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一元式教学方法

一元式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09 14:04:40

1. 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难点是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这里困难在于从1个数值变成了2个数值,而且这2个数值合在一起,才算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用大括号来表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使学生从形式上克服理解的困难;而讲清问题中已含有两个互相联系着的未知数,把它们的值都写出来才是问题的解答.这是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所在.

二、知识结构

本小节通过求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先应用学生以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去解决,然后尝试设两个未知数,根据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列出两个方程,从而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描述的语言)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等概念.

三、教法建议

1.教师通过复习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

3.通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检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问题.

4.为了减少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学到最基本、最实用的知识,教学中不宜介绍相依方程组如

和矛盾方程组如

等概念,也不要使方程组中任何一个方程的未知数的系数全部为0(因为这种数学中的特例较少实际意义)当然,作为特例,出现类似

之类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可以的,这时可以告诉学生,方程(1)中未知数 的系数为0,方程(1)也看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

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方程组的解必须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恒等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和激情.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

2.学生学法: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并对比方程及其解的概念,以强化对概念的辨析;同时规范检验方程组的解的书写过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难点

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为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必须同时满足方程组的两个方程,这是本节课的疑点.在教学中只要通过多举一系列的反例来说明,就可以辨析解决好该问题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或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复习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

3.通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检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问题.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是

  1. 去分母:在观察方程的构成后,在方程左右两边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 去括号:仔细观察方程后,先去掉方程中的小括号,再去掉中括号,最后去掉大括号;

  3. 移项:把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全部都移到方程的另外一边,剩余的几项则全部移动到方程的另一边;

  4. 合并同类项:通过合并方程中相同的几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 把系数化成1:通过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使得x前面的系数变成1,从而得到方程的解。

)也属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一种线性方程,且只有一个根。

参考链接:网络——一元一次方程

3. 如何搞好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

1、读懂题意,把不相关的语言精简掉,现在应用题考得不是数学,而是语文的阅读能力,还要有转化问题的能力。
2、巧设未知数。一道应用题中可以把几个量都设为未知数,但是哪一个更为简便,要仔细斟酌。例如:甲乙二人速度之比为3:2,在求甲乙的速度时,我们可以设甲的速度为a千米/小时,乙为b千米/小时,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或者设甲的速度为a千米/小时,则乙为2/3a千米/小时,这样虽然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有分数;或者设甲的速度为3a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2a千米/小时
可见最后的设法最好。根据不同的题目设出未知数。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此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二个未知数,而只能列出一个方程,我们就要看看是不是还有隐含条件,比如人数、物体的个数,都要是正整数,这就是隐含条件,尤其在不等式方程中要用到。还有就是分式方程要验根
5、写清单位和答话。这一步往往被忽视,其实这一步恰恰反映出你是否读懂了题目,是否知道题目要求的是什么,在考试中是要站分数的。
6、勤加练习,熟能生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这是个人作为学生的一点心得,我想只要师生共同努力,老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变畏难情绪为积极进攻,任何事情都不会是难的。没有兴趣,就算是再好的良方,也是没有办法

4. 初一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方法。

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育重点和难点

重点: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和解法.

难点:字母系数的条件的运用和公式变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问:什么叫方程?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 解方程2x-1 3-10x+1 6=2x+1 4-1

解 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12,得

4(2x-1)-2(10x+1)=3(2x+1)-12,

去括号,得

8x-4-20x-2=6x+3-12

移项,得

8x-20x-6x=3-12+4+2,

合并同类项,得

-18x=-3,

方程两边都除以-18,得

x=3 18 ,即 x=1 6.

二、新课

1.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我们把一元一次方程用一般的形式表示为

ax=b (a≠0),

其中x表示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未知数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

如果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系数用字母来表示,那么这个方程就叫做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

次方程.

以后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在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中,一般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

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只含有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同.按照解

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最后转化为ax=b(a≠0)的形式.这里应注意的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如(m-2)x=3,必须当m-2≠0时,即m≠2时,才有x=3 m-2 .这是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和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重要区别.

