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区分热痰、寒痰、湿痰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2、风痰 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3、热痰 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4、湿痰 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5、燥痰 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
㈡ 我的症状:喉咙老有痰,鼻炎!
是不好根治,我老爹就有.是怪不好受的. 鼻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鼻炎治疗时具体采用何种方法需要医院耳鼻喉科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以下就鼻炎的各种治疗方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下鼻炎的治疗方法由耳鼻咽喉科在线整理,仅供参考: 1.口服药物:主要是对鼻炎的原发病因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的鼻炎,用药有所区别,过敏性鼻炎需要抗过敏治疗,如息斯敏,扑尔敏等。一般的慢性鼻炎可以服用霍胆丸,种种鼻炎片等。萎缩性鼻炎则需要服用维生素类药物。 2.局部滴鼻药物:滴鼻药物一般主要用来缓解鼻炎的症状,怯涂梢曰航飧稍镄员茄椎母稍铮
㈢ 如何去寒痰中医有没有药方呢
祛痰当以宣肺为主,主用桔梗,痰不出则气满上逆,。痰消则气下咳喘自平。百部15 紫菀15 桔梗12 白前10 橘红10 枳壳8 瓜蒌皮10 白芷10 防风10 荆芥10 桑叶6 法半夏8苦杏仁10 苏子10 生甘草10 本人非医生,此方可供楼主参考。
㈣ 寒痰如何治疗
治疗法则: 温肺散寒,燥湿化痰,止咳平喘。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0克、麻黄10克、细辛3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法夏10克、干姜6克、大枣5枚、五味子6克、茯苓24克、陈皮10克。本方适用于寒痰阻肺之哮证、喘证、咳嗽、肺胀诸病。上药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次温服,日1剂。
2.加减变化:如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10克;如哮证剧甚者,可服用紫金丹,每服米粒大5~10丸(不超过150毫克),临卧冷茶下,忌饮酒,连服5~7日,服药期间应该加密切观察有无反应,如需续服,宜停药数日后再用;着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喘而胸满,以痰湿蕴肺为主,去五味子、大枣,加苍术6克、厚朴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10克;若久病脾虚,神倦加党参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若痰浊壅塞,胸阳不展,表现胸闷如室而痛,气短喘促,痰多,去麻黄、细辛、射干,加薤白10克、栝篓10克、枳实10克。
(二)外敷药物:本证患者如出现长期反复哮喘发作者,可在哮喘的缓解期间采用药物外敷,亦可在哮喘发作状态下,配合其他治法运用外敷。
1.用白芥子、玄胡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为末,加麝香0.6克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盲、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
2.鲜荆芥1斤、鲜曼陀罗花20克、蚯蚓20条,共捣烂,平摊于第1~第7胸椎,以热水袋熨30分钟。
3.白芥子60克、白芷、轻粉各9克,共研为末,先用白凤仙花根熬浓汁擦背上至极热,再取上药末密调作饼,贴于背部第三胸椎下身柱穴。贴后一般局部皮肤起水泡,但须连续贴用,以巩固疗效。可采取身柱与大椎穴轮流贴用,这样不致因皮肤起泡而擦破。如轮贴后均起水泡,则停止贴药2~3天,局部涂紫药水,盖以消毒纱布固定。在停药期间,辅以针灸治疗,可取肺俞、风门、太渊、天突、喘息等穴,等水泡愈后,再敷饼。
㈤ 从中医上,怎么区分自己的痰是哪一种
你好!这个中医认为主要是看痰的颜色的,如果痰色白容易咳出来,那是寒痰,如果是痰少,很黏,不容易咳出来,那就是燥痰的,如果痰黄色,量多,那就是热痰的,痰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的,建议去你们当地找中医医生开中药。
㈥ 中医是如何解释痰的呢
中医理论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又有痰为百病之源之说.中医上的痰其实是很多种疾病的并称,并非单单咳嗽咳出来的.
例如,骨结核中医称为流痰.中风病人如果喉中有痰声,那就是风痰入络.等等.
事实上,中医方面,光一个痰字,就可以写上一本厚厚的教材了.
