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近代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近代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14 21:28:31

1. 历史研究有哪三个途径

第一个书本得来,正史、野史全要涉猎。而且不光是历史类的,风俗民情也不可忽略。这主要是为了让你进入化境的状态,因为80年代和现在就有很大不同,经历的人深有感触,而三四十年代又是另一个样子,那么以20年一个分层来划分的话,如果追溯到先秦,整个社会和今天几乎面目全非,无论思想、文字、历法、语言、习俗等等,没经历过总容易深刻,所以越多的涉猎当时的主做,只能说是越贴近当时的知识分子这一部分人,一小部分人。但是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了。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止是多少年甚至是一辈子没有新发现问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钻进书本和那些生僻的文字打交道,这是一个没有喧闹的世界,需要沉下心去大量阅读。
第二个采风,由于美术学生一样,到事件的发生地探访遗迹。很多事情也许过去了,但是在发生过的地方也许会留下蛛丝马迹。
第三个就是聊天。雁过留声,天空没有留下什么,但是听到的人将这记下,通过口口相传,让我们这些没有捡到过雁的人一样可以了解。和人聊天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提炼到需要的东西,这犹如沙里淘金,最漫无目的、最耗时耗力、可能收效甚微,但是得到的可能是最珍贵的。
第四个思考,研究历史是需要想象力的。很多时候知识都掌握了,但是就差那关键的几个部件,想象力就填补了这些不足,有些可能只是猜测,要到若干年后有相应的文物出土,才能证实,有些也许永远不会被证实,但是只有有了想象力,才能把很多东西串联起来,也许历史其实就是那么发展的也说不定。

2. 历史研究的方法都有哪几种

1.最基本的方法: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即考据。
2.历史比较法。
3.统计方法。
4.计量方法。
5.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3. 如何研究历史

