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濑鱼和梭鱼的共栖现象
濑鱼和梭鱼的共栖现象是会将赘生物吃得干干净净,使它免受疾病侵袭。濑鱼和梭鱼中体型小的濑鱼,长期和凶猛的梭鱼生活在一起。
尽管梭鱼靠吃海中其他鱼类为生,但对濑鱼却似乎特别友好,因为濑鱼总是将梭鱼嘴旁的赘生物吃得干干净净,使它免受疾病侵袭。
濑鱼生活习性
濑鱼也是一种非常喜欢群居的鱼类,在珊瑚礁中很常见。大多数的个体都比较小,平均约23厘米长,有着一个雪茄型的身体,尖尖的鼻子,有着非常明显的犬牙。它们在白天时候觅食,到了晚上就躲在缝隙里面,或者把自己掩埋在沙子下面。
各个不同种类的濑鱼捕食方式也不尽相同。清洁濑鱼从大的鱼类身体上清除黏液、寄生虫和鳞片。另一些种类则采取跟踪捕食的方式。
当一些大的鱼类游过底层并搅动沉积物的时候,这些濑鱼就紧紧地跟着,捕捉那些大鱼没有看到的无脊椎动物。
有一些濑鱼则在珊瑚礁里面寻觅捕食那些对于其他大多数鱼类都过小的无脊椎动物。还有的濑鱼用它们的鼻子翻倒小块的岩石或者珊瑚,看看下面有没有匿藏着的无脊椎动物。
不同种类的濑鱼的食物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濑鱼生活在珊瑚礁中,它们从珊瑚礁中获得食物,有的濑鱼专门食用像石斑鱼这种大鱼嘴里和身上的寄生虫。这样一来濑鱼可以得到免费食物,而石斑鱼也可以获得彻底的清洗。
它们通过合作以便生存得更好。在中层水域生活着的大量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也都是濑鱼的食物。总之,濑鱼几乎可以吞下各式各样的食物。
② 梭鱼养殖过冬技术
一、人工港养 在选择好的地点人工挖沟筑港,兴修堤坝、建闸、辟滩,建设人工养鱼港,使那些无生产力的荒滩废地改造成有生产力的鱼港。
1.筑堤
根据地形在围港四周筑堤,堤的高度应超过最高潮水位1米以上。堤宽视具体需要而定,但至少也不应少于1米。坡度15度~70度,这样才能保证港内水位及防止鱼虾逃逸。
2.挖沟
挖沟常限于人力、物力,不能多挖,所以要合理布局。开挖若干纵横连通的水沟,一方面用于引潮纳苗,另一方面是使港内储足水,为鱼、虾创造适宜的栖息水域及洄游生长的场所。沟渠的深度、宽度依地势高低而定,但宁宽勿窄,宁深勿浅。渠沟一般分为四种:中心沟 面对大闸,引潮纳苗,为鱼虾苗入港的主要渠道,水面要宽,水要深,一般宽6米~7米,深1.5米~2米;清水沟 与中心沟平行,位于港的中央,沟深水清,宽3米~4米,深1.5米~2米,水面平稳,水温较恒定,为鱼虾栖息、生长及高温季节庇护的场所;横沟支沟 由中心沟向两侧分开纵横的小沟,沟窄无定形,都是鱼虾畅游、上滩索饵、活动的通道;边缘沟 围绕鱼港周围的小沟,用以排出积水,调节水量。中心沟与边缘沟要有一定坡度,以便进水、排水。
3.设闸
分大、中、小闸。大闸也称纳潮闸。设在港内水源畅通、地势较低、于中心沟近河端处,以便引入潮水纳鱼虾苗之用。中闸也叫旱闸,设在港内地势较高的地带,用以纳苗后引进河水调节港内水质、水量,一般高1.5米,宽1.5米~2米。小闸也称倒流闸或放水闸,高、宽各1米,建在边缘沟端,地势较低,与边缘沟相连接,用它排除港内积水,以引进新水使大闸继续纳苗、调节水质,增加港水肥力。为了在纳苗期提高纳苗量,有的在小闸之外添设一面大闸,进行双闸倒流纳苗。在生产中为了出苗、虾方便,在全港最低处清水沟近段设一个大小与中间相仿的出鱼闸,叫流箔闸,闸外装置流箔,放水流出以捕鱼虾。
4.辟滩
养鱼港面积很大,不能全部挖沟,沟外有宽广的浅滩,纳潮后会积水,成为 鱼、虾索饵、活动的场所,即为鱼、虾的“牧场”。如人力允许,建港时最好进行辟滩清理 ,创造更好的牧场。
5.纳苗
