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体物理学有何发展
1.天体物理学的毕业去向 。
专业对口的话,天文台,科学研究所,或者学校教授。
2.天体物理学是天文学的分支还是物理学的分支?
偏重于物理方面
Ⅱ 想研究宇宙学需要具备什么知识技能
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数学与物理,这是探索宇宙最主要也是最需要的,数学要计算恒星行星等相关的距离,各自转、围绕转的速度与时间等,物理要知道恒星的内核变化温度,星云温度与引力的大小作用,等,所及的知识面非常广,物理与数学相互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不是天文学家,物理数学反而不那么重要,因为得不到宇宙中的第一手数据,所以,如果你是天文爱好者,则可以从星云黑洞恒星行星、星系。恒星、行星的变化与产生等,从恒星内核的各元素之间的变化,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恒星如何核聚变,如何维持核能量的稳定,黑洞是如何形成,也会知道引力是如何的统治宇宙,同时你也要了解原子的最基本结构,这就要对元素周期表的各元素之间的位置排位,
Ⅲ 高能天体物理学的观测研究
观测和研究表明,银河系中最强的X射线辐射来自于包含有一颗致密星和一颗光学主序星的密近双星系统,其中的致密星体积很小、可以是质量为太阳质量三分之一的中子星,或大于三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其强大的引力吸引着光学主星的表面物质和周围气体,形成一个吸积盘。吸积盘物质被黏滞加热至高温等离子体态,在致密星附近产生和发射X射线,所以双星X射线源大多是热辐射天体,光度量级1030焦/秒。而且,由于光学主星的轨道运动,视向的X射线辐射会有轨道周期的掩食效应。另一类X射线强源发生在磁中子星上,具有强磁场的中子星可是密近双星中的致密星,如武仙座X-1;也可是超新星遗迹中的射电脉冲星,如蟹状星云脉冲星。辐射来自极冠处高能电子在强磁场中的同步辐射,视向强度受到中子星的自转周期的调制,这类天体也被称作X射线脉冲星或γ射线脉冲星。蟹状星云脉冲星的33毫秒周期性脉冲辐射一直延续到10千兆电子伏以上,证明这颗中子星极冠处的磁场强度达到了1012高斯。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是银河系外星系尺度上的强X射线发射体,光度范围1036—1040焦/秒,如果用巨型黑洞的吸积模型解释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强大的能量释放现象,由于有较强的穿透率,X射线的发射即可反映其核心深处的作用规律,接近10千电子伏的X射线发射区已在吸积流进入黑洞视界前的最后稳定区。宇宙γ射线暴是近30年来最有吸引力的一类高能辐射现象,它们的短时标、随机出现的辐射特征很难判定其距离。1997年以来,观测到40多例γ射线暴宿主星系的红移,从而可断定在地球附近观测到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类宇宙γ射线暴,起源于银河系外遥远星系内恒星尺度的爆发,对因此而无法解释的巨大能量的释放可用带喷注的火球模型解释。宇宙中高于100兆电子伏的高能γ射线辐射被认为与早期宇宙演化以及极高能宇宙线(E接近1021电子伏)的传播行为有密切联系。宇宙线与星际氢分子云的相互作用能够解释银河系盘面上很强的弥漫γ射线辐射。逆康普顿散射在许多天体条件下是解释高能γ射线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能够到达地球附近的宇宙线称做初级宇宙线,宇宙线核子在其产生及传播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磁场,包括星系际和星际磁场的偏转和加速作用,初级宇宙线失去了原来的方向,只有在1018电子伏以上的极高能区才有可能保留下原始的信息。现在比较共识的是“费米加速机制”和银河系的漏箱模型:宇宙线核子起源于恒星演化晚期的超新星爆发;能量低于1015电子伏的初级宇宙线以质子成分为主,主要来自于银河系内;能量高于1015电子伏的质子会从银河系中“漏”出,初级宇宙线中重核的比例增加;高于1018电子伏的极高能宇宙线应该起源于银河系外,能谱在1021电子伏以上应该有截断。
Ⅳ 什么是高能天体物理学
高能天体物理学(high-energy astrophysics)是研究发生在宇宙天体上的高能现象和高能过程的学科,是理论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里的高能现象或高能过程一般是指下述两种情形:①所涉及的能量同物体的静止质量相对应的能量来比,不是一个可忽略的小量;②有高能粒子 或高能光子参与的现象或过程。随着类星体、脉冲星、宇宙X射线源、宇宙γ射线源等的相继发现,空间技术和基本粒子探测技术在天文观测中的广泛应用,以及高能物理学对天体物理学的不断渗透,对宇宙中高能现象和高能过程的研究便日益活跃起来。
