试,而是对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测试。
(6)回归测试:是指修改了旧代码后,重新进行测试以确认修改没有引入新的错误或导致其他代码产生错误。
D.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包括哪些试验
文档介绍:专业资料参考首选食品毒理学基本知识与安全性评价概述第一节概述一、毒理学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毒理学( toxicology )是一门既老又新的学科,是研究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对机体负面影响的科学。其起源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古代人类应用动物毒汁或植物提取物用以狩猎、战争或行刺, 如我国用作箭毒的***就已经为毒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欧洲工业生产的发展, 劳动环境的恶化, 发生了各种职业中毒。学者们在研究职业中毒过程中促进了毒理学的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由于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 大量化学物进入人类环境, 这些外源化学物对生物界、尤其是对人类的巨大负面效应引起了关注,如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水俣病事件、 TCDD 污染以及多种化学物的致癌作用等等,使毒理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此后化学物中毒机理的研究也伴随着生物学、化学与物理学的发展而广泛展开, 以至目前毒理学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形成了众多的、交叉的毒理学分支学科。食品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二、基本概念 1、毒理学: 经典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的测定、事故、特性、效应和调节的中毒有害作用机理和保护作用的一门学问。主要研究内容是外源性化学物的有害作用及机理。现代毒理学是研究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量化机理和防治措施。 2 、卫生毒理学(hygienic toxicology) : 是从卫生学角度,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可能接触的环境因素( 理化和生物因素) 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 特别是毒性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和防治措施的科学。为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食品毒理学的统称。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 、食品毒理学: 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包括急性食源性疾病以及具有长期效应的慢性食源性危害; 涉及从食物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及销售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食物生产的工业化和新技术的采用,以及对食物中有害因素的新认识。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①生物试验采用各种哺乳动物、水生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等, 但常用的仍是哺乳动物,如小鼠、大鼠、狗、家兔、豚鼠和猴等。可采用整体动物、离体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亚细胞甚至 DNA 进行。②人群和现场调查, 即采用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的方法, 根据已有的动物实验结果和环境因素如化学物的性质, 选择适当的指标, 观察生态环境变化和受试因素接触人群的因果关系、剂量一反应关系。 4 、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食物中的毒物来源有:天然的或食品变质后产生的***等、环境污染物、农兽药残留、生物***、以及食品接触所造成的污染。 5、外源化学物( xenobiotics ): 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 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 它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 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近来, 确切的概念应称为“外来生物活性物质”。专业资料参考首选 6 、毒性: 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也可简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7、“三致”作用: 指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三、表示毒效应的常用指标 1、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 LD50) :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 50% 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因为 LD50 并不是实验测得的某一剂量, 而是根据不同剂量组而求得的数据。