例1 解方程ax+b2=bx+a2(a≠b).

分析:这个方程中的字母a,b都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这里给出的条件a≠b,是使方程有解的关键,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要运用这个条件.

解 移项,得

ax-bx=a2-b2,

合并同类项,得

(a-b)x=a2-b2.

因为a≠b,所以a-b≠0.方程两边都除以a-b,得

x=a2-b2 a-b=(a+b)(a-b) a-b,

所以 x=a+b.

指出:

(1)题中给出a≠b,在解方程过程中,保证了用不等于零的式子a-b去除方程的两边后所得的方程的解是原方程的解;

(2)如果方程的解是分式形式时,一般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例2 x-b a=2-x-a b(a+b≠0).

观察方程结构的特点,请说出解方程的思路.

答:这个方程中含有分式,可先去分母,把方程转化成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的一般形式.在方程变形中,要应用已知条件a+b≠0.

解 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ab得

b(x-b)=2ab-a(x-a),

去括号,得

bx-b2=2ab-ax+a2,

移项,得

ax+bx=a2+2ab+b2

合并同类项,得

(a+b)x=(a+b)2.

因为a+b≠0,所以x=a+b.

指出:ab≠0是一个隐含条件,这是因为字母a,b分别是方程中的两个分式的分母,因此a≠0,b≠0,所以ab≠0.

例3 解关于x的方程

a2+(x-1)ax+3a=6x+2(a≠2,a≠-3).

解 把方程变形为,得

a2x-a2+ax+3a=6x+2,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a2x+ax-6x=a2-3a+2,

(a2+a-6)x=a2-3a+2,

(a+3)(a-2)x=(a-1)(a-2).

因为a≠2,a=-3,所以a+3≠0,a-2≠0.方程两边都除以(a+3)(a-2),得

x=a-1 a+3.

2.公式变形.

在物理课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物理公式,如果q表示燃烧值,m表示燃料的质量,那么完全燃烧这些燃料产生的热量W,三者之间的关系为W=qm,又如,用Q表示通过异体横截面的电量,用t表示时间,用I表示通过导体电流的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为I=Qt.在这个公式中,如果用I和t来表示Q,也就是已知I和t,求Q,就得到Q=It;如果用I和Q来表示t,也就是已知I和Q,,求t,就得到t=QI.

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叫做公式变形.

把公式中的某一个字母作为未知量,其它的字母作为已知量,求未知量,就是解含字母

系数数的方程.也就是说,公式变形实际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公式变形不但在数学,而且在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中非常重要,我们要熟练掌握公式变形的技能.

例4 在公式υ=υo+at中,已知υ,υo,a,且a≠0,求t.

分析:已知υ,υo和a,求t,也就是把υ,υo和a作为已知量,解关于未知量t的字母系数的方程.

解 移项,得

υ-υ0=at.

因为a≠0,方程两边都除以a,得

t=υ-υo a.

例5 在梯形面积公式s=12(a+b)h中,已知a,b,h为正数.

(1)用s,a,b表示h;(2)用S,b,h表示a.

问:(1)和(2)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答:(1)中S,a,b是已知量,h是未知量;(2)中s,b,h都是知已量,a是未知量.

解 (1)方程两边都乘以2,得

2s=(a+b)h.

因为a与b都是正数,所以a≠0,b≠0,即a+b≠0,方程两边都除以a+b,得

h=2sa+b.

(2)方程两边都乘以2,得

2s=(a+b)h,

整理,得

ah=2s-bh.

因为h为正数,所以h≠0,方程两边都除以h,得

a=2s-bh h.

指出:题是解关于h的方程,(a+b)可看作是未知量h的系数,在运算中(a+b)h不要展开.

三、课堂练习

1.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3a+4x=7x-5b; (2)xa-b=xb-a(a≠b);

(3)m2(x-n)=n2(x-m)(m2≠n2);

(4)ab+xa=xb-ba(a≠b);

(5)a2x+2=a(x+2)(a≠0,a≠1).

