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教育心理学中的启发式策略中的简化计划法是什么举例 2.启发式策略属于学习策略吗属于那一条学习策略
启发式策略属于问题解决策略的一种
Ⅱ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现代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已知知识→学生具体知识→能力)。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
(2)启发诱导教学方法举例扩展阅读:
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1、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
2、模式
21世纪最伟大的产品不在科学技术,而在新型的学校教育。早在多年以前,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一名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师,在面临“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再用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来教学,就很难培养出智能充分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3、方法
在学生上机时,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不同的上机内容。对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以调试为主,通过调试,来掌握一些上课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一些启发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完成一些作业。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启发式教学
Ⅲ 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喷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参考朱熹的注释,就称之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发展的目的。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式结构最适合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
Ⅳ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做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
兴趣往往对要学习研究的目标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怎样让学生产生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可以借用诸如类似讲英文故事,唱英文歌等效果,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师适时展开主题,与学生建立起互动的信息反馈渠
(二)互动参与,启发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问题被教师或学生提出并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提问、鼓励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示启发、导引学生思维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要意识到,在课堂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在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问题上,要慎重选择。但不论是讲授法、问题法、发现法还是观察法、演示法等,目的只有一个,即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自主能力。启发是着眼点,是启发学生如何探究未知领域,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
(三)以人为本,给学生平等与尊重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意识被严重束缚,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蹲下身子,让下架子,关爱学生,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亲人、最知心的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素质型人才,需要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且不断自我提高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的。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客观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启发式教学,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同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避免了离开课堂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消极现象。
Ⅳ 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方法有哪些
启发式教学法在现代教学论中已经不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的途径
(1)奋其志。
志,是智力发展的精神动力。目标远大,才能精力充沛,这是搞好学习的精神支柱。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该学科当前发展的现状,向学生指明哪个山头是值得攻打的,突破口在哪里,从而诱发学生为美好前途而奋发的雄心壮志——学习动机。
(2)激其情。
教师一踏进课堂就应是情绪饱满的、热情、镇定的,要满怀激情去讲课,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就要求教师在跨进课堂之前抛弃一切杂念,切不可把冷漠、厌恶、怒气等消极情感带进课堂。
(3)发其智。
教师应加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引其疑。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善于激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就要精心设计一组递进型的疑题,使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
(5)启其思。
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路、搭桥、开窍、点拨、评讲,不断激发直觉思维和灵感,努力做到旧中见新,易中有难,平中出奇,难而可及。
(6)广其知。
教师要采取措施扩大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特别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知识、新成就武装学生。
(7)添其翼。
想象是智力的翅膀,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8)炼其毅。
学生要取得优异成绩,没有刻苦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单有兴趣和热情是不够的。
(9)倡其辩。
教师要引导学生横向交流,开展无拘束的自由讨论,活跃思维。
(10)授其法。
现代教学论倡导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学会””独立走路””,早日进入科研前哨阵地。
