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 张雅林 教授在资源昆虫学 方面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业务工作简况:
1、 教学方面:
1) 先后承担了“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生物多样性”、“昆虫分类学”、“保护生物学”等5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昆虫分类学”课程1992年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
2) 参加了《昆虫分类学》(全国统编教材)、《昆虫分类》教材的编写;
3) 指导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重点开放实验室访问学者20余人;
4) 作为加拿大访问学者、叶蝉专家Dworakowska的导师,指导其从事中国小叶蝉研究(加拿大CIDA基金项目),1999.8-2000.8;
5) 1998年被评为校“十佳教师”。
6) 2001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人),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成果奖。
2、科学研究工作方面:
自1982年起专事昆虫分类、形态、生物地理分布等研究,后又相继从事了农业昆虫、昆虫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资源昆虫和烟草昆虫的研究。先后主持、参加了21项国内外科研项目。现已发表科研论文70多篇,出版研究专着3本,参编专着2本。
1) 叶蝉总科昆虫分类、形态及生物地理分布研究:
发表科研论文37篇,出版研究专着3本,在叶蝉科昆虫分类研究方面发现新属17个,新种近200个,中国新纪录种30多个,确认亚科级、族级、属级和种级新异名近30个,新组合28个。
对世界缘脊叶蝉亚科和杆叶蝉亚科作了订正;近几年又和英国专家合作进行了叶蝉系统发育研究、对叶蝉总科高级阶元分类系统作了订正研究;对中国离脉叶蝉亚科作了分类订正研究。并进行了叶蝉总科、离脉叶蝉亚科、大叶蝉亚科生物地理分布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小头叶蝉类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研究、叶蝉科地理分布研究。
2) 协助主持、实施完成的“刺吸式口器昆虫分类研究”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1年获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协助主持并实施完成的陕西省攻关课题“陕西省果树传粉昆虫资源调查及应用研究”已通过陕西省科委组织的联合验收。专家评价达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技术现正在西北地区推广应用,受到广大果农普遍欢迎。
4) 协助主持、主持完成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肚倍蚜种群生态学、倍子形成机制及增殖技术研究”等3项课题。在倍蚜繁殖和倍子生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明显研究进展,对我省秦巴山区农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5) 主持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研专项经费资助项目“芫菁人工饲养及斑蝥素类新农药研制”,研制开发昆虫源农药产品,已取得重要进展。
6) 参加完成了陕西省烟草公司科研项目(1992~1995)“陕西省烟草昆虫调查研究”,搞清了陕西省烟田、烟仓害虫种类,分布及发生为害规律,进行了防治试验,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方案。为解决重要经济作物烟草的害虫种类鉴定和防治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8年获陕西省农业厅农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 在农业害虫研究方面,早期从事重要农业害虫小地老虎虫源性质研究,搞清了陕西省小地老虎越冬代虫源由南方迁飞而来,从而为生产上防治小地老虎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在又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重点倾斜项目“小麦吸浆虫成灾规律与控制策略研究”。
2. 昆虫学的相关信息
昆虫学家
法布尔
1823年-1915年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1823年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家。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1829年,法布尔回到圣雷恩开始上学,但那一段儿时的岁月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他很珍惜那段回忆。
1833年,法布尔一家来到了罗德兹,其父靠经营一家咖啡馆维持生计。
1837年,一家人又移居到图卢兹。法布尔进了图卢兹的神学院,但中途退学,出外谋生,曾在铁路上做过工,也在市集上卖过柠檬。后来,他通过了阿维尼翁师范学校的选拔考试,获得奖学金,并在三年的学习后获得了高等学校文凭。毕业后,时年十九岁的法布尔在卡本特拉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所教授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史。
1849年,他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师。岛上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热情。阿维尼翁的植物学家勒基安向他传授了自己的学识。此后,他又跟随着莫坎-唐通四处采集花草标本,这位博学多才的良师为法布尔后来成为博物学家、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53年,法布尔重返法国大陆,受聘于阿维尼翁的一所学校,并举家迁进了圣-多米尼加国街区的染匠街一所简朴的住宅里。
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这期间,法布尔还将精力投入到对天然染色剂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便来自于茜草粉末。
