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想练太极拳!怎么练呀
你的谨慎非常对,太极拳的确不能乱学。如果你只想找个套路像体操一样玩,任何一个公园都能学,只要不强求出功夫,不用僵力,一般也没事。如果你想出功夫,则必须找个有功夫,而且愿意传授的老师。如果一时找不到,也可以先练自然桩或混元桩,口决要领网上都有,只是理解程度不同,总归一个要领:松静自然。建议你先在网上找一个叫“王如良”的老师的拳理讲课,非常不错,也可以到书店买一本“解守德”写的《太极内功心法》,讲的都很到位。至于名师,有机会可以到济南“刘成德”老先生处看一看真实的太极功夫是什么样的,他是我的师爷,但是我从来没亲眼见过他老人家,囧。网上“马岳梁”“黄性贤”等前辈大师的录像都可以找到。真太极功夫如果练好了,简直就是一种神通。太极无极限,希望你有缘进入太极的逍遥世界。
㈡ 练太极的方法和注意要点有哪些
美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运动太极拳有助于缓解膝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帮助患者康复。因为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使一些不通之处畅通,这样慢性病症状就得到缓解或消除。
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越协调,达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三、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练习。
㈢ 练习太极拳的方法
太极拳练习方法:
一、松静的练习
松静的练习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首先“静”讲的是要静下来,使大脑排除一切杂念,意识集中在练习拳术上来,一举动则要在意识的支配下运动,这就是太极拳练习时所讲的用意不用力的说法。
“松”讲的是用意念支配四肢关节及肌肉群的放松,化掉原来的僵硬之力,使气血达到四梢。“松”的练习,要在大脑意识支配下有的放松,不是无意识的放松,是运化僵劲,灵活关节、肌肉群的运动,也是培养缠丝劲、弹簧劲的关键。太极拳所讲的“化僵为柔,练柔蓄刚”就是在“松”的练习的基础上练成的。
二、‘八法’的练习
八法既是太极拳的骨干,太极拳每个门派都遵循八法。八法之中棚是基础,是关键。捧法:贯穿于太极拳的始终,贯穿于太极拳的每一个招式。捧法的产生是在人体关节放松外撑,拉动肌肉群产生的,是由里向外的一个劲,是一个无形于招数的劲,也是太极拳的实战接手常用的基础方法。捋法:是在捧住对手后借对手之力,顺劲捋带。
挤法:是在捧住对方的手后,用手或臂将对手挤出。按法:是在捧住对方的手后,用自己的双手由里向外推出。采法:既拿法。是在捧住对方的手后,顺对方的劲将对方采住。
列法:是在采住对方后,向左或右突然法力将对手列出去。肘法:肘法的运用很多,是近距离时,采住对方或被对方采住时运用。靠法:靠法的运用也是近距离时,捧住对方化掉对方的劲路进步利用肩、臂、臀、背进行靠打对方。
“八法”贯穿于太极拳的每一个招数,而且不是孤立的,每一个的劲路都是随着对方的变数而变化。“八法”的的练习,首先进行单势的练习,然后两个或者几个劲路联系起来进行练习,久而久之就能熟能生巧。
三、“五行”的练习
“五行”的练习,不单单是对于步法的练习,而且是对于身法、手法的.综合练习。“五行”之中“定”最为关键,“定”的练习也就是桩功的练习。一个练拳多年的拳师,与对手搭手后被对手轻轻一拨便飞了出去,这就是没有桩功的表现。“进”、“退”、“顾”、“盼”的练习都是在“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进退顾盼步法的运用,是在手法的配合下进行,并不是孤立运用。太极拳拳架对于步法的要求十分的严格,避免重心的双重。始终保持着腿部重心的灵活性,保持者进退的灵活。与对手的搭手后,八法的运用必须在五行的配合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巧妙的发挥身体的整劲。
四、单式练习
一套太极拳是由无数个单势组合而成。对于每一个拳势的练习必须要融会贯通,首先要摆正架势,然后要顺其劲路,最后要掌握每个架势的功防含义。单势的练习,虽然干枯无味,但是对于太极拳系统的功法将是一个基础。
五、组合练习
太极拳的单势练习成熟后就可以进行组合练习。组合练习的原则是:使每个拳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首位呼应,既前一个拳势的收势是后一个拳势的起势。这样练习就能达到连绵不断的效果。
㈣ 太极拳 如何 练习意念
太极用意四法
太极拳究竟如何用意才有效? 在学理实训中有点体悟,写出来供拳道之友参考。
先须明确太极用意的属性与特点。从属性而言,用意有两种。一是归因于心。境随心转,相由心生,境、相与用意有很大的关联,且用意的作用很大。太极修炼讲境界、讲动作表相,能通过修炼达真心自性,但真性自性用意须防贪拥痴慢,修戒静定慧,即排除心理障碍,求得心念纯净,有正知、正念、正见、正行,无邪思、邪念、邪见、邪行,如此才有用意之基与用意之阶。二是必须具备大宇宙与小宇宙之关系的基本意念。人体小宇宙,自然大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根性同一。大宇宙制约小宇宙,小宇宙影响大宇宙。太极修炼是为了鹇决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合一,即和谐一致。
从用意特点言,太极拳也有其他拳术的用意共性,即聚精会神、敛神聚气,但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从用一半意到用一丁点儿意
