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由现象到本质是什么观察方法

由现象到本质是什么观察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07 17:58:39

1. 如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一、范畴定义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表面特征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及其外部联系。
二、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1、对立
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②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却相对稳定的。
③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2、统一
①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内在根据。
②本质不能脱离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三、掌握通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方法
第一,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哥白尼不但汲取别的观测成果,而且自己长期坚持天文观测才提出日心说。
第二,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对现象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
行星运动三定律是谁发现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他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布拉赫坚持观测达20年之久,但不善于理论思维,只留下一堆资料,没有发现规律。

2. 如何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三、分清边界


我们前面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指的是一个人用他的本质方法论来分析现象”,现在我们来谈一谈“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质”是什么


我对这个“本质”的理解是“分清边界”,毛主席对这个“本质”的理解是“实事求是”,我的前总监对这个“本质”的理解是“分类”。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命名,想要表达的涵义其实都是一样的:将现象各种要素分拆归类,剔除掉无关的因素,那么剩下的那些因素就是这一现象的本质。


举一个例子:


“我和孙雷是相识多年的好友了,我俩的感情非常好,好到那种一起上了战场我们原以为相互挡子弹的关系。

去年我俩去月球旅游,碰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邀请我们成为基督教徒,我俩拒绝了。爱因斯坦就变成了一只电热水壶,扬言要弄死我俩。

我俩就赶紧跑,我跑的比较慢,电热水壶快追上我了,眼看着我就要被电热水壶给烫死了,孙雷为了救我转身和电热水壶搏斗起来,不幸丧失了一条腿。

回来后我和孙雷关系更好,他为我丢了一条腿我更觉得亏欠于他。

赶上了美国大选,我支持特朗普,他支持希拉里,我俩谁都说不过谁,我就把他打死了。但我心里对他很愧疚。

昨天我收到一条短信:你好我是希拉里,我现在逃到了加拿大,我在美国的13000亿美元的资产都被冻结,现在需要你给我打5000元人民币作为解冻资金,如果你帮了我,我就带你一起回来造反推翻川普,并封你为美国军事主席,卡号:XXXXX


请问,我应该相信这条短信吗?”


很多人看这个例子都会觉得这个例子太弱智了,这都是哪跟哪儿啊。


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情都是像我们所举的这个幼稚的例子一样,充满了很多无关联、无意义的元素。

想提出一个问题,却说了很多没必要的前提介绍;想论证一个命题,却提到了很多和命题没有逻辑关联的内容。


我们在看待上面这个例子的时候,应该都能知道:是否要相信这条短信只取决于短信内容的真实性,而和“我”与孙雷的关系,什么爱因斯坦,什么我们各自支持谁,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但是,有些人在评价演员时看的不是演技而是吹捧“人品”,评价电影时不评价电影本身非要扯什么男权女权,考虑要不要和老公离婚时不看自己是否忍受不了他的家暴、而是顾忌老公曾借给自己父母一些钱。


很多时候并不是本质很复杂,我们需要花费时间整理才能看到本质。


而是问题的本质很多时候往往都是非常清晰的摆在了你面前的,而很多人却似乎根本看不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反而是在那些根本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纠结。


看不到本质所在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边界意识”。


没有边界意识的人,无法分清楚两个事物之间的“有效逻辑关联”和“泛逻辑关联”的区别。


比如在“要不要和老公离婚”的这个问题上,“你的老公在家暴你”这一点就和问题有着直接的“有效逻辑关联”;

“你老公曾借钱给你父母”“你老公是抗日英雄”“你老公拯救了人类”等等这些就是和问题有着“泛逻辑关联”的要素了。


“泛逻辑关联”指的是:某一因素和主题有着宽泛的、不重要的、逻辑关系。但因为有这种关系存在,会令人们在考虑问题时将这一因素考虑进来,从而形成思维干扰。


但在具体问题上,泛逻辑关联的因素本质上等同于没有任何关联的因素。


比如我们设置一个主题为:“演员靳东”。

我们再设置与此相关的两个因素:“靳东很帅”,和“靳东是个装逼犯”。


那么当我们在讨论“靳东的颜值”这个话题时,“靳东很帅”就是“有效逻辑关联”因素,而“靳东是个装逼犯”就是“泛逻辑关联”因素;


你不能因为你个人不喜欢靳东,就在我们讨论靳东颜值时拿他的人品来说事。


当我们在讨论“靳东的人品”这个话题时,“靳东是个装逼犯”就是“有效逻辑关联”因素,而“靳东很帅”就是“泛逻辑关联”因素;