故精确的定义是指统计学上获得的, 预计引起动物半数死亡的单一剂量。 LD5 0 的单位为 mg/kg 体重, LD50 的数值越小,表示毒物的毒性越强;反之, LD50 数值越大, 毒物的毒性越低。毒理学最早用于评价急性毒性的指标就是死亡, 因为死亡是各种化学物共同的、最严重的效应, 它易于观察, 不需特殊的检测设备。长期以来, 急性致死毒性是比较、衡量毒性大小的公认方法。 LD50 在毒理中是最常用于表示化学物毒性分级的指标。因为剂量—反应关系的“S”型曲线在中段趋于直线,直线中点为 50% ,故 LD50 值最具有代表性。 LD50 值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动物种属和品系、性别、接触途径等, 因此, 表示 LD50 时, 应注明动物种系和接触途径。雌雄动物应分别计算,并应有 95% 可信限。 2、绝对致死剂量( absolute lethal dose , LD100 ) :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3、最小致死剂量( minimal lethal dose , MLD 或 MLC 或 LD01 ) :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4、最大耐受剂量( maximal tolerance dose , MTD 或 LD0 或 LC0 ): 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5、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 或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一种毒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 能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也称中毒阈剂量。 6、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ive dose) :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 用最灵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 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是根据亚慢性试验的结果确定的,是评定毒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主要依据。四、剂量、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剂量: 既可集体接触化学物的量, 或在实验中给予机体受试物的量, 又可指化学毒物被吸收的俩量或在体液和靶器官中的量。大小意味着生物体接触毒物的多少, 是决定毒物对机体造成损害的最主要的因素。效应: 即生物学效应, 指机体在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生物学效应一般具有强度性质,为量化效应或称计量资料。例如,有神经性毒剂可抑制胆碱酯酶,酶活性的高低则是以酶活性单位来表示的。效应用于叙述在群体中发生改变的强度时, 往往用测定值的均数来表示。反应: 指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 表现出某种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生物学反应常以“阳性”、“阴性”并以“阳性率”等表示, 为质化效应或称计数资料。例如,将一定量的化学物给予一组实验动物,引起 50 %的动物死亡,则死亡率为该化学物在此剂量下引起的反应。“效应”仅涉及个体, 即一个动物或一个人;而“反应”则涉及群体, 如一组动物或一专业资料参考首选群人。效应可用一定计量单位来表示其强度;反应则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剂量- 反应关系, 是指不同剂量的毒物与其引起的质化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 如果某种毒物引起机
E. 前的安全性评价试验项目包括哪些
临床前的安全性评价(drug safety evaluation,DSE),是指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的一系列试验研究,主要观察和测定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程度,为评价候选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在临床试验、新药审批准上市后仍将进行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临床试验是应用小样本,新药批准上市后的不良反应监测是应用大样本的人体安全性评价。
临床前的安全性评价包括:(a)急性毒性试验——单剂量和/或多剂量短期给药。给药剂量向一定范围增加,以确定试验化合物不产生毒性的最大剂量、发生严重毒性的剂量及中等毒性的剂量水平。(b)亚急性或亚慢性毒性试验——最少为两周给药、3个或更多剂量水平和2个物种。(c)慢性毒性试验——用于人体一周或以上的药物必须要有90~180天的动物试验表明其安全性,慢性疾病治疗药物必须进行一年或更长的动物试验。(d)过敏性、溶血性和局部刺激试验。(e)依赖性试验。(f)“三致”试验,即致癌性研究(当一个化合物具有足够的前景进入人体临床试验时才进行)、生殖毒性研究(抚养和交配行为、胚胎早期、早产和产后发育、多代影响和致畸性)、基因毒性或诱导研究(测定药物是否引起基因突变或引起微粒体或DNA的损伤)。
F. 系统的安全性的验证方法有哪四种
