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帮忙!能不能帮我翻译下面的这段话,摘自化学文献,关键词是拉曼光谱。分数一定有!!
拉曼光谱学不仅被广泛地用来确定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质、表面功能化程度及取向性等,也逐渐被发展成为研究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相互作用的绝佳工具.本文综述了拉曼光谱在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基于碳纳米管拉曼光谱峰位的变化能够灵敏地反映碳纳米管的形变程度,因此通过拉曼光谱能够定量地评估复合材料中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监测聚合物的相变过程、以及进行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中的应力分析和计算碳纳米管的杨氏模量.同时,给出了将拉曼光谱应用到碳纳米管宏观聚集体(包括碳纳米管薄膜、碳纳米管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纤维)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如分析了碳纳米管宏观聚集体材料的微观变形机理和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结构的应变传递效率,揭示了影响材料性能的关键性因素,并实现了碳纳米管宏观聚集体杨氏模量的准确预测.
望采纳:)
㈡ 怎样快速检测水中的重金属含量
快速检测方法很多方法一,使用便携式仪器检测方法二,使用试纸法快速检测水中重金属方法三,检测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可能性.在CA培养基内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锌、铜、铅等重金属,再将水霉菌菌株移至此些培养基上培养.由实验结果得知,培养基内含500 ppm硫酸锌、40 ppm硫酸铜与500ppm硝酸铅时,皆会使水霉无法生长;而含有450 ppm硫酸锌、30 ppm硫酸铜与450ppm硝酸铅时,水霉虽生长不佳,但仍可生长、繁殖. 由于水霉菌在适当湿度、温度并提供适量光照的环境下生长十分快速,约1~2日,所以可以十分快速检验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加上菌株容易取得、培养材料十分便宜,因此,利用水霉或检测水中水霉含量即可作为检测重金属污染程度一项十分经济、快速、简便且准确的参考指标之一.至于有关水霉菌对各种重金属的灵敏度与如何推广应用水霉来检测水中,甚至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则有待进一步试验和改善.
㈢ 英语翻译 不要百度在线翻译的那种 要没有语法错误
Carbon nanotube(CNT) has tremendous advantage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mechanics,calorifics,electrics and so on,with its great performance superiority and extensi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hydrogen storage.However, its deficiencies in pactical application have become a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its performance of hydrogen storage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in recent years.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analysed test methods of hydrogen storage and the influence that testers had on the performance of hydrogen storage.However, test methods and divices were not of the best quality, which influenced the test results and precision in various degrees.Hence, the key points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se and study the CNT's performance of hydrogen storage, expect to set up agreed test standard and method, and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of hydrogen storage and accuracy of the test results. 没有用翻译器~花了二十分钟帮你翻译的,因为有些涉及比较专业的词汇,你可以校对下我的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㈣ 波长怎么看图
