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齐美尔研究方法

齐美尔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24 19:03:11

1. 从方法论上比较韦伯社会行动理论与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的异同

关于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社会学界一直没有一个共识,未来也很难形成共识。之所以无法形成共识,是因为社会学自诞生之初,即流派众多。社会学古典三大家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社会学研究路径。随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从宏观到微观均有涉及,且理论自身也有相互冲突的地方。各理论基于自身的架构,军队其研究的问题有各自的界定,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核心问题。比较笼统的一种说法是,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这一观点认为不论是涂尔干开创的实证主义,还是韦伯开创的反实证主义,都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马克思的观点)而不属于此的如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及之后的交换论、互动论、常人方法论等,研究的也是个人的互动。这种说法勉强可以说得通,但其概括的过于宽泛,实质上依然无法框定社会学的核心问题。

2. 齐美尔 形式社会学 中 的陌生人概念

齐美尔认为社会是由人们相互间互动过程实现的,不仅包含着真实具体的个人行为,也表现为具有同样真实具体性的社会互动形式,是两个方面的统一,并可称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齐美尔认为,社会学应该脱离社会关系的具体内容,专门研究社会关系的形式或人 类交往的形式。社会关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条件虽有不同,

但形式却具有共同 性,统治、顺从、竞争、交换、模仿、冲突、协作、分工、隔离、联合、接触、反抗, 以及派别的形成、社团的持续、社会分化与整合等都可以看成是社会关系的一般形式。

事物的形式与内容结合的密切程度有所不同,人的行为的形式,如交换、个人爱好、模 仿等同内容结合密切,变化较快;经济组织与政治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结合程度较低,其 固定性较强,变化较慢;结合最不密切的是仪式形式如节日,经常脱离其原来内容而成 为一种抽象形式。

(2)齐美尔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齐美尔的哲学观属于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随着选择性的创新,人的认识会不断进步,个体将得到发展,但人不可通仅凭思考而对生活有全盘的认识。或这么说,人类不断发展文明,意图获得更多的生活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更多东西,反过头来使自己偏离的原本道路。

诸如货币产生,为了便利生活与交易而生,但最后衍生出来的新的、高度匿名化的现代生活,却使传统社会一去不返。这种论调类似韦伯在看资本主义与科层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格奥尔格·齐美尔的论流行

这是一篇论文,并非专书。事实上齐美尔书目着作不多。
齐美尔认为,在流行发展过程中兼具两种貌似矛盾特色,一个是模仿群体特征的“趋同”(imitation),但个体在其中却又有一种要突显自己的“标异”(demarcation),所以流行始终都在一窝蜂、又快速消散之间的双元性摆荡,原因就在此。齐美尔特别提到14-15世纪佛罗伦斯没有流行,因为当时每个人都自有一套的穿着方式,因此无法产生趋同。 另外,流行还有一种强烈的“活在当下之感”(sense of present),强调流行是一种忘却过去,也不想未来的运动过程。 其他在论流行里面约略提到的,诸如第三阶级的出现、流行在现代社会尤其特出原因在于国家体制的关系、流行与忌妒的关系等等。
关于流行的社会学研究,在齐美尔之前有史宾塞(Spencer)的;在<论流行>之后,最出名者一个是美国布鲁默(Herbert Blumer)的“集体选择”研究,以及法国罗兰巴特的《流行体系》。 一般后世学者论流行时,往往会认为齐美尔是一个“涓滴理论”(trickle down),即他主张流行是由上阶层开始带动,下阶层模仿的过程,其他研究散布过程理论者,出现由下而上、水平传递等观点,认为自己是跟齐美尔传统观点不同的。事实上齐美尔虽有这种说法,但是并非紧扣阶级观点,只是被后世过度诠释。

4. 齐美尔在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的地位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国内waiyanjiuxianzhuang
一、国内研究现状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齐美尔作为德国三大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其作用与同时期的韦伯,滕尼斯同样重要,但是在同时代人眼中,齐美尔就是一个“不易归类的使人不安而又令人着迷的形象”[1].加上齐美尔本身的人格特质,个人经历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致使其始终是学术局外人。

而国内对齐美尔的关注始于 1987
年《哲学译丛》第六期刊登的狄塞的《齐美尔的艺术哲学》[2].于次年,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国外社会学》上发表《齐美尔社会学思想评价》,此文是中国学术界对齐美尔最早的研究[3].自此以后齐美尔才逐渐正式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研究齐美尔的热潮。

