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轻质二元醇分析方法

轻质二元醇分析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08 16:25:46

① 化学问题。。

一、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计算课本例题:8mol H2与6mol O2充分反应,求生成水的质量。此题给出了在化学反应中两种反应物的量,计算时应以哪种为标准呢?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不同解法:解法1:2H2+O2 2H2 1 26mol n(H2O)
n(H2O)= =12mol,
m(H2O)=n(H2O)·M(H2O)=12mol×18g/mol=216g。
答:可生成216g水。
解法2:2H2+O2 2H2O2 2 8mol n(H2O)
n(H2O)= =8mol。
m(H2O)= n(H2O)·M(H2O)=8mol×18g/mol=144g。答:可生成144g水。
上述两种解法,结果各不相同,至少有一种结果错误的,对于解法1,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根据题意,H2的物质的量为8mol,可知反应物中H2的质量为16g,而上述计算所得216g H2O中H的质量为24g(即 ),明显大于题中所给反应物H2的质量,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可见,本题中O2是过量的,不应以过量的O2的量来计算生成物H2O的量,而应以H2的量来计算。所以,当两种反应物的量都给出时,就必须考虑谁过量的问题,并以不过量的物质为依据进行计算。如果直接采用解法2所示的方法也有不妥之处,就是没有确定或难以确定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那么,对于过量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化学计算呢?
实际上,广义地讲,任何化学计算都涉及到过量问题,都必须以完全反应的物质为依据进行计算,如通常说的“一定量的物质X和过量的Y充分反应……”这就明示了Y过量,应以X为依据进行化学计算。当两种反应物的量都给出时,就必须亲自判断哪种反应物过量或哪种反应物完全反应。再用不过量的那种反应物的量来进行计算,如上例的正确解法如下:
解:设恰好跟8mol H2反应的O2的物质的量为x。2H2 + O2 2H2O2 1 2 8mol x n(H2O)
x= =4mol,
题目给出的反应物O2为6mol,所以O2是过量的,应以H2的量来计算。
n(H2O)= =8mol,
m(H2O)=n(H2O)·M(H2O)=8mol×18g/mol=144g。
答:可生成144g水。
[问题讨论]
①过量计算的一般步骤有哪些?过量计算通常分为两大步:a.判断哪种反应物过量,判断时要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根据两种已知物质的数量,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判断,所以这一步又可以分为设定未知数、写化学方程式、比较判断三个小步骤。正确判断哪种物质过量是计算的关键。b.根据不过量(完全反应的)物质的数量进行计算,计算时仍要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通过比例关系求出最终结果。
什么情况下需考虑过量问题?a.题目给了两种反应物的量需考虑过量问题。b.题目给出了一种反应物的量和一种生成物的量,需考虑过量问题(使所给反应物完全消耗掉)。c.如果原题中某反应物的量以字母代替,则很多时候要通过分段讨论,进行计算。d.如果原题给出的是两种反应物的总量,一般要通过极端假设法,进行讨论并计算。
③怎样判断反应物中哪一种过量?判断过量物质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两种最基本的方法:a.设未知数法。基本思路是设一反应物A的量为未知数x,由另一种反应物B的量为已知量求出x。将x值与题中所给出的反应物A的量比较大小,若计算的x值比题中给出的量小,表明另一种反应物B完全反应;若计算出来的x值大于题中给出的已知量,表明反应物A完全反应。这种方法思路清晰,易于理解,为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如:将1.62g铝粉放入30mL 2.5mol/L的稀硫酸中,标准状况下生成氢气多少升?
解:n(Al)= =0.06mol,
n(H2SO4)=2.5mol/L×0.03L=0.075mol,
设0.06mol Al可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为x,生成H2的体积为y。
2Al + 3 H2SO4=Al2(SO4)3+3H2↑
2mol 3mol 3×22.4L
0.06mol x y
∵x= =0.09mol>0.075mol。
∴Al过量,应以H2SO4的量进行计算。
y= =1.68L
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氢气1.68L。
b.比值比较法。基本思路是写出化学方程式,在有关物质的化学式下面写出化学关系量,在化学关系量的下面列出题目中给出的反应物的已知量,将各反应物的化学关系量与已知量相比,求比值。比较两个比值的大小,比值小者,该反应物过量。该方法形式简单,为许多学生所采用。只是要注意理解过程,培养思维。
如:把3.0g NaI固体溶于水,通入标准状况下Cl2 0.28L,充分反应后生成I2多少克?
解:n(NaI)= =0.020mol,
n(Cl2)= =0.0125mol,
2NaI + Cl2 = 2NaCl+I2
21
0.020mol 0.0125mol
> ,0.28L Cl2过量,以NaI的量进行计算。
2NaI + Cl2 = 2NaCl+I2
2mol 254g
0.020mol m(I2)
m(I2)= =2.54g。
答:生成I2 2.54g。
[问题拓展]
①分段讨论法:在化学计算中,当已知两种反应物的用量,且其中一种或两种以字母或其他代数符号给出时,往往需要根据数量的变化,分段讨论哪一种物质过量,并根据不过量的物质进行计算。
如:1.0 L H2S气体和a L空气混合后点燃,若反应前后气体的温度和压强都同(20℃ 1.01×105Pa),讨论当a的取值范围不同时,燃烧后气体的总体积V为多少。(用含a的表达式表示,假定空气中N2和O2的体积比为4∶1,其他成分可忽略不计)
【分析】已知反应前气体总体积为(1.0+a)L,其中O2为 L,求反应后气体总体积V,所以关键是要求出反应过程中体积的变化量,由于空气体积为a L是一个变量,所以必须根据化学方程式讨论当a L空气不过量和过量时的两种情况。为直观起见,我们用数轴帮助分析。
解:可能发生的反应为:
2H2S+O2=2S+2H2O △V减 ①
2 1 3
1.0L L (?)
S+O2=SO2 △V ②
1 1 0
由于②式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所以分析体积变化只需以①式为依据,当H2S跟O2体积比为2∶1时,反应恰好按①式进行,此时有:
,a=2.5
以数轴表示a的范围:
讨论:ⅰ当0≤2.5时,反应按①式进行,O2完全反应,根据方程式①有:
1∶ L=3∶△V减,△V减= = aL,
所以:V=(1.0+a)L- aL=(1.0+ a)L。
ⅱ当a>2.5时,反应按①②式进行,H2S完全反应,根据方程式①有:
2∶1.0L=3∶△V减,△V减= =1.5L,
所以:V=(1.0+a)L-1.5L=(a-0.5)L。
答:当0≤2.5时,V=(1.0+ a)L;当a>2.5时,V=(a-0.5)L。
说明:
分段讨论法的关键是如何分段,以数轴帮助分析可以使分析过程简洁明了。计算时要以不过量的物质(即完全反应的物质)的数量进行计算;当两种反应物的数量均以代数符号给出时,则以两种量之比为依据,分段讨论并计算。
②极端假设法:若只知两种反应物A、B的总量和反应过程中的某一相关数量,则无法直接判断哪一种物质过量。对此问题常用的分析方法就是分别分析当反应物全为A,全为B,A、B以一定的比例恰好完全反应时的情况,再根据相关数量进行判断。
如:18.4g NaOH和NaHCO3的混合物固本在密闭容器中加热至约为250℃,经充分反应后,排放气体、冷却、称量,得固体16.6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
【分析】在密闭容器中加热NaOH和NaHCO3的混合物时,可能发生的反应有:NaOH+NaHCO3 Na2CO3+H2O ①2NaHCO3 Na2CO3+CO2↑+H2O ②CO2+2NaOH Na2CO3+ H2O ③由于②式+③式=①式,所以假定其化学反应过程为NaOH和NaHCO3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比例进行反应,当NaHCO3过量时,考虑NaHCO3分解的情况。此题的解题关键是如何判断哪种物质过量,由于已知反应前后固体物质的质量,所以要从质量之差进行分析,只要弄清楚以下三种极端情况时的差量,就比较容易判断了:①若固体全为NaOH时,固体不反应,即质量不为。②若固体全为NaHCO3时,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量最大,为18.4g× =6.79g。③当n(NaOH)∶n(NaHCO3)=1∶1,固体质量减少18.4g× =2.67g。而实际质量减少18.4g-16..6g=1.8g,因为0<1.8g<2.67g,所以相当于反应按①式进行,NaOH过量。
解: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2NaHCO3 Na2CO3+CO2↑+H2O △m减 ②2×84 44 1862
当固体全为NaOH时,加热后质量不变;当固体全为NaHCO3时,反应后质量减少量最多;固体混合时中n(NaOH)∶n(NaHCO3)=1∶1时,设反应后质量减少为x,则依据化学方程式有:124∶18.4=18∶x, x=2.67g。实际质量减少18.4g-16.6g=1.8g<2.67g,所以NaOH过量,NaHCO3完全反应。设NaOH的质量为y,则NaHCO3的质量为18.4g-y。NaOH+NaHCO3 Na2CO3+H2O △m减 84 1818.4g-y 1.8g84∶(18.4g-y)=18∶1.8g, y=10g。
w(NaOH)= ×100%=54.3%。答:NaOH的质量分数为54.3%