波长看图看的是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波长就是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代表波长,波长也可以指相邻两个波峰或是波谷的距离,如果横轴是x轴,就是看一个S就行了。如果横轴是t轴,则波长是波速与时间的乘积。
光谱分析
在纳米研究领域的应用潜力在韦斯曼等人的实验中已得到初步显现。
他们通过光谱分析而获得的数据表明,一些碳纳米管的物理、力学、结构和电学特性与理论模型的预测结果有明显出入。碳纳米管是由石墨碳原子层卷曲而成的碳管,具有很多奇异性能。
碳纳米管有不同种类,即使是同类碳纳米管,在直径和物理结构上往往也存在微小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会造成特性的显着不同。因此,有效区分不同的碳纳米管,对碳纳米管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都具有重要价值。
现有的碳纳米管区分方法通常需要几个小的琐烦测试才能得出结果,而光谱分析手段有望大大缩短这一过程。韦斯曼说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使用的一些光学仪器,通常能在几秒钟内就能分析出样本特性。经过改进后,类似方法也能应用到纳米管分析上。
他认为,光谱分析将是纳米研究的重要工具,因为“它通过简单的测量就可揭示出纳米管样品的构成”。
㈤ 解思深的研究方向
1.纳米碳管及其它一维纳米材料阵列体系的制备方法研究,模板生长和可控生长机理研究;内嵌或外包附及金属掺杂的研究。
2. 纳米碳管及其它一维纳米材料阵列体系的的结构和谱学研究。
3.纳米碳管及其及其它一维纳米材料、阵列体系的物性研究。
4.纳米碳管及其它一维纳米材料作为复合材料中加强材料的应用,界面结构和性质研究。 1978-1991年期间,主要研究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低温和强磁场下的超高压装置和应用于固体物理研究”获98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自1992年,主要研究一维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和其它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及力学、热学、光学和输运性能。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碳纳米管的研究,在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理性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先后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三篇文章,并在Phys. Rev. Lett.,Phys. Rev. B,Appl. Phys. Lett.,Adv. Mater.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论文被引用2500余次。2000年ISI经典论文奖(1981-1998),2000年乔口隆基基金会材料奖,2000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1年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年周培源基金会物理奖。 1.针对碳纳米管的制备过程中,碳纳米管的直径、取向和结构无法控制的问题,发展了多层碳纳米管制备过程中对碳纳米管直径和取向的控制生长的方法。发明了把纳米催化剂颗粒嵌入多孔Si02衬底的模板生长碳纳米管的CVD工艺。制备出离散分布的、高密度和高纯度的定向碳纳米管列阵。列阵中几乎所有的碳纳米管呈直线状,它们的直径均匀(约20mn)、彼此平行、且均保持与衬底垂直。碳纳米管之间的距离为100nm左右,其间只含有极少量的杂质。这——方法解决了在常规的方法中所得到的碳纳米管混乱趋向、互相纠缠或烧结成束并含夹杂的问题(Science,1996)。在制备方法上,成功地实现了碳纳米管的直径和取向的控制生长,他们的成果有助于碳纳米管的物性的研究,也促进了碳纳米管的场发射的应用研究,得到国际技术发明周报(1nsideR&D)的高度评价。此文章已成为该领域内的基本文献,被经常引用。此文章还被ThomsonScientific(ISI)评为1981—1998年经典论文。
2.改进了制备大面积、离散分布的碳纳米管列阵的新工艺,利用改进后的基底,成功地控制了碳纳米管的生长模式,实现了催化剂颗粒集中在碳纳米管顶部的顶端生长方式,并大批量地制备出大面积、离散分布的超长的碳纳米管列阵。制得的碳纳米管的直径均匀,约为20nm,间距为100nm,碳纳米管的长度达2mm,比国际上现有的碳纳米管提高了1—2个数量级。这一工作在Nature上发表,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英国金融时报》(B.K.FinanciMTimes)报道为长碳纳米管问世了;有关内容被M.Terrones写入专着《Na—notubes》。有关超长碳纳米管的工作,被国内评为1998年十大基础研究进展之一及1999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3.超长碳纳米管的成功制备为采用常规实验手段测试碳纳米管的性能提供了条件。利用种小型拉伸装置首次对碳纳米管的拉伸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碳纳米管的杨氏摸量和抗拉强度分别为0.45±0.23TPa和1.72±0.64GPa。