2.填空:

(1)已知y=rx+b r≠0,则x=_______;

(2)已知F=ma,a≠0,则m=_________;

(3)已知ax+by=c,a≠0,则x=_______.

3.以下公式中的字母都不等于零.

(1)求出公式m=pn+2中的n;

(2)已知xa+1b=1m,求x;

(3)在公式S=a+b2h中,求a;

(4)在公式S=υot+12t2x中,求x.

答案:

1.(1)x=3a+5b 3; (2)x=ab; (3)x=mn m+n; (4)x=a2+b2 a-b (5)x=2a.

2.(1)x=y-b r; (2)m=Fa; (3)x=c-by a.

3.(1)n=p-2m m; (2)x=ab-am bm; (3)a=2s-bh h;

(4)x=2s-2υott2.

四、小结

1.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与只含有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应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时,这个式子的值不能为零.我们所举的例题及课堂练习的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都保证了这一点.

2.对于公式变形,首先要弄清公式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个是未知量.把已知量作为字

母系数,求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关于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过程.

五、作业

1.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m2+n2)x=m2-n2+2mnx(m-n≠0);

(2)(x-a)2-(x-b)2=2a2-2b2 (a-b≠0);

(3)x+xm=m(m≠-1);

(4)xb+b=xa+a(a≠b);

(5)m+nx m+n=a+bx a+b(mb≠na).

2.在公式M=D-d 2l中,所有的字母都不等于零.

(1)已知M,l ,d求D; (2)已知M,l D,求d.

3.在公式S=12n[a1+(n-1)d]中,所有的字母都是正数,而且n为大于1的整数,求d.

答案:

1.(1)x=m+n m-n; (2)x=-a+b 2; (3)x=m2 m+1; (4)x=ab; (5)x=1.

2.(1)D=2lM+d; (2)d=D-2lM.

3.d=2S-na1 n(n-1).

课堂数学设计说明

1.学生对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认识和解法以及公式变形,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含字

母系数的方程与只含数字系数的方程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当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中的字母给出特定的数字时,就是只含数字系数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是从复习解只含

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入手,过渡到讨论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公式变形,

体现了遵循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2.在代数教学中应注意渗透推理因素.在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和公式变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所给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在方程变形中要正确运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如在解方程中,常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乘(或除)方程的两边,并要论述如何根据已知条件,保证这个式子的值不等于零,从中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把代数运算和推理蜜切结合.

5.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6. 一元一次方程怎么讲课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设计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主要是小学解应用题和中学解应用题的衔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学会用方程的思维解决问题。 2、借助找关键句或关键词、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列出方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用方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发
展。
2、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
学,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难点:能分析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分别算出下列绳子的总长度 【设计意图:为下面的例题做好铺垫】
二、新课引入: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丢番图,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生命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又在极度的悲伤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 根据以上的信息,请你计算出: 丢番图死时多少岁;

