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设计师卡罗·贝利 是谁
卡罗.贝利是意大利室内设计师协会前首席执行官,被誉为生态设计领域的“达芬奇”,现任德立首席设计师。他是一位有着30余年室内设计和建筑行业经验的资深设计师。其时尚、低碳、追求可持续性的设计风格在设计界独树一帜。卡罗长期致力于新旧材料搭配运用和室内设计各领域专业化完美结合的探索研究;在色彩与空间风格的搭配,材料的选择运用,功能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相互支撑等方面都有着精深研究。其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在意大利,在美国纽约、迈阿密和比佛利山庄,他的设计越来越受到社会精英人士的推崇,业已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代名词。
简述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 ① 经验型。所谓经验性方法,是指研究者通过直接接触社会实际而获得关于社会现实的第一手资料的手法,其具体方法包括访谈、观察、实验等。 ② 理论性。所谓理论性特征,是指在现代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中,注重理论对经验研究的指导,并且重点要解决从具体的经验资料到普遍性理论概括的逻辑过程。 ③ 规范性。所谓规范性特征,是指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同时也是社会研究活动的规范体系,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手段,也规范着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 ④ 多样性。所谓多样性特征,是指社会研究方法体系是由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组成的,并且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10、简述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所谓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是指社会研究过程中一般需要采取的各个步骤及其先后次序。 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一般是: ① 确定研究题目阶段、 ② 研究设计阶段、 ③ 收集资料阶段、 ④ 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
③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主要有哪些流派
如果真的有需要的话要耐心一点看..呵呵
政治行为主义理论学派、分析主义理论学派、体系主义理论学派、理性主义理论学派,是现代西方声称与传统政治学理论对立的诸多新的学术思潮中的四大主要流派。
1、行为主义理论学派的开山之作-美国学者本特利所写的《政府过程》中的基本观点,是把政府活动看成是由压力、对抗、冲突以及利益集团相互的争斗所构成的动态过程,而政府则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加以协调使各方妥协,因此,政府行为乃是"活动",而以政府活动为核心的一切政治行为都是集体行为。研究政治学就是要找到使政府政治活动更加有效的途径。本特利的后继者们几乎都把政府看成是一种"活动形式",把政府管理国家的行为看作是利益集团之间争夺所产生的相互压力的必然产物,认为政府行为实质上就是在客观存在的不同利益集团的之间的一种协调行为;政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使这种协调行为有效可靠。斯蒂芬·贝利认为,美国政府制定法律,只不过是通过讨价还价来平衡来自不同利益集团的各种压力的过程。沙茨施奈德等人把政党分解为压力集团的经纪人来研究。爱德华·彭德尔在《民主制度的政治》中干脆把政治制度看作是调节各种利益集团关系的过程。还有的行为主义理论家把政治活动化解为"投标行为"。这类研究十分明显地体现出改善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和资产阶级政府的政治行为的目的性。
2、分析主义理论学派特别强调政治学理论的正确性,而不问产生和发展这种理论的时代背景及其内容。而怎样判断一种政治学理论正确与否?对此他们强调经验调查和逻辑分析。他们把分析、解释政治概念当作研究的主要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现实政治稍远,但就此一学派的实际科研成果来说,也可看出其为资产阶级政府行为寻找最佳方案的目的性来。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分析主义理论学派特别强调对宇宙中的事物的"一一对应关系"加以排比,具有深厚的相对主义色彩。他们不承认有任何东西本来是好的或本来是坏的,他们只承认一些价值,而否定另一些价值。在"一一对应关系"中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实际方案,摈弃一些无价值的实际方案,是分析主义理论学派所追求的。第二,分析主义理论学派注重对政治概念的分析、解释和注释,甚至把演绎法当作政治分析的主要方法。他们大量运用图表、系数、统计指标和代数公式来论证自己的学说,而这种论证是通过寻找那些能够经受住逻辑分析、验证的准确无误的政治学定义、分类、规范,来为创造更严密的政治行为的可控系统服务的。第三,分析主义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费利克斯·奥本海姆、罗伯特·达尔、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率先将政治民主理论分解成诸多推论和假设,并创造了许多推论和假设公式,他们对每一项假设的前提加以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如假设的前提不正确,推论也就是谬误的了。奥本海姆在其《控制与不自由》一文中,把这种用公式进行假设和推论的方式发展至巅峰。这种运用公式进行推论和假设的方式,是试图确立检验现存政治理论正确与否的操作性强的标准,目的也在于改善资产阶级的政治行为。
