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历史,研究对象的演变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无论研究哪种心理现象或采用哪种具体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都大致相同。一般包括下列步骤:①提出问题;②查阅文献;③形成假设;④制订研究方案;⑤搜集数据和资料;⑥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处理;⑦结果分析;⑧作出结论。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前3个步骤是选题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提出假设和考虑选择验证假设的途径和手段,考察选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中间两个步骤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制订研究方案,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及其操纵和记录的方法,并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然后搜集论证假设的证据。后3个步骤主要是运用逻辑方法、统计方法和其他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研究中的现象和变化规律作出解释,说明获得的结果与假设的符合程度、形成结论。最后,以论文的形式反映该项研究的成果。因此,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心理学家总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以及研究过程各阶段的要求来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变量和基本研究类型 心理学研究中一般都需要分析3种类型的基本变量,即机体变量、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变量是指可计量处理的条件、因素或特征。人和动物(被试)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如在遗传、发育、动机、智力及人格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统称为机体变量。影响机体反应的种种环境因素,如外界的声音、光线、生活和工作条件、学习环境以及他人的言语、动作、态度等的变化,统称为刺激变量。由刺激引起机体行为上的变化,如反应的速度、次数、正确性、强度等方面的差异,则统称为反应变量。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变量与引起这些变量的各种因素是怎样联系的,通过对这3类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来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根据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对上述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可将心理学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这两种基本类型。
实验研究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的计划改变,观测记录因变量所受影响的一种研究方式。在一般的实验研究中,自变量为刺激,因变量为反应。如果观测到因变量的产生与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改变而引起的,那么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就存在着因果关系。然而,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常常是很复杂的。例如,在一项实验中,奖励办法的改变(自变量)确实引起了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变化,而学习成绩的变化又要通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因此心理学研究还必须考虑这类处于中介地位的机体变量。机体变量虽不属于完全可以事先处理的自变量,但也应当作适当的考虑和处理,如选择智力水平和人格特点相似的被试,以突出自变量的影响。所谓“控制情境”,是指研究者对于自变量严加控制,排除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或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条件都固定不变,否则就难以正确地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相关研究是根据与被试有关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被试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研究方式。一般说来,研究者先选定两个可测量的变量(如年龄、智力、兴趣、学习成绩等),再对被试就这两个变量的测量结果用相关法进行统计计算,然后根据得到的相关系数对研究结果作出解释。相关研究所需的资料通常是由自然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取得的。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阐释变量间存在关联,却不足以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分类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分类。下例即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分类系统。
心理学研究方法图册
资料搜集方法包括实验法、度量法、调查法、观察法和档案法。实验法通常是借助于仪器装置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自然实验是在自然的条件下观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调查法以向被试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口头调查(访谈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观察法是通过对被试言行的观察记录来积累资料的。由于人有意识和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因而心理学还有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自我观察法。心理度量法是指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心理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方法。其中心理量表法可根据制定量表的单位和参照点的种类不同,分为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4种;测量法也称心理测量,内容广泛,形式上可分为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心理物理法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包括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档案法是搜集有关被试的文献资料(如日记、自传等)的一种研究方法。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和对自变量的操纵程度来看,档案法最低,实验法最高。它们所收集到的关于心理事实的资料既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描述性资料。在具体的研究课题中,各种资料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才能表现其应有的科学价值。
资料分析方法包括心理统计学和逻辑思维方法。心理统计法是数理统计在心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它包括描述统计和推理统计。描述统计提出概括性的数据,而推理统计则是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推断总体,即从样本的数据去推断总体的数据。逻辑思维方法是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手段,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化和推理等。
除上述之外,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如文献综述法、个案研究、发展研究和模拟法等。
模拟法是根据某种近似的理论先设计出与心理活动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对模型的实验和研究间接地对原型的性质和规律进行探索。在心理学研究中有多种模型,主要的为潜特征结构模型、数学模型、理论模型和图解模型等。
发展简史和现状 在19世纪初之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心理学属于哲学的一个部分。虽然学者们从哲学的角度对心理现象作过许多推测和描述,但它们还不能称为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以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心理学诞生的同时,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实验法和定量研究法的引入,开始产生了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18世纪末在格林威治天文台工作的天文学家发现,人们报告星体越过望远镜标线的时间略有差异。1822年德国天文学家F.W.贝赛耳测量了刺激出现与反应发生之间的时间,当时称此时间差为人差方程。1850年,H.von赫尔姆霍茨用反应时法测量神经传导的速率。由此,反应时法一直是心理学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见反应时)。其后,G.T.费希纳用数量化的实验法对感觉量和物理量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并在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提出了3种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实验研究方面,除冯特对感觉、知觉等简单心理现象进行过许多研究外,其他的工作还有:C.施通普夫用较严格的实验方法对音响和音的混合等现象作过研究,发表了《音乐心理学》;G.E.缪勒对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象等作过实验研究;H.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作材料,用实验法测量了记忆和遗忘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记忆》一书中提出了记忆研究的基本方法;E.L.桑代克用问题箱以动物作被试,开创了实验动物心理学的研究;等等。在对个别差异的心理测量方面,F.高尔顿对感觉辨别力、反应时等进行了许多测量,发表了《对人类官能及其发展探讨》;J.M.卡特尔编制了对握力、运动速率、感觉辨别力、记忆力等的测验,创造了“心理测验”这一术语;A.比奈以及其助手T.西蒙编制成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等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心理学专业主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心理学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进行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
B. 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特点 区别 步骤 方法 写论文用
简单的用白话说,
案例分析是感性的,它是通过实际事例,分析问题、通过现象看本质,再解决问题、得到推广到其他案例上后的一般解决方法。通过特殊事例寻求共同性,来下结论。它的特点是与实际相结合,可操作性大。但逻辑上不够严谨,理论支持不足。
实证研究是理性的,它是通过反复实验、论证,得到结论。它的特点是逻辑严谨。但很可能脱离实际,可操作性比着案例分析来的小。