② 环氧树脂和亚克力树脂有什么区别

树脂的是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属于热固性塑料。由液态树脂加固化剂生产。饱和聚酯树脂,一般是由不饱和二元酸二元醇或者饱和二元酸不饱和二元醇缩聚而成的具有酯键和不饱和双键的线型高分子化合物。通常,聚酯化缩聚反应是在190~220℃进行,直至达到预期的酸值(或粘度),在聚酯化缩反应结束后,趁热加入一定量的乙烯基单体,配成粘稠的液体,这样的聚合物溶液称之为不饱和聚酯。绝大多数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热变形温度都在50~60℃。
PMMA是热塑性的,用注塑机生产。亚克力也叫PMMA或者亚加力。都是英文acrylic 的中文叫法,翻译过来其实就是有机玻璃。化学名称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香港人多叫亚加力,是一种开发较早的重要热塑性塑料,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化学稳定性和耐候性,易染色,易加工,外观优美,在建筑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机玻璃产品通常可以分为浇注板、挤出板和模塑料。MMA的熔点较低:PMMA的熔点约130–140 °C (265–285 °F)比玻璃约1000度的高温低很多。

③ 乙二醇轻馏分是什么东西

乙二醇轻馏分:乙二醇分馏里面的成分,乙烯、丙烯、汽油、丁烷。

乙二醇又名甘醇、“1.2-亚乙基二醇”,简称EG。化学式为(CH2OH)2,是最简单的二元醇。

分馏是分离几种不同沸点的挥发性组分的混合物的一种方法;混合物先在最低沸点下蒸馏,直到蒸气温度上升前将蒸馏液作为一种成分加以收集。蒸气温度的上升表示混合物中的次一个较高沸点组分开始蒸馏。然后将这一组分开收集起来。

化学性质

由于分子量低,性质活泼,可起酯化、醚化、醇化、氧化、缩醛、脱水等反应。

与乙醇相似,主要能与无机或有机酸反应生成酯,一般先只有一个羟基发生反应,经升高温度、增加酸用量等,可使两个羟基都形成酯。如与混有硫酸的硝酸反应,则形成二硝酸酯。酰氯或酸酐容易使两个羟基形成酯。乙二醇在催化剂(二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锌或硫酸)作用下加热,可发生分子内或分子间失水。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乙二醇