3、体系主义理论(又称"政治系统论")学派集中批判由威廉、邓宁、乔治·萨拜因、查理·麦基尔韦恩为代表的政治学历史主义,指责其放弃建立关于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运转的系统理论的任务。他们认为,放弃现实的政治价值创造是有害的,这不利于探寻到把理论研究、问题选择、结果的解释包容进去的价值框架。而政治价值是多元化的。多元价值相互关联则形成一个系统。这一学派把政治理论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政治事实,另一个方面是政治价值。必须把这两个方面区别开来,而后再建构一个大的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在所建构的大的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中,要有一个广泛的理论纲领,以此纲领为指导,方可指导理论研究、问题选择和结果检验。由此可见,他们所要建构的这个理论体系须是具有指导现实政治生活实际功能的。为强化这种实际功能,这一学派强调两点:(1)这种体系要有"一套运用的假设", 从"若干假设"出发,演绎出"较狭义的论断",再从这些"较狭义的论断"中演绎出能够由"经验证明"的具体论断,从而巾近现实政治并为现实政治服务。(2)这一理论体系决不可僵硬化,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 以反映并适应实际政治生活的变化。此一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伊斯顿指出:政治学理论如果不能提供一系列判断作为评价政策行为和政治制度的标准的话,这一理论就没有价值。而他们的体系主义理论学派则是创制这些标准的,因而是有价值的。
4、理性主义理论学派则更多地从人对政治生活的具体的主观体验,从政治哲学与政治道德价值方面来探讨政治行为的科学性。他们认为,政治生活归根结底是人的生活的一种。政治行为是人的行为,政治生活是人的生活,对政治生活的任何分析都离不开人的主观体验。而构成或影响人的政治行为、政治生活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和可变的,试图只运用某些自然科学方法去分析复杂的政治现象是不可取的,因为政治活动不是按某种预定公式运行的,不是任何政治行为、政治生活都可以用数字或公式来测量的,想把政治学研究定量化、精确化,是不能反映现实政治生活的本质的,是徒劳的。他们主张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因而他们着重于对政治哲学、政治道德、政治理论与社会目标的关系的研究,着重于对政治理论与政治行为的关系的研究,以期研究确定社会发展目标,弄清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及其原因,寻找出设计或解决的具体方案。
现代西方政治学四大主要流派都注意在研究中以实证主义为指导而采取更加具体化的方法。现代西方政治学四大主要流派都大量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和概念来研究政治学,以求其实证性。来源于20世纪生物学、医学、数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普遍被四大主要政治学流派所运用。数学的量化分析方法、数理逻辑推演方式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被稍加改造后引入政治学研究当中,自然科学的统计指数、运算方式也被它们采纳为研究手段之一。
④ 风险社会的贝克的观点
在贝克看来,工业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财富分配以及不平等的改善与合法化。而在风险社会,我们必须把伤害的缓解与分配作为核心问题。在古典现代性中,财富和权力是其标志性概念,而风险和不确定性则是反思现代性的概念。风险具有四个特点: (1)风险造成的灾难不再局限在发生地,而经常产生无法弥补的全球性破坏。因此风险计算中的经济赔偿无法实现;
(2)风险的严重程度超出了预警检测和事后处理的能力;
(3)由于风险发生的时空界限发生了变化,甚至无法确定,所以风险计算无法操作;
(4)灾难性事件产生的结果多样,使得风险计算使用的计算程序、常规标准等无法把握。
贝克的生态主义视角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生态主义运动成为西方新社会运动的核心力量。民众对工业化造成的环境破坏有了切身的感受。而美苏两个大国的核武器竞争不断升级,给人们的心头罩上了 “核冬天”来临的恐惧。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 4号机组发生了泄漏事故,造成了地区性的灾难,涉及到相邻的几个国家。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变成了现实,也成了风险研究者最关注的问题。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根本目的是要以此为依据来批判和改造“简单现代性”,或者说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新的未来图景,因此他对于风险社会的出现并不悲观,而是认为这些新的风险具有政治反思性,能对制度变革产生推动。 在风险社会,要“再造政治”以应对风险。在他看来,再造政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们必须告别这样的错误观念,即行政机构和专家能够准确地了解对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正确的和有益的。要破除专门知识的垄断。第二,团体参与的范围不能由专家来定,必须根据社会的相关标准开放,实现管辖权的开放。第三,所以参与者必须意识到,决策不是已经制定好的,从外部作出的。要实现决策结构的开放。第四,专家和决策者之间的闭门协商必须传达到或转化为多种能动者之间的公开对话。第五,整个过程的规范必须达成一致,实现自我立法和自我约束。
⑤ 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定量和定性的两大类。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控制实验、问卷调查等等,定性的研究方法也叫做质化的研究方法,常用的就是深度访谈、焦点小组、民族志/田野调查之类的。
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对象的一门学问。它根据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历史实践和现实的实践,从各门自然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中概括出自然科学方法的一般原则,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并从理论上作出系统的阐述,从而构成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部分。