20世纪60年代人造地球卫星被送上太空以后,对宇宙天体的辐射过程的研究从可见光、射电扩展到X射线、γ射线等高能电磁辐射波段。在高能辐射波段,电磁辐射的波长短到接近或小于一个原子的大小,此时的辐射可像粒子一样深入到物质深层而不再具有光波的反射、折射等波动特性,从而又被称为高能光子。公式 E=hν=hc/λ 描述了这种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适用于整个电磁波谱上光子的能量E、波长λ和频率ν之间的关系。如一个波长为4,000埃(1埃=0.1纳米)的蓝光光子的能量为3.1电子伏;一个波长为1埃的X射线光子能量则为12.4千电子伏;而一个波长小于原子核大小(十万分之一埃)的高能γ射线光子,能量可高于1.24千兆电子伏。因此,这里所说的“高能”,首先是指单个光子的能量高,其次是指辐射的总能量比一般恒星、星系的辐射要大的多,如活动星系核、宇宙γ射线暴等。
中文名:高能天体物理学
外文名:high-energy astrophysics
特征:研究宇宙天体高能现象和高能过程
大类:物理学
Ⅳ 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物理学研究的领域可分为下列四大方面:
1.凝聚态物理——研究物质宏观性质,这些物相内包含极大数目的组元,且组员间相互作用极强。最熟悉的凝聚态相是固体和液体,它们由原子间的键和电磁力所形成。更多的凝聚态相包括超流和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在十分低温时,某些原子系统内发现);某些材料中导电电子呈现的超导相;原子点阵中出现的铁磁和反铁磁相。凝聚态物理一直是最大的的研究领域。历史上,它由固体物理生长出来。1967年由菲立普·安德森最早提出,采用此名。
2.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研究原子尺寸或几个原子结构范围内,物质-物质和光-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三个领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它们使用类似的方法和有关的能量标度。它们都包括经典和量子的处理方法;从微观的角度处理问题。原子物理处理原子的壳层,集中在原子和离子的量子控制;冷却和诱捕;低温碰撞动力学;准确测量基本常数;电子在结构动力学方面的集体效应。原子物理受核的影晌。但如核分裂,核合成等核内部现象则属高能物理。
分子物理集中在多原子结构以及它们,内外部和物质及光的相互作用,这里的光学物理只研究光学的基本性质及光与物质在在微观领域的相互作用。
3.高能/粒子物理——粒子物理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基本组元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也可称为高能物理。因为许多基本粒子在自然界不存在,只在粒子加速器中与其它粒子高能碰撞下才出现。据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标准模型描述,有12种已知物质的基本粒子模型(夸克和轻粒子)。它们通过强,弱和电磁基本力相互作用。标准模型还预言一种希格斯-波色粒子存在。现正寻找中。
4.天体物理——天体物理和天文学是物理的理论和方法用到研究星体的结构和演变,太阳系的起源,以及宇宙的相关问题。因为天体物理的范围宽。它用了物理的许多原理。包括力学,电磁学,统计力学,热力学和量子力学。1931年卡尔发现了天体发出的无线电讯号。开始了无线电天文学。天文学的前沿已被空间探索所扩展。地球大气的干扰使观察空间需用红外,超紫外,伽玛射线和x-射线。物理宇宙论研究在宇宙的大范围内宇宙的形成和演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现代宇宙理论中起了中心的作用。20世纪早期哈勃从图中发现了宇宙在膨胀,促进了宇宙的稳定状态论和大爆炸之间的讨论。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的发现,证明了大爆炸理论可能是正确的。大爆炸模型建立在二个理论框架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原理。宇宙论已建立了ACDM宇宙演变模型;它包括宇宙的膨胀,黑能量和黑物质。
从费米伽玛-射线望运镜的新数据和现有宇宙模型的改进,可期待出现许多可能性和发现。尤其是今后数年内,围绕黑物质方面可能有许多发现。
Ⅵ 天体物理学这个专业学习的内容包括什么,就业方向是什么,哪个学校招收该专业的学生
天体物理学(astrophysics)既是天文学的一个主要分支,也是物理学的分支之一,它是利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天体的形态、结构、物理条件、化学组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天体物理学分为:太阳物理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物理学、恒星天文学、行星物理学、星系天文学、宇宙学、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学等分支学科。另外,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高能天体物理学也是它的分支。
