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过程

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过程

发布时间:2022-06-03 01:41:07

Ⅰ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色谱法基本原理是指在填充色谱柱中,当组分随流动相向柱出口迁移时,流动相由于受到固定相颗粒障碍,不断改变流动方向,使组分分子在前进中形成紊乱的类似涡流的流动。

Ⅱ 个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步骤有哪些

考察方法:当物质达到定量限浓度以上时:在线性范围内:通过回收率试验来确定:测得结果与实际量间是否一致:信号噪音=10:查看方法多次测定是否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考察方法,方法仍然能够保持测定的准确,包括流动相、辅料空白含量方法学认证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性质:1时: 1专属性:当被测物峰高,方法精密度(多次测定同一样品查看结果。考察方法,测定同一样品,测得峰面积与被测物质的量是否能够呈线性关系:查看被测物质与被测结果间是否正确且唯一对应:重复性试验:将处被测成分外的其他物质均做空白干扰对照:方法对实验环境的耐受程度,最好试剂和实验室也更换,当前浓度即为定量限,计算回收率和结果偏差,中间精密度(不同人员不同时间不同仪器、色谱柱批次、溶剂空白、其他成分(多组分产品)空白.9999以上才能算呈线性、流速。即当实验条件发生细微变化时,即配制多个供试品溶液),绘制标准曲线,该方法可以对该物质进行定量检测,色谱条件变化(应包括柱温。考察方法,测定时应采取对照品(或原料)加辅料等其他干扰,应包括仪器精密度(对照多次进样查看偏差)。RSD应小于2% 3准确度:线性试验、检测波长等条件的轻微变化),应包含3个浓度至少9个样品的测定结果。 6耐用性、如果方法有衍生还应包括衍生空白等等。 2精密度。如果想做更加可靠的实验,查看结果偏差)。 5定量限,应取至少5个浓度点。考察方法,液相色谱法中一般认为R=0:溶液稳定性(相同溶液在几小时内多次进样查看结果),RSD小于2% 4线性。视方法而定一般回收率应在95~105%。考察方法:通过几项实验来确定,计算线性相关系数,应在定量限处考察精密度和回收率,该测定应包含全部试验过程

如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

摘要 本文就如何建立TLC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进行论述,系统地阐述了薄层色谱法各条件确定的原理,并列举了质量标准制订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关键词 薄层色谱法(TLC法) 有关物质 方法建立
有关物质是研究药品中除主成分以外的杂质,它可能是原料药合成过程中带入的原料、中间体、试剂、降解物、副产物、聚合体、异构体以及不同晶型、旋光异构的物质,也可能是制剂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或是在贮藏、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等[1]。这些杂质的存在直接反映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故要对其进行研究,特别是在药品申报的质量研究资料中需建立其检测方法,并根据生产、稳定性考核等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在质量标准中制订该检查项,规定其限度。目前,有关物质的常用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和薄层色谱法(TLC法)。
TLC的特点是快速、简便,尤其是对无紫外吸收的杂质测定,更具有其应用价值。如能将TLC法与HPLC法有机地结合、或彼此间进行比对研究,便可得到更多、更为准确的有关杂质信息,做到两方法间的相辅相成,相益得彰!本文将着重讨论如何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
1.测定方法类型
常用的方法有杂质对照品法(适用于已知杂质)和自身(稀释)对照法(适用于一般杂质检查,杂质成分少且尚不能取得杂质对照品)。目前国内由于难以获得杂质对照品、故一般均采用自身对照法。
2.展开剂的确定(即专属性试验)
专属性的研究是提供被分析物在杂质和辅料存在时能被区分的证明,该点是色谱条件建立的关键。通常采用在被分析物的对照品或精制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或辅料,证明色谱条件可将各杂质与被分析物分离[1]。这里的关键是:将多少量的杂质加入到多少量的主成分中。正确的作法是将1%(w/w)浓度量的各杂质加入到100%浓度的主成分中,配制这样的溶液来
验证系统适用性。之所以如此配制,目的是模仿样品中有可能存在的状态,即有少量(1%左右)杂质存在时是否能与主成分达到完全分离,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科学地反映样品中实际存在情况的(见图1);而不应把该溶液配制成:主成分与中间体相同浓度的。因为一者实际检测时样品中不可能存在此种情况;二者该浓度不易确定,目前国内申报资料中一般的作法均是配制成较低的一致浓度,这样各斑点当然易于完全分离了(见图2),但在实际测定时,由于主斑点急剧增大,很易将相邻杂质包含于主成分斑点中。同样,质量标准中的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溶液的配制方法亦如此。