一般来说需要两种方法相结合来分析问题,这样能够通过理论框架得到理论支持,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案例分析就是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或通过对某一教学情境的描述或录像回放,引导教师对这个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校本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是专业技术学习和业务培训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管理原理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是促进学习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方法。
"实证研究" 英文对照
empirical research; empirical study;
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证性研究的产生: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就叫观察法。
(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分为有组织与无组织谈话两种。须注意:一是目标明确。二是讲究方式。三是注意利用“居家优势”。四是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心理特点的方法。
(问卷测试,操作测验和投射测验)
(4)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方法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
(5)实验法: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一定的刺激以引发其某种心理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
C. 试论述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代表人物及每个阶段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一、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基本特征
(一)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 16 世纪)
1、考察教育问题的立足点,即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
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
2、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
理论。
3、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4、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
育研究方法思想观点。
(二)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 世纪至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1、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
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
2、教育研究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认识论揉合在一起的,并初步形成了以
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4、反对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 。
(三)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以来)
1、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
2、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
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3、考察这个时期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由于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
主义思潮以及实用主义哲学影响,在研究方法的探讨中,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4、在教育研究方法形成为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
方法也同时取得显着进步。
5、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斯辩证唯物论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
两个因素的影响。
(四)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1、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使科学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
减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
2、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
3、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说明的新事实,出现
了一些佯谬,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产生了现
代科学范畴体系的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
4、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
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日益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二、影响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哲学认识论与教育研究
(二)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研究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教育研究
(四)相关学科的发展与教育研究
(五)社会文化传统与教育研究
D. 请举例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哪些历史奇迹
我觉得应该有很多世界的那几大奇迹,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来说那个时代没有认为是科学技术,但是本质上还是利用了科学技术,说是金字塔,这些东西没有科学技术,是制造不出来的,但是当时肯定没有这个概念,但是事实上已经在利用科学技术手段。
E. 什么是科学问题,根据科学发展史的具体案例分析科学问题的几个主要来源。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去探索。
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与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生命从何时开始?受精卵如何变成人?为什么我们需要睡眠?冰河时代是如何出现的?为什么我们会死亡?科学已经有了飞跃式发展,但直到今天,我们仍有许多重要的难题没有找到答案。2月号《连线》杂志为我们挑选了10个目前仍然找不到答案的科学问题,以及科学家在这些领域的探索和发现。科学家相信,在21世纪这些问题也许有望破解。
把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的科学 。它研究的方向性强,目的性明确,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密切,且直接体现着人的需求。
狭义的应用科学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是直接应用于物质生产中的技术、工艺性质的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一般认为,技术有3种形态:一是抽象形态的技术,即技术科学;二是物化形态的技术,即人所创造的工具、设备、仪器等;三是功能形态的技术,指对客体的加工、改造方法。狭义应用科学是对第三种技术形态的概括和总结,技术科学所具有的特征它也都有,此外,它更明显地体现着心理学、生态学、美学的内容。工程设计程序、劳动对象成型方法、对工艺可靠性的评估方法、保障优化生产的方法、减轻劳动强度和节约材料的方法等,构成了狭义应用科学的基本内容。广义应用科学包括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横向科学的实际运用的研究,如应用社会学、科学管理学、科学政策学、决策方法论、价值分析方法等。当代,应用科学正获得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各种应用学科不断涌现,为基础理论的运用开辟着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1.时间是一种幻觉么?
柏拉图认为时间是持续不断的,伽利略对这种观念表示怀疑,并计算出如何用图表进行表示,所以他能够在物理学领域做出重要的贡献。艾伯特·爱因斯坦说时间只是另一种尺度,是除了上下、左右、前后之外的第四维。爱因斯坦说,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是基于它与环境的关系。古怪之处在于,你行进的越快,时间就过的越慢。他的理论能够做出最根本的解释:过去、现在和将来仅仅是想象构成的,任何事都是由大脑创立的,并不会立即发生。
爱因斯坦统一的时空概念理论上行得通,但实际却很难办到。时间作为第四维,不像其他维那样———其中一个原因,我们只能沿着时间轴朝一个方向走。
2.受精卵如何变成人?
想象一下,你将1英寸宽的黑色方块放在一块空地上,突然这个方块开始自我复制,1变2,2变4,4变8,8变16……这些增殖扩散的方块开始形成一些建筑———围栏、拱门、墙壁、管道等。一些方块变成了电线、聚氯乙烯管道、钢筋建材、木头柱子,一些变成了墙板、镶板面、地毯和玻璃窗。电线开始自动连接成一张复杂无边的网络。最后,一幢100层高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这就是受精卵变成人的一个形象比喻,但是,小方块怎么知道如何建造大楼呢?细胞怎么知道如何造人(或哺乳动物)呢?生物学家过去认为细胞的蛋白质以某种方式携带着造人的说明书,但现在看来,蛋白质更像建造人体大厦的砖砖瓦瓦,或是没有任何建造计划的泥瓦匠,不像携带着建造图纸的设计师。如何形成组织器官的方法一定被写在细胞的DNA上,但是还没有人知道如何将这些信息读取出来。
3.为什么我们需要睡眠?
“如果你偷懒打瞌睡,你就会失去很多”,这是一个容易记住的习语,但是如果生命中没有睡眠的话,将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所有的哺乳动物都需要睡觉,如果剥夺睡眠,它们将会很快死去,比禁食死得更快。这是为什么呢?没有人知道答案。
显而易见,睡眠可以使身体得到休息,但是看电视不是也可以使身体得到休息么?看来这不能解释睡眠的必要性。一种主要的理论认为,我们清醒的时候,大脑中会不断产生某种致命的物质,越积越多,只有睡眠才能够将它们打扫干净;或者也能这么解释,大脑中有某种生存必须的物质,清醒时会逐渐被消耗掉,只有睡眠才能补充这种物质。这么解释的话,睡眠就有意义了。以第一种解释来分析,夜间,大脑进入休息状态,逐渐恢复能量,进入慢波睡眠状态。这时,大脑没有什么负担,可以集中进行垃圾清理工作。
4.为什么安慰剂会起作用?
托·韦格是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家,为了研究安慰剂的功效(现代医学最为神秘的一种现象),他用短促的电脉冲对实验者进行刺激。最近的一次实验中,韦格及其同事用刺激的方法对腕关节进行了24项测试。研究员将一种惰性奶油涂于实验者手腕上,告诉他们里面含有止痛剂,当科学家发出下一组脉冲时,8项测试结果表明疼痛得到显着减少。平淡无奇的奶油就可以使强烈的电刺激效果变得缓和许多,那安慰剂作为现代医学最好的药物,又是怎么产生作用的呢?研究表明,在对因高血压和帕金森病引起的精神不振病人的实验中,30%到40%的病人在服用了假的安慰剂后称感觉良好。假安慰剂都能产生如此神效,真是另人难以相信。
最近一次研究,休斯敦退役军人医疗中心的医生们对一组患有关节炎的病人做了膝关节内窥镜手术,需要削去一些膝盖骨并去除膝关节积水;另一组假装做膝盖并进行包扎。结果疼痛报告显示结果一样。霍华德·波迪是得克萨斯州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并发表过相关方面的着作,他说:“据我看,安慰剂虽然不能起死回生,但大量的实验表明,安慰剂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 5.森林是减缓还是加速全球变暖的速度?
