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父与子默契训练方法

父与子默契训练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09 04:15:50

1. 父与子,他和儿子在一起作什么

父亲影响男孩规则意识的建立

很多妈妈都会说起一种现象,孩子的坏毛病自己再怎么苦口婆心的说劝,都起不到什么实质的效果,做父亲的往往一句问话、一点时间的陪伴,问题就顺利解决了。

的确,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父亲就是权威的象征,是家庭规则的制定者。因为男孩是规则型动物,自从他们开始接触自身之外的世界时,他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所以,当妈妈要他们做某事时,他们往往摆理由、讲条件,十分不情愿地去做,即使是勉强答应了,他们往往也会带着很大情绪去做。然而,当他们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爸爸接触时,那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即使是心里不服气,他们往往也不敢与父亲“讨价还价”,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明白,自己还没有成为“规则制定者”的能力。

虽然每个男孩都渴望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但在他们小时候,由于能力有限,他们都会服从父亲制定的“规则”。所以,每位父亲的“规则”都构成了他自己的养育方式,这种养育方式影响着儿子的日常行为,并决定着他将来对待生活、事业、感情等一切事情的态度。

(二)父亲的认同和鼓舞,
激励男孩尝试和探索

规则对男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绝不意味着男孩子只需要规则。

一位严苛的父亲分享过自己的故事:儿子出生以后,他就下定决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比自己还要优秀的人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锻炼他的自理能力:刚断奶,就有意训练儿子使用勺子;刚会说话,就教他一遍一遍读古诗;儿子走路摔倒从来不扶,要让他自己爬起来……结果,他的孩子并没有赢在人生起跑线上,反而输得很惨,因为他每每见到新事物,都会表现出强烈的恐惧,不敢接近,不敢尝试。

因为这位父亲在任何情况下都选择最严苛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就会把父亲对他的教育态度转化成“规则”,并且,孩子接收到的“规则”就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对于这些年龄比较小的男孩来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并不是鼓励,而是一种阴影。父亲的态度让他们对“失败”持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与恐惧。因为害怕失败,他们只有通过拒绝尝试来保护自己。

2. 父与子漫画 这幅漫画说了些什么 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 (注意题目是顺利的解决)

父与子之间的幽默,温馨,体现出了父亲的童心未泯和儿子活泼聪明的艺术形象。我认为其中较为有趣的是《生日快乐》,儿子为了给父亲一个生日惊喜,庆祝父亲38岁的生日,他特地训练了两头猪,使他们的猪尾巴可以绕出“3”和“8”。

3. 父子二人齐跳街舞如同复制粘贴,这样的互动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吗

在河南登封,一段视频在网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在河南登封一位父亲和儿子在自家的店门口跳街舞,,令人吃惊的是,父子两跳的舞如同复制一般,表情动作全部一致,网友们不禁感慨,这简直就是“神同步”啊!



作为父母你和孩子有过这样的亲子互动游戏吗?如果你曾经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孩子,那么,从今天起偶尔的放下你的工作,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多陪陪孩子吧,我们不能因为工作忙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

4. 小学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一)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 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2) 透过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3) 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一)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总会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一)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二)“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三)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二)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三)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5. 漫画父与子看图片作文以《生日的惊喜》为题

漫画《父与子》——生日的惊喜

父亲的生日之前,儿子想给父亲一个惊喜,就在家训练两头猪倒立。

父亲生日这天,儿子把他训练过的猪带到父亲面前,让它们表演杂技给父亲看。儿子让猪倒立,并且用尾巴变成父亲现在的年龄“38”。父亲受到了儿子送的特别的礼物,很惊喜,幸福地笑了。

6. 如何训练英语听力与语感

听力不好,只有一个办法: 坚持听,每天5-10分钟,而且长期听,一定会有效果的.
下面是关于英语学习的方法.

