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么画好山水画!!求详细解说!
先从基础开始学起,如果是自学,建议买一些入门的书,书中会分类讲解山石、树木、云水、点景等的画法,自己照着书画。《芥子园画传》挺不错的,这本书对我自学山水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还需要一些讲各种用笔技法的书。技法练得差不多就开始临摹作品,作品的选择由易到难,由古至今,具体内容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
如果是找老师学,那就简单了,老师自会教你怎么学。
Ⅱ 画好中国山水画有什么好的技巧
山水画的基本功(一)、造型能力的锻炼①塑造形体的能力。 ②表现空间的能力。(二)、自然规律的研究包括山、水、树、石、建筑、舟车、烟云、流水等。(三)、对传统技法的学习“传统、生活、创作三位一体”即“监摹、写生、创作”。对传统的学习、研究是山水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临摹学习是为了借鉴,决不可在自己的创作中照搬照抄。临摹分为整体临和局部临。整体临便于领会精神,局部临便于掌握技法,两方面相互相成,结合进行。(四)、专业工具的运用主要指笔、墨、纸、水、色等性能的了解和掌握运用。三、山水画的基本技法(一)、笔法:中国画在用笔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严格的,这些严格的要求就是所谓“笔法”。唐代张颜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式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1、笔法的原理自古用笔讲“笔意”、“笔理”、“笔法”、“笔趣”,“意”即主观感情、认识,“理”即客观规律,“意”与“理”结合即产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产物。李苦禅说:“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则。”好的中国画,合起来看,笔笔都是形象。折开来看笔笔都是书法。这也就是“见笔而又无笔痕”的原理所在,实际上是用笔合于自然规律,使人看了之后,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记了是用笔的笔痕。2、用笔的几点要求:平、留、圆、重、变(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2)圆,如“折钗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4)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5)变,如“百川归海”(极尽变化,复归统一)(二)、墨法用笔和用墨是分不开的,所以称为“笔墨”。明代莫是龙在《画说》中提出:“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绍“积墨”和“破墨”两种。1、积墨法:简单说即是层层递加。要点有三:①第一遍干后再加第二遍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补充、交错,不是第一遍的重复与描绘复线,加之结果是多种笔法的交汇统一。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极强的整体观念,当疏则疏,吾密则密。2、破墨法:是在前一笔不太干时,趋势再补充上去另一笔使其融和渗化,合二而一浑然一体,产生鲜活生动,和谐滋润的效果。只有积墨,易厚而不润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实。(三)、色法:①色墨重叠法②色墨对比法③色墨混合法④用水、黄宾虹说“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水在作画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材料。四、山水画的学习步骤(一)树法:树 在山水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古人云:“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由此可见树在山水画的地位。1、树的生长规律和表现方法:(1)初春树法:枝干宜苍劲多枯少叶,墨气宜涧,山石宜用披麻,少苔点。技有鹿角,鱼骨,雀瓜等。(2)仲春树法:画树干要遒劲并向上发柔嫩小枝,点以胭脂兼嫩黄绿叶着以深绿,山石宜用小披麻,点宜用小混点或胡椒点。(3)季春树法:基本与仲春同,只是小枝柔长而繁荣,点以嫩绿,山石宜长披麻。苔以横点。(4)孟夏树法:树叶茂阴浓,设色清翠,忌点红叶,其间可掺杂一些枯树(死树),有枯有润,更有生气。(5)仲夏:万木阴森,降水较多,故树叶肥润,画山石宜云头皴或解索皴。(6)季夏:树叶宜苍劲而下垂。(7)孟秋:草木渐渐萧杀,树宜遒劲,小枝点要苍老,若点叶须笔笔有力,着色以青而黄绿,枯枝宜以青和墨或朱或黄点之。(8)仲秋:枝多叶少,枝鞘宜点朱黄,更有金秋之象,可加以果实。(9)暮秋:枝干宜瘦劲,色以青或朱。(10)孟冬:木叶脱尽,树多不点叶,枝与干用笔宜枯而劲,宜着淡赭,枝干内染淡墨。(11)仲冬:无叶,枝枯老,用笔宜僵劲而古拙,枝多下垂,干染淡墨,内先染淡赭墨,山石宜大斧劈,少点苔草(或不点)。(12)季冬:干宜古怪,枝宜僵曲,小枝宜短秃遒劲,干枝均用墨染。2、画树的步骤树由四个部分组成:主干、支干、细枝和叶(1)、主干:画树一般都从主干开始,先画左边一条线,后画右边,这样便于观察大小和位置,两条线要协调。(2)、支干:画完主干就接着画支干,要注意树的生长规律,即上小下大,支干要四面生长。(3)、细枝:画细枝是支干的继续,秋冬无叶树和枯树才画,如果画夹叶树就可以不画了。细枝的组织形式有多种。(4)、叶:树叶是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水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丛树的表现,一方面要求树的区别和变化以及层次感,就得用不同的树叶来区分,树叶有夹叶和点叶的区别,另一方面得用浓淡来区别。无论是夹叶或者是点叶,组织形式也有多样。(二)山石法画山石要注意大小山石的组织和穿插,画山石一般分四个步骤1、勾:勾轮廓和结构,这是造型的重要一步。2、皴:使平面的轮廓产生体积感和质感,它包括擦。在皴的方法上,千百年来,各个时代的画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皴法(1)短披麻皴:宜表现冬春之山,原因是冬春时节草木萧条,树叶基本脱落山石的坑洼全裸露出来。用此法就表现这种质感。山头苔点宜以小混点或胡椒点。(2)长披麻皴法:宜表现季春至初秋之景,原因是草木繁茂,山石全被草覆盖。故表现的是草木一层层的质感。点宜用一字或横点。(3)大米点皴:宜表现春天雨景,画法是先画轮廓,然后以点代皴,反复多次,由浓到淡。(4)小米点:宜表现秋天雨景。(5)雨点皴:宜表现仲冬之山,笔笔质感。(6)折带皴:宜表现河边山石,点用插针。3、染:包括染色和墨,是使体积感更加凸现的继续。