1860年,法布尔获得了此类研究的三项专利。后来,法布尔应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的邀请,负责一个成人夜校的组织与教学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课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于是,他辞去了工作,携全家在奥朗日定居下来,并一住就是十余年。在这这十余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后来长达十卷的《昆虫记》中的第一卷。期间,他多次与好友一同到万度山采集植物标本。此外,他还结识了英国哲学家米尔,但米尔英年早逝,使两人先前酝酿的计划“沃克吕兹植被大观”因此夭折。同时,一大不幸降临到法布尔身上:他共有六个孩子,其中唯一与父亲兴趣相投、热爱观察大自然的儿子儒勒年仅十六岁便离开了人世。此后,法布尔将发现的几种植物献给了早逝的儒勒,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对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尔的爱好之一。
1878年,他曾以沃克吕兹的真菌为主题写下许多精彩的学术文章。他对块菰的研究也十分详尽,并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们声称能从真正的块菰中品出他笔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尔买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荒芜的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如今,这所故居已经成为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有着浓郁普罗旺斯风情的植物园中。
法布尔一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在绘画、水彩方面也几乎是自学成才,留下的许多精致的菌类图鉴曾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赞不绝口。法布尔晚年时,《昆虫记》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以及“科学界诗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法布尔虽然获得了许多科学头衔,但他仍然朴实如初,为人腼腆谦逊,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才华受到当时文人学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德国作家荣格尔、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诗人马拉美、普罗旺斯文学家鲁玛尼耶等。由于《昆虫记》中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进行的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达尔文称法布尔为“无法效仿的观察家”。当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时,不少学者、文学家们纷纷前去拜访他。法布尔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国哲学家米尔等学者,但与他们的通信并不频繁。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将法布尔举荐给拿破仑三世,后者授予他荣誉勋位勋章。法国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莱途经塞利尼昂,特意绕道荒石园向他致意。 拥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种类繁多: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着,其中包括《茜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等;作为教师,他曾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作为诗人,他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写下了许多诗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 “牛虻诗人”。此外,他还将某些普罗旺斯诗人的作品翻译成法语;闲暇之余,他还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谱下一些小曲。然而,法布尔作品中篇幅最长、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虫记》。这部作品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同时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专家介绍
周尧,是当今世界上十大昆虫学家之一,现任西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60多年来,他将全部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昆虫研究事业,被誉为中国昆虫学界的“怪杰”。
“立达”求学期间,周尧做了许多课外生物学实验,压制了3000多张植物标本和十多盒昆虫标本,这为他后来的昆虫研究奠定了基础。50多年过去了,周尧跋山涉水,祖国的东南西北都留下他的足迹。他采集的昆虫标本多达50多万号,发现新种250多种,其中40多种还以他的姓氏命名。他编着了140多种论着,主编完成了科学巨着《中国蝶类志》,主办了昆虫学权威杂志《昆虫分类学报》。 他先后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意大利那波里大学金质奖,当选为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还被选为全国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美、德两国的《世界科技人名录》均有他的名字。
魏美才
魏美才,出生于1966年,九届、十届省政协委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昆虫系统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已发表论着240余篇(部),发现了86个昆虫新属和900余昆虫新种,提出了昆虫纲膜翅目新分类系统,创立昆虫资源学新分支学科和重大害虫资源化管理理论等。
相关着作:
《昆虫记》