或者根据丢番图的年龄能被6,12,2,7整除,可知这个年龄是6,12,2,7的倍数,所以他的年龄为84,168„„但是根据迄今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可的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是法国的让-卡尔门特,他在1997年8月4日去世时享年122岁。所以丢番图的年龄为84岁。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和趣味性,可以在开课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个题目可以用方程解法和算式解法,甚至还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倍数来解决,解题方法多样性,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做到小学用算式和中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衔接。通过这个题目对比两种解法可以看出: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置于特殊地位,设法用已知量组成的混合运算式表示出来(在条件较复杂时,列出这样的式子往往比较困难);代数解法是把未知量与已知量同等对待(使未知量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发挥作用),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清题意; (2)“设”:设未知数并把有关的量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 (5)“答”:检验作答。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一只天鹅在天空中飞翔时遇到了一群天鹅,它向群鹅问好:“你们好啊,100只天鹅。”群
鹅回答说:“我们不是100只,但是如果以我们这么多,再加上这么多,在加上我们的一半,再加上我们一半的一半,你也加进来,那么我们就是100只了,”问天上飞的群鹅有多少只?
解:设群鹅有x只。 x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和例题思路差不多,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听懂例题,语言生活化,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此题可以利用画线段来分析题意,列出方程。】
2、现在儿子的年龄是8岁,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请问多少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
年龄的3倍。
解:设x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用算式解题较容易出错,但是用方程解很简单,让学生体验用方程成功解应用题的成就感】 3、我的地盘,我做主!
编题目:根据方程X+(X+8)= 40,编一道应用题。
【设计理念:学生具备了读懂题目,列出方程的能力,那么能不能根据一个方程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呢?这是能力的提升!学生编完题后互相检验,又再一次锻炼了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体验到方程有时候给我们解应用题带来很大的方便。 思考题:1、有一群鸽子和一些鸽笼,如果每个鸽笼住6只鸽子,则剩余3只鸽子无鸽笼可住,如果再飞来5只鸽子,每个鸽笼刚好住8只鸽子,原有多少个鸽笼?多少只鸽子? 【设计理念:经典问题如何用方程解决】 2、有甲、乙两个牧童,甲对乙说:“把你的羊给我一只,我的羊数就是你的羊数的2倍。”乙回答说:“最好还是把你的羊给我一只,我们的羊数就相等了,”两个牧童各有多少羊?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说出答案4、6或者1,3等,但是经过列式计算发现是错的,这个题目可能有一些学生会用二元的方程解题,对用这种方法的同学提出表扬】
儿子 爸爸
现在的年龄 X年后的年龄 3
【设计理念: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和趣味性。同时也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题目中得到锻炼,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7.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按照当前的做法,可以举例应用题。
2、先举例很容易的应用题,然后再加入各种规律。

8.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有3种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知识要点:

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它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今后学习数学的基

础,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 (a≠0),它是只含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的整式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解

法:1、直接开平方法;2、配方法;3、公式法;4、因式分解法。

二、方法、例题精讲:

1、直接开平方法:

直接开平方法就是用直接开平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 (n≥0)的

方程,其解为x=m± .

例1.解方程(1)(3x+1)2=7 (2)9x2-24x+16=11

分析:(1)此方程显然用直接开平方法好做,(2)方程左边是完全平方式(3x-4)2,右边=11>0,所以

此方程也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1)解:(3x+1)2=7×

∴(3x+1)2=5

∴3x+1=±(注意不要丢解)

∴x=

∴原方程的解为x1=,x2=

(2)解: 9x2-24x+16=11

∴(3x-4)2=11

∴3x-4=±

∴x=

∴原方程的解为x1=,x2=

2.配方法: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 (a≠0)

先将常数c移到方程右边:ax2+bx=-c

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x2+x=-

方程两边分别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x2+x+( )2=- +( )2

方程左边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x+ )2=

当b2-4ac≥0时,x+ =±

∴x=(这就是求根公式)

例2.用配方法解方程 3x2-4x-2=0

解:将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 3x2-4x=2

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x2-x=

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x2-x+( )2= +( )2

配方:(x-)2=

直接开平方得:x-=±

∴x=

∴原方程的解为x1=,x2= .

3.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后计算判别式△=b2-4ac的值,当b2-4ac≥0时,把各项

系数a, b, 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例3.用公式法解方程 2x2-8x=-5

解: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x2-8x+5=0

∴a=2, b=-8, c=5

b2-4ac=(-8)2-4×2×5=64-40=24>0

∴x= = =

∴原方程的解为x1=,x2= .

4.因式分解法:把方程变形为一边是零,把另一边的二次三项式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的形式,让

两个一次因式分别等于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所得到的根,就是原方程的两个

根。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4.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 (x+3)(x-6)=-8 (2) 2x2+3x=0

(3) 6x2+5x-50=0 (选学) (4)x2-2( + )x+4=0 (选学)

(1)解:(x+3)(x-6)=-8 化简整理得

x2-3x-10=0 (方程左边为二次三项式,右边为零)

(x-5)(x+2)=0 (方程左边分解因式)

∴x-5=0或x+2=0 (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x1=5,x2=-2是原方程的解。

