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高一语文劝学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高一语文劝学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18 00:20:22

Ⅰ 《劝学》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运用三组对比分别从积与不积舍与不舍用心一与用心造三个角度展开论证。

这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在文章中,作者有时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



(1)高一语文劝学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扩展阅读:

《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文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Ⅱ 劝学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劝学》用了比喻论证,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来比喻学生和师长之间的继承关系,学生若努力学习,一日可能超过师长;《劝学》还用了对比论证,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表现了坚持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的赏析
《劝学》全文以“性恶论”为基础,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

Ⅲ 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劝学
《荀子》第1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
第2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Ⅳ 《劝学》的论证方法

第三段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强调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注重不断积累,做到坚持不懈,用心专一。在论述学习要注重不断积累这个道理时,首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自然地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结论。

这是从正面设喻的,它强调了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重要性。紧接着从反面设喻,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在学习中如果不重视积累,就不能学有所成,获得成功,从反面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正面比喻和反面比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积”与“不积”,态度不同,效果迥异,足以证明注重不断积累的重要性。

整体赏析

这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文章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君子慎其所立乎”,阐述学习的必要性和需要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着作的第一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着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Ⅳ 劝学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文章阐述

略 通过设喻论证的手法在先秦诸子文章中可以举出很多,显示了诸子为普及自己的学说而作的努力,用如此之多来自生活的事物作比喻,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及人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写作本文的目的是说服人们不怕困难努力学习,作者注意用恰当的论述方式打动读者。 本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深入浅出阐述道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容易接受。设喻为说理服务,结合紧密,灵活有变。如以提取靛青色法、水寒成冰和车轮制作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设喻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多样:有的寓道理于比喻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𫐓木为轮”和“锲而不舍”等;有的反复设喻,说明道理,如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把道理说得更加具体明白:有的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正反设喻,如“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骐骥”和“驽马”、“蚓”和“蟹”等。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比喻全是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或现象,与当时社会的认识水平相适应,照顾到了当时读者的生活经验,因而形象可感。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不舍”、“跂而望”、“登高而招”等等,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议论说理要“以理服人”,让读者思考并接受自己的正确观点,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服人”不是压制,也不是简单地宣传重复,要善于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全文气势通畅,“破”得彻底,立论正确严密,表达富于变化。环环相扣,前后照应。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替运用,错落自如。为论述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文章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三个方面作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古之圣人”的“从师而学”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之”与自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比较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

Ⅵ 劝学最后一段应用了哪些论证手法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

Ⅶ 简析《劝学》是怎样运用对比和比喻论证来增强说服力,使道理更加生动形象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三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四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阅读全文

与高一语文劝学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花王泡沫染发使用方法 浏览:91
有什么方法杀蛐蛐 浏览:832
异步电机轻载震荡抑制方法研究 浏览:476
学习技能计算方法 浏览:503
触点插座开关安装方法 浏览:118
植物接种方法一般分为什么和什么 浏览:111
大众车钥匙使用方法 浏览:910
平衡核心力的训练方法 浏览:380
底盘悬挂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浏览:917
如何记叙自己的方法 浏览:257
手机扁平化解锁方法 浏览:716
常用细胞克隆化方法 浏览:892
检测毛囊需要用哪些检查方法 浏览:301
如何学习好日语的方法 浏览:86
食盐除了食用还有什么方法 浏览:182
二苯胺鉴定最简单方法 浏览:65
win10系统界面大小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20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有效治疗方法 浏览:868
福建金刚板安装方法 浏览:333
被强力胶粘住要用什么方法 浏览: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