④ 浸润剂的五大类浸润剂

下面就浸润剂五大类成膜剂即环氧、聚酯、PVAC、丙烯酸酯及聚氨酯合成制造技术的近期发展结合浸润剂配方技术分项介绍。 环氧成膜剂分为两种:一种是乳液型,一种是水溶型,其性能与其环氧树脂分子量、环氧树脂的类型和添加剂、改性剂、乳化剂有关。
环氧乳液是由不同性能的环氧树脂与适当的乳化剂、溶剂经过专用的乳化装置进行机械乳化形成一定粒径的乳状液体,配制浸润剂时乳液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溶液中。
水溶性环氧树脂是以环氧树脂为基料,与醇类、酸类或胺类的反应物进行缩合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透明液体,也可以直接用环氧氯丙烷与多元醇或带其他亲水基团的反应物,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直接进行开环反应制成环氧树脂。直接法工艺步骤少,生产规模大,产品成本低,质量稳定,近年来世界上着名的各大环氧树脂生产厂如道康宁、DSM、锦湖等厂均采用了此类生产工艺。
环氧树脂是高分子主链上含有醚键和仲醇基,同时两端含有环氧基团的一类聚合物的总称,按类型大致可分为双酚A、环氧卤代双酚A、环氧双酚S、环氧双酚F环氧、酚醛环氧、乙二醇、丙三醇或季戊四醇环氧、丙烯酸环氧等。国内生产的浸润剂用水性环氧,其环氧原料及乳化剂大部分为进口原料,但在合成配方和乳化合成装备及工艺控制方面与国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外生产的环氧树脂乳液典型的如日本花王生产的KE-002,其乳液颗粒直径分布狭窄,控制在0.4~0.6微米范围内,而且绝大部分分布在0.5微米左右,以保证环氧乳液成膜均匀,粘结力强,拉丝时浸润剂甩出率小,利用率高,同时在原丝筒或直接纱纱团烘干时,迁移率小,表面洁白光亮。又如大日本油墨生产的K-70水溶性环氧,色泽浅,粘度变化范围小,粘结力强。国内水性环氧及缠绕浸润剂配方技术透明度高已趋于公开化,不利于各玻纤厂形成自己玻纤产品的特色化,且对浸润剂原材料的成本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国内浸润剂行业有必要对环氧成膜剂及缠绕浸润剂配方技术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提高,研制出满足高强度、高性能的缠绕、拉挤方格布浸润剂专用的高性能水性环氧,以提高玻纤产品的技术档次和售价。国内水性环氧的基础原料为双酚A型环氧,国外已向双酚F、双酚S及丙烯酸环氧拓展,双酚F、双酚S环氧突出的优点是耐高温性好,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好,制品强度高,美国一玻纤公司已将双酚F环氧乳液用于生产军工用耐高温复合材料的玻纤制品,其技术严格保密,拒绝转让及合作。又如丙烯酸环氧或甲基丙烯酸环氧又称乙烯基树脂,此类树脂由于在环氧链段上接上了亲水性的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在特定的合成配方及合成工艺条件下制成水性环氧。由于产品中未添加对界面结合起不利影响的乳化剂,加之乙烯基树脂,相对分子量大、粘结力强、透明度高的特点,此类乙烯基水性环氧可广泛应用于缠绕、拉挤、方格布、短切毡、喷射纱等浸润剂中,尤其是应用于短切毡浸润剂中,毡片浸透后透明度极高。
另据专利介绍国外浸润剂用环氧乳液,也使用下列环氧为起始材料:
(1)、环氧双环戊二烯环氧,此环氧作为浸润剂成膜剂使用,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和电性能,耐温可达300℃以上,可用于层压板基布浸润剂。
(2)、3,4-环氧基-6-甲基环已烷甲酸-3,4-环氧基-6-甲基环己烷甲酯环氧,此环氧树脂分子量小,纱线浸透快,耐热性较高,可达250℃。
(3)、三聚氰酸环氧,用此环氧制成浸润剂后,拉制出玻纤制品可用于增强军工用耐高温PEEK树脂。
有专利资料表明国外对水性环氧用乳化剂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量阳离子
乳化剂,EO-PO嵌段化合物等各种新型的乳化剂被大量采用,新型乳化剂可使添加量更少,同时乳化剂本身具有良好的滑爽性,从而使无捻粗纱成带性、悬垂性、滑爽性更好,极大地降低了毛丝的数量,同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更好,制品强度及耐候性更好。
国外专业机构对玻璃钢中气泡形成的机理也进行了理论和应用研究,发现只要提高浸润剂中环氧成膜剂对玻璃纤维的粘结力和其本身的表面张力,即可有效减少气泡形成的数量,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水性环氧合成配方及制造方法。 在浸润剂中使用的聚酯成膜剂是由饱和或不饱和的二元酸与二元醇在高温下经缩聚反应制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一般情况下分子结构为线性的,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可以制得由部分交联即部分网状结构的聚酯化合物,在分子主链上,同时含有许多重复的酯键,不饱和双键和亲水基团,亲水基团有璜酸盐、羧酸盐或醚键等。使其具有典型的酯键和不饱和双键特性外,还具有亲水性和自乳化性。
水性聚酯成膜剂的性能随选用的酸醇品种配比而变,可以根据成膜剂的软、硬、韧性、浸透速度、耐碱性、Tg等性能要求进行分子设计。
国内浸润剂配方中常用的从DSM公司进口954/D聚酯乳液即为一个典型的例子,该聚酯乳液分子量高达6000左右,Tg适中,性能优良,效能较为全面的聚酯成膜剂。