(2)解:2x2+3x=0

x(2x+3)=0 (用提公因式法将方程左边分解因式)

∴x=0或2x+3=0 (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x1=0,x2=-是原方程的解。

注意:有些同学做这种题目时容易丢掉x=0这个解,应记住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解。

(3)解:6x2+5x-50=0

(2x-5)(3x+10)=0 (十字相乘分解因式时要特别注意符号不要出错)

∴2x-5=0或3x+10=0

∴x1=, x2=- 是原方程的解。

(4)解:x2-2(+ )x+4 =0 (∵4 可分解为2 ·2 ,∴此题可用因式分解法)

(x-2)(x-2 )=0

∴x1=2 ,x2=2是原方程的解。

小结:

一般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还是因式分解法,在应用因式分解法时,一般要先将方程写成一般

形式,同时应使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直接开平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公式法和配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公式法适用于任何一元二次方程(有人称之为万能法),在使用公式

法时,一定要把原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以便确定系数,而且在用公式前应先计算判别式的值,以便判断方程

是否有解。

配方法是推导公式的工具,掌握公式法后就可以直接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了,所以一般不用配方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但是,配方法在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时有广泛的应用,是初中要求掌握的三种重要的数学方

法之一,一定要掌握好。(三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

例5.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选学)

(1)4(x+2)2-9(x-3)2=0 (2)x2+(2-)x+ -3=0

(3) x2-2 x=- (4)4x2-4mx-10x+m2+5m+6=0

分析:(1)首先应观察题目有无特点,不要盲目地先做乘法运算。观察后发现,方程左边可用平方差

公式分解因式,化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

(2)可用十字相乘法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

(3)化成一般形式后利用公式法解。

(4)把方程变形为 4x2-2(2m+5)x+(m+2)(m+3)=0,然后可利用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

(1)解:4(x+2)2-9(x-3)2=0

[2(x+2)+3(x-3)][2(x+2)-3(x-3)]=0

(5x-5)(-x+13)=0

5x-5=0或-x+13=0

∴x1=1,x2=13

(2)解: x2+(2- )x+ -3=0

[x-(-3)](x-1)=0

x-(-3)=0或x-1=0

∴x1=-3,x2=1

(3)解:x2-2 x=-

x2-2 x+ =0 (先化成一般形式)

△=(-2 )2-4 ×=12-8=4>0

∴x=

∴x1=,x2=

(4)解:4x2-4mx-10x+m2+5m+6=0

4x2-2(2m+5)x+(m+2)(m+3)=0

[2x-(m+2)][2x-(m+3)]=0

2x-(m+2)=0或2x-(m+3)=0

∴x1= ,x2=

例6.求方程3(x+1)2+5(x+1)(x-4)+2(x-4)2=0的二根。 (选学)

分析:此方程如果先做乘方,乘法,合并同类项化成一般形式后再做将会比较繁琐,仔细观察题目,我

们发现如果把x+1和x-4分别看作一个整体,则方程左边可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实际上是运用换元的方

法)

解:[3(x+1)+2(x-4)][(x+1)+(x-4)]=0

即 (5x-5)(2x-3)=0

∴5(x-1)(2x-3)=0

(x-1)(2x-3)=0

∴x-1=0或2x-3=0

∴x1=1,x2=是原方程的解。

例7.用配方法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px+q=0

解:x2+px+q=0可变形为

x2+px=-q (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

x2+px+( )2=-q+()2 (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2= (配方)

当p2-4q≥0时,≥0(必须对p2-4q进行分类讨论)

∴x=- ±=

∴x1= ,x2=

当p2-4q<0时,<0此时原方程无实根。

说明:本题是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题目中对p, q没有附加条件,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对字母

取值的要求,必要时进行分类讨论。

练习:

(一)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 6x2-x-2=0 2. (x+5)(x-5)=3

3. x2-x=0 4. x2-4x+4=0

5. 3x2+1=2x 6. (2x+3)2+5(2x+3)-6=0

(二)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x2-ax+-b2=0 2. x2-( + )ax+ a2=0