4、点:点醒,使平淡的画面生动起来,近点为苔,远点为树。(三)云、水的画法中国画讲究知白守黑,云和水在画中的作用就在于此,它是使画面生动的重要手段,云和水一般不用怎么去画,加深周围的山石和树木就凸现出来了,当然内部也需要加一些动态线来体现。(四)建筑的画法建筑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因势而定。点景的人物和动物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五、山水画写生(一)山水画写生的意义“师造化”是历代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的必由之路。是山水画发展创新的前提条件。“生活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写生是山水画基本或训练中最关键的训练。(二) 山水画写生的方法步骤1、方法:(1)、速写 ( 2)、忆写 (3)、慢写2、步骤:(1)选景 :自然界不是什么都能入画的,要有选择。(2)静心观察:选取生活中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东西。 (3)凝神构思:对事物有选择的表现。 (4)意匠加工 ①剪裁 ②夸张 ③组织(经营位置)(5)落墨作画:①起稿、②钩线、③皴察、④点染、⑤收拾整体。⑥着色。根据季节和画面需要而随类缚彩注意事项:①树只需画树干、支干、小枝即成。②忠实于自然,但不是照抄自然。③落墨前部分即十分之七忠实于自然,后部分即十分三忠实于画理。④注意对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理解。“山形步步移” 另外一定要注意线条的运用,线条用好了山水会很有味道的中国画的笔法 笔法,是运用毛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笔锋的运用和各种用笔的技法。执笔法和笔锋的运用是只谈用笔,而各种用笔的技法,则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墨、水三者是鱼水关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净笔不会出形,纯水、纯墨不用笔也难上画面,泼墨、泼彩也要用笔因势利导。为讲述方便则将笔法与墨法分开讲。 执笔法 古人把执笔方法归纳为擫、押、钩、格、抵五个字。 “擫”是用大指肚紧贴笔管的内侧。“押”是用食指第一节贴住笔骨外侧和大指内外配合。“钩”是用中指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的外侧。“格”是无名指第一、二节之间的骨节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向内的笔管挡住并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无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钩。 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后,再学运腕,用五字执笔法还要做到“指实掌虚”,掌不仅要虚还要竖起来,“掌竖才能腕平”,“腕平才能悬肘”。悬腕是把手腕离开桌面,悬腕的运动轴心在肘。其旋转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画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画,还必须悬肘,悬肘的运动轴心在肩,旋转的幅度大于悬腕,但画工笔人物面部五官的细微处,必须枕腕来画,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这样指头也得以稳定,便于描绘其精细处。 笔锋的运用 毛笔的笔头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处为笔根。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区别。 中锋是将笔管垂直,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线条挺拔流畅,中锋也叫正锋,或叫正用笔。用中锋画的线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画时提、按用力比较均匀,行笔较稳。若用力不匀,有轻有重,则线条会有粗细变化。 侧锋是笔管与纸面不垂直,笔管倾斜,行笔时笔管所指的方向和所画的线条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 笔尖的一边光,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侧锋线条一边轻、一边重,有一种切削感。 顺锋是指笔从怀内至怀外(由左向右):由上向下,这样的笔锋呈顺势,叫顺锋用笔。 逆锋则与顺锋向相反的方向行笔,笔锋也采用逆势。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笔,于笔锋推进中,受阻散开自然形成飞白效果。按笔的轻重,行笔的快慢,画出的效果也不相同。 笔锋的运用还有:“提按”、“转折”、“虚实”、“滑涩”、“顿”、“戳”、“揉”等方法。 用笔通常容易有三种毛病,即“版”、“刻”、“结”。“版”,缺少腕力,下笔犹豫不定,勾画出的形状不准确、不自然、扁而平缺少立体感。 “刻”,笔迹显露,运笔呆滞,转折的地方出现不应有的棱角。 “结”,笔迹迟顿,该散的地方散不开,运笔不流畅。 笔法必须服从为客观形象造型的要求,同时必须接受画家思想感情的指挥,所以由于描绘对象和画家个性感情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笔法和艺术效果。 (1)立意立意是美术作品的灵魂,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立意的高低,决定了绘画的寓意深度以及艺术魅力。倘若无立意而构图,必然随笔填凑,胸无主宰。构图随“意”而立,才能产生相适应的构图来完成作者的绘画意图。(2)取势山水画的构图,首要是取势。所谓“势”是一种形象的动感。古代山水画论中,早就提到:“画山水大幅,务以得势为主。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串,林木得势,虽参着相背不同,而各自通畅。水得势,虽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不为庸。山坡得势,虽交错而不繁乱。何则?以其理然也。”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总使人感到有气魄。而有些画却使人感觉像园林中的假山或盆景一样,主要就是没有画出大山应有的气势。“势”与透视的处理有关,有些景物,通过透视的处理,就可以表现出它的气势来。(3)宾主关系一幅画要有一个主题,要突出它的重点所在。切忌零散支离,平均对待,没有一个主要支点。画中的主题便是主,陪衬便是宾。确定宾主,不仅要宾主分明,而且还要互相呼应,不能各自独立。有宾无主就散乱,有主无宾就单调乏味。只有宾主安排合适,画面才感到舒服。(4)虚实、疏密、轻重的处理就表现对象而言,在一般情况下,树木是密处,山石是疏处。