(1,3,4为杂质,2为主成分)
图1 图2 (杂质浓度均为供试品溶液浓度的1%)
3.检出条件的确定
其基本出发点是:主成分与相关杂质均应在该条件下显色,且在相同浓度下,斑点大小应基本一致。薄层板的类型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来选用,测定有紫外吸收的物质通常选用GF254或GF365板;测定无紫外吸收、需喷显色剂的,常选用硅胶G板或H板,选用该类薄层板时,显色方法根据被测物质的结构式选取,但当有多个显色方法时,应分别进行试验,选取灵敏度最高的显色方法。如醋酸氢化可的松有关物质的测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采用碱性四氮唑蓝试液显色,美国药典26版采用硫酸-乙醇(10:90)溶液显色,两者均为激素类药物的显色方法。醋酸氢化可的松属于激素类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四氮唑法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重要显色方法;而硫酸-乙醇显色法则主要是针对激素类中的雌激素的显色反应,对于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的醋酸氢化可的松则反应活性不强,结果两法的灵敏度相差10倍以上。因此,检出条件的确定,一定要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4.供试品溶液浓度的确定(灵敏度试验——最低检出限的测定)
供试品溶液浓度的设定在有关物质检测中是至关重要的,浓度越高、越能反映样品中杂质存在的情况,但若设定得过高,则会产生主斑点严重拖尾、“断腰”等超载现象的发生,产生错误结论;若设定太低,又将达不到检测杂质的目的,观测不到杂质量的变化。其设定是根据最低点样量和最大点样量来综合考虑的。
最低检出限虽然是个绝对值,但真正的意义却是其相对值,即相对于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多少而言,所以测定结果不仅要罗列出其绝对值又应列出其相对值,这样最低检出限才有意义!最大点样量则是通过不断加大供试品溶液浓度,直至主斑点严重拖尾、“断腰”等情况出现时来得到的。然后根据最低检出限,采用“上推法”来确定:如一般设定杂质斑点小于1.0%对照斑点,对照溶液的浓度至少应为最低检出浓度(即最低检出限)的20~50倍,则供试品溶液浓度是最低检出浓度的2000~5000倍;反过来,最低检出浓度应至少达到供试品溶液浓度的0.02%~0.05%。应注意的是:由于最低检出量和最大点样量因试验环境、薄层板质量以及即时试验时其他各因素的不同而改变(即耐受性因数),故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在保证小于最大进样量的情况下,可在此基础上设定得再高一些,以保证该浓度可适用于各种条件下。举例说明见表1(规定杂质限度为1.0%)。

表1 最低检出量、最大点样量、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最大点样量
供试品溶液
对照溶液
最低检出量 浓 度 8mg/ml 3mg/ml 30μg/ml 1μg/ml 点样量 10μl 10μl 10μl 10μl 绝对量 30μg 0.3μg 10ng 相对于样品测定浓度的 100% 1.0% 0.02% 倍 数 关 系 5000倍 30倍 “基准点”
供试品溶液浓度也可设定得再高些,但不可超过最大点样量。
5.加样回收试验(即准确性试验)
准确性试验可采用在预经有关物质测定后的样品中,加入已知量杂质的方法来评价。准确称取各杂质,将含有1%(w/w)浓度的各杂质加入到样品溶液中,以验证所采用的薄层测定条件是否可分离检测出相应的各杂质以及样品中已存在的杂质是否累加,斑点是否加深。该原理同前面所述的专属性研究是一致的。
6.强力破坏试验
该项研究是为了揭示原料药内在稳定性的特性,它是开发研究的一部分。这些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剧烈的条件下进行的,其能够包含药品在销售过程中所遇到的剧烈条件。可取一批样品通过强光、高温、高湿、氧化破坏、以及酸碱破坏来证明该展开条件能分离检测出杂质。
7.展开距离
测定时一定要采用25cm、长薄层板,展开距离应尽可能长一些,以使杂质与主成分尽量分离。如用短板,易造成临近主斑点的杂质斑点“躲进”主斑点中。但同时又应注意,距离拉大,斑点分散,会损失最低检出限,降低灵敏度,故应综合考虑。
8.其它的因素
展开温度应尽量控制在20~25℃之间,尤其在冬季,应注意环境的温度,如太低,将严重影响展开效果。另层析缸的盖儿,应涂抹凡士林油,以保证整个试验过程中,层析缸的密封,避免展开剂挥发;并应在展开前,预先倾入展开剂,以使层析缸内的空气饱和,达到最佳的展开效果。薄层板由于有自制、市售,质量不一也应注意。
二.讨论
1. 质量标准中的系统适用性试验,最好能将最难分离的杂质订入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溶液的配制,将此杂质的浓度配制为主成分浓度的1%,或0.5%,或0.2%(依据杂质限度而定)进行试验,验证分离度后,再进行样品的测定,以确保试验的准确进行。
2. 质量标准中,应配制系列浓度的对照溶液(即梯度对照),以对杂质有“半定量”的概念,这可更好地评价杂质存在的情况;并应规定杂质的个数及最大杂质斑点的限度,使质量标准更完善、科学。经查阅,中国药典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有70个品种,仅有2个品种采用了梯度对照,绝大部分品种仅是制定了对照溶液,均未规定杂质个数,和最大杂质斑点限度,如有若干个杂质斑点也无法判定;而英国药典和美国药典则几乎每个品种均采用梯度对照,并规定杂质个数和最大杂质斑点限度,这一点值得学习和推广。
3. 错误的一种误区,认为HPLC法完全替代了TLC法,这是不正确的,一定要做到相互补充、相互论证、相互参考才是最客观、最科学的!
本文是在参阅了日本《分析方法验证》一书和大量日本国内新药申报资料中质量研究部
分的内容所写而成。