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学好英语,邀游英语世界。很多同学想知道:高中英语到底该如何学?
首先大家要明确的一个观点就是:英语是不能速成的,学好英语没有捷径可走。有些同学不愿吃苦,只顾投机取巧,钻研方法和技巧,不愿在学习内容上花时间和精力,这部分同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态度问题。外语学习的过程是练功夫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端正态度,勤奋和长期坚持,再加上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的英语成绩才会进步。
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们现在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是新教材,课文短小口语化,主题贴近现实生活,课文中设计了内容丰富并与主题相关的听、说、读、写等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新教材重点强调学生动口动手,而不是死记单词和语法规则。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积极参与对话、讨论,发言,要敢于开口,不怕出错,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不放弃每一次用英语交流的机会;不会说的也要说。要讲好英语就是要胆子大,脸皮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大胆实践,才能提高交流能力。
我们要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四项技能上全面发展,听说领先。高一年级在头2个月我们主要以训练听与说的能力为主,以后逐步加大阅读和书面表达训练。
二、英语学习要重视句子和文章的朗读背诵,以培养语感。
学英语记单词很重要,但机械记忆的单词量再大,也不会真正提高你的英语水平。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请记住:句子比单词重要,记句子比记单词划算。我们要养成背句子的好习惯,因为句子中既包含了发音规则,又有语法内容,还有词的具体用法。
学过的课文要高声朗读,精彩段落和文章要读透背熟,做过的完形、阅读、单项选择题,听力录音稿也要朗读。朗读也是提高口语的办法。学英语语感很重要,而朗读、背诵,多听多说有助于培养语感。通过大量的朗读背诵,我们的语感形成了,这时候我们的语音语调就更标准,常用句子就能脱口而出,说英语就更自信;在阅读文章时就能轻易地找到上下文关联的感觉,体会到英语文字的美。
三、英语学习要重视复习。英语知识点多,需要大量记忆。很多同学抱怨,说自己的记性差,记了又忘了。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记得长久些,甚至终生不忘?有2个办法。最好的办法以是听课文录音带。反复地听,反复地读,课文中的语言点、词汇在录音带中不断被重复。这跟我们提倡朗读是一个道理,声音对大脑的刺激有助于记忆。记住:英语首先是一门声音,我们要多运用耳朵和嘴巴,要大量进行声音的输入与输出。想学好英语复读机、录音机是比不可少的。
第二,经常复习。要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遗忘的规律是:前快后慢,先多后少,识记后最初遗忘得较快,以后逐渐减慢。针对这一规律,学习新知识后应及早加以复习。其次在复习中要多尝试回忆,背诵。就是边读边回忆。就像小学生背书一样,读一段,书合起来试着背,背不出来时再看一看。尝试着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印象会更深刻一些,同时也知道了教材的难点在哪里,复习更有目的性。
四、 英语学习,跟任何知识的学习一样,以自学为主。同学们要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语言学习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自己练会的。我们的英语教学是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有些同学听力不好,只有一个办法: 坚持听,每天5-10分钟,而且长期听,一定会有效果的;阅读能力要靠大量的阅读来提高,词汇量的积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丰富也是在阅读中完成的。同学们要保证每天有2篇的阅读量,500字左右,3年要有36万字的阅读量。有时不一定要做题,就像读中文杂志一样,只要你读的是英文就行。我们要树立目标,自己给自己施压,自觉地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主动请教。在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后,要有“先人一步,捷足先登”的思想。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弥补薄弱环节,加强优势。半年后,一年后,你会发现你已远远走在其他同学前面了。
熟能生巧。英语要靠我们不断地重复、模仿,才会熟练,只有熟练了,才会形成一种不假思索的技能。在这个熟练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反复学习,持之以恒。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英语。成就梦想,英语助你一臂之力。

============

因为学生无法选择教师,而且不太能改变老师的讲课风格和特征。如果学生听不清老师的话或跟不上老师讲的内容,可以向老师说明情况不要听一两次课觉得难懂,不感兴趣,认为老师没本事,再不去听他的课。学生必须适应老师各自的风格,努力调整自己,花点功夫,认真研究,看怎样才能从课堂上学到最大量的知识,因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把握高考的测试脉搏,提供正规而又系统的语言训练及指导,运用成套的教学方法,有步骤、有系统地传授外语知识,测试学生完成设计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外语,这是自然语言学习和自学所不能提供的。对于大多数要高考的学生来讲,外语学习主要是在正规课堂中进行的,如果不能适应教师风格、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放弃课堂这一阵地,就先有一半失败了,当然,如果必要,他可以鼓足勇气帮助老师改进授课方法。

============

第一、 要把握时机,提高听说能力。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观点,抓住一切机会多听多说,并持之以恒。课内是基础: 同学们要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听说活动,如要仔细听英语录音带,听老师和同学说的英语。听懂之后要主动表达观点。不要怕说错而闭口不言,要配合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现代化设备。利用好课外环境,如广播、电视、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录像带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主动营造听说氛围。

第二、 要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课本上的单词和短语要熟记,并灵活运用;老师在讲解时出现的生词和短语要记在专门准备的本子上,要记下使用该单词的句子,强调运用的语境,但切忌“一记了之”,一定要适时地、经常地拿出来翻翻。多看课外读物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阅读可以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提高理解力,巩固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有力地推进听说写能力。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与做试卷上的阅读理解是有本质的区别。课外阅读是一种泛读,带有休闲欣赏的味道,这种学习是无意识的,效果很好。