㈦ 中医指的痰邪热痰与寒痰怎么区别
【望痰涎】通过四诊中的望诊来鉴别:
痰涎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主要与脾肺两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故古人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但是与他脏也有关系。临床上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两类,这里所指的是咳唾而出的有形之痰涎。痰黄沾稠,坚而成块者,属热痰。因热邪煎熬津液所致。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者,属寒痰。因寒伤阳气,气不化津、湿聚,而为痰。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者,属湿痰。因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而滑利易出,痰少而粘,难于咳出者,属燥痰。因燥邪伤肺。痰中带血,或咳吐鲜血者,为热伤肺络。口常流稀涎者,多为脾胃阳虚证。口常流粘涎者,多属脾蕴湿热。
【寒痰】病证名。痰证之一。
①即冷痰。《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若由外寒而生者,……二日寒痰,即冷痰也。骨痹,四肢不举,气刺痛,无烦热,凝结清冷,宜温中化痰丸、温胃化痰丸”。
②指痰病体质,每遇外感寒邪,则发喘咳者,《泰定养生主论》:“寒痰者,因冲冒风凉、不节之气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痰唾……”
③指虚痰。《医学入门》卷五:“聚于肾,多腰膝酸软,腰背强痛,肢节冷痹、骨痛,名曰寒痰,又名虚痰。”又谓:“寒痰因形寒饮冷,色深青黑如灰,善唾,或喘。轻者,五积散、藿香正气散;重者,温中化痰丸、古半硫丸。”参见虚痰条。此外另有肾经寒痰,痰多而稀,内有黑色小点,足厥冷,心恐怖,兼有小便急痛、脉沉等,沈金鳌主张用胡椒理中丸加南星、半夏治疗。
【热痰】病证名。
①痰水与热邪相搏所致的病证。《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热痰者,谓饮水浆,结积所生也。言阴阳否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故云热痰也。”
②即火痰。《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热痰,即火痰也。”证见烦热燥结,头面烘热,或为眼烂喉闭,癫狂嘈杂,懊憹怔忡,痰色亦黄。治宜清热化痰,用清气化痰丸、清热导痰汤。
③痰热聚于心者。《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在心曰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多烦热,心痛,口干唇燥,喜笑,脉必洪,宜半黄丸。”。
④素有痰疾,因外感而喘咯咳唾者。《泰定养生主论》:“热痰者,因食辛辣烧炙煎煿,重裀厚褥,及天时郁勃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非别有此五种之痰。”。
出处来源于《中医词典》《中医名词词典》。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㈧ 怎么治疗寒痰
怎么样治疗哮喘寒痰?
哮喘剧作,多缘寒痰胶滞,气失升降,投麻黄附子细辛汤辄有立竿见影之效,附子温肾散寒,麻黄宣肺平喘,相得益彰,麻黄得附子平喘而不伤正;附子又能制麻黄之辛散。治哮喘之偏于寒胜者,此两味颇为应手。细辛通阳平喘,喘息甚时非此不克,量必重用,一般用4- 5g,喘剧者可用至9g以上。临床尝见顽固性哮喘,用大量激素亦不为功,端坐呼吸,日以继夜,投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而安。
哮喘为沉痼之病,缠绵反复,正气溃散,精气内伤,症状错综出现,但毕竟寒痰阴凝于内者居多, 用附子麻黄偕细辛,离照当空,阴�自化,能使喘平痰减。即使舌质稍红,津液不足,但实质寒凝为本,经用麻附后阳气来复,津液上承,舌色反转润泽,故治哮喘时用药不可拘泥。
=================================================
