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艾灸都有什么方式方法

艾灸都有什么方式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07 09:46:54

Ⅰ 艾灸的使用方法什么

第一:首先这种那个方法非常的简单,很多患者都可以在家学习和尝试,但是记住一定要先灸左方,再灸右方。这个主要是由于人体的各种机能决定的,所以我们应该对其有所了解。要不然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二:其次艾条点燃以后,需要将燃端插入到温灸棒里面,然后用手去接触然段,感觉起温度,其中温度适中的时候才可开始温灸,要不然由于温度过高会烫伤皮肤,如果温度过低又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第三:最后就是治疗部位的区分了,腹部需要用精油按摩,然后再温灸,首先要用温灸棒在腹部滚动,其次再对穴点进行定点治疗,一般要控制好时间,时间不能太长,正常的时间一般要控制在一刻钟左右,这样效果最佳。


注意事项
通过对其治疗方法的了解以后,我们要知道其中的注意事项,那就是如果感觉身体极度的疲劳的时候,建议不要进行治疗。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要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时间短一点,以后再加大剂量。

Ⅱ 艾灸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才能艾灸

一、直接灸 直接灸的方法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也叫艾炷,直接放于身体穴位和痛处点燃施灸的方法。古代以艾炷灸最盛行。一般艾柱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直接灸有时会产生化脓甚至结痂,古代称为“瘢痕灸”。“若要身体安,三里长不干”说的就是瘢痕灸的作用。通常都要灸到化脓才说明是病邪排出了体外。这种方法由于现代人很难接受,所以应用的不多了,大多用温和灸代替了。

二、悬灸 悬灸使用的工具是艾条。艾条也是用艾绒卷起来的,成圆柱的长条状。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灸5—10分钟,可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以红晕为度。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三、艾灸器灸 艾灸器又叫温灸器,也是一种温灸疗法。艾灸器是现代人通过对艾灸的研究,结合现代科技研发的更适合现代人养生保健的艾灸器具。它的优点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更方便,不用刮灰更节省耗材,更加温和刺激性小,艾烟更少。现在市场多见的有铜制艾灸罐,木制的艾灸盒,还有竹子制成的。效果最好的还是铜质的比较好,在导热性,恒温性,耐用性上都更胜一筹。

四、隔物灸 隔物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又称 “间隔灸”。作为间隔的物品通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灸等。

Ⅲ 常见的艾灸方法有哪些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Ⅳ 艾灸的方法

艾条灸简称艾灸,大致可分为穴位艾灸、局部艾熏和全身艾熏。施灸时离皮肤10~30mm,至皮肤温热发红。

穴位艾灸

取艾条一支点燃后,在穴位上方约10~30mm处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至皮肤温热发红,而又不致灼痛或烧伤皮肤为宜。

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要灸的穴位或患处,进行熏烧)、回旋灸(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也可以配合各种艾灸器使用,如温灸盒、温灸架等,主要是为了固定艾条、使用方便。

局部艾熏

可以用3~6根艾条,用胶带捆成一排,距离皮肤10~30mm,上下来回艾熏。

如痛经,用6根艾条,来回熏小腹至肚脐,一周2次,一次30~40分钟,促进小腹的血液循环。

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条从颈部风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钟左右。在艾熏时,一定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不能受凉。

如腹部受凉、腹泻等,可以用几根艾条熏小腹至肚脐的位置,可以祛寒。

如小孩子遗尿,同时伴有手脚冰凉、面色苍白、舌质淡、舌苔白等症状,可以用1~2根艾条熏肚脐及周围,熏5~10分钟,然后再到背后熏脊柱及肾,可以补气、补肾、祛肾寒。

如有口臭,舌质暗紫或者舌苔发黑,说明脾胃寒气非常重并伴有经络淤阻,可以用3~5根艾条熏小腹到肚脐周围,每天2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一周,口臭就会消失。