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它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探讨自然科学中广泛使用的观察、实验、模型、假说、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类比等各种方法,以及它们的性质、特点、地位、作用、历史演变和相互关系,并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的原则;②探讨自然科学中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等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③从自然科学历史上重大发现的作出、重要理论的建立和重要概念的形成中得出方法论结论;④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哲学对自然科学认识活动的影响。
⑥ 尼克森贝利 模型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金融市场概论
1.(美)威廉·F·夏普、戈登·J·亚历山大、杰佛里·V·贝利.《投资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美)A.A.格罗佩利、埃森.尼克巴克特着,申海波、鲁昌译,《公司财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美]弗兰克·法伯兹,弗朗哥·莫迪里安尼,迈克尔·费里,《金融市场与机构通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4.[美]威廉·F·夏普,《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5.[美]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马库斯,《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6.博迪,莫顿:《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美]弗兰克·J. 法博奇,弗郎哥·莫迪利亚尼,唐旭等译,《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第二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8.张亦春主编,《现代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9.[美]小詹姆斯 L.法雷尔,沃尔特 J. 雷哈特着,齐寅峰等译,《投资组合管理,理论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10.[美]约翰·马歇尔、维普尔·班塞尔着,宋逢明、朱宝宪、张陶伟译,《金融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1.[英]洛伦兹·格利茨着,唐旭等译,《金融工程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第二章 货币市场
1.[美]詹姆斯·托宾,斯蒂芬·戈卢布,《货币、信贷与资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美]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马库斯,《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3.[美]米什金着,李杨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胡庆康编着,《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美]弗兰克·J. 法博奇,弗郎哥·莫迪利亚尼,唐旭等译,《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第二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7.钱小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结机制及其疏导,金融研究, 2001年 09期,67-73
8.王一萱、屈文洲,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连通程度的动态分析,金融研究, 2005年 08期,112-122
9.周正庆,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中国金融,2004年第1期
10.华仁海、陈百助,国内!国际期货市场期货价格之间的关联研究,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727-742
11.张敬国,我国货币市场运行特征及其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金融经济,2003年第9期
第三章 资本市场
1.(美)威廉·F·夏普、戈登·J·亚历山大、杰佛里·V·贝利.投资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美]威廉·F·夏普,《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3.[美]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马库斯,《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4.[美]弗兰克·J. 法博奇,弗郎哥·莫迪利亚尼,唐旭等译,《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第二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唐旭,《金融理论前沿问题》,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美]小詹姆斯 L.法雷尔,沃尔特 J. 雷哈特着,齐寅峰等译,《投资组合管理,理论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7.王亚民 朱荣林,资本市场发展模式比较:一个风险投资视角,国际金融研究, 2002年 12期,61-66
8.赵明勋,中国资本市场“拉美化”之忧,国际金融研究, 2005年 06期,46-51
9.朱新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开放运行,广西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4-7
10.孙建平,汇率弹性化与资本市场的风险控制,金融研究, 2004年 09期,25-36
11. 张亦春、蔡庆丰,西方私人权益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 2004年 08期,46-53
第四章 外汇市场
