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问答方式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问答方式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05 19:01:00

㈠ 问答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吗

错误,问答法并不等同于“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话法的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容易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简单机械地运用谈话法同样会使谈话法流于形式,而失去启发的功效。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老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

2、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

3、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

4、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有效的设疑则能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

其基本要求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㈡ 辨析题 讲授法是注入式 谈话法是启发式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以教师活动为主,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着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谈话法的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生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总是的能力。

㈢ 问答法教学方法的优点

提问式教学模式符合科学教学的要求
科学教学的主要观点中其中一条为教学过程应该重视科学方法,充满科学精神,教学手段要体现时代性。上述思想的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法应随着教学的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变化。当今具体的教学环境具有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知识更替迅速、学生求知途径多样化等特点,如何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知识、怎样去区别知识、怎样去实现知识的良性发展等都是现代教学必须刻不容缓解决的问题之一,传统教学模式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明显的不适应性,从而在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少年现象,当然教学模式并不是唯一理由。因此,科学教学要求教学手段要体现时代性。
二、提问式教学模式符合创新教学思想的要求
创新教学观念强调应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切不可遵循旧规矩、一成不变地沿用于实际教学环境已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提问式教学模式是在结合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并经多年实际运作后被认为确实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有比较适用于当今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因此,可以说提问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创新教学思想的教学模式。
四、提问式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学的要求
素质教学是我国教学界针对变化了的教学环境,在保留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的同时,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采 用西方教育的先进经验而提出的新时期教学理念。它强调教学是全体的、全面的、开放的、基础性的、多元化的,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健康的发展,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几方面要求都与提问式教学模式的观念相一致。

㈣ 教学方式有几种类型

教学方式是指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教学方式有九种类型,分别包括以下几种: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

2、谈论法
谈论法亦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3、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6、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
7、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

8、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
9、实习法
实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㈤ 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区别在哪里什么要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所谓的“启发式”,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作为主体,重视并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学习的意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提示及点拨,使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造精神。
所谓的“注入式”,即“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考虑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理解能力,把学生当做“容器”,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机械地呆读死记,“食而不化”。
所以,“启发式”和“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区别不在于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多少,是否提问,及课堂占用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

㈥ 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同:

1、采用问答法。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都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孔子的问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浅入深的特征。

同样,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先由老师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直到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教师再帮助学生“助产”获取知识,最后将特殊事物归为一般定义。

2、有教无类。

在教育对象上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认为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无论贵贱、种族与身份地位。孔子拥有弟子三千,他们的身份背景各不相同,比如颜回出生贫寒、子贡是经商的、公治长坐过监狱等。孔子对弟子资格没有特殊的要求,10条干羊肉就能成为其弟子。

苏格拉底对教学对象也没有特殊要求,无论贫富贵贱甚至是雅典城邦的奴隶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只要在街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开导,直到困惑消失。

3、思维训练。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都反对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主张通过启发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在启发诱导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格拉底将美德定义为“美德即知识,知识是一个绝对定义,我对于此一无所知”。苏格拉底说他自己对知识一无所知,自然他就不可能向学习者传授知识,于是就出现了“产婆术”,为知识接生。


不同之处:

1、主体地位。

虽然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采用启发式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孔子信奉的是学生自己是教学中的主体,他们要学会自主思考,在思考而不得的基础上教师才可以启发学生。

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教师占据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教师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按照自己的预设目的不断追问,达到让学生自我矛盾、困惑不解的境地,然后再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得出教师希望看到的结论。

2、教学形式。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苏格拉底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包括个人单独教学、集体形式讲学还有周游列国、实际考察等方式。

相对孔子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苏格拉底的教学形式就显得比较单调,他大多针对一个人进行单独教学,通过苏格拉底法的4个步骤让学习者改变原来是似而非的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