为适应不同玻纤品种要求,国外浸润剂原材料生产厂对聚酯成膜剂的研发开展大量工作。就喷射纱而言,国内通常一个厂家只生产一种牌号的喷射纱,而国外大玻纤公司往往生产8-9个牌号的喷射纱,以适应不同用途的需要,如造船用高TEX数喷射纱,要求喷得远,散得开,并适合大供纱量无人化操作使用;又如卫生洁具用喷射纱,要求贴模性好,柔软度高,浸透快等等。各种不同用途喷射纱的技术要求是大相径庭的,国外已为此形成完整的聚酯成膜剂体系,如DSM公司的从951直至956聚酯成膜剂体系。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各种聚酯成膜剂新型二元醇和二元酸不断涌现,开始应用于聚酯成膜剂合成中并可赋以聚酯成膜剂以优异的性能,如硬挺性、韧性、抗拉强度、抗弯强度、苯乙烯中溶解性等,这些新的化工原料有双环戊二醇、新戊二醇、HPHP、CHDM、CHDA三羟甲基丙烷、三羟甲基乙烷、二羟甲基丙酸、四氟苯酐、二溴新戊二醇、四溴双酚A等数十个品种,并形成数百个水性聚酯合成配方。同时国外各大公司在生产浸润剂用聚酯成膜剂时,其合成工艺也趋向精细化,加料及温度控制精度提高并实现数控化,合成工艺从一步法到多步法,使聚酯成膜剂分子链段结构更加合理、规整,分子量也可高达到一万以上。近年来国内浸润剂行业聚酯成膜剂的合成和生产也取得长足进步,部分产品技术性能已接近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并在短切毡、喷射、BMC、SMC纱浸润剂中得以广泛应用。 聚醋酸乙烯酯简称为PVAc乳液是玻纤浸润剂中使用最广泛的成膜剂之一,其优点是价格低廉,粘结剂性能好,容易赋予原丝以良好的硬挺性和切割性。PVAC乳液成膜剂可用于短切毡、喷射、SMC、BMC纱用浸润剂,PVAC乳液可以是非反应性的预交联型的或自交联型的,它的物化性能可以通过分子设计改变,如在分子结构中引入MMA、AA、MAA、MEA、EA、BA等单体制得二元、三元或四元共聚乳液。为增加该类的成膜剂韧性,还可以在合成好的乳液中添加BOP、DOP、磷酸三苯酯等增塑剂。
PVAc作为一种使用历史较长的传统浸润剂成膜,在国外各大玻纤六、七十年代广泛使用,随着玻纤工业对浸润剂成膜剂要求越来越高,近年不断有PVAc新品成膜剂推出,如应用于SMC浸润剂中的苯乙烯中不溶物达95%以上的高交联度、高分子量的PVAc成膜剂。另一方面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各种新的合成单体、尤其是自交联型的单体不断推出,也为新型的PVAc成膜剂合成提供了广阔的基础平台,如带羟乙基、羟丙基、异冰片酯的丙烯酸特殊单体,爽脂肪酸酯、月桂酸酯等等。
国外PVAc成膜剂发展方向或已研制成功新品种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将偶联剂结构引入PVAC主链中,带双键的偶联剂可与PVAc共聚,制得适合于玻纤使用性能优良的PVAc乳液成膜剂。但由于偶联剂反应性低,共聚率r小,合成时需经专门的处理。
(2)、将环氧基团引入PVAc乳液成膜剂,使PVAc成膜剂具有良好的浸透性及与基体树脂的基界面结合力。
(3)、合成聚氨酯改性PVAc乳液成膜剂使其具有良好的弹性韧性,赋予纱线以良好的切割性,对玻纤集束保护作用好。
(4)、合成极高分子量,极高膜强度的PVAc乳液,专用于SMC及BMC纱浸润剂。
在PVAC合成时,其分子设计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通过设计好的滴加程序精确控制不同单体,不同时间段的滴加量,形成成膜剂性能所需的核壳结构及互穿网络结构。
美国国民淀粉几年前在广东东莞建厂,除生产涂料用通用的PVAC乳液外,也生产浸润剂专用的PVAc乳液。国内浸润剂生产厂家也开发出多种新型浸润剂专用PVAc乳液,但相对国外同类产品,在分子量分布,乳液颗粒度分布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乳液耐机械剪切性方面尤为明显,表现在拉丝时单丝涂油器上易结皮,易造成断头飞丝,影响拉丝作业稳定性。 国内目前丙烯酸酯乳液在浸润剂中使用较少,主要应用网格布定型胶等产品。国外圣哥本、日东纺及中国台湾台玻将丙烯酸乳液用于增强热塑性塑料用于玻纤短切纱浸润剂,赋予玻纤以良好的切割性、分散性及流动性,并减少了聚氨酯的用量,降低了浸润剂的成本。
国外,丙烯酸乳液合成时也采用了许多新型的反应单体,通过精确的工艺控制合成出质量有一的具有核壳及互穿网络结构丙烯酸酯乳液。 聚氨酯乳液以其优异的性能,成为浸润剂成膜剂中发展最快的一种新型成膜剂,国内目前还无法大量生产浸润剂专用高质量的聚氨酯乳液,基本上依靠进口,价格昂贵。
水性聚氨酯(PU)是以水作为分散介质的聚氨酯,它可制成水溶性的胶乳型的、乳液型的,它具有聚氨酯国有的高强度、耐磨性、高弹性等优异性能。由于其具有高极性及高化学性能的氨酯基团,对相对化学惰性大的热塑性材料具有很强的粘结力及界面结合能力,所以广泛应用于增强热塑性塑料用玻纤短切纱浸润剂。同时实践证明,在浸润剂配方中只要添加少量的聚氨酯乳液,即可有效提高玻纤纱的集束性、短切性和耐磨性。
聚氨酯乳液通常是由聚醚、聚酯、二元醇与异氰酸酯,先制成预聚体,并用扩链剂扩链,再加水分散制得。国外已形成聚氨酯生产行业,形成产业规模。通过采用不同结构的二元醇,不同品种的异氰酸酯及扩链剂,可以调节氨酯基在分子中的间隔大小及软段硬段比例、合成性能差异很大的聚氨酯乳液。国外浸润剂专用的聚氨酯乳液品种繁多,性能优异,在玻纤浸润剂中应用领域日趋广泛。其主要技术进展如下:
(1)、PU乳液分子量不断提高,膜强度提高。
(2)、采用己内二酯二元醇等新型聚酯及聚醚二元醇,提高PU乳液性能。
(3)、通过采用连续乳化,超声辅助乳化等新型乳化工艺,使PU乳化颗粒分布更为均匀,以适应浸润剂迁移少,甩出率低的要求。
(4)、合成适合玻纤浸润剂需求的非离子型及阳离子型PU乳液。
国外浸润剂成膜剂新品种开发过程中,还借助凝胶色谱、色质联合分析仪、质谱-红外分子仪、差热分析仪、热失重分析仪、莫斯堡尔谱图分析仪、电子探针等大型分析仪器对合成产品进行测试分析,对开发的成膜剂进行分子量及细微结构的分析,如确定双键密度、双键分布、各基团在分子键中位置、各基团相互作用等,从理论层面对成膜剂研发予以指导。
除浸润剂专用成膜剂外,国外专业机构对浸润剂专用润滑剂及有机抗静电剂也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在国内中高端玻纤客户中得到广泛应用。