与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得到的结果相比较,得到的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偏低。理论分析发现多层碳纳米管中存在的大量缺陷及拉伸过程中多层碳纳米管的管壁中碳原子层(石墨层)之间的相对滑动是导致碳纳米管力学性能偏低的主要原因。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单个多层碳纳米管在半径方向的压缩性质。在原子力显微镜中采用金刚石针尖和轻敲模式(tappingmode)测定分散在硅衬底上的碳纳米管在半径方向的杨氏模量,发现碳纳米管的径向压缩性与石墨大不相同,其弹性模量随所加的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最后达到的饱和值远高于石墨的弹性模量。
4.研究了超长碳纳米管的光学、电学及热学输运性质。碳纳米管的光学性质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的科学问题。他们首先成功地把碳纳米管分散在溶液中,形成透明的、含有碳纳米管的液体,然后用四波混频的方法测出碳纳米管的三阶光学非线性系数X3。这是首次观测到的碳纳米管的三阶光学非线性效应。在碳纳米管热导性质的研究中,他们采用了一种新的自加热3法测量了超长碳纳米管的热导率、比热和热扩散系数,发现碳纳米管的热导率比理论预计的要低许多,比理想石墨的热导率低约两个数量级;在实验温度范围内(10-300K),碳纳米管的比热在整个温区内随温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
5.在电弧放电法生长多层碳纳米管的动力学研究中,得到了分形、弥散及图斑生长的三种模式;在制备单层碳纳米管的研究中,产量和质量均接近国际水平,并制备出世界上最细的碳纳米管,其管径接近了理论极限(Nature,2000),BBCNewsOnline对他们的结果给予了报道。同时在碳纳米管与聚合物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在纳米管内填充金属和半导体研究上,取得了有特色的进展。
㈥ 如何快速准确地测量材料纳米理学能力
纳米科技已在国际间形成研究开发的热潮,世界各国将发展纳米科技作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一部分,纷纷投入巨资用于纳米科技和材料的研究开发。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各国(地区)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计划,指导和推进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的发展,将支持纳米技术和材料领域的研究开发作为21世纪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器,纳米科技和材料展现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各国纳米科技/材料发展战略计划和重点研究领域
当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从事纳米科技的研究开发活动,各国对纳米科技的投资增长加快,已从1997年的4.32亿美元增加至2002年的21.74亿美元, 2002年世界各国(地区)政府投资纳米科技领域的经费比1997年增加了503%(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各国(地区)政府投入纳米科技的研究开发经费增长速度加快。美国、日本和西欧是纳米科技投资的大国(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对纳米科技投资总额还不及美国和日本单个国家的投资多。
美国自2000年2月提出“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纳米科技研究开发经费从2001财年的4.22亿美元增至2004财年的8.49亿美元(见表2)。2000 年NNI实施计划确定了5个重点发展的战略领域(见表3),近几年来这5个战略研究领域所包含的研究内容有调整。2003财年重大挑战项目涉及的重点研究领域:
1) “设计”组装更强、更轻、更硬并具有自修复和安全性的纳米材料:10倍于当前工业、运输和建筑用钢材强度的碳和陶瓷结构材料;强度3倍于目前遇100摄氏度高温就融化的汽车工业用材料的聚合物材料、多功能智能材料;
2)纳米电子学、纳米光电子学和纳米磁学: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并使芯片的存储效率提高百万倍;使电子的存储量增加到数千太比特?将单位表面积的存储量提高1千倍;增加数百倍的带宽改变通信方式;
3)在卫生保健方面,通过诊断和治疗器件减少卫生保健的昂贵费用并增强其有效性;利用基因的快速排序和细胞内传感器进行诊断和治疗;探测早期癌细胞并传递药物;研究能使人工器官的排斥率降低50%、探测早期疾病的生物传感器;研制最大限度减少人体组织损害的小型医疗器件;
4)在纳米尺度加工和环境保护方面,清除水中小于300纳米和空气中小于50纳米的污染微粒,以促进环境和水的清洁;
5)提高能源转换和存储效率,使太阳能电池的能效提高1倍;
6)研制探索太阳系外层空间的低功率(lowpower)微型空间飞行器;
7)研究纳米生物器件,以减轻人类因治疗产生的痛苦:快速有效的生物化学探测器;保护健康、修复受损组织的纳米电子/机械/化学器件;
8)在经济与安全运输方面,引入新型材料、电子学、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概念;
