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教礼仪中的正规拜佛礼,应该是怎样的拜法
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
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借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
拜佛的动作: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当头着着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立直。
(1)礼佛训练方法扩展阅读:
佛门礼仪:
一、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二、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三、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⑵ 正确的礼佛方法
诚心诚意
⑶ 请问正确的拜佛姿势应该什么样
正确拜佛姿势: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动作要领:
1、佛者“觉”也,拜佛是觉性之开发,非盲目崇拜,亦非惯性动作。不知不觉被原来习惯性动作拖着走。始终收摄眼神,观照自己—观自在,视力集中于中线。须知道自己正在作什么,犹如顶上有佛在观自己.
2、立如松,正而松,两脚以前八后二站立,顶天立地—立如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气,全身放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气,全身放松,检查足趾要完全放松。头如悬钟,空灵端正,耳对肩中。后颈贴衣领,收下巴、颈椎—胸椎对直,由足跟中点—脊柱—顶门上,彷佛一线拉直。下颌关节放松,勿咬牙切齿,舌、软腭、咽喉,都要放松柔软。舌尖顶于上腭。舌根上空,如含一团空气。如此,唾液腺之开口通畅,鼻中—咽喉气道亦通畅,松则气脉通,顶上清凉,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摄心,双手合掌当胸肩臂放松,拇指根在二乳尖中点。手勿压迫胸,约离一公分,自己观照检查,五指并拢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须用心观照,心散,则小指开。手虽端正,而很松柔勿紧张,有如左手贴右手休息,右手贴左手休息。深吸气,肩放松,腋下留些空间腋勿夹紧。保持端正放松,吸气充满状态。收摄眼神,观两手合缝中线,进观后鼻孔中道之气息。
4、俯首反观,柔软垂头敬礼,头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贴胸,颈放松完全不用力。开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颈肌长期僵紧缩短,只要放松,多练几次,有如瞌睡般,头自然松落,完全不着力的动作,就可放松拉长颈肌,仍收摄眼神,反观自己,拜佛是修习,动中定在动作中,眼前“境”虽变动始终都摄眼神于中。
5、躬身脊椎向后拱〔谦退〕注意:并非向前弯腰,重心偏于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立定脚跟,趾松灵,不载力,垂头,观照中心线,观照自己如何动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动作。如仰卧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后,使脊椎向后拱起。腹、脐可退一尺,而手臂松不动。
6、松肩放下,保持垂头,躬身。合掌之手,对准跟中下垂,掌仍合好,沿中线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双肩拉下,拉开,消除平日肩背紧张之障碍。手下垂对准足跟中点,尚可作为指标来检查,身是否已充分后退。以下7.8.之连续动作是手触地跪前,瞬间之过渡动作。虽很快就过约三秒,但对保持重心不动,及开发足跟—丹田之力很重要,故不可草率忽过,须明白观照。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而柔软,持续以上俯首—躬身—垂手。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直到手触地,彷佛后有椅子,而小腿贴靠椅脚,向后坐下般。眼神专注中线二跟中点,脐沿此中线,直下趋向跟中直到手能触地,柔软分手在小腿旁,手心转向后方便按地。初学者难免蹲时小腿向前斜,请参考后面之练习法。
注:因前躬身动作时,腿和膝已曾向后退,故接着屈膝时,小腿尚能垂直,而不致斜向前。若小腿直:重心在跟—自然物理重心屈膝时,不耗力于平衡,腿不酸,可松。屈膝时若小腿斜:重心偏前,则非自然物理重心,须耗力于平衡,紧张,腿酸。
8、按地跪下〔谦恭到底〕至双手指尖触地,可以手作支点时,足跟才离地,以膝着地,跪下,跪之瞬间—脚底和脚趾间的关节会充分拉开,每只脚趾之筋都拉到,运动到了。手按地之恰当位置,是让膝跪下时,正好指尖齐膝,两膝分开些约开5公分,不必太开,以免趴下时脊椎塌下,膝一到地,手即放松柔软,不白费力僵持,始终保持单一重心。
9、跪坐放松〔狂心歇息〕坐下—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轻轻相接触,而不相压,坐在二足跟之内侧,跪着坐定,以体重压开二足跟,可拉开踝关节,刺激淋巴反射点,此时重心仍在跟中点。
10、伸手迎佛〔背尘合觉〕坐定、重心在后跟中,身放松,保持垂首勿抬头。双手柔软,向前方中央伸直如“八”字,双手指尖贴地滑行。手虽伸直而松柔,不僵硬,但有拉开二肩之拉力。此时是小腹向地面贴近,上身松柔,力在丹田。
11、五体投地(深投觉地〕坐定“跪姿”保持重心在后脚跟中,以中指尖为支点,按地。两肘向外前方撑开,顺便贴地,肘对齐耳孔。二肩拉开肩背平勿耸肩局促,腋下拉开放大心量,加大肺活量,指、掌、完全平贴于地“平等心”。撑开肘之同时,上身也趴下,“印堂”向下方贴地。不必太向前趴,向下即可,使脊椎向上拱起。如此方可作彻底深呼吸,太向前趴,腰背肌肉会紧张,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造成呼吸、及血流神经之压迫和障碍,此姿势顶门、脐、跟中约呈一直线。