由于咸淡水养殖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无论是天然港养或人工港养,从纳苗 到收获,一般生产周期只有4至4个半月,必须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和计划。4月底以前,对港 地设施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进行清港溜沟,在涨潮时,提起全部闸门,放水入港,反复注 排水3次~4次,冲洗港内积存盐碱和腐殖质,在开闸排水时冲疏大小沟渠。诱纳鱼、虾苗进 港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工作,必须具有操作闸门的技巧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从芒种到小暑是 纳苗时期,鱼、虾苗随着潮流入港。纳苗可分为大闸纳苗,即涨潮时提大闸,水流入港内, 鱼、虾苗则顺流而下入港,此时,流速要掌握大于鱼苗游速,以免已纳入的鱼、虾苗逃出。 纳苗中期,港内鱼虾增多,且逐渐长大,游泳能力也增强,故再提闸纳苗时,闸外水位要高 于港内水位7厘米以上,才能保证鱼、虾不致外逃。纳苗后期则应高出闸内水位10厘米时才 能提闸。同时在闸门的里边,插入八字箔,减少鱼、虾苗逃出的可能性,八字箔开口大小, 应与进水的流速成正比。小闸诱苗,落潮时关大闸,提小闸,使港内的清水向外流出,流出 的水温度较高,利于梭鱼顶流喜温习性,将苗引进小闸外沟中,这时部分鱼苗逆游入港,另 有部分鱼苗集中于外沟,待潮上涨至港内水位相近时,小闸排出的水流速减缓,此时把小闸 全部提起,这时鱼苗就可以全部从闸门入港,然后关闭小闸。因梭鱼苗具有逆流性与喜温性 ,因此小闸在纳梭鱼苗时的数量上经常超过大闸。
二、养殖管理
养殖期港内的水质、水温、水量等必须调节,适合鱼、虾生长,调节港 内水质是港养的主要管理工作。常换水可保持良好的水质,同时换入新鲜水可带入活的生物 饵料和增加水的肥力。港中磷酸盐的含量是决定水质肥瘦的主要条件之一。河水含有充足的 磷酸盐类,在闭闸后,港内的含磷量逐日渐减,当下降到3毫克/升~4毫克/升以下,就要影 响到游泳生物的生长,因此要适当放入部分河水。施肥是增加港中磷、氮等物质使水质肥沃 的措施,以发酵后的人畜肥堆积在港内浅水处或盛入篮筐投放沟边,经数天浮游生物即可大 量繁殖,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整个养殖期,港内水质保持清新、肥沃,pH7.6~8.5 ,比重1.008~1.010,溶氧量5毫克/升~7毫克/升,含氮量4毫克/升~5毫克/升,含磷 量0.4毫克/升~0.8毫克/升,对鱼虾的生长是比较理想的。在4个多月养殖期间,正值雨 季,必须注意防汛,提前做好修堤补埝,检修堤闸工作。
三、收获
收获季节一般不宜迟过白露,因白露过后天气多变,鱼虾活动缓慢,不宜集中。天气 寒冷鱼捕不完,鱼虾易冻死在港内,给捕捞带来困难,造成损失。收获常用渔具有流箔、套 旋及其他一些网具。流箔 用两层苇箔制成簸箕状的一种渔具,底层粗稀,上层细密,开 口一端安置在流箔闸口面向水源处,流箔应放在事先用木桩打好的木架上,拔堤放水时,鱼 虾随水流入流箔。此渔具渔法主要捕当年梭鱼、白虾。套旋 也称“叫潮”“迷魂阵”, 在港水渐排渐浅、鱼虾不能再入箔时,则需改用套旋。此渔法是用十余苇箔组成,设置于清 水沟口处,先以引板在泥中插1条小缝,苇箔顺缝而下,形成易进不易出的鱼旋。生产时打 开鱼闸,引潮入港,鱼遇新鲜水流即逆水而上,误入套旋中。此时要注意控制潮水进入的大 小与缓急,调节直到水干、水净为止。这种渔具主要捕获梭鱼及少数杂鱼虾类。其他挖沟、 掏坑及在闸门上采用锥形囊网、丝网和旋网等也是捕捞的有效渔具渔法。
四、池塘养殖
有两种形式,一种以淡水家鱼为主,混养10%~20%左右的梭鱼;一种以梭鱼为主,混 养淡水家鱼。前一种养殖形式已被普遍采用,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后一种养殖形式由于单 产较低,收益少,因此不被群众欢迎。