首先体现为有关齐美尔着作的中文翻译作品增多。代表性的有:1990 年出版的 《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2000
年出版的《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2001 年出版的《时尚的哲学》、2002
年出版的《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社会学关于社会化的研究》、《货币哲学》、2003
年出版的《宗教社会学》、《现代人与宗教》第二版、《生命直观》、2006
年出版的《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哲学的主要问题》等。

与此呼应,国内社会学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对齐美尔的关注很少,片言只语,甚至是被忽略掉了。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国内社会学教材对齐美尔都有所介绍,并且很多不只是对齐美尔思想进行简单介绍,而且从整体上把握,探究其思想逻辑规律。如杨善华编着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对包括齐美尔在内的社会学家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从上可以看出国内至上个世纪 90
年代对齐美尔的关注明显增强,有关其作品翻译显着增加。国内社会学教材也较之以前对其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但是有关其理论的专门的着作却比较鲜见。

本文试图从学者对齐美尔的社会观,现代性理论,社会形式具体类型的研究,
研究方法论四个方面来概括国内有关齐美尔的研究,四个方面并无实质性顺序之分,只是为了叙述方便。

(一)社会观研究社会观作为社会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决定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选择。而社会学史上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争论比比皆是,主要体现为社会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执。对象之争的逻辑基础或“本体论预设”乃是社会观,它涉及到对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看法和认定[4].有关齐美尔的社会观主要散落在相关的社会学教材中,如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杨善华的《西方社会学理论》,侯钧生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周晓虹的《西方社会学历史体系第一卷》等等。

其中就国内有关齐美尔的社会观,周晓虹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周晓虹认为,唯实论的代表有孔德、涂尔干,唯名论的代表则是塔德和韦伯,
而齐美尔是继斯宾塞之后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又一调和者。在齐美尔眼中,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既是现实的又不是现实的。社会是现实的,但这种现实性脱离不了个人间的互动;个人也是现实的,但现实的个人又总是经过社会化的。一句话,社会与个人及它们的现实性,就存在于两者间的相互依赖和互动之中[5].姚德薇则认为齐美尔的社会观不是一种对唯名论与唯实论的简单调和,在齐美尔个人和社会不再是权重的两极,而是被赋予参与理解和过程性互动的品质[6].成伯清认为齐美尔的观点带有一定社会建构主义的色彩,因为他分别强调了科学研究是一种对社会的重构,以及社会生活也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7].芮必峰、陈燕从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从社会互动如何形成社会这一点进一步论证了上述观点[8].

(二)现代性理论国内学者专门着书对齐美尔理论进行详细的解读主要表现在对其现代性的关注。比较突出的有 1988
年出版的着名学者刘小枫的《现代性社会理性绪论》,本书以现代学意识为起点,讨论了现代性问题的积累,个体言说与“主义”话语,审美主义与现代性,怨恨与现代性,宗教与民主社会两种形态等几个方面,旨在表明通过现代性问题来讨论迄今社会学理论的问题性。在本书中就齐美尔研究目的的切入点来讲,刘小枫的看法是“齐美尔以一种审美(感觉)方式来确定现代经济制度与现代社会文化制度的心性品质之内在关联,以便更切近地把握现代人的生活感觉。

描述现代社会的质态,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和论述方式,这取决于作为个体的社会学家的观察点和设问。齐美尔的文化社会学方法及其概念,是心理主义的,即从感觉层面来分析社会形态”[9].杨向荣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对于齐美尔,“现代性分析的入口就不能是那些宏观的社会系统或者社会制度,而在于社会现实的内在细微处,在于那些被看作是永恒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的瞬间景观,或者说是快照”[10].1999
年出版成伯清撰写的《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则主要是从社会学的研究纲领,现代性的诊断,社会学片段三个方面探究了齐美尔的思想理论,尤其是理论独特的提问方式和运思过程以引起人们对其更大的关注。在本书成伯清认为齐美尔对现代性的说明既不是基于对社会中重大变迁的历史研究,也不是着眼于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主题,比如政治集中、社会分层、科层化、社会团体、平等、公正、法律的理性化和世俗化,甚至像“社会结构”“社会系统”和“社会体制”之类的概念,在他的社会学中只是处于从属地位。齐美尔所关注的主要是以下这个问题:现代生活的状况对个体人格的完善有何影响[11].