Ⅳ 高效液相色谱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需要考察哪些

1,首先必须去进行配制物溶液前处理的工作。找出该物的溶解性,探索出该物的有效溶剂,使该物能在该溶剂中充分溶解,这是物溶液配制的前处理必然途径,也是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含量分析的首要条件。

2,然后就是根据该物配制溶液的前处理方法,配制好适当浓度的物溶液,利用该物溶液,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进行紫外扫描,找到该物的最大吸收波长,确立适合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检测波长。因为它是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含量分析的基本条件

3,再是色谱柱的选择:根据物的极性来选择合适极性的色谱柱类型

4,再是流动相的确立。配制一系列的流动相,考察合适的流动相。

5,再是准确度考察。通过精密度、重复性和重现性的考察来衡量仪器的准确度

6,接着是线性关系考察。配制不同浓度的一系列溶液,进行其溶液的色谱扫描。根据所得的不同浓度下的物峰面积作为纵坐标(Y轴)、以溶液浓度为横坐标(X轴)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其线性图,考察其线性程度,即线性相关系数R=?。考察的目的就是:为了我们在做含量分析时,选择一个合适的浓度进行检测,不至于你配制的待测溶液浓度范围不在线性范围之内,造成测量结果的错误。

7,再是最低检测浓度和检测限的考察。目的是为了考察这种方法的实用性,是否符合痕量分析的要求。

8,再是回收率考察。目的是考察方法的准确性。

9,再是稳定性考察。目的是考察试验方法的时间性,指导我们在分析检测时,建立合适的溶液配制到进样的时间段,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0,最后是专属性考察。

Ⅳ 如何建立色谱含量测定方法

含量测定是建立在有对照化学药品的前提下,排除干扰,通过提取分离纯化排除附加剂,基质及其他化学成分对测定的干扰一般选用色谱法,其测定方法的建立有以下几点:1测定条件选择2线性与范围考察3方法稳定性考察4精密度试验5重现性试验6回收率测定7样品测定

Ⅵ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建立步骤是什么

设定炉温、检测器温度、进样口温度。设定载气流速。等等。
看是进口还是国产仪器,有没有反控功能。

Ⅶ 如何建立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色谱分析常用的定量方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和内加(增量)内标法、外标法。
1、面积归一化法优点是简便、准确,当操作条件变化时对结果影响较小,宜于分析多组分试样中各组分的含量。但是试样中所有组分必须全部出峰,因此,此法在使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2、外标法是用纯物质配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或直接购买不同浓度标准溶液)分别取一定体积,注入色谱仪,根据峰面积和浓度做标准曲线。在分析未知样时按与标准曲线相同的操作条件和方法,由标准曲线查出所需组分的浓度(现在在工作站上直接就能求出浓度)。此法要求进样准确,操作条件稳定,分析样品和标准曲线条件必须一致。
3、内标法是试样中所有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只要求测定试样中某个或某几个组分时,可采用此法。内标法是在准确称取一定量的试样中,加入一定的标准物质(内标物),根据内标物和试样的质量以及色谱图上的相应峰面积,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内标法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内标物,内标物应是试样中不存在的纯物质,物质与被测物质相近,能溶于样品中,但不能于样品发生反应。此法比较费事,一般不使用于快速分析。

Ⅷ 色谱分析的一般步骤

如果你问的是色谱仪的操作,那么大致需要以下几步:
1.安装色谱柱.如果是新柱子要先老化.
2.检漏.
3.设置升温程序、载气流速等参数.
4.进空白样.谱图除溶剂峰外为一直线就可以做样了.
5.进样分析.

阅读全文

与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过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高层窗户封闭的安装方法 浏览:127
嫩肉粉煮牛肉的食用方法 浏览:124
关羽上王训练方法 浏览:905
旅行社如何引进客流的十种方法 浏览:209
秃顶快速治疗方法 浏览:627
华为清理手机垃圾方法 浏览:940
秒开手机壳的方法 浏览:654
胎儿月份计算方法 浏览:299
电暖地暖的安装方法 浏览:757
季节性肠炎治疗方法 浏览:106
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论文 浏览:551
40425的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842
定性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浏览:408
青芒果的食用方法 浏览:832
塑料瓶微生物检测方法国标法 浏览:484
ahc眼膜使用方法 浏览:331
最简单的补肾治早泄方法 浏览:520
静电手环的使用方法 浏览:997
开账的步骤与方法 浏览:280
养金鱼简单方法 浏览: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