梭鱼主食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与家鱼混养不争食,还能利用草鱼粪便为饵。在成鱼阶 段,除根据条件投喂一定商品饵料外,施以粪肥、绿肥或经过处理的污水、肥水,都能取得 好的生产效果。一般每亩鱼池混养当年的梭鱼苗10%~20%或100尾~150尾,年底即可长到条 重300克~400克。在不增加投饵、不影响其他养殖鱼产量的情况下,平均可增产25公斤~75 公斤。亩产250公斤的混养比例:1龄梭鱼种200尾,2龄梭鱼种100尾~200尾,白鲢鱼种100 尾,花鲢鱼种50尾,罗非鱼小片450尾;亩产500公斤的混养比例:1龄梭鱼种300尾,2龄梭 鱼种500尾,白鲢鱼种240尾,草鱼鱼种150尾,鳊鱼150尾,鲤鱼40尾。
五、海水鱼虾混养
在养虾池里混养、套养鱼类能提高虾池产量及经济效益。适宜在虾池里混养的鱼类主 要有梭、鲻鱼及罗非鱼。在虾池中混养、套养梭鱼,可在不增加投饵量和不影响对虾产量的 情况下,每亩增收25公斤梭鱼。但一般要在对虾4厘米~5厘米以上时才开始往虾池内放养梭 鱼苗,规格10厘米左右,每亩100尾~200尾。
六、盐田养殖
即“盐洼子”养殖。利用盐场贮水池养虾,梭鱼在此类养殖中产量占40%~60%。盐田 养殖不需花费资金筑造设施和挖建鱼池,因此成本低,易于推广,但渔、盐生产上用水的矛 盾难以解决。
七、病害防治
1.东方鲺
对海水梭鱼苗感染率极高。东方鲺是海水中寄生的一种挠足类,但它不适 于咸淡水生活。如果在盐度高的水域中发现,可引进淡水降低盐度,鱼鲺在咸淡水中生活会 脱落死亡。另外,多毛类幼体,原本为虾的主要食饵,但在夏季繁殖过多时会钻入梭鱼鳃腔 ,密集于鳃耙间,状若蝇蛆,使梭鱼遭致窒息死亡。此虫害常在港养中出现。
2.小定鞭金藻
是目前对梭鱼种、成鱼危害最大的病害。鱼池内如发现小定鞭金藻,几 天即可使养殖梭鱼全池覆灭。小定鞭金藻是典型的咸淡水鞭毛藻,发病的池塘出现小定鞭金 藻“水花”,池中细胞密度可达8×105个/毫升。
治疗办法 可采用(2~3)×10-6浓度的硫酸铜处理或(10~15)×10-6浓度的液 体氨进行全池喷洒,用黄泥水全池喷洒也有良好效果。
3.水霉菌和壶菌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俗称“白毛病”,春夏之交发病较多,主要由于 捕捞、人工繁殖等操作过程中碰伤、掉鳞感染上水霉菌而引起,感染处长绒毛状白色霉菌丝 ,病鱼食欲不振,行动缓慢,日渐消瘦直至死亡。
治疗办法 操作要细心,避免碰伤鱼体,在鳞片脱落处及时涂上红汞或龙胆紫,并 用凡士林封涂,同时最好使池水经常流动。如已感染上水霉菌的鱼体,可用0.1%高锰酸钾溶 液药浴病鱼5分钟~10分钟均能取得一定效果。
壶菌主要是感染授精卵孵化过程中的卵,因此,在孵化时要及时捞除死卵,以防水质 恶化,并更换新水加投抗生素药物,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一、苗种培育
1.池塘条件 梭鱼苗种培育池的面积一般在1~5亩之间,水深1.0~1.5米,底质为泥砂土结构,池底平坦,要求保水性能好,池塘进排水系统完善,以利于进行池塘水体交换。养殖用水要求无污染,水质清澈,pH值7.2~8.5,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
2.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鱼苗的放苗时间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根据进苗时间提前20天进行育苗池清塘消毒,消毒药物首选为生石灰。采用干法消毒方式,亩用生石灰120~150千克,全池均匀泼洒,以杀灭池塘内的敌害生物和病菌。隔7天后排掉池水,然后进水40~50厘米,进水时用60~80目的聚乙烯或尼龙纱绢网过滤。