1.姜波克,《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美]弗兰克·J. 法博奇,弗郎哥·莫迪利亚尼,唐旭等译,《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第二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美]詹姆斯·托宾,斯蒂芬·戈卢布,《货币、信贷与资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哈继铭,中国利率和汇率问题,国际金融研究, 2006年 01期
5.曹凤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金融研究, 2005年 01期
6.谭雅玲,人民币汇率面临调整压力,农村金融研究, 2005年 06期
7.姜凌、马先仙,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若干问题,金融研究, 2005年 08期
8.范俊杰,论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农村金融研究, 2004年 06期
9.裘元伦,欧元汇率:受四大因素制约,国际金融研究, 2004年 01期
10.高海红,美元汇率和美国“双赤字”, 国际金融研究, 2004年 01期
第五章 衍生市场
1.[美]约翰·马歇尔、维普尔·班塞尔着,宋逢明、朱宝宪、张陶伟译,《金融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英]洛伦兹·格利茨着,唐旭等译,《金融工程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美]约翰·赫尔着,张陶伟译,《期权、期货和衍生证券》,华夏出版社,1997
4.叶永刚主编,《金融工程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美]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马库斯,《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6.叶永刚主编,《衍生金融工具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胡奕明,金融期权衍生技术的新发展,金融研究, 2001年 04期
8.杨峰,海外股指期货市场比较研究,金融研究, 2002年 07期
9.王晋忠、王滨,金融工程与现代投资银行的发展,财经科学, 2004年 第1期
10.陈国辉、李守铎,衍生金融工具对资产本质及其确认的冲击,财经问题研究, 2005年 02期
第六章 利率机制
1. [美]米什金着,李杨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胡庆康编着,《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 姜波克,《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博迪,莫顿:《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 陈学彬等编,《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6. [美]詹姆斯·托宾,斯蒂芬·戈卢布,《货币、信贷与资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7. 陈雨露,赵锡军,《金融投资学》,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年
8. 任兆璋、彭化非,我国同业拆借利率期限结构研究,金融研究, 2005年 03期
9. 沙振林,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模式的探讨,金融研究, 2005年 06期
10. 王一鸣、李敏波,非正规金融市场借贷利率决定行为:一个新分析框架,金融研究, 2005年 07期
11. 李扬、彭兴韵,解析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理念,国际金融研究, 2005年 02期
第七章 风险机制
1. [美]约翰·马歇尔、维普尔·班塞尔着,宋逢明、朱宝宪、张陶伟译,《金融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 叶永刚主编,《金融工程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春峰着,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4. [美]威廉·F·夏普 , 《投资学 第五版》 , 1998年8月第1版
5. [美]威廉·F·夏普,《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6. [美]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马库斯,《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7. 博迪,莫顿: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 冯燮刚、杨文化,风险、风险资本与风险偏好,国际金融研究, 2005年 02期
9. 邓可斌 何问陶,个体理性、风险偏好、社会地位与我国消费增长——基于跨期替代资产选择理论模型的研究,财经研究, 2005年 05期
10. 高全胜,金融风险计量理论前沿与应用,国际金融研究, 2004年 09期
11. 胡志强,中国金融系统风险配置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 2004年 10期
第八章 风险资产定价
1. [美]威廉·F·夏普 , 《投资学 第五版》 , 1998年8月第1版
2. [美]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马库斯,《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3. 宋逢明着,《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4. [美]Stephen A.Ross,Randolph W.Westerfield,Jeffrey F.Jaffe着,吴世农、沈艺峰等译,《公司理财(第5版)》(MBA教材精品译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8月
5. 博迪,莫顿: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美]小詹姆斯 L.法雷尔,沃尔特 J. 雷哈特着,齐寅峰等译,《投资组合管理,理论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7. 靳云汇、刘霖,中国股票市场CAPM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 2001年 07期