《昆虫记》(又译为《昆虫世界》、《昆虫的故事》(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被称之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与“昆虫的史诗”。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它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生活折射出人类的世界。
《昆虫记》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绝大部分完成于荒石园。1878年第一卷发行,此后大约每三年发行一卷。
原着内容如其名,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昆虫的研究记录。作者数十年间,不局限于传统的解剖和分类方法,直接在野地里实地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种类繁多的昆虫进行观察,或者将昆虫带回自己家中培养,生动详尽地记录下这些小生命的体貌特征、习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亡,然后将观察记录结合思考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但《昆虫记》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网络全书,它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首先,它并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唯一目的。除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学识,通过生动的描写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他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传达观察中的个人体验与思考得出的对人类社会的见解,无形中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与认知的准则。这是一般学术文章中所没有的,但却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
不同于许多文学作品的是,《昆虫记》不是作家笔下创造出来的世界,所叙述的事件都来自于他对昆虫生活的直接观察,有时甚至是某种昆虫习性的细枝末节。其次,虽然全文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像学术论着一般枯燥乏味,本书行文优美,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
作者的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作者对自然界动植物声、色、形、气息多方面恰到好处的描绘,令读者融入了19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迷人的田园风光中。作者在描写中使用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此外,他凭借自己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基础,在文中引用希腊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中的典故,字里行间还时而穿插着普罗旺斯语或拉丁文的诗歌。法布尔之所以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并曾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提名,除了《昆虫记》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罗万象的内容之外,优美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想必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书中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作品中的理性成分体现作者的研究与思考。法布尔在对昆虫的观察研究中,反复试验,并考证多方资料,对主流学术观点敢于质疑,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竭尽自己之所能对知识结构不断探索和补充,对自己的观察结果不轻易下定论,同时表明自己的怀疑态度与自身的局限。
他在观察昆虫之余抒发感想时,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自大,机械化社会的野蛮,话语间时常讥讽人类僵硬不化的成见,并谨慎地对社会现状进行冷静的思索。这部作品中的感性成分,不仅反映在作品的内容与语言表达上,甚至还反映在作者的研究与思考中。从行文来看,作品充满了拟人化的昆虫生活,从用人类着装来形容昆虫的外部特征,到用婚礼来象征昆虫求偶交配的过程,再到对它们在自然界所做贡献的歌颂,作者的情感随着昆虫的命运而变化。
此外,在研究记录之余,作者在字里行间也提及自己清贫乐道的乡间生活、所居住的庭院、外出捕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膝下的儿女,乃至他的家犬,这正符合了“回忆”二字,充满了人情味。而作者在研究与思考过程中,使用野外实验法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活着的昆虫,悉心观察生命,这与解剖分类相比,本身就带上了感性的色彩。
他在许多观察之后的想法也无不与生命有关,建立在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上。可以说,这部作品的感性基调以及动力,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一种对生存的清醒认识;一种对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学的理性就是得到了这种感性的支持,才能持续下去。作者由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而产生了对生命的好奇,于是在观察中认真体验生命的每一种表现,并陶醉其中,乐此不疲,这继而又支撑了学者一心探求真相的科学精神。
如果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作品或一般科学作品所无法企及的,那么严格来说,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以专业的标准来衡量,法布尔是个博物学家,“非专业”的昆虫学家;其文学手法也不能超越当时所有卓越的文学作品。在作品中,人作为观察者,用文学的笔调让昆虫带上了“人性”的色彩,却不足以成为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专着。总之,单独从昆虫学、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都是有局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承认,将科学研究成果与文学写作相结合,历史上并非只有法布尔一人。