㈦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进行任何教学都应贯彻的。而启发式教学是运用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坚持的。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由于不入式无视学生在学习上主观能动性,而启发式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启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那么,如何理解和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学,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矗而羸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目的。运用启发式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典范文章是怎样通过形式表达内容,达到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
遇到一篇课文,不知道怎样去分析,这是许多学生的通玻作为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努力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并从思维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教学是否具有启发性,不能只从形式上看,不能只追求课堂的热闹,提问的次数,学生发言的人次、时间,而要从实质上看教学是否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提问不一定都具有启发性。象那些过于简单浅显的问题和过于复杂深奥的问题,都难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前者,学生不用去想,后者,学生又无从去想。运用启发式教学,也不一定每个问题都要求学生立即正确回答,更不必因为学生对有的问题不能立即答出或答得不对,就觉得启发失当。有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费此周折,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有一个故事叫《乌鸦喝水》,它所阐述的道理,颇耐人寻味。乌鸦所以聪明,不但它喝到了水,而且它想出了办法填石子。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学生好比乌鸦,知识好比是水。教师的任务不是端着一盆知识之水让“乌鸦”喝,而是要培养“乌鸦”想方设法喝到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能不能把知识之水送进“乌鸦”嘴里,而在于会不会引导“乌鸦”在瓶子很高、瓶口又小,喝不着瓶子里的“知识之水”的情况下开动脑筋。
二、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细致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
中学语文讲授一篇篇课文,绝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懂它,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达到“不教”的目的。但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先要教好每一篇课。教材是施教之材,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依据。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紧紧扣住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启发教师对教材的优美形式、深刻内容、内容形式的完善统一理解深透、掌握纯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水平、学习习惯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前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根据情况的变化,因势利导,启发得当。从而在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时候,启迪思路;在学生体会肤浅的时候,导向深入;在学生理解错误的时候,引向正确;在学生意见相持的时候,心中有底。也就是说,即使课堂情况发生意外变化,也能使之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果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掌握不熟,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不但不能做到不离其宗,而且会形成课堂无法驾御的尴尬局面。总之,运用启发式教学,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中将提问与讲解、讲述等方法配合使用,增强教学的启发性。
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应争取做到使学生乐于思考,急于思考,便于思考。教学中,教师中否激发思维积极活动,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愿意去想,感到有兴趣,非想出来不可,那么他们就可能积极去思考。当然,教师的启发性还必须得法、适当,否则学生就不知从何入手。所以,教学要难易适度,当然,运用启发教学,不是学整堂课都是教师问,学生答,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把问答与讲解、讲述配合使用。以讲解解决难题,以讲述带过一股,以讲解、讲述提问准备条件,再以问题突出重点,羸发学生思维积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教材。例如讲授《故乡》一课,在分析典型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典型性格时,由教师结合情节发展,通过讲述人物的语情、行动、心理,进一步展示环境。鲁迅悲剧小说《故乡》是以“悲凉”为基调的。这从回故乡的心情、渐近故乡的感受、在故乡的见闻以及离故乡的沉思中看到“;全文通过“我”回故乡这件事的具体描述,不仅展示了主人公“悲凉”的心境,还展示了破败荒凉的旧中国农村面貌。在此基础上就作者在典型环境中对人物的描写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分析:作者在《故乡》中写杨二嫂,只用了短短两百多字就成功地写出了一个典型人物,这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写她有什么意见?随后引导学生扣住原文分析:杨二嫂,过去是一个在小镇上靠姿色招徕生意的,过着小康生活的小商贩,当时,人称之为:“豆腐西施”。二十后,她变成一个“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停的圆规”。杨二嫂的外貌变化,有深刻的意义。由于当时社会对贫农的多种压迫、剥削化,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闺土变得穷困和麻木,对此大家易于理解,但象杨二嫂这样一个“豆腐西施”的变化,就是“我这一个从小住在她家斜对门”的人,也“愕然”了。这说明由于当时兵匪官绅捐杂税的压近和摧残,不但使贫农破产,而且使象杨二嫂这样过去过着小康生活的人们,也不可避免地破产了,这更显示出当时农村的经济破败萧条的广泛性。杨二嫂不但外貌有变化,而且性格也大不一样了,过去“终日坐着”可算是文静的,现在她尖刻、泼辣,在“我”面前,她敢露出“鄙夷”的神色,“冷笑”地挖苦“我”“贵人眼高”。同时,她敢于揭露那此旧社会里“讨三房姨太太”“坐八抬大轿”的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虽然,她找错了抨击的对象。杨二嫂自私,贪小便宜,这是由她的小市场身决定的,也是当时病态社会中一个典型代表,农村经济的破产引来了她这样的小市民随之破产,致使她二十年后,景况不如以前了。为了生存,她公开向“我”要些破烂木器回去用,走时“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可以说这都是生计所迫。
这样讲述与启发提问归纳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既节省了时间,突出了重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虽以其科学求实的特点倍受青睐,广为时尚,但是,如果“启不得法”便会“启而不发”。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并巧妙运用方可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之功效。那么,穷竟如何启发才能奏效呢?
