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局部麻醉药物有哪些 怎样进行局部麻醉
临床上使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丁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等。而局部麻醉的方法包括了广义和狭义上的两类,狭义上的局部麻醉通常指的就是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而广义上的局麻则还包括了神经阻滞、腰麻、硬膜外麻醉等麻醉方式。
1.表面麻醉(surface anaesthesia)是将穿透性强的局麻药根据需要涂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用于眼、鼻、口腔、咽喉、气管、食管和泌尿生殖道粘膜部位的浅表手术。常选用丁卡因,如耳鼻喉科手术前咽喉喷雾法麻醉。
2.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是将局麻药溶液注入皮下或手术视野附近的组织,使局部神经末梢麻醉。根据需要可在溶液中加少量肾上腺素,可减缓局麻药的吸收,延长作用时间。浸润麻醉的优点是麻醉效果好,对机体的正常功能无影响。缺点是用量较大,麻醉区域较小,在做较大的手术时,因所需药量较大而易产生全身毒性反应。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3.传导麻醉/神经阻滞(conction anaesthesia)是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所分布的区域麻醉。阻断神经干所需的局麻药浓度较麻醉神经末梢所需的浓度高,但用量较小,麻醉区域较大,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和布比卡因。为延长麻醉时间,也可将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合用。
4.蛛网膜下腔麻醉(subarachnoidal anaesthesia)又称脊髓麻醉或腰麻(spinal anaesthesia),是将麻醉药注入腰椎蛛网膜下腔,麻醉该部位的脊神经根。首先被阻断的是交感神经纤维,其次是感觉纤维,最后是运动纤维。常用于下腹部和下肢手术。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丁卡因和普鲁卡因。药物在脊髓管内的扩散受病人体位、姿势、药量、注射力量和溶液比重的影响。普鲁卡因溶液通常比脑脊液的比重高。为了控制药物扩散,通常将其配成高比重或低比重溶液。如用放出的脑脊液溶解或在局麻药中加10%葡萄糖溶液,其比重高于脑脊液,用蒸馏水配制溶液的比重可低于脑脊液。病人取坐位或头高位时,高比重溶液可扩散到硬脊膜腔的最低部位,相反,如采用低比重溶液有扩散入颅腔的危险。
脊髓麻醉的主要危险是呼吸麻痹和血压下降,后者主要是由于静脉和小静脉失去神经支配后显着扩张所致,其扩张的程度由管腔的静脉压决定。静脉血容量增大时会引起心输出量和血压的显着下降,因此维持足够的静脉血回流心脏至关重要。可取轻度的头低位(10°~15°)或预先应用麻黄碱预防。
5.硬膜外麻醉(epiral anaesthesia)是将药液注入硬膜外腔,麻醉药沿着神经鞘扩散,穿过椎间孔阻断神经根。硬膜外腔终止于枕骨大孔,不与颅腔相通,药液不扩散至脑组织,无腰麻时头痛或脑脊膜刺激现象。但硬膜外麻醉用药量较腰麻大5~10倍,如误入蛛网膜下腔,可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硬膜外麻醉也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及心脏抑制,可应用麻黄碱防治。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等。
6.区域镇痛(regional analgesia)近年来,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及局麻药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理想的围术期镇痛的有效方法,通常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酰胺类局麻药如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在区域镇痛中运用最为广泛,尤其是罗哌卡因,具有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的特点,使其成为区域镇痛的首选药。
Ⅱ 局部麻醉的方法
常见的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传导阻滞四类。后者又可分为神经干阻滞、硬膜外阻滞及脊麻。静脉局部麻醉是局部麻醉另一种形式[1]。
1.表面麻醉
(1)定义将渗透作用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接触,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浅表神经末梢所产生的无痛状态,称为表面麻醉。表面麻醉使用的局麻药,难以达到上皮下的痛觉感受器,仅能解除黏膜产生的不适。可用于角膜、鼻腔、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的表面麻醉。
(2)注意事项①浸渍局麻药的棉片填敷于黏膜表面之前,应先挤去多余的药液,以防吸收过多产生毒性反应。填敷棉片应在头灯或喉镜下进行,以利于正确安置[2]。②不同部位的黏膜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不同。一般说来在大片黏膜上应用高浓度及大剂量局麻药易出现毒性反应,重者足以致命。黏膜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与静脉注射相等,尤以气管及支气管喷雾法,局麻药吸收最快,故应严格控制剂量,否则大量局麻药吸收后可抑制心肌,患者迅速虚脱,因此事先应备妥复苏用具及药品。③表面麻醉前须注射阿托品,使黏膜干燥,避免唾液或分泌物妨碍局麻药与黏膜的接触。④涂抹于气管导管外壁的局麻药软膏最好用水溶性的,应注意其麻醉起效时间至少需1分钟,所以不能期望气管导管一经插入便能防止呛咳,于清醒插管前,仍需先行咽、喉及气管黏膜的喷雾表面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
(1)定义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取皮内注射针,针头斜面紧贴皮肤,进入皮内以后推注局麻药液,造成白色的桔皮样皮丘,然后经皮丘刺入,分层注药,若需浸润远方组织,穿刺针应由上次已浸润过的部位刺入,以减少穿刺疼痛。注射局麻药液时应加压,使其在组织内形成张力性浸润,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以增强麻醉效果。