(11)增其识。
一个有作为的人应具有相当的胆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豁达大度的气质,使他们具有远见卓识和高尚的品德。
启发式教学的心理结构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主动地把整个心理活动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心理结构5个因素与教学环节相融洽,教师要在各个环节抓住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
(1)动机的激发。
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好奇心。
(2)知识的摄取。
最核心的心理因素是感知、观察力。
(3)知识的领会。
即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即对知识的理解。这要有直觉思维、发散思维,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以及纵横驰骋想象力的参与,其中最核心的是思维力。
(4)知识的巩固。
记忆是该环节的核心因素。
(5)知识的运用。
最核心的是操作技能、操作能力。
Ⅵ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方法
在学生上机时,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不同的上机内容。对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以调试为主,通过调试,来掌握一些上课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一些启发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完成一些作业。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变被动的“灌输”式为主动的“汲取”式,积极的学习这门课程,在自己学习的同时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
很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Ⅶ 家庭教育中如何运用启发诱导法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使他们明白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子女的认识提高了,感到有必要这样做,他们才会自觉地按要求去做。启发诱导也符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他们受心智发展水平的局限,其分辨是非、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都较差,若不管其对问题是否理解,只一味地采取简单粗暴的填塞式的灌输方法,势必会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家庭教育过程受阻,家庭教育目的也将落空。
具体来说,家庭教育中运用启发诱导法的方式有下列几种:1.谈话父母有意识地同子女谈话,交流思想情感,了解子女的情况,提高他们的认识,对他们进行教育;或者鼓励子女提出问题,或者提出问题让子女思考,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启迪子女智慧,开阔子女视野;或者通过谈话给子女讲解道理,使子女了解社会道德规范,提高主体活动的自觉性。
2.讲故事未成年人一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和笑话,而且在听故事和笑话时,非常专心。利用生动、具体、形象的故事和笑话,来感染教育儿童,使其在笑声中、欢愉的气氛中受到启发,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发展其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审美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当子女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些看法,但又不甚明确、不太全面时,特别是在产生一些极端的看法和观点时,不要简单地采取粗暴的方式去解决,这时可以通过讨论、辩论,使其明辨真伪、善恶、美丑,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
4.暗示父母或是希望子女做什么、不做什么,或是防止子女出现过失或犯错误而用间接、含蓄的语言、表情或手势向子女传递某种教育“信息”,从而使子女迅速察觉、心领神会地按父母教育意图去行事的一种教育方法。暗示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和自我暗示四种。家庭教育就是要形成子女积极地自我暗示的能力,以增强信心,获得进步。
5.表扬父母根据子女的实际表现,对其思想、行为给以肯定的评价。少年儿童的自尊心较强,利用表扬的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使他们取得的成绩得到巩固,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表扬要做到实事求是,及时准确;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问题,使子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6.批评批评可对未成年人产生一定的刺激,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以使他们更快地改正缺点和错误。但是,对子女进行批评,应采用和风细雨式的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分析原因,并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最好不要采用体罚、恐吓、辱骂等方式,以免过分伤害其自尊心,挫伤其积极性,使其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
总之,运用启发诱导方法,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方法要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要带着真挚的爱意,对子女以诚相待。
Ⅷ 启发诱导教育法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1)提出问题,热心地和被教育者一起弄清挫折与错误所造成的危害,破除对方心理上的“稳态症”。
有些员工受挫后尽管情绪上有波动,但对问题没有充分认识,于是表现出一种“稳态症状”。即:对后果估计上的“稳态症”,总以为没啥了不起,看不到后果的危害性;思想认识上的“稳态症”,总觉得受挫出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看不到主观方面的失误;行动上的“稳态症”,由于抱着一贯正确的态度,于是出现一种心理定势,思想上无触动,表现上无行动,依然故我。要破除这种稳态,首先应该从弄清后果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使大家看到危害的严重性,从而打破认识上和心理上的恒定状态。那么,挫折与错误有哪些危害呢?从客观表现看,它往往使人的需求中断,不敢去追求高远的正确目标;它往往造成事业上的损失,使应该达到的目标无限期地推迟了。从主观表现看,由于挫折与错误,有的人又不能正确认识,结果不是推诿于别人,便是自己沉默寡言,陷于自我孤立;不是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从消极方面思考问题,不思进取;不是高度警觉,而是自我安慰,交了“学费”反而未获得任何教益。所有这些,于己于人,于集体于国家都是没有丝毫好处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启发式的谈话,使被教育者清醒地看到这些危害,那种不警觉、无所谓和无认识的“稳态症”,就有可能得到破除。
(2)以循循善诱的态度,耐心地疏导被教育者内心的苦闷,理顺对方“紊乱”了的情绪。受挫后,由于人们所持的态度不够端正,往往通过外罚反映或内罚反映来表现其紊乱的情绪。所谓外罚反映,就是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以攻击别人来消除自己受挫后的紧张情绪。所谓内罚反映,就是把受挫原因归于自己,不吃不喝,自寻短见,自己惩罚自己。心理学把前者称为“攻击型机制”,把后者叫做“自我防御机制”。这两种反映都是消极的,错误的,是容易造成不良后果的。在做思想工作时,我们主要应帮助启发他们正视问题,查找根源,正确对人对己,消除其闷气、怨气、泄气。有些时候,我们不妨对他们的情绪紊乱加以“诱发”,有气话让其一吐为快,逐渐保持心理上的平衡,然后再找对方谈话,指出其错误所在。