第三、 要学好语法,提高读写能力。尽管高考已经淡化对语法的专门考查。但是没有牢固的语法根基,同学们在看句子时,就会对句意把握不准、产生错误理解,有事还会有“单词全认识就是不懂整句是什么意思”的感觉。实际上语法的规则很“死”,同学们只要记牢语法规则,加以运用,一般就会水到渠成。

第四、 要勤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写”是语言能力的进一步体现。模仿是书面表达的开始。先把注意力放在内容上,然后再考虑句型、时态、词法、拼写等问题。可以先用缩写课文、改编对话等方式进行。 “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不是用英语创作,而是来复习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使其成为自己的能力。

============

英语难学吗?如果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可能终生不能学会;如果你能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去学习,学好英语是没有问题的。
在今天和明天的中国,你应该具备两个工具是:英语、电脑。这两个工具你必须学会,而且在你的工作中离不了它们。即使学不到学问家的程度,但至少你应该会应用它们。特别是将来你所处的环境、你所需要的资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英语。所以学好英语,势在必行。
如果你还没有入门,要先过语音这一关,免得你说的英语别人听不懂。
第二是词汇关,你住的单词、短语越多,你学会英语的路就越短。达到一般的水平,你的词汇量应该在3千到4千的水平。
第三是听力关,你要大量地听别人说、广播讲。逐渐地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
第四是说和写,你要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自己学说、学写。自己学着写一些句子,写一些短文。
以上四关实际上要同时攻克,不可偏费,同时学习,同时提高。
下面谈谈学习毅力的问题。如果你有坚强的毅力,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什么难事。学英语关键是能够持之以恒。
在学习过程中,你应该制订一个计划,一天记住几个单词,一天记住一两个句型。你不要小看"持之以恒"的力量。举个例子:
如果你一天背5个单词一年就是1825个单词,相当于初中三年再加高中一年零两个月的词汇量。如果你坚持两年你就能住3650个单词,相当于中学六年包括本科两年的词汇量。
在制订计划时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计划要切实可行,不要好高务远。上面的例子已经说明,只要你能坚持天天学习,英语一定能学好。
2、要有坚强的毅力,每天都学习,不因为某些事而耽误了学习。如果哪天的工作没有完成,第二天一定要补上。连续不学习的时间不要超过两天。
3、要有一个帐本,哪天学会了哪几个单词,哪几个句型一定记录在案。
4、为了把单词、句型真正学到手,第二天一定要复习第一天的,第三天一定要复习第二天和第一天的内容。
5、所选择的课本可以是一套或两套,千万别太多。实际学英语的书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要你能按照一套或两套一直学下去,就一定能学好。
怎么样,你有决心学好英语吗?现在就开始吧

==============

一. 初上高中学英语的感觉

有的学生谈到英语学习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按照他们自己的话说:“高中英语难度相对增大,成绩下降。”“考题灵活,很难找到规律。”“初三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不很适应高中,初中时念念书就会有长进,而在高中多做题也未必带来明显效果。”总之,同学们在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不适应。

二. 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之间普遍存在一个落差

初三升学考试的后遗症

初三复习阶段的学习表现出应试教育的典型特征:与考试相关的就学,不相关的就不学,而哪些考,哪些不考老师们心中都有一本账,初中三年所学的内容完全可以浓缩为一张纸,这点东西不断地反复,直到老师和学生对中考都胸中有数,即使有的学生两年没努力学,在最后一年只要拼点命,听老师的话,成绩也不致太差。老师在考试前都讲一些应付考试的“拐棍”,有的学生英语能力不高,掌握的词汇也有限,但只要懂得怎样使用“拐棍”,拿70%到80%的基础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使学生在初中考试容易得高分。然而高分并不等于高能力,分数与能力这对被高分数掩盖的假象在高中就被揭开了。

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移

学生会注意到高中的试题结构较之初中试题而言变化很大。稳稳得分的题少了,题多了,而丢的分又非轻易可得回。这是因为高中的英语学习与测试重点从初中的基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移,更重视综合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运用。如;基础语法题量相对减少,阅读量及其分数比重增加,笔头表达能力的测试力度加大。而这些绝不是单纯靠“拐棍”所能应付得了的,高分必须建立在扎实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日积月累上。盲目学习的想法或初中时平日里懈怠的态度,考试前临阵磨枪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说初中像盆中摸鹅卵石的话,那么高中阶段的学习则更像海里摸贝壳,需要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以及更巧妙的方法。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体会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变化,也就自然懂得了为什么初中的学习方法不能完全适应高中的原因,由于高中学习环境的重新组合及多样化,老师在课堂上的工作更富于指导性,学生的学习更趋于个体化,学习方法也就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加以调整。空怀一份抱负而无切实可行的计划,只能使初、高中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