(2)注意事项①注入局麻药要深入至下层组织,逐层浸润,膜面、肌膜下和骨膜等处神经末梢分布最多,且常有粗大神经通过,局麻药液量应加大,必要时可提高浓度。肌纤维痛觉神经末梢少,只要少量局麻药便可产生一定的肌肉松弛作用。②穿刺针进针应缓慢,改变穿刺针方向时,应先退针至皮下,避免针干弯曲或折断。③每次注药前应抽吸,以防局麻药液注入血管内。局麻药液注毕后须等待4~5分钟,使局麻药作用完善,不应随即切开组织致使药液外溢而影响效果。④每次注药量不要超过极量,以防局麻药毒性反应。⑤感染及癌肿部位不宜用局部浸润麻醉。
3.区域阻滞
围绕手术区,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以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称为区域阻滞麻醉。可通过环绕被切除的组织作包围注射,或环绕其基底部注射。区域阻滞的操作要点与局部浸润法相同。主要优点在于避免穿刺病理组织,适用于门诊小手术,也适于身体情况差的虚弱患者或高龄患者。
4.静脉局部麻醉
(1)定义肢体近端上止血带,由远端静脉注入局麻药以阻滞止血带以下部位肢体的麻醉方法称静脉局部麻醉。适用于能安全放置止血带的远端肢体手术,受止血带限制,手术时间一般在1~2小时内为宜。如果合并有严重的肢体缺血性血管疾患则不宜选用此法。下肢主要用于足及小腿手术,采用小腿止血带,应放置于腓骨颈以下,避免压迫腓浅神经。
(2)注意事项静脉局部麻醉主要并发症是放松止血带后或漏气致大量局麻药进入全身循环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所以应注意:①在操作前仔细检查止血带及充气装置,并校准压力计;②充气时压力至少达到该侧收缩压100mmHg以上,并严密监测压力计;③注药后20分钟以内不应放松止血带,放止血带时最好采取间歇放气法,并观察患者神志状态。
5.神经及神经丛阻滞
(1)颈神经丛阻滞颈浅神经丛阻滞可用于锁骨上颈部表浅手术,而颈部较深手术,如甲状腺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尚须行颈深神经丛阻滞。但由于颈部尚有后四对颅神经支配,故单纯行颈神经丛阻滞效果不完善,可用辅助药物以减轻疼痛。
(2)臂神经丛阻滞包括经颈路臂丛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锁骨上臂丛阻滞法、锁骨下臂丛阻滞法、腋路臂丛阻滞法等五种入路方法。五种臂丛入路阻滞效果因各部位解剖不同而异,而上肢各部位神经支配亦各异,因此应根据手术部位神经支配选择最恰当阻滞入路。
(3)上肢神经阻滞上肢神经阻滞主要适应于前臂或手部的手术,也可作为臂丛神经阻滞不完全的补救方法。主要包括正中神经阻滞、尺神经阻滞和桡神经阻滞,可以在肘部或腕部阻滞,若行手指手术,也可行指间神经阻滞。
(4)下肢神经阻滞全部下肢麻醉需同时阻滞腰神经丛和骶神经丛。因需多注药且操作不方便,故临床应用不广。然而,当需要麻醉的部位比较局限或禁忌椎管内麻醉时,可以应用腰骶神经丛阻滞。另外,腰骶神经丛阻滞还可作为全身麻醉的辅助措施用于术后镇痛。
虽然腰神经丛阻滞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可用于下腹部手术,但临床很少应用。髂腹下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联合阻滞是简单而实用的麻醉方法,可用于髂腹下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支配区域的手术。髋部手术需阻滞除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以外的全部腰神经,最简便方法是阻滞腰神经丛(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大腿手术需麻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及坐骨神经,可行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大腿前部手术可行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联合或分别阻滞,亦可以采用“三合一”法,单纯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可用于皮肤移植皮区麻醉,单纯股神经阻滞适用于股骨干骨折术后止痛、股四头肌成形术或髂骨骨折修复术。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联合阻滞再加坐骨神经阻滞,通常可防止止血带疼痛,这是因为闭孔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很少。开放膝关节手术需要阻滞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和坐骨神经,最简便的方法是实施腰大肌间隙腰神经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采用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也可满足手术要求。膝远端手术需阻滞坐骨神经和股神经的分支隐神经,踝部阻滞可适用于足部手术。
Ⅲ 麻醉方式有哪几种
1、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
2、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阻滞,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3、全身麻醉(又分吸入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静吸复合麻醉)
根据不同的手术和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以上都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有不懂的可以再问我。
Ⅳ 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哪些
今天就跟大家说说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
常用的麻醉方法可分为三种:
椎管是什么? 椎管是椎骨和周围韧带围城的管状结构。内有脊髓、脊髓周围依次有软脊膜、珠网膜和硬脊膜包裹。
像区域局部麻醉和局部静脉麻醉都是不常用的局麻方法。
【睡眠麻醉】
关于睡眠麻醉国内是没有这一说法的。睡眠麻醉也称为静脉麻醉。睡眠麻醉采用的方法是麻醉之前在患者的静脉注射麻醉剂引导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进行局部麻醉,从而消除麻醉时的疼痛感,也消除了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手术后患者犹如刚从梦中清醒,能够及时恢复意识。这种麻醉方法一般在监控装备齐全的大规模医院中使用。
麻醉常见问题回答:
麻醉过后脑子会不会变笨?