然而,《昆虫记》以自己的特色,获得了极大的影响与声誉。它并非刻意写就,而是作者自得其乐地观察与写作的成果。这便定下了作品的基调:看似平平淡淡,但却无时无刻地反映出作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一如其朴实清贫,但宁静美好的乡间生活。他留下的观察记录是不变的,但给读者的思索却是灵活可变的,他没有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是给读者带去了知识、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
3. 农业昆虫学的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害虫防治原理。系统阐述虫害的概念和形成原因,防治的基本途径,以农业生态系为理论依据的综合防治的内容、策略原则和防治措施的设计,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正在发展中的其他防治新技术,如不育防治、遗传防治、信息素的利用以及虫害预测预报等。
②各类农业害虫防治。主要包括害虫的分类和鉴别特征,生物学特性,分布和为害规律,发生消长规律,环境因素与害虫发生消长的关系以及综合防治措施等。
4. 昆虫的分类学
昆虫分类学研究昆虫的鉴别和它们的系谱关系,涉及昆虫的鉴别、命名、分类及各阶元间亲缘关系和进行途径等。近年来,又形成了昆虫数值分类学、昆虫支序分类学、昆虫化学分类学、昆虫细胞分类学、昆虫分子分类学等分支。
5. 法布尔研究昆虫主要采用了哪些科学探究方法
法布尔研究昆虫行为的方法是观察法。
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一、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步骤:①要有明确的目的;②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及时记录;③要有计划、要耐心;④要积极思考;⑤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二、探究实验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探究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应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最后表达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实验法对研究对象施加有影响的因素,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
法布尔研究昆虫的行为时,没有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也没对昆虫施加任何影响;因此,法布尔研究昆虫行为的方法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
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6. 任东的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地质学专业读大学本科。
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昆虫学,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2年3月-2003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职),研究方向:古昆虫学及生态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从事古昆虫和地层学研究工作。
1994年11月被地质矿产部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
1997年10月被地质矿产部破格提升为研究员。
2001年6月始在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博士导师。 北京市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古昆虫学科组组长,《昆虫学报》编委,[Insect Science](英文刊)编委,国际古昆虫学会理事、亚洲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生命科学二部委员,中山大学生命学院兼职教授。
1998年2月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
1998年10月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聘为高级访问学者。
2003年4月被中山大学生命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2004年3月被教育部科技委员会聘为生命科学二部委员。 专业:遗传学
研究方向:
1) 昆虫分类与系统演化
2) 昆虫与相关动植物的协同演化
专业:生态学
研究方向:
3) 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
4) 昆虫生态
对考生要求:
对考生在本科生所学专业无特殊要求,生物学(包括宏观或微观生物学)、农学(植物保护)、地质学、地理学、数学、美术(绘画)等考生均可报考。
主要研究贡献
自1994年以来,对我国北方有代表性的中生代陆相盆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及昆虫化石的采集与研究工作,对北方中生代陆相地层及其生物化石有丰富的资料积累,已采获各类昆虫化石4万余件,以第一作者出版专着一部,完成论文60余篇。
在昆虫分类学研究中,已研究的昆虫化石涉及15个目,62个科,107个属,170个种,建立新科4个(Hagiphasmatidae,Protapioceridae),新属92个,新种192个。共有11个目的21个科级单元在世界上是最低层位,12个目的23个科级单元化石在我国是首次发现,竹节虫目(Phasmatodea)化石在我国是首次发现。蛉蟋科(Trigonidiidae)和蚁蛉科化石(Myrmeleontidae)在世界上是首次发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在中生代是昆虫的重要起源与演化中心之一。
在地层学研究中,对燕辽地区中生界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对比问题做出了许多新的解释与厘定工作,特别是在热河生物群的主要赋存层位之一义县组的研究工作中,对义县组的原始定义,层序关系,区域分布等方面较以往认识有较大的进展。