8. 韩高龙、李劲松、陈彦斌,基于货币和财富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证券市场导报, 2004年 04期
9. 段续源,CAPM股票定价理论的延展,南开经济研究, 2004年 02期
10. 苏萍,套利定价理论在深圳股市的实证检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 03期
11. 刘霖、秦宛顺,中国股票市场套利定价模型研究,金融研究, 2004年 06期
12. 张淑英、张世英,CAPM和APT模型的比较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1998年 02期
第九章 效率市场假说
1. 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 宋军,吴冲锋,从有效市场假设到行为金融理论,世界经济,2001(10):74-80
3. 韩海平,陶燕红,方兆本,行为金融学综述,经济研究,2002(1):3-10
4. 刘志阳,国外行为金融学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2002(3):71-75
5. 张亦春主编,《现代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6. 宋逢明着,《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7. 李兴绪,上海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 2004年 08期
8. 曲盛恩,我国投资基金市场效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 2004年 07期
9. 赵冬梅、陈柳钦,市场有效性及其检验方法,管理科学, 2003年 03期
10. 管征、谭克、陶欣,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横截面检验:文献综述,现代管理科学, 2003年 08期
第十章 债券价值分析
1. 威廉·F·夏普 , 《投资学 第五版》 , 1998年8月第1版
2. 管志强,附认股权公司债价值分析,数学理论与应用,2004.6
3. 蒋殿春,张新,可转换公司债券定价问题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12月
4. [美]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马库斯,《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5. 林清泉主编,《固定收益证券》,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 类承曜 ,《固定收益证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7. 王一鸣 李剑峰,我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 2005年 01期
8. 赖其男、姚长辉、王志诚,关于我国可转换债券定价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 2005年 09期
9. 谢海玉,我国债券收益率变动分析 ,国际金融研究, 2004年 07期
10. 宋永明,指数化债券的理论与实践,金融研究, 2003年 09期
11. 鲍建平、杨建明,利率期货交易对债券现货市场价格发现的影响分析,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第十一章 普通股定价
1. 布瑞德福特·康纳尔着,张志强,王春香译,公司价值评估——有效评估与决策的工具,2001,华夏出版社
2. 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杰克·默林着,贾辉然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1998,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3. Aswath Damodaran 着,朱武祥,邓海峰等译,投资估价——评估如何资产价值的工具和方法,1999,清华大学出版社
4. [美]威廉·F·夏普,《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5. [美]Stephen A.Ross,Randolph W.Westerfield,Jeffrey F.Jaffe着,吴世农、沈艺峰等译,《公司理财(第5版)》(MBA教材精品译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8月
6. (美)A.A.格罗佩利、埃森.尼克巴克特.《公司财务》.申海波、鲁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 牛凯龙、李永军,我国IPO定价的实证分析,农村金融研究, 2003年 07期
8. 段进东、陈海明,我国新股发行定价的信息效率实证研究,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9. 于增彪、梁文涛,股票发行定价体制与新上市A股初始投资收益,金融研究, 2004年 08期
10. 宋逢明、梁洪昀,发行市盈率放开后的A股市场初始回报研究,金融研究, 2001年 02期
第十二章 远期与期货的定价
1. [美]约翰·赫尔着,张陶伟译,《期权、期货和衍生证券》,华夏出版社,1997
2. [美]约翰·马歇尔、维普尔·班塞尔着,宋逢明、朱宝宪、张陶伟译,《金融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英]洛伦兹·格利茨着,唐旭等译,《金融工程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叶永刚主编,《金融工程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 [美]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马库斯,《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6. [美]小詹姆斯 L.法雷尔,沃尔特 J. 雷哈特着,齐寅峰等译,《投资组合管理,理论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7. 华仁海、陈百助,我国期货市场期货价格收益及波动方差的长记忆性研究,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8. 鲍建平、杨建明,利率期货交易对债券现货市场价格发现的影响分析,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9. 杨星,股指期货合约设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适度保证金的确立,国际金融研究, 2001年 09期