1、比中见异。范文讲读中的比较阅读法,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此类比较,形式多样,可用于篇间句段,亦可用于体裁样式、表现手法。凡此种种均可以课堂教学中产生开窍效应。例如:学完鲁迅《故乡》之后,再叫学生读茅盾的《可爱的故乡》进行比较,并思考回答两个问题:1、两篇同是写故乡,目的有什么不同?2、因时代和写作目的不同,两篇在体裁、写作,特别是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通过阅读比较,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启迪了学生思维。
2、层层剖析,寻找原因。有些记叙性的课文,情节比较完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俱全,对于这样的课文,抓住其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还是有较好效果的。例如,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学时,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提出这样一问题:课文结尾,菲利普夫决定从哲尔赛鸟返回时,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碰到于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发表如下看法:①怕女婿知道了对婚事不利。②是于勒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太穷的原因,如果于勒此时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的原因,他们的头脑中只有钱。⑤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这些不同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大家统一认识,造成此事的直接原因是菲得普夫妇只认钱和于勒穷,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3、小处设疑,维浅维实。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所提问题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宜实不宜虚,“斜是指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点,“浅”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寻新的领域;“实”是说问题要提的具体、明确。这样做,便能克服提问设疑中的盲目性,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善于启发,是一种艺术,其基本特征是:在讲读前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生肄、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接受知识,得到能力、智力的培养训练。掌握这种艺术,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而有得”的被动局面转移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局面中来。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具体的做法则多姿多彩。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运用的几种手段:
(一)目的启发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外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凑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其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生目的,就能主动、自觉的学习。
(二)悬念启发
在古黄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了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且“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在《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已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景”讲到此处,教学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的是父亲的背景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
,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背影”不惜笔默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很难的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有囿于描绘人物的神情、音容笑貌,就不能象描写:“背影”那样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构思,作者独具匠心;这个悬念,激发学生细细往下看,品字里行间,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启发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的作品,语文文字必须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是看见徒有迹象有死板的符号,怎样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此呢?还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的衣掌的指望也会落实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大的痛苦的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媒体启发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华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电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激者相乐的小石潭在投影片上,小石潭的方位,概貌,情趣就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像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对比启发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以闺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闺土与少年闺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闺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色,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闺土:“灰共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乒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就加深了。
(六)设疑启发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
,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

阅读全文

与问答方式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腰肌如何锻炼方法图片 浏览:489
临古贴的正确方法图片 浏览:91
目前治疗近视的最好方法 浏览:76
天麻科学种植方法 浏览:608
亚硝酸盐国标检测方法 浏览:615
交配系统的研究方法 浏览:413
高压消防水泵安装方法 浏览:467
捕兔子最佳方法 浏览:419
组合键电脑有什么记忆方法吗 浏览:366
治疗肩周炎的土方法 浏览:729
文胸正确的折叠方法 浏览:746
海姆立克法个人急救方法图片 浏览:419
appleid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38
sumifs的使用方法及实例 浏览:883
第三次复婚的最佳方法 浏览:144
明星怎么增肥方法 浏览:467
安卓home虚拟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281
烧伤痛痒用什么方法治疗 浏览:985
碧缇福按摩仪使用方法 浏览:589
国家队排球线路专项训练方法 浏览: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