全身艾熏

(1)全身熏艾条前要喝生姜红枣桂圆羹,以养生补阴。用3片生姜,10粒红枣(去核),10粒桂圆(去核),加水煮15分钟,倒入粉碎机打成糊状喝下。

(2)将生姜切成薄片,上锅蒸软后备用。

(3)夏季用6~8根艾条(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点燃。

(4)将蒸好的姜片贴在后背上。点燃的成排艾条,保持离姜片半寸到一寸的距离,上下慢慢移动,通常熏30~40分钟。

(5)在小腹及肚脐的周围都贴上姜片,上下熏20~30分钟。

(6)在双小腿的外侧、内侧,从脚踝至膝部上下、来回各熏30~50下。

家庭灸方法:

将艾条一端点燃,让燃端靠近皮肤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温热。将艾条慢慢上提,距皮肤3~4厘米,保持不动。灸时,温热感会使皮肤发红却不灼痛,局部、远端部位还有酸、麻等舒服感觉。

要点:每次选3~5个穴位,每个穴位灸5~10分钟,过多易疲劳,过少达不到温热效果。

艾灸经验:

开始,艾条燃端距穴位不能太远,不然温热感出现太慢。

艾条上提时,速度要快,避免热感中断;患者感觉太热,可上、下、左、右或回旋移动艾条,以连续地温热刺激穴位。

为局部皮肤感觉迟钝者、小儿、老人施灸,可将左手中、食指张开,放在受者穴道两旁,从而感知其局部受热度,随时调节。当患者有痒、发热、痛感时,用手指揉、搓、按帮助缓解不适。

家庭艾灸注意事项:

1、艾灸火力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2.在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两股等皮厚而肌肉丰满处艾灸,灸量可大一点。

3、体质强壮者,灸量可以大;久病、体质虚弱、老人、小儿,灸量宜小。

4、出现晕灸,须立即停灸,让患者头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或喝点温开水,重者掐按人中、内关、足三里。

5、精神紧张、大汗、劳累或饥饿时不宜灸,妊娠期妇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

(4)艾灸都有什么方式方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在艾灸的时候,或艾灸的整个疗程,我们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做好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稍稍有点烫嘴的。

3.艾灸后如果先马上洗手,希望你用热水,高于体温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产后风疾病,灸后30分钟可以着凉水,但是,原则上不要急于用冷水。

4.如果你想怀孕,刚刚灸后就不要马上同房,这时的女性体内环境还很热,不利于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后24-48小时候再进行,不过也是因人而异。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5.大悲,大喜,大怒,这样情绪不稳定,艾灸的效果会打折扣。太饥.太饱都不适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质量,艾绒的好坏取决治疗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极好的艾绒,这样不伤经络,不燥,比较柔和,便于点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么一定要新姜和鲜蒜,保持新鲜。

7.施灸时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是由少至多的,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没有时间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临睡前施灸有助于睡眠。

8.很多人问,艾灸后是否可以马上洗澡。如果是热水,可以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钟后,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灸后的热度也逐渐地挥发和利用,此时在用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9.施灸的反应,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这个时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还可以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10.有的人边灸边吃,这样不好。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么性质的?属寒还是属温,如果艾灸过程中,你边吃边艾灸,对于胃气也是一个挑战。有胃肠疾病的人千万不要这么盲目施救。

11.艾灸的返病现象,在艾灸的过程中,往往有的人很快见效,而有的人迟迟不见效,这要看是什么疾病病长多久另外人与人也不同,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个症状,同一种表现。

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

参考链接:网络-艾灸条

Ⅳ 如何正确艾灸

Ⅵ 艾灸有几种灸法 请介绍各种灸法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临床较常见的有: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2.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

3.艾卷灸。包括艾条灸和温和灸。

4.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地施转施灸。

5.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6.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Ⅶ 如何自己艾灸正确艾灸方法是怎样的

这个我自己有五六年的艾灸经验了。
都是自己在家艾灸呢。
选择合适的时间,就那时候专心感受艾的能量的吸收。
艾灸之后避风,不吃凉的,喝凉的。
选择合适的穴位艾灸的顺序最重要的是选择靠谱的艾条。

Ⅷ 砖家详解,艾灸的方法有几种,你知道吗

艾灸的方法主要有直接灸、悬灸、艾灸器温和灸、隔物灸等四种。这几种艾灸的方法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用点燃的艾绒熏灸人体腧穴,从而起到治病养生的作用。下面详细介绍这几种艾灸的具体方法。