2006
年出版的陈戎女的《西美尔与现代性》则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出发,围绕文化的现代性来展开对齐美尔不同侧面的论述。本书中写到:西美尔思想大多不是体系化的理论,而是思想片断式的言述。据此,本书以几个专门的个案,从几个侧面勾勒他的思想轮廓,这几个思想侧面是西美尔的货币论、性别论、审美论、宗教论,论述的焦点则放在文化的现代性[12].2009
年出版的杨向荣的《现代性和距离-文化社会学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
本书通过三个关键字:文章里与刘永利认为,在齐美尔那里,现代社会的生活已经裂变成了一个个细小的碎片,而齐美尔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些浸染着现代个体生存图景的生活碎片[13].王小章认为齐美尔关注的是现代社会和文化机体中作为现代生活之最直接的承载者的个体的生命体验、心性结构[14].

(三)社会形式类型研究国内就齐美尔社会形式类型的研究更是数不胜数,主要是散布于相关的学术论文中。中国知网显示十多年来(2000 年 1 月 1 日---2013 年 11 月 10 日)有关齐美尔的文章 241
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有 7 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有 31 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有 176
篇,其他散布于特色期刊及其他会议论文中。涉及的类型也是各个方面,在此就不在一一介绍,主要介绍部分代表性特点。其一,货币哲学是关注的重点,不同论文基于不同的分析视角对货币哲学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研究,但主要共性就是围绕货币从一种手段上升到一种目的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如异化等[15].其二,有关其文化的研究及其在此基础上与布迪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的比较[16].其三,围绕其冲突理论与其他冲突论者的比较,比较集中于与科塞的比较[17].其四,围绕其美学进行的相关研究,这主要体现在齐美尔的美学观对现代审美的影响与意义[18].其五,围绕齐美尔其他的社会形式进行的小众研究,如生活世界,贫困,生命哲学,时尚等等[19].

(四)研究方法论有关齐美尔思想的方法论研究国内关注则是很少。成伯清的《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可谓是最早对研究方法论的关注。在本书的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纲领中写道,社会学是一种研究方式,一种研究视角,一种研究手段,类似于归纳法。齐美尔的独特之处不在于他的研究对象而是研究方式,把社会学看做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手段的研究方式[20].在其后的几十年里很少有专门对齐美尔研究方式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张小山的《齐美尔研究方法的后现代主义特质》一文中较为详细的论述了齐美尔的研究方法论带有后现代主义的特色。此外,西北师范大学岳天明的《试论齐美尔社会学研究视角及其学科意义》一文中以齐美尔的调和社会观为起点,论述了齐美尔把社会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起源及其合理性必要性,对其社会研究方法论并未涉及[21].

二、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理论界对齐美尔的关注与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本人及其思想的碎片化式地把握,但是缺乏对其理论专门细致的研究。索罗金在其
1928
年出版的《当代社会学理论》中,认为齐美尔的社会学缺乏科学的方法,缺乏实验取向、定量调查,是“一种纯粹的思辨、一种形而上学,一种科学方法的阚如”[22].有关微观层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其现代性的理解与解读。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弗瑞斯比。他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与另一名重要学者波特莫尔合作将齐美尔的《货币哲学》翻译成英文[23].其后,他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着作及论文,包括《社会学的印象主义》[24]、《现代性的碎片》[25]、《齐美尔及其后》等,对齐美尔的学术遗产进行了重新整理和挖掘,将齐美尔视为社会学界“现代性研究的第一人”,描绘出一幅“社会学的游手好闲者”的形象,并且深入探讨了齐美尔社会研究中的审美维度,挖掘作为“社会学的印象主义者”的齐美尔的意蕴。弗里斯比还于1994
年主编了三卷本的《格奥尔格,齐美尔:批判性评价》(QGeorg Simmd: Critical
Assesment),其中收录了齐美尔本人两篇文章和不同时期研究齐美尔的重要文献
88篇,包括涉及到齐美尔的方法论议题(methodologicalissue)的论文 13
篇[26].他的代表作《现代性的碎片》主要是侧重分析他的现代性思想及货币制度,弗瑞斯比在书中指出,齐美尔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偶尔性碎片和社会互动的飞逝的图画,而并不是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等。对他来说,互动和社会交往是其两个核心概念[27].

