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课上创设情境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课上创设情境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发布时间:2022-06-04 10:08:35

㈠ 情境教学的几种创设方法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生活联系密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这值得每位物理教师深思。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种物理情境的创设方法。
1.结合生活现象展现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新课标也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根据学生日常接触到或已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思考;也能很好地体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最简单的:人为什么能向前走路,汽车转弯的时候,为什么人会有侧倒的感觉?又如公路上有交通意外时,警察是如何判断肇事车辆刹车前时速的等等。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来。如在教授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时,我拿了一个盛了水的杯子,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如何让杯子倒转,但是杯中的水却一滴也不流出来?结果一位平时很内向的同学举手了,并且顺利的做到了老师的要求,其他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一个小小的情境也许就给这位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信心和对物理的热情。由演示创设了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简单、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在实验活动的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例如,讲到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有关内容时,让学生用铅笔、绳子、重物来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用筷子和橡皮筋自制平行四边形,了解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等。
3.利用自然现象创设情境:
自然现象情境是指教学中利用客观的自然现象来创设物理问题的一种情境。如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回声?雷电是怎样产生的?又如阳光下吹出的肥皂泡上为什么会呈现出五颜六色的花纹,这是学生童年时经常能看到的现象。孙悟空真的能腾云驾雾吗?一个跟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吗?通过列举自然中学生熟悉的物理事实、现象以及过程的实例或问题,也是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激发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的物理环境。情境的运用,给物理教学带来生气、带来欢乐,同时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利用物理故事创设情境:
物理故事可以是物理学史料、科学家轶事。有目的的、恰当的设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例如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时,介绍伽利略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的落体理论,生动讲述传说中的比萨斜塔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展示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情景。再如进行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时,可以引入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5.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能跨越时空的限制,生动地再现生活情境,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并且形象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物理过程,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天体运动;神七发射;嫦娥奔月;原子结构组成、原于核的人工衰变;电磁感应、楞次定律、链式反应、光电效应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

㈡ 情境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常见的有哪些

一、巧设情境,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心理不稳定,较脆弱,缺乏学习动机,需要在铺垫引新时设置一定的情境,形成学生感知的刺激物。而常见的东西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不起来,成为抑制状态,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只有当所设置的情境具备新异、变化的特点,才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刺激,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所谓故事情境,就是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受到强烈刺激,各种感官得以调动,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在新知的导入中讲了一个“猪八戒分桃”的故事:悟空摘桃回来,只给了猪八戒1个,给了唐僧8个,沙僧5个,自己留下了6个。猪八戒一下子就急了,嚷着说自己1个不够吃,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悟空不愿意。唐僧只好叫猪八戒分,要求每人一样多,可猪八戒一时想不出来怎样分……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帮助猪八戒分一下桃子呢?”至此课堂静了下来,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沉思。我及时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大家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能帮猪八戒很快算出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有新意、有趣味、有一定具体物象的“疑”境,造成一种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比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拿出一块面包,向学生强调,这是一块面包,并说:“有2 个学生没吃早餐,我要平均分给他们吃,怎么分?”学生抢着说从中间切开,分成2份。我又说:“每份是这个面包的多少?”学生说是一半。我接着又问:“如果分成3个同学怎么办,每份是多少?”学生一时愣住了,说不出答案。这时我就出示课题“分数的认识”。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形成悬念,课堂上必然会聚精会神地随教师一起研究新课内容,探求问题的答案。
二、优化情境,在新知中发挥主体作用
儿童的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刻板地去教,儿童又因失望而使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因此由铺垫引出新知把儿童带入情境后,应根据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客体。要利用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富有色彩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去思维,由此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尽可能地避免分析不断、发问不止的“注入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等去创设具体的、生动的、能直接感知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1、创设“实体”情境,发挥主体作用。“实体”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去演示,去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亲眼所见,以此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拿出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玻璃容器,并在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子,往圆柱体容器里倒,让学生观察几次能把圆柱体倒满,学生观察后都知道是三次。我再让他们比较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就可发现是等底等高。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拿尺子去量出直径和高,算出圆锥的体积,学生能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
2、创设“模拟”情境,发挥主体作用。“模拟”情境就是要学生自己作为一个角色去表演,模拟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有动态过程的情境。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模拟,学生既感亲切、新鲜,非常兴奋,乐于接受,且又因为自己表演,全部投入,使得学生一看就懂,产生顿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找了两名学生来代表运动物体,我说“走”,让他们俩人从两边向对方走,并让大家观察他们俩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怎么样了。并说明:“这样就叫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我开始让他俩走后,下面的学生就发现他们每走一分,他们间的距离就缩短一段,缩短的这一段,就是他们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最后碰在一起就叫“相遇”。这样,学生就对“相遇”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求知中情感得到了愉悦,主体地位也随之形成。
3、创设“操作”情境,发挥主体作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可以使各种感观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并促进思维的发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亲自尝到学习的乐趣,既强化了主体作用,激发了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中,在学生掌握几何名称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自己动手制作的长方形实物模型,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进一步观察、分析、对比,自己就可以说出长方形的特征,由此再到生活中去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的。这样就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对长方形有了一个清晰的表象,课堂气氛也得到活跃。
三、依靠情境,在反馈中加强联系实际
数学中抽象的,然而它如同艺术一样来源于生活,所以应还需要其本来面目,把“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的情境中,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并在生活的情境中加以操作,强化应用性和趣味性,培养发展逻辑思维。
因此,创设运用教学情境这种手段,可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学习动机得到持续激发;可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学习、探索知识中;可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可使学生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真正变“学会了”为“会学了”。