风寒咳嗽 :风寒侵袭,肺气失于宣降所致,多见于冬春两季。寒咳表现:痰多色稀白,呈泡沫状,喉间有痰声,易咳出,且头痛,鼻塞,流清涕,或伴有怕冷、畏寒,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寒咳最大的不同就是肺中有痰,耳朵贴靠病人胸壁,令病人用力呼吸,可听到气管内似水笛哮鸣声音,病人常会有胸闷,有时需要深呼吸来补充一下氧气。严重者会有气喘的现象。这时应吃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食品。
一、寒咳治疗:当以发散风寒,宣肺止咳为治。重要的是能促进排出气管内之痰,和减少气管内的分泌,可选用三拗汤加减,药取麻黄、甘草各3克,杏仁、荆芥、前胡、桔梗、苏子、法夏、陈皮、桂枝、百部、白前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可选用杏苏止咳糖浆、小青龙口服液等。
二、寒咳护理:
1、夜间尽量不要开冷气睡,如开冷气应在摄氏25度左右,最好穿上袜子。
2、不穿敞领口的上衣睡。注意保护领至肩关节部位。
3、少在家里赤脚行动,应穿上拖鞋。
三、寒咳食疗:
1.生姜+红糖+大蒜
孩子患了风寒感冒,喝温热的生姜红糖水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如果孩子同时还伴有咳嗽,可在生姜红糖水里再加2~3瓣大蒜一起煮,要用小火煮10分钟,把蒜头的辣味煮掉,这样孩子才肯喝。
2.蒸大蒜水
取大蒜2~3瓣,拍碎,放入碗中,加入半碗水,放入一粒冰糖,把碗加盖放入锅中去蒸,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蒸15分钟即可。当碗里的蒜水温热时喂给孩子喝,大蒜可以不吃。一般一天2~3次,一次小半碗。大蒜性温,入脾胃、肺经,治疗寒性咳嗽、肾虚咳嗽效果非常好,而且方便简单,孩子也愿意喝。
3.烤橘子
将橘子直接放在小火上烤,并不断翻动,烤到橘皮发黑,并从橘子里冒出热气即可。待橘子稍凉一会,剥去橘皮,让孩子吃温热的橘瓣。如果是大橘子,孩子一次吃2~3瓣就可以了,如果是小贡桔,孩子一次可以吃一只。最好配合大蒜水一起吃,一天2~3次。橘子性温,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吃了烤橘子后痰液的量会明显减少,镇咳作用非常明显,而且孩子都愿意吃。
4.麻油姜末炒鸡蛋
将一小勺麻油放入炒锅内,油热后放入姜末,稍在油中过一下,随即打入1个鸡蛋炒匀。孩子风寒咳嗽及体虚咳嗽时,每晚让孩子在临睡前趁热吃一次,坚持吃上几天,就能收到明显效果。
5.梨+花椒+冰糖
梨一个,洗净,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入20颗花椒,2粒冰糖,再把梨对拼好放入碗中,上锅蒸半小时左右即可,一只梨可分两次吃完。蒸花椒冰糖梨对治疗风寒咳嗽效果非常明显,但有的孩子不喜欢花椒的味道,家长可自己选择。
6、生姜粥
生姜3片,大米30克。将生姜洗净,切碎,同大米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2剂,连续3~5天。可暖脾胃,散风寒,利肺气。
以上是治疗风寒咳嗽的食疗方,家长在运用这些方法治病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性寒凉的食物不能让孩子吃:绿豆、螃蟹、蚌肉、田螺、蜗牛、柿子、柚子、香蕉、猕猴桃、甘蔗、西瓜、甜瓜、苦瓜、荸荠、慈姑、海带、紫菜、生萝卜、茄子、芦蒿、藕、冬瓜、丝瓜、地瓜等。
四、寒咳按摩法:
1、脐疗:麻黄、细辛、五味子、罂粟壳各10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取药末适量,用蜂蜜适量调匀,外敷于肚脐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至病愈为止。可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2、药浴:生姜适量,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次1剂,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2~3天。可温肺散寒。
㈨ 痰症的中医辨证
在肺为燥痰,治宜润燥利气
痰在肺,多为燥火,盖肺为娇脏,既不耐湿,更不耐燥。燥热伤肺,肺阴不足,虚火灼金,炼液为痰,其痰少而难出,是为燥痰。李时珍谓之“痰丝”,以“痰丝”名燥痰,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燥痰之病机,而且描述形象贴切。李时珍认为,燥热灼肺所生,当用阴柔之品以润之,故用麦冬、五味子为丸服,酸甘合化,滋养阴液,肺燥得润,虚火得敛,则燥痰自化。其他如枇杷叶、天花粉、瓜蒌实、贝母等,亦是李时珍润阴化痰中经常选用之品。