3.育苗池水质培育 育苗池进水后,马上进行肥水培育水质工作,可在池边向阳面放置已经发酵的牛粪和鸡粪等有机肥,每亩用量150~200千克,以利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如水质较瘦施肥量可适当增加,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水色以绿蓝色为好。
4.放养密度
(1)夏花鱼种培育:苗种应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并经过淡化后的人工繁殖鱼苗,亩放养10万~15万尾。经20~30天培育,梭鱼夏花鱼种达2.5~3厘米时,可进行拉网锻炼,并及时出池分养进行鱼种培育。
(2)鱼种培育:将2.5~3厘米规格的夏花鱼种按每亩3000~5000尾投放,当年可培育成12厘米左右的鱼种。
5.养殖管理
(1)饵料管理:
鱼苗培育阶段,早期以施肥和泼洒豆浆为主,后期投喂豆饼浆或米糠,日投饲量为体重10%~15%。鱼种培育阶段,要尽量投足投好饲料,并根据梭鱼喜食含硅量和纤维素较高的饲料,如豆饼、麸皮、菜饼、米糠、花生饼或酒糟等进行投喂,日投饲量为体重8%~10%,以后随着个体的增长,逐步减少。同时要根据天气变化掌握投喂量,在正常情况下,每天投喂2次,一般上午是在8:00~9:00,下午在4:00~5:00,天气晴好可略多投,阴雨天气少投,遇到暴雨、雷雨、气压低的天气则不投。
(2)水质管理:
鱼苗下池后,保持池水透明度25~30厘米,通过施肥、泼洒豆浆和投饵来保持生物饵料丰度,间隔5~7天往池内加注新水一次,每次进水10厘米,最后使池水保持在1米左右。鱼种培育期间,池水控制在1.2~1.5米之间,在高温季节,为防止鱼类浮头及防止水质老化,适时换注新水,每次交换量掌握在池水的10%~15%。
二、成鱼养殖
1.池塘条件 梭鱼养成池的面积一般在5~20亩,水深1.5~2.0米,鱼池应选在水源充足,养殖用水符合渔业用水标准,交通、电力便利的地方。池形以长方形为好,要求光照时间长,底质为泥砂土结构,池底向排水口方向有一定的倾斜度,便于排干池水,池塘进排水系统完善。同时每只池根据面积大小配备0.75~1.5千瓦增氧机一台。
2.清塘消毒与水质培育 鱼种放养前20天,池子须彻底清塘消毒(参照苗种培育池的消毒方法),池子经过消毒处理,待药性消失,然后进满池水,进水时要用80目的尼龙纱绢或聚乙烯网过滤。然后在池的四角堆放经发酵后的有机肥(可选择鸡粪、猪粪、牛粪等),亩用量100~200千克,渗出的肥水进入池子后可培育水质。施肥根据新建塘和老塘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新建塘因底质清瘦,施肥量适当增加,老塘则相应减少。
3.鱼种放养 鱼种要求无伤无病、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一般常规养殖,亩放规格在12厘米左右的鱼种800~1000尾,预计产量在400~500千克。
4.饲养管理
(1)投饵:梭鱼系偏植物性的杂食性鱼类,饲料广泛,常采用豆饼、菜饼、米糠、麸皮、酒糟、大小麦、玉米等。投饵率按鱼体重的3%~5%计算,以后随着鱼的生长,投饵率适当下调,具体视当天的天气、水质、鱼的活动情况而定。每天投饵次数为2次,上午8:00~9:00,下午4:00~5:00。
(2)水质调节:一是要保持池水水质肥沃活爽,但又不过浓,及时进行水体交换非常重要,可杜绝浮头现象的发生,每次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20%~30%,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
(3)疾病预防:梭鱼在养殖密度较低的情况下,病害发生概率较低,常见的疾病有肠炎病、水霉病等,做好预防工作十分重要。
一是放养和捕捞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擦伤鱼体;