10. 张晋生,股票和期货价格的比较分析,国际金融研究, 1996年 03期
第十三章 期权的定价
1. [美]约翰·赫尔着,张陶伟译,《期权、期货和衍生证券》,华夏出版社,1997
2. [美]约翰·马歇尔、维普尔·班塞尔着,宋逢明、朱宝宪、张陶伟译,《金融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英]洛伦兹·格利茨着,唐旭等译,《金融工程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叶永刚主编,《金融工程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 宋逢明着,《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6. [美]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马库斯,《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7. 胡奕明,金融期权衍生技术的新发展,金融研究, 2001年 04期
8. 解利艳、曹颖,期权定价Black-Scholes模型评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5年 03期
9. 郑振龙、林海,银行资产负债中隐含期权的定价,金融研究, 2004年 07期
10. 丹·拉提莫,实物期权如何帮助确定投资价值,国际金融研究, 2002年 03期
第十四章 投资管理
1. [美]威廉·F·夏普,《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2. [美]小詹姆斯 L.法雷尔,沃尔特 J. 雷哈特着,齐寅峰等译,《投资组合管理,理论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3. [美]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马库斯,《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4. (美)威廉·F·夏普、戈登·J·亚历山大、杰佛里·V·贝利,《投资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5. 博迪,莫顿: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王树娟,中国证券基金最优投资组合,系统工程, 2005年 01期
7. 唐欲静,投资组合业绩评价理论、发展及在中国的应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年 03期
8. 肖奎喜、杨义群,基于风险调整收益的开放式基金业绩评价,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 01期
9. 王骥涛、欧阳丹,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综述,甘肃金融, 2005年 10期
10. 李锐,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运作原理,证券市场导报, 2004年 02期
11. 徐少君,投资组合理论发展综述,浙江社会科学, 2004年 04期
第十五章 金融市场监管
1. 史福厚,《金融监管导论》,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2. 杨德勇,贾奇珍着,《金融监管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3. 蔡浩议着,《抉择: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4. 周英着,《金融监管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5. 谢伏瞻主编,《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6. 赵锡军着,《论证券监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 尹龙,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金融研究, 2005年 03期
8. 江春、许立成,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金融研究, 2005年 04期
9. 王志军,欧盟金融监管的新发展 ,国际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10. 刘夏、蒲勇健、陈斌,混业经营模式下的有效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研究,金融研究, 2005年 09期
11. 尹灼,英国新金融监管体系述评,农村金融研究, 2004年 01期
12. 徐进前,现代金融法律制度变革的潮流——新法案下的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及其启示,金融研究, 2003年 06期
⑦ 现代西方政治学流派有哪些
政治行为主义理论学派、分析主义理论学派、体系主义理论学派、理性主义理论学派,是现代西方声称与传统政治学理论对立的诸多新的学术思潮中的四大主要流派。
1、行为主义理论学派的开山之作-美国学者本特利所写的《政府过程》中的基本观点,是把政府活动看成是由压力、对抗、冲突以及利益集团相互的争斗所构成的动态过程,而政府则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加以协调使各方妥协,因此,政府行为乃是"活动",而以政府活动为核心的一切政治行为都是集体行为。研究政治学就是要找到使政府政治活动更加有效的途径。本特利的后继者们几乎都把政府看成是一种"活动形式",把政府管理国家的行为看作是利益集团之间争夺所产生的相互压力的必然产物,认为政府行为实质上就是在客观存在的不同利益集团的之间的一种协调行为;政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使这种协调行为有效可靠。斯蒂芬·贝利认为,美国政府制定法律,只不过是通过讨价还价来平衡来自不同利益集团的各种压力的过程。沙茨施奈德等人把政党分解为压力集团的经纪人来研究。爱德华·彭德尔在《民主制度的政治》中干脆把政治制度看作是调节各种利益集团关系的过程。还有的行为主义理论家把政治活动化解为"投标行为"。这类研究十分明显地体现出改善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和资产阶级政府的政治行为的目的性。
