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研究方法观察法的主要特点有:
1、目的性
教育观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如果没有明确目的,只能是一般感知,不能称为观察研究。一个明确的观察目的是研究者的行动指向,制约着研究者观察的前前后后。观察前,研究者确定观察任务,观察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给变量下定义;观察中,研究者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收集能够回答观察任务的事实材料。
2、计划性
观察研究之前,研究者应根据需要有意识地制定研究计划,对观察的对象要有确定的范围、明确的指标,以求全面地把握观察对象的各种属性,即对观察的时间、对象、范围、仪器、记录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变通方法等都有事先的计划、安排,保证观察有计划地进行。周密的观察计划可以使观察的效率大大提高,增强所获得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选择性
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研究,由于有明确的观察任务、观察目标,不是一般地、随意地感知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任何对象,在加上观察时间和精力的局限,在观察活动中,研究者必须根据观察需要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只有做到对观察对象有所甄别,才能获得符合观察需要的有针对性的观察材料。研究者要从复杂多变的现象中选择典型对象、时间,以获得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解决特定问题。
4、自然性
强调在“自然状态”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是观察的最突出特点。与实验法相比较,被观察者的行为比较自然。保证观察的自然性,因而能够获得真实可靠的材料,观察研究中,研究者应努力避免妨碍事件自然发生的一切因素。
5、客观性 由于在自然状态下不对观察对象进行干预和控制,因而能够保证所观察资料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是感性认识上升为正确理性认识的前提。观察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实质上是研究者对教育现象或过程的一种反映和描述,观察的客观真实性将直接影响观察分析的正确性。
二、教师正确运用观察法要做到:
1、上课
亲自为学生上课,是观察学生最普遍、最经常、最方便、最理想的观察途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观察,获取信息之准确、丰富是其他途径不能比的。很多教师已深有体会和备受其益。
2、听课
听课的目的是观察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情况与学生学的情况,可以直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特征。此外通过听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见解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这是教学研究人员或管理人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经常采用的途径。
3、参加有关活动(参与观察)
如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身临其境”,考察师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校风、学风的情况。在参与观察中,不能让观察对象知道和察觉观察意图,这样才能观察到想要知道的本来面目。
4、实地参观考察
观察学校的自然环境、校舍建设、设备仪器和清洁、卫生、纪律制度、校风教风等,并观察学校教学、生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运转情况,这是参观学习的外地人员或上级领导者经常采用的途径。 列席学校各种会议或召开座谈会,倾听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以及班主任、教研组长和学生的发言,观察会场气氛和大家的情绪;查看反映学校以前运转情况的各种资料,如计划、教案、作业、档案等,可以了解该校办学思路、办学水平、教改情况和团结情况等,这是教育督导人员经常采用的途径。
② 什么是流行病学调查
据网络搜索结果显示,流行病学调查是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主要用于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通过这些研究将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健康服务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用途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病因学研究二、疾病预防与控制
③ 流行病学调查内容有哪些
流行病学基本上可看作预防医学的一门分支科学,也是其它医学领域越来越常用的方法学。意义为“去访问”,引申为去访问一个社区会发生那些异常的疾病或遇到哪些严重的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的方法学。通过这些研究将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健康服务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
流行病学研究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
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看,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可分为归纳和演绎。“流行病学基本上是一门归纳性的科学”(Frost,1941)。流行病学从 “描述”与“分析”两方面来体现它的归纳性。在描述中注重分析,在分析中贯穿描述。
所谓分析性描述即人们常说的描述流行病学,是将所得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以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将疾病、健康或卫生事件的分布情况真实地展示出来。其方法既基础又灵活。人们往往会从其结论中获得启迪,引导人们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所谓描述性分析,从方法学上来看是指那些已发展成熟的方法如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以及数学模型研究。其实,人们对某一卫生事件深入的认识都需要反复经历分析性描述与描述性分析的过程。在分析性描述的基础上可以比较容易地开展描述性分析,而当一项或多项描述性分析结束后,往往需要对此在更高的层次上做分析性描述,如此循环不已,直至事物的本质得到充分的揭示,完成从具体描述到宏观描述,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的飞跃。
二、三类分析方法简介
(一)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对被观察者的暴露情况加以限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在概念上与实验性研究相对立。观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种方法。
(二)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对研究对象施加或消除某种因素或措施,以观察此因素或措施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实验性研究可划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三种试验方式。