一、直接灸
直接灸的方法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也叫艾炷,直接放于身体穴位和痛处点燃施灸的方法。古代以艾炷灸最盛行。一般艾柱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直接灸有时会产生化脓甚至结痂,古代称为“瘢痕灸”。“若要身体安,三里长不干”说的就是瘢痕灸的作用。通常都要灸到化脓才说明是病邪排出了体外。这种方法由于现代人很难接受,所以应用的不多了,大多用温和灸代替了。

二、悬灸 悬灸使用的工具是艾条。艾条也是用艾绒卷起来的,成圆柱的长条状。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灸5—10分钟,可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以红晕为度。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三、艾灸器灸
艾灸器又叫温灸器,也是一种温灸疗法。艾灸器是现代人通过对艾灸的研究,结合现代科技研发的更适合现代人养生保健的艾灸器具。它的优点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更方便,不用刮灰更节省耗材,更加温和刺激性小,艾烟更少。现在市场多见的有铜制艾灸罐,木制的艾灸盒,还有竹子制成的。效果最好的还是铜质的比较好,在导热性,恒温性,耐用性上都更胜一筹。

四、隔物灸 隔物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又称 “间隔灸”。作为间隔的物品通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灸等。

Ⅸ 艾灸的分类方法

艾条灸(悬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无瘢痕灸----温和灸轮换灸雀啄灸回旋灸发疱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现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袭古代,有医者将其发展为铺灸(将作专节论述);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如用以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但中间不必更换。 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
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足三里穴。
方法: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已发或将发冻疮处,各悬灸3~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若冻疮在上肢或耳朵,必须加灸合谷穴3~5分钟;若冻疮在下肢,必须加灸足三里穴3~5分钟。用本法连续艾灸3天,冻疮不再复发。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感冒:风池,大椎,风府,合谷,肺俞,列缺
急性支气管: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定喘,合谷,足三里
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风门,列缺,大椎,足三里,丰隆
支气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
支气管扩张:孔最,尺泽,膻中
肺结核:肺俞,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肺俞,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
膈肌痉挛: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
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足三里,天枢
胃下垂: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
胃痉挛:天枢,中脘,梁丘,幽门
消化性溃疡: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
肠梗阻: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
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涌泉,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
贫血:足三里,关元
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
心绞痛:心俞,至阳,厥阴俞,膻中,少海,内关
无脉症:心俞,内关,太渊,厥阴俞
糖尿病:关元,太溪
脱肛:长强,百会,足三里
胆囊炎: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
肝硬化: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
遗尿:关元,足三里
尿潴留:三阴交,中极,膀胱腧
前列腺炎: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
前列腺增生(肥大):关元,曲谷,肾腧,命门
阳痿:中极,关元,肾腧,命门
男性不育: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
遗精: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
上热下寒:关元、神阙、 足三里、 血海、 曲池、太溪,每天灸一两个,或者选两个长期坚持
疏通脾胃:中脘
退热:大椎
角膜炎:丝竹空,印堂,风池,太阳

Ⅹ 如何自己艾灸正确艾灸方法是怎样的

自己在家是可以用燃烧的艾条做艾灸的,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不过这种方式不适合新手,不然很容易烧伤,所以大唐艾神艾灸床建议大家先用艾灸盒去艾灸,可以绑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比较安全,也比较有效果。

(10)艾灸都有什么方式方法扩展阅读:

隔盐灸

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

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艾灸

阅读全文

与艾灸都有什么方式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米荞的食用方法是什么 浏览:647
论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 浏览:90
前列腺癌治疗新方法上海 浏览:755
怎么股癣治疗方法 浏览:97
化学消毒剂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620
越南蒸鸡肉的正确方法 浏览:488
自动水管安装方法图解 浏览:74
仁和雪莲精华使用方法 浏览:75
降血糖的方法图片 浏览:569
色浆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浏览:245
治疗失眠的好方法周教授 浏览:752
三星手机恢复出厂设置的方法 浏览:829
如何改善唇深的方法 浏览:203
地球计算方法最新2012 浏览:491
儿童游泳的正确方法图解 浏览:637
如何用卡纸做灯笼手工制作方法 浏览:346
灭蚁灵分析方法 浏览:953
接触器连接方法和图例 浏览:105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选择 浏览:230
狐臭治疗方法手术 浏览: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