用物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分析来自天体的电磁辐射,可得到天体的各种物理参数。根据这些参数运用物理理论来阐明发生在天体上的物理过程,及其演变是实测天体物理学和理论天体物理学的任务。
天体上发现的某些奇特现象也能启发和推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一些天体所具有的极端条件和宇宙环境为物理学提供了极好的天然实验室。而理论物理学中的辐射、原子核、引力、等离子体、固体和基本粒子等理论,为研究类星体、宇宙线、黑洞脉冲星、星际尘埃、超新星爆发奠定了基础。
Ⅶ 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理论天体物理的基本方法是把地球上实验室范围中发现的规律应用于研究宇宙天体。这种方法不仅对于说明和解释已知的天体现象是有力的﹐而且还可以预言某些尚未观测到的天体现象或天体。例如﹐在1932年发现中子之后不久﹐朗道﹑奥本海默等就根据星体平衡和稳定的理论预言可能存在稳定的致密中子星。尽管这种预言中的天体与当时已知的所有天体差别极大(异乎寻常的高密度等)﹐可是在三十多年后的1967年﹐预言终于被证实。另一方面﹐许多物理学概念首先是由研究天体现象得到的﹐后来又是依靠天体现象加以检验的。例如﹐首先是天体物理学家注意到充满宇宙间的电离物质具有一系列特性﹐这对建立等离子体物理学这门学科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又如﹐热核聚变概念是在研究恒星能源时首次提出的。禁线也是受到天体光谱研究的刺激才得到深入探讨的。
Ⅷ 高能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内容
高能天体物理学研究发生在天体上的这些高能光子的产生机理、辐射特征和物理规律。此外,由于这种辐射与其起源处的宇宙线高能带电粒子存在着密切关联,能够到达地球的宇宙线粒子的能量高,其能谱从10千兆电子伏开始直跨10个数量级,因此也把对高能宇宙线粒子的产生和加速机制的研究纳入高能天体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
宇宙中的高能现象和高能过程是多种多样的,超新星爆发、星系核的活动和爆发、天体的X射线和γ射线辐射、宇宙线和中微子过程(见中微子天文学)等都是明显的例子。此外,在某些天体上,例如类星体和脉冲星等,也有一些高能过程。它们都是高能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高能天体物理学已经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在恒星上可能发生的中微子过程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发现光生中微子过程、电子对湮没中微子过程以及等离子体激元衰变中微子过程等,对晚期恒星的演化有重要的影响;②对太阳中微子的探测发现实验值与理论值有较大的差距;③关于超新星的爆发机制,提出了一种有希望的理论;④超新星爆发可能是宇宙线的主要源泉;⑤在宇宙线中探测到一些能量大于1020电子伏的超高能粒子,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云南站在1972年发现一个可能是质量大于1.8×10-23克的荷电粒子;⑥发现星系核的爆发现象和激烈的活动现象;⑦1973年发现宇宙γ射线爆发,1975年又发现宇宙X射线爆发,二者是70年代天体物理学的重大发现;⑧对超密态物质和中子星的组成、物态和结构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与高能天体物理的观测基础相对应的天文学分支又称高能天文学。由于高能辐射的粒子特性,通常必须采用核探测器进行观测;由于地球大气的屏障作用,高能天文观测只能在40千米以上的高空气球、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上进行。1962年美国的火箭载探测器首次发现了一个光学亮度很弱而X射线通量很强的天体,名叫天蝎座X–1。这一发现说明,宇宙空间中存在着一类以高能电磁辐射为主的天体或天体现象,而且辐射的总能量之大是太阳一类的恒星或普通星系所无法相比的。天蝎座X–1的发现标志着高能天文学的诞生、全波天文观测时代的开始。在以后的40年中,100余颗高能天文卫星被送上太空,现已观测到能量从1千电子伏直至1,000千兆电子伏以上天体的高能γ光子辐射,发现了上万个宇宙X射线源、数百个宇宙γ射线源(包括X射线脉冲星、类星体等一大批高能天体)、宇宙γ射线暴、X射线暴、双星致密星和黑洞的X射线辐射等一系列的高能辐射现象,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宇观世界,高能天文观测本身及其所带动的高能天体物理研究获得了前所没有的迅速发展。
Ⅸ 天体物理方面
天体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天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演化规律的天文学分支学科。