练习参考答案:

(一)1.x1=- ,x2= 2.x1=2,x2=-2

3.x1=0,x2= 4.x1=x2=2 5.x1=x2=

6.解:(把2x+3看作一个整体,将方程左边分解因式)

[(2x+3)+6][(2x+3)-1]=0

即 (2x+9)(2x+2)=0

∴2x+9=0或2x+2=0

∴x1=-,x2=-1是原方程的解。

(二)1.解:x2-ax+( +b)( -b)=0 2、解:x2-(+ )ax+ a· a=0

[x-( +b)] [x-( -b)]=0 (x- a)(x-a)=0

∴x-( +b)=0或x-( -b) =0 x- a=0或x-a=0

∴x1= +b,x2= -b是 ∴x1= a,x2=a是

原方程的解。 原方程的解。

测试

选择题

1.方程x(x-5)=5(x-5)的根是( )

A、x=5 B、x=-5 C、x1=x2=5 D、x1=x2=-5

2.多项式a2+4a-10的值等于11,则a的值为( )。

A、3或7 B、-3或7 C、3或-7 D、-3或-7

3.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之和等于零,那么方程必有一个

根是( )。

A、0 B、1 C、-1 D、±1

4.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一个根是零的条件为( )。

A、b≠0且c=0 B、b=0且c≠0

C、b=0且c=0 D、c=0

5. 方程x2-3x=10的两个根是( )。

A、-2,5 B、2,-5 C、2,5 D、-2,-5

6. 方程x2-3x+3=0的解是( )。

A、 B、 C、 D、无实根

7. 方程2x2-0.15=0的解是( )。

A、x= B、x=-

C、x1=0.27, x2=-0.27 D、x1=, x2=-

8. 方程x2-x-4=0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后,所得的方程是( )。

A、(x-)2= B、(x- )2=-

C、(x- )2= D、以上答案都不对

9.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2x-m=0,用配方法解该方程配方后的方程是( )。

A、(x-1)2=m2+1 B、(x-1)2=m-1 C、(x-1)2=1-m D、(x-1)2=m+1

答案与解析

答案:1.C 2.C 3.B 4.D 5.A 6.D 7.D 8.C 9.D

解析:

1.分析:移项得:(x-5)2=0,则x1=x2=5,

注意:方程两边不要轻易除以一个整式,另外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一定是两个。

2.分析:依题意得:a2+4a-10=11, 解得 a=3或a=-7.

3.分析:依题意:有a+b+c=0, 方程左侧为a+b+c, 且具仅有x=1时, ax2+bx+c=a+b+c,意味着当x=1

时,方程成立,则必有根为x=1。

4.分析: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若有一个根为零,

则ax2+bx+c必存在因式x,则有且仅有c=0时,存在公因式x,所以 c=0.

另外,还可以将x=0代入,得c=0,更简单!

5.分析:原方程变为 x2-3x-10=0,

则(x-5)(x+2)=0

x-5=0 或x+2=0

x1=5, x2=-2.

6.分析:Δ=9-4×3=-3<0,则原方程无实根。

7.分析:2x2=0.15

x2=

x=±

注意根式的化简,并注意直接开平方时,不要丢根。

8.分析:两边乘以3得:x2-3x-12=0,然后按照一次项系数配方,x2-3x+(-)2=12+(- )2,

整理为:(x-)2=

方程可以利用等式性质变形,并且 x2-bx配方时,配方项为一次项系数-b的一半的平方。

9.分析:x2-2x=m, 则 x2-2x+1=m+1

则(x-1)2=m+1.