三. 高中英语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说明: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第一级目标和第二级目标。高中两年要求达到第一级目标,高中三年(文、理科选修)要求达到第二级目标。

高中英语教学的第一级目标应完成下列教学要求:

(一)听

1. 能听懂教学大纲词汇表(1、2)中不带*号的词汇和短语。

2. 能听懂课堂用语和教师用学生所学过的简单英语对新词语意义的解释。

3. 能听懂教师用所学过的英语简要叙述已学课文内容,以及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4. 能听懂对方在学生所学过的语言范围内,用略慢的语速谈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有时需要对方重复。

5. 能基本听懂没有生词、题材熟悉、内容简单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10个词。听三遍能了解其中主要的内容,理解正确率达到70%。

(二)说

1. 能就课文的基本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

2. 能够用《日常交际用语》表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谈话。

3. 经过准备,能够用简单的语句介绍本人、家庭、班级和学校等基本情况。能基本表达主要意思。

(三)读

1. 除课文外,补充阅读量应达到10万字左右。

2. 能借助词典读懂难度略低于所学语言的材料,生词率不超过3%。

3. 能以每分钟40-50个词的速度,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小品等内容的材料,能够基本把握中心思想和主要事实。理解正确率达到70%。

4. 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如信件、请柬、通知、便条和常见标志等。

5. 能把握所读材料的主要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

(四)写

1. 具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书写体熟练而清楚地书写,要求书写格式、连笔、词距、标点正确。

2. 能就已学课文的内容,笔头回答简单的问题。

3. 能听写没有生词的句子和内容简单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00-110个词。第一遍只听不写,第二遍边听边写,第三遍检查。书写速度为每分钟12个词。

4. 能运用所学过的词汇、习惯用语和句型造简单的句子,无严重的拼写和语法错误。

5. 能根据提示,仿照所学过的题材在30分钟内写60-80个词的简单书信和短文等。意思表达清楚,基本语法和常用句型无严重错误。

(五)语音

1. 能较熟练地运用基本的拼读规则和音标读生词。

2. 能较连贯地朗读课文,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3. 在各种口头练习和口头表达中,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六)词汇

1. 在初中掌握600个词的基础上,再掌握500个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要求能在口语及书写中运用。此外,还要学习500个左右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只要求在语段或语篇中理解其意义。

2. 能结合单词的发音和基本的拼读规则拼写和记忆单词。

3. 能根据所学的构词法在上下文中理解派生词和合成词的词义。

(七)语法

掌握大纲列出的若干语法项目。

四. 学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自我训练方法

语言知识一般多指语法知识,如:涉及单词的有语音、语义、构词、词类、用法等,涉及语句的有时态、语态、语气、单句、复句等。比较而言,词语学习更琐碎和不着边际,句法学习则相对单一,有规律可循,且往往被列于课本重要位置并附专项练习。虽然学习语法知识并不等于学英语,但却是我们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无法躲避的障碍。一般在课堂上有三种做法,一是老师在处理正课之前为铺垫背景及扫清障碍而做;二是老师在处理课文过程中为准确理解课文而做;三是在处理课文之后专设语言点课集中处理重要的语言知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将单词读音念准确,注意拼读的规律性与特殊性。如:

* allow(规律),abroad(特殊),blood(特殊)

2. 将老师提出的重要单词、词组或习惯表达法的意思最好用英文准确理解。如:

* He came across a woodcutter. (met)

* The body is calling for a new supply of the drug nicotine. (needs )

3. 注意英文单词的构词法及何时用何种词形。如:

move, moving, moved, movement

* The story is __________.

* I am deeply _____ by the story.

* They will _____ to Beijing soon.

* As a result of the ______ of these plates, west America near the sea has always been a place for earthquakes.