⑤ 分析二甲醚用什么色谱柱

分析二甲醚要用 PLOT Q 的毛细管色谱柱。能够与液化气中的其他组分分开。

⑥ 轻馏份和粗乙二醇有什么区别

煤焦炭法可制得乙二醇,石油精炼可制得煤油和柴油长链烷烃,这两种溶剂都能作为燃料被氧化点火。但是粗乙二醇可能含水不纯不如航空煤油耐烧。

四醋酸铅氧化邻二醇:二醇可以被四醋酸铅[Pb(OAc)4]氧化,通常在醋酸或苯溶液中进行,反应是定量的,因此也用于1,2-二醇的定量分析。但此试剂能与其他含羟基的分子反应,因此不能用水或醇作溶剂,但少量水,特别是醋酸,对氧化反应并无大碍。

高碘酸氧化邻二醇:

高碘酸(H5IO6)、偏高碘酸钾(KIO4)、偏高碘酸钠(NaIO4)的水溶液可以使1,2-二醇的碳碳键断裂,羟基氧化成相应的醛、酮,并且能够定量的反应。因此根据高碘酸的消耗量可以推知多元醇中所含相邻醇羟基的数目。

反应过程中生成了环状酯中间体。多元醇如果其羟基均处于相邻的位置,在与一分子高碘酸反应后得到α-羟基醛或酮,可进一步与高碘酸反应,其过程和1,2-二醇类似,形成环状酯中间体。对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氧化产物,可简单看做是醇羟基所连接的碳原子之间的碳断裂。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二醇

⑦ 切削液配方成分那里可以检测出来

切削液配方成分检测:
切削液是一种用在金属切削、磨加工过程中,用来冷却和润滑刀具和加工件的工业用液体,切削液由多种超强功能助剂经科学复合配合而成,同时具备良好的冷却性能、润滑性能、防锈性能、除油清洗功能、防腐功能、易稀释特点。

切削液克服了传统皂基乳化液夏天易臭、冬天难稀释、防锈效果差的的毛病,对车床漆也无不良影响,适用于黑色金属的切削及磨加工,属当前最领先的磨削产品。
1、切削液配方
切削液配方主要成分有:乙二醇、四硼酸钠、偏硅酸钠、磷酸钠。
乙二醇:乙二醇乙二醇又名“甘醇”、“1,2-亚乙基二醇”,简称EG。化学式为(HOCH2)�6�0,是最简单的二元醇。
四硼酸钠:四硼酸钠,或称硼砂,分子式Na2B4O7·10H2O,是非常重要的含硼矿物及硼化合物。
偏硅酸钠:偏硅酸钠是普通泡化碱与烧碱水热反应而制得的低分子晶体,商品有无水、五水和九水合物。
磷酸钠:磷酸钠(化学式:Na3PO4)为磷酸盐,是一种无机化合物。
2、乳化切削油配方
乳化切削油配方主要成分有:石油磺酸钠、聚氧乙烯烷基酚醚、氯化石蜡、环烷酸铅、三乙醇胺油酸皂、高速机械油、妥尔油酸钠盐、石油酸钠盐、合成脂肪酸、聚乙二醇、工业机械油。
石油磺酸钠:分子式:R-SO3Na(R=C14~C18烷基);结构式为:RSO3Na、其中R为平均14~18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烷基;溶解性:溶于水而成半透明液体,对酸碱和硬水都比较稳定。
氯化石蜡:氯化石蜡是石蜡烃的氯化衍生物,具有低挥发性、阻燃、电绝缘性良好、价廉等优点,可用作阻燃剂和聚氯乙烯辅助增塑剂。
环烷酸铅:制备方法由环烷酸钠与乙酸铅复分解置换而得。先将环烷酸加水升温至90-100℃,再缓缓加入30%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皂化,至溶液透明,得环烷酸钠,再用乙酸铅复分解置换得粗品,经水洗涤,加热脱水的成品环烷酸铅。
三乙醇胺油酸皂:油酸皂对动植物油、矿物油、机油、石蜡、润滑油等具有良好的清洗能力,并具有很好的防锈能力。
高速机械油:高速机械油又称高速锭子油。轻质机械油的一种,粘度较低的润滑油,由石油馏分经硫酸精制或溶剂精制并加入抗氧剂而得。
合成脂肪酸:合成脂肪酸是以石油产品经化学合成方法制得的脂肪酸。用作制皂的原料。其碳数为10~18,碳数较低的部分用于其他工业。
聚乙二醇:无毒、无刺激性,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并与许多有机物组分有良好的相溶性。
3、防锈极压乳化油配方
防锈极压乳化油配方主要成分有:氯化石蜡、硫化油酸、石油磺酸钡、油酸、三乙醇胺、机械油。
氯化石蜡:氯化石蜡是石蜡烃的氯化衍生物,具有低挥发性、阻燃、电绝缘性良好、价廉等优点,可用作阻燃剂和聚氯乙烯辅助增塑剂。
石油磺酸钡:石油磺酸钡是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缓蚀剂。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一般添加量在1-10%。它具有优良的抗潮湿、抗盐雾、抗盐水和水置换性能,对多种金属具有优良的防锈性能。
油酸:油酸是一种单不饱和Omega-9脂肪酸,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化学式C18H34O2(或CH3(CH2)7CH=CH(CH2)7COOH)。将油酸加氢加成得到硬脂酸。
三乙醇胺:工业品的三乙醇胺含量在80%以上,其余含有1.0%以下的水,2.5%以下的乙醇胺和15%的二乙醇胺以及少量的聚乙二醇等杂质。
机械油:石油润滑油馏分经脱蜡、溶剂精制及白土处理而得的一般质量的润滑油,通常只加抗氧化添加剂。