㈢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1、以思想和精神境界为前提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和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是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源泉。教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流是构成良好教学情境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了美的心灵,才能有美的情感。所以,只有教师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到学生身上,学生把自己的生存与人类美好的理想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为了升学或谋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才会出现和谐的、激动人心的、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的教学活动。所以各科教学都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2、从教学目标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情境只有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的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就是多余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教学的“摆设”。情境的创设应该是适时适当的,在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同时要尽量做到简洁。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设计情境时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比如,要分析学生是否对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感兴趣,学生是否适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等。教师只有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来刺激学生、调动学生,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已知和浅显的内容里不断悟出未知的深邃内容 ,而进入新知识的境界。

4、情境要注意时代性

我们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发展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的气息。我们知道材料总是滞后于时代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对于材料,应抱着尊重、理解、充分运用、改造创新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能让材料束缚自己的教学与思考。努力创设富有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5、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创设良好情境的保证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所以,要求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业务素养、语言表达、面部表情、动作姿势、板书、实验等技能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与思想,获得广泛的生活经验。而这一切都得由教师去组织、去引导、去创设,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学习。

㈣ 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方法

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
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儿童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情境教学十分讲究这一环节的掌握,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或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使儿童因爱美而要学;或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使儿童因探究而要学;或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使儿童因贴近生活形成关注而要学;或触及儿童的情绪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使儿童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求知,都能促使儿童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了儿童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儿童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教学过程刻板、单一,儿童又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因此在把儿童带入情境后,教师要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使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显现在儿童的眼前;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特定空间,儿童可涉足其中,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客观的教学情境一环环引人入胜,儿童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了入胜的情境。