4. 注意词语的正确用法及辨析。如:

* consider sb. as... (认为某人……)consider sb. to be ... (认为某人……)

consider doing...(考虑做……)

* be used to sth. /doing... (习惯于做某事)used to do... (曾经常做某事)

5. 注意一词多义。如:

word order(顺序)

the new world order(秩序)

order one’s lunch(点菜)

order more machines (定货)

order sb to do... (命令)

6. 注意句法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点。这在每册书最后的语法总结中均有说明。如高一下学期学的定语从句。

7. 每个单元结束后可在笔记本上进行一次小结,这种整理、复习和积累是很必要的。

如此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绝非否认语言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否则一部词典和一本语法书足矣。如果我们学了六年的英语之后,只会考试和读书,那么不能说我们的英语学习是成功的。

(二)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自我训练方法

语言能力一般是指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它们排列的先后顺序也反映了学外语的一般规律:听、说先于读、写。初中学习强调听、说,高中学习侧重读、写。实际上偏废哪一项也学不好英语,只重听、说导致文盲,只重读、写导致聋哑。在语言学习中这四种技能是交织在一起的,应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高中阶段,高二要攻会考,高三要攻高考,高一是个大好时机,一定要珍惜。

四种语言技能中听、读帮助你获得信息,说、写帮助你表达信息。因此,从个人获取信息的角度讲,我建议大家在自学或预习时先听两遍课文,获得个大概信息,再读两遍,回答Workbook上的有关问题,之后,将这些问题的答案稍加整理串起来复述课文(先口头,再笔头),再跟读课文,最后可做Workbook上的笔头练习。

除了学习课本还可以在课下做些什么以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呢?

1. 听

听是学外语必不可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外语是听会的。想象一下,把一个不懂英语的小学生或中学生扔到美国去,一年之后,他会说得很好。为什么?听得太多了,接受的语言信息量太大了。我们在国内没有这样的环境,但可以尽可能地为自己创造一个外语氛围。我们练听力的时候,可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专门时间与闲暇时间结合

在你专门学英语时,你可以全神贯注地听、读、写,但也可以在起床后,睡觉前、吃饭时、娱乐或做家务时,放上磁带随意听,不必刻意捕捉什么,同一盘带子可每半面或一面反复播放一星期或两星期,直至熟悉带上内容为止。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英语开始变得容易了。

(2)精听内容与泛听内容结合

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大信息量,确定精听与泛听内容。一般说来,精听的东西除了高中课本外可选一些与高中水平相当的课文短小的经典教材,如《新概念》趣味故事或专门的听力教材等。泛听内容可以选用长些、超出个人水平、接近实际生活的材料、磁带录像带、广播、电视节目和英语电影等。

2. 说

谁都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漂亮的英语,但说是需要训练的,训练是要张嘴的。说英语的最大障碍往往是自己为自己设置的:脸皮薄,怕说错,不张嘴,或者是另外一种自我安慰的形式:反正我也会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出来?久而久之,嘴巴就变笨了。此外,还存在着一个客观原因,我国中学一般是大班教学,轮到每个人发言的机会很少,且紧张的教学进度不容许设置很多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课堂活动。有的同学一节课下来说不了几句话,但这可不可以补救呢?下面是几个由易到难的自我训练的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而做。

(1)过语音关

将课文或所选的精听材料听熟后一句一句跟读,注意语音语调、连读、失去爆破、停顿、语气,尽量模仿,如有条件可将自己的声音录音后与原带对照、改进。最后朗读并背下全文。做此项工作不图快,而图精,每周一、二篇即可。切忌不听录音,拿过一篇文章生念,这样只能是土腔土调越来越浓,原汁原味越来越淡。

(2)过对话关

我们自习时可以听熟课文中的对话,模拟人物对话,参照真实生活改编对话。

(3)过课文关

在家我们可以先听或先读课文,之后口答课文问题,为了练习说话,口答时最好采用全句的形式。然后可以将这些问题串起来、整理一下、进行课文复述。

(4)过生文关

拿来任意一篇程度相当的文章,不宜过长,如趣味故事,三两分钟,默读一遍,了解故事大意,不要试图背下原句,翻扣文章,开始复述文章梗概,五六句,七八句,言简意赅为好。如果每天用五六分钟做此项工作,坚持一段时间,会有明显效果。

(5)过看图说话关

看图说话似乎是小孩游戏,但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的情况下表达出来是不容易的。它也是了解中、英文差异,克服中文干扰,建立英语思维的好方法。资料可选用市面上买得到的漫画册,如《父与子》,《阿达姆松》等。

(6)过自由表达关

这是指能运用所学英语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如简单叙述一件事,简单评述一件事,说话可多可少,关键是要说得有条理。

3. 读

读是高中重点发展的语言能力之一,这个问题是光靠读课本所不能解决的。必须扩大阅读量,扩大知识面。一般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在学校的课本学习是精读,其他阅读材料属泛读的范围。现在市面上书很多,如同步阅读材料、阶梯式阅读材料、测试阅读材料、世界名着简写本、英文报刊、杂志等。你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及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些来读。读的时候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1)不要随意性太强,要限定时间。