(3)以启发性的语言,细心地和被教育者一道查找受挫原因,使对方变得清醒而又理智。
人们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是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种。外部原因主要是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主观动机不能实现。如政策、规定的变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偶然事故的发生,社会、集体规范的约束等等,都会使一些努力受挫,内部原因主要是主观条件的限制,使某些动机不能实现。如自己的要求超越了自己的能力,好高骛远;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能胜任自己所确定的任务,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想法很好却方法不对,过河未解决舟桥问题等等。在帮助受教育者分析受挫原因时,要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大家思考,在讨论问题时,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是一说一,是二说二。这样有利于他们看清问题,正视错误,恢复冷静,变得理智,从挫折中接受教训,将教训变为自身的财富。
(4)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诚心地和被教育者研讨战胜挫折的办法,使对方获得从头开始、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要帮助受挫而泄气的人们重新振作起来,拯救那即将消失的成功的希望,帮助他们找到获取成功的具体办法。具体点讲,就是:一要坚定其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经不起挫折,就得不到胜利,等等,这些浅显的道理对于坚定信心都是大有益处的。二要引导被教育者分析现实,审定目标。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现实,客观地估价自己,要使目标既符合自身的条件,又符合客观现实的可能,吸取过去超越自身条件、脱离现实而导致失败的教训。三要鼓励被教育者脚踏实地,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开拓进取。要教导他们胜不骄,败不馁,要有愚公挖山不止的毅力,有珠峰攀登者一往无前的勇气,有深海探宝者识水性瞄目标的机智。四要不断地给被教育者以指导和帮助,协助他们去达到目标。
启发诱导从程序上来讲,大体可按上述四方面来进行。但由于生活多变,情况悬殊,要使此法真正有效,还须进行多方面的摸索和探讨。
Ⅸ 课堂教学中启发诱导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启发式教学是处于教师讲解和学生思考之间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原本闭塞的思维活跃起来,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怎样启而得法,诱之有效,是我们教师不断深入探究的课题。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趣启发
兴趣是一种激励学生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心理学家指出,兴趣可由客观的生活意义和主观情绪上的引导所致。那么,让教学回到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常常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进行“椭圆”教学时,先给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与椭圆有关的实例,启发学生引入主要课程,会使学生的求知欲高涨。
二、演示启发
演示启发适宜于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而妨碍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细致分析时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演示来讲述或印证抽象的知识。比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采用演示启发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或在教学模型上指指点点,或用自制教具比比划划,不仅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三、类比启发
很多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类似之处。学习新知识一般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自然延续和升华,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类比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能体现知识的发生与迁移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增强他们数学发现的能力。比如:立体几何和平面几何的类比。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启发诱导学生回忆平面几何知识,类比出立体几何的相关内容。当然类比只是一种猜测,其正确性还有待于逻辑论证。
Ⅹ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落实启发性原则的方法: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善于质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指明所学知识的价值,以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并进一步陪眼学生对真知的探索和追求;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责任,培养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善于思考,教学生学会学习。
启发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向纵深发展。提出少而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并给学生时间,然后因势利导,是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并结合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是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学会思考。
3、发扬教学民主。
包括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启发性原则反映: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固然很重要。
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有成效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自己的智能与情操,毕竟要靠学生个人自己主动地探究与反思,要通过个人的经验不断地改组、改造和提高才能实现。
教师如果将启发、引导弄成越俎代庖、包办代替,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重则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懦夫、懒汉。
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故这个原则亦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