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历法古人是怎么计算年月日的
提问
登录
注册
请输入关键字
立即下载
?题目
中国古代的时间是怎么样计算的
年月日时的计算是怎么样的
风度4761██ 2014-12-09
网络作业帮-是干什么的呢?让我来告诉你
优质解答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于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Ⅱ 古代人是如何计算日期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年月日时就象四个柱子一样撑起“时间”的大厦,所以称为四柱。 古人制定天干地支的理论,应该有观察和实践基础,不是闭门造车弄出来的概念。比如中医针灸取穴,讲究子午流注,不同的日子和时辰,取穴是有规律的,和天干地支的规律符合。至于后世把天干地支用到算命中,预测一个人的命运,就大家自己判断其真伪吧。六十甲子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年月日时都是60一个循环。60在时间领域是个奇妙的数字。不但中国古人用60作为循环,现在来自西方的计时法中,一分钟是60秒,一小时是60分钟。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同样,现在的一天24个小时,和中国传统的每天12个时辰(时辰也就是大时,两个小时为一个大时)对应,中国用5天作为一个时辰的大循环,所谓“五日一候”,共是60个时辰。下面列出六十个干支组合(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年月的纪法以节气来划分:纪年
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比如1911年是辛亥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干支纪年,新的一年是立春交节之后开始的。比如2006年立春在2月4日上午7点27分,那么7点26分还属于乙酉年,7点27分开始就是丙戌年。纪月
同样的道理,用六十甲子依次纪月。一个新的干支月也是从一个节气开始的。比如2006年3月6日01时29分是惊蛰,那么在此之前是庚寅月,在此之后就是辛卯月。纪年和纪月,都是根据节气划分的。而节气的交节时间,则是精确观测天象后才能确定的,它反映了太阳系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运行位置。日子以一个起点日开始,60天一个循环:纪日
一个昼夜为一天。用六十甲子来依次纪日。比如今天是甲子日,明天就是乙丑,60天一个循环。新的一天是从夜里子时开始的。纪时
每天划分为12个等份,是12个时辰。5天共60个时辰,用六十甲子表示。比如当前时辰为丙寅,下一个时辰就是丁卯。时辰的确立,需要用真太阳时计算。纪日和纪时,记录了地球绕太阳运动和自转的情况。四柱
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数值,分别称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八字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八字,就是他出生时的时间四柱记录。它记录了一个人出生时的地球、太阳、宇宙相对位置的一些信息。所以从八字本身的意思来说,它是一个时间记录,至于怎么去解读八字,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果过份地依赖它,就是迷信。因为它毕竟只是记录了一个人的很少的一部分信息,宇宙这么浩瀚、人生如此复杂,人的一生主要还是靠自己努力和奋斗。
Ⅲ 古人是怎么算出来一年有365天的
一年有365天,这个定律在古代就已经被发现了。虽然以前的生产生活水平低下,但是我们也不能低估古人的计算能力,他们计算日数的办法可多着呢!01、把握住太阳运行的规律。
如果你一直以为太阳运行的规律是我们现代人发现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太阳运行的规律,他们运用最简单的方法,揭示了最真实的规律。他们选择在地上树立一根竹竿,然后每年记录太阳照射过来时的竹竿在地上的影子。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影子的长度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等到影子和第一天记录的位置重合时,那就说明一年就这样过来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计算出每年的平均日数大概是在365.2422天,也就约等于365天。于是直到现在,我们每年都是以365天来计算,但是有时候还是有一两天的差别。
Ⅳ 古代人也有日历的吗他们是怎么计算日期的呢
没有日历。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
Ⅳ 古代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
古代人计算时间方法如下:
1、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1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11、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Ⅵ 古代的日期是怎么推算的 比如 庚酉日 丁已日
古代记时和现代记时的推算方法
我们知道古人是以六十甲子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即干支记时),而现代是用公历记时的。因此掌握古代记时与现代记时的推算方法,这是基础,现将其介绍如下。
第一节 纪年推算方法
用公元纪年来推算农历纪年的干支一般用两种方法:其一是查看万年历,比如要知道1949年的农历干支,那么打开《新编万年历》一看,就知道这一年是己丑年。其二如果没有万年历,可以自己排一张六十甲子表,然后根据某年的干支顺推或反推上去也可以了解这年的干支。如已知公元1949年是己丑年,据此顺推1954年就是甲午年,反推1944年就是甲申年。但推年不管用什么方法,必须以农历的立春作为界限,比如人的出生时间是在正月立春之后则可用本年干支;若虽然出生在正月,却在立春之前,那么就得推算为上一年的干支。如1960年正月初九日是立春,如出生是在1960年正月初十日,则推算是为庚子年出生;如出生是1960年正月初八日,则推算应为己亥年出生。同样的道理虽然人同是出生在农历十二月的,可是立春前出生的用本年干支,立春后出生的就要算下一年的干支了,又如1960年农历12月19日是立春,如出生是的1960年农历12月18日的是本年庚子年;出生是在1960年农历12月20日的则应推算为下一年干支,即辛丑年出生。
第二节纪月推算方法
纪月的推算方法,虽然每月的地支是固定,如正月是寅月、二月是卯月、三月为辰月......,可是月份的天干都是不固定的,要经过推算才能得出,常用年上起月法,推算的歌诀是: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寅顺水流,
