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自学中医,请问怎么入手
首先界定什么是科学?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科学。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结构、运动变化规律,要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卢瑟福最初提出原子结构的理论,不被世人认同。后经多次实验,证实其正确性,从而为日后的原子弹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
刻诊:脉细弱,舌淡无苔,其它正常。
诊断:心气虚衰而致惊悸。
治则:补益心气,宁心安神。
处方:养心汤加减。
疗效:服药一剂即感觉舒服,连服十剂,以后每周服二三剂。直至母亲93岁寿终正寝,每月药费二百元左右,五年里生活自理,从不夸入医院大门半步。
2. 学习中医的方法
一、坚持终身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 年轻中医在校读了很多书,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要把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仍然需要读书,仍然需要继续学习。
1.学好基础理论:纵观历代名医的形成,都是在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过拜师学习而成名的。因此,毕业之后,要重温教科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各科知识和现代化科学及西医学有关知识。
2.学好经典着作:古代的经典着作是医学发展的源头和基石,是中医学知识宝库的核心内容。因此,学中医,精读经典尤为重要。《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着作,是古代医家的智慧结晶,也是从医者必读的典籍。由于这些着作文简理奥,只有反复阅读,才可能理解透彻,掌握其要义,才可能从“心悟”到临床有所得。同时,对后世历代名着也要进行泛览,在其泛读的基础上,可择其优而从之。
3.学好哲学:哲学是各门学科的思辨基础。中医药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内涵。如中医基础中的“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理论,中医认识疾病的“司外揣内”、“比类取象”、“由臆达语(心悟)”法,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合参”法,中医治疗疾病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这种思维方式作为说理工具,已经融化在中医学理论中。正因为如此,才有 “没有中国古代哲学就没有中医药学”的说法。所以,一代名医朱良春讲,“继承中医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造就一代名医的钥匙”。
4.学习中医医案:历代名中医的医案,是老前辈毕生从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如《名医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思路独特,疗效卓越,各有特色。学习这些经验对年轻中医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上,只有精读名医医案,才可能揣摩到历代名家的临床技巧。
5.向病人学习:病人是医师实践的对象。病人对疾病的感受、对症状的演变、对治疗效果的感觉、对毒副作用的体会等,都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每一位中医师都要关心病人。在尊重病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出新体会,解决新问题。带着临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去读书,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成长更快。
6.学习边缘学科知识: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两个方面。如中医史学、中医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环境医学、中西医比较学、医学方法学、医学哲学、医学文化学、医学生态学、计算机、医学统计学等。泛览以上知识,可以拓宽医者的视野,激活医者的思路。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互吸所长,互补所短。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技能或渗透、或交叉、或融合,这些方法是年轻中医创新思路的源泉。
7.更新知识:年轻中医除了不断积累知识外,还应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知识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看最新出版的专着,因为图书是系统、全面、成熟的知识;二是读原始论文期刊、核心期刊,因为科技期刊是新知识的来源;三是要参加学术会议,因为参加学术会议和阅读会议资料是走向学科前沿的重要途径。
8.学习如何利用医学参考资料:医学参考资源有词典、术语、网络全书、年鉴、国内外医学文献、会议文献等。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从浩瀚的文献中获取有用的东西,了解需要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9.学习医学文献的写作和作学术报告的技巧:学习医学文献的写作利于写出优秀的科技论文,学习作学术报告的技巧利于进行学术讲座和科普宣传,利于带徒和讲课。因为,吸收知识是为了创造知识,学术交流是吸收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纽带。一个年轻医生只有掌握了学术交流的方法,才能进入医学知识的大循环。总之,作为一名中医,在当今知识社会里必须持之以恒地终身学习。只有把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过程扩展到一生,才可能有所成就,在学习中创造,在扩展中加深。