树石是实处,云水是虚处。但有时画面需要,也有把山石处理为厚重坚实,而树却处理得简淡。在一般情况下,山石、建筑物、树木是重,而云彩等为轻。但有时在画面上静止的东西虽大却轻,运动的东西虽小却重,就涉及到轻重均衡的处理问题,中国山水画对轻重、大小的适当配置,要取得像中国杆式秤有变化的平衡,绝不能取天平秤的平均。一幅画在考虑这些方面时,重要的是虚、实二字。而在虚实处理中,画面的四条边及四个角的处理极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画面的远效果,也就是第一感觉。一般应禁忌画面图像与四条边成平行态势,以及图像动态间成对角线形。并特别注意禁忌对四条边及四个角的虚实处理雷同,要注意变化。所谓“计白当黑”,即是这个道理。如山石本实,可是用云烟一遮就虚了。又如水是空明虚处,可添上舟楫岛屿、倒影之类的东西就实了。我们所说的虚并不是不画,而是有计划地不画,不画之处仍然感觉有画。往往画虚的地方用淡墨或干枯的浓墨,用笔也要简略一些,寥寥几笔便要意足。(5)透视与光暗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法,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用移动视点的办法来观察景物。也就是说把视点逐步向前移,向后推,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从这座山到那座山,一边看,一边画,面面观,前顾后盼,把看到的景物,不受视域的限制,集中在一个画面之中。正如宋代郭熙所谓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观照方式。这种移动视点的透视就是山水画的传统透视一一散点透视。在实际运用时,也不能违背焦点透视的规律,一根线应该是向上的,绝不能向下,近距离的物体应该是大的,不能小了。不然的话会感觉不舒服。另外,西画强调光,其光源也是从单一方向而来,所以是统一的。而山水画一般不强调光,而且光源也不一定要求统一,可以从多方面来。大多数山水画的光照,也采取自上而下,或者偏于上。(6)三叠两段与开合古人提到山水画时,说画面可作“三叠两段”的处理。所谓“三叠”,就是“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所谓“两段”,就是指“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三叠两段”是古代山水画中的一种构图程式,但它不是必须遵守的法则,所以画家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会,灵活运用,不可硬套。所谓开合,“开”一般是指把景物铺开。而为了防止景开得乱而散,就要把过散的点聚起来,然后突出主体,使其集中,这就是“合”。实际上开是制造矛盾,合是统一矛盾,小开合包含在大开合之中。矛盾制造得尖锐而又统一得好,画就越有气势,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总之,要在考虑构图时,取势避免平,要突出重点;实际处理时,繁简、轻重、虚实都要注意。用笔则要干湿浓淡互用,
Ⅲ 如何解析欣赏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是国画门类里面技法最成熟、成就最高的画种,也是藏家投资收藏的首选画种,因此具备一定的山水画鉴赏知识,是一项必修课。
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以识别:
1
从构图来看
与风景照片相比,山水画的构图是经过画家苦心经营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有好的构图。好的构图一般要符合以下两个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 、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
▪ 宾主——构图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
▪ 呼应——画中一切物体(包括题款和印章),都要互相关联,有呼有应。这样才能气脉贯通。
▪ 虚实——传统山水画常把云和水作留白处理。白与黑,空与物,白与灰,灰与黑,就是虚实的对比。但实处要实而不塞,要透气,要有“活眼”。如无中间的“活眼”,就是一盘“死棋”。虚处要虚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让它表示一种实体,既所谓“计白当黑”,这样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疏密——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样才能变化多姿。
▪ 藏露——画要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就没有情趣了。因此作画要善于运用“藏”的方法。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测,从而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藏”的妙用。
▪ 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矛盾。有对立,画面才生动。开而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能相对稳定。
▪ 节韵——即节奏与韵律。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仅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律。
2、透视规律。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立足点来进行观察的,所以不受视域的限制。把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张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用的。
▪ 高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种透视法宜于描绘崇山峻岭。
▪ 深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
▪ 平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方山水。
2
从笔墨来看
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国画首先要解决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识别一张国画优劣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1、用笔。中国画的造形达意,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因此看一幅国画用笔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幅画中线条的好坏。古人提出“书法用笔”,即要求画家在作画时要象写书法一样用笔。黄宾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五笔”之说,即“平、圆、留、重、变”。
