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方法可消毒黄曲霉素
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只有通过长时间高温(100—120℃)作用,如高压消毒和锻烧才能使其大部分失活。在一般情况下,巴氏消毒法或烘烤面包的热度(中心最高温度为100℃)并不足以使黄曲霉毒素完全灭活。这些毒素对强酸和强碱较敏感。因此,在提炼油时,用氢氧化钠萃取游离脂肪酸的工艺可以进一步破坏毒素的活性。
尽管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强,但必须一次性摄入含有大量黄曲霉毒素的霉变食品才会发生急性中毒疾病。对于人类,多见由于持续性摄入亚急性量而造成慢性中毒的情况,例如引起肝硬变和肝脏纤维样病变。不仅霉变食品,那些在运输过程中污染灰尘而霉变的粮食和花生中也可能带有黄曲霉毒素而危害人类。毒素在肝脏、心肌和肌肉中逐渐积累而增强它的毒性。对肝脏的直接损伤可能导致基因畸变(畸胎或死胎),但大量的动物(鼠类、鸟类和鱼类)试验结果证明,它们有很强的致癌性,主要是诱发肝癌。目前有人认为还会诱发肾癌。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性与其它致癌物如二甲基亚硝胺的作用有明显的关系。
❷ 怎样快速去掉腌菜里的黄曲霉素
水洗不掉的“黄曲霉素”,该如何去除?不要急,试试这3种方法
天气炎热,食物腐烂变质速度加快,霉箘是罪魁祸首。我们经常听到的“黄曲霉素”,也是由霉菌产生的。黄曲霉等产生黄曲霉素的菌群最喜欢高温、潮湿的环境,特别是在谷物、坚果和有机物的表面。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卫生,黄曲霉素是非常常见的。
相信大家对黄曲霉素的危害都有所了解,黄曲霉素是毒性非常强的剧毒物质,只需要1毫克就可以产生毒性。黄曲霉素最主要的危害在于它会破坏人的肝脏组织,长期摄入黄曲霉素可导致慢性中毒,导致肝硬化等疾病,还会降低人的抵抗力。
除了食物之外,我们很容易忽略的就是厨房中的木制品用具、餐具,例如菜板、木筷子等。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这些餐具、用具会出现裂痕、缝隙,如果清洗不干净,也会导致黄曲霉素藏在这些地方。
黄曲霉素的理化性质非常稳定,只有达到280℃以上的高温才能裂解。所以无论是水洗、开水煮或者常规的烹饪方法,都很难有效去除发霉食物中的黄曲霉素。
防不胜防的黄曲霉素,该如何去除?试试这3招,不给黄曲霉素“藏身地”
一、小苏打浸泡法
因为黄曲霉素在碱性条件下比较容易分解,用小苏打(即1%的碳酸氢钠)泡一段时间,就能去掉90%以上的黄曲霉素。很多黄曲霉素是附着在表面,多洗几次能够去除掉大部分的霉菌。另外,用高压锅压力比较大温度比较高,祛除黄曲霉素的效果也比较好。
二、活性炭吸附法
活性炭对吸附毒性的效果很好,而且对人体没有任何的影响,它是使用透气性包装包着,可以将需要去除黄曲霉毒素的物品跟活性炭放在一起,这样的去毒效果是比较好的。有报道称,经过活性炭处理的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1可以从100μg/kg将至到10μg/kg以下。目前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吸附剂的研究,如生物吸附剂,但其应用效果还有待考察。
三、油热后加点盐
食用油主要由花生、玉米和胚芽等提炼而成,如果原料含有黄曲霉毒素,那么食用油也会含有,尤其是不正规的厂家生产的食用油,超标率很高。炒菜时将油加热到锅边冒出微烟,加入适量食盐烧至沸腾,盐中的碘化物能去除黄曲霉毒素的部分毒性。此外,久置的植物油可能有少量黄曲霉毒素,因此,不要囤油,也不要生吃烹调油。
想要避免摄入这可怕的黄曲霉素,最好的方法就是扔掉发霉的食物,即使是切除没变部分的食物,也可能会有黄曲霉素残留。
除了扔掉发霉的食物之外,我们用完厨具、餐具之后洗干净残留的食物残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洗餐具之前先泡一泡,将食物残渣泡软;每隔一段时间更换等等。如何去除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在280℃时发生裂解,其毒性才可被破坏。此外,在碱性条件下,可使黄曲霉毒素转化成一种可溶于水的物质,故可以通过碱水洗涤去除。稻米污染的黄曲霉毒素主要分布在米糠层内,米糠层内的黄曲霉毒素为米仁的数倍。因此,在淘米时,应反复加水搓洗,直到水清为止,这样可以除去大部分黄曲霉毒素。 蘑菇发霉后,要经冲刷、烘干冷却保存;榨莱、大头菜等咸菜一旦生霉,要立即洗净烹熟食用,不可再存放;干菜、香肠、腊肉等出现霉斑,应立即用温水洗刷.然后挂通风处晾干,腊肉亦可先采取卤煮法处理后再晾干,黄花菜返潮生霉,先晒除潮气,再冲洗晾干;霉变的花生其果仁外表长有黄绿色霉菌,种皮或两片子仁内表面呈暗褐色(正常的、成熟的花生仁种皮应该成淡红色、红色、深红色或褐色),种皮有皱摺(与未成熟花生仁的干瘪皱缩不同),或花生仁有破损现象等,都说明有可能污染了黄曲霉毒素,应弃之不用。