每个人都知道森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吸收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树木越大,数量越多其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也就越多。所以森林是防止全球变暖的一个很好的调节剂。但尽管植物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但地球仍在不断升温。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悖论,未来,森林并不能减缓气候的变化,但随着森林不断遭受毁坏,全球变暖形式将变得更为严峻。
我们不知道以后将会怎样,因为我们对森林本身了解的太少。科学家估计,在所有物种中,有一半的物种生活于森林的这个三维迷宫的树冠层,其中的绝大部分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实际上没有说清楚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指定任何一个高度的1立方米的树冠层中生活有哪些物种。
佛罗里达州新学院的树冠科学家马格瑞特·罗曼说:“在你至少知道森林中生活有哪些物种后,你才能有可能知道更多有关森林的一般性问题。这不仅仅是给它们命名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是常见物种,哪些是稀有物种,这些物种在做什么,在弄清楚这些后我们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研究,弄清森林和地球气候之间的交互关系。”
6.生命从何而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是如何进化来而的。但达尔文的理论却不能解释第一个生物体是如何产生的,这在他看来是一个深深的谜团。是死气沉沉的,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化合物最初创造了生命么?没有人知道。第一个生命体是如何被装配起来的呢?大自然甚至连一点点微小的暗示都没有给出。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谜团越藏越深。毕竟,如果原始的自然条件就可以创造生命的话,那么如今先进的实验室环境应该也能,或者应该非常容易地创造出生命,但是迄今为止所有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国际殊荣诺贝尔奖和来自国际基因工程的100万美元的奖励正在等待研究员在实验室环境下创造生命,但至今仍无人问津。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早期的地球环境存在某种神秘的物质,可以将化合物变成生命,但现在这种物质已经永远的消失了。也有一些研究员提出了与RNA有关的解释,一些含有RNA的物质先形成,再以其为模板制造DNA,但这不能解释第一个RNA是哪里来的。
是上帝或其他高等生物创造了生命么?我们起源于另外的星球,是被外星人运到地球的么?除非生命起源的问题完全被搞清楚,不然这些问题很难得到解答。
7.冰河时代是如何出现的?
科学家称,小规模的冰河时期每2—4万年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每10万年左右发生一次。但他们并不知道其中原因。现行的1920年由塞尔维亚工程师米兰柯维奇提出的理论认为,地球轨道的不规则性改变了它所吸收能量的多少,导致地球突然冷却。虽然这个理论与短期冰河期发生的时间相吻合,但仍旧存在一个很大的不足。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研究表明地球轨道的不规则性对地球所吸收太阳能的影响只占其中的1%或更少,这个微小的影响不可能使地球的气候产生重大突变。密歇根大学的地质和气候学家亨利·伯拉克说:“令人不解的是,是什么在扮演着放大这一作用的角色,是什么以一小数量的太阳能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冰河作用?”
对冰层和海床岩石的研究表明,温度的升降与温室气体的浓度密切相关。但这是一个鸡和鸡蛋的问题。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和减少是气候变化的原因还是气候变化的结果?如果是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如果能弄清这一点,就可大大帮助我们搞清目前全球变暖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但正如俄亥俄州的地质学家马修·萨兹曼所指出的那样,“我们需要知道温室气体在史前时代波动的原因,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一点。”
8.为什么一些疾病会流行起来?
一种流行性疾病———全国性暴发的疾病———实际上只是一种病原体鸿运当头的外在表现。毕竟细菌想要我们人类所想要的一切。细菌世界的成功意味着要使许许多多的人受到它的感染,它们不断生殖,然后使更多人受到感染。细菌如何实现感染的效率取决于它们是怎样工作以及它们的攻击对象———我们人类———抵抗能力如何。例如,HIV病毒喜欢(性关系)滥交,却又装正经的人群,人类喜欢性交,但却不喜欢谈论安全套。另一方面,那些性滥交的人却不会受到埃伯拉病毒的感染。所以文化的改变就像是乘坐喷气式飞机旅行,会使一些人群更容易受到某种之前所含有的疾病的攻击。
细菌中的变化,比如说如果禽流感病毒H5N1从人类基因中获得正确的基因就好像菠菜之于大力水手。但是没有人知道如何预测何时那些细菌会在人群中暴发,所以不要忘记经常洗手。
9.为什么我们会死亡?
当物理学家被问到事物为何死亡这种问题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说这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事物无论它是矿物质、植物或动物,也不管它是一辆凌志汽车、礼冠上的一个贝壳还是细胞壁上的一个蛋白质分子最终都会分解消亡。这种现象发生在人类身上就是使人变老,这也是生物学家的一个研究课题。人变老的原因可能因为DNA遭到了自由基的损害,也可能是因为染色体端粒发生萎缩。就像科学家所称的那样,染色体端粒会随着每次细胞分裂而变小。当染色体缩小到一定长度,细胞就会开始凋衰甚至死亡。
但是若想获得生命何时终结的最佳解释,我们还要求助于生态学家,但他们也只是有一种粗略地计算寿命的办法。基本上说,物种的体形越大,它们体内的能量转换就会越慢,新陈代谢的速率就会越低,而生命也会越长。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很快,也可以很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布瑞恩·安奎斯特教授说:“如果你捡起过一只小老鼠的话,就会发现它的身体晃动得很厉害,而且它的心脏跳得也很快。蓝鲸的心脏就像一个缓慢的音乐节拍器,跳动的声音就像教堂钟声响起的时候那样慢。”
然而二者生命过程中心脏的跳动总次数却是差不多,都是1亿次,但是老鼠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个跳动任务,而蓝鲸却要用大约80年的时间。安奎斯特说:“有一种不变的东西:所有生物的能量生命指数几乎都是相同的。”虽然很多动物的体形比人类要大,但是寿命比我们长的动物却很少。为什么重量较轻的我们可以有这么长的寿命?
10.为什么不能十分准确地预报天气?