▪ “平” 是指运笔时用力均匀,起讫分明,笔笔送到,要“如锥画沙”。
▪ “圆” 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 “留” 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
▪ “重” 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
▪ “变” 一是指用笔要有变化,中锋、侧锋、逆锋、顺锋,根据需要随机应变;二是指运笔要彼此相让,互相呼应,气势连贯。宋代韩拙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线条扁平,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指笔划过于显露,妄生圭角。所谓“结”,是指行笔犹豫,线条不流畅。其他还有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画用笔的病忌。
2、用墨。墨色的变化,有“五彩”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说,即“干、湿、浓、淡、黑、白”。不论是那种说法,无非就是讲墨色的变化多端。山水画用墨有三要:厚,透明,丰富。
▪ “厚” 就是感觉要厚重而不轻薄。
▪ “透明” 就是层次要清楚,不浑浊,不僵化。
▪ “丰富” 就是指墨色多变,层次丰富。总之,看一幅山水画的用墨好不好,主要是看用墨是否有变化、有韵味,层次是否清楚、丰富,能不能表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
3
从用色来看
传统国画着色多从物体固有的本色出发,很少考虑光的影响和变化,所以用色相对西洋画来说比较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根据山水画不同的种类,用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 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为主,色彩只起辅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即墨足之处用色要清淡、透明,不让色覆盖了墨;浓的色彩要用在墨少之处,不让墨破坏了色的清丽。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
▪ 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浑厚凝重而不腻浊,清丽鲜明而不单薄。
▪ 在泼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浑融,变化丰富,不脏不浊。
不管是淡彩、重彩还是泼彩,用色都要有一个主调,不能混乱、花俏。但在主调中又要求变化,不能单调、呆板。总之,既要有对比又要和谐统一。
4
从表现各种物象的技法来看
山水画的技法很多,使用哪种技法,因物而异,因人而异,因画而异。看一张画中的技法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种技法在这张画中,是否能充分表现对象的“形”与“神”,是否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
5
从意境来看
好的山水画,要有美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幅画,必须给观者留有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能使观者受到感染并引发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鸣,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山水画意境的类型,可分为三种情况:
▪ 以景胜 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实,以真实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实景之中,主要是通过境象自身诱发观者联想。它类似于诗的“无我之境”。这类画,在古代山水画中以宋画居多。
▪ 以意胜 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意,富有个性和情致,更明显地流露出对主观情感的表达,所塑造的空间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对于“形”则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它类似于诗的“有我之境”。这类画自元代以后,逐渐成为山水画的主流。
▪ 意与境浑 这是感情与形象高度结合,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国维说:“至意境两浑,则唯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可见对于诗来说,这是意境的最高境界了。而对于画来说,当是画家神来之笔的得意杰作了。
6
从“画外功夫”来看
所谓“画外工夫”,是指画家除了绘画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修养。一幅好的山水画,常常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从画的落款和印章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学、书法和用印等方面的修养。
Ⅳ 花鸟画,山水画如何积累创作的素材
留意生活,仔细去看
Ⅳ 中国山水画的相关理论有哪些,怎么写!毕业创作急用
找本董欣宾的书看看,《中国画对偶范畴论》、《六法生态论》里面罗列的画论就够了
我自己感觉还有些诗话也可当画论看。印象很深的的有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南北宗论)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六研斋随笔 黄公望的画论等、、、、、
Ⅵ 学习山水画要经历几个阶段
才临了一个月呀,再临半年再说网络地图
Ⅶ 谁能介绍一些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基础知识
http://..com/question/85885267.html看看吧!
Ⅷ 张正忠的田园山水画研究文献
(1)专着《张正忠诗书画-田园山水百图》
2005年12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收入张正忠《快然楼艺谈》论文、随笔108篇、诗160首、田园山水画100幅、书法12帧。高冠华、陆一飞题词,邵大箴、李松、邵洛羊作序跋。