12、翻掌接佛〔转凡成圣〕先轻轻半握拳由小指带动,在将手掌翻转向上,如莲花开,如掏心供佛。此表决志转变自己,向佛学。翻掌时,尽量翻平,使掌心平面向上,勿倾斜,但勿僵持使力,须立刻放松,使手指如莲花瓣轻柔,以此“莲手”承接佛足。双手约于头前拳处,双手中指约距4寸,手指虽松,而须整齐柔软。
13、与佛会心(生佛交彻)翻掌接佛时,观想佛立于我莲手上接受礼拜,此时与佛会心一笑。佛放光照我,佛光由顶门直入,充满全身心,此时全身放松,微笑自然彻底深呼吸,由外可见,全身如充气般鼓起,甚至两腰胁部亦鼓起,此是肺充分膨胀之吸气。
14、恢复跪坐〔欢喜信受〕接佛后亦先半握拳以小指带动领受佛力,再翻掌向下平贴地面“平等布施”,趁吸气之势,自然吸,非刻意吸。由顶上拉起,恢复跪坐,手亦收于膝旁指尖齐膝。由顶上拉起,如木偶之吊绳被拉起“被佛拉起”,全身松,不用力,并非靠腰背使力坐起来。
15、跪翻脚掌〔欢喜起行〕以膝作支点,双手于膝旁稍扶而已,由顶上中线拉起,自然臀离坐,使脚能灵活翻转“V”变“八”,身放松才能灵活,肩、手勿沉重载力下按。
翻法:二大趾向外点地“距8寸”,二足跟向内靠拢“距2寸”。
目的是使站起时,脚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前八后二”,如此才能立于原位。
16、恢复立姿〔坚固不退〕趁着吸气之势,非刻意吸,是自然吸时,如木偶被拉一般,由顶上“中心线”拉起来,很松灵,瞬间就恢复立姿。起立完全不费腰肌之力,亦不是靠双手往下按地之力,而是顶上拉力,头始终在最高点,须用心体会此起身之要领—是如由顶上拉起般,心勿罣碍身体其它各部位。
注意:不宜先抬臀部,后抬头,如此则腰很吃力,腰酸背痛。
到寺院对佛像虔诚跪拜,拜佛是通常有礼佛三拜的步骤,这也是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
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
所以,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借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吧!
⑷ 如何拜佛·动作详细图解
1、站立姿势.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4)礼佛训练方法扩展阅读
每当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详,生起了一份庄严与宁静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进入大殿,礼佛三拜,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拜佛含有三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⑸ 如何正确的上香拜佛
如何上香才能有求必应?
1、不可批评佛像的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处理,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焚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上香的正确方法
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⑹ 怎样烧香拜佛
请香
礼佛前先净(洗)手。香不叫“买”而叫“请”。普通人敬香要用左手持 ( 据说右手不净,普通人杀生大多用右手 ) ,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 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进庙烧香,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从外头买,不过一般大殿上都备有香,所以你可直接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点功德钱,如果困难,放心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样有功德。
先烧香再叩头
专业拈 ( 上 ) 香的方法
1 、用自己的火将香点燃。
2 、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 -- 安设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 -- 再举香齐眉 — 再安设胸前 -- 用左手分插。
插香的第一种方法: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此为在家居士用,与出家观想默念者不同。出家者个人敬香礼佛,则可同用此法)。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
插香的第二种方法:先右,念:“誓断一切恶。” -- 次左,念:“誓修一切善。” -- 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
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间,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右边,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左边,念:“供养僧,净而不染。”总括而简单。
上完香,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 ( 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 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只要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时,就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黄山旅游住宿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 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长香时一样。烧香就是供养,烧檀香最好!