9)在国家安全方面,密切注视纳米电子学、多功能材料和纳米生物器件的重大挑战。
2003财年能源部新增3个有关纳米材料特性方面的基础研究项目:
●在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处理方面,基本了解涉及材料变形和断裂的纳米加工,利用定模技术有序排列纳米粒子以合成纳米材料。利用统一尺寸和形状的纳米材料来合成更大尺寸的纳米材料;
●在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纳米材料研究,重点了解怎样使宏观分子平衡构造并自组织成为更大的纳米结构材料;
●从事了解纳米材料的特性在转化和控制催化变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2004财年NNI支持的5个重点发展战略领域仍然与2003年相同(见表3)。重点强调支持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操纵物质的长期研究,充分发挥创造力以构造如分子和人体细胞大小的先进新器件,从而进一步改进应用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器件;研究开发应用于制造、国防、运输、空间和环境等方面的高性能低维护材料(lower-maintenance materials);加速纳米技术在生物技术、卫生保健和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开发重点领域:生物-化学-辐射-爆炸探测和保护?CBRE?方面的纳米技术创新解决方法;纳米制造研究;纳米生物系统;纳米标准仪器开发;教育和培训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工人;扩大参与纳米技术革命的产业阵容。
日本政府在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1-2006年)中,将纳米技术和材料与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保护等作为国家的科技重点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领域。该计划在2001年投入纳米科技的研究经费达142亿日元,比2000年度增加了88亿日元。该计划确定的纳米技术与材料重点研究领域:纳米物质与材料及其在电子、电磁、光学上的应用;纳米物质与材料及其在结构材料中的应用;纳米信息元件;纳米科技在医疗、生命科学、能源科学及环境科学方面的应用;有关表面和界面控制的物质及材料;纳米计量和标准技术;纳米加工、合成和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的计算、理论和模拟技术;形成安全空间的材料技术等。
日本通产省2001年制定了“纳米材料计划”(NMP),每年经费3500万美元,为期7年(2001-2007年),由政府部门、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和产业界联合研究,旨在为产业界建立集研究开发新的纳米功能材料和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纳米技术材料研究开发平台(见表4)。通产省2001年还制定并实施了“下一代半导体技术开发计划”,开发50-70纳米的下一代半导体处理基础技术,政府每年投资6000万美元。
日本“先进技术的探索研究”计划涉及了许多有关纳米粒子、纳米结构、纳米生物学和纳米电子学等方面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研究期限定为5年,均由政府出资,5年间政府对项目的平均资助金额为1600万美元。每个项目通常由15-25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组成,分为3个研究小组。该计划鼓励国内外的产业界、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研究。该计划已完成了许多项目,主要在研项目。
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了2003年的科技预算,其中纳米技术和材料的预算总计为1491亿日元(见表6)。日本内阁府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于2003年7月14日召开了“纳米技术及材料研究开发推动项目”第6次会议,确定了研究开发的重点领域:“纳米药物传输系统”、“纳米医疗设备”以及“创新性纳米结构材料” 。这些项目由内阁府牵头、多个政府部门联合推动,于2004年实施。
欧洲共同体力争在纳米科技方面的国际地位,一方面积极创建欧洲新的纳米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力促现有产业部门提高纳米技术能力。欧洲共同体在第6个框架计划(2002-2006年)中,将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作为7个重点发展的战略领域之一,经费为12亿美元,确定了具体的战略目标和重点研究领域:
一、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
将长期的跨学科研究转向了解新现象、掌握新工艺和开发研究工具:将重点研究分子和介观尺度现象;自组织材料和结构;分子和生物分子力学与马达;集成开发无机、有机、生物材料和工艺的跨学科研究的新方法。
纳米生物技术:其目标是支持一体化的生物和非生物体的研究,有广泛应用的纳米生物技术,如能用于加工、医学和环境分析系统的纳米生物技术。重点研究领域涉及芯片实验室(lab-on -chip),生物实体的界面,纳米粒子表面修复,先进的药物传递方式和纳米电子学;生物分子或复合物的处理、操纵和探测,生物实体的电子探测,微流体,促进和控制在酶作用基础上的细胞生长。