用意不执着,即不硬用、死用;用意不全用,即用一半或更少甚至一丁点儿,以至用意中不用意才算真用意。这听起来似乎令人费解,实质是要求阴用意,即从用到不用有一个半用的过渡,做到无意中用意。太极拳习练者要通过有意用意训练逐步过渡到无意用意,一旦做到了无意用意,那么拳味、拳韵会自然溢出。
2.似用非用
半用与一丁点儿是从用意的“量”上来说的,而似用非用则是从用意的“质”上说的,品质两方面都关注到了,用意方准确。
用一丁点儿“意”,剩下的“意”干什么去了?心猿意马?心思另用?不是,其馀的“意”是在休息中静待。故而恍兮惚兮,如醉如梦,清静拳境,无欲无我。
懂得了太极用意的特点,再谈用意的方法,习拳者或许不会有偏执与误解。
1.意念调控法
太极拳的动作形式如万花纷呈,气象万千。其原始的贯串与结束都是通过意念调整、控制,始、中、终、转均不离意,故有“形松意充”、“形松意紧”之论。在整个练拳的过程中意不能断,不能散,不能堵,不能乱。意断则不能“连续不断”,意散则不能“周身一致”,意堵则不能“身心轻灵”,意乱则不能“虚实分清”。断、散、堵、乱是用意中常见的偏颇现象,会影响运拳之效,须时刻警惕。只有克服意的断、散、堵、乱,才能形成起码的基础定力。意念调控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身形手势变化及以意引气,因此意念调控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用法。
2.口诀导引法
又叫语言诱导法。当我们默念或者出声念某一条前贤总结的口诀并贯彻于动势中时,似乎这种口诀就是一种神秘力量。比如默念“尾闯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刻刻留心在腰隙,腹内松静气腾然”。开始念时不一定能句句词词落实,但是行拳久念则必落实无疑,且会有新的体悟。王宗岳的拳论、杨澄甫的习拳“十要”,都可以当作
口诀来记诵,当然习拳者也可以自编口诀。
3.观想情景法
观想是用意的较高层次与实用方法。比如在预备态中为了获得全身松柔,我们可以观想自身无衣无帽,无血无肉,白骨森森;还可以观想自身如游丝,如轻烟,如微尘等。为了获得清静拳境,我们可以观想自己身处浩瀚海边,微波荡漾,或者身处绚烂繁花边,空气清新,阳光和照等。随拳势运作,某些动作名称为我们提供了观想引线。如“观音洒水”、 “如来吞月”、 “罗汉探掌”、 “二龙戏珠”、 “凤凰展翅”、 “金鸡独立”、 “仙猴探海”等,随动作要求及变化进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观想,必定会自然地提升意念的调控力度,这种力度是一种自在与自由,没有丝毫的僵硬与勉强。
4.精神感应与凭藉法
精神感应与凭藉法表现为感应遂通、因敌变化、一触即发,是用意的高层次。习拳处于无意用意状态,靠的是灵神、灵气、灵机,拳者感应与凭藉的是说不清、讲不明的灵机在调控运拳。一趟拳运完,拳者似乎不知不觉而又清醒自如。返观内听,精精明明,聪聪慧慧,自在自由,不可测量,似乎有神灵在自身,让自我轻如光影,柔若无骨,软如流水。这个神灵是什么呢?是自身的内气、内灵与内劲的结晶体,是练拳者精气神的和谐一致与体用一致,是天、-我、拳、道的归一。或许什么也不是,就是精神感应与凭藉,.甚至连精神感应与凭藉也不是。拳如果打到此种境界,则是神仙之境,是佛性之境,是如如之境,是上上智之境。此境高妙,无以言语,或许一语道破而再语则错。习拳者要不断培植与探究高层次的精神感应与凭藉的运拳技艺。
上述四种用意之法,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但习拳者只要夯实基础恒久用意,次第依阶而升,以心相悟,以体相证,则不愁不得。
㈤ 如何练好太极拳
我个人认为,首先,必须先拜一位明师为师,有明师教授你太极拳就会在练太极拳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也是能够掌握太极拳精髓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其次,自己要勤奋刻苦练拳,必须一天要保持一定时间(最好保持8小时以上时间练拳)和一定练拳量(保持每个套路以3、4十遍的练拳量);第三,要有一定的悟性,以及对太极拳的理解力;第四,做动作要标准、规范正确;第五,按照太极拳的十大要领,以及每个动作要领练拳;第六,对于太极拳的基本功一定要练扎实;第七,通过长时间练拳实践积累经验;第八,一定要按照太极拳所要求的,到哪个阶段学哪个阶段的东西。以上几点虽然总结的可能不全面,但至少做到这几点就可以练好太极拳。其他的一楼的兄弟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㈥ 练习太极功夫有哪些比较好的方式
因为普及的太极拳已不是原来实战性很强的传统太极拳了。太极拳的普及是由于人们对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就是通过练习太极拳而获得健康的身体,其中很多人也达到了这一目的。练太极拳追求技击实战能力的是少数人,而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传统太极拳传人,太极拳真正的实战能力培养的内容存在于各派传统太极拳中。当然,有些流派至今已经将培养实战能力的具体内容失传殆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真东西失传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视技击实战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内容失传,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这个问题不是仅仅存在于太极拳,其他拳种也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传统武术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掌握太极拳精髓的,只是各派太极拳传人中的少数人而已。