张正忠先生涉猎中西绘画、文史,专攻田园山水画创作近20年,并进行史论、创作方法研究。他发现山水画中的村野之景犹如散落的珍珠,可蔚成品类;当代“田园美”观念正在滋长、“村野之景”创作正在逐步壮大;它们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现代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社会反响良好,因而为之起名为“田园山水画”。本书以散文的笔调,阐述了田园山水画的概念和史论框架,以及方方面面的艺术观点。马鸿增等专家研究表明: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田园山水的专着。[注]
[注]马鸿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他的《田园山水:张正忠的新拓展》一文写于2006年,首次发表于2007年第1654期《中国书画报》);
(2)专着《田园山水画法》
2009年7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张正忠着。全书有总论、田园山水画创作、田园景物画法、田园山水作品欣赏4个部分,配图片240幅,王琦题词、邵大箴作序。在成书过程中,邵大箴、王伯敏、葛路、马鸿增等史论家对书稿进行了推敲和指导。
邵大箴在序言中说:“《田园山水画法》是一本为田园山水爱好者提供创作辅导的好书。他为中国山水画列出四大题材分支,而“田园山水画”是其中的一个“画目”。这样的系统研究对拓展中国画的新视野,促进田园山水画的学科建设,为山水画的发展、创新探索出路,提高山水画在社会上的生命力,对于中国画的繁荣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书系统、深入地阐述了田园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与技法,贯穿了田园山水的基本理念。既借鉴了前人的成果,更多的是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与方法,给山水画创作者送来了艺术上的无私奉献。图文并茂,将可操作性和欣赏性融为一体,既是对技法的讲解、研究,也是对佳作的欣赏,贴近实践、贴近读者。
《田园山水画法》简要目录:
一、总论
二、田园山水画创作
(一)生活与感情 (二)构思立意 (三)情节 (四)构图 (五)取景 (六)透视四远法 (七)景深(八)笔墨 (九)色彩(十)光感 (十一)景物的搭配 (十二)特殊技法 (十三)平面与色彩构成(十四)诗书画印一体之美 (十五)风格、语言与品评
三、 田园景物画法
(一)四季画法 (二)竹法(三)竹园法(四)芦苇法(五)芦花法(六)江芦法(七)空枝树(八)点叶树(九)夹叶树(十)丛树法 (十一) 田园树种画法 (十二)茭白、菖蒲(十三)塘荷(十四)点景法(十五)地貌(十六)河塘、水面(十七)道路、草地(十八)田野 (十九)庄稼(二十)宅园(二十一)天气变化(二十二)日、夜景象
四、田园山水作品欣赏
(3)专着《中国田园山水画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第一卷2012年9月第一版。全书共有十卷,上编4卷是评述,下编6卷是图录。图片10500张,文字约40万。张正忠着,王伯敏题词、薛永年作序、题签。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田园山水画史,从田园山水产生的先机写起,追根溯源,缜密地揭示田园山水画产生的根源和存在的条件、发展的动力,历数历史发展的起伏脉络,并指出当代田园山水的现状、发展取向。20张示意图简明地揭示画史发展脉络和画理研究思路。
自从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直至《诗经》产生的时代,田园之美逐步进入中国人的审美视野。但是,它的发展轨迹一直未被社会注意和认识,从未有人把它看成是山水画科之下的一个分支;未有人涉足过它的史论研究,所以本书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意义。史论家万新华写道:“以往的绘画史研究者从未专门述及田园山水画。直至近年,海门画院院长张正忠先生正式提出‘田园山水画’之称谓和理论,并笔耕不断,一而再、再而三地撰文立说,从纷繁复杂的文献、图像史料中搜索探寻,辨析考证,逐渐耙梳出一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 [注]
本书的述评以大量资料证明了“田园山水画”创作队伍及作品群的存在,在广泛的比较中探寻出田园山水画的特定范畴、内涵与外延;因而证明了田园山水作为“画目”、撰写“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新的美学命题“田园美”;提出绘画起源“审美兴趣”说。
本书展示了田园山水画的魅力与丰富性,它将使更多参与田园山水画创作的绘画爱好者进入自觉状态、提供了借鉴;同时对开拓中国画的新领域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一书的价值,根据薛永年先生文章和研讨会的评论,就是:“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而且很有现实意义”,“探索开拓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时俱进的新途径。”这本书的问世,加上前两本专着,为“田园山水画”这个“画目”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学术基础。简要目录:
上编 评述
第 一 卷
王伯敏题词
薛永年序《溯源探道 温故知新》
作者自序《园外遐思》、绪论《半份答卷》
第一章 田园山水画的起源
第二章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村野之景:六朝、隋唐、五代、宋代
第 二 卷 元、明、清
第 三 卷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乡村题材山水画、近现代民间绘画中的乡村风景题材
第 四 卷
第四章 发展中的中国当代田园山水画
第五章 逐渐形成中的中国田园山水画理论
下编 图录
第 五 卷——第 九 卷 中国田园山水画图录
第 十 卷 索引、后记
[注]万新华,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他的《嚆矢椎轮 承前启后——张正忠《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略议》,首次发表于《中国书画》杂志2013年第7期第128页。
(4)随笔《从故乡情结到田园山水画》
(全文发表于1996年编《东洲美术》,作者张正忠。)
摘录:我的故乡在江海平原,田园深处。弯弯小路,清清流水;竹林村舍,绿树如云。邻里笑语,鸡犬之声相闻。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度过的。至今梦中,每每出现老宅故人情景,象一场场放不完的电影。我的画笔,情不自禁要画家乡田园,曾撰诗云:“大江此入海,两岸百里平;咸谓无可画,偏向幽处寻;翠竹掩村舍,浅水映草青;月明烟笼时,更起故园情。”故园之情,拂之不去!