在年代地层研究中,根据与国外相当地层中昆虫化石的对比研究,尤其是着名的德国索伦霍芬晚侏罗世地层中许多代表性昆虫(Kalligramma,Protonemestrius,Aboilus,Karatavoblatta,Sinaeschnidia等)在我国义县组中的发现,初步确立了热河生物群的主体生存时代为晚侏罗世。J-K界线应从九佛堂组内部通过。即九佛堂组为穿时地层单位。
在生物古地理学研究中,利用中生代晚期一些昆虫的古地理分布资料证实了当时泛大陆存在的真实性。如古蜓科(Aeschnidiidae)的种类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广泛存在于美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欧洲。说明这些现今远隔重洋的大陆在当时曾经有过密切的联系。另从20世纪末全球分布的一些昆虫类群(如长翅目的蚊蝎蛉科),其最老的化石均发现于欧亚大陆和我国的东北中侏罗世地层中,因此这些化石不仅说明了欧亚大陆东部是该类昆虫的重要起源中心,同时对泛大陆解体的最后时限的确定也提供了证据,即欧亚大陆与冈瓦那大陆分离的时限在中侏罗与晚侏罗世之间,不能早于中侏罗世。
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以蛇蛉目昆虫为突破口,根据Hennig的系统学理论,对现生和化石蛇蛉总共7个科级单元进行了支序分析,该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古昆虫学中是首次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任东教授因此被南开大学郑乐怡教授邀请参加新版“昆虫分类学”蛇蛉目一章的编写工作。
2)在古生态学研究中,在对昆虫群落的时空分布及演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恢复和重建了燕辽地区中生代晚期的古环境,阐明了昆虫群落演替与地质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首次将原热河昆虫群从纵向上划分为Ephemeropsis和Hebeicarabus-Glypta二个群落序列,分别代表了从洪积相向河流演化,最后进入湖沼相这样一个完整的盆地发育演化系列。这种划分结果使昆虫化石组合、群落演替与环境的恢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大大提高了陆相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精度。
3)在昆虫与植物的关系研究中,首次利用确凿的喜花昆虫化石,从昆虫的角度,证明了被子植物在侏罗纪已经出现,从而对被子植物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这项工作不仅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有关论文能在着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足以说明它所具有的重大科学意义和在国际上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西部侏罗-白垩纪昆虫化石组合序列与生态演变”(编号:49302019)(起止年:1994-1996年)(金额:7万元)。
中山大学生命学院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膜翅目天敌与害虫在地质历史中的起源演化及其捕食性与寄生性的演变”(编号:无)(起止年:1996-1998年)(金额7万元)。
地质矿产部青年地质学家基金“中国北方中生代昆虫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古生态研究”(编号:9604)(起止年:1996-1998年)(金额:6.5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侏罗纪喜花昆虫分类演化与被子植物起源”(编号:39870093)(起止年:1999-2001年)(金额:12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方中生代昆虫群演替及古生态演变”(编号:49972001)(起止年:2000-2002年)(金额:17万元)。
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人才基金“辽西中生代晚期昆虫化石研究”(编号:9801)(起止年:1999-2001年)(金额:10万元)。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生代昆虫分类演化及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关系”(编号:30025006)(起止年:2001-2004年)(金额:80万元)。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地区中生代昆虫群落演化与环境演变”(编号:5002013)(起止年:2000-2003年)(金额:9万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开放实验室项目“辽西侏罗纪脉翅目昆虫研究”(编号:013103)(起止年:2001-2002年)(金额:4万元)。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西中生代脉翅目昆虫化石研究”(编号:5032003)(起止年:2003-2005年)(金额:11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东北中生代脉翅目化石分类及其在昆虫系统演化上的意义”(编号:30370184)(起止年:2004-2006年)(金额:15万元)。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地区重要经济昆虫的发展演化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编号:KZ2004.1002.8013)(起止年:2004-2006年)(金额:2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生代晚期昆虫化石系统分类及其在昆虫起源和早期演化上的意义”(编号:30430100 )(起止年:2005-2008年)(金额:130万元)。
北京市市属市管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北京地区重要经济昆虫的起源演化”(起止年:2005-2008年)(金额:90万元)。
7. 怎么研究昆虫
(我觉得)首先你要知道他学名叫什么,它的特征,外形,体长,颜色生活习性,吃什么,不吃什么,被什么吃,它的窝在哪,喜欢什么天气?(我觉得)它属于什么纲,什么目什么属,什么科,什么。。。。。等等然后了解它的卵是什么样的,还有公的与母的有什么区别、然后就可以了解内部构造,就是解剖,可以在网络上照图片,我是不喜欢解剖然后我就不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