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计数方法有哪些
1、科学计数法
数学术语,a×10的n次幂的形式.将一个数字表示成(a×10的n次幂的形式),其中1≤|a|<10,n 表示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科学记数法.数字很大的数,一般我们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例如6230000000000;我们可以用6.23×10^12表示.若将6.23×10^12写成6.23E12,即代表将数字6.23中6后面的小数点向右移去12位.
例如:
890314000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为8.90*10的8次方,8.90×10^8;
839960000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为8.40*10的8次方,8.40×10^8.
2、中国计数法
中国人在计数时,常常用笔画“正”字,一个“正”字有五画,代表5,两个“正”字就是10,以此类推.这个计数方法简便易懂,很受中国人欢迎.现在很多中国人在统计选票、清点财物等时候,都还保持着用“正”字计数的习惯.
2. 计数的计数方法
数学术语,a×10的n次幂的形式。将一个数字表示成 (a×10的n次幂的形式),其中1≤|a|<10,n 表示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科学记数法。数字很大的数,一般我们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例如6230000000000;我们可以用6.23×10^12表示,而它含义是什么呢?从直面上看是将数字6.23中6后面的小数点向右移去12位。 若将6.23×10^12写成6.23E12,即代表将数字6.23中6后面的小数点向右移去12位。有效数字是指从左面不为0的数开始
例如:890314000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为8.90*10的8次方
839960000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为8.40*10的8次方
0.00934593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为9.35*10的-3次方
0.004753=4.753*1/1000=4.753*10的负三次方 中国人在计数时,常常用笔画“正”字,一个“正”字有五画,代表5,两个“正”字就是10,以此类推。这个计数方法简便易懂,很受中国人欢迎。那么,到底是谁最先开始使用这个聪明的方法的呢?据说这种方法最初是戏院司事们记“水牌账”用的。
清末民初,戏园(俗称茶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场所。每天戏园里要迎来很多观众。可是那时候还没有门票这种东西,戏园就安排“案目”(就是现在所说的服务员)在戏院门口招徕看客,领满五位入座,司事(记账先生)便在大水牌(类似黑板)上写出一个“正”字,并标明某案目的名字。座席前设有八仙桌,看客可边品茶边看戏。稍后由案目负责计数、收费。到散场结账时准确无误。
这个方法随着戏院实行门票制而被废弃了,但是作为一种简明、易懂、方便的记数法,一直流行于民间。到现在很多中国人在统计选票、清点财物等时候,都还保持着用“正”字计数的习惯。
3. 自然数中,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什么这种计数方法叫做什么
10,十进制计数法。
一,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二,十进制计数法是我们最常用的十进一的计数方法。
三,在整数数位顺序表中,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用数对计数的方法叫做什么扩展阅读:
计数单位依次为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 、兆、十兆、百兆、千兆、京、十京、百京、千京等等。
整数部分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写数时如果有小数部分要用小数点(.)把整数和小数分开。
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计数单位不同,所表示数值也就不同。对于每一个数都应当有一个计数单位,以自然数来说,自然数是无限多的。
如果每一个自然数都用一个独立的名称来读出它,这是非常不方便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创造出一种计数制度,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十进制计数法。
4.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这种计数方法叫做什么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是“满10进一”。也就是说,每10个某一单位就组成和它相邻的较高的一个单位。即10个一叫做“十”,10个十叫做“百”, 10个百叫做“千”, 10个千叫做“万”,……。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兆)、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非常密切的,“4”在百位上,它表示4个百,“ 7”在十位上,它表示 7个十,“ 5”在个位上,它表示5个一。
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离的十进位值制,就是中国的一大发明。至迟在商代时,中国已采用了十进位值制。从现已发现的商代陶文和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当时已能够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十三个数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这些记数文字的形状,在后世虽有所变化而成为现在的写法,但记数方法却从没有中断,一直被沿袭,并日趋完善。
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法是古代世界中最先进、科学的记数法,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李约瑟所说的:“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大地湾仰韶晚期房F901中曾出土一组陶质量具,主要有泥质槽状条形盘、夹细砂长柄麻花耳铲形抄、泥质单环耳箕形抄、泥质带盖四把深腹罐等。其中条形盘的容积约为264.3立方厘米;铲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5288.4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的容积约为26082.1立方厘米。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铲形抄的二倍外,其余三件的关系都是以十倍的递增之数。这些度量衡具的发现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十进制的起源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5. 什么叫做数对
当一个单元(行、列、宫)的某两个数字仅可能在某两格时,称这两个格为这两个数的数对。
数对出现在宫称为宫数对;数对出现在行列成为行列数对。
用候选数法的观点去看,数对有两种,一种是在同单元内其中两格有相同的双候选数,一看就明白,因此称为显性数对(Naked Pair),另一种是,同单元内有两个候选数占用了相同的两格,该两格因为还有其它候选数很难辨认,因此称为隐性数对(Hidden Pair)。
(5)用数对计数的方法叫做什么扩展阅读
数对是笛卡尔发明的,有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发现墙角有一只蜘蛛。笛卡尔便把蜘蛛的位置作为开始,标为(0,0),便用数对表示出了蜘蛛网上的所有交叉点。有了数对,能很容易的表示出某一点的位置。
6. 自然数计数方法是什么
自然数的计数方法是十进位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法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计数方法(俗称“逢十进一”),它的定义是:“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为十”,哪一位上满10就进1,如果是个位满10就向十位进1,这就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7.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什么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2,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二进制
计数方法,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十进制
计数方法,
请采纳,谢谢.
8. 古人计数的方法有什么
1、结绳记事
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
2、书契记数
古代记数结绳方法之后出现的记数方法。当时主要用于剩余粮食数量的记数。“书契”指的就是文字。
3、算筹计数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用竹子、木头、兽骨等材料制成一些长短、粗细差不多的小棍子用来计算数目,不用时则把它们放在小袋子里面保存或携带。
算筹计数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8)用数对计数的方法叫做什么扩展阅读:
继结绳计数、刻痕计数之后,聪明的古人又发明了一种更加高效的计数方式。他们用竹子、木头、兽骨等材料制成一些长短、粗细差不多的小棍子用来计算数目,不用时则把它们放在小袋子里面保存或携带。这些小棍子叫做“算筹”。
《说文解字》曰:筹,壶矢也。《汉书·五行志》曰:筹,所以纪数。“筹”原本指的就是这种用于计算的小棍子,因为多用竹子制成,所以字形从竹。“算”则是指用这种竹制工具进行计算。二者合在一起,形成合成词“筹算”“算筹”。
后来,“筹”和“算”各自都由“计算”之义引申出“谋划”的意思。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筹划”“筹谋”以及“打算”“失算”等词的意义就是这样来的。
9. 计数法有哪几种
计数法有哪几种?计数法分为单参数计数法和双参数计数法。计数的继续发展,大概与那时人类熟悉狩猎和捕鱼等生活方式有关。原始公社制度要求人们对食物、衣服、战利品等进行分配,从而迫使人们以某种方式对公共财富进行计算。
计算过程停留在“4”上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在这个发展阶段上,人们开始抛弃必须将被数的物品拿在手中或置于脚边的做法。 数学中发生了第一次抽象,就是把一些被数的物品用另外某些彼此同类的物品和标记来代替,如用小石块、绳结、树枝、刻痕等。
根据一一对应的原则进行这种计算,即给每一个被数物体选择一个相应的东西作为计算工具,为了不致丢失这些简陋的计算工具(如小石块、贝壳、核),而把它们串在细绳或小棒上,后来导致至今仍有用的计算工具---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