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又称个案研究法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后来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成为用于培养公司企业得力员工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对员工进行培训,能明显地增加员工对公司各项业务的了解,培养员工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公司的凝聚力。是指结合文献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分析,得出事物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的方法
❷ 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分析在选择分析方
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分析方法往往很多,怎样选择最恰当的分析方法?一般地说,应该综合考虑下列各因素。
1.分析要求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不同分析方法的灵敏度、选择性、准确度、精密度各不相同。要根据生产和科研工作对分析结果要求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来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2.分析方法的繁简和速度
不同分析方法操作步骤的繁简程度和所需时间及劳力各不相同,每样次分析的费用也不同。要根据待测样品的数目和要求取得分析结果的时间等来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同一样品需要测定几种成分时,应尽可能选用同一份样品处理液同时测定该几种成分的方法。
3.样品的特性
各类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形态和含量不同,可能存在的干扰物质及其含量不同,样品的溶解和待测成分的提取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要根据样品的这些特征来选择制备待测液、定量某成分和消除干扰的适宜方法。
4.现有条件
分析工作一般在实验室进行,各级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条件也不相同,应根据具体条件来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在具体情况下究竟选用哪一种方法,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项因素,但首先必须了解各类方法的特点,如方法的精密度、准度、灵敏度等,以便加以比较。
❸ 选择性的分析化学中的选择性
选择性往往与所使用的方法或反应有关,因此,对于不同物质的分析,应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和反应。换句话说,所使用的方法或反应的选择性愈高,则干扰因素就愈少。这样就可以减少分析的操作步骤,使分析过程达到快速、准确和简便的要求。因此,选择性的好坏是衡量分析方法和反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方法的选择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改善或提高。常取途径有二:①从仪器上改进,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大大提高色谱分析的选择性。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采用多阶导数处理,不仅可以使灵敏度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使方法选择性得到改善。②改进分析对应的条件,合理选择反应的酸度、介质、反应离子的价态以及使用隐蔽剂等。
❹ 怎样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仪器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较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形态分析。 仪器分析方法所包括的分析方法很多,目前有数十种之多。每一种分析方法所依据的原理不同,所测量的物理量不同,操作过程及应用情况也不同。
❺ 什么叫选择性
狭义的选择性,包括化学方面的选择性和射频方面的选择性。
广义的选择性,是表达“有选择地”的性质。“选择性XX”意味着在某方面的“有选择地”,即有选择性。因“选择性”一词在各科学领域都有应用,其可以作为一个深刻的哲学范畴。
选择性可分为主动选择性与被动选择性。在认知心理学中,常常用“选择性”一词。选择性心理也指受众在选择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
(5)分析方法选择性扩展阅读:
选择性往往与所使用的方法或反应有关,因此,对于不同物质的分析,应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和反应。换句话说,所使用的方法或反应的选择性愈高,则干扰因素就愈少。
这样就可以减少分析的操作步骤,使分析过程达到快速、准确和简便的要求。因此,选择性的好坏是衡量分析方法和反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方法的选择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改善或提高。常取途径有二:
1、从仪器上改进,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大大提高色谱分析的选择性。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采用多阶导数处理,不仅可以使灵敏度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使方法选择性得到改善。
2、改进分析对应的条件,合理选择反应的酸度、介质、反应离子的价态以及使用隐蔽剂等。
❻ 化学中什么是选择性
1在分析化学中的定义编辑
用某种分析方法测定某组分时,能够避免样品中其他共存组分干扰的能力。
选择性的表示通常
在指定的测量准确度下,共存组分的允许量与待测组分含量的比值。
n=W(共存组分)/ W(待测组分)
比值越大,表明在指定的准确度下,该仪器方法的抗干扰能力越强,即选择性越好。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个研究内容。
2分析方法和分析反应的选择性编辑