一、基本功的训练;
二、套路的练习;
三、桩功的练习(如:八卦九宫桩,太极十三桩等);
四、内功的修炼(要想成为实战高手,内功也是重要的一环,能够直接运用到实战当中的,而且威力是非常的惊人,因为此功不能滥传,所以就不多说了。);
五、辅助功法的练习(如太极球的练习方法,可以练习和体会太极拳的圆活,也能练出各种劲力。);
六、各种推手的练习;
七、实战训练;
首先基本功的练习决不可以忽视,传统太极拳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韧带必须要抻开,这样动作才能做到位。既然是要追求技击实战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园里那些老年人一样练法了。所以,基本功练习是基础。其次是套路练习,俗称“盘架子”,基本功练好了,动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盘好了。盘架子不要一上来就练成套的拳法,要先练简单的单手套路,比如“八门手法”八门手法就是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复练习,八式练熟了,就开始入门了,这时就练习比较复杂的套路了,此外,你还要学习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简单的要领和拳理。比如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裹裆护臀。什么是“顶头悬”?怎么才能放松?这些都要弄明白。另外,什么是无极、太极、两仪、四象、阴阳、五行、八卦都要明白。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掌握了这些,你就会明白很多道理的,对你今后掌握拳理是很有帮助的。
接着说套路练习(盘架子),套路练习不能总是一种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练,低架子注重下盘功夫,俗话说:“下盘筑根基,上盘练手法,中盘练大通”,下盘就是低架子,练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不能做到放松,你是坚持不下来的。另外呢,这样练习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松。开始,你可能坚持不下来,练上一段时间后,你就会觉得很轻松,每天早晨练上两个小时,你这一天都会觉得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体能特别的充足。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时间来练下盘功夫,才能练好下盘,下盘练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松了,这就是所谓功夫。你要是能搞清楚什么是阴阳,功夫就会不断进步,阴阳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是一种分类的方法。在太极拳练习中,阴阳就是蓄与发,是开与合,是呼与吸,是左与右,是柔与刚,是------。
盘架子要明白阴阳,明白什么是双重,什么是偏沉,拳经云:“双重则滞,偏沉则灵”,所谓双重就是阴阳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阴阳,太极拳每一式都要分阴阳,动作与呼吸协调起来。全身的关节要灵活、协调,要身备五弓。上身不能练成平板,一动起来周身的关节就要协调一致。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把劲练整,功夫就会出来。盘架子的功夫结合站桩、内功修炼,辅助功法的练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再结合推手练习,会使你比较深刻地了解、体会和掌握太极拳的劲法,为实战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当套路练到纯熟的时候,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各个式子。这样练习是为了使你能够灵活地掌握太极拳式子的用法。李派太极拳盘架子就叫做“单练”,单练讲“单练四要”,“四要”即“理”“势”“气”“机”四个要点,也可以说是四种练法,单练者,乃一人独练者也,独练切勿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此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此谓之练气;或乘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此谓之练机;或酌势想象而练之,此谓之练理,合而言之,单练四要也。
初练者在盘架子时,千万不要贪多,不要追求尽快能学会一个很长的套路,因为这样反而欲速则不达,重要的是纯熟。正确的练法是,初练者在练习每一个式子后,都要将这个式子作为“桩”来站一段时间,然后才练下一个式子。这样练才能很快地练出我们所要的“内劲”来,否则,你看似学的很快,其实出功夫反而慢多了。等你把每一个式子都练习纯熟了,再练习成套的拳法不迟。一个套路纯熟了,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练习。”