通常我们会误解,麻醉过后,由于尚未恢复一定会有比往常迟钝的表现。我们会认为是麻醉过后的后遗症。事实上只要是顺利康复,还是会和往常一样。不会像我们所说的那样脑子变笨。
麻醉多久会完全代谢?
一般在24~48内就会从体内代谢掉。
哪些手术适合局部麻醉?
眼睛类的,比如双眼皮手术就可以局部麻醉。
哪些适合睡眠麻醉?
埋线提升,脂肪填充全脸,腹部吸脂,鼻部手术可以采用睡眠麻醉。
哪些适合全身麻醉?
动骨的大手术,比如颧骨手术、下颌角手术这些都需要全麻。
麻醉前的注意事项:
1.根据情况患者会发烧,这种情况是因为全身麻醉后肺会收缩而出现的现象。通过深呼吸、充分的加湿、运动和维持进食时间防止副作用。
2.麻醉之前一定要检查是否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病、内分泌疾病。患有这种疾病的人要跟医生充分的沟通,再进行安全的麻醉。
Ⅳ 兽医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有哪些能产生局部麻醉的方法有哪些
能使感觉消失,特别是痛觉消失的药物称为麻醉药。麻醉药根据作用及给药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被吸收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机体功能受到抑制,引起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及骨骼肌松弛,但延髓生命中枢的功能仍然保持。全身麻醉药的麻醉范围广,一般适用于大型手术。
全身麻醉药包括吸入性全麻药和非吸入性(静脉)全麻药。常用的吸入性全麻药有氟烷(三氟溴氯乙烷)、麻醉乙醚、麻醉氯仿及氧化亚氮(一氧化二氮)等。常用的非吸入性(静脉)全麻药有盐酸氯胺酮、戊巴比妥钠、硫萨利妥钠、硫喷妥钠、水合氯醛、乙醇等。
局部麻醉药是应用于局部,可逆性地阻断神经末梢或神经干的冲动传导,使局部发生感觉和痛觉消失效果的药物。其主要特点是不影响大脑意识、麻醉范围小,多适用于小型手术。常用的局部麻醉药有盐酸普鲁卡因(奴佛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盐酸辛可卡因、盐酸丁卡因等。
为了增强麻醉药的作用,减低毒性与副作用,扩大麻醉药的应用范围,常先后或同时应用几种麻醉药和麻醉辅助药,如骨骼肌松弛剂、镇痛剂以及氯丙嗪等。我们把这种联合用药的麻醉方法称为“复合麻醉”。
常用的产生局部麻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表面麻醉也称粘膜麻醉,是将丁卡因、利多卡因等穿透性较强的局部麻醉药涂于粘膜表面,使其透过粘膜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
(2)浸润麻醉是将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药液注入皮下,或深部组织,使麻醉药液所浸润的区域内的感觉神经末梢纤维麻醉。
(3)传导麻醉又称阻滞麻醉或神经干麻醉,是将普鲁卡因等药物注入有关的神经干周围,使该神经干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多用于四肢手术、诊断及腹壁部外科手术等。
(4)椎管内麻醉分为硬脊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以麻醉后躯为主,临床上用于难产、剖腹产及后躯其他手术。
硬脊膜外麻醉是将药液注入到荐尾之间或腰荐椎之间的硬脊膜外腔内,使脊神经根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或脊髓麻醉)是将药液注入到腰椎和荐椎之间的凹陷处(百会穴)的蛛网膜下腔内,阻断脊神经根的传导。
(5)封闭疗法是将0.25%~0.5%的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注射于患部周围或神经通路,阻断病灶部的不良冲动向中枢传递。减少疼痛,改善神经营养。
Ⅵ 局部麻醉药的局麻药的应用方法
1. 表面麻醉(topical anaesthesia)
2. 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
3. 传导麻醉(阻滞麻醉,conction anaesthesia,block anaesthesia)
4. 蛛网膜下腔麻醉(脊麻,腰麻,subarachnoid anaesthesia,spinal anaesthesia)
5. 硬脊膜外麻醉(epiral anaesthesia)
Ⅶ 局麻药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局麻药一般只有注射和表面喷涂的方式,也可以和吸入性全麻配合使用。就注射方式来说有传导麻醉和局部浸润两种。
Ⅷ 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哪些
1.
全身麻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基础麻醉
2.
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腰麻、硬膜外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神经干及神经丛阻滞、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静脉局部麻醉
3.
针刺麻醉(为中医特有,但其效果并不确切)
4.
复合麻醉:静吸复合全麻、椎管内阻滞复合全麻、腰硬联合麻醉、全麻复合控制性降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