5. 齐美尔为什么要以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社会学
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其实也就是社会学是什么的问题。齐美尔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其反面来加以回答,也就是说只要回答“社会学不是什么”,然后就可以得到社会学是什么这个答案了。
1、社会学定义:
第一,社会学不是研究其他社会学科的“剩余对象”。在当时,很多学者认为,社会学既然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应当是哲学无法研究或者不能研究的对象,即“哲学的剩余学科”。同样,由于有了经济学等学科,社会学也不能直接研究这些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只能研究剩余的领域。
在齐美尔看来,不能这样看。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而社会就是“历史事件”的体现者。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为其他学科所关注。反之,其它学科的对象也应当为社会学所用、所吸纳。
第二,社会学研究社会,但是它不是关于社会的科学。因为,如果社会是一切事物的综合,那么,如果同意“社会是关于社会的科学”的论断的话,这就意味着,社会学要穷尽一切事物的“原理与原因”,也就意味着社会学必须承担一切社会科学的任务,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
齐美认为,“社会”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生于社会中的一切事物的总和,这是各门分支科学的任务;二是各种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这才是社会学的任务。所以,他称自己的社会学为形式社会学。即研究“社会交往形式”的,如社会的结构、功能、社会化以及社会互动等等。
第三,社会学也同样不是个体心理的堆积。社会学不是心理主义的还原论,社会现象不能完全归纳为个体的性质与感受。因此,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社会学就应当研究人们的社会交往。
2、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齐美尔认为,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纯粹社会学。即社会的互动形式及其相关的心理因素。例如,什么是“穷人”,一般学者认为,所谓穷人就是比别人缺少某种财富就是穷人。齐美尔认为不能这么理解。他认为,“穷人”应该是被别人援助或者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也就是说,从相互关系角度看,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关系是援助与被援助之间的关系,这就减少了接受援助者的痛苦。
(2)一般社会学。即历史社会学或者社会学史。也就是研究历史上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例如,货币从其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它作为交换的媒介,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它构成了社会分化的原因与动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他吸收了马克思的观点。
(3)哲学社会学。即研究带有终极倾向性问题的社会学问题。
二、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对当代社会学的贡献,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他关于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形式社会学问题。
1、社会学应当以社会交往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是因为:
第一,作为社会生活内容、各种动机和行为,如饥饿、爱、劳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其本身并不是社会的,只有把它们纳入到社会交往关系中,才成为社会交往中的因素。
第二,社会交往的因素只有通过确定的交往形式,如合作、统治、竞争等,才能实现自身从个人的属性转变为社会属性。
2、形式也是社会学关注的一个问题。
第一,在齐美尔看来,“形式”可以使我们具有某种客观性内容。例如,它能够使我们从一向被认为是主观任意的、一次性的历史事件中发现这种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同一性结构或者叫做客观性结构。
例如,历史上的君主,尽管个人遭遇、个人性格彼此各不相同,但是社会学家们能够抛开历史的特殊性,证明所有的君主活动都受到君主制度的限制。进一步,还可以发现,其实君主的活动也蕴涵着冲突与合作、统治与服从等社会结构。
第二,齐美尔认为,“形式”可以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他认为,“形式”为多样而散乱的客观世界提供了同一性,因此,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门几何学。叫做“社会几何学”。齐美尔认为,社会几何学有两个主题:
一是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为此,他着重分析了2人或者3人群体的变化导致社会互动性质的变化。他认为,2人群体不存在独立的社会结构。因为群体的存在依赖于双方,任何一方的撤出都会导致群体的解体。在这样的群体中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个性。但是,加入了第3个人以后,这个群体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因为,三人团体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独立结构,可以支配、约束其成员,追求并不属于每个个体目的的超个体的力量与动机,从而出现许多新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过程。例如,一个第三者可以充当这个群体内部纠纷发生的仲裁人、调解人;或者其他两人争斗时获渔翁之利,获怂恿另外两人争斗以获得某种优势等等。
二是距离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齐美尔指出,事物的价值是由它与行动者之间的距离所决定的。如果一个事物距离太近又容易得到,或者太远而非常难以得到,那么这个事物的价值就不是太高了。因此,最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那些有可能获得但是必须付出最大努力的事物。例如,在《陌生人》一文中,齐美尔指出,陌生人就是距离我们不能太远又不能太近的人。太近就不是陌生人而是熟人;太远不发生关系也谈不上是陌生人。

6. 传播学四大流派及其观点

一、传统学派

传统学派,也被称作经验学派或管理学派,主要指的是从经验事实出发来考察社会现象,并侧重于开展传播效果研究的学派,它是相对于善于以思辨性的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批判学派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经验学派主要指的是以美国为主的主流传播研究,被施拉姆誉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则是经验学派的典型代表。