单练的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还要由老师亲自讲明关窍和“手诀”,手诀有五个字,这五个字就是开关通窍的钥匙,太极拳讲究“手有五诀、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头顶五星”,这就是外五行。此外还有“内五行”,而手诀呢?就是手指的曲伸与口的呼吸相合,做到这一步,就可以达到所谓“内外相通”、“呼吸通灵”,达到了内外相通、呼吸通灵,就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个台阶。练艺不明手诀,犹如暗室无灯,虽苦练一生,亦难成功。过去拳家讲“六耳不传”就是指手诀不能轻传。单练功夫到了这时,仍然不能用于实战,必须要经过双练,由老师来给弟子讲明尺寸分毫,并且经常给弟子“喂手”,弟子之间要经常进行对练,也就是双练。不断地进行体验,总结。这种双练绝对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经过这种练习后,才能具备实战能力。练习者要每天进行至少四个小时的刻苦训练,经过至少三年的训练才能达到实战的目的。过去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那其实不是太极拳传人的说法,而是外人所说,那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进行实战,并且放人于丈外的功夫,不过是小成的功夫。那么什么是大成呢?练太极拳达到了大成功夫,就是具备了相当的反应能力,非常灵敏。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返先天”,这是说将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潜能)本有的良能良知开发出来了。如果说小成是“懂劲”,那么大成就是接近于“神明”了,功夫到了这一步,实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要想练到这一步也绝非轻而易举的,路子必须要选对,有明师指点才不会走弯路,而且还要下苦功夫,不但练功夫时刻苦,就是学习拳理也要刻苦,还要有一定的悟性,总之,天上是不会掉馅儿饼的。
武术的实战功夫,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来取胜,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胜,上等功夫靠先天的灵敏来取胜,就是所谓无拳无意,无所谓什么手法招式了。对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么招式来对付,动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假如对方的招式中途有变化,而你也会随之变化,但你总能克制对方,甚至对方偷袭你,你也会及时做出反击的动作来,你的大脑还没有反应,而你的动作就已经出去了,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我们练太极拳最终的目标是“返先天”,所谓返先天就是把人体的潜在的东西开发出来。这些东西并不神秘,任何人只要方法对头,都能练出来的。当然,万丈高楼平地起,开始还是要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的。基本功一定要练扎实,没有基本功,动作不可能练到位的。动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练出真功夫的。为什么有的人练了几十年都练不出功夫来?一是因为基本功没有,二是因为方法不对,拳理不明白。三是因为工夫没下到。练习太极拳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前面的那个“无”,是什么也没有,你没练当然就没有,你就要通过苦练,练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这时候你就作到了从无到有,后面的那个“无”,是你功夫的升华,你的拳法、手法纯熟了,运用自如了,你就“懂劲”了,可以实战了,进一步练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练出来了,你就接近“神明”了。这就是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功夫练到了这一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么招式对付什么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所谓“无招胜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个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还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绝不会事先准备好用某招来对付对手的某招的而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靠什么来随机应变?就是靠你练出来的先天的灵敏反应,这就是“无招”。但是,你要明白,这个无招的基础是“有招”,要想达到“无”,还必须从“有”开始的。我说盘架子不能总是按照顺序去练套路,练习纯熟后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按照“理”“势”“气”“机”的次序去练,这样盘架子就是从“有”练到“无”的一个过程。我这样说应该是比较通俗的吧?