二是要进行水体消毒,定期用二溴海因消毒剂0.2克/立方米浓度进行全池泼洒(据实验观察,漂白粉、强氯精等药物对梭鱼的毒性较强,应慎用),以防病害的发生;
三是要定期投喂无公害药饵,间隔15~20天,用大蒜头捣碎稀释后与饲料拌和制成药饵,添加量为饲料量的3%~10%,连续用3~5天,这样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③ 除了梭鱼什么鱼潜入深海过冬
小型钻光鱼和𩽾𩾌鱼。
𩽾𩾌(ān kāng),俗称蚧巴鱼、蛤蟆鱼、海蛤蟆、琵琶鱼等,一般生活在海平面以下2~500米的海底深处。属硬骨鱼类,𩽾𩾌目、𩽾𩾌科,为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也见于北冰洋,中国沿海均有产。
𩽾𩾌头部上方有个肉状突出,形似小灯笼,是由𩽾𩾌鱼的第一背鳍逐渐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灯笼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在灯笼内具有腺细胞,能够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作用进行缓慢的化学氧化而发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鱼都有趋光性,于是小灯笼就成了𩽾𩾌鱼引诱食物的利器。
𩽾𩾌是深海鱼类,外形非常奇特。身体呈短圆锥形,头巨大而扁平,嘴扁而阔,其边缘长有一排尖端向内的利齿,双眼长在头背上,体柔软,没有鳞。
𩽾𩾌鱼属硬骨鱼类,𩽾𩾌目、𩽾𩾌科,为世界性鱼类,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种类多样:大者可达1~1.5米。我国有3种,一种是黄𩽾𩾌,一种是黑𩽾𩾌,另一种是隐棘拟𩽾𩾌。黄𩽾𩾌下颌齿多2行,口内白色,臂鳍条8~11根。
黑𩽾𩾌下颌齿多3行,口内有黑白圆形斑纹,臂鳍条6~7根;隐棘拟𩽾𩾌第一背鳍鳍棘3,肩棘发达,仅分布于南海600米以上深海区。黄𩽾𩾌分布于黄海、渤海及东海北部,黑𩽾𩾌多见于东海和南海。
④ 什么动物会潜入深海过冬
梭鱼会潜入深海过冬。
的梭鱼生长周期中,体长20-40厘米的梭鱼摄食强度大;在生殖期之前,摄食强度较大,食道和胃部总是充满食物。在生殖期和产卵徊游期,则很少摄食和不摄食。
徊游梭鱼属近岸半徊游性鱼类,无长距离徊游现象,但可随季节、水温和本身的发育状况,做近距离、小范围的迁移运动。鲻鱼常栖息于浅海或河口水深1-16m处,当天气变冷,则游至深海越冬。
(4)什么动物的过冬方法和梭鱼一样扩展阅读:
每年4月份,梭鱼便在各河口区产卵,只做短距离洄游,至12月份始到海水深处越冬,翌年开春即到近海河口生长育肥,形成渔汛。梭鱼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肉质鲜嫩,美昧可口,蛋白含量很高,是高级宴席上的佳肴,尤以春天的开凌梭最为名贵。
梭鱼富含蛋白质、脂肪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E、钙、镁、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特别是冬至前的梭鱼,鱼体最为丰满,腹背皆腴,特别肥美,常被作为宾馆酒楼的海鲜佳肴。
⑤ 什么动物和梭鱼的过冬方法一样
我知道青蛙和蛇都是不吃食物冬眠的。
各种有趣的共栖现象
在我们的地球上,生存着千万种形状各异的动物,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奇妙的关系,有的“杀机”腾腾,不共戴天;有的则互为友邦,相得益彰,甚至共栖生活,至死与共,永不分离。动物的共生和共栖现象是很多的,而且十分有趣。这是一种奇妙的合作,它们是怎样生活在一起的呢?