花生最好带壳贮存,如贮存时间较长,要经常晾晒。一旦发现霉变的颗粒,要及时清除,以防污染其他花生。一般说来,不宜将当年的花生保存到第二年雨季后再食用。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从祖国医药宝库中,找到了一种能置黄曲霉毒素于死地的克星——山苍子芳香油。山苍子,又名山鸡椒、山胡椒,是我国传统药材,广泛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诸省区。试验表明,在黄曲霉毒素的标准样品中,直接加入山苍子芳香油,毒素即彻底除净;含毒素超过国家标准10倍的稻谷,用山苍子油熏蒸后,含毒量就降至安全标准以下,即使含毒量超过标准2500倍的花生米,经过大剂量山苍子油的长时间处理后,亦可消除毒素90%。研究证明:山苍子油中含有活性化学成分,而黄曲霉毒素则是一种容易发生氧化、水解等化学反应的物质,两者通过缩合等反应,就能消除其毒性。
❸ 黄曲霉毒素怎么检测
1、薄层分析法(TLC)
TLC法是检测黄曲霉素最为经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试样,用适宜的萃取溶剂将黄曲霉素从试样中萃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后,再在薄板上展开后分离。
利用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强弱与标准比较确定其含量,对于一些组分很复杂的试样要双向展开,才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
TLC法设备简单,检测费用低,但操作繁琐、费时,萃取和净化效果不理想,灵敏度差,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存在较大程度的危害。
2、液相色谱法(HPLC)
HPLC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添加柱后衍生系统分离,再用荧光检测器测定。与其配套的柱后衍生系统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较为先进的电化学衍生化法和光化学衍生化法。当前,该方法大多用免疫亲和柱来净化、分离,其净化效果优异。
该法能准确地分离不同种类的黄曲霉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检测速度快且定性与定量准确,检测限低,可作为仲裁法使用,但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前处理方法相对繁琐,若用到免疫亲和柱则会使试样检测费用增加,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
3、酶联免疫法(ELISA)
ELISA法也是近年来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据抗体和抗原之间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最后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灵敏度。
该方法检测速度快、对人体危害小、但重复性差、试剂寿命短、需低温保存、假阳性概率较高、需要配置专门的酶标仪,且对一些富含盐和脂肪的试样需进行额外的处理。
4、毛细管电泳法(CE)
毛细管电泳(CE)也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分析黄曲霉素的方法。该方法与激光减弱荧光检测器(LIF)连用可很好地提高灵敏度。
Wei等用毛细管电泳一激光减弱荧光检测器测定AFB1、AFB2、AFG1和AFG1,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分离效果,其中对AFB2的测定最为灵敏。但CE法的成本较高,操作复杂,不适宜在试样检测中广泛应用。
5、荧光光度法(IA C/S FB)
IA C/SFB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国标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种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差异用荧光光度计测定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含量。
该方法对检测人员身体健康无危害,检测速度迅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大量试样检测,且定量准确,但检测费用较高,需要配置专用设备,且不能对单一的毒素进行检测。
6、金标试纸法
金标试纸法,实际就是一种固相免疫分析法。其原理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一步检测黄曲霉素。