再说说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单推手”、“双推手”多种,你不要以为太极拳就只有通过推手来培养实战能力的。它只是实战训练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太极拳的“听劲”,就是从推手的练习过程训练出来的。推手训练也可以用于切磋功夫,因为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伤人,所以通过推手来进行切磋、比试的就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练实战的其他方法,而专门练推手,现在这些人不在少数,所以人们就以为太极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误解。太极拳培养实战能力的方法很多,盘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内容,但是还有双操和双练以及各种辅助功法。其中双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除了打各种沙袋以外,还有一种是将书本装在一个口袋里,吊起来来击打,这样练习日久,能练出一种穿透力来。另外还有一种练习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环状,用很厚的牛皮纸糊上,吊起来,用手指来点,要求练到手指点破牛皮纸而竹环不动。难度是很大的,这个劲力练出来是很实用的。此外还有太极尺等等。总之,借助于器材练习各种辅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抖绠绳功夫,当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绳子抖的“嗡嗡”作响、连绳子都看不清时,你的抖劲就相当出色了。而你把太极球十二法练成后,你会十分的圆活,能掌握多种劲法。对于技击、实战是很有帮助的。
太极拳的运作包含着很多技巧和功夫,太极拳的技巧有些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的,有一些东西则是必须经过长时间刻苦练习才能掌握的,这就是“功夫”,对方来的劲力,你只要用很小的劲力,利用手臂的滚动,腰胯和周身关节的协调,很容易化掉对方很大的劲力。这是不难掌握的。推手是包含着技巧的功夫,因为推手是需要“听劲”、“化劲”、“发劲”的。这就不是短时间内所能掌握的了。为什么有的太极拳高手不用力手臂也是非常沉重,如绵里藏针?因为那就是多年的功夫了。我们练习太极拳要弄明白这些,知道功夫和技巧的区别及关联,凡是技巧要尽快掌握,尽力多掌握,凡是功夫要下苦功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太极拳高手打人时,一掌将人打出丈外,观者皆言神奇,尤其是不懂太极拳者就会认为,这功夫很了不起,一百多斤重的一个人,被一掌就打出一丈多远,这不是功夫是什么呢?可是在我看来,这只是技巧而已,掌握它并不难。因为打人和打物不同,首先人是会动的,其次人的身体是有弹性的,再次人是会呼吸的,这三条都是你所能利用的。只要你充分地掌握了技巧,你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人只要一动起来,就会给你利用他本人的力的机会,就是借对方的力打击对方。我打个比方来说,对方一拳向你打来,你可以化掉、或闪开他的力,等他往回快速抽手时,你的劲可以随着进去,这就叫“随劲”,你随着进去了,对方就会被你一下子击飞出去。这是对方有一部分力量被你借了;即使对方不动,你也可以借他的力来打他,你的手掌在他的身体上一按,随之一抖,他的身体本身就有弹性,你利用的是对方身体的反弹力,利用好了,你也可以一掌将对方打出去一丈多远。这没有任何神秘可言。再比如对手总是要呼吸的,当对手吸气时,正是你的劲进入他身体内部的“机”。
功夫最主要也是最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劲”,劲多种多样,就象有频率似的,有长、短、断、续,刚、柔的区别,但主要分刚柔两类,刚劲属阳,柔劲属阴,所属经络也不同。往细里分,刚劲有很多种,柔劲也是多种。讲究“八刚十二柔”主要二十种劲法,八种刚劲为:“反弓”、“箭督”、“风猛”、“炮燃”、“雷震”、“电闪”、“山峙”、“刚硬”;十二种柔劲为:“轮转”、“球滚”、“胶粘”、“磁吸”、“木漂”、“水流”、“金柔”、“绵软”、“针尖柔”、“箩底丝缠”、“箩中蹦豆”。举例谈一下劲力的不同:比如刚劲中的“反弓”,其实就是抖劲的比喻,如同弓弦突然断开,弓臂反弹所发出的那种抖劲。所谓“箭督”劲,就象是箭之中的,正中靶心时一瞬间的那种穿透劲。“风猛”劲,是一种长劲,其劲长而猛也,犹如一股大风。雷震劲,就是一种震动劲,“电闪”劲,就是一种迅速、猛烈而短促的劲力特点是快。