⑧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和毛细管凝胶色谱有哪些特点

各类色谱的分离机制、质量色谱图。 21.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酮的结构与性质 3)醌 11,条件溶度积;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分离度和分离数:分流进样和柱后尾吹装置;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 2)酚 结构;薄层色谱法及其主要类型、K,碎片离子;碘量法;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固定液的选择,单组分定量及多组分定量(计算分光光度法),加成反应;各种滴定方式及其适用条件、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迈克尔加成) 14、芳香烃类;分离模式的选择.炔烃和二烯烃 1)炔烃 结构和性质(炔氢的反应;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择和控制。 13,即分子振动能级和振动形式;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EDTA配位化合物的特点;气相色谱实验条件的选择、Mg)、试样制备、α-氢的反应;原子吸收的测量;其他荧光分析技术简介;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非光谱法和光谱法。 9;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傅-克反应;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分离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色谱基本理论,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离子色谱法,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及其特征。 2)对映异构的合成及化学手性中心的产生。 7.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银量法的基本原理,精密度与偏差;配位滴定中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相关与回归、分析测定;强酸(碱);高效液相色谱仪.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院【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滴定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半微量,自旋弛豫、马氏规则及过氧化物效应);碳谱和相关谱。 20、质谱系统);沉淀条件的选择、消除反应;氢谱的峰面积(积分高度)与基团氢核数目的关系,亚稳离子、相对比移值,氢焰检测器;色谱分析法的发展,外消旋体。 5;薄层色谱有关的联用简介、磺化,偶合常数、内消旋体和非对映异构体的概念、脱羧与二元酸的热解反应)与酯化反应的机理 ③制备(氧化法.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电化学分析法及其分类、性质和特点、安息香缩合。 2)取代苯的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 3)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萘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气液色谱固定液的分类、酚醚的生成及克莱森重排;高效薄层色谱法,自旋系统的命名;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铁铵矾指示剂法和吸附指示剂法;气相色谱仪的组成及工作流程、酸碱性、I-V 滴定曲线;毛细管电泳的几种主要操作模式.平面色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平面色谱参数、含氧,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三,选择反应监测,测量溶液pH的原理和方法、羟基酸 12、达参反应;指示电极及其分类;离子选择电极基本结构.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Nernst方程式.醇;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重铬酸钾法。 2.氨基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加成反应) 4,二项式分布和色谱流出曲线方程、HOX.色谱分析法概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色谱分析法及其分类和发展、霍夫曼消除规则) 4)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①芳香重氮盐的反应 ②重氮甲烷 5)卡宾 15,构象异构和构型异构、酚及醚类(一)化学分析 1、内标法;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频率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及其计算,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稳定性、烃基化、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3)季铵盐和季铵碱(霍夫曼彻底甲基化反应,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酯缩合反应) 2)β-二羰基化合物的烷基化、极性以及氢键型固定液.酸碱滴定法业【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各种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卤代烃的生成。 ③氧化反应 3)醚 ①醚的结构,干扰与抑制:定性鉴别,仪器(接口;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二元醇的性质,干燥失重,电渗和电渗淌度、醇: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亲合色谱法、硝化、一元弱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酸碱理论 3)光谱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4)各类化合物的命名 2;沉淀的滤过:准确度与误差.烷烃 1)同系列、波数.毛细管电泳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毛细管电泳的基础理论;几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及质谱解析;气相色谱流动相(载气);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 11;分析化学的发展、定量分析方法,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极性、卤代与卤仿反应) ③氧化与还原反应 ④其它反应(魏悌希反应、酚和醚 1)醇 结构,磁等价:单纯开裂和重排开裂,化学位移的表示。 3,毛细管气相色谱系统、溴量法,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实验条件的选择、构型和构象 19、取样.荧光分析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荧光及其产生,影响吸收带的因素;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及性能、多肽:共沉淀,副反应(酸效应,常见的参比电极,相界电位,休克尔规则:电泳和电泳淌度;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及其特点,氧化与脱氢,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和碱的滴定;质谱分析法、多元酸(碱)准确滴定可行性的判断,与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度有关的计算;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即铬酸钾指示剂法。 ②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卤代、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 ②α-活泼氢的反应(羟醛缩合反应、高锰酸钾法.配位滴定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配位平衡;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化学位移、制备与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Na:屏蔽效应。 二、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考试目的《有机化学》是从事药学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必备知识。 16、氧化反应)、硼氢化反应、Nernst方程式和性能、丙二酸二乙酯;定性:非极性:溶剂的分类、硝化.羧酸和取代羧酸 1)羧酸 ①结构和酸性 ②化学性质(成盐反应,待测物质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酚酯的生成及傅瑞斯重排、手性色谱法,脱水反应;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配位效应)系数的含义及计算;常量,溶剂的选择,同位素离子、氧化反应,滴定曲线,紫外吸收光谱法用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及比色法;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还原反应;三种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分析过程和步骤(明确任务、微量和超微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正相;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各部件的作用;挥发法;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灼烧和恒重,每种方法的指示终点的原理,高分子多孔微球。 10、峰高和峰面积;纸色谱法、一元弱酸(碱)、结果计算和表达);强酸(碱)、磺化、制备与化学性质(碱性和铵盐的生成;核磁共振仪、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和吸收峰强度,指示剂.卤代烃 1)分类和结构 2)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常量组分、热导检测器和电子捕获检测器及其检测原理:同离子效应、还原反应;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影响其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及指示剂的选择、消除反应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4)乙烯型和烯丙型卤代烃 9.色谱联用分析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气固色谱用固定相、指示剂、制订计划。 17.有机化学概述 1)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结构理论,复合pH电极.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条件选择,无机含氧酸酯的生成;色谱过程:电磁辐射的概念与特征。 (二)仪器分析 8:积分吸收法;金属指示剂、羧基中羟基的取代反应、呋喃;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分子离子;薄层扫描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测定条件的选择。《有机化学》考试力求科学、微量组分和痕量组分分析)、结构和构象 2)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和卤代反应机理) 3,偏离比尔定律的两大因素;配位滴定的各种方式;检测器及其性能指标.气相色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分光系统和检测器;毛细管电泳仪器的主要部件、洗涤;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分子式的测定,波长、亲电加成(加X2 :总离子流色谱图、酰化和磺酰化:比移值及其与保留因子的关系:电子跃迁类型、结构和构象(环己烷的构象) 2)化学性质(卤代反应、主要部件和性能指标、峰值吸收法、腈水解法;还原反应:原子核的自旋、柯尔柏-施密特反应:归一化法.碳负离子的反应 1)缩合反应(羟醛缩合型反应、含硫;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外消旋体的拆分及烷烃卤代反应的立体化学,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醛的聚合) 2)α,速率理论。 3)制备 6、测量方法及测量误差;化学电池的组成:保留值,范第姆特方程及其各项的含义,纯度检查;溴酸钾法、共价键的参数及断裂方式。重量分析法中的沉淀法,电极分类及常见电极。 有机化学部分一,可疑数据的取舍、共存离子效应,谱线轮廓和谱线变宽的影响因素、盐效应。 4、规范地测评考生的有机基础和综合能力。 8;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疏溶剂理论、色谱系统;基本统计概念;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全二维气相色谱;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定性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断:原子的量子能级,机理,确定终点的方法,酰胺的特性) 2)羧酸衍生物的制备 3)碳酸衍生物和原酸衍生物 13、酰基化及在合成中的应用(乙酰乙酸乙酯、指示剂,显着性检验(t检验和F检验);吸附薄层色谱中吸附剂和展开剂及其选择,β-不饱和醛。 6,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特点,定量分析方法;滴定分析的特点.绪论【基本内容】可以同其他同学交流下羣三一三五四三八九六四本章内容包括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酸效应和配位效应;共振吸收线;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定量分析、HX.羧酸衍生物 1)结构及化学性质(水解.光谱分析法概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表观淌度;载体及其钝化方法,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光谱分析仪器的主要部件;pH玻璃电极构造.立体化学基础 1)对映异构分子的对称性和手性、外标法和内标对比法;永停滴定法的原理、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一元弱酸(碱),电磁波谱的分区;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形成,溶剂的性质(离解性;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其特点、同分异构现象,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非水毛细管电泳、蛋白质和核酸 α-氨基酸的结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区域宽度,溶度积与溶解度。 5;高效液相色谱中的速率理论,液接电位;化学键合相的种类:质子平衡;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中等极性.滴定分析法概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流动相优化方法简介;脂肪烃类、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芳香烃 1)结构与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卤代、含氮有机化合物等的典型光谱;氢谱解析方法.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1)萜类的结构与分类 2)甾族化合物的骨架;红外光谱解析方法及解析示例,滴定误差和林邦误差计算公式.醛和酮 1)醛和酮的结构;各类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有机含氮化合物 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2)胺类化合物结构;阳离子裂解类型;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选择性系数。 3)亲核取代;薄层色谱操作步骤,仪器类型及光学性能、干燥;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扫描模式及所提供的信息、公平。 12,电磁辐射与物质作用的常用术语.环烷烃 1)同分异构、多元酸(碱)的滴定曲线特征,常用酸碱指示剂及混合指示剂;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定量分析方法、噻吩的结构与性质 ②含两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 16、制备与化学性质 ②环氧化物的性质及开环机理 4)硫醇和硫醚 10、铈量法和高碘酸钾法的基本原理;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度和检出限、亚硝酸钠法基本原理及测 定条件。 15.质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醇解和氨解。 18、多糖的结构及性质 17、考试内容 1。 14,毛细管电色谱、碳碳三键的反应) 2)共轭二烯烃 结构和性质(亲电加成) 3)共轭效应 7;综合波谱解析,自旋能级分裂和共振吸收;试样的制备;质谱中的主要离子;称量形式和结果计算。 19、反相键合相色谱法和反相离子对色谱法,色谱分离的前提、吸收峰的位置,一级和二级图谱:毛细管区带电泳,烷基苯侧链的反应(取代、响应机制.烯烃 1)同分异构及构型的表示 2)化学性质催化加氢.杂环化合物 1)六元杂环化合物 ①吡啶的结构与性质 ②喹啉的性质与制备 ③含两个氮原子的六元杂环 ④含氧原子六元杂环 2)五元杂环化合物 ①吡咯;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全扫描、H2SO4、性质及多肽的结构 18,沉淀的形态和沉淀的形成,选择离子监测、制备与化学性质 ①亲核加成反应(与含碳,溶剂强度和选择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中的一些常用术语,对映异构体和构型的表示方法;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简介、特征峰和相关峰、瑞穆-悌曼反应;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与亚硝酸反应、含羰基化合物、制备与化学性质 ①酚羟基的反应 酸性,稳定常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计算:塔板理论;荧光分光光度计.糖类 1)单糖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2)双糖、基本理论、格氏试剂法) 2)取代羧酸卤代酸;配位滴定曲线.周环反应电环化反应、色谱-质谱三维谱及质谱图,毛细管凝胶电泳、傅-克反应)及亲电反应机理;色谱法的分类、分离度、准确,分离效率和谱带展宽及主要影响因素、后沉淀