……
我对家乡田园的怀恋、对大自然的珍惜,正好契合了一种社会文化意义。这种意义已不同于古代田园诗的隐逸情趣,却是现代人的审美理想。人们永远喜欢充满阳光的田野、清清清的流水、新鲜的空气、茂盛的树木庄稼,拿我们的中国画笔墨把这些风景画出来,这是画田园的山水画,就叫它“田园山水画”吧。画中清纯的美,多少能唤起人们对美的留恋和向往,使故乡田园情结常驻于画中。
(5)论文《田园山水画的前世今生》
(全文发表于《中国书画报》,作者张正忠。同类论文还有《谈田园山水画》、《田园山水画总论》)
提 要: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农业生产发展要比山水画早几千年,但到隋唐以后才有画家关注村野之景,进入田园山水画的萌芽期,五代出现典型的田园山水画。到了二十世纪末,产生了“田园山水画”这个名称和概念,画家的关注点有了很大的觉醒,创作主旨也有了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兴盛期。当代的20来年中,创作的数量突飞猛进,超过了历代遗存作品的总量。
纵观千年,田园山水画已然形成了它自己的范畴、内涵、外延、审美倾向。田园山水虽受诗文的影响,但它毕竟是山水画的一个分支,所以更多地受山水精神的支配。田园山水应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和之美”。田园山水的审美特质,应以“中和之美”作为灵魂核心,并兼有下列特点:一是以村野之景为主要意象;二是以亲近大自然、张扬生态环境美的理想,以出世的态度画入世的画;三是以“物我为一”的观念,以文人的精神视野表达对生命之美、生态之美的讴歌,营造情境交融、温馨和谐的诗境;四是以传统中国画笔墨理法为基础,适当吸收西洋风景画之长,构建个性的艺术语言图式。
关键词 田园山水画史 文化渊源 美学内涵 时代意义 一个核心四个要素
(6)论文《山水画分支之我见》
(全文发表于2013年第2329期《中国书画报》,作者张正忠。)
提 要:任何一个画科,它的初始阶段总是混沌而不可分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具备了独立分科的条件,就分科独立了。科目的分类方案是绘画史论家根据大量研究而做出的,在若干年内,它呈现稳定的状态。分科对促进绘画的发展、各门类的艺术特点的健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田园山水画在当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确定这个分支的学科定位时,又发现它有另外两个“兄弟”:海景和城市。原来 “当家”的高峰山岭山水画,便成为老大哥。“峰岭山水画”,是山峰、山岭为画面主要意象,岩石、瀑布为构成要素的山水画。“田园山水画”,是以村野之景为主的山水画。“海景山水画”,是以大海波涛、海岸景物为主的山水画。“城市山水画”,是以城市、集镇、人造园林为主的山水画。
关键词:山水画分支 峰岭山水画 田园山水画 城市山水画 海景山水画
(7)论文《在入世与出世之间》
(全文发表于2010年第6期《美术观察》,作者张正忠。)
提 要:“田园山水画”这个画目,是根据题材内容来分类的。对它的阐述,应有几个方面,内容和主题是其中一个方面。本文从绘画的入世性和出世性切入,追溯绘画的起源和功能的演进,揭示田园山水画在内容方面的时代特征。由于田园山水创作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多见自然宁静的意境,它既保持着绘画的入世性一面,又有着出世性一面。因此,田园山水的内容本质当介于入世与出世之间,这是题材特点所决定的。而入世性与出世性对于绘画作品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当代,家园情结、生态理想自然地成为田园山水画的两大重要主题。
关键词:田园山水画 生存与审美 绘画的入世性与出世性 入世与出世之间 家园情结 建设生态乐园的理想
Ⅸ 山水画写生中的观察方法主要有那些(急高分悬奖)
传统山水画的技法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山石的皴法上,有荷叶皴,披麻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大、小斧劈皴,折带皴,卷云皴,雨点皴,豆瓣皴等等,我们将其概括为三大类:1、线皴(以披麻为主),面皴(以斧劈为主),点皴(以豆瓣、雨点为主)。
(1)披麻皴(线皴): 皴的笔法如披开的麻披状,呈长线条,表现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实结构和脉胳体积感,以及江南多见的有草木的松软土质。用笔微带交叉。 短而松散叫解索皴。 梗直而乱叫乱柴皴。 细而短叫牛毛皴。 上述三例属线皴类。
(2)斧劈皴(面皴): 最能体现山石的坚硬质感,用笔如斧劈木之痕,特别是花岗石或人工爆破后的山岩,多呈此状。大斧劈先以笔肚着力,横卧纸上一扫,笔锋中带有飞白,表现山石的阴背面较合适,小斧劈则以扁笔作挑剔状,并略似勾勒的作用和方法。 大斧劈皴,小斧劈皴为面皴类。
(3)雨点、豆瓣皴(点皴): 笔锋如斧劈状,也叫小面皴。适用于大山群山之表现,如以烘染苍翠的色调,能得山林葱郁的感觉,下笔前要明确轮廓、态势和明暗、虚实、疏密的变化。 横笔点旧称米点,宜画云山。 直笔带扁锋旧称豆瓣皴。 直笔点旧称雨点,钉头、芝麻皴。 以上为点皴类。 (山石画法步骤示范图例、步骤文字说明从略)