经验学派作为美国和西方的主流传播研究范式,成果丰富,美国学者洛厄里和德弗勒总结了经验学派的14个着名研究成果,成书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经验学派的主要特征在于经验性的研究方法、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一)经验性的研究方法

所谓经验性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前提在于研究者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承认规律的可验证性、承认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经验性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实证方法对规律的客观性加以验证,讲求客观性与逻辑性。

因此,经验性的研究方法首要目标就是收集有关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实证过程要客观与可重复,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验证的手段,通过分析数据或材料得出的结论需经过公开学术讨论,以便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经验性的研究方法强调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或客观数据,主张从环境或外部条件的变量出发来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数据理性。但是经验性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局限性。

首先,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具有无限的复杂性,尤其涉及主体的精神和理性活动时,经验材料并不具有权威性;其次,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调查问卷被认为仅具有概率意义上的科学性,而控制实验也说明不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再者,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是个人或小群体的经验材料,在对社会微观现象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效用,但在考察社会历史和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科学性;最后,虽然经验性的研究方法强调客观性,但纯客观只能是一种幻想。

(二)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

实用主义是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流派,它认为判断事物或真理的标准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它引起的客观行为,认为“真理就是为我所用”,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社会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正是这种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导致了经验学派及其注重效果研究,诸如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霍夫兰的说服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的应用社会研究局等,重点考察传播对人的心理、态度、行为的影响,以及关注如何通过传播来实现个人或群体的目标,上文中所提到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皆是如此。

(三)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经验学派,也被称之为管理学派或行政学派,是由于他们所坚持的多元主义的社会观,他们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阶级分配社会,反而认为其是一个由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社会。因此,传播学的任务不是为了变革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

经验学派的这种多元主义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其不会站在批判的立场去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播,而是出于维护现存制度的目的,从“管理”的角度对其做些修复。正是由于这种多元的社会观,收到了来自批判学派的诸多批评。

二、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起源于欧洲,实际上是欧美等国坚持批判的观点和方法的研究的总称,是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的集合体,而不是特指某一学派,包括作为开端的法兰克福学派、从宏观角度切入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意识形态理论,以及从微观视角切入的文化研究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文化帝国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分歧一方面是在于研究方法上,批判学派反对实证主义的态度,但不反对实证主义的方法,反对将自然的研究方法直接搬用到对人的传播现象的研究上,承认传播学研究的主体是有思想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把传播和传媒置于历史、社会、文化的背景下研究,着重考察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宏观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思辨色彩。

7. 齐美尔的主要理论

齐美尔用形式社会学考察社会群体与社会结构问题时,创立了小群体的形式研究。他认为二人群体没有超个人的结构,而三人群体会发生较复杂的情况:三者中的任何一人可以充作中间人并利用他人的不和从中渔利;中间人还可以对其余二人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他对三人群体的研究促进了社会学对群体和社会结构的网络分析。
齐美尔从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出发,反对社会只有协调没有冲突的观点。认为社会中有调和,也有冲突与斗争;冲突并无损于社会协调,相反可以增进社会协调。他对统治与服从的论述,给L.A.科瑟尔以很大的启迪,并成为冲突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齐美尔对文化社会学也有突出贡献,他的学生G.卢卡奇曾认为《货币哲学》是一部杰出的文化社会学着作。齐美尔分析了以货币交换形式取代实物交换形式对人类文化的影响,认为货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自身的理性化。货币使社会交往频繁,使人类获得了相当的独立性和自由,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合理性一面。但是,货币经济的长足进展,也使人际关系愈来愈非人格化;文化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来愈淡漠、疏远乃至异化,文明成为威胁人的力量。他还认识到,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者与其生产品处于异化状态,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因此他对人类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现代文明虽然解放了人,但社会的未来仍会把人禁锢在社会的功能之中,现实客观世界的发展仍将以人的精神的衰退为其代价。
齐美尔社会学理论中的唯名论、形式主义,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思想和理解社会学思想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德国社会学家,其中包括M.韦伯、法兰克福学派的M.霍克海默等人。同时,通过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的介绍,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也对美国社会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8. 齐美尔的学术研究