近代的中国人,只因我们一时科学落后,遂误认为中国以往历史上一切文物制度全都落后了。此实是一种可笑的推断。最低限度讲来,中国人所一向重视不断讲究的修齐治平之道,较之并世各民族,断不能说是落后。此一分辨,近代惟孙中山先生最先提出。而且据孙先生意见,中国人所讲治平之道,实在比之并世诸民族远为先进。惟孙先生亦只是粗枝大叶地有此看法而已。若要来仔细发挥阐述,自然应该是有志研究史学者的责任。 今天我们要研究中国制度史,必须注意两点: (一)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历史上记载制度,往往只举此一制度之标准的一段落来作主,其实每一制度永远在变动中,不配合当时的史事,便易于将每一制度之变动性忽略了,而误认为每一制度常是凝滞僵化,一成不变地存在。 (二)研究制度,必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实有一套思想与一套理论之存在。在西方历史上,所谓政治思想家,他们未必亲身参预实际政治,往往只凭着书立说来发挥其对于政治上之理想与抱负。如古代希腊之柏拉图,如近代欧洲之卢骚、孟德斯鸠等人皆是。但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一种士人政府,许多学者极少着书纯讲政治理论。这并非中国人没有政治理想,乃因他们早多亲身参预了实际政治,他们所抱负的多少可在实际政治上舒展。当知中国历代所制定所实行的一切制度,其背后都隐伏着一套思想理论之存在。既已见之行事,即不再托之空言。中国自秦以下历代伟大学人,多半是亲身登上了政治舞台,表现为一个实践的政治家。因此其思想与理论,多已见诸其当时的实际行动措施中,自不必把他们的理论来另自写作一书。因此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乃似没有专门性的有关政治思想的着作,乃似没有专门的政论家。但我们的一部政治制度史,却是极好的一部政治思想史的具体材料,此事值得我们注意。 我根据上述,敢于说,中国人自古代历史开始,实已表现有一种极大的民族性的天赋能力,即是政治的能力。就空间讲,能完成而统治此广大的国土。以时间言,能绵延此一大一统规模达于几千年之久而不坠。此何以故?一言蔽之,因其能有一种良好的政治故。何以能有此良好政治?则因中国民族天赋有此能创立优良政治制度之能力故。故我说创制立法,是中国人天赋上一种优异表现。试举一简单易明之例,如中国的赋税制度,全国各地租税全是一律。而且能轻徭薄赋,主张藏富于民。只要此制度一订立,便易获得全国人民心悦诚服。社会便可借此安定几百年。综有变坏,经一番乱事之后,此项制度又复活了。此事似极寻常,不值得我们来夸大宣扬。但以此和西方历史比观,我们的赋税正为没有制度,遂致引起革命,产生近代的民主政治,一切预算决算都要由民选议会来通过。现在我们偏爱说中国人无法制,无定宪,永远在帝王专制下过活,那岂非冤枉了中国历史。这因我们自己不了解自己以往的历史,遂误认为自己以往一切完全要不得,于是只想抄袭别人。即就家庭作比,各国家庭,各有贫富职业种种不同,哪有能全部抄袭别人家的一套规模,来应用于自己家庭,而可以获得理想安乐的?何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而立国规模却要完全向外国去学习模仿,那实在是近代中国一悲剧。 近代的中国人,每每夸耀西方,如电灯,如无线电,如原子弹和火箭等,莫不是别人家在发明。一切近代科学确是如此。但我要试问,如中国历史上一切传统政制,如上述宰相制度、选举制度、考试制度和赋税制度等,这不是一种发明吗?这究是谁在发明的呢?我们历史上的古人,他们究自何处抄袭这一套,而把来传入中国的呢?我之钦佩孙中山先生,正因他不但能采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亦能不将自己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一笔抹杀。他的伟大处,在能确见中国人在政治方面之高明处,实早已凌驾在西方之上。孙先生此说绝非无据。孙先生固不是一位史学家,但他对中国传统政治之优点,已能洞若观火。在这一点上,他确是近代一位先知先觉者。 国家之存在,民族之绵延,历史之持续,自当有随时革新改进之处。但从没有半身腰斩,把以往一刀切断,而可获得新生的。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这并不是说西方民主制度有什么不好,但西方有西方的传统来历。即如英国和美国,他们的民主制度即已各有不同。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历史传统,几千年来的国情民风,有些处迥异于他邦。若中国人不能自己创制立法,中国今天将永远无望。我们若只知向外抄袭,不论是民主抑是极权,终究是一种行不通的一面倒主义! 我们今天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一面固当比较参考西方的,固当要能追上世界潮流,但亦不可数典忘祖,我们实无此能力来把自己腰斩了而还能生存。我们若从头再来研究中国传统政治,第一步不妨先加以分门别类。如政府组织、地方自治等项目,一一弄清楚了,然后再汇在一起。须能看其乃是一整体。又须能配合现实,坐而言,能起而行。当知政治理论并不是纸上谈兵。在中国古人中任意举出一两位,如董仲舒、司马光,他们都绝不单是一书生。他们之作为中国的政治家,都是有抱负而又能见诸实施的。又如唐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等,他们创立出一套制度来,垂之几百年,即朝代换了,亦并不能完全盖过他们,超越他们。这是中国政治家之伟大处。我们今天如能有人来写一本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史,或中国历史上的大政治家这一类书,必可对此下国人发生大影响。 (摘自钱穆先生着《中国历史研究法》,标题为编者所加。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亦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4. 历史学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都有哪些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5. 历史研究方法有七种

历史研究方法有七种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较强,同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科。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1,进行一定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了解研究历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

70-80年代以前,均以重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派别和艺术风格作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到80年代,把美术品放在社会,经济,思想史的大环境中区观察,。

一,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 古往今来的历史学着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点,即:具有丰富的内容,这种丰富的内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

历史研究有其独特的魅力。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哲学研究止于思辨和教训,容易“徒托空言”,而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着明”的效应。历史。