该法可在5~10 min内完成对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定性测定,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且无须其他仪器设备的配合,既可在实验室中进行检测,也可在现场进行实地测定,但是其检测的准确度、精度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7、生物传感器法
生物传感器是使用固定化技术将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与物理化学换能器结合,可以用来探测生物体内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其中利用分子间特异亲和性制备的亲和型生物传感器为免疫传感器口。
根据能量转换器所传导的物理或化学信号的不同,免疫传感器可分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光学免疫传感器、压电晶体免疫传感器等。由于生物传感器具有选择性高、响应快、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和适合于现场检测等优点,因此各国科研工作者正积极探索研制新型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黄曲霉素。
(3)黄曲霉素温床使用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黄曲霉毒的危害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足以说明黄曲霉毒素对身体的危害是极大的。黄曲霉毒素毒性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大。
黄曲霉毒素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进行代谢。因此,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的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当然,黄曲霉毒素没有经过代谢活化是无致癌性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❹ 100度要多少分钟可以把黄曲霉素杀死
低温只能抑制他的生长,杀不死的。
(耐高温黄曲霉毒素B1的分解温度为268℃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破坏性.
黄曲霉是温暖地区常见的占优势的霉菌,其生长温度范围在4—50℃之间,最适生长温度为25—40℃。黄曲霉毒素形成的最低温度为5—12℃,最高为45℃,最适温度为20—30℃(28℃)。在肉制品中,当温度在10℃以下时,则不生成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只有通过长时间高温(100—120℃)作用,如高压消毒和锻烧才能使其大部分失活。在一般情况下,巴氏消毒法或烘烤面包的热度(中心最高温度为100℃)并不足以使黄曲霉毒素完全灭活。这些毒素对强酸和强碱较敏感。
黄曲霉菌的生长环境与普通霉菌基本一样,阳光能杀死黄曲霉菌但是不能破坏其产生的毒素,黄曲霉素非常稳定,即使煮沸也要两小时以上才能破坏掉它,所以如果食物上生了黄曲霉菌最好丢掉,如果发霉不是很严重,可以对能清洗的食物进行彻底清洗再暴晒后进行食用(如花生之类的干果)。防止黄曲霉菌的产生就是要多通风,多暴晒衣物,食物要密封保存,且要放在干燥的地方。)
❺ 如何杀灭黄曲霉素
黄曲霉毒素的稳定性很强,一般温度难以将其杀灭,还不易溶解在水中,一般的烹调加工不能将其破坏,即使用100℃的温度进行20个小时的灭菌,也不一定将其彻底去除。黄曲霉素裂解温度为280℃。只有达到280℃的时候,才能灭活。
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最基本条件是产毒真菌的存在。经过大量实验证明,能产生AF的真菌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而黄曲霉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区的比较常见的腐生菌,适宜的条件是它产生毒素的温床。
影响曲霉菌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因素有很多,与食品关系密切的主要有水分、温度、食品基质、通风条件等。
(5)黄曲霉素温床使用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温度对霉菌的繁殖和产毒均有重要影响,不同种类的霉菌最适温度是不一样的。在相对湿度为80%~90% ,大多数霉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是25~30℃ ,在0℃以下不能产毒。