在脾胃之痰,治法有燥润之别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若脾胃升降失司,阴阳失和则痰涎停聚,百病始生。痰病的治疗,不可单纯见痰治痰。在脾胃之痰,治法有燥润之别。在脾应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使气机流通,水精四布,则痰化饮消。痰饮为阴邪,遇寒则凝,得湿则行,故以湿运为主。朱丹溪指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
清代叶天土在胃阴学术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痰饮学说,从调理阴液精血出发,以杜绝生痰之源。叶天土认为“胃易燥,性喜柔润”、“胃主通降”、“所谓胃宜降则和,非用辛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外感湿热,燥邪与五志过极及误用汗、吐、下法伤津,皆能损伤胃阴。胃阴损伤,失其通降,则水谷聚生痰浊。胃燥津竭,土不生金,则肺燥生痰,又胃阴虚火旺,虚火循肺脉上犯肺金,则灼津为痰。故在治法上,以甘凉平润之剂濡养胃阴,回津生液,收摄虚火,兼能培土生金,加以饮食调理,如此可治生痰之源,不消痰而痰自消。
在肾之痰,治宜温肾纳气固本
肾为水脏,内含真火以温煦诸脏,司气化开合。肾阳弱,开合不利,化气行水失权,则水泛为痰,凌心射肺,致虚喘短气。《黄帝内经》云:“痰之本,水也,源于肾。”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李中梓指出:“在肾经者,名曰寒痰。”临床以“脉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其痰有黑点而多稀”为特征。治宜温阳化痰,方用姜桂丸;偏肾阳亏虚,同服八味地黄丸;若脾肾虚寒,痰多食少者,又宜用胡椒理中丸。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痰症之情状,变化不一。古人不究标本,每着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者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痰饮之生原本于水,而肾主水。叶氏针对肾虚痰泛之证,用酸甘柔腻及血肉有情之品益精固肾,摄水制痰,使元气日强,痰必日少。可见其深悟治本之要决。
在心为热痰 治宜清热豁痰
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属君火之脏,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若平素痰热内蕴,复因外感六淫之邪,或情志抑郁,五志化火,灼津成痰,均可形成痰热之证。世以“丹溪为滋阴派”和“杂病用丹溪”之说。他认为痰在膈间或痰迷心窍,使人“癫狂,或健忘”;指出心阳虚则痰浊凌心,心窍被痰浊所迷,则发惊悸;若郁在心胆经,则宜温胆汤;“失志之郁,涎聚在心脾经”,则怔忡、惊悸,治宜安志汤。
清代名医王孟英对痰之病机,责之于“火”。对痰、火、气三者互相纠结,互为因果的病理机转,阐述尤为贴切。用药不犯一味温升,厚浊之物亦皆避之。
在肝为风痰 祛风豁痰分阴阳
肝为刚脏、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性如风木,易于动风。若情志不遂,致肝气不得疏泄,阻碍气机,则气滞痰生,或肝郁化火生风,灼津为痰,风痰内盛而发病。丹溪对风痰盛,出现“痰随气上”、“痰厥头痛,胸膈多痰,动则眩晕”,甚则“昏厥头痛”者,以治痰为先,用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万密斋条达肝气以治痰,其论治妇女肝经痰郁不孕,常在化痰剂中加香附、青皮、陈皮、郁金、柴胡等品,疏肝解郁,气行则痰清。温病名家王孟英对痰、火、气互为因果的病理机制尤为重视,治痰尤其灵活,对肝火内炽,痰热纠结而致之癫狂、麻木、眩晕、半身不遂、乳核等证,认为“必攻去其痰,使邪无依附而病自去,切勿以高年而畏峻药”。
㈩ 怎样区分热痰、寒痰、湿痰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2、风痰
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3、热痰
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4、湿痰
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5、燥痰
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