浅水里一种叫隐鱼的小鱼,当受侵犯无处藏身时,就依附在海参身上排便,躲 过追杀,海参也从其排泄物中得到食物,两全其美。
.
野山羊与火鸡结成“好友”,彼此受益。野山羊在离火鸡不远之处休息,机灵的火鸡充当着野山羊警卫员。冬天大雪封山绝粮之际,野山羊用蹄子拨雪寻食,火鸡乘机共餐。
动物的共生现象启迪人们,在驯养野生动物时,可充利用它们之间的共生现象,趋利避害,以获得少投入、多产出的好效益。
凶恶的海鳝以小鱼为食,可对游到它身边寸余长的隆头鱼却从不攻击,因为隆头鱼啄食海蟮身上的寄生虫,减轻了海蟮的痛苦;
西藏有一种褐背地鸦,习惯地下产蛋育儿,常和老鼠或兔子等啮齿类动物 居住在同一个洞穴里,老鼠或兔子为地鸦打洞筑巢,地鸦为老鼠或兔子站岗放哨,还常 常立在老鼠或兔子背上,啄食寄生虫,是颇为典型的共栖现象。
有一种很小很小的濑鱼,长期和凶猛的梭鱼生活在一起。尽管梭鱼靠吃海中其他鱼类为生,但对濑鱼却似乎特别友好,因为濑鱼总是将梭鱼嘴旁的赘生物吃得干干净净,使它不至于得病。
有一种小鱼叫领航鱼,尽管它们有这样一个名字,但事实上并不是它们将赤道鲨鱼领到那些牺牲品跟前去的。它们只是及时跟上了鲨鱼,将鲨鱼吃剩的残屑给吞噬干净。鲨鱼对这群小家伙没什么反感,也许因为它已经习惯了它们跟在后面。
真正会干“领航”工作的其实是一种身体像箭一般的?鱼,它们真的能将鲨鱼引到美味的食物前。由于它们做了好事,鲨鱼就让它们吸附在自己庞大的躯体上漫游四方。?鱼的头部上方有一个椭圆形吸盘,使它们不仅能吸附在鲨鱼身上,还能吸附在船底移涉远方。它们最喜爱的食物就是鲨鱼吃剩的残渣,以及轮船抛下的废弃物。
⑦ 什么动物潜入深海过冬
梭鱼会潜入深海过冬。梭鱼体被圆鳞。背侧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为近海鱼类,梭鱼北方叫红眼鱼、肉棍子,徊游梭鱼属近岸半徊游性鱼类,无长距离徊游现象,但可随季节、水温和本身的发育状况,做近距离、小范围的迁移运动。
梭鱼:
每年4月份,梭鱼便在各河口区产卵,只做短距离回游,至12月份始到海水深处越冬,翌年开春即到近海河口生长育肥,形成渔汛。梭鱼具有丰富的营养成份,肉质鲜嫩,美味可口,蛋白含量很高,是高级宴席上的佳肴,尤以春天的开凌梭最为名贵。烹制的梭鱼,以头为香,故民间有丢了车和牛,不丢梭鱼头之说。梭鱼除禁渔期外,可常年进行捕捞。体型较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梭鱼身体细长,最大的梭鱼可以长到1.8米长。梭鱼的头短而宽,鳞片很大。梭鱼的背侧呈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梭鱼生活在沿海、江河的入海口或者咸水中。梭鱼喜爱群集生活,以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
⑧ 什么动物也用梭鱼的方法过冬
蛙、蛇等两栖爬行类,它们的体温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自己无法调节体温,在爱尔兰,有一种冰蛇,入冬后会把身子全部冻在冰里,横卧时像一根硬邦邦的棍子,盘卧时像一朵白色的花,当地人就把它当手杖用或编成门帘来挡风,天气转暖了,这些“手杖”和“门帘”就会悄悄地爬走。
青蛙(拉丁学名:Rana nigromaculata,别名:蛤蟆),蛙科侧褶蛙属动物,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它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