⑨ 乙二醇轻组份先变红,后变黑为什么

出现腐蚀了,乙二醇在使用过程中会加入水配制成一定浓度,但是有一个缺陷是溶液氧化而腐蚀碳钢,可以找朝阳光大化工解决,有一种添加剂可以解决腐蚀的难题。

⑩ 废旧废聚氨酯和橡胶料怎么处理

1. 前言

聚氨酯,即聚氨酯基甲酸氨酯,英文所写为PU,是有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反应之得的一类主链上带有重复-NHCOO-基团的聚合物的总称。其可发泡性、弹性、耐磨性、耐溶剂性、耐生物老化性等优良性能使其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发展最快的是聚氨酯泡沫塑料,其次是橡胶,合成革等等。

废旧PU材料的回收方法一般有三种:1)材料回收,2)化学回收,3)能量回收。一般采取材料回收的方法回收废旧PU,但对于生产泡沫塑料的厂家来说,由于边角废料占材料的12%-20%左右,常采用的化学方法回收单体。

2. 材料回收

材料回收,即直接回收。它是在不破坏高分子聚合物本身的化学结构,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采用屋里方法加以直接回收利用。废旧PU的材料回收方法包括热压成型、粘合加压成型、挤出成型和用作填料等,而以粘合加压成型为主。

2.1 热压成型

热压成型法是将PU废料在常压下切割成0.5~3mm的颗粒,于140~200℃预热2~12min,然后在高温(185~195℃)、高压(30~80Mpa)、高剪切力作用下1~3min,PU分子间的氨基甲酸酯链节和脲素链节(-NHCONHR)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学键或氢键的方式粘结起来,使PU颗粒结合,压制成成品或半成品。

热压成型废旧PU所得的再生制品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下降较大,而硬度抗撕裂性下降较小,且制品的表面光洁度较差,因此,只适用于对断裂伸长率与表面性能要求不高的领域。如:车轮罩、备轮罩、

挂泥板、小工具箱等客车部件,一般只要求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耐热性和耐老化性。

热压成型法中还有一种热机械降解捏合回收废旧PU的技术,即在热和机械切力的作用后,与某些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树脂)混炼,最后在热压成制品。该技术的要求点是,将回收的废旧PU在捏合机中加热到150℃,使其转化成软化的塑料态,由于捏合产生较大的摩擦热,温度达200℃时,PU发生分解,随后冷却到室温,在粉碎机中粉碎成粉末,再与聚异氰(PI)粉末混合,于150℃,20Mpa下压制成品。这种技术捉拿嘎发生了热机械降解,使聚合物结构高度立体枝化,带有很多官能团,因而易与高浓度PI发生交联反应,得到高硬度制品,其性能类似于硬质橡胶,可制作外壳、工具箱、分装品、底架等厚壁或薄壁产品。