(三)数学模型研究
又称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来模拟疾病流行的过程,以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卫生策略的制定服务。例如人们通过模拟AIDS/HIV在不同人群中和社会经济状况下的流行规律来预测AIDS/HIV对人类的威胁并比较不同干预策略预防和控制AIDS/HIV的效果。
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
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病因学研究
二、疾病预防与控制
④ 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的区别
1、研究目的不同:实验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观察性研究
的目的是在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描述和对比分析。
2、研究做法不同:实验性研究的一般做法是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尝试性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是一种受控制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它对一个或多个变量产生的效应。
观察性研究的研究的研究者不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同时受试对象接受何种处理因素或同一处理因素的不同水平也不是由
随机化
而定的。
(4)观察性研究主要方法扩展阅读:
观察性研究的基本要素:在观察性研究中一般只有2个基本要素:一个是研究对象,另一个是研究因素。在
描述性研究
中,研究因素是影响因素;在分析性研究中,研究因素称为危险因素或暴露因素。
实验研究的含义:实验研究是一种受控制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它对一个或多个变量产生的效应。实验主要目的是建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做法是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尝试性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
-观察性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实验研究
⑤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
流行病学调查究竟为何物? 对疾病防控有重大意义
家庭医生在线 2020-2-22 14:12:13
疫情防控阻击战仍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成为阻击战的重中之重。作为疫情防控的基础性源头性工作,流行病学调查必须全力以赴抓实抓细。流行病学调查的调查内容分为个案病例调查和聚集性疫情调查,目的是调查疾病感染来源,探索疾病特征和判定密切接触者。那么,这里提到到“流行病学调查”为什么这么重要?下面就来解答一二。
何为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主要用于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通过这些研究将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健康服务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
(一)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对被观察者的暴露情况加以限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在概念上与实验性研究相对立。观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种方法。
(二)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对研究对象施加或消除某种因素或措施,以观察此因素或措施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实验性研究可划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三种试验方式。
(三)数学模型研究
又称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来模拟疾病流行的过程,以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卫生策略的制定服务。例如人们通过模拟AIDS/HIV在不同人群中和社会经济状况下的流行规律来预测AIDS/HIV对人类的威胁并比较不同干预策略预防和控制AIDS/HIV的效果。
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看,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可分为归纳和演绎。流行病学基本上是一门归纳性的科学。流行病学从 “描述”与“分析”两方面来体现它的归纳性。在描述中注重分析,在分析中贯穿描述。所谓分析性描述即人们常说的描述流行病学,是将所得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以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将疾病、健康或卫生事件的分布情况真实地展示出来。其方法既基础又灵活。人们往往会从其结论中获得启迪,引导人们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也从流行病学调查得知,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的情况,提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工作重点。
(责编:家庭医生在线 )
展开剩余内容
咨询
分享
⑥ 实验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的区别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特点不同、目的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是收集直接数据的一种方法。
2、观察性研究
是在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描述和对比分析。
二、特点不同
1、实验性研究
选择适当的群体,通过不同手段, 控制有关因素, 检验群体间反应差别。
2、观察性研究
不向研究对象施加任何实验因素(干预因素),可以将观察对象按某种特征分组,但不需随机分组。三、目的不同
1、实验性研究
①、红酒与健康的关系,以哈佛大学医学院温迪·陈博士领衔的一项研究为例,他们对10万名护士开展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比对乳腺癌患病风险与摄入红酒的数量,以此得出两者接近正比的关系。
②、观察性研究,是护理科研的基本方法,也是实验性研究的基础,尤其是在预防医学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通过调查研究直接观察健康、疾病和行为事件的自然分布,从中分析决定分布的因素。
2、观察性研究
主要目的是建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做法是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尝试性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是一种受控制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它对一个或多个变量产生的效应。
⑦ 简述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法:能收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具体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