数年前,几天后的天气预报是完全不可信的,但现今更为先进的计算机模型使得预报一周后的天气变得精确起来。这对计划如何制定一个商业旅行计划或是否租用一个大帐篷来举行一个婚宴招待会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当你想建造一个计算机模型来预报数十年后或数世纪后的天气时,问题出现了。
1961年,气象学家爱沃德·劳伦兹(在进行一项计算机天气模拟,决定对其中的一个参量采用四舍五入进行计算。这个小小的变化完全改变了天气模型。这成为后来着名的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风暴。劳伦兹的这种做法创立了混沌理论,启发气象学家将尽可能精确的数据输入计算机模型以增长他们的预测区间。但是即使极为精确的数据也不能使我们获得精确的长期性预测结果
F. 科学方法论论文(急用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分析了科学方法论的五种困境:对归纳逻辑的反对、反对方法、当代科学方法论 家的自悖、元方法论的困境以及对评价规则的质疑,指出认清这些困境的目的在于寻求科学 哲 学更深层的理论变革和发展机遇。
【关键词】标准的科学方法论/反归纳/逆归纳/自悖/元方法论标准/无合理性原则
【正文】
综观整个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方面,许多不断涌现的新观念和新理论 ,尤其是以波普尔的否证论、库恩的范式理论为代表的一些科学方法论既为科学哲学本身带 来 勃勃生机,同时又表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成功地应用于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社 会学、法理学、接受美学、语言学、历史、政治、文化等研究领域,使这些研究展示出全新 的分析与境或视野;而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自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哲学却开始走入低 谷,成就平平,反响一般,往日的辉煌似乎已不存在。科学哲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萧条的情 况?这已成为当今科学哲学家十分关注的论题之一。
在笔者看来,这种境况的原因,在于科学哲学在20世纪后期的发展中陷入了重重困境,一 时难以摆脱。然而,正是对这些困境的深入分析,有可能孕育科学哲学理论变革和发展的新 契机,就象19世纪末的物理学危机引发了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一样。因此,目前关键的问 题 是,困境在哪里?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些困境?本文即意在对当代科学方法论的五种重要困境加 以讨论,(注:鉴于学界对困境1、困境2、困境5的一些内容比较熟悉,在此仅对这三种困境只作简要的 补充性说明。)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科学家的信念不是武断的信念,而是尝试性的信念,它不依据权威,不依据直观,而建 立在证据的基础上。”[1]伯特兰·罗素的这一精辟论断道出了标准的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所 在。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构想,标准的科学方法论,一是含有正统的意思,最符合人们思想 中科学方法的“本来面目”或经典模型;二是这种构想往往能把其它方法论吸引过来,并成 为这些方法论所仿效的对象。该标准的科学方法论坚持唯科学方法之用方显科学本色,科学 方法是科学活动的标志,是科学合理性的保证。凭借科学方法,科学家的认识活动就可取得 成功。这里的科学方法是具有程式性或规范性的实证法,尤其是归纳推理,在科学发展与科 学 证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标准的科学方法论(产生于20世纪初)拥有众多的信奉者(包括像罗素在内的逻辑原子主义者、逻辑实证主义者、逻辑经验主义者、一些科学家及社会科学家等),并统治了人们的思想近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受到挑战。许多的 方法论之争都是针对这种标准的科学方法论而发的。
困境1:对归纳逻辑的反对与辩护
继20世纪初“剑桥发明”(注:“剑桥发明”一词是拉卡托斯用来指在经典的归纳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或然性归纳逻辑”。它始于W.E.Johnson,后来C.D.Broad与J.M.Keynes出席Johnson举办的讲座,并发展了他的思想。)之后,卡尔纳普等逻辑经验主义者进一步阐发归纳原理对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赖欣巴赫说:“这个原理决定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从科学中排除这个原理就等于剥夺了科学决定其理论的真伪的能力。显然,没有这个原理,科学就不再有权利将它的 理论和诗人的幻想的、任意的创作区别开来了。”[2]自20世纪初至50年代,他们建立的概 率主义归纳逻辑成为了众多科学哲学家努力探究的核心。
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归纳逻辑,波普尔首先立足于他的否证哲学进行有力的批评,力图重新 解决“休谟问题”(归纳问题)与“康德问题”(划界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按拉卡托斯 的看法,“波普尔的名声就在于它对归纳法的批判”,但波普尔竟对什么是归纳都从未明晰 地说明过,并且前期与后期哲学在归纳问题上很不一致。拉卡托斯认为,归纳逻辑的原始目 的是“从怀疑论中拯救科学知识”,存在着某种归纳原则或拟归纳原理可以把“实在论的形 而上学与方法论的评价、逼真性与确认性联系起来”。[3]
自称是反归纳队伍中“一名上尉”的沃特金斯(J.W.Watkins)认为拉卡托斯的归纳进步观站 不住脚,因为确认评价只报道过去业绩,而逼真评价仅包含将来业绩,我们无法从确认评价 推进到逼真评价。他拒绝所有的非演绎推理,认为一切非演绎推理都具有非转化性。科学知 识可分为多个层次——层次0(感觉报告)、层次1(简单陈述)、层次2(经验概括)、层次3(精确的经验规律)、层次4(科学理论),其中不存在任何合法的从低级层次到较高层次的“归纳 上升”。但从层次0到层次1将包含一个“跳跃”。艾耶尔曾提出,这种“跳跃”可由某种非 归纳性的并能为人们接受的推理来实现。沃特金斯把艾耶尔的这种推理称为“某种拟归纳推 理”[4],并认为波普尔令人遗憾地走向“彻底的”或极端的怀疑论[5]。对于归纳问题,沃 特金斯试图提供一种实用主义的解决方案,并宣称这种方案要比他在《科学与怀疑论》中提 出的论点更为简单和更好。[6]