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忍不住的哭泣、震动心灵的义愤、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见解……都使儿童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境”相互作用的持续中得到强化。这样,教学就成为“我”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他们禁不住挥动着举起的小手,向教师暗示:“我知道”、“我会”、“老师,请让我讲吧”,这时学习已成为儿童的“自我需要”。在这里,没有丝毫沉闷的学习空气,没有强制,没有指令,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探究的乐趣,也绝不仅属于少数拔尖的学生,而是属于全体学生。在这种热烈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群体为求知而快乐,为探究而兴奋、激动,达到了一个比预期教学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而当教师让他们下课时,他们又涌到教师的跟前,甚至自觉排好队,把上课没来得及提的问题、心里想说而未能有机会表达的感受,倾诉给教师。在教师听完了他们的表述微笑点头时,满足的平衡感会使他们感到无穷的乐趣,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此情境中的教师,自己的情感也禁不住升腾了,一种工作的乐趣驱动着他(她)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努力地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真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使学习动机稳定、持续、强化,从课堂到课余,乃至延续到日后漫长的学习生活中。 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变单一的“听分析”为多侧面的感受。
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儿童会兴致勃勃地去学习教材。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可以说是充满童趣的,入选的课文生动形象、情文并茂,选材范围涉猎天文地理、宇宙空间、历史史实、当代英雄、童年趣事等等,并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各式文体,向儿童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因此,小学课文教材是孩子普遍爱读的。他们每每拿到新书便会迫不及待地一篇接一篇地想一口气读完。小学语文教材本身的美感帮助我们打开了思路: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
1、丰富形象的感染:
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情境向儿童展示的是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角色的扮演或是实物的演示,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为儿童理解语言做了认识上的准备,而且是笼罩着情感色彩的认识的准备。在进入情境后,儿童作为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教师引导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凝望,用他们的耳朵去倾听,用他们的心灵去体验……在形象的感染中使他们渐渐地感受到作品赋予的美,一种轻柔的美、壮丽的美,或是一种崇高的美……
2、真切情感的体验:
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着形象的同时,教师的语言描绘不仅支配着儿童的注意,而且促使儿童因美感而产生愉悦,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地注意,主动地接受,从而产生或满意的,或愉悦的,或悲伤的,或热爱的,或憎恨的,或愤怒的态度的体验。学习描绘祖国山河的课文,可通过假想旅行进入情境,祖国南方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桂林山水》,北方的《草原》、《美丽的小兴安岭》,都可以使儿童徜徉其间,感受祖国山山水水的秀丽和壮美,产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习英雄人物的课文,通过教师深情的语言描绘,结合恰当的音乐或图画,创设想象情境,越过历史长河,缩短时空距离,让课文中描写的黄继光、邱少云、王若飞、刘胡兰等英雄的光辉形象,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甚至可以听到英雄震撼天地的呼唤。从孩子们屏住呼吸的倾听,闪着异样光亮的眼睛,以及那发自内心的有感情的朗读中,都可以知道孩子们深深地为英雄的壮举而激动不已。真切的体验,激起了孩子们悲壮崇敬的情感。学习科普类的常识性课文,让儿童进入创造发明的模拟情境中,扮演他们喜闻乐见的“科学家”、“小博士”、“潜水员”等向往已久的角色,进行模拟操作,体验创造成功的愉悦,产生热爱科学、探求未知的情感。
3、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潜在智慧的启迪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不仅为儿童的思维提供了“资源”,而且热烈的情绪使儿童的思维活动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迅速地沟通、复合、运转。一方面形象思维积极活动,联想、想象活动随之展开。情境的模拟性使情境呈现的形象粗略而神似,给儿童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教材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另一方面,上于形与情的作用,儿童的抽象思维由难变易,对课文的理解,不仅有具体的形象感染,有情感的体验,而且也有由表及里的对课文内在思想即蕴含理念的理解。就拿二年级学生学习《萤火虫》来说,当他们感受到萤火虫“提着一盏小灯”“在夏夜的草地上”“小心地照看着花草世界”的生动画面时,教师抓住“小心”、“照看”这两个内涵丰富的词让儿童展开讨论。孩子们是那样真切地回答:“因为萤火虫怕吵醒了花草”、“萤火虫怕自己的灯火烧着了花草”、“萤火虫知道晚上花儿睡得好,白天花儿才开得更美”、“萤火虫害怕坏家伙来伤害花草”……从孩子们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是用自己的“心”在学习,用他们的“情”在读书。这样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理解也大大超越了那种注解式的字面的讲解。