2.2 粘合加压成型

这是废旧PU回收利用种最普遍的方法。其要点是:先将废旧PU粉碎成细片状,涂撒PU黏合剂等,再直接通入水蒸气等高温气体,使PU黏合剂熔融会溶解对粉状的废旧PU粘接,然后加压固化成一定形状的泡沫。

粘合加压成型法对各种废旧PU的回收利用都使有效的,但用于回收利用废旧软质PU泡沫塑料的历史最长,最近也有将此法用于半硬质泡沫塑料、硬质泡沫塑料、反应型聚氨酯等废PU的回收再生。这种方法最大的缺陷是再生厚的泡沫制品性能下降,只使用于做家具及汽车衬里等低档部件,应用面窄,而且工艺繁琐、劳动量大,经济价值也不高。此外,该技术还开始用于废聚烯烃塑料的再生。

2.3 挤出成型

将带皮的PU废料与EPDM(三元乙丙橡胶)、NBR、SBS三类热塑性弹性体混合后,通过挤出机造粒,再采用注射成型、挤出成型或压延成型进行加工,即得成品。文献报道,EPDM、NBR、SBS这些烯烃类多元共聚的橡胶弹性体在制品中对PU起改性作用,由于PU材料的强度主要有氢键力和微晶提供,在高温下氢键完全破坏,材料形成熔体状态,因此,当加入的橡胶弹性体含量较少时,橡胶弹性体与PU以“互穿网络”(英文所写IPN)结构起主要作用,导致屋里机械性能随弹性体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弹性体含量较高时,PU材料强度的氢键力消弱起主导作用,制品的性能随之下降。对于NBR而言,研究表明,这一转折点NBR的含量为PU量的15%。文献还同时报导:NBR与PU的相容性能最好,SBS使用方便且成本低,而抗老化性和综合性能好的是EPDM,这是因为其分子链中物不饱和和双键,且常采用酚醛树脂进行胶粘。

2.4 用作填料

这用方法是将各种PU废料经过刷选、清洗后粉碎成粒径为3mm左右的粒子,然后研磨成180~300μm的粉末,作为填料,混入新鲜的PU原料中制成成品。据美中化学公司报导,废PU作为调料主要用于生产RIM制品,吸能泡沫和隔音泡沫。文献报导,如果将得到的废PU粉末投加到生产原部件的原料中,再次生产相同部件,则由于粉末具有与原料相同的结构,用量可达20%,而最终制品的机械性能没有明显的消弱。在日本,已将废硬质PU泡沫所料用做灰浆的轻质骨材。另外,废PU弹性体粉碎后可用作田径赛场,多用途场地等的弹性层或表面材料。

此外,PU废料的粉末作为填料还可以用于热塑性的塑料中。例如,将PP与PU按1:1的重量比制成成品,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弹性模量均为850N/mm2,但混合料成品的拉伸强度有25MPa降低到9.4~13.8MPa,断裂伸长率有250%降低到25%~35%。

3. 化学回收

PU是由含异氰酸基-NCO的化合物如TDI、HDI与含活性氢的化合物,如ROH、RNH2,通过加聚反应得到的。但这种加聚反应并不是连锁聚合反应,而是逐步聚合反应,即是官能团间的反应。其大分子中含有大量的氨酯键、酯键和醚键其表现为在某些物质,如三乙胺、油酸钾、四氯化锡、环烷酸锌等的催化下聚合反应可以加速。因此,PU的聚合反应是可逆的,控制一定的反应条件,聚合反应可以逆向进行,PU会被逐步解聚为原反应物或其他的物质,然后再通过蒸馏等设备,可以获得纯净的原料单体多元醇、异氰酸酯、胺等。

PU废料的回收技术归纳起来有六种:醇解法、水解法、碱解法、氨解法、热解法、加氢裂解法。各种方法所产生的分解产物不同。

醇解法 PU + HO-R-OH 多元醇混合物

水解法 PU + 水 多元醇+多元胺

碱解法 PU + NaOH 胺+醇+Na2CO3

胺解法 PU + NH3 多元醇+胺+脲

热解法 PU +高温 气态与液态馏分得混合物 (高温、高压)

加氢裂解法 PU +H2 油+气

在所有化学法回收利用PU废料得研究中,醇解法研究得最多,技术比较成熟,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工业规模。

3.1 醇解法以醇类化合物为分解剂,在加热的情况下,PU废料被分解为聚醚多元醇的方法,即为醇解法。醇解法的特点是再生的聚醚多元醇可以直接用于二次发泡制备PU泡沫塑料,其工艺流程如下:

检验回收的PU,粉碎,除去金属物 造粒成5mm左右的粒料 200℃加入二元醇 200℃分解反应2~3小时 用原始多元醇稀释回收用多元醇 冷却储存

根据醇解所用醇解剂、助醇解剂的不同,醇解法又可以分为二元醇解法、醇胺法、醇金法和醇磷法。二又以二元醇解法较为普遍。

二元醇法中所用的主醇解剂常为低分子量的二元醇,如: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助醇解剂为叔胺。醇解反应中,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做催化剂有效的促进醇解反应的进行,减少产物中多元胺的含量。常用的催化剂有Ti[O(CH2)3CH3]4、CH3COOK,前者更有效。得到的产物羟值和粘度较适中,不仅可以用来制造硬质泡沫,还可以用于制造软质泡沫以及其他用途的PU制品。(1)醇解剂种类的影响

阅读全文

与轻质二元醇分析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龙支付使用方法 浏览:413
烧烤烤盘使用方法 浏览:941
两轮特技训练方法 浏览:401
丹参染色鉴别方法 浏览:623
细胞免疫的研究方法 浏览:781
华为云电脑dnf游戏按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77
青光眼自我检测方法 浏览:409
水准测量车站检验方法 浏览:929
阴道冲洗器使用方法图解 浏览:103
快速教小孩算数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440
电容器的容量大小识别方法有哪些 浏览:354
大面积白癜风的最佳治疗方法 浏览:791
戴尔电脑的使用方法 浏览:465
跳绳中学生训练方法 浏览:542
oppoa9手机震动关闭方法 浏览:892
研究作者生平算什么研究方法 浏览:222
防火墙的自定义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0
心律规整测量方法计算题 浏览:753
快速治痛风最好的方法 浏览:442
橱柜平台计算方法 浏览: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