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

一,科学理论报价 二,基多少础研究 三,价格责任感与现实感 多少钱 四,日记描述法 五,费用比率测量 六,访谈调查 价格 七,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 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 D。.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孙铭宇 1,历史性:表现在贝弗利研究对象上,研究过程上。 2,具体性:在丰富而具体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寻规律。 3,以逻辑方法为主。

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

教育科学研究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 又称直觉观察时期。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从古希腊持续到16世纪。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对。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

本文地址:生活知识频道,楚汉网—湖北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捕捉湖北武汉生活大小事件动态,时时分享热点资讯,以及提供湖北各地吃喝玩乐,相亲交友,人才招聘,房产买卖,农产品批发,团购旅游门票,热点娱乐事件等一站式资讯。让您了解湖北的方方面面;另外,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本站资讯请保留本文地址。

6. 研究方法有哪些

研究方法,哲学术语,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这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处于一个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以对于研究方法的分类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

7.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

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

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解决日益复杂的许多重大问题又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不断涌现与传统学科分类迥异的新学科。

(7)近代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历史研究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人们通常对过去的事情感到有兴趣,而兴趣对于研究者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历史研究有弹性,也就是说,它无需固定的时间,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

它能充分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因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但是,历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为历史具有不可复验性。因而无法确定在新的情况下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发生,是否会得出与旧情况下相同的结论。此外,历史资料往往难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难以判断。这些局限性恐怕是与人自身的局限性相关的。

参考资料:历史研究法-网络

8. 研究历史的途径有哪些

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

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

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

9. 历史研究主要有哪些内容

《历史研究》内容精要:《历史研究》共分为十三部,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论带史,以文化形态史观贯穿全书。汤因比从各大文明的发生、成长、破坏、崩解和死亡的过程来展开其论点,他总是先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大量的历史事实不厌其烦地加以论证。他自称这是英国经验主义的治学传统。

(1)历史研究的“单位”和“模式”:汤因比认为:历史研究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某一民族国家或某一时代,而应以“社会”为研究的基本对象。所谓“社会”,也就是能自成一体的“文明”,即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共同文化或共同生活方式的人的群体。宗教则是文明的载体,文明是按照宗教来划分的。唯有以“文明”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才有可能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

在考察了前文明时期的社会之后,作者将前文明的特征归结为:①经过混乱时期,建立起大一统帝国(如罗马帝国);②间歇时期;③大一统教会;④蛮族大迁徙。教会和民族大迁徙是一个垂死文明的内部“无产者”和外部“无产者”的产物。

以此为依据,汤因比认为人类历史已出现过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等20多种文明。在第十二卷《重新考虑》中,他又将文明扩展到37种,并修正了早期以希腊罗马历史为蓝本的文明模式,提出了“希腊—中国复合模式”以及“犹太模式”。

(2)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汤因比从“挑战—应战”的理论出发,对文明的兴衰存亡作出了独到的解释。他在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批判种族优越论和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创造文明并非靠人种的优越,也不是由于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而是人类面临严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应战。虽然汤因比并不认为这是文明起源的惟一因素,但他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应战是超乎其他因素的一个因素。汤因比对中国《易经》中的阴阳之说极为欣赏,认为历史就是在一静一动、阴阳交替的过程中前进的。面对挑战,人们起而应战,社会也就由阴变阳,文明即产生于这种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之中。

文明的起源在于成功的应战,文明的生长也不例外。一种文明的诞生表明它已经对最初的挑战作出了有力的应战,但这并不等于说该文明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自然而然地成长。文明的生长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使挑战—应战这种单一运动成为循环往复的过程,文明才能顺利成长,反之,文明则可能遭到夭折或僵化的命运。