实验室的观察:计划严密,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二)按观察的方式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
(三)按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一同处于相同的环境中,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如:人类学家深入偏远地区对落后地区部落和氏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社会文化与艺术的研究。
非参与性观察: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对象同一地位上,而是以“旁观者”身份,可公开也可采取秘密的方式进行。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表面化,不易深入了解。
(四)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能获得翔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它常用于对研究对象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
非结构式观察: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方法较灵活,但获取材料部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及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
⑧ 简述社区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观察性研究
研究者不对被观察者的暴露情况加以限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在概念上与实验性研究相对立。观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种方法。
2、实验性研究
在研究者控制下,对研究对象施加或消除某种因素或措施,以观察此因素或措施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实验性研究可划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三种试验方式。
3、数学模型研究
又称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来模拟疾病流行的过程,以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卫生策略的制定服务。
例如人们通过模拟AIDS/HIV在不同人群中和社会经济状况下的流行规律来预测AIDS/HIV对人类的威胁并比较不同干预策略预防和控制AIDS/HIV的效果。
(8)观察性研究主要方法扩展阅读
“研究”的方法包括监测、观察、假设检验、分析研究以及实验等。“分布”涉及被研究人群的时间、地区、不同人群的分析。“决定因素”指影响健康的所有物理、生物、社会、文化以及行为因素。“健康状况”包括疾病、死因、行为如吸烟、对于预防措施的反应以及健康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情况。
“特定人群”指那些有某些特征的人群,即研究所关注的人群。“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指明了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促进、保护、恢复健康
⑨ 简介观察法的主要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观察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都采用二分法进行分类。
1. 按观察的情景条件,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
自然观察也称现场观察,通常采用纸和笔对偶然现象或系统现象作描述性的记录和分析。
控制观察又称实验室观察或条件观察。通常要求观察程序标准化,观察问题结构化。
2. 按是否借助仪器和技术手段,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法就是观察者直接运用自己的感官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感知的观察方法。
间接观察是利用仪器或技术间接地对现象和行为进行观测,从而获取资料的观察。
3. 按观察者是否直接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要求观察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加入到被观察者的群体或组织中,进行隐蔽性的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法则是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所进行的观察。
4. 按观察过程是否事先确定具体观察项目和观察程序的严密程度,可分为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
结构观察也称正式观察,是指在观察前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详细的观察内容和指标体系,能对整个观察过程进行系统、有效的控制,并要求有完整的观察记录的观察。是一种计划严谨,周密,操作标准化的观察非结构观察也称非正式,是一种无周密的观察。
5. 按是否以自身心理行为为观察内容,可分为自我观察和客观对象观察。
自我观察又称内省观察,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合二为一。 客观对象观察只对主体以外的他人或事物的观察
⑩ 最常用的观察流行病学方法有几种
有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数学模型研究三种
1、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对被观察者的暴露情况加以限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在概念上与实验性研究相对立。观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种方法。
2、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对研究对象施加或消除某种因素或措施,以观察此因素或措施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实验性研究可划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三种试验方式。
3、数学模型研究
又称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来模拟疾病流行的过程,以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卫生策略的制定服务。
(10)观察性研究主要方法扩展阅读
充分病因:指如果有某因素存在,则一定会导致该疾病的发生;必需病因:指某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即缺乏该因素时该疾病就不会发生。
指根据研究需要,运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去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那些和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变量,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有关因素。
特点: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相关因素选择与解释有一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