(2)不要每逢新词便查字典,要学会通过上下文猜测词意。

(3)不要字字都读,要学会眼扫开头、结尾,确定主题大意。

(4)不要放过关键词语,要抓住but, however等词后的真正意图。

(5)不要放弃重要的长句,要学会找到句子的并列或主从结构特征以理解句意。

(6)不要轻易根据某一细节妄下结论,要将相关因素联系起来全面地看问题。

(7)不要一味在字面上找答案,要学会字里行间地体会作者意图或根据所得信息推理。

(8)不要以中国的习俗及价值观念为准绳去评判西方英语国家人们的行为习惯。

(9)不要拘泥于一种体裁的文章,注意体裁与题材的多样化。

4. 写

说英语比写英语自由些,它更注重信息的交流。写英语相对而言更严谨,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更高。中学生在用英语写文章时非常容易犯简单的语法错误,也非常容易写出中文式的英语,这是因为在写作时同学们常常借助中文思维,再将中文译成英文,而翻译时又过多重视意思,忽略中英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那么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哪些差异呢?

(1)语序

英语一般的语序是:主语+动作+方式+地点+时间,其中时间、地点的词语由小向大排列。

例如:她每天晚上吃完饭在自己房间安静地读书。

She reads books quietly in her room after supper every evening.

(2)时态、语态、主谓一致

* I ______ (walk) down the street when it _______ (start) to rain. was walking. started

* When they _______ (get) to the station, the train ______ (leave). got, had left

* Please ask her to call me back as soon as she _______ (return) tomorrow. returns

* The house ______ (build) over a hundred years ago.was built

(3)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

*按时间发展顺序叙述两个或一连串动作时的谓语动词形式相同。如:

He jumped out of bed, ran downstairs, took his coat and rushed out.

*在其他情况下,如一句话含若干动词,其中一个为主要的谓语动词,另外的动词则需要以非谓语动词形式或以从句形式在句中出现。

请改错。

×There was a man lived alone.

改:There was a man living alone. /There was a man who lived alone.

× Felt tireo, I went to bed early.

改:Feeling tired, I went to bed early.

Because I felt tired, I went to bed early.

I felt tired, so I went to bed early.

I felt tired. I went to bed early.

×I saw two boys fought.

改:I saw two boys fight /fighting.

(4)词性的转换。如:

* Everybody at the party was _______ dressed.

A. colour B. colourful C. colourfully 答案:C

* Tom looked ______ when I saw him.

A. sad B. sadly C. sadness 答案:A

* To my ______ , the film was too short.

A. disappoint B. disappointing C. disappointed D. disappointment

答案:D

(5)习惯用法。如:

*我昨天去北京大学,路上用了两个小时。

It took me two hours to go to Beijing Universit

7.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解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8. 父与子生日的惊喜中儿子为爸爸准备了什么节目

父与子生日的惊喜中儿子为爸爸准备节目是训练两头猪倒立。
1、父亲的生日之前,儿子想给父亲一个惊喜,就在家训练两头猪倒立。
2、父亲生日这天,儿子把他训练过的’猪_到父亲面前,让它们表演杂技给父亲看。儿子让猪倒立,并且用尾巴变成父亲现在的年龄。父亲受到了儿子送的特别的礼物,很惊喜,幸福地笑了。

9. 在生日的惊喜中儿子为爸爸准备了什么节目父与子

训练两头猪倒立。
父亲生日这天,儿子把他训练过的两头猪到父亲面前,让它们表演杂技给父亲看。儿子让猪倒立,并且用尾巴变成父亲现在的年龄。父亲受到了儿子送的特别的礼物,很惊喜,幸福地笑了。
《父与子》是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创作的漫画作品,于1934年12月13日至1937年首次刊载于《柏林画报》。该作品在发表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之一,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
该长篇连环漫画溢满了埃·奥·卜劳恩对三岁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爱子之情,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作品中一个个生动幽默的小故事都是来自于漫画家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整本漫画无不洋溢着卜劳恩对克里斯蒂安的疼爱与呵护,是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写照。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10. 默契是什么怎么样为默契怎么行为动作思想与心理做法等还有什么因素怎么办