树法介绍: 古语云“树分四枝”意在立体,自然界树木的形态千变万化,不同种类的树木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姿态,树分干(大干、小干)枝、叶、根,枝干的穿插变化形成树的形式美。一棵树的美抓什么简言之即取其美而舍其丑。 1、抓势: 我们将其概括为三大类。 立势、平势、园势。 立势:树干挺立,树枝向上,直中用不直求变化,不直中见直。 平势:抓其平而舍其不平,如松树的变化要平中求园直来变化。 园势:园中求不园,要园中见直求变化。 2、树的结构: 主干:一棵树打动人的地方有一处、两处,画一棵树必须抓其关键的一两枝,忌平衡与对称。决定其生动与否的一两枝都是旁枝,凡出枝处皆有结状以示生命感,以表现物之常理。 3、枝干穿插: 疏密:通过穿插来体现 虚实:通过笔画多少来表现 争让:如书法中的“挑夫争道”。 黑白:不能平均,不能匀,不能灰。要忌用笔打格、十字、米字及扇面形穿插。穿小枝时眼睛盯住空白处,盯住小白点,不要全堵死。
山水画的笔墨技巧 笔墨为中国画主要表现手段,古云“无笔无墨不成画”。只有墨而无笔立不起来,宜软、平、灰、肉。反之,有笔而无墨也缺乏表现力。在运笔的同时也就在运墨了。墨的效果是靠笔运出来的,笔之轻重也是靠墨来呈现的,因此笔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宋韩拙曰“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纯全集》)。运笔一要勾出造型,二是表达质感。线描是中国画的主要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段,中国画之“线”。是具有生生活力的有生命的线,运动的线,是寄寓作者的人格与性灵的线。下面谈谈中国画笔墨技法中的有关问题。
《关于笔线的内含》
(1)有力: 胡小石曰:“好的笔线如钟表里的发条,不好的笔线如同煮烂了的面条。”可见一根好的线条不仅从外部看不轻飘,有份量,俗称“有劲”。而且应有无尽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非物质力量。它“内含筋骨”,是从内部发生出来的有生命力的力量。凝聚着过去运动的力量。也是感觉的艺术的力量。好的线条应突在纸上是鼓的,如同太极拳术,一招一势皆含于内在,防止剑拔弩张,故为苍劲,如舞台上的“拼命武生”一样外在。“六法”中称笔为“骨法”,“骨”在人体内称之为骨头、风骨、骨气乃支撑人体的一种内在的骨力,由内部发生出来的一种支撑力。线亦同人一样从内部发生出来的生命力。中国传统中的“平如锥画沙”、“园如折钗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坠石”、“外园内方”、“外柔内刚”、“绵里藏针”、“寓方于园”、“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等审美趣味,均是体现这种内在精神的东方审美准则。柔的线往往更有力量,更内含,如“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高古游丝描”等,外表柔、细、软的线同样更体现内在的骨力。力透纸背乃指行笔中积蓄之力量,如同从纸里生发出来一样。
(2)流畅: 指运笔过程中必须顺畅连贯,有连续性,运笔不仅有形的联系,必须注意笔与笔之间映带关系,在有节奏的气脉连贯的流动线条中,笔走龙蛇,顾盼生姿,互相呼应中发生出美的力量。如音乐,舞蹈一样中途不能打结,一条线也不容打结,“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运笔之病也。宋郭若虚曰笔有三病:扳、刻、结。板乃“死板”、呆滞、无生命力,没节奏与韵律。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笔犹豫,结疙瘩,无法体现内在骨力与生命力。只有流畅的线才能体现内在的运动着的生命活力。 潘天寿曰:一条线中也有峰,即指笔迹中的起伏,(~~~)线有方园、扑拙、灵秀、光毛之不同。
(3)准确: 一下笔要正确无误地表现对象,笔一下去就要准,要恰当而不多余,所谓“下必有由”,下笔见形,落笔见物,充分体现对象的形态。准确亦指笔迹(笔触)的作用,一为表现对象,二为笔触与周围的相互关系。为作到准确,要首先下功夫练眼,锻炼观察与记忆的功夫,提高对对象的观察、捕捉、表现的准确性。同时要练笔,加强书法练习,写字既练眼又练笔,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将一个字的结体、运笔一下表现出来,反映的能力就会培养出来。 《关于用笔》 笔与墨的关系乃笔为主、墨为辅,主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古有“笔为墨帅,墨为笔充”、“笔之所到,墨之所成”之说。运笔即是笔的运动,顺锋、逆锋效果不同,表现力也不同。笔运行中要有点线面的关系,按笔为点,顺笔为线,倒笔作面,提起轻,顺有虚的效果。
