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特征
实证主义社会学是在西欧启蒙运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以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重大科学发现为代表的发达的自然科学,以及法国的政治大革命和日益高涨的社会改良运动等背景下产生的。受19世纪初特殊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乃至宗教等氛围的影响,实证主义社会学在理论和方法论上表现出如下特征:①它明确地规定了社会学理论及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辨的思维方式,使社会学摆脱了思辨哲学的羁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②它的理论原则具有强烈的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倾向,坚持统一的科学观,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它们都是一种“物”,故而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这样便混淆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③在探讨“物”的规律时,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特别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应用了类比的法则后,产生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进化论和机械论。④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在方法论上恪守经验主义原则。⑤强调价值中立性,要求在社会学研究中不作任何个人的价值判断,反对个人的情感介入,以保持严格的客观性和科学性。⑥强调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强调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功能,把社会学看作“社会工程学”或“社会医学”,即强调社会学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作用。⑦重视对社会秩序、社会平衡和社会稳定性的研究,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内具有相当保守的价值取向。
Ⅱ 简述实证的研究方法的特点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Ⅲ 什么是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指要求任何科学必须以可感觉到的事实作为出发点,并限于描述这些可感觉的事实及其规律的哲学观点。“实证”一词(Positive)的意思,按孔德的解释有四种意义:一是与虚幻相对立的真实,二是与无用相对立的有用,三是与犹疑相对立的肯定,四是与模糊相对立的精确。据说,“实证”一词直接来自圣西门的着作。孔德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证哲学”,其目的在于表示他的哲学是依据近代实证科学为基础的一种“科学的”哲学。“实证”一词,无非就是要为他的哲学增加一些科学色彩。
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孔德却由此出发,进而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而且否定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只不过是感觉与感觉之间的某种“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科学的任务就在于从经验中发现这种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他以傅立叶为例,认为他只研究热扩散的现象,而且得出许多最重要的严格的定律,但他从不探讨热的本质,不像他的先辈那样在关于产生热的物质上争论不休,这就是按照实证的方法去处理自己的课题。所以,从表面上看,孔德是在坚持知识的实证性和科学性,实际上他反对去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他认为这些问题应交给形而上学家,也就是哲学家或神学家去论证,这就完全把科学的真正任务搞错了。科学的任务不仅要总结出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发现现象后面的本质,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从而反过来指导实践。
孔德自认为他的这种实证方法是处理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能处理物理现象,而且能处理社会现象和政治现象。他的这种方法,可以用他的一句明确的陈述来表示,即:任何不能最终还原成特殊或一般事实的简要阐述的命题是没有实际或理智上的意义的。他认为除了现象以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知识,现象的规律就是我们关于现象所知的一切,现象的本质和最终原因不论是有效的还是最终的,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知和不可思议的。这就是孔德及其追随者所说的实证方法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实质。这种思想在西方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反对理论思维、反“形而上学”的思潮,实际上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反对真正的科学的理论思维,宣扬不可知论。
孔德自称发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也就是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发展通过三个阶段:①神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现象被解释成是神的力量造成的;②是形而上学阶段,在这阶段上,神的似人的概念由非人和抽象的力量所代替;③是实证主义的或科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只考虑现象之间的连续的关系,所有想用超出经验的存在来解释事物的企图都被放弃了。
孔德认为这种进化三阶段的规律,在思想中是如此,在科学中也是如此,甚至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发展也有效。如思想开始是宗教神学观念的统治,然后让位于一些抽象的实体如动力因、目的因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实证主义阶段则是他的实证哲学统治人们的思想,放弃一切对终极原因和现象本质的徒劳探索而专心致志于现象间定律的发现。
科学在神学阶段,天文学表现为占星术,化学表现为炼金术,中期受形而上学支配,力求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近期进入实证时期,则力学、物理学、化学相继成为实验科学。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早期是神权社会,中期科学知识形而上学化,政治上则由“民主、平等、自由”等抽象的原则所取代,未来的社会则是一个实证的社会,应按孔德拟定的实证政治的原则来办事,如“人人平等”的抽象原则要由明确的事实,即人是不平等的所取代,要有效地处理这些政治秩序就需要在社会学方面进行细心的工作。所以孔德着手创造社会学。与此三阶段相适应,在宗教上是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在哲学上则是神学哲学、形而上学哲学和实证哲学,处处把实证哲学放在最高位置。