齐美尔的哲学观属于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随着选择性的创新,人的认识会不断进步,个体将得到发展,但人不可通仅凭思考而对生活有全盘的认识。或这么说,人类不断发展文明,意图获得更多的生活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更多东西,反过头来使自己偏离的原本道路。诸如货币产生,为了便利生活与交易而生,但最后衍生出来的新的、高度匿名化的现代生活,却使传统社会一去不返。这种论调类似韦伯在看资本主义与科层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9.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 (1858~1918)
Simmel,Georg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188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任副教授、编制外教授。1914年转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卒于1918年9月26日。齐美尔是19世纪末 、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的总和 ,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总称。他把社会学划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他提出“理解”概念,认为研究者难免带上主观的价值取向,其知识也具有主观的和相对的性质。他创立了小群体的形式研究。从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出发,提出冲突的存在和作用,对冲突理论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还对文化社会学有突出贡献。齐美尔的唯名论、形式主义、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思想和理解社会学思想,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德国社会学家,同时对美国社会学也产生很大的影响。着有《历史哲学问题》、《道德科学引论: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批判》、《货币哲学》、《康德〈在柏林大学举行的16次讲演〉》、《宗教》、《社会学 :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10.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用一句话来概括:社会学就是研究人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有很多方面,包括社会结构、文化、社会变迁、社会角色、社会问题、社会功能、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控制等

其他答案,楼主也可看看,以作参考:
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众说纷坛、争论不休。国内外的社会学家曾经提出过各种各样的定义。
(一)国外社会学研究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我国社会学家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介绍了九种国外社会学关于社会学的定义:

1、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美国的罗斯(Ross)
2、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形式的;德国的齐美尔(Simmel)
3、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的;美国的梅约(Mayo)和托马斯(Thomas)
4、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美国的沃德(Ward)
5、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进步的;美国的卡维尔(Karvor)
6、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美国的赖待(Wright)和哈特(Hart)
7、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互动过程的;美国的斯莫尔(Small)
8、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的; 俄国的索罗金(Sorokin)
9、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美国的帕克(Park)

(二)国内社会学研究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自社会学在我国高校得以恢复,学术界开始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自1979年以来,至今没有间断,社会学研究者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1、认为社会学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科学,是以研究社会问题为中心的一个“科学群”。于光远、袁辑辉、刘炳福
2、认为社会学是以整个社会作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性。杜任之
3、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探求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律。杨心恒
4、认为社会学以社会的构成、体统、变动以及有关人生的事物现象、问题与社会体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丁克全
5、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所谓对象是确定的,是从变动着的社会整体出发来研究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着眼于整体综合而立足于局部分析;社会学的对象又是不确定的,它的触角深入社会现象的一切领域而对这些专门领域的研究已经形成诸专门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等或正在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如人口学、劳动学等。叶小文
6、认为社会整体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卢汉龙
7、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的科学。田森
8、认为一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社会关系的宏观分析就构成宏观社会学,对它的局部分折就构成微观社会学,而对社会关系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构成了应用社会学,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抽象构成了理论社会学。刘祖云
9、认为普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整体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社会整体发展的规律。普通社会学也可以划分为关于一切社会形态整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某种社会形态整体发展的特殊规律、某个特定社会整体发展的个别规律三个基本研究层次。陈烽
10、认为社会学的对象就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就是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以及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学科。郑杭生
11、认为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整体出发,以多种角度和多种层次综合研究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为内容的社会整体的形式、模式、组成构成、运动和规律,及社会各方面(或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之间相互性的科学。雷洪和范洪
12、认为社会学的学科对象是制度的观点。陈颐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是什么? 学术界各持己见。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等等,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实证主义传统;
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阅读全文

与齐美尔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编织披肩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136
集体备课的步骤和方法微博 浏览:802
易拉罐做花篮简单方法 浏览:706
如何抓住涨跌的方法 浏览:844
种草花常用方法 浏览:222
租户如何对付物业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534
五级量化表分析方法 浏览:356
绑鱼钩的方法简单图解 浏览:782
石厂输送带的安装方法 浏览:851
防爆棍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633
蓝牙连接检测设备方法 浏览:72
姬存希焕颜乳使用方法 浏览:786
鳗麦鸡胸沙拉的食用方法 浏览:322
胸下肌锻炼方法图解 浏览:677
数字万用表电容测量方法 浏览:591
电脑怎样复原系统文件和设置方法 浏览:645
小产串门怎么破解方法 浏览:440
电商拍照构图方法和技巧 浏览:924
15乘以35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2
老人尿失禁治疗方法 浏览: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