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药典规定甾体激素药物检查多采用何种方法
HPLC,即高效液相色谱法
② 药物分析习题甾体激素的官能团呈色反应有哪些
①C17-α-醇酮基的呈色反应:
皮质激素类药物分子结构中C17位上的α-醇酮基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剂四氮唑盐反应而呈色。如醋酸泼尼松在碱性条件下与氯化三苯四氮唑试液反应生成红色。
②酮基的呈色反应:
甾体激素分子结构中含有酮基,如C3-酮基和C20-酮基,均能与2,4-二硝基苯肼、异烟肼、硫酸苯肼等羰基试剂呈色。例如,醋酸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其甲醇或乙醇溶液加新制的硫酸苯肼试液,加热即显黄色。
③甲酮基的呈色反应:
甾体激素分子结构中含有甲酮基乙基活泼亚甲基时,能与亚硝基铁氰化钠、间二硝基酚、芳香醛类反应呈色。其中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可认为是黄体酮的灵敏、专属的鉴别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黄体酮显蓝紫色,其他常用甾体激素均不显蓝紫色,而呈现淡橙色或不显色。
④有机氟的呈色反应:
一些含氟的甾体激素药物(如醋酸氟轻松、醋酸地塞米松等),经氧瓶燃烧法后生成无机氟化物,在12%醋酸钠的稀醋酸中与茜素氟蓝及硝基亚铈起反应,即显蓝紫色。
⑤酚羟基的呈色反应:
C3为酚羟基的雌激素,能与重氮苯磺酸反应生成红色偶氮染料。如JP(13)收载的苯甲酸雌二醇利用该法进行鉴别。
③ 甾体激素按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各分成几类各有什麽特点。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5
④ 甾体激素药物按结构常分为哪几类每类特点
1、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衍生物,如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本类药物多为C21-羟基所形成的酯类。
结构特点是具有21个C原子:A环:具有Δ4-3-酮基;C17:具有α-醇酮基并多数有α-羟基;C10、C13:具有角甲基;C11:具有羟基或酮基;其它:有些皮质激素具有Δ1,6α、9α卤素,16α羟基,6α、12α、16α、16β甲基等。
2、雄性激素及蛋白同化激素:甲睾酮、丙酸睾酮、十一酸睾酮等;蛋白同化激素有苯丙酸诺龙。
结构特点:雄性激素具有19个C原子;蛋白同化激素具有18个C原子(C10上无角甲基);A环:具有Δ4-3-酮基;C17:无侧链,多数是一个β-羟基,有些是由他形成的酯,有些具有α-甲基。
3、孕激素:也称为黄体酮激素或孕酮。典型药物为黄体酮。
中国药典收载有:黄体酮、醋酸甲羟孕酮、己酸羟孕酮、醋酸甲地孕酮原料及制剂;醋酸氯地孕酮原料等。
结构特点:具有21个C原子;A环:具有Δ4-3-酮基;C17:具有甲酮基,有些具有α-羟基,与醋酸、已酸等形成酯(如醋酸甲地孕酮、醋酸氯地孕酮、己酸羟孕酮等);其它:有些具有Δ6、6β-甲基、6α-甲基、6β-氯。
4、雌激素:又称卵泡激素。雌二醇、炔雌醚、苯甲酸雌二醇、戊酸雌二醇、炔雌醇原料及制剂等。
结构特点:具有18个C原子;A环:为苯环,C3上具有酚羟基且有些形成了酯或醚;C10:无角甲基;C17:具有β-羟基或酮基,有些羟基形成了酯,还有些具有乙炔基。
(4)留体激素类药物分析方法应用研究扩展阅读
甾类激素诱导的基因活化分为两个阶段:直接活化少数特殊基因转录的初级反应阶段,发生迅速;初级反应的基因产物再活化其他基因产生延迟的次级反应,对初级反应起放大作用。
如果蝇注射蜕皮激素后仅5~10min便可诱导唾腺染色体上6个部位的RNA转录,再过一段时间至少有100个部位合成RNA,致使大量合成次级反应所特有的蛋白质产物。这类激素作用通常表现为如影响细胞分化等长期的生物学效应。
⑤ 新疆医科大学考研349药学综合有哪些
新疆医科大学考研349药学综合有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
药物化学考试纲要主要以临床重点常用药物为中心,以化学为基础,介绍必须掌握的药物基本知识及药物化学基本原理。
掌握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的基本组成及正确使用;掌握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体内药物分析中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和体内药物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掌握几类典型药物如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类药物、对氨基苯甲酸酯和酰苯胺类局麻药物、巴比妥及苯并二氮杂卓类镇静催眠药物、维生素类药物、甾体激素类药物及抗生素类药物质量分析的基本方法与原理;掌握药物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方法。
掌握药事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药品与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规定,有关药师与执业药师的管理与职业道德,药事组织、体制及其职能,现行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的基本要点,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等各环节的监督管理规定。
⑥ 药物分析在药品质量控制中担任什么任务
你好,我是学药物分析的,很高兴为你回答此类问题,虽然问题内容问得很简单,但是真正学习过此门学科的人就知道,该问题的答案应该很丰富并且涉及的方面很多,不过也不离其宗——分析,别的不多说,现在进入正题。
药物分析在药品的质量控制中担任着最主要的任务。包括药物成品的理化检验,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药物贮存过程中的质量考察,医院调配制剂的快速分析,新药研究开发中的质量标准制订以及体内药物分析等。
首先,是药物成品的理化检验,通过检验,判断药品是否符合药品质量标准的要求,合格的药品方能销售和使用。在药物的生产过程中,为保证产品的质量,需要对原料、中间体、副产物等进行分析监控。对贮存过程中的药品需要定期进行质量考察,以便采用合理的贮存条件和管理方法,保证药品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稳定。在医院调配制剂的快速分析检验同样需要药物分析的手段,以保证其制剂的质量。
其次,在新药的研制开发中,除对新药的合成路线、药理毒理、制剂工艺等进行研究外,还需要进行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即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可能影响质量的因素,设计出药品真伪的鉴别、纯度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并建立新药的质量标难。
此外,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临床药理学以及临床血药浓度监调中,同样需要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对血液、组织、器官中的药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等一系列过程,研究药物的作用特性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寻找活性代谢物,发现先导化合物提供必要的信息。
由此可见,从药物的研制、生产、贮藏、供应、使用到临床血药浓度监测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手段。所以药物分析不仅仅是静态的常规检验,而且要深入到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工艺流程、反应历程和综合评价上进行动态的分析监控,分析方法朝着更加准确、灵敏、专属、快速、多种方法联用,以及连续化、自动化、最优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将使药物分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将会为药物分析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所有这些进展,无疑将大大促进药品质量的提高,进一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日益迫切的需求。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