指利用某一种分析方法或反应测定各种元素或化合物时,能产生相同效果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数目多少,数目越少表示该方法或反应的选择性愈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方法或反应的选择性所表达的含义是指其他物质对被测物质的干扰程度。选择性往往与所使用的方法或反应有关,因此,对于不同物质的分析,应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和反应。换句话说,所使用的方法或反应的选择性愈高,则干扰因素就愈少。这样就可以减少分析的操作步骤,使分析过程达到快速、准确和简便的要求。因此,选择性的好坏是衡量分析方法和反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方法的选择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改善或提高。常取途径有二:①从仪器上改进,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大大提高色谱分析的选择性。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采用多阶导数处理,不仅可以使灵敏度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使方法选择性得到改善。②改进分析对应的条件,合理选择反应的酸度、介质、反应离子的价态以及使用隐蔽剂等。
❼ 分析学中选择性分析法是什么
摘要 选择性分析是指有其他组分共存时,该方法对待检测物准确而专属的测定能力
❽ 原料药物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应考虑下列哪些物质的干扰( )
正确答案:D
解析:原料药物中常含有杂质,如合成的原料、中间体、副产物以及降解产物等,制剂中则含有辅料,分析方法的专属性高,就可以排除这些干扰组分的影响,准确地测定被测组分
。
❾ 什么是选择性
什么是选择性
狭义的选择性
一在化学方面
①指用某种分析方法测定某组分时,能够避免样品中其他共存组分干扰的能力。
在指定的测量准确度下,共存组分的允许量与待测组分含量的比值n=W(共存组分)/ W(待测组分)
比值越大,表明在指定的准确度下,该仪器方法的抗干扰能力越强,即选择性越好。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个研究内容。
②特指反应选择性,又称反应专一性。一个化学反应若同时可生成多种产物,其中某一种产物是最希望获得的,则这一种产物产率的大小代表了这反应选择性的好坏。
例如将萘氧化制苯酐,同时会生成二氧化碳和碳,后二者都是不希望得到的产物。萘转化为苯酐的份额愈高,则反应的选择性也愈好。反应选择性是评价一个反应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
选择性和特异性区别:
选择性是指对不同东西反映的速度或结果不同。特异性是指只对某种东西有反应。比如葡萄糖与浓硝酸或别的东西发生氧化作用,结果不一样。金只溶于王水就是特异性。如果原料的转化率为X,主要产品的产率为Y,那么产品的选择性为S=Y/X
选择性公式:S=化学计量数×(目标产物生成量/反应物消耗量) [1]
二在射频方面
在射频表征电子设备和无线接收机在众多频率中选出有用频率并抑制不需频率的能力,是衡量无线电接收机的一个重要指标。即衡量工作频带内的增益及带外辐射的抑制能力。
广义的选择性
广义的选择性,是表达“有选择地”的性质。“选择性XX”意味着在某方面的“有选择地”,即有选择性。(是选择恐惧症而非“选择性恐惧症”,是“选择障碍”“而非选择性障碍,滥用“选择性”一词是语法的错用。)
因“选择性”一词在各科学领域都有应用,其可以作为一个深刻的哲学范畴(但长期被忽略)。选择性可分为主动选择性与被动选择性。
❿ 选择性分析包括哪些
1)沉积环境研究——原子光谱分析微量元素在沉积环境及古盐度研究中的应用(1)确定还原环境。
常用的微量元素指标为:还原指标(S2-)、三价及二价铁离子(Fe3+HCl、Fe2+HCl、Fe2+FeS2)以及Fe2+/Fe3+的比值和铁的还原系数(K=Fe2+HCl×0.236+Fe2+FeS2/Fe),我国陆相沉积地球化学相特征(表2—11)。
表2—11 我国陆相地球化学相分类(2)确定古盐度。
通过测量硼的含量来计算古盐度。Y=0.0977X-7.043,Y—古盐度(%),X—硼含量。古盐度与环境关系见表2—12。
(3)确定沉积环境通过不同微量元素含量综合判断沉积环境(表2—13)。
2)综合地化指标研究在储层研究中,用于成岩阶段划分、寻找次生孔隙的地球化学测试方法有五种,即:孢粉颜色指数的测定、有机质中镜质组反射率的测定、岩石热解分析方法(用热解烃峰峰顶温度(Tmax)研究生油岩的成熟度)、储油岩油气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油气水及干酪根中有机酸的测定等。
表2—12 威尼斯盐度分类方案(1958)
表2—13 不同沉积环境下微量元素及元素对的比值(1)孢粉化石颜色与镜质组反射率(表2—14)。
表2—14 孢粉化石颜色及色变指数与有机质成熟度及其他指标的关系(2)热解烃峰峰顶温度(Tmax)见表2—15。
表2—15 我国生油岩的Tmax范围(3)储油岩油气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
储油岩油气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是使用岩石热解仪的分析方法。此方法通过分析测定少量的(0.1g)石油钻井岩屑,可测定和区分储层岩样所含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胶质沥青质热解烃,根据在不同温度下恒温热蒸发的原理,把岩样在不同温度下恒温以达到分离各种油气组分的目的。
①区分储油岩油气组分流程:
把岩屑在不同温度下恒温并升温,热蒸发成气体的油组分以氦气或氢气作为载体,用气相色谱法加以分析鉴定,根据蒸发温度的差异,分别鉴定出天然气(S0峰),汽油馏分(S1峰)、煤油和柴油馏分(S2峰)、蜡和重油馏分(S3峰)、胶质沥青热解烃(S4峰)。以各峰的面积与标样比较就可以计算出每克(或每吨)岩样中所含的油气量(mg烃/g岩样或kg烃/t岩样),并计算出各原油馏分的比值,以这些比值作为指数用以判断岩样中的原油性质。
②指数判断岩屑含油等级。
冀东地区建立了用砂岩岩屑及岩心热解方法判断含油等级的指数(表2—16)。
表2—16 岩屑含油等级指数(以冀东油田为例)
(4)油田水及干酪根中有机酸测定。
油田水及干酪根中的有机酸在埋藏成岩次生孔隙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这些低碳酸(C1—C6)的单、双官能团羧酸(包括甲、乙、丙、丁、戊酸及甲二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能有效地络合矿物中的铝,形成易溶于水的有机盐,从而大大提高了铝硅酸盐及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度,导致孔隙度增加。因而有机酸高浓度带也就是次生孔隙发育带。
Surdam R.C.(1982)对次生孔隙形成曾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导致碳酸盐矿物,特别是硅酸盐矿物溶解的是孔隙水中的羧酸。
Carothers和Kharaba(1978)曾查明,在80~140℃的温度范围内,油田水中所含羧酸可达100~1000μg/g。
目前,测定有机酸的方法有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