科学家说,默契是一种感应,是两个生命互相撞击时闪烁出的瑰丽火花,是自然界中最神奇、最美妙的现象。
心理学家说,默契是内心深处一种最好的约定,不必用言语传递就能够表达心迹,不需要用心来指引也能够相互会意。
诗人说,默契本身是一种美丽,自然的默契展示了形式美的无穷无尽,夫妻的默契昭示了人性美的无比绚丽,而朋友的默契却是人类最美好情感的一个延伸。
挚友则说,默契是一种极大的快乐,真正的默契蕴涵着真正的伟大,特别的默契能产生特别愉快的感觉。
我想,也许默契原本来源于自然。
天与地默契、日与月默契、云与风默契、山与水默契,这种种默契正反映了自然界最基本的景象。
天与地的默契是所有默契的根本。天为乾,天行健,地为坤,地柔顺。有天地的契合才生成了万物,有天地的演变才推出了新的世纪。
日与月的默契妙在恰到好处。日值阳,月值阴,你来我归,我现你隐,你知我所期,我明你轨迹,互相关照,相得益彰。
云与风的默契表现出一种潇洒变幻。风起云更涌,风止云则静,云淡风亦轻,云浓风并生。
山与水的默契合成了静与动的统一。山体现了它的壮美与威严,水流淌出它的细腻和缠绵,水是山之脉,山是水之源。
因此,我认为和谐的自然是默契之根,有了自然的和谐才有了相互的默契。
和谐与默契的关联性,在自然界是如此,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一样的。这也许既是自然规律,又是社会规律。
研究人与人的交往,夫与妻之间、父与子之间,兄弟姊妹、乃至要好朋友之间,尽管他们的关系定位不一样,但从他们的长期生活和交往中可以看出,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和谐正是人们产生默契的一个前提和关键。
如父母与子女,兄弟姊妹,他们之间是以其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相处本来就有其必然性;而情人或夫妻,他们之间则有其种种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的东西维系,使他们缠绕在一起,交织在一起,产生了情与性的双重和谐;而要好朋友,往往是由于有共同兴趣,共同爱好,或共同的价值观,由互相欣赏,产生互相慰藉,由互相慰藉,感到彼此和谐。这才有了继续交往的内在要求。
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和谐是相对的,不和谐才是绝对的。大量事实证明,即便是非常密切的好夫妻,好朋友,好兄弟,往往也会出现既和谐,又不和谐的情况。正如“否定之否定”的定理一样:和谐,不和谐,再和谐,再不和谐,再而再和谐……直至永久,直至不朽。这也是人们密切交往中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也许有的人在与朋友相处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但若离开了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那默契也就不会出现了,深厚的感情或纯真的友谊也就有可能被冻结,或者消失了。
如像哲人所说“否定之否定”的结果能产生螺旋式上升一样,我以为“和谐再和谐”的结果也能创造特别美妙的默契。如果说和谐是交往中的好中之好,那么默契更是人生中的珍中之珍。特别是好友之间,虽然和谐不是永恒的,但只要共同追求和谐,就能够产生默契。也正因为和谐不是永久的,所以一起创造和谐,达到默契,由此长期的拥有和谐与默契,更是朋友们交往中一种莫大的快乐感觉。
应该承认,朋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与价值趋向,是产生和谐的基础。若把朋友的概念推而广之,像文友,棋友,球友,酒友,牌友,网友,或是挚友,诤友,契友等等,朋友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往往起始于一个特殊的机缘,起始于一次有特殊感觉的心灵感应,因有共同兴趣爱好而乐于切磋,因有相近的价值趋向而互相欣赏。朋友们最容易在其特定的领域里产生和谐与默契,而后才使其友谊向纵深发展。
试想,一个球迷与一个球盲,注定在“球”的问题上,很难产生和谐,乃至默契;一个无神论者与一个宗教大师也很难产生内在的强烈共鸣。鲁迅说:“贾府里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的”,因此焦大与林妹妹也肯定不会产生和谐与默契的。
有人说,相悦相爱的人之间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和谐与默契。我觉得异性之间,尤其相恋者之间的和谐与默契,确有其特殊性。
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证明,恋人之间相悦相爱的程度的确能决定和谐的程度。可相悦相爱是本能的,但却不是清醒与永久的,所以才有了“围城”的城外城内之说。君不见,一些年轻人在相恋时好像是鬼使神差似的,别人早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但自己置身其中,偏偏被爱所蒙蔽,在一个时期也产生了完全是互动式的和谐。双方都感到对方是自己的唯一,甚至是命之所系。但过了这个热度,其中有不少人突然醒悟,感到对方并非自己的真爱,甚至为自己曾有过的那分和谐而痛悔不已。
因此我想,两个生物,两个性别,两种个性,两种经历,绝不是只靠一个有幸的缘分,一点共同的兴趣就能达到永久的和谐与默契的。即便是恋人、是夫妻,那份美妙的情感,那分和谐与默契,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而好友间就更需要为和谐与默契的维系而付出极大努力。
这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朋友之间有没有真正的理解与悟性。默契的前提是和谐,和谐的前提是理解,和谐与默契的实现都要靠悟性,都要靠心灵的吻接。知心朋友若没有相互的理解,就没有最好的沟通,若没有很高的悟性和必要的付出,也就感受不到那种特有的和谐与默契。
由此可见,默契来源于和谐的自然,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汇。自然界的默契依靠其本身的和谐,生活中的默契却发于人们自身固有的灵性。所有已经或者准备建立良好感情关系的朋友们,不必喋喋不休,也不必过分表露,切不要埋怨不甚和谐,更不要责备不够默契。只要你多为朋友想一些,多为朋友做一些,多思考对方大脑中所考虑的事情,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与分析,这本身即是上佳的默契。朋友们只要有了这份真诚,有了这样的共识,就会因熟知而生巧,因心明而解趣,都能从一个眼风、一丝笑意、一个手势或一个信息中,因深知其意而感默契,因感其默契而产生极大愉悦。
虽然说默契的根源与本质出乎于自然,但我以为默契的达成还要靠适当的培养和训练。
从演艺界双簧演员的精彩演出,我们可以获得深刻的启示。双簧演员在台上一个用语言表达,一个用形体语言表达。之所以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滴水不漏,除了靠每个演员都要有高超的演技外,更多的来自于他们日常反复的配合练习。
在体育界,不管是排球、足球还是篮球,所有保持胜利的球队,无一不是来自于队员们相互间的默契配合。可队员们能够达成默契的方法,也主要靠在教练指导下,进行刻苦的训练和比赛。
同样,生活中卿卿我我的甜蜜情人和相互依恋的美满夫妻,他们的默契,也绝不是与生而来和一成不变的。所有的默契都需要有双方的主动适应与磨合,需要共同的精心培育和习惯养成。
如果把朋友交往中的最大默契理解为心照不宣的话,那么真正达到心照不宣,就需要靠朋友双方都付出更大的心血。因此,要想作别人的好友,就必须经常地告诫自己,要坚信自己的认同,坚信伟大的情谊。
要相信只要有共同的心灵感应,有相互间的理解与宽容,有经常的切磋、沟通与磨砺,那朋友间的默契就像“知时节”的“好雨”一样,总会自然而然的“当春乃发生”,及时的注入美好的心田,取得最佳的快乐效应。