二、坚持终身实践——练就扎实的基本技能,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学生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社会,成长为一名独立工作的医生,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这一成长过程就是提高实践工作能力的过程,成为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1.拜名师:中医学自古以来,多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授。因为,中医学的许多实践技能不是全然规范化可以照本宣读的“技术”,而是高度个体化、灵活性很强的“技艺”。因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直觉体悟、取象比类,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这种思维方式就无法进行。所以,师承是年轻中医师成长过程最重要的一环。首先要找名师。我们要谦虚请教,勤奋学习,坚持临证抄方,有疑必问,有闻必录,认真分析体悟老师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特色,往往能举一反三,得到真传。湖南省岳阳市中医院的尚品洁医师说得好,年轻中医要放下科班出身的架子,虚心向本地区、本单位威望高的老中医学习临床经验,哪怕是一技之长也好,积少成多,终成大器。拜名师不一定只拜一位名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拜名师是我们成才的一种理想选择。因为多拜名师,可多有收获,可多得真传。清代名医叶天士先后拜师达十七人之多,现代名医陈可冀院士,先后拜冉雪峰、赵锡武、岳美中等名家为师。当然,拜师要与自己所学专业方向一致。纵观历史,不论是古代名医,还是现代名医,只有多拜名师,方可能汇各家之长,才可能成为中医大家。
2.接受正规的住院医师培养:医学生毕业之后,最好能在一个正规的教学医院接受几年有计划的住院医师培养,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从事医疗实践。一般而言,正规的教学医院,有丰富的图书资料,有较为先进的设备,更主要的是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经验。在这样的环境里锻炼几年,实践几年,肯定能在实践中强化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能基本掌握临床诊疗程序和技术操作方法,就能学习一套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经验,就能在观察、思考、推理、判断方面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就能使自己逐渐成熟,尽快步入成才的道路。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纯中医只可坐门诊,不能管住院病人的弊端。
3.接受专科专病培训,进行专科专病研究:名医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临床疗效,但临床疗效必须体现在治疗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的独特经验上。所以,选择好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接受专科专病培训,终身坚持专项或专病的研究和实践,是成为中医大家的必经之路。接受专科专病培训,可以到国家中医研究院或省级中医医院的国家重点专科进行培训或进修,选择的医院在本专业领域内一定要有权威,治疗上一定要有优势与特色。总之,一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来自实践,必须把实践放在第一位,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真正懂得前人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更不能掌握知识为自己所用。
.
3. 零基础想学中医你认为应该从哪开始
培养对中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学中医的第一步是培养兴趣。培养学习中医的兴趣有两个途径:第一,听中医的传说故事,在故事中感受中医的神奇;第二,掌握一些常用中医保健技法,切身体会中医的治病效果。
研究中医经典着作。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接下来就可以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了。建议从经典的中医着作开始,比如中医四大经典、四小经典等中医书籍,这些着作可以帮助大家深入了解中医,掌握中医防病治病的思维方式。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
注重临床。中医是治病的,因此,明医一定是会治病的。只有经历过临床磨砺,才算是真正的中医。因此说,要把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中医不能光是会写书,更要能治病。每个中医人都应该首先是临床医生,然后才是学者教授。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察言观色”,把书中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中医最重临床实效,经验需从临床中获得。所以说,中医是学以致用的,是最接地气的学问。古代大医没有不是临床高手的,也没有不是站在前贤肩膀上的。
选择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对于零基础的中医新手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当然是选择跟师学习。中医师承源远流长,经过实践证明,中医师承是中医文化教育的魂脉,是培养中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
4. 如何系统学中医
如何快速系统学习中医呢?