中考解析

考题评析

1.(甘肃省)方程的根是( )

(A) (B) (C) 或 (D) 或

评析:因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所以用排除法,排除A、B选项,再用验证法在C、D选项中选出正确

选项。也可以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此方程求出结果对照选项也可以。选项A、B是只考虑了一方面忘记了一元

二次方程是两个根,所以是错误的,而选项D中x=-1,不能使方程左右相等,所以也是错误的。正确选项为

C。

另外常有同学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整式,使得方程丢根,这种错误要避免。

2.(吉林省)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__________。

评析:思路,根据方程的特点运用因式分解法,或公式法求解即可。

3.(辽宁省)方程的根为( )

(A)0 (B)–1 (C)0,–1 (D)0,1

评析:思路:因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所以有两个实根,用排除法和验证法可选出正确选项为C,而A、

B两选项只有一个根。D选项一个数不是方程的根。另外可以用直接求方程根的方法。

4.(河南省)已知x的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是–2,那么k=__________。

评析:k=4.将x=-2代入到原方程中去,构造成关于k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求解。

5.(西安市)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x-3)2=8得方程的根为( )

(A)x=3+2 (B)x=3-2

(C)x1=3+2 ,x2=3-2 (D)x1=3+2,x2=3-2

评析:用解方程的方法直接求解即可,也可不计算,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有解,则必有两解及8的平方

根,即可选出答案。

课外拓展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quadratic equation of one variable)是指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项是二

次的整式方程。 一般形式为

ax2+bx+c=0, (a≠0)

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已出现于古巴比伦人的泥板文书中:求出一个数使它与它

的倒数之和等于 一个已给数,即求出这样的x与,使

x=1, x+ =b,

x2-bx+1=0,

他们做出( )2;再做出 ,然后得出解答:+ 及 - 。可见巴比伦人已知道一元二次

方程的求根公式。但他们当时并不接受 负数,所以负根是略而不提的。

埃及的纸草文书中也涉及到最简单的二次方程,例如:ax2=b。

在公元前4、5世纪时,我国已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希腊的丢番图(246-330)却只取二次方程的一个正根,即使遇到两个都是正根的情况,他亦只取其中

之一。

公元628年,从印度的婆罗摩笈多写成的《婆罗摩修正体系》中,得到二次方程x2+px+q=0的一个求根公

式。

在阿拉伯阿尔.花拉子米的《代数学》中讨论到方程的解法,解出了一次、二次方程,其中涉及到六种

不同的形式,令 a、b、c为正数,如ax2=bx、ax2=c、 ax2+c=bx、ax2+bx=c、ax2=bx+c 等。把二次方程分成

不同形式作讨论,是依照丢番图的做法。阿尔.花拉子米除了给出二次方程的几种特殊解法外,还第一 次

给出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承认方程有两个根,并有无理根存在,但却未有虚根的认识。十六世纪意大利的

数学家们为了解三次方程而开始应用复数根。

韦达(1540-1603)除已知一元方程在复数范围内恒有解外,还给出根与系数的关系。

我国《九章算术.勾股》章中的第二十题是通过求相当于 x2+34x-71000=0的正根而解决的。我国数学

家还在方程的研究中应用了内插法。

9. 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1)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x-15%x=42500,所以 x=50000。
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
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6.最好能用计算器再进行一次验算。 主要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指数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根据:
1.去分母——等式的性质二
2.去括号——分配律
3.移项——等式的性质一
4.合并——分配律
5.系数化为1——等式的性质二
6.验根——把根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边看求得的值是否相等

阅读全文

与一元式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游泳中暑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浏览:839
防静电表测量方法 浏览:271
完善高中教学方法 浏览:830
鼠年茅台鉴别方法 浏览:385
手机壳包浆方法 浏览:430
羽毛球空手训练方法 浏览:386
在云南种菜有哪些方法 浏览:99
前列腺增生是有哪些治疗方法 浏览:554
十种颈椎病治疗方法 浏览:454
单人训练模式开启方法 浏览:122
种植百合土壤消毒方法 浏览:736
化粪池两端连接方法 浏览:607
注册不了滴滴有什么方法吗 浏览:864
简单麻花的编织方法 浏览:165
倒立团身训练方法 浏览:725
特岗中教育学教学方法选用依据 浏览:556
治疗抑郁最好的方法 浏览:949
寻找八脉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73
地膜覆盖率计算方法 浏览:275
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浏览: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