为摆脱归纳逻辑的困境,(1)赫斯(Mary Hesse)、亨迪卡(Jaakko Hintikka)等自20世纪80 年代对卡尔纳普传统进行修正和完善,赫斯提倡以枚举逻辑作为科学推理最基本的形式,用 它来重新阐释其它形式的归纳逻辑(如科恩的消去式归纳逻辑)。她坚持一种比卡尔纳普允许 更多随条件变化的并处于有限形式中的归纳逻辑,“归纳的核心在于它是一种对综合性理论 系统的研究没有保证获得实用主义知识的最佳途径。”[7](2)科恩(Jonathan Cohen)提出了 非概率主义归纳逻辑。他认为,许多科学哲学家只注意培根归纳的方法论意义,却忽视了它 的逻辑方面——证据的性质及命题之间归纳支持的逻辑关系,他力图用一种成熟的现代逻辑 形式重建培根的归纳。这种新培根式归纳逻辑包含了两个主要因素:(A)相关变量的方法, 该方法表明归纳支持因不同的证据而有不同的等级;(B)一般模态逻辑,“它可以达到对非 外延性的多个等级的形式化”,[8]因为二值等级形式捕获不到非外延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这种模态逻辑可把归纳支持的等级表示为通向“近律性”(Legisimilitude)的阶梯。
赫斯、科恩等人还试图为归纳逻辑提供广泛的成功应用,如科恩出色地将自己的新归纳论 应用到如医学、心理学等一些领域中去,并得出结论:非标准形式的归纳推理也具有与其它 归纳相同的结构([8],P.26)。
对上述争论,牛顿-史密斯(W.H.Newton-Smith)指出:“完全抛弃归纳的波普尔与勉强使用 归纳的拉卡托斯都不能建立起他们各自的方法论与科学目的之间的纽带”[9],在波普尔的 体系中存在着一种否证法与逼真性之间的二难困境。牛顿-史密斯着重阐述了包含“在最终 检验中所需要的其它特殊因素”的“元归纳”(meta-inction)观。([9],pp.224~225)
困境2:反对方法和方法论危机
科学历史主义的兴起促成了这样一种新观念:科学哲学家必须正确对待科学的历史。这种 观念挑战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两个最有影响的方法论钢领(即归纳主义和波普尔纲领)。库恩 本人虽然提出几种评价标准(精确性、简单性及有效性等),但他把这些标准“比喻为像‘深 思熟虑而后行’之类简单而无用的格言”[10],在相互竞争的理论之间的选择取决于主观因 素与客观因素的混合,取决于共同标准和个人标准的混合。
费耶阿本德质疑以往的科学方法研究在实际科学中的可行性,认为探求一种指导科学家从 事理论选择的规则系统的努力虽然具有悠久的传统,但却是失败的。他展示了一幅比库恩更 为激进的图景:(1)“逆归纳”,他认为逻辑经验论的“证明”式归纳与波普的“证伪”式 归纳是归纳这一枚硬币的两面,提出了“逆归纳”(counter-inction)的概念,其中count er-意指在与归纳相对立的方向上行进,在此归纳仅是一个参照物而已。“我们可以通过逆 归 纳法来推进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做两件事:一是提出与公认的并得到高度确证的理论不一 致的新理论(注:标准的科学方法论坚持,新假说必须与公认的理论相一致。费耶阿本德反对这种一致性条件,譬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与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并不一致:重力加速度对前者来说是一个变量,而对后者则是常数。一个科学家要想使自己的观点包含更多的经验内容,就必须引进其它的理论观点,采取理论多元论的立场。),反驳一个理论的证据往往不是借助于事实,而在于提出新理论。理论的进步 并不是一个一致理论的系列,而是一个“日益增长的互不相容的各种可取理论的海洋”。他 认为,专家和外行业余爱好者、诚实者与说谎者一起参与争论会促进科学的进步和文化的繁 荣。二是提出与充分确凿的事实不一致的假说。一个理论所以与证据相冲突,不是因为它不 正确,而是因为证据被污染。要批判这种证据就应当发明一种新的观念体系。“第一步跨出 这一循环,或者创造一种新的概念体系,如一个新理论,它与极小心确立的观察结果相冲突 ,并挫败了最合情合理的理论原则,或从科学之外,从宗教、从神话、从不胜任者的思想, 或从疯子的思想漫游中引入这样一个体系。这一步又是逆归纳的,可见,逆归纳既是一个事 实——离开它科学不能生存,又是科学游戏中一种合法的且又非常需要的行动。”[11](2) 说服人的技巧。库恩曾以“常规科学”意指知识发展中平稳的和逻辑的间歇。费耶阿本德则 干脆否定这种“常规科学”的存在,认为科学决定的作出、理论的接受是一种说服人的事情 ,包括理论支持者的威望、年龄、及参与争论的技巧等(注:在费耶阿本德看来,伽利略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的观察和实验(在《恒星的使者》中对月球的描述自相矛盾,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的演示是失败的),而在于他宣传自己学说的技巧,他说:“伽利略这个善于耍滑头的人比起我们通常对这位肃然起敬的、执着的‘真理探索者’来说是一个远为有趣的人物”。([11],p.68))。因此,费耶阿本德的反对方法实际上是反对科学方法的唯一合法性,并不是取消方法。他坚持各种方法平等的多元方法论。
此外,奎因、普特南、罗蒂、哈金(I.Hacking)等人根据各自的理由坚持,人们所能做的只 不过是描述自然科学家所使用的方法,他们认为,根本不存在容许我们去发掘具有规范性特 征的方法论的余地。在这一系列质疑之下,标准的科学方法沦陷于危机。
困境3:当代科学方法论家的自悖
科学方法论危机“令人沮丧,但要取消方法论还为时早了点”[12],科学方法论者们试图 拯救和重建科学方法论,但结果处于自悖的困境中,这里仅以其中三位为例来说明(参见[19 ],pp.344-351)。
1.拉卡托斯的自悖
拉卡托斯(A) 拉卡托斯力劝科学家作出新颖的预见:如果预见正确,就认为你的理论是进 步的;如果错误,就进行拯救理论硬核的活动;如果不能作出长时间跨度的任何成功预见, 那么你的研究纲领是退化的,应当抛弃。如何知道哪一种方法论是进步的呢?拉卡托斯认为 ,一种方法论应说明“伟大科学家的价值判断”,而要满足这种说明就必须对方法论作出某 种合理的重建。他指出:“在撰写一种历史性案例研究时,一个人应采用下列程序(1)给出 一种理性重建,(2)尽力将这种合理性重建与实际历史相比较,并批判缺乏历史性的合理性 重建及缺少合理性的实际历史。”[13]人们不必关心特殊反常的价值判断,拉卡托斯更“强 调科学研究纲领与方法论研究纲领之间深远的类比,并且强调像‘经验陈述’可被推翻一样 ,规范的‘基础论断’也可被方法论推翻。”[14]即通过规范的方法论来重建科学史,以便 使科学史尽可能合乎理性的目的。这里,拉卡托斯强调的是方法论的规范性、重要性和优先 性。
拉卡托斯(B) 拉卡托斯曾对波普尔的试错法不屑一顾,但他对研究观领中硬核的解释却是 “实际上硬核并不是一出现就是全副武装的……它通过长期的预备性的试错过程而缓慢地发 展。”([13],p.26)这样,我们如何通过襁褓中的硬核来确立研究纲领的存在?如何理解硬 核的无 错的硬性?又如何通过硬核来形成对其它因素或成分的规范力量?对于一个研究纲领 比另一个研究纲领更进步的情形,拉卡托斯认为我们无法接受其中一个研究纲领,进步并不 意味 着 接受;相应地,我们无法凭借方法论来得知科学家接受或抛弃哪个理论,因此拉卡托斯的方 法论已失去了它的规范能力。
2.劳丹的自悖
劳丹(A) 在《进步及其问题》(1977)中,拉里·劳丹提出了与吉尔(A)不同的观点。当在 阐明历史与方法论的相互关系时,劳丹采取了一种直觉主义的方式:“(1)到了譬如1800年 ,接受牛顿力学、拒斥亚里士多德力学是合理的;……(6)在1925年之后接受广义相对论是 合理的;……我将要主张的是存在着一组广泛的人们所坚持并相似于上述情形的规范判 断,这组判断构成了我将称之为我们偏爱的关于科学合理性的前分析直觉(PI)。我们关于这 类情形的直觉可用作评价不同的规范的合理性模型的试金石。”在劳丹那里,这种前分析知 觉的标准是固定不变的,它成为方法论的一种根基。