烧香
烧香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烧香时先用自己的火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上香以 3 支为宜,此示意“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 这是最圆满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香入香炉时应呈水平角度,曰平安然安。
烧香注意事项:
在寺庙内有很多菩萨,你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如果时间不允许,只需在大雄宝殿前烧。步骤如下 :
1 、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
2 、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 ( 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 ) 。
( 1 )面朝大殿的大门 ---- 面朝北 ( 现在为了防止火灾,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烧香了 ) ,双手轻握三支青香 ( 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女人大姨妈来的时候不要去上香 ) ,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
上香时三根香就够了,敬在一个炉中即可,“万佛一炉”然后颠末每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没有诸多讲究,最主要你有没有清净自心。
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许愿,然后三拜。(举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
( 2 )、黄山旅游右转 ---- 面朝东方 ( 一般大殿的门是朝南的 ) ,按( 1 )方式许愿,三拜。
( 3 )然后 ---- 朝南按,( 1 )方式许愿,三拜。
( 4 )朝北按( 1 )方式许愿,三拜。
( 5 )拜完后即可将香插到香炉内,注意:应该用左手燃香,因为右手杀生,左手相对来说要平和,不可往香炉内一丢了之。
进庙烧香,意思是点燃自己的心香,点灯是点亮自己的心灯,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香可以烧一枝、两枝、最多烧三枝。
不过见过很多信佛的人请上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这样做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们以后如果请了念珠,请把他带在手上。
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庙里的垫子中间是给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边的垫子,女人用右边的垫子。
跪拜
跪拜的姿势是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搁浅,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⑺ 如何礼佛拜佛
礼佛有功德,无非恭敬二字。礼佛供佛,至诚为上,真心恭敬为要,虔诚之心得到果报不可思议。
这里粗略说下如何在家礼佛供佛礼仪;
1、礼佛之前,先沐浴更衣、洗手漱口(或用桃树枝叶浸水烧热后洗手)目的是搞好个人卫生。
2、准备贡品,清水、香、灯、花、果、素食、心爱之物等(有条件尽量都供养)贡品要干净整洁。
3、内心发起清净心,恭敬心,虔诚心,忏悔心,敬畏心,精进心,
4、礼佛最高的礼仪是上香三柱,面对佛像跪下、瞻礼佛像圣容,默想心中之事,求佛菩萨慈悲护佑实现心愿,同时自己也要发大心愿在以后日子里努力进步,不负佛恩。最后磕头三拜(五体投地,动作缓慢些,勿急勿应付形式)
关于取食贡品,最好是过一日之后再取食,热食至少应等到香燃烧完之后在取用。久放不吃导致食物变质和浪费是不应该的。最好是在食物未变质前食用,取食之前也应恭敬礼拜佛像之后方可拿取,所取食品应与人分享。应常保持佛堂清洁。
至于寺庙礼仪;讲几点基本常识。
1、一进寺院大门就要树立起恭敬心,保持安静,不喧哗吵闹,不嬉皮笑脸,不打情骂俏,不说脏话玩笑话。行为要端正,不污染寺院环境,不破坏一草一木。
2、双手合十是佛教基本礼仪,见出家人和见佛菩萨都应合十作礼,请问前先说一句“阿弥陀佛”是最好的礼貌语言。
3、不要用手对寺院里的佛像和菩萨像指指画画,不要对佛和菩萨的容貌造型说三道四。
4、不要随便进入寺院禁止入内的地方及非参观场所。
5、大殿上礼佛,最中间最前面的座垫是住持专用,不要随意乱用。礼佛要自觉排队,不可拥挤催促,不可以在礼佛人前面随意穿过,不随便动桌上的法器和物品。
6、戒携带肉食或荤菜进入寺院。不得用非素食之物供养佛菩萨。
7、大殿礼佛完之后,想参观寺院的可以安静瞻仰佛菩萨,或者找一个地方清净打坐,或者听经,看经书,或者随众人念佛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不要妨碍到别人,累了就自己安静地离开。
⑻ 如何拜佛如何拜道教的圣人(不知道如何称呼)
拜佛,就是对佛菩萨虔诚的恭敬作礼之举。
首先要上香,其方法是:
1、将香点燃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
2、安置胸前,香头平对圣像再将移至眉间。
3、放下后插香: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念“供养僧”。
上香完毕,要合掌礼拜(合掌时两手不宜贴在一起过紧)礼拜的方法是:
1、肃立合掌,脚成八字形站立,此时要清净无妄,瞑目观想(佛菩萨尊容、自己的冤亲债主也同来礼佛、有愿所发、所求、称佛圣号等正念)
2、观想后,弯腰右臂斜伸,右掌先向下按于拜垫中央,两膝随即跪下。
3、脆下后,左掌随及伸下,按在拜垫的左前方,右掌也随移至右前方。
4、现在头垂叩于两掌之间的拜垫上。(此谓五体投地敬佛)
5、叩后两掌随即翻转,左掌举回胸前,右掌将身撑起,与左掌全,同时两膝起立,合掌依然。
注:我们拜佛,只求一心清净,莫顾旁人讪笑而自卑,由我慢而拜之。憨山大师云:“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甚至有的人礼拜时松松垮垮,歪歪扭扭,东张西望。或头不点地,或起立时弯腰曲背,或顶礼的环节作得不圆满,这些都有很大的过失,所以应该如理如法符合规矩而顶礼,否则为了求福却反而种下恶因,很不值得。
如何拜佛·动作图解http://hi..com/guyue8/blog/item/14371e2d3016e133349bf7d7.html
⑼ 拜佛的正确方法和礼节是什么
【拜佛的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虚。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了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只知道“他”在拜。
【拜佛步骤】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是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撑起,直腰起立,两手合掌立直。
【注意事项】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接连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切无有如佛者,缚日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经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