利用理论物理方法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和过程的一门学科。1859年,基尔霍夫根据热力学规律解释太阳光谱的夫琅和费线,断言在太阳上存在着某些和地球上一样的化学元素,这表明,可以利用理论物理的普遍规律从天文实测结果中分析出天体的内在性质,是为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开端。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紧密地依赖于理论物理学的进步,几乎理论物理学每一项重要突破,都会大大推动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前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量子理论的建立,使深入分析恒星的光谱成为可能,并由此建立了恒星大气的系统理论。三十年代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使恒星能源的疑问获得满意的解决,从而使恒星内部结构理论迅速发展;并且依据赫罗图的实测结果,确立了恒星演化的科学理论。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分析宇宙的结构,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1929年哈勃发现了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与距离间的关系,以后人们利用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来分析有关河外天体的观测资料,探索大尺度上的物质结构和运动,这就形成了现代宇宙学。
从公元前129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目测恒星光度起,中间经过1609年伽利略使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天体,绘制月面图,1655~1656年惠更斯发现土星光环和猎户座星云,后来还有哈雷发现恒星自行,到十八世纪老赫歇耳开创恒星天文学,这是天体物理学的孕育时期。
十九世纪中叶,三种物理方法——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广泛应用于天体的观测研究以后,对天体的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天体物理学开始成为天文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促使天文观测和研究不断出现新成果和新发现。1859年,基尔霍夫对太阳光谱的吸收线(即夫琅和费谱线)作出科学解释。他认为吸收线是光球所发出的连续光谱被太阳大气吸收而成的,这一发现推动了天文学家用分光镜研究恒星;1864年,哈根斯用高色散度的摄谱仪观测恒星,证认出某些元素的谱线,以后根据多普勒效应又测定了一些恒星的视向速度;1885年,皮克林首先使用物端棱镜拍摄光谱,进行光谱分类。通过对行星状星云和弥漫星云的研究,在仙女座星云中发现新星。这些发现使天体物理学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905年,赫茨普龙在观测基础上将部分恒星分为巨星和矮星;1913年,罗素按绝对星等与光谱型绘制恒星分布图,即赫罗图;1916年,亚当斯和科尔许特发现相同光谱型的巨星光谱和矮星光谱存在细微差别,并确立用光谱求距离的分光视差法。
在天体物理理论方面,1920年,萨哈提出恒星大气电离理论,通过埃姆登、史瓦西、爱丁顿等人的研究,关于恒星内部结构的理论逐渐成熟;1938年,贝特提出了氢聚变为氨的热核反应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主序星的产能机制问题。
1929年,哈勃在研究河外星系光谱时,提出了哈勃定律,这极大地推动了星系天文学的发展;1931~1932年,央斯基发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方向的宇宙无线电波;四十年代,英国军用雷达发现了太阳的无线电辐射,从此射电天文蓬勃发展起来;六十年代用射电天文手段又发现了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微波背景辐射。
1946年美国开始用火箭在离地面30~100公里高度处拍摄紫外光谱。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为大气外层空间观测创造了条件。以后,美国、西欧、日本也相继发射用于观测天体的人造卫星。现在世界各国已发射数量可观的宇宙飞行器,其中装有各种类型的探测器,用以探测天体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波段的辐射。从此天文学进入全波段观测时代。