“小心”就不是一般的“细心”、“不粗心”,“照管”也就不单是“照看”、“看着”,而是包含着“细致的关心与照顾”。这样,词义、词的形象、词的感情色彩及细微的差别,孩子们都一一领悟了。教材语言的掌握,又帮助儿童更深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最后让孩子们设想“自己就是萤火虫”,他们带着真切的情感做了生动的概括:虽然“燃烧自己”,“只要能照着花草世界”,“我就安心了”、“我就高兴了”、“我就心满意足了”,甚至有的孩子最后跳出一句“我就没有遗憾了”。学生就是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地思考,了解了课文内涵的哲理。
不难看出通过优化情境,学生在审美的乐趣中,获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学习动机在其间不断强化,所有这些都有效地促使儿童掌握教材语言。这样,由上述诸因子构成了相互作用的连续体,并不断地向前推进,其中的诸因子得到了深化,整体情境也随之而丰富。儿童的道德教育、思考教育、审美教育就是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仅是学习工具的掌握,也包容了智慧、思想、道德、审美的收获,全面地完成认知、教育、发展三方面的任务。 在创造的乐趣中,自然地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变复现式的记忆为灵活运用知识。
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说,从课堂上的注入、分析,到课后“题海式”的作业,都是通过复现式的记忆去学习语言的,因而造成大脑左半球接受过度教育。脑科学告诉我们,“大脑在完成一个特定任务时,只允许一个半球占优势”,所以长此以往,将导致右脑的弱化。而右脑的受抑制,最终将阻碍儿童潜在的创造才能的发展。
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平衡,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儿童之所以能进入情境,是因为情境有图画的形象、音乐的形象、角色扮演的形象、生活场景的形象等等,并有教师的调节、支配。教师带着与作者相共鸣的真切的情意,全身心地进入情境。此时的情境,就不光是一种物与形组成的场景和画面,而是渗透着甚至是饱含着教师的情感的。在这种“情”与“境”的合力之中,儿童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情感为情境教学的纽带,师生情感的交流、互补,极大地丰富以至升华了单纯的、直观的手段与语言结合的物“境”,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到师生共处的忘我的、几乎是无意识的状态。这种形与情的刺激必然激活右脑,而使左脑处于暂时的“休息期”,这对调整儿童心理,并对促使儿童精神饱满地、生动活泼地继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保证。在这特定的与教材相关情境中,可以有效地训练感受,培养直觉,发展创造。从教育的远大目标即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创造性人才来说,情境教学对儿童右脑的发展已显示了它的价值。
1、训练感觉: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进入人类理性的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是通过感觉实现的”(卢梭语)。儿童的感官,通过训练可以日益敏锐起来;不着意训练,则会变得迟钝。而感官的迟钝必然会成为儿童提高直觉、提高悟性的障碍。因此,我们应该抓紧儿童感官可塑性极大的时期,加以培养。这个任务,不只是交给音、体、美学科,作为语文教学,同样应该,也是可以承担的。情境教学的生动手段,都是可以作用于儿童感官的,或听,或看,或操作,儿童的感官就在这里不断地日益敏锐。在情境中,教师的语言描述,从教学目的来说,是在引导儿童感知、体验情境的主体,或是细节;而从训练感觉的角度来说,则是在指导儿童“看”,指导儿童“听”,指导儿童“操作”。儿童的视觉、运动觉就在这种不断的有指导的兴奋中变得敏锐、完善起来。事实确实如此,实验班的孩子,确实眼睛特别亮,耳朵特别灵。墙边放着一枝锯下的枯树,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围上去,发现主干与枝干年轮的差别;观察日环食时,他们会发现地下的树影也变得异样;夜晚听到叭嗒叭嗒的“雨声”响得异乎寻常,他们会走到屋外,发现是在下冰珠,于是在冰珠打落中观察起冰珠落地的蹦跳状,拿在手中看其透明状……无数事实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这就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且成为他们思维、想象、创造的重要基础。
2、培养直觉:
情境教学注重训练感觉,激活右脑,十分有利于直觉的培养。人类社会的大多数创造,可以说都是“直觉跳跃”的结果。我们要提高人的悟性,就必须从小培养儿童的直觉。直觉虽然不同于感觉,但直觉的培养离不开感觉。只有感觉敏锐,才有可能产生直觉。在儿童进入特定的富有美感的情境后,由于感官接受鲜明的形象,右脑非语言思维积极活动,往往会促使儿童在瞬间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感觉”或者是直觉的反馈,诸如“这篇课文真美呀”、“大龙虾一定爬得比海龟快”、“红珊瑚与白珊瑚,我更喜欢红珊瑚”、“蒲公英是吸土壤妈妈的奶汁长大的”、“小蝌蚪的尾巴断了,一定游不起来,那就找不到妈妈了”等,类似这些直观的、笼统的带有猜测性的臆想、一下子做出的判断,就是儿童直觉水平的显露。当然这是极初步的、低级的直觉水平。这种直觉的萌芽,受到实验班教师的珍爱,及时予以热情的鼓励、肯定:“感觉不错!一下子看出来真不容易!”不仅如此,又利用直觉反馈,激发、强化学习动机,并引导儿童通过简单的演绎进行初步的逻辑推导,验证自己直觉的正确与否,以进一步认识事物本身,加深理解课文蕴含的理念。通过天长日久的情境观察,训练感官,强化感觉,积聚大量表象与经验,并突现、强调情境的某一部分,使儿童潜在的直觉在外界有利因素的碰撞下,迸发出直觉思维的火花。对儿童直觉的这种培养虽然只是初级阶段的启蒙,然而是不失时机的,对激发、发展右脑潜力,提高儿童的悟性是十分有意义的。
3、发展创造:
情境教学注重感觉的训练,直觉的培养,实际上都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情境中鲜明的形象、热烈的情绪,使眼前形象与儿童视觉记忆系列中的形象,连续地跳跃式地进行着。联想、想象活动近乎无意识地展开,右脑的非语言思维显得十分活跃。实验班教师因势利导,以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学的民主,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儿童潜在的创造性易于突发、表现出来,但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其进行新形象的多种组合,并结合学科特点,变复现式的记忆力创造性的语言训练。从课文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变人称,或增添角色,或叙述故事,或抒发情感,或阐述道理。从语言形式讲,有独白,有对白,也有多角色的表演,使儿童灵活运用已学的词、句、篇修辞手法,使儿童的创造才能得以表现。当儿童的创造才能得以施展时,教师又及时引导儿童体验创造的乐趣。创造的快乐,是一个人众多快乐中最大的、最高层次的快乐。
情境教学注重感觉的训练,直觉的培养,创造性的发展,其中渗透着形象── 情感──想象的过程,给儿童带来无限的快乐与活力,促使右脑的兴奋、激活。而情境教学又不囿于此,又引导儿童有机地将形象与课文语言结合起来,并通过朗读、复述及一系列的运用、推敲、鉴赏等语言活动加深对教材语言的理解;并通过教材语言,引入对作品内在的情感体验,对教材思想观点的概括、认识。这又很自然地促使儿童进行语言思维,包含着逻辑思维,或弄清因果,或比较评判,这些语言的逻辑的思维活动,又得依靠大脑左半球的功能,激起大脑左半球的兴奋。而已获得的形与情,却作为儿童语言思维、进行逻辑的分析与推导的“资源”供给。这就形成大脑两个半球交替兴奋的状态,并产生互补,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由于大脑兴奋的变换,使儿童不断获得新鲜感,兴奋的情绪得以持续,课堂上自然呈现生动活泼的景象。令人高兴的是儿童的想象力、直觉、创造精神,就在这天长日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在认识周围世界的乐趣中,平衡两个信号系统的发展──变封闭式的读收为开放式的广泛储存。
人类是大自然之子,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大自然的千姿万态、绚丽色彩及富有音乐感的声响,又成为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课本。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名篇及课文,就是取材于大自然。然而“注入式”教学已经忘却了大自然这本好书,忘记了这一广阔的多姿多彩的生动课堂。语文教学已经将学校的高墙与大自然隔开,单纯的语言思维不仅打破了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之间的平衡,而且已经逐渐导致第二信号系统源泉的枯竭。根据巴甫洛夫学说,词和符号需要从形象方面得到不断的强化,其途径就是与周围世界、与生活接触。可以说,人类从婴儿时期到学龄前期,从单词到短语,从多个词排列、组合成句,逐渐达到语言自动化的复杂过程,是在没有教师、没有教科书的情况下,独立地克服了最初学习语言的种种困难完成的,是靠婴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吮吸丰富的营养,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迅速地发展了感知觉,这样才逐渐学会了语言,掌握了符号,保持着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但是我们却常常会丢弃儿童独立学习的这一成功经验,在不知不觉中,把儿童自然保持的两个信号系统的联系割断,使之失去两者之间的平衡。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我们应该顺乎自然,利用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让儿童回归大自然,投入周围世界宽阔而丰厚的怀抱中去。
情境教学正是掌握了儿童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规律,充分注重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他们由近及远地、由表及里地渐次地认识周围世界。许多实验班都特设了观察说话、写话课及野外活动,这就在开设的课程类型上为儿童接触大自然,接触周围世界,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提供了保证。通过这些课型的开设,教师带儿童去感受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繁茂;体验秋天的奉献,冬天的孕育。去观察太阳怎样让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月亮怎样跟着孩子在云朵里穿行的微妙动态。感受日出的气势、光亮、色彩和炽烈;体验月行的恬静、温柔和所展现的神话般的意境;思考宇宙天体与人间四季变化经的因果关系。那春雨的渐沥,雷雨的轰响,晨雾的迷蒙,白雪的纯洁,这些大自然发生变化的景象,都让孩子们细细地去观察,并在其中领略、品赏、思索……
实验班在带领儿童投入周围世界的怀抱时,从求近、求美、求宽的角度去优选周围世界的生动场景,并因地制宜,在学校附近的田野建立野外活动的基地。那里的一条小河、一块农田、一片小树林、一座古老的宝塔,都成了儿童较早的认识周围世界的一角。实验班正是从这儿,从儿童身边开始,小心地有顺序地打开一扇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户。
在实验班,儿童不断地与周围接触,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妙,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儿童智慧的火花在其间被点燃,丰富的感知广泛地储存了关于周围世界的表象,为第二信号系统开拓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此过程中,实验班的教学还注意到让儿童接触周围世界与认识大自然,与启迪智慧,与道德、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
1、渐次认识大自然:
周围世界是一个相对的空间,是一个由大自然与社会生活构成的多彩多姿的天地。其中大自然以它特有的丰姿、无与伦比的美感,成为对儿童特别富有魅力的场景。但不宜将大自然一览无余地坦露在孩子们面前,必须渐次地在儿童眼前揭开大自然的面纱。就拿校门口的小河来说,怎么经常带孩子们去,而又不至于重复,只有逐一地渐次地让儿童进行认识。第一次,教师把孩子们带到小河边,帮助他们认识“这是一条小河”、“一条弯弯的小河”、“河上”“有一座桥”,“河西岸”“有树”、“有芦苇”等,让儿童认识小河的形体、空间位置及岸边的主要景物;第二次来到小河旁,让孩子们坐在小河边静静地注意看、注意听小河水哗哗地向前流去,小船儿悠闲地在水面上荡着,中鸭子也跟在后面嘎嘎地叫着,然后让孩子们从河上的景物猜想河底还会有什么。于是,小虾、小鱼、小石子、小螺儿、小乌龟,一下子都会闪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小鱼巧遇小虾”的童话、“乌龟和螺儿比赛跑”的故事就在这诗一般的小河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诞生了。一篇“弯弯的小河,穿过石桥,绕过田野,哗哗地向远方流动”的带有八个生词的课文,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竟然轻而易举地学会了,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色彩与音响进入了孩子的意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视觉记忆。倘若不在小河旁,不通过感官认识小河,文中的“石桥”、“田野”、“远方”以及动词“穿”、“绕”、“流”费多大劲儿向孩子们讲解,结果也许他们还会不知所云。这充分说明,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提供“资源”,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思维发展才是有基础的。基础丰厚,发展必然迅速。以后年级升高了,在这小河边,还可进行“小河上吊桥的不平常的经历”、“我们沿着小河走”、“小河边的青蛙音乐会”、 “小蝌蚪到哪里去了”、“小河边的芦苇丛里”、“小河结冰了”、“小河畔的野花”等认识、观察和体验活动,仅从这一小角,儿童就可以由此去感受周围自然的美、趣、情。其他的许多场景也都如此渐次地进行,大自然的面貌在孩子们的心灵上就永远是新鲜的,富有诱惑力的。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情,也在这有意无意间日积月累地积聚起来。反之,离开大自然奢谈自然之美、生态平衡,只是一席空话而已。因为没有感性的认识,就没有理性的认识。
2、潜心启迪智慧:
周围世界的某一场景虽然是广阔天地的一隅,但此物与彼物,甲现象与乙现象的变化,及其因与果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考。面对具体情境,感觉真切,思维就有了材料,推理就易于找到依据。这对学龄期儿童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发展更为合适。例如三年级的儿童去认识菜花,进行《菜花冠军》的情境作文时,由于学生亲眼看到了金子般的油菜花儿,花蝴蝶似的蚕豆花儿,那比大包子还要大的菜花,又闻到春风吹来的浓郁的菜花的芳香,似乎进入了菜花的王国。鲜明的形象,使感觉获得丰富的源泉,思维活动积极展开。他们自己提出:“菜花比赛,谁做裁判?”又是他们自己做主:“请蝴蝶和蜜蜂当裁判。”在田野上,孩子们像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欢快地讨论开了:“蚕豆花儿躲在豆叶下,它的谦虚谁也比不上。”“油菜花儿好看,籽儿多,榨成的油,可以流成河,才是真正的菜花冠军呢!”“野菜花儿遍地都是,锄不净,挖不完,就是野火也烧不尽,她的生命力是最强的。”“菜花比赛”变成了孩子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运用语言本领的比赛。至于在观察天体、天象的情境中,儿童思想的活跃就更不用列举了。因为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使孩子们想象丰富,思路开阔。
3、与道德、审美教育结合:
大自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相联,就必然与社会相通,涉及社会就包含着道德、伦理、审美情趣。因此,在引导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时,实验班有机地渗透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美的熏陶。就在那美丽的田野上,从老牛的“哞哞”叫声到拖拉机马达的轰响;从方整的农田到在田野里辛劳的农民;从田野边寥寥无几的低矮的小屋,到耸立在村边的一幢又一幢新建的小楼房;从老街上石子铺成的小路,到今天宽阔繁忙的大街……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包含着对儿童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家乡、热爱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动形象的教育。尤其是带有主题的单元教学中的野外活动,更可以把感受自然美与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结合进行。春天去祭扫烈士陵园,烈士墓前的苍松翠柏、墓前的花束,正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宁静的田野盛开着桃花,飘荡着柳枝的河岸,连同孩子们手中的小白花,构成了自然美与社会美交织在一起的生动画面,两者相互迁移、相互强化。因为烈士牺牲的悲壮,更觉松柏的庄严肃穆;因为田野的美好,更感烈士的丰功伟绩。诸如此类的许多有关国情的教育,在实验班常常是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有机进行的。情境教学帮助儿童走出了封闭的几十平方米的小教室,来到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看到了广袤的环宇下的大千世界。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事物物直接间接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这种开放式的储存信息,为第二信号系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儿童得到源源不断的思维“材料”,并随着视野的拓宽,思维的领域也日益广大。事实表明,只有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自然平衡,儿童的思维才会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的品质。
情境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改变了以往的“注入式”教学那种闭门读书、单一的“听分析”、运用复现式的记忆学习语言所造成的儿童负担重、效率低的被动学习的状况。它针对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儿童合理地使用大脑,且又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兴趣、认识兴趣,乃至向往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这样的教学为儿童将来成长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打下了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坚实基础。