你不能因为喜欢靳东,就在我们讨论他的人品时,拿他的演技和颜值来洗地。


当然现实情况往往是人们根本不顾前提条件和问题的出发点,他们只是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因素就马上凑上来各说各话。


所以我们会看到那么多的人:在讨论演技的问题下评论人品,在讨论中国强大表现的问题下讽刺中国的软弱,职业选择时不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而只想着怎么讨父母欢心。


所以到这里我可以解释清楚我所表达的“分清边界”的含义了:


分清边界就是确定清楚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中,哪些是和主题相关的“有效逻辑关联”因素,哪些是“泛逻辑关联”因素,哪些是“无逻辑关联”因素。

剔除掉“泛逻辑关联和吴逻辑关联”因素,那么剩下的“有效逻辑关联”因素就是我们要探求的“本质”。


所以在这里,要探求本质,那么“确立主题”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个主题通常指的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或是我们要论述的一个“命题”。


确立主题就是确定观察本质的“角度”,有了角度,才有了出发点,否则你会陷入无意义的混乱分析,看似得到了很多结论,但这些结论并没有什么价值。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先确定了是要讨论“颜值”还是“人品”,才能决定“靳东好帅”和“靳东是个装逼犯”哪一个才是本质要素。



☪四、总结


1.“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是先看到现象,再去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而是一个人先有了他自己的“本质方法论”,再用这套方法论去分析现象。


2.一个人的“本质方法论”是为了他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价值而服务的,所以个人哲学体系必然有其局限性。

但正因为这种局限性,所以他在看问题时才能够更加聚焦,更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形成个人“本质方法论”的方式在于“学习→实践→复盘→优化”这四个步骤的反复运用。


4.探求本质的前提是“确立主题”。有了主题才有了可入手的分析角度,得出具有实用性价值的结论。


5.确定主题之后,对问题的分析就是:将这一问题的各个元素进行归类,包括:“有效逻辑关联因素”,“泛逻辑关联因素”,“无逻辑关联因素”。

剔除掉“泛逻辑关联因素”和“无逻辑关联因素”,剩下的“有效逻辑关联因素”就是我们在探寻的“本质”。





3. 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掌握通过现象认清本质的方法。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表面特征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一、范畴定义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及其外部联系。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二、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1、对立

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②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却相对稳定的。

③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2、统一

①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内在根据。

②本质不能脱离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三、通过现象认清本质的方法

第一,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哥白尼不但汲取别人的观测成果,而且自己长期坚持天文观测才提出日心说。

第二,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对现象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

行星运动三定律是谁发现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他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布拉赫坚持观测达20年之久,但不善于理论思维,只留下一堆资料,没有发现规律。

4. 从现象到本质的具体例子有哪些

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为什么苹果从树上垂直落在地上,为什么高处的东西总是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斜着落下,或者别的方向落下,不是升上去呢,牛顿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本质.
再比如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总是上上下下波动,但是这种变动总是围绕着商品的价值波动,反映了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的本质.
例如现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越来越少了,反映了温室效应在加剧的本质.
等等许多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都是其背后的规律和本质在起作用.

5.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认识方法是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认识方法有如下
第一,要明确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是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是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理象是本质的表现。
第二,要明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
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第三,现象与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的认识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属于主观范畴,因此不能将现象等于感性认识,本质等于理性认识。但二者有一定的联系,即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第四,应该能够运用这些观点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能够联系自身的实际;联系所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当前的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

6.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是什么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或指事物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不断创造条件的过程。实现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只有具备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就是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加工制作。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关键,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凡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都是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典范。
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还要做到:
1.要明确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是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是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理象是本质的表现。
2.要明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3.应该认识到现象与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的认识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属于主观范畴,因此不能将现象等于感性认识,本质等于理性认识。但二者有一定的联系,即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阅读全文

与由现象到本质是什么观察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米荞的食用方法是什么 浏览:647
论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 浏览:90
前列腺癌治疗新方法上海 浏览:755
怎么股癣治疗方法 浏览:97
化学消毒剂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620
越南蒸鸡肉的正确方法 浏览:488
自动水管安装方法图解 浏览:74
仁和雪莲精华使用方法 浏览:75
降血糖的方法图片 浏览:569
色浆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浏览:245
治疗失眠的好方法周教授 浏览:752
三星手机恢复出厂设置的方法 浏览:829
如何改善唇深的方法 浏览:203
地球计算方法最新2012 浏览:491
儿童游泳的正确方法图解 浏览:637
如何用卡纸做灯笼手工制作方法 浏览:346
灭蚁灵分析方法 浏览:953
接触器连接方法和图例 浏览:105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选择 浏览:230
狐臭治疗方法手术 浏览: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