柔劲中的针尖柔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劲力,练成之后,手指尖轻轻一触对手的身体,其劲力犹如涓涓细流,传入对手体内,对手会感觉顿时麻遍全身,失去反抗能力。球滚劲是一种圆活劲,磁吸劲如同磁石见铁的那种吸引劲,这里就不一一解释各种柔劲了。太极拳劲法很多,并不局限于“八刚十二柔”这二十种劲力,但是主要强调练成这二十种劲力。当你练成了这二十种劲力时,你的太极拳功夫已经完全可以应付实战的一般需要了。
当然了,你打随劲也要将劲力发整,这样才会有威力。但是,把劲练整了并不容易,需要练到全身各部位充分协调,这很需要工夫的,因此,整劲本身也是功夫。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你一掌击出去,打在对方身上,对方身体看似没有动,可是对方的内脏却能受伤,这就需要相当的功力了。
㈦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的如何才能练好太极拳
一、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虚极生实, 实极生虚,虚实转换。通过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练功时循规蹈距,顺其自然,不能急于求成。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习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灵性,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二、练本不练标。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 发气之源。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肝、心、脾、肺、肾各行其职,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应灵敏、身体协调。内气充盈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落地生根。“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 方法。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培根润源”,“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
㈧ 练好太极拳的准则是什么 练好太极拳的五个阶段
说起太极拳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分为五大门派,其中为陈式太极拳为最早,后四家太极拳是由陈式太极拳中演变而成的。其拳理是一个。都是在讲八门劲力,五种步法。这是太极拳的宗旨,说白了不论那家太极拳都不能离开这个宗旨,离开了这个宗旨就不是太极拳。所以说练太极拳首先要先明理,按拳理去练拳。练理实际上是在练气,理直气就壮。太极拳的理实际上是一种悟,领悟,体悟,感觉,悟道。因为太极拳的理是博大精深的,包罗万象,是哲理。
想学好、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找一位明师,这位明师是明白的明,不是出名 的名,是明白拳理的老师。不是所谓出了名的老师。当老师也是一门艺术,不是人人都能当老师的。在这里所说的老师是你的启蒙老师。这个时期是很关键的阶段,是你对太极拳在意识上产生的一种正确认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你再找有功夫的明白拳理的师父。在这里提到的师父和前面提到的老师,是两种不同的关系 。
一种是师生关系,也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老师教学生一些常识的东西。另一种是师徒关系, 也就是师父和徒弟之间的关系。有了前一种关系后,才能确定后一种关系。后一种关系是中国继承某一种技艺而特有的关系,也就是师承关系。一旦确定了这种关系,你就要认真的去学习,去练,去领悟。把师父身上的技艺首先要继承下来,然后才能发扬光大。
前面所说的是你认老师和拜师父时要慎重,不要忙目的去认老师和拜师父。这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相互之间要进行了解,磨合,处感情。讲武德。习武先修德。要做到尊师爱徒,在这里我要多说一句,师父的涵义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一但你拜师了就要象对待你父亲一样去尊重他,去对待他。徒弟的含义是;徒是你跟师学艺,弟是,师父要象对待自己亲弟弟一样去爱护他,去呵护他。这样你才能学好、练好太极拳。学到真正的太极拳 。拳架子(套路)好学,不论你通过什么方式方法 ,都能学到太极拳的架子(套路)。不要以为你学了一俩套所谓的太极拳套路就以为你会太极拳了。这是不对的,是错误的,实际上是你还不懂太极拳,离太极拳有着很大的距离。当今社会上太极拳分为三大派系;一是院校派,二是师承派,三是公园派。(这三大派系实际上也是中国武术的现实状况) 院校派是以高难动作,舒展大方,具有一种表演功能的现代太极拳。师承派是传统武术以技击为主要目地,是有师门的传统太极拳。公园派是没有师门就是前面我所说的学了一俩套所谓太极拳套路就去教别人 ,大伙具在一起活动活动。这三大派系就决定了我们所处的环境,处于什么角度去学,去练太极拳。太极拳用于键身的运动叫体操,太极拳用于娱乐的运动叫舞蹈,太极拳用于舞台的运动叫艺术,太极拳用于比赛场上的运动是“高难美新”是专为竞技比赛而设计的运动。规则的来源是院校,程序是从戏剧教材搬来的,功法取于舞蹈,效果就是在比赛场上争名次。太极拳用于技击,搏斗,才是真正的武术,传统的太极拳。