孔德这套三阶段发展模式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其实,早在古希腊,那时就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形而上学也相当发达。到了中世纪,随着神权的统治,各种神学式的经院哲学才发展起来。孔德把他的实证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只能说明他的不自量力而已。有人指出,圣西门就曾说过类似三个阶段的话,认为古代是宗教神学统治的时代,后来是“假设体系”或“自然神论”的时代,近代则是实证的时代。孔德的三阶段发展模式不过是将其实证主义的方法硬塞进去,并把它扩展应用到所有的方面。
孔德关于科学分类的思想是比较有名的,将科学分成五类:①天文学;②物理学;③化学;④生物学;⑤社会学。基本上是把学科按发展的时间先后来排列。他有机械论的观点,并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现象。至于数学,则被认为只是一种工具,可以放在第一,也可以放在最后。其实,在圣西门的着作中也有类似的思想。他的这种分类法曾经影响了许多人。
Ⅳ 什么是"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区别是什么
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实证研究方法包括数理实证研究和案例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区别有以下几点。
1、定义的角度不同。实证研究是相对于规范研究而言,是指利用已有数据对过去经验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而案例研究,是以解释某一案例的方式来获取我们自身所需要的信息。例研究可以用到实证研究这一方法工具。
2、研究方法不同。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是实地研究的一种。研究者选择一个或几个场景为对象,系统地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地研究,用以探讨某一现象在实际生活环境下的状况。
3、起源不同。
案例研究乃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创始。1870年,兰德尔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法律教育正面临巨大的压力。
其一是传统的教学法受到全面反对;其二是法律文献急剧增长,这种增长首先是因为法律本身具有发展性,其次是在承认判例为法律的渊源之一的美国表现尤为明显。
兰德尔认为,“法律条文的意义在几个世纪以来的案例中得以扩展。这种发展大体上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来追寻。”由此揭开了案例法的序幕
实证研究的产生: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
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
Ⅳ 实证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实证主义的主要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是科学究的目的.实证主义主张,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自然法则,以便人们预测事件的发生、控制物质和社会环境.科学知识用来为人类服务,如改善人际关系,创造新的工作方法,预测新事物对社会的影响,等等.举例来说,人们可系统地探讨促进学生学习的种种因素(班级大小、教学形式、教师素质等),用理论指导研究,从实践中获取数据验证理论,然后再指导实践.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
第二是有关社会现实的本质.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实稳定有序,原本就存在模式和规律.这些模式和规律有待人们去发现.从社会现象中发现规律和法则就如同发现美洲新大陆.如果不承认这一假定、认为社会现实混乱无序、无规律可寻,那么预测和控制就不可能做到.
社会发展的总模式和总规律不会随时间而变化.虽然目前人们对它们还未全部认识,但科学家们正在对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逐个研究,逐步认识,最终将形成有关知识的整体画面.
第三是有关人的本性.实证主义认为,人受自我利益的驱使,追求快乐,但具有理性;人为外界的力量所左右,同一外因对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的效果.了解人的恰当方式是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而不是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观点把人当作物,与行为主义的思想毫无二致.
Ⅵ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
实证哲学,实证顾名思义就是凡事都要有个证据,都要证明一下,光说不行还得有实践的基础。所以他的哲学基础就是经验主义。
Ⅶ 什么是实证性研究方法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Ⅷ 简述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首先,实证主义社会学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创立的,其代表作为《实证哲学教程》,后由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继承和发展,其主要着作有:《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论自杀》。孔德生活的时代正式法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他亲历法国大革命,看到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于是他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其理论基础是:“起源于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承认在人的外部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它独立于并外在于人类的感官和意识,通过科学方法人类可以直接地认识这一真实世界,并且这个“真实世界”又由社会事实所决定的。
具体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客观事实和社会产物,将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起点,重视对社会规律进行科学概括,试图寻求社会现象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以承认存在着一个拥有特定价值观、信仰、规范和角色的外部世界为前提,集中研究现实内容本身或实质;比较注重用客观性的表达代替引索性的表达,力求补足和解释特定引索性表达的意义,以使其结果普遍化;关注被研究对象的一般性、普遍性或规律性。
主要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去搜集资料,包括问卷法、结构性观察法、问卷访问法等;倾向于运用诸如统计图表类的定量技术或利用统计软件和计算机去处理、分析资料,以及用公式、数量模型去表达经得起检验的假设;既使用了包括观察、实验、测量、演绎、假说等自然科学的或经验科学的研究方式,还使用了包括逻辑的、数学的、统计的分析方法。多用于横向研究,常常围绕某种社会现象(事件)、社会问题而不是针对某一个时期内去搜集资料,适用于对大范围的社会活动结果或大量的社会现象(问题)的发生作宏观研究分析。常运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把大量社会现象的产生及演变,视为一种随机现象进行研究,具体归结为对随机事件和随机变量的演变趋势和规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