劳丹(B) 前分析直觉本身毕竟是变化的,受制于一些历史条件。劳丹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开始抛弃他的前分析直觉标准,宣称我们必须完全摆脱对直觉的任何依赖;而致力于建构一 种联结规范性与描述性的规范自然主义(normative naturalism)。
3.吉尔的自悖
吉尔(A) 自20世纪60年代历史学派兴起以来,标准的科学方法论在衰退,但仍有其忠实的 斗士。吉尔就是突出的一位。他坚持科学的哲学与科学史之间的关系不是紧密的,而是一种 基 于利害关系的结合(a marriage of convenience)。他提出了许多反对科学哲学与科学史密 切相连的观点,譬如,他认为循环性问题对理论选择标准的任何历史途径而言都带有尖锐 的挑战性。他说:“设想……历史对理论的理性选择提供经验证据。在这一情形中,这一说 明本身就是一种经验的结论,或广泛地说是一种理论。但要在历史证据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关 于理论选择的理论,一个人就必须总是具有某些理论选择的标准。”[15]这里,吉尔坚持从 历史中获取准则就是用未经证明的假定来论证,结果只能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吉尔(B) 进入20世纪80年代,自然主义激流勇进,吉尔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起初作为 历史反对者的吉尔现在却是历史的一位知心朋友。吉尔在《走向一种统一的科学理论》(198 4)一文中明确指出,方法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就是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之间的这种标准关 系”[16]。按吉尔的自然主义,科学对经验世界建构理论,哲学则对科学世界进行理论化。 这两种理论化遵从相同的方式,都具有历史性的特征。
对上述的自悖,科学哲学家大多采取了批评的态度。拉卡托斯在(A)中对历史的理性重建无 疑受到许多科学历史主义者的反对,如霍尔顿(Gerald Holton)认为拉卡托斯的这种观点令 人难以接受。库恩则称这种观点“一点也不是历史,而是制作实例的哲学。”而拉卡托斯在 (B)中对方法论规范能力的取消无疑是较(A)更加远离科学方法论。
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认为,劳丹、吉尔提出的自然主义经不起推敲,因为自然不 会欺骗,不会犯错误。而科学家却不然,他完全可能这么做。再如,引力理论不允许一个真 实的逆实例的存在,但在合理性的正确理论之下却可以存在大量不合理行为,正如在我们 正 确的道德信念(即谋杀是错的)之下仍存在着谋杀者的谋杀活动一样。吉尔从(A)到(B)的转变 表明他从对科学方法论的坚持变为对历史因素的侧重。与吉尔相反,劳丹从(A)到(B)的转变 则说明他进一步疏远历史而亲近(方法论的)规范性。
困境4:元方法论层次上的困境与无合理性原则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方法论的重心开始向元方法论转移。
什么有资格构成科学方法的标准?这一问题是促成科学方法论重心转移的核心问题之一。西 格尔认为,要为科学方法寻求一种确定的唯一程序是错误的,不存在确保科学合理性的程序 ,而只有对证据的承诺。[17]多数当代科学方法论者对元方法论研究的必要性确信无疑。但 出人意料的是,劳丹否定元方法论存在的价值。他认为,历史主义学派的元方法论是,对一 种科学方法的评价要依据它在多大程度上能把过去科学家的选择再现为合理的,而这种元方 法论没有正确对待这样的事实:科学家的目的和背景信念都因人而异,尤其在不同于我们的 科学时期时就更是如此。如果科学家的目的在某些重大方面随时间发生变化,我们就没有理 由 希望用我们的方法去衍涵关于具有不同目的的活动者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的任何东西。无论 合理性是什么,它都具有特定的活动者与特定与境。劳丹认为,元方法论就是方法论的认识 论,它如果存在则不应视为绝对命令,而应看作假言命令,我们在竞争的方法论中进行选择 的方式与我们在竞争的经验理论中选择的方式完全相同。因此,我们不需要关于方法论的一 种 特殊认识论。([12],pp.19-31)劳丹虽然宣称否定元方法论,但事实上仍建立了自己的元方 法论(注:对此许多科学哲学家都给予了肯定。西格尔(1990)、沃勒尔(1988)、多普尔特(Gerald Dopplet)(1990)、列普林(J.Leplin)(1990)等对劳丹的元方法论作出了各自的评论。)。劳丹建立的网状模型理论本身就是对一种元方法论理论的建构,并引起了元方法论 层次上的一系列争论。沃勒尔尖锐地指出,劳丹的网状模型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种二难困境: “或者存在着一个方法论原则的不变的核心M[*],或者一切都是变动的。有这样的一介M[*] ,网状模型则是旧的塔式模型的一种精致论述或注释性变换;若没有这样一个M[*],该模型 陷入相对主义。无论那一种方式,劳丹的‘第三’选择都作为一种独立的、具有竞争性的立 场而被排除。”[18]
罗伯特·布朗认为元方法论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公正地对待历史,(2)公正地对 待概念性东西。”[19]他认为,劳丹与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都试图对(1)给出必要而充分的 条件;加伯(D.Garber)及其他先验的方法论者集中于(2)。他们都是片面的。基于科学的实 际 历史,布朗提出了如下的一种规范的元方法论标准(R):“若(其他方面都相等)某方法论使 其理论性重建与规范性重建符合最多的科学史片段,同时与相关的独立的社会理论相谐调, 那么该方法论是最好的。”([19],p.355)
布朗认为,上述标准作为评价相互竞争的方法论提供了一种元标准。这种标准具有许多值 得我们赞赏的优点:首先,这一元标准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即科学史必须在某种意义上被 认为是理性的。该标准使科学史中的合理性扩大到最大的程度。其次,布朗宣称该标准(R) 克服了劳丹的前直觉观点的所有弱点,如,非比较性、基础主义、对直觉的依赖性、历史在 检验中的无地位性。第三,这种元标准在形式上相似于宽容性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 。宽容性原则试图最大程度地扩大真理性,而(R)则试图最大程度地扩大合理性。第四,这 种 元标准被一种无合理性原则所支持。
无合理性原则(arationality principle)是一种类似于宽容性原则的方法论原则,即从人 类活动的可能选择性解释中选择一个更好的解释。无合理性原则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 当面临在一项活动的合理解释与其它解释(如心理学与社会学说明)之间进行选择时,我们应 选择合理性的解释。好的解释就是一种活动原因,是一种好的理由,譬如,对为何爱因斯坦 在1905年抛弃牛顿的理论,我们有两种相互竞争的解释:一是认为爱因斯坦这样做是因为他 的狭义相对论更好的符合有效的证据;二是认为爱因斯坦抛弃牛顿理论是因为他要反叛他的 前 辈,并推翻其最基本的概念,即父子之间、代代之间冲突的情景。对这两种解释,无合理 性原则告诉我们应选择理性的那一种,即爱因斯坦依据第一种理由去活动。第二层,无合理 性原则并非坚持惟有心理——社会因素在起作用,而是说人们通常对一定活动找不到理性的 解释,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必须诉诸于心理——社会(或其它“外在的”)的原因。