创造材料和部件的纳米工程技术:通过控制纳米结构,开发超高性能的新的功能和结构材料,包括开发材料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重点研究纳米结构合金和复合材料,先进的功能聚合物材料, 纳米结构的功能材料。
开发操作和控制器件及仪器:开发分辨率为10纳米的新一代的纳米测量和分析仪器。重点研究领域涉及各种先进的纳米测量技术;突破探索物质自组织特性的技术、方法或手段和开发纳米机械。
纳米技术在卫生、化学、能源、光学和环境中的应用。重点研究计算模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发能改性的创新材料。
二、智能多功能材料
高知识含量、具有新功能和改性的新材料将是技术创新、器件和系统的关键。
开发基础知识:目标是了解与材料有关的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掌握和处理有助于试验、理论和模拟工具的智能材料。重点研究领域:设计和开发已定义特性的新结构材料;开发超分子和微观分子工程,重点是新型的高复杂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合成、探索和潜在的应用。
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以知识为基础的多功能材料和生物材料的运输和加工:目标是生产能构造更大结构的新型的多功能“智能”材料。重点研究领域:新材料;自修复的工程材料;包括表面技术和工程技术的跨技术。
对材料开发的工程支持:目标是在知识生产和知识使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克服欧洲共同体的产业在材料和生产一体化方面的弱点。通过开发新工具,使新材料能够在稳定竞争的环境下生产。重点研究领域:优化材料设计,加工和工具;材料试验;使材料成为更大的结构,考虑生物兼容性与经济效益。
三、新型的生产工艺和器件
新生产的概念包含更灵活、集成度更高、更安全和更清洁,这将依赖组织创新和技术的发展。
欧洲委员会在“纳米技术信息器件倡议”5年计划(1999-2003年)中确定了3个目标:设计出超越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硅兼容器件性能的器件;在化学、电子学、光电子、生物学和力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设计原子或分子尺度的新型器件和系统,利用分子的特性解决专门的计算问题。欧洲科学基金会提出了于2003年开始实施的“自组织纳米结构”5年计划,将分子自组织、与力学机制相联系的软物质或超分子研究、自组织纳米结构的功能和制备列为第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英国政府在《科学研究重点》中,确定了2001-2004年的科学研究战略和研究重点,其中的材料科学(研究经费为444,000,000英镑)和基础技术(研究经费为2100英镑)两个领域涉及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重点:促进前瞻性的材料模拟研究;促进纳米技术的研究,促进跨机构管理的跨学科纳米技术研究合作中心(IRCs)的发展。英国工程与物质科学研究委员会在材料科学发展5年计划(1994-1999年)中投资700万美元左右,其中约100万美元专用于纳米粒子的研究,这项计划于2000年继续资助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英国政府2003年投资纳米技术的经费约为3000万英镑。
英国政府的纳米技术应用分委员会咨询专家组调查了上百个科学家和发明者后,在2002年6月题为“英国纳米技术发展战略”的报告中勾画了英国纳米技术发展战略(见表7),选定了认为英国具有研究优势和产业发展机会的6个纳米技术领域:电子与通信;药品传递系统;生物组织工程、药物植入和器件;纳米材料,尤其是生物医学和功能界面纳米材料;纳米仪器、工具和度量;传感器和致动器(actuators)。
法国政府目前主要资助3个纳米科技项目:“法国微纳米技术网络”(1000万欧元);“纳米结构材料”(230万欧元);“独立纳米对象”(1200万欧元)。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和德国联邦经济部资助6个纳米技术能力中心,每年投资6500万德国马克,资助的领域主要是:超薄功能薄膜;纳米结构在光电子领域的应用;新型纳米结构的开发;超精细表面测量;纳米结构的分析方法。
2002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发布了提升纳米研究能力的新战略,将纳米技术的研究经费从 1998年的2760万欧元增至2002年的8850欧元,4年增长了200%。重点研究领域涉及增强用于纳米技术研究的基础设施的安全性;重建集成和创新型研究机构;将纳米技术商业化;促进创新企业的建立;增强SMEs的作用,评估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机会;缩短相关的专利或授权的期限;促进下一代科技研究和发展相关的科技法律。资助下一代的材料研究的经费达7500万欧元,其中包括资助纳米结构材料。
英、法、德国等欧盟国家除本国政府支持的纳米科技研究外,还要参加上述欧盟在第6个框架计划中的有关纳米材料等方面的项目。