默契是种感应,是心绪和意念无约的投合。

百股小溪蜿蜒东流,大海敞开坦荡的胸怀容纳;万丈瀑布飞泻直下,山川伸出欣长的双臂迎接。小草吐于狭窄的石缝,阳光温暖雨露滋润;大鹏翱翔在辽远的天空,白云烘托清风抚慰。

这,是大自然的默契。

默契来源于和谐的自然,更是一种心灵的感应。自然界如是,朋友之间亦如是。而生活中的默契却发于人们自身固有的灵性!

一直觉得自己像个飘零的飞絮,自由而散淡。有些许的喜悦,有淡淡的忧伤,和缠绕不清的情绪…..

默默看着你,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无需说。

知道你有太多的背负,不愿牵住你前行的脚步,不在的时候,依旧深藏在心!

给一丝笑意,发一个信息,传一声问候,相互间都能因深知其意而立即感到默契,也能因感受其默契而随即产生一种的极大的愉悦。

就像“知时节”的“好雨”一样,总会自然而然的“当春乃发生”,注入干渴的心田!

阅读全文

与父与子默契训练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完善高中教学方法 浏览:830
鼠年茅台鉴别方法 浏览:385
手机壳包浆方法 浏览:430
羽毛球空手训练方法 浏览:385
在云南种菜有哪些方法 浏览:99
前列腺增生是有哪些治疗方法 浏览:554
十种颈椎病治疗方法 浏览:454
单人训练模式开启方法 浏览:122
种植百合土壤消毒方法 浏览:736
化粪池两端连接方法 浏览:607
注册不了滴滴有什么方法吗 浏览:864
简单麻花的编织方法 浏览:165
倒立团身训练方法 浏览:725
特岗中教育学教学方法选用依据 浏览:556
治疗抑郁最好的方法 浏览:949
寻找八脉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73
地膜覆盖率计算方法 浏览:275
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浏览:377
电脑快速补齐温湿度方法 浏览:178
血管炎的治疗方法 浏览: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