1.关于笔锋: 中锋:入笔逆入平出,欲右先左乃指藏锋,使笔先受一下阻力,笔毛自然铺开,然后使笔在一划中行,笔锋平铺,如“单刀入花枪”,收笔使锋回收,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返”。“收锋”能使笔气内在相连,笔气内聚。中锋基本立着,线条园润流畅,中锋墨线一般二边重,中间淡,遒劲、立体,向纸外突鼓。 侧锋:笔在腕力的控制下斜过来,笔锋靠一边行,效果呈一边光一边毛,厚重朴实,方免不了。变化生动,亦为偏锋。画画可用正、侧、扁锋、写字不可有扁。侧锋虽扁但不可枯干,照样含水饱满。 逆锋:反其道而行,由下向上,由右向左,效果一边光一边毛,有时两边毛,有飞白出现,泼辣、凝重、毛涩。
2.笔锋的运用: 快慢:指行笔过程中左右前进的力量的急迟。也即前后的力量的快慢,快则流,慢则留。快则光,慢则涩。快易飘逸,慢易拙涩。快慢不同而形成滑涩不同的两种线条美。 提按:指入笔、行笔、收笔中的起伏、轻重的力量。提为起,按为伏。是运笔的上下之轻重的力量。提则轻,按则重,提则虚,按则实,如入笔回锋处为提,再走下去即为按。 转折: 指笔锋转换方向时(即一条线拐弯处)运笔的上下力量的不同。也就是在笔锋转换时向上提笔或向下按笔的力量的不同,线条呈现出来的不同效果。在笔锋转换时提笔转过去为“园转”,反之按笔转过去为“方折”。(折时按笔停一下就折过来了)。需要说明的是在笔锋转换方向时应仍保持中锋,时有偏锋(如隶书之燕尾收笔处),但不能有扁意,要鼓,要有立体感。 拖笔:拖笔多画滑线,是一种灵活运笔的方法,拖笔握笔要高,锋一着纸即行,不能停留,流畅而生涩。
总之,无论运笔的快慢,提按,转折,顺逆,虚实都是用笔的节奏变化的组成部分,在节奏变化中最明显与最重要的是快慢变化,运笔的正侧,虚实,转折皆通过快慢来体现。 《关于用墨》 墨法即运墨之方法。中国画大量运用空白,而墨色与空白则恰成对比,墨色越黑而白处则愈白。墨色基本分干、湿、浓、淡诸层次。墨色中加入飞白即成灰调,即使水墨的干笔也呈灰的效果。 原墨为黑:加水之水墨为之“淡”。 墨加飞白为之“干”(也是淡)。 墨为最重亦即“浓”。 含水之墨为之“湿”。 古人有“墨分五色具”。所谓墨分六彩指浓、淡、干、湿、黑、白。一张画有黑、白、灰等丰富的对比关系要靠墨色之变化。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笔易将物体形质、质感捕捉描绘出来,墨则为分阴阳,明暗之手段,辅助笔线,丰富物象体积感和丰富画面之层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墨法三要》 厚:感觉要厚,其效果要能立在纸上。笔触、墨块不是扁的或爬在纸上。从艺术的角度感觉其厚重而不轻薄,感觉厚而运笔薄。 透明:不透明则僵化,滞气,没有活力。要看似薄而透亮,厚而不浊。
总之,要画之薄,感觉厚,活泼、透明、灵动、不伤笔触,每一层都有效果才是好墨。 丰富:指层次复杂多变而不简单轻薄,要繁而不浊,灵透而不薄。 《传统三墨法》
(1)泼墨法:顾名思义泼而成之,如泼水一般,一遍或者少遍墨。干、湿、浓、淡同时进行,用书法的方式一气呵成,是典型的大写意之墨法。往往在一大片墨中同时有干、湿、浓、淡的变化。直抒胸臆,灵活多变,随意性极强,目的在于笔意之外,求自然的水墨流动韵味之意外效果,没有自然则刻板、僵滞,缺乏人意则非绘画。泼墨法中的干笔与飞白尤为重要,否则会变成满纸墨猪。行笔过程中还要求造型高度准确。泼墨法多呈水墨淋漓状。
(2)破墨法: 在全部的墨法中用途最广,变化最多的是破墨法。无论是浓破淡还是以淡破浓,均要在前一遍墨将干未干时进行(即乘湿往上加)。破墨是破坏了原来的不好的效果,建立起一个新的更完美的效果,它同样要求造型高度准确,运水运墨的技巧高度娴熟。反映敏锐,随机应变地去自理各种变化与问题。破墨法有以重破淡,以淡破重,以干破湿,以湿破干,以水破墨,以墨破色等。画面效果多呈水墨、水色,交融多变,生机活泼之感。
(3)积墨法: 古人多用此法,清龚贤,今人黄宾虹,李可染用之。积墨,顾名思义多层积累、堆积,层层渍染,层积而厚。所用工具毛笔短而软,墨色淡而干,宣纸半生熟。积墨过程先淡所浓,或先浓后淡均可。一般先淡后浓好掌握(如龚贤即先淡后浓积法)。积累过程步骤一定要清楚,否则就会杂乱无序,不堪收拾。每遍积墨要求每笔本身不宜变化太多,干、湿、浓、淡的效果是靠多遍积累起来的。笔触纵横交错,墨色浓淡交晖,层层透清而不浊。重墨色的笔触范围越加越小,墨色越来越深,笔触也越来越多,淡墨色的笔触却越来越大,覆盖面则愈来愈阔。积墨法的整体把握的能力要求极强,要厚而不塞,多而不乱,步骤有条不紊。 积墨法最大的特点为必须等前一遍干后再积下一遍,这是不可动摇的铁律。 元人主线从中墨开始,而后向“浓”“淡”二极伸延,积墨效果苍茫浑厚,厚重华滋。凡表现浓郁、深厚、浑厚、滋润感觉的效果均可用积墨法。 《染法》 分湿染、干染、点染、分染、通染、跳染等。染墨、染色既要统一,又要对比。笔墨太生硬的地方,没气韵需统一可用“通染”法。效果平、灰、花的地方需对比,可用“分染”式。染的过程中要见笔,要留白。“擦染”出干而毛的效果,易表现山石、树木的苍茫华滋之状。 《点法》 古人云:“一攒、二乱、三线” 一攒即先点集中的一大组(聚),二乱(散开),三线(形成动势)。 用笔: 直笔直点, 一点三揉, 外实内虚(亦叫空心点), 凡点必带动作,点中必有聚散,古有“攒三聚五”之说。 古人曰:“画不点苔,山无生气” "画山容易点苔难” "苔痕为美人簪花” "古画有全不点苔者,有以苔为皴者,疏点密点、尖点园点、横点竖点及介点、水藻点之类,各有相当,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