天体物理学分为:太阳物理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物理学、恒星天文学、星系天文学、宇宙学、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学等分支学科。另外,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高能天体物理学也是它的分支。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普通恒星。对太阳的研究,经历了从研究它的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化学组成和静态表面结构,到使用多波段电磁辐射研究它的活动现象的过程。太阳风的影响能够为我们直接感受。日地关系密切,所以研究有关地球的科学,必须考虑太阳的因素。
对行星的研究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二十年来,对彗星的研究以及对行星际物质的分布、密度、温度、磁场和化学组成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随着空间探测的进展,太阳系的研究又成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银河系有一、二千亿颗恒星,其物理状态千差万别。球状体、红外星、天体微波激射源、赫比格一阿罗天体,可能都是从星际云到恒星之间的过渡天体。
特殊恒星更是多种多样: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为1~50天,光变幅为0.1~2个星等;长周期变星的光变周期为90~1000天,光变幅为2.5~9个星等;天琴座RR型变星的光变周期为0.05~1.5天,光变幅不超过1~2个星等;金牛座 T型变星光变不规则,没有固定的周期;新星爆发时抛出大量物质,光度急骤增加几万到几百万倍;有的红巨星的半径比太阳半径大1000倍以上;白矮星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一百公斤到十吨,中子星密度更高达每立方厘米一亿吨到一千亿吨。
各种各样的恒星,为研究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提供了样品。另外,天体上特殊的物理条件,在地球上往往并不具备,利用天体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是天体物理学的重要职能。
通过多年研究,人们对银河系的整体图像以及太阳在银河系中的地位,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银河系的直径为十万光年,厚两万光年。通过对银河系恒星集团的研究,建立和证实了星族和银河系次系等概念。对银河系自转、旋臂结构、银核和银晕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属于同一天体层次。星系按形态大致分为五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型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按星系的质量大小,又可分为矮星系、巨星系、超巨星系,它们的质量依次约为太阳的一百万到十亿倍、几百亿倍和万亿倍以上。同银河系一样,星系也由恒星和气体组成三、五个、十来个、几十个以至成百上千个星系组成星系集团,称星系群、星系团。
通过各种观测手段,人们的视野扩展到15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这就是“观测到的宇宙”,或称为“我们的宇宙”,也就是总星系。
研究表明,宇宙物质由化学元素周期表中近百种化学元素和289种同位素组成。在不同宇宙物质中发现了地球上不存在的矿物和分子。
二百多年来,关于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已提出四十多种学说,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学说被认为是完善的而被普遍接受。近三十年来这方面有了很大进展,目前大多数天文学家赞成的恒星演化学说是所谓的“弥漫说”,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恒星是由超密物质转化而成的。
用物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分析来自天体的电磁辐射,可得到天体的各种物理参数。根据这些参数运用物理理论来阐明发生在天体上的物理过程,及其演变是实测天体物理学和理论天体物理学的任务。
除了宇宙线的粒子探测、陨石的实验室分析、宇宙飞行器对太阳系天体的实地采样和分析,以及尚在努力探索中的引力波观测之外,目前关于天体的信息都来自电磁辐射。天体物理仪器的作用是对电磁辐射进行收集定位、变换和分析处理。电磁辐射的收集和定位是由望远镜(包括射电望远镜)来实现的。