2、分析主义理论学派特别强调政治学理论的正确性,而不问产生和发展这种理论的时代背景及其内容。而怎样判断一种政治学理论正确与否?对此他们强调经验调查和逻辑分析。他们把分析、解释政治概念当作研究的主要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现实政治稍远,但就此一学派的实际科研成果来说,也可看出其为资产阶级政府行为寻找最佳方案的目的性来。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分析主义理论学派特别强调对宇宙中的事物的"一一对应关系"加以排比,具有深厚的相对主义色彩。他们不承认有任何东西本来是好的或本来是坏的,他们只承认一些价值,而否定另一些价值。在"一一对应关系"中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实际方案,摈弃一些无价值的实际方案,是分析主义理论学派所追求的。第二,分析主义理论学派注重对政治概念的分析、解释和注释,甚至把演绎法当作政治分析的主要方法。他们大量运用图表、系数、统计指标和代数公式来论证自己的学说,而这种论证是通过寻找那些能够经受住逻辑分析、验证的准确无误的政治学定义、分类、规范,来为创造更严密的政治行为的可控系统服务的。第三,分析主义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费利克斯·奥本海姆、罗伯特·达尔、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率先将政治民主理论分解成诸多推论和假设,并创造了许多推论和假设公式,他们对每一项假设的前提加以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如假设的前提不正确,推论也就是谬误的了。奥本海姆在其《控制与不自由》一文中,把这种用公式进行假设和推论的方式发展至巅峰。这种运用公式进行推论和假设的方式,是试图确立检验现存政治理论正确与否的操作性强的标准,目的也在于改善资产阶级的政治行为。
3、体系主义理论(又称"政治系统论")学派集中批判由威廉、邓宁、乔治·萨拜因、查理·麦基尔韦恩为代表的政治学历史主义,指责其放弃建立关于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运转的系统理论的任务。他们认为,放弃现实的政治价值创造是有害的,这不利于探寻到把理论研究、问题选择、结果的解释包容进去的价值框架。而政治价值是多元化的。多元价值相互关联则形成一个系统。这一学派把政治理论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政治事实,另一个方面是政治价值。必须把这两个方面区别开来,而后再建构一个大的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在所建构的大的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中,要有一个广泛的理论纲领,以此纲领为指导,方可指导理论研究、问题选择和结果检验。由此可见,他们所要建构的这个理论体系须是具有指导现实政治生活实际功能的。为强化这种实际功能,这一学派强调两点:(1)这种体系要有"一套运用的假设", 从"若干假设"出发,演绎出"较狭义的论断",再从这些"较狭义的论断"中演绎出能够由"经验证明"的具体论断,从而巾近现实政治并为现实政治服务。(2)这一理论体系决不可僵硬化,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 以反映并适应实际政治生活的变化。此一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伊斯顿指出:政治学理论如果不能提供一系列判断作为评价政策行为和政治制度的标准的话,这一理论就没有价值。而他们的体系主义理论学派则是创制这些标准的,因而是有价值的。
4、理性主义理论学派则更多地从人对政治生活的具体的主观体验,从政治哲学与政治道德价值方面来探讨政治行为的科学性。他们认为,政治生活归根结底是人的生活的一种。政治行为是人的行为,政治生活是人的生活,对政治生活的任何分析都离不开人的主观体验。而构成或影响人的政治行为、政治生活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和可变的,试图只运用某些自然科学方法去分析复杂的政治现象是不可取的,因为政治活动不是按某种预定公式运行的,不是任何政治行为、政治生活都可以用数字或公式来测量的,想把政治学研究定量化、精确化,是不能反映现实政治生活的本质的,是徒劳的。他们主张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因而他们着重于对政治哲学、政治道德、政治理论与社会目标的关系的研究,着重于对政治理论与政治行为的关系的研究,以期研究确定社会发展目标,弄清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及其原因,寻找出设计或解决的具体方案。
现代西方政治学四大主要流派都注意在研究中以实证主义为指导而采取更加具体化的方法。现代西方政治学四大主要流派都大量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和概念来研究政治学,以求其实证性。来源于20世纪生物学、医学、数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普遍被四大主要政治学流派所运用。数学的量化分析方法、数理逻辑推演方式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被稍加改造后引入政治学研究当中,自然科学的统计指数、运算方式也被它们采纳为研究手段之一。
(http://www.learn-qdtvu.com/ResSelf/showcontent.php?filepath=638/04/SJ0409_19408.cnt)
⑧ 《社会研究方法》参考书目有哪些
①卢淑华,1989,《社会统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李沛良,2001,《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③ 戴维·波普诺,1999,《社会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④郑杭生主编,2003,《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⑤刘豪兴主编,2003,《社会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⑥艾尔·巴比,2000,《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复试)
⑦ 袁方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复试)
⑧ 范伟达,2001,《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