在布朗看来,元标准(R)与无合理性原则都试图最大程度地增大合理性,这是两者的共同之 处。因此,元标准(R)可以从无合理性那里得到支持。但两者又不能完全等同;元标准(R)是 一 种在相互竞争的方法论之间进行选择的标准,无合理性原则却假设了一种特定的合理性。
困境5:质疑“评价规则的恒定性论题”
就像弗雷格等人建立演绎逻辑的有效不变的通则一样,20世纪初卡尔纳普等逻辑经验主义 者及迪昂、鼓加勒等法国约定论者都极力寻求归纳逻辑的不变原理或统治科学理论评价的恒 定规则。这种规则不包含任何容易引起争论的关于世界本体的形而上学假设,同时又必须是 普遍存在的、抽象的、理论性的。无论是归纳推理还是演绎推理,都可能有时是无效的,科 学评价有时也是错误的,甚至某种不正确的评价可能贯穿于整个历史过程之中。但这些无效 的推理过程却不能危及到推理规则本身的合理性,同样这些不正确的评价过程也不能危及评 价规则的正确性。评价理论的方法论规则是先验的,并不因经验的不同、过程的不同、时间 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就是在标准的科学方法论构架之下的理论评价规则的恒定性论题。
针对这一恒定性论题,亨普尔(C.Hempel)提出质疑。他认为,某些方法论规则在时间上是 相对的。譬如,正如已摈弃宇称守恒定理一样,我们也应抛弃麦克斯韦关于时空定位缺少因 果效用的原理,这些准则及其时间相对性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亨普尔得出结论:“必须抛 弃合理性理论选择的一切标准都无时间的观念。”[20]劳丹在《科学与假设》(1981)中通过 追溯假说方法的历史演进,批评了科学方法永恒不变性观念,他既坚持科学方法的共时性, 又坚持科学方法的历时性(即可变性、历史性)。
综上所述,上述科学方法论的五种困境都在各自不同的层面或在不同的理论进程中与科学 合理性的“二难困境”[23]发生着某种关联。譬如,困境1是科学合理性的“二难困境”呈 现的必要前奏,困境5则是这种“二难困境”在科学的理论规则与历史之间关系上的一种反 映,没有困境1和困境5的出现就没有科学合理性对历史因素的内在要求;而困境2、困境3、困境4都是这种科学合理性的“二难困境”在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内在逻辑与历史之间 关系(不谐调的、矛盾的)上的一种体现。以上概述的五种困境仅仅是对科学哲学困境的初步 探讨,有待于更为深入的研究。
论点摘编
科学的“真”与生活的智慧/柳延延/《中国社会科学》/2002.1
以西方现代理性精神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尤其是发展到20世纪,这 已成为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全球性现象。这表明,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现代理性主义 思想方式,向人类敞开了对人类生存极具意义的一个方面,即科学的“真”是人类能够更好 地生活于世的基本保证,体现出可贵的生活智慧。但是,科学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 智慧,它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却不能为人类提供这种生活何以值得过下 去的理由。从这一意义上说,启蒙运动的任务尚未完成。今天人类面临的困境表明,一方面 ,科学技术已不可抗拒、无可避免地成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启蒙之光的核心也有 一片黑暗,当代文化批判的重要任务就是不懈地揭示这片黑暗。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6页。
[2]波珀:《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3]I.Lakatos,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J.Worra nd G. Curre(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p.156.
[4]J.Watkins,Science and Sceptici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1984.
[5]J.Watkins,"Hume,Carnap and Popper",in Lakatos(ed.)The Problem of Inctive Logic,Amsterdam:North Holland,1968,pp.277-278.
[6]J.Watkins,"A Neo-Popperian Advance on popper?",in W.H.Newton-Smith & Jiang Tianji(eds.)Popper in China.London:Routledge,1992,pp.138-157.
[7]M.Hesse,Revolutions and Reconstru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Harvest er Press,Sussex,1980,p.184.
[8]L.J.Cohen,"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in Poznan Studies in the Philo soph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Nol.21,1991,p.25.
[9]W.H.Newton-Smith,The Rationality of Science.London:Routledge,1981,p.268.
[10]Larry Laudan,Science and Values.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na Press,198 4,p.30.
[11]P.Feyerabend,Against Method.London:New Left Books,1975,p.68.
[12]Larry Laudan,"Progress or Rationality?The Prospects for Normative Naturali sm",in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24,1987,p.19.
[13]I.Lakatos,"Falsification and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in Lakatos and Musgrave(eds.),Criticism and Growth of Knowledge.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p.138.