㈤ 情境教学主要运用哪些方法进行

(A)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的演示、操作、实验等方法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或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主动学习。
(B)生动讲述,创设想象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讲述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形式,要求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
(C)设疑启智,创设探究情境。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D)营造氛围,创设合作交流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的教学气氛,启发、诱导学生产生交流的愿望。
(E)联系生活,创设实际教学情境。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的实际情境,这些源于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学情境,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易于接纳的。这样不但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拓宽了教育空间,能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相统一;使学生在感悟体验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2.论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1.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2.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当学生被激发起“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的“错误”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 冒出的精彩火花时;当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当教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时,都是意外生成资源利用的大好时机。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3.举例说明学生常见不良学习行为。
学生学习问题一直是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那么,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有哪些表现呢?

㈥ 创设情景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运用媒体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的演示、操作、实验等方法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或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主动学习。
二、语言丰富生动,创设想象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讲述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形式,要求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
三、启发引导到位,创设探究情境
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四、活跃学习氛围,创设合作交流情境
合作交流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增大学生的信息量,在讨论交流中借鉴他人观点反思自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的教学气氛,启发、诱导学生产生交流的愿望。
五、与实践相结合,创设生活实际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实际情境,这些源于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学情境,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易于接纳的。这样不但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实践能力,这也实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目的。

阅读全文

与课上创设情境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咖啡机的使用方法图解 浏览:976
微生物遗传型的鉴定方法有哪些 浏览:428
怕丢人怎么办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908
怎么判断浮漂的准确方法 浏览:602
阶段性鼻炎治疗方法 浏览:133
具体研究方法及研究计划 浏览:260
什么方法可以最快消肿 浏览:776
心房颤动有什么非药物治疗方法 浏览:802
拆千纸鹤方法视频 浏览:209
样品预处理有哪些预处理方法优缺点 浏览:895
绑丝方法视频教程 浏览:755
怎样快速解决痛经的方法 浏览:789
七年级列方程的方法与技巧 浏览:898
穿越火线如何玩别人号的方法教学 浏览:738
早起锻炼身体有哪些方法 浏览:776
收纳包手工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688
面粉食用方法怎么填 浏览:674
怎么才是吃石榴的正确方法 浏览:118
插锁式管道安装方法 浏览:666
腰肌如何锻炼方法图片 浏览: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