师徒间学练太极拳其中的关系有几句主要而关键的话;教在我,悟在彼,学于人,化于己。不逆其性,不强人所难。—譬之不迫鱼龙登山,虎豹搏浪。而教鹰击长空,鱼游江河。启发先天之能,改造后天生理壮态。陈鑫太极拳论中说;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徦强为,强为着非太极自然之理。故得名为太极拳。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佳角。这就要看当师父的水平高低,徒弟的悟性如何。太极拳要求是;形不要有抽扯之形,意不要有提拔之意。
学好、练好太极拳 的关健是;要本着“有意无意是真意” 这一要点去练太极拳。要注阴而不要注阳,注阴柔至婴儿状态而得太极,注阳不得太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注阴柔去练功是要回复先天之本能。本能是“直觉运动”即不经过思考而自动的运动。如果想了再动就不叫本能运动,而叫条件反射运动。本能运动是“不思而作,莫知而达的运动。”本能发劲是自然的,随遇的,不定位的,本能发劲是,“杀心非出自心,强劲不称其形” 本能发劲源于精神境界的修炼。注阳练功是后天之能。硬功发力是强制的,有条件的,定位的。硬功发力是全神贯注一点,大力状形相称,硬功发力源于身体的磨练。
学好、练好太极拳是要把太极拳作为“道”来修证,首先要改变 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练拳是修“道”正“道”。首先是证、是悟、是觉。其次才是“得”。太极拳是用身体“想”,开悟不是脑子明白,而是身体明白,与禅的“言下顿悟”相似,等身体有了悟性,开悟了继续修炼,才能有得道的希望。
在学好、练好太极拳 的过程中主要是上面所说的启发先天之能,改造后天躯体生理状态。解放思想,改变思维方式,增强学识的过程。“学识”是你在学练的同时还要识别真与假,对与错,可行不可行。中国的文字和语言虽然很丰富,有关太极拳的文章和书籍很多,很多。但是这里面有的是对的,也有的是错的,对的是在点化你,启发你。错的是在误导你,坑害你。你所学的是套路。套路套路,它就是一个套,你要突破出来,不要叫这个套把你捆住。呆若木鸡的站桩,泥塑木雕般的坐禅,机械动转般的盘套路这些都会压制个性、磨灭灵性、僵化思想、僵化体态。是不能学好、练好太极拳地。这个练字是练习的练,通过你的多次反复的练习太极拳套路你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你把这些感悟和发现再用这个炼字提炼出来,聚少成多,逐步的完善自我,这些感悟实际上是你无意间碰到的,冷不丁发现的,意外相逢的,而且永远是层出不穷的,没有止境的。这就是拳。也就是说;有意的去练套路,而无意的得到了拳。这也就是拳理所说的“有意无意是真意”的涵义。
只要你得到了拳,才能体悟到“物无其物,形无其形”的道理。知一法而得万法。你才能学好、炼好太极拳。
㈨ 太极拳的练习步骤及要求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左右搂膝拗步
5、手挥琵琶
6、左右倒卷肱
7、左揽雀尾
8、右揽雀尾
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12、高探马
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
16、左下势独立
17、右下势独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背
21、转身搬拦捶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势
(9)太极的灵性训练方法扩展阅读
演练注意事项
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沓,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太极拳练习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采用自然呼吸。
24式太极拳是国家本着弘扬国粹、发扬传统武术的指导思想而编制的一套入门级的太极拳,它动作简练,浓缩了传统太极拳的精华,老少皆宜,实在是居家晨练之必备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