若问戊癸何处起,甲寅之岁好追求。
“甲己之岁丙作首”逢甲年和己年时,正月的月干支是丙寅、二月为丁卯、三月为戊辰......以顺排十二个月;如1984年是甲子年、1989年是己巳年,其年干是甲和己,故这两年的正月都是丙寅月。
“乙庚之岁戊为头”,就是乙年和庚年的正月干支戊寅、二月是己卯、三月是庚辰……;例如1980年是庚申年,1985年是乙丑年,其年干是乙和庚,故这两年的正月都是戊寅。
“丙辛之岁寻庚上”,方法同上。例如1981年是辛酉、1986年是丙寅年,其两年的年干是丙与辛,故正月都是庚寅、二月都是己卯等。
“丁壬壬寅顺水流”如1982年是壬戌年、1987年是丁卯年,这两年的年干是丁与壬,故正月都是壬寅、二月都是癸卯等。
“若问戊癸何处起,甲寅之上好追求”,如1983年是癸亥年、1988年是戊辰年,其两年的年干是戊与癸,故其两年的正月都是甲寅、二月都是乙卯。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推算月干支一定要结合节气进行,须知推月干支是严格以节气为界限,即在本月节气前出生的,就用上个月的干支,节后出生的才用本月干支,若是本月下一个节后出生的,也就是下一个月的节气提前来到本月,则得用下个月的干支。
第三节纪日推算方法
日干支的推算方法一般按阳历日期来推算,先以当年的元旦干支的代表数为基础(天干1~10,地支1~12)另加所求日数,然后查表按月进行加或减(附后),再除去干支的周转数(天干10,地支12),所余的数即为所求的日干支的代表数,即可按数字转为干支,此为平年的日干支推算法。如遇闰年,因二月多一天,所以在用上法推算时,从三月份起,应在所求日干支数上再加1。
附:各月干支加减表
一月干支均减1 二月干加0支加6
三月干减二支加10 四月干减1支加5
五月干支均减1 六月干加0支加6
七月干支均加0 八月干加1支加7
九月干支均加2 十月干加2支加8
十一月干支均加3 十二月干加3支加9
为了便于记忆,有歌一首:
一五双减一 二六加零六
三减二加十 四减一加五
七零九加二 八加一七走
十上加二八 冬三腊三九
闰从三月起 余数均加一
例1:求1981年12月31日的日干支
查1981年元旦干支为己卯,己的代表数为6,卯为4,即以6、4为基数进行计算。
干:6+31(所求日数)+3(12月干加3)=40
除去周转数30,余10。10代表癸,所以日干是癸。
支:4+31+9(12月支加9)=44
除周转数36,余8。8代表未所以日支是未。
合起来可知1981年12月31日为癸未日。并由此可以推之1982年元旦干支为甲申。
第四节纪时推算方法
每日十二时辰,而干支为六十环周,从甲子时起到癸亥时止,共六十个时辰,五天恰好轮完,周而复始。推算时干支先要知道日干,如甲日、乙日等等,然后按日上起时法来推算,其日上起时歌诀为: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从何发,壬子是真途。
“甲己还加甲”是讲的甲日、己日的子时名称始起于甲子,这甲子就是甲日己日子时的名称。其方法与年上起月法相同。这样,只要知道了每一天子时的名称,以下各时的名称按顺序推就知道了。
“乙庚丙作初”就是乙日、庚日的子时名称为丙子时。 “丙辛从戊起”就是丙日、辛日的子时名称为戊子时。 “丁壬庚子居”就是丁日、壬日的子时名称为庚子时。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就是戊日、癸日的子时名称为壬子时。
第五节阳历日期推算阴历日期的方法
前已述及阴历日期是以月亮的圆缺为计月单位,其以逢朔为初一,以月望为十五(大月为十六日),以月晦为二十九日(大月为三十日)。然而目前记时通常用阳历日期表达,如欲将阳历日期换算成阴历日期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是查《新编万年历》,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阴历几日?翻开万年历6月10日是阴历十一,则逆推6月8日是阴历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阴历日期:
设:公元年数-1977(或1901)=4Q+R
则:阴历日期=14Q+10.6(R+1)+年内日期序数-29.5n
(注:式中Q、R、n均为自然数,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则: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
14×4+10.6(1+1)+(31+28+31+31+7)-29.5n
=204.2- 29.5n
然后用29.5去除204.2得商数6......27.2,6即是n值,余数27即是阴历二十七日。
Ⅶ 古代的时间是怎么算的
古代时间的计算:
一、古代一日时间的计算
1、中国古人的每日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其中,十二时辰制应用最为广泛。
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2、十二时辰与二十四小时的换算
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以此类推。
二、古代历法对年月日的定义
中国古代一般采用的是阴历,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
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7)古人对日期的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古代的计时工具
一、圭表
圭表又称,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
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二、刻漏
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三、沙漏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宋濂(1310~1381)着《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四、水运浑天仪
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所以,当水运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观看后,无不为其制作精妙,测定朔望、报告时辰准确而叹服,共称其妙。
Ⅷ 古代的年月日是怎么计算的
、王公在位的年次纪年。用于先秦至西汉武帝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国用本地区国君在位年数来纪年。这样,在纪年问题上全国存在着混乱现象,如周平王元年(公元前七七0年),在鲁国记为鲁孝公二十七年,秦国记为秦襄公八年,宋国记为宋戴公三十年等。 2、岁星纪年。岁星(即木星)在星空在绕行一周约为十二年,古人把天赤道带划分成十二等分(即十二星次),使冬至点处于一分的正中间,这一分就叫星纪,然后由西往东依次是