从辐射的连续谱可以判断辐射的机制,还可以得知天体的表面温度;从早型星的巴耳末系限上的跳变,可以得知天体的表面压力;由UBV测光系统也可粗略地确定恒星的光度和温度值。从线谱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视向速度、电子温度、电子密度、化学组成、激发温度端流速度。对双星的观测研究,可以得到天体的半径、质量和光度等重要数据。研究脉动变星的光变周期与光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天体的距离。
辐射转移理论是解释已知天象的有力工具,而且还可以预言尚未观测到的天体和天象。以辐射转移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恒星大气理论,以热核聚变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元素合成理论、恒星内部结构理论和天体演化理论,乃是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基础。
理论物理学中的辐射、原子核、引力、等离子体、固体和基本粒子等理论,为研究类星体、宇宙线、黑洞脉冲星、星际尘埃、超新星爆发奠定了基础。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扩大,不仅使人们愈来愈深入地了解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规律,同时也促使物理学在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方面取得进展。氮元素就是首先在太阳上发现的,过了二十五年后才在地球上找到。热核聚变概念是在研究恒星能源时提出的。由于地面条件的限制,某些物理规律的验证只有通过宇宙这个“实验室”才能进行。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微波背景辐射,促进了高能天体物理学、宇宙化学、天体生物学和天体演化学的发展,也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高能天体物理学
high energy astrophysics
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天体上发生的各种高能现象和高能过程。它涉及的面很广,既包括有高能粒子(或高能光子)参与的各种天文现象和物理过程 ,也包括有大量能量的产生和释放的天文现象和物理过程。最早,高能天体物理学主要限于宇宙线的探测和研究,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建立起来的。60年代以后 ,各种新的探测手段应用到天文研究中,一大批新天体、新天象的发现,使高能天体物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高能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脉冲星、超新星爆发、黑洞理论、X射线源、γ射线源、宇宙线、各种中微子过程和高能粒子过程等等。
此外,在某些天体上,例如类星体和脉冲星等,也有一些高能过程。它们都是高能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高能天体物理学已经取得一些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在恒星上可能发生的中微子过程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发现光生中微子过程、电子对湮没中微子过程以及等离子体激元衰变中微子过程等,对晚期恒星的演化有重要的影响;对太阳中微子的探测发现实验值与理论值有较大的差距;关于超新星的爆发机制,提出了一种有希望的理论;超新星爆发可能是宇宙线的主要源泉;在宇宙线中探测到一些能量大于 10电子伏的超高能粒子,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云南站在1972年发现一个可能是质量大于1.8×10克的荷电粒子;发现星系核的爆发现象和激烈的活动现象;
Ⅹ 星系天文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用中等口径的光学望远镜,可对本星系群的一些成员(如大小麦哲伦云、仙女星系)的星系盘、旋臂、星系核、星系晕和星系冕进行分部观察,并对其成员天体(星团、电离氢区、行星状星云、超巨星、红巨星、新星、造父变星)作光度测量和光谱分析。然而,除少数近距星系外,绝大多数星系因距离遥远,呈现为暗弱的小面光源,其微小程度甚至接近于点源。要取得它们的光学观测资料,必须用大口径望远镜和高效能辐射接收装置,而对百亿光年的深空探索还得配备强光力广角设备。要掌握河外天体的射电天图,则必须有大型的射电煜擤o并且还要具备能与光学成像相称的射电分辨技术。河外星系世界的非热辐射和高能过程,正吸引着全球的大型射电仪器和空间探测装置。当代威力强大的各个波段的望远镜都把河外天体作为重要的观察对象,以期在这方面获得更大的进展和突破。星系天文学的主要研究手段是天体物理方法和射电天文方法。此外,星系动力学和统计天文学也是重要的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