汤因比指出,文明生长的标志是该文明内在的精神自决,而非外在的物质膨胀。文明生长的进程看似对外部环境的征服,事实上则取决于内在的精神力量。有时技术力量在发展,而文明却静止不动,甚至在衰退;有时技术力量增长不明显,而文明却在前进。可见,衡量文明成长的尺度是挑战—应战的行动从物质水平过渡到精神水平的程度。文明只有在其内部向自身提出种种挑战,并起而应战,才能长盛不衰。

(3)文明在空间、时间上的接触:汤因比认为,文明在它的起源、生长和衰落阶段,都可以独立地进行研究;但是到了解体这一最后阶段,文明却不是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对象了。可见,对于不同文明的相遇接触作比较深入的探讨是合乎逻辑的。

汤因比首先研究了近代西方文明和当代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史的近代时期可以从两个事件开始,一件事发生在15世纪刚结束以前,一件事发生在16世纪刚开始以后;第一件事是掌握远洋航海技术,第二件事是中世纪西方基督教共同体的分裂。宗教改革是长期进化中的一个阶段,这个过程从13世纪开始,到17世纪时还没有全部完成,但是宗教改革在时间上已超越了目睹哥伦布和达·伽马远洋航海的那一代人。汤因比进一步追溯中世纪时期西方文明同它的两个敌对社会所发生的接触,然后又上溯到古代希腊社会同各方面发生的接触,最后再简要地谈了这一类接触的更早期的情况。

(4)西方文明的前景:汤因比认为,西方社会是惟一存在的尚未明显解体的文明。在许多方面,西方文化已遍及于全世界,因此,它的前景就是西方化了的世界的前景。没有理由因为所有其他文明都已经毁灭或正在走向毁灭,就可以假设西方文明也一定要这样。维多利亚式的乐观主义和斯宾格勒式的悲观主义都是没有说服力的。

战争和军国主义是一个社会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迄今为止,西方社会在同这种疾病作斗争中并未成功,但它却在其他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废除奴隶制度,民主和教育的发展等。西方社会现在也表现出不祥的预兆,分裂为少数统治者、内部无产者和外部无产者,不过在对付西方化世界里复杂的内部无产者问题上却取得了某些显着的战绩。

在20世纪的人类社会里,人类有着战争和阶级冲突的问题,有着马尔萨斯式的人口问题,有着就业和失业问题,也有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问题。20世纪已经过了中期(作者着书时—编者),我们虽然还不能确知西方文明的发展究竟如何,但有一些迹象显示:人类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的希望可能存在,然而目前尚渺不可望。

10. 常见的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70-80年代以前,均以重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派别和艺术风格作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到80年代,把美术品放在社会、经济、思想史的大环境中区观察,或者在理论层次上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及文学批评中发展出来的概念和理论用以分析和解释艺术的形象和表述。“新史学”更强调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日常生活等多种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90年代以来,许多美术史家注意到学科理论化、概念化的一个负面结果,即对艺术品本身的研究渐趋薄弱。美术史教学越来越局限于课堂讲授、阅读和写作;鉴定和断代等基本技术从课程和考核中消失。这种认识使他们开始重新强调艺术品原物,以及处理艺术品的各种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阅读全文

与近代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唱相声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904
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杂化方法 浏览:846
桃木剑打磨方法视频 浏览:643
脑神经用什么方法治疗 浏览:935
眼睛黄素瘤治疗方法 浏览:829
回血鸽子配对方法视频 浏览:183
蜂蜜怎么熬制作方法 浏览:214
平板闪退的解决方法 浏览:453
单色釉真假鉴别方法 浏览:434
适用于对比研究的方法 浏览:311
荒岛上快速获得淡水的方法 浏览:157
增多肌肉的训练方法 浏览:846
劓刑读音是什么行刑方法 浏览:622
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方法有哪些 浏览:671
嘌呤片计算方法 浏览:271
室内隔热条的安装方法 浏览:542
紫草油宝宝使用方法 浏览:293
沙漠空气取水方法图片 浏览:385
治疗香港脚的方法 浏览:270
郑强教学方法有哪些 浏览: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