如黄曲霉的最低繁殖温度范围是6~8℃,最高繁殖温度是44~46℃,最适宜生长温度是37℃左右,产毒温度略低于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32℃。缓慢通风比快速风干的霉菌容易繁殖产毒。
❻ 黄曲霉素在多少度高温和低温下能杀死
感谢您的邀请,以下是我对此问题作出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黄曲霉是一种毒性非常强的物质,1993年,它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它对人和动物的肝脏有很强的破坏性,一旦感染黄曲霉,轻则导致肝癌,重则导致死亡。
这种毒性这么强的菌类是不是离我们很远呀?其实,不然,它是一种很常见的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的粮食。虽然结构疏松,但是它的生长速度极快。
3.黄曲霉毒素B1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学物质,它的致癌性极强,很容易诱发肝癌,胃癌,肾癌等癌症。
因此,最好不要吃变质发霉的食品,以免引起黄曲霉中毒。
❼ 如何杀死黄曲霉菌
1、黄曲霉素在碱性条件下比较容易分解,用小苏打(即1%的碳酸氢钠)泡一段时间,就能去掉90%以上的黄曲霉素。
2、高温杀死,黄曲霉毒素在280℃时发生裂解,其毒性才可被破坏。用高压锅压力比较大温度比较高,祛除黄曲霉素的效果也比较好。
3、很多黄曲霉素是附着在表面,多洗几次能够去除掉大部分的霉菌。
(7)黄曲霉素温床使用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AF的去除措施
黄曲霉毒素碾磨搓洗
黄曲霉素在食品中分布极不均匀,在花生样品中以霉变、破损、长芽、皱皮及变色花生粒最为集中,只要将其拣除,毒素含量将大大降低,甚至低到无毒。碾磨加工可将大部分集中于米糠层和谷皮、胚层的黄曲霉素去除一大部分;搓洗可去除粮食表面的大量毒素。
黄曲霉毒素吸附法
常用的吸附剂有沸石、活性白陶土、活性碳等。含有AF的植物油可加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毒素可被吸附而去毒,如广西用此法处理花生油,加入1.5%的白陶土,可使花生油中AF由原来的100μg/kg降至10μg/kg。
选择毒素吸附剂时,一方面应注意吸附能力必须具备试验室及动物试验双重资料方能证明有效,另一方面考虑吸附剂具有高度吸附能力、选择性吸附、广谱吸附、无副作用等条件。
黄曲霉毒素辐射处理
AF在紫外光照射下不稳定,可用紫外光照射去毒。该法去毒对植物油等液体食品效果较好,而对固体食品效果不明显。应用辐射法,必须注意照射的剂量和照射时间,以不影响食品的感官和理化性质为宜。
黄曲霉毒素碱处理法
碱炼是油脂精炼的一种加工方法,在油脂中加入1%NaOH溶液,AF内酯环即可破坏,形成香豆素钠盐。后者可溶于水,故加碱后再用水洗可将毒素去除。加碱水洗可使油中AF降至标准以下,甚至不能检出。
黄曲霉毒素有机溶剂萃取法
AF为脂溶性毒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水合乙醇、异丙醇、丙酮、正己烷和水的混合物等进行提取分离、去毒。提取需反复3~5次,去毒效果可达90%以上,其中以丙酮和水(90∶ 100)混合液效果最好。处理后的粮油制品,必须将溶剂彻底挥干,方可食用。
黄曲霉毒素氧化降解法
漂白粉、氯气、双氧水、臭氧等氧化剂可以迅速将AF氧化去除,其中以漂白粉去毒效果最强。高度污染的花生粉可用5%漂白粉处理几秒钟就可以全部去毒,用氧化剂处理过的粮食经火鸡喂养试验证明无毒。
黄曲霉毒素二氧化氯法
霉变染有AFB1的玉米,用250μg/mL低浓度的二氧化氯浸泡30~60min,能有效地解除AFB1的毒性。
黄曲霉毒素中草药去毒法
1976年我国首次发现山苍子中的挥发油可以彻底除去食品中的AF。挥发油中的某些成分与AF可发生加成和缩合反应,改变毒素分子结构,达到去毒目的。AF超过国家标准20倍的玉米、稻谷或超标2500倍的花生经大剂量山苍子芳香油处理可一举去毒。
此法简便易行,特别适合家庭应用,并对食品质量和营养成分无任何影响。另外,甘草、葫芦巴、羽扁豆、茴香、五香粉、大蒜等也有去除AF的作用。
黄曲霉毒素生物学方法
乳酸菌粘附法是通过乳酸菌自身粘附作用和所分泌的代谢产物的抑菌作用,来去除AF。由乳酸菌产生的乳酸链球菌素具有粘附、降解AF的作用。
乳酸菌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发酵工业中,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防腐和治疗功效。乳酸菌能分泌许多抗菌物质,阻止病原菌的生长。其他微生物如枯草杆菌、乳酸菌、醋酸菌等对AF降解能力最强,在液体培养基60h后,可分别除去89%、88%和81%。
黄曲霉毒素酶解法