G. 经验总结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现代教育科研的经验总结法分析
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科研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方法。因为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早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经验总结为荃础的。不管是中国的(学记),还是外国的(演讲术原理)都是如此。在教育科研朝着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经验总结法获得了科学的内涵限定,其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克服了自身许多缺陷或局限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已经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卜开展教育利一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经验总结法的涵义、特点及种类
所谓经验总结法,就是对自然状态下的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教育措施、教育现象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必然或偶然的联系,发现或认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及作用,为以后相同或类似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的一种方法。
经验总结法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的实验性研究方法,具有自身的显着特点。从经验总结法的性质来说,它具有追因研究的特点。因为它是根据已经发生的结果追溯其原因,从而揭示教育规律二由于经验总结的出发点是已有经验,而其基础是取得经验的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因此,它既有直接研究的一面,又有间接研究的一面。从经验总结法的使用来讲,它具有实用性、适用性的特点。说它具有实用性,是因为经验总结法的技术环节不复杂,操作程序简单明了,广大中小学教师运用这种方法开展教育科研,既不影响正常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又对本职工作具有促进作用,较有利于解决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科研与教育、教学工作之问的矛盾,很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性和特点。
说它具有适用性,是因为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问题都可以成为经验总结的对象,只要在这方面具有突出的经验。而且,经验总结法没有特殊的科研条件限制,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审时权变。
经验总结有专题性经验总结和一般性经验总结两种。专题性经验总结是指对某个问题作比较深人、全面的分析总结,以揭示其规律,使自己和他人都能从中获益;一般性的经验总结则是对实践活动作一般化的总结(如一年教学工作总结),这一类总结往往涉及面广,但缺乏深度,有较大的局限性。所以,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经验总结法主要是指专题性的经验总结方法。
二、经验总结法的主要作用
教育经验来自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认真地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指导教育实践活动。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的概念必须要由大规模积累的实践经验来完成”。这就是说,教育理论要以教育实践赋予其生命力,教育思想也要跟踪教育实践的足迹。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之所以重要,也正因为教育教学实践是基础,是教育理论判断的依据。经验总结法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主要农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总结教育经脸有利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提高对教育战略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正确的思想认识来源于变革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观念的确立,特别是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观、人才观、师生观、质量观的确立,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不断总结新的经验,从而促进陈旧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为了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从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人手,积极正面地总结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与人才整体素质等方面的经验,对于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2.总结教育经验是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手段,对于丰富教育理论具有极大的科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发展动力所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指向。
由此看来,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基础,脱离实践的教育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通过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认识或验证教育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发展或丰富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同时,先进教育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了解教育实践发展的具体耍求,提高对科学理论和客观规律认识的自觉性。所以说,经验总结不是认识教育规律的准备,而是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手段。
3.总结教育经验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者深入实际,正确地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者,在贯彻执行教育力针政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深人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组织下属单位或个人,就某一项实际工作的开展,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分级管理等进行专题经验总结。通过经验总结过程,领导者既能吃透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又能加深对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更有效地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和指挥能力,从宏观方面进行决策。
4.总结教育经验有助于蜡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由于我国教师队伍庞大,继续教育制度还不完善,加上培训经费短缺教师培训提高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各门学利一的教学实践来自学业务知识,加强教学理论修养,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善于总结经验的教师都深知经验总结对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地通过总结经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5.总结教育经验能够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水平和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通过经验总结获得的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是对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的教育实践的客观反映。
因此,对于教育实践者来说,吸收这样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实践证明,运用这种研究方法,既能够充实自己的感性知识,提高观察事物的敏锐能力和判断能力,又能够开扩视野,拓宽研究领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研究水平,多出快出研究成果。
三、经验总结法的实施步骤
教育经验本身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其内容又相当复杂,一般不可能控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总结,也难于制定统一的总结经验的方法步骤。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经验总结的经验或具体实践过程提出一般的实施步骤。
1.确定专题
确定专题是指根据总结经验的原则,确定总结经验的方法和题目。一般来说,经验总结应以先进事迹与突出贡献为前提来确定专题,即要考虑到所进行的研究的价iii,开展研究的条件等间题。一般选择总结方便、有较为普遍意义的课题。为了全面考察教育的实践过程,就需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因此,在确定研究专题时,不仅要考虑典型性,而且要考虑代表性,常常应包括好、中、:三种类型。其结构来说,经验总结的对象,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人,可以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经验,也可以是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总之,专题的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慎重进行。
2.拟订提纲
拟订提纲指将总结专题分解为若干子项,形成完整的结构。这实际上是总结经验过程的构想,包括总结工作进行的大体轮廓,即总结的起始、程序、实施、分析和综合以及总结的验证。因此,要拟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提纲,一是要明确经验总结的目的、任务和基木要求;二是要组织力量,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三是要留有余地,充分考虑实施计划的可行性。
3.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是指确定专题、拟订提纲之后,研究者要根据专题、提纲确定收集资料的量和质以及资料来源、方法。由于影响一定教育结果的因素复杂多样,因此,收集资料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做到细致、完整、全面、客观,不能遗漏相关的资料;二是要围绕经验总结的中心内容,重点包括背景材料、历史材料;三是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各种文献记载的材料,包括工作日记、教学笔记、学生日记、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学校文件、会议材料等。
4.分析资料
在收集资料的同时或之后,要对资料进行分析,这是经验总结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析资料的目的是将经验事实上升为理性认识;主要任务是甄别真伪资料、判断资料的重点和非重点,理清复杂资料的内部结构联系和各种因果关系;主要方法是理论方法(分类、比较及唯物辩证法等),逻辑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和统计方法等。在运用以上方法分析占有的大量事实的时候,还应注意分析事实本身所提供的普遍意义和社会效果;分析综合事实的过程,为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打好基础。
5.文字表述
经验总结的成果一般体现为经验总结报告。正确表述经验是总结经验的关键。为此,要做到:鲜明观点与充实材料统一,经验描述与理性概括相统一,表述简炼、准确、逻辑性强。经验总结报告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一是所总结的教育活动的简要、全面的回顾;二是教育活动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引发的现象、取得的教育结果;三是对教育措施系统和教育结果系统之问因果联系的认识和讨论;四是在今后类似的工作中如何吸收这类经验、克服缺点的想法与建议。
6.修改定稿
修改是总结经验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修改应注重经验的总体结构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总结经验是要给别人看的,因此,从写作前到写作后,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并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总结经验的水平。
四、经验总结的原则和要求
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对教育实践的促进作用的大小,是与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密切相关的。为了提高经验总结成果的科学水平,并使之对教育实际工作发挥借鉴作用,在使用方法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范。
1.总结经验遵循的原则:一是应用性原则,即从当前教育实践中亚待解决的和对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起着指导作用的问题中确定总结经验的选题;二是创造性原则,即必须是别人尚未总结过的经验,在内容、观点和方法上都具有新意;三是科学性原则,即经验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靠的事实依据,是对经验事实的科学的理论抽象。
2.总结经验应遵循的要求:一是选择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二是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是要全面考察,注意多方面的联系;四是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上升到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五是要有创造革新精神,不受因循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六是要针对教育活动的完整过程,并以先进经验的总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