青蛙头部扁平,吻端稍尖,口宽大,由上下颌组成;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躯干部短而宽,躯干后端两腿之间,偏背侧有一小孔,为泄殖腔孔,前肢短小,由上臂、前臂、腕、掌、指 5 部组成,后肢长而发达,趾间有蹼。其卵产于水中,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
⑨ 鲨鱼带鱼鲸鱼梭鱼哪个不同类为什么
鲨鱼带鱼鲸鱼梭鱼,只有鲸鱼不同类。
因为鲸鱼是哺乳动物,不是鱼,其他几种都是鱼类。鱼类的基本特征是用腮呼吸,而鲸鱼是用肺呼吸,属于海洋哺乳类动物。鲸鱼学名鲸目,它是典型的水生动物。
鲸鱼和鱼类的区别
所有哺乳动物都一样,呼吸需要通过肺来运作,而鱼不同,鱼类呼吸是通过鱼鳃呼吸的:鲸鱼的皮肤光滑,没有鳞片,不过鱼类外表往往都是有鳞片覆盖的。
鲸鱼是恒温动物,鱼则是冷血生物;当然鲸鱼和鱼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生产方面,作为哺乳动物的鲸鱼其繁衍方式和人类一样,都是胎生,并且用乳汁来哺育后代。不过鱼类就不同了,鱼类繁衍后代是通过鱼卵体外受精进行的。并且一只鱼往往可以繁衍非常多的后代,不过鲸鱼往往一胎只能生产一只后代。
⑩ 什么动物也用梭鱼的方法过冬
一、蛙、蛇等两栖爬行类。它们的体温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自己无法调节体温。在爱尔兰,有一种冰蛇,入冬后会把身子全部冻在冰里,横卧时像一根硬邦邦的棍子,盘卧时像一朵白色的花,当地人就把它当手杖用或编成门帘来挡风。天气转暖了,这些“手杖”和“门帘”就会悄悄地爬走。
二、松鼠、刺猬、蝙蝠等深冬眠型动物。刺猬冬眠时可连续236天不进食,体温接近0摄氏度,几乎不呼吸,就算把它扔进水里,过半小时再捞起来,它也不会淹死;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岩洞或树洞里去睡觉了,它们用爪子钩住物体,用飞膜裹住身体,倒挂在洞里,心跳由每分钟400多下减至五六下。
三、狗熊。它们在冬眠时听觉非常灵敏,一旦外界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醒来,和对手进行搏斗。白熊的冬眠最有意思,它们一家只有雌熊才冬眠。一到冬天,雌熊就把自己埋在雪中,一直睡到来年春天才苏醒过来。醒时,已在梦中生下了小熊仔。白熊在冬眠期间,偶尔醒过来舔一舔自己脚掌,算吃过东西了。
5、蜗牛的“避寒所”选择得更为稳妥,它除了钻进深洞外,还把自己的介壳口封闭起来,只留一个小孔,用来吸呼,自己藏在壳内睡上一冬。
四、有些鱼类也要冬眠。鲤鱼常常在河水底部过冬,几十尾到成百尾群集在水底的洼处围成一圈,头和头密密地紧挨在一起,呼吸迟钝,鳃盖活动得非常缓慢,体温可下降到1摄氏度,直到春天才“复苏”散去。丁(鱼咸)鱼冬眠时比鲤鱼睡得更死,当你把埋在河泥中冬眠的丁(鱼咸)鱼挖出来,不用棒打还看不出它是活的呢!
五、各种不同的昆虫,是在发育阶段中各有不同时期冬眠的。蚕蛾在卵期,三化螟在幼虫期,莱粉蝶在蛹期,家蚊在成虫期。
六、钻心虫是以幼虫过冬的。幼虫躲在作物的茎秆时挖凿出长长的隧道,用它自己吐出的丝结成网膜堵住隧道口,以保护冬眠的安全。有的蜘蛛干脆用吐出的丝织成一个袋子,粘附在岩石底下,自己躲在里面,蛰伏着不动,以此来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