基础阶段。从什么是中医开始学起。古代师徒相授,往往从歌诀开始,如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汪昂的《汤头歌诀》、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在学习的同时多多亲近药材,熟悉药物的生长、采收、炮制工艺、方法,但是保持一张白纸,这些基础性的学科不涉及太多的理论,给初学者一个大致的印象,这就是所学的中医,或者说这就是中医。
入门阶段。虽然学习了这么,但这并不算是入门。因为具体的理论还没有接触到,这个时候就需要阅读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入门亦不许杂乱,只需多读经典,多多体会中国古人的思维模式,体悟中医的道,我们不一定要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理解,只需懂得大概的含义,以及整本书的内容。
临床阶段。没有临床的中医,绝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学习了种种经典理论,要想顺手即来,更是一件难事,没有苦功夫岂能成就。这个时候会发现经典就像水的源头,不断地滋润临床的思路。但是拥有经典并不能治好你见到的所有疾病,这个时候就要旁及百家,去寻找其他人治病的法子,渐渐扩充自己的知识库。
悟道阶段。在有了一定的功底以后,就需要悟道中医。可以读读中国古典的书籍,天文地理,历法网络,都要有所设计,体会古人那种淳朴的思维。当然更要留心生活,留意大千世界。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可见阅历的重要性。因此悟道是至关重要的。古代人可以夜观天象,昼察地理,都是生活的高手。
如此四步,方可为中医大家。
要想快速系统学习中医,首先在主观方面要求你具备两个要素:于细微处洞察,于宏观出概览,中医是集心法和技法,集道与术为一体的学问。
从医学角度来讲,要系统的学习中医,你就需要从这样几个角度来切入,搞懂以后你就会学得很快,
搞懂中医是基于一个怎样的是世界观
中医是怎样一个生命观
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有哪些?
中医是如何理解疾病的
中医的治病原理
中医的诊断方式有哪些?原理是什么?
中医的如何辨别疾病,如何辨证施治的?
中医八套辩证法的原理和思路是什么?
搞懂中医的望闻问切、三部九候、学会四识:识医、识病、识药、识人。
这样梳理清楚之后,你才叫系统的学习中医,
如果你开始按照这个学习清单去学习,想必自然会事半功倍,中医流派很多,但是多数流派都属于一家偏见,不必理会,所谓“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大道至简,生命本来是简单的,原理也是简单的,复杂是因为看到了表象,简单是因为见到了根本,不管是看黄帝内经还是看伤寒杂病论,关键在于洞察,总结和反思
5. 学习中医的方法
一、首先得对中医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有没有兴趣,这个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没兴趣,有经典,老师逼你也不成。你得真想学,真觉得这是个好东西。这样你就肯下工夫。肯看书,肯问人,肯找资料。有时候,老师一句话,同行一句话,让你受益终身。很多人为什么喜欢中医。是原来对传统文化有喜爱。最后一看,中医很好玩。抱着这个心态就来学习了。这样才能入门。
二、中医入门学习教材准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供中医学院学生学习的常用教材,这些对于入门者学习很有帮助,主要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在这里我建议入门者在学完这四本书后,不要再学习国家出版的大学教材比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等等,因为这些教材把中医标准化了,而这些标准化是完全照搬西医论进行的标准,其实并不适合中医治疗。
三、进阶篇
熟读经典,领悟经典。中医经典书籍最重要的哟《内经》《伤寒》《神农本草经》。这都是学好中医的必修课。后世的医书,比如《针灸甲乙经》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都很好,都可以做为参考。
古代凡成为大医者,没有不学经典的。比如说金元四大家,有些同学可能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但是他们最早怎么学的?经典!那到了清代,学习中医的方法有了新的途径, 从《药性赋》《汤头歌》《医学三字经》开始学。也就是自下而上的学习法,上面说的从经典入手,是自上而下的学习。有一点基础了,再学经典。这样有一个好处,简单,易上手。有一个坏处,就是高度不够,他日成就未必高。自上而下的学习,也有一个坏处,难,不易学。但也有一个好处,居高临下。当你有一天掌握经典的神髓时,你会发现,你与古人站在一个高度看问题。后世的中医书,太简单了。
清代的经方医师,陈修园。可能大家都知道。《医学三字经》就是他写的。他说什么,他说:除了经典,后世的书全可以烧掉。虽然说极端,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然后大家看现在中医学院的医学教育。为什么成不了大家?只学教科书,不学经典。医古文变成选修课。
上述三条是我认为学习中医、学好中医的道路,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希望能对一些人有帮助,不求所有人同意。
6. 学中医从哪里入门
摘要 自学中医要从读中医书籍入手。可以先买一些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教材,从最基础的学起,例如《中医基础理论》、《思考中医》等。有些底子了,然后就是拜师学艺,临床实践的经验是很重要的。
7. 自学中医有什么快速学习的窍门
自学中医,还真没有什么快速学习的窍门。
中医主要流派有几大流派,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可以选择一个流派,下功夫主攻。