酶的降解去毒主要利用酶的专一性,高效地催化、降解AF为无毒化合物或小分子无毒物质的方法。酶降解去除黄曲霉素效果好,实用性强,适合于各种形式受到污染的食品,必将成为今后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曲霉菌
❽ 如何观察到大米中有超标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是一种常见的腐生真菌,大多出现在发霉的粮食、粮食制品以及其他的有机物上,黄曲霉的部分菌株可能会分泌出剧毒物质,也就是黄曲霉素,误食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那么如何判断食物长黄曲霉呢?
如何判断食物长黄曲霉
1.是否存在霉变
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坚果、豆类、大米等富含油脂与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中,如果食物表面出现霉变、皱缩、长毛、发绿、发黄等异常改变时,就提示该食物有可能存在黄曲霉感染的情况。黄曲霉感染后,食物表面可能带有致癌性极强的毒性物质黄曲霉素,并且难以通过高温将其杀死、消除,因此,出现霉变的食物应当及时丢弃,不宜再进行食用。
2.是否出现异味
如果食物出现了苦涩、腥臭、陈旧等异味,也有可能是黄曲霉感染引起的。比如味道发苦的坚果、腥臭的木耳、陈旧的大米等,都有可能是黄曲霉繁殖的温床。黄曲霉大量感染的食物属于强致癌物,长期少量食用后有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甚至引起肝癌。突然大量摄入黄曲霉素,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食物中毒的症状,比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继而引起肝硬化、肝炎等疾患,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3.进行检测分析
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黄曲霉素的最准确方法是抽样进行检测分析,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微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超光谱法等,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速度和检测精度不同,适用于黄曲霉素不同的检测目的和检测要求。
结语:如何判断食物长黄曲霉?主要是通过观察食物是否存在霉变、是否出现异味等方面来进行初步的判断,一旦存在严重的霉变和异味,就不宜再进行食用。还可以将食物送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测分析,根据检验结果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判断。
❾ 家庭如何检验黄曲霉素
一步式黄曲霉毒素检测金标试纸法是利用单克隆抗体而设计的固相免疫分析法。
由此产生的一步式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试纸可在5—10分钟完成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定性测定,借助黄曲霉毒素标准样品这种方法能估算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非常适用于现场测试和进行大量样品的初选。
薄层分析法(TLC)是检测黄曲霉素最为经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试样,用适宜的萃取溶剂将黄曲霉素从试样中萃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后,再在薄板上展开后分离。
(9)黄曲霉素温床使用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HPLC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添加柱后衍生系统分离,再用荧光检测器测定。与其配套的柱后衍生系统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较为先进的电化学衍生化法和光化学衍生化法。当前,该方法大多用免疫亲和柱来净化、分离,其净化效果优异。
该法能准确地分离不同种类的黄曲霉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检测速度快且定性与定量准确,检测限低,可作为仲裁法使用,但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前处理方法相对繁琐,若用到免疫亲和柱则会使试样检测费用增加,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