韩国政府在2002-2006年“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计划”中,将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战略领域。2000年制定的“纳米生物技术发展10年计划”,重点研究开发纳米诊断器件、纳米治疗系统和纳米生物仿生器件。 “2001-2010年太比特纳米器件计划”确定了太比特纳米电子学、自旋电子学、分子电子学和核心技术为研究重点领域。政府投资该计划的经费总计为1.42亿美元。科学技术部积极鼓励私营企业设立纳米技术专项投资金作为匹配经费。“2002年度纳米技术开发行动计划”,预算为2031亿韩元,比2001年的1052亿韩元增加了93.1%。旨在开发纳米核心技术,新建国家纳米制造研究中心(250亿韩元),以及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融合中心。到2010年,使韩国将拥有13000名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家并跻身纳米技术领域世界10强之列。
澳大利亚在2003财年将纳米材料与生物材料作为重点战略研究领域,主要研究通过原子和分子的纳米自组织形成块材。
中国台湾自1999年开始,相继制定了“纳米材料尖端研究计划”(1999年); “纳米科技研究计划”(2001-2005),5年预计投入的经费每年达上亿元新台币。中国台湾计划从2002-2007年在纳米技术相关领域中投资总额为6亿美元的预算,每年稳中有增,平均每年达1亿美元。
世界纳米科技/材料的发展
各国(地区)通过实施纳米科技计划,纳米材料和技术水平有很大发展。
在纳米材料方面,仅以近两年世界部分研究成果为例,纳米科技/材料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美国IBM和康耐尔大学于2002年相继开发出碳纳米晶体管。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研制出存储密度是目前光盘100万倍的原子级的硅记忆材料。
麻省理工学院和美国陆军合作建立的纳米技术研究所研制了具有防水性和灭菌作用的纳米涂层。美国依利诺斯州西北大学Stupp领导的材料研究小组首次设计并制备出了骨状纳米纤维(Science,23,11,2002);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化学系的Joshua Goldberger领导的研究小组,与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合作,利用外延镀膜新技术,首次成功地合成了具有单晶结构的氮化镓?GaN?纳米管,这种新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合成其它材料的单晶纳米管。氮化镓?GaN?纳米管还可应用于纳米毛细现象电泳、生物化学纳米流体感应,以及纳米尺度的电子与光电元件等方面( Nature 422? 599 2003)。
俄国莫斯科大学化学系首次研制出氧化铝纳米管。俄科学院电化学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具有良好杀菌和环保性能的新型纳米涂料。
日本产业综合研究所开发出利用碳纳米管在常温下工作的单电子半导体。名古屋大学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可控制电传导性的碳纳米管。日本东芝研究开发中心利用碳氢化合物催化分解法,在氧化锌(ZnO2)多孔介质材料中覆上一层作为催化剂的铁铝系复合氧化物,而制备出在其表面能形成每平方毫米约4万根纳米纤维、直径为5~8纳米、5层左右的多层高密度填充碳纳米纤维。研究该材料的目的是为研制以吸附氢气等燃料的储氢能量材料。日立研究所利用纳米技术,将软磁金属与高电阻陶瓷通过机械力的作用,使混合物质在固态下达到原子级的相互混合,以便在软磁金属纳米晶粒的周围形成高电阻陶瓷结构。软磁金属的纳米晶粒之间通过高电阻隔断而形成高电阻,可降低高频段上由于涡电流而引起的损耗,从而成功地合成了高频电磁波吸收纳米材料。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电磁波吸收纳米材料能将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厚度减小约50%,有望作为涂层电磁波吸收材料投入实际应用。日本国家物质材料研究所的Yoshio Bando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了在内径约 20~60 纳米的氧化镁单晶结构纳米管内填充了液态金属镓?gallium?的纳米复合材料温度计,该温度计利用氧化镁耐高温和在高温下结构稳定的物理特性,使纳米温度计的温度测量范围大幅度增加,估计其测量温度可达摄氏1000度(App. Phys. Lett. 83 999 ,2003),该测量温度比Yoshio Bando所在的研究小组于2002年研究的碳纳米管温度计的测量温度摄氏50-500度要高得多(Nature 415 599 ,2002)。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图卢兹结构研究和材料制造中心与丹麦阿尔霍斯大学天文物理学系合作,联合设计出一种能在铜表面自动聚集原子线功能的纳米“模具”分子,为未来单分子电路分子元器件的电子相互连接打开了通道。
纳米科技在医学应用、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纳米器件等方面也有新进展和新突破。本文就不在此列举了。