伤寒派因张仲景的《伤寒论》着作而闻名于世。伤寒派是问世最早的中医流派。伤寒派以六经辨证为特点,其有具体的药证辨证和方证辨证以及体质辨证例子。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发展兴旺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许多历史上的名医都承认他们得益于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说不懂伤寒论,难以成名医。
二、脾胃派
健胃派也叫补土派。由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着手,辩证论治。
三、滋阴派
滋阴派治疗以滋阴为主。滋阴派腔调保护阴气的必要性,以“滋阴降火”为治病原则。创始人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疑难杂症有气、血、痰、郁等辨证方法。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影响。
四、寒凉派
本派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刘完素(刘河间) 首创。以研究五运六气为主。他发挥《内经》理论,提倡火热论,并重视针灸治法,临床施治重视井穴、原穴,以火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大。他还提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
五、温补派
指由张景岳、薛己主导的温补阴阳的“温补学说”。该学说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着名论点。认为人的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的为阳,既失而难复的也是为阳。他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攻邪必先扶正,反对轻率地使用寒凉药和攻伐方药,而以温补为宗。
六、温病学派
该学派以叶天士为代表。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崇尚阴柔,恣用寒凉,治病喜补而怕攻下,喜轻避重,讲究平和。该派对现代中医的影响极深。
七、火神派
该派脱胎于伤寒派,但主张补阳为先。所以该流派也叫作温阳派和扶阳派。代表人物是郑钦安。后人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现在山西的李可老先生也属于这一派。该派辨证特重阴和阳。用药特点是用大量的附子,干姜,肉桂,麻黄等等。
八、学院派
所谓学院派是指那些按照中医教材所学的中医知识行医的医生。这个派没有领头人,对中医理论发展上的贡献,没有扎扎实实让人能服气的临床疗效,没有死心踏地的弟子辈不断传承其精神衣钵。
小编需要给你提醒的是:
随着科学认知的提高和普及,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理论几千年不变,在阴阳五行理论《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个流派,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尤其在与科学认知的矛盾与冲突上,有很多重大不同。这个在学习中需要格外注意。
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在学习中医中格外重要,但也格外致命。你选择自学中医这条路,必然是一条很艰难的荆棘之路,会走的非常辛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感兴趣,才能把这条路走得更远更长!
8. 学中医有什么好的方法
“先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首先要弄明白中医最基本的理论,比如阴阳、五行、精气血还有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对五脏的认识等等。弄懂了这些,就可以适当看一看《黄帝内经》了,因为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源于《内经》,当然,在这期间应该先学一下医古文,方便之后的阅读,要学好中医,熟读典籍是非常必要的。然后是《...”
9. 如何学好中医学
平时我们一旦说到大学里哪个专业最难学,必定有医学的一席之地,可见,这个令众多学习闻风丧胆的专业是有多折磨人。
那到底怎么去学好医学呢?
一、形象思维
首先医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我们把它分为两大类的话,就是基础课与临床课这两个了。形态学课程包括解剖学(系统、局部、断层)、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影像学。
每一块骨头、每一幅切片,要学会识图、识物。在学习这一类的课程中,学生一定要注意就是想学习地理一样,要把知识放到图中去记忆。同时要积极使用回忆法,就是合上书,把标本图放在那里,自己去写下各部位名称,然后再与标准答案比对。
系统性的学习是大家都非常需要的,在医学中,从解剖、病理、诊断、内科、外科知识串联起来理解、记忆,这样的知识会得到整体的强化与提升,对你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10. 如何自学中医
首先,当然是需要读书,而且是很多书。
中医的经典书籍:《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但是,划重点,这四大经典对于初学者其实不是特别友好,在这里给大家另外推荐几本书:
《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着,金盾出版社,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书很薄,内容丰富,都是干货。
《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着作。
此外,还有很多比较好的书籍,这里就不一一展开,学医先学药,中药很重要,看病先辩证,诊断有疗效。切不要贪图经典玄幻,或者急功近利,而把最重要的大饼丢弃了。作为入门级别,这些书看完看懂,已经很好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