验证一个系统的安全性,基本方法如下:
1.考核认证的阶层
2.反向操作的容许度
3.运行的时限节奏
4.信息分配的机制
尚有其他进阶方法
G. 软件测试如何做安全性检查呢,比如输入什么特殊字符
针对应用安全(网站类型)
第一步 收集信息,你需要了解,一般有多少个url地址及页面、请求的情况等等(一般在你完成功能测试后,已经知道了)
第二步 分层检查 简单的来的话,分2层,页面层,针对输入框进行跨站、SQL注入等字符的进行检查,这是比较常规的方式,在完成这个一个层面的检查后,你可以针对请求层来进行检查,一般问题是出在隐藏的传递属性上,因为,开发常规会对输入的参数进行前后台字符校验,而对于默认的传递参数会忽略掉,而这就是漏洞的所在
第三步 猜测性测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中间件的测试,我们会根据IIS、weblogic、apache等应用中间件的默认响应页面进行猜测,还有一些错误信息页面,比如黄页中的信息,这些都是应该避免
这样的方式比较繁琐和复杂,当然如果有相关的测试工具话 相对可以比较快捷一点,首先它能帮助我们完成信息收集和第一轮的安全检查,根据其的报告,我们可以深入的进行更深层次的安全检查,提高我们的测试效率。
H. 安全性测试与可靠性测试有什么区别
电气安全性能试验包括:耐电压试验、泄漏电流试验、绝缘电阻、和接地电阻试验。
可靠性试验包括:老化试验、温湿度试验、气体腐蚀试验、机械振动试验、机械冲击试验、碰撞试验和跌落试验、防尘防水试验以及包装压力试验等多项环境可靠性试验。
安科瑞电气测试中心提供电气性能、电磁兼容、电气安全性、气候环境、机械环境、IP防护、HALT/HASS(可靠性)、RoHS检测、阻燃耐热试验、漏电起痕等。想要更多的了解可以去他们的官网看下
I. 可靠性试验包括哪些
电子产品可靠性试验的方法及分类
一、如以环境条件来划分,可分为包括各种应力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
二、以试验项目划分,可分为环境试验、寿命试验、加速试验和各种特殊试验;
三、若按试验目的来划分,则可分为筛选试验、鉴定试验和验收试验;
四、若按试验性质来划分,也可分为破坏性试验和非破坏性试验两大类。
通常惯用的分类法,是把可靠性试验归纳为五大类:
A.环境试验B.寿命试验C.筛选试验D.现场使用试验E.鉴定试验
一、环境试验
部分可靠性专着把样品置于自然或人工模拟的储存、运输和工作环境中的试验统称为环境试验,是考核产品在各种环境(振动、冲击、离心、温度、热冲击、潮热、盐雾、低气压等)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是评价产品可靠性的重要试验方法之一。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
1、稳定性烘培,即高温存储试验
试验目的:考核在不施加电应力的情况下,高温存储对产品的影响。有严重缺陷的产品处于非平衡态,是一种不稳定态,由非平衡态向平衡态的过渡过程既是诱发有严重缺陷产品失效的过程,也是促使产品从非稳定态向稳定态的过渡过程。
这种过渡一般情况下是物理化学变化,其速率遵循阿伦尼乌斯公式,随温度成指数增加.高温应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这种变化的时间.所以该实验又可以视为一项稳定产品性能的工艺。
试验条件:一般选定一恒定的温度应力和保持时间。微电路温度应力范围为75℃至400℃,试验时间为24h以上。试验前后被试样品要在标准试验环境中,既温度为25土10℃、气压为86kPa~100kPa的环境中放置一定时间。多数的情况下,要求试验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终点测试。
2、温度循环试验
试验目的:考核产品承受一定温度变化速率的能力及对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环境的承受能力.是针对产品热机械性能设置的。当构成产品各部件的材料热匹配较差,或部件内应力较大时,温度循环试验可引发产品由机械结构缺陷劣化产生的失效。如漏气、内引线断裂、芯片裂纹等。
J. 安全性测试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高压测试;
2、绝缘阻抗测试;
3、接地阻抗测试;
4、泄露电流测试;
5、输入测试;
6、安全标识的稳定性测试;
7、电容放电测试;
8、电路稳定测试;
9、限功率源电路;
10、限流源电路;
11、接地连续测试;
12、潮湿测试;
13、扭力测试 ;
14、稳定性测试;
15、外壳受力测试;
16、跌落测试;
17、应力释放测试;
18、电池充放电测试;
19、设备升温测试;
20、球压测试。
(10)安全性验证方法包括分析实验扩展阅读
全球各国都有自己的安规要求,许多国家还进行了强制认证,比如中国的CCC,欧盟的CE。也有些认证mark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许多厂商要求供应商对产品进行相关安规认证以增强市场安全角象,比如UL mark,VDE mark,Nemko mark,GS mark。这些安规logo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
同时,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更加理性,已经不再盲目地追求价格的实惠和功能的强大,而更多的关注于产品的安全问题。如何获得质量完备又对实用者无危害的产品,成了消费者逐渐看重的要素。为了世界更加安全,产品的安全认证势必会越来越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人心。
通常,电子电器类产品包含的七大安全因素有:防电击(electric shock),能量危险(energy related hazards),防火(fire),热量危险(heat related hazards),
机械危险(mechnical hazards),辐射(radiation),化学危险(chemical hazards)。在安规认证过程中,产品需要满足以上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