中国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的实施,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已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并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例如,在纳电子方面,成功地研制出波导型单电子器件晶体管和对电荷超敏感的库仑计;实现6纳米宽的半导体量子线台面和6纳米宽的线条金属栅,制备出间隔仅为10纳米的多种“纳米电极对”;用GMR效应进行高灵敏度传感器和硬盘磁头原型的研制工作。在纳米材料方面,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及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合作,利用C60粉末直接构筑C60纳米管。所获得的C60纳米管是由C60晶体在500℃下生长而成,它保留了C60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同时作为新的聚集态结构又具有准一维纳米材料的特点(J.Am.Chem.Soc,2002年11月13日)。研制出了碳纳米管准一维纳米材料及其阵列体系、非水热合成纳米材料;纳米铜金属的超延展性、块体金属合金、纳米复相陶瓷、巨磁电阻、磁热效应、介孔组装体系的光学特性、纳米生物骨修复材料、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在纳米器件的构筑与自组装、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纳米分子电子器件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有意义和有影响的成果。
纳米技术/材料的 未来发展趋势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新技术的发展往往需要新材料的支持。如果没有1970年制成的使光强度几乎不衰减的光导纤维,可能不会有现代的光通信;如果没有高纯度大直径的硅单晶,很难想象集成电路、先进的计算机及通信设备的高速发展。纳米材料是受纳米尺度控制、具有新特性和行为的纳米尺度材料。纳米材料是未来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纳米材料是构建两维和三维复杂功能纳米体系的单元,在此基础上可产生许多纳米新器件和功能器件。许多科技新领域的突破迫切需要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支撑,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也急需纳米材料和技术的支持。纳米材料和技术对许多领域都将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从文献计量的角度来看,纳米技术涉及的研究领域达87个之多。
从世界范围来看,纳米科学和技术在各国(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界的努力研究开发下不断得到发展,将有许多纳米新材料、新特性和新应用不断发现,纳米科技/材料的发展已展现了诱人的前景。如上所述,纳米技术/材料涉及的研究领域和对科技经济及社会的影响很广,其未来发展方向涉及多个方面,本文在此重点表明纳米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纳米材料及其性能向着更加优质的方向发展,从而将有更多性能优越价格低廉的纳米粉末、纳米粒子和纳米复合材料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如纳米粒子可以被用于创造新的光学薄膜和创造具有光、磁特性的新功能材料。磁性纳米粒子和量子点将可用于生产10倍于目前芯片存储容量、数百千兆赫速度的超小光盘驱动器。
●在纳米材料与加工方面,将通过控制纳米晶体、纳米薄膜、纳米粒子和碳纳米管等创造新的功能结构材料;开发超轻、超强结构材料;开发长寿命材料、支撑能量转换的材料和具有新功能的电子材料;了解涉及材料变形和断裂的纳米工艺,利用仿制技术有序排列纳米粒子合成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将成为化学和能源转化工艺方面具有高度选择性和有效性的催化剂。这不仅对能源和化学生产非常重要,而且对能源转换和环境保护极具经济价值;
●纳米材料的发展将对生物医学领域,如对植入性和弥补性生物兼容材料、诊断器件、治疗学等产生很大影响,纳米材料将有更多的机会用于药物传递系统。新型的生物兼容性纳米材料和纳米机械元件将创造更多的植入性新材料、人造器官新材料和纳米新元件。
●开发基于天然纤维材料和具有环境兼容性、保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纳米聚合物纤维新材料:开发利用细菌精细纤维制造的纳米生态材料;用于食品等工业的小麦生物聚合物(淀粉)复合材料;将纳米粒子与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结合,提高聚合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开发来自糖的纳米晶增强剂以净化废品;开发用于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局部化学改性的植物纤维素纳米粒子;开发利用谷壳(rice husk)生产纳米结构的纳米硅炭化物;开发通过表面分离的自组织植物纤维素薄膜。
总之,纳米技术/材料将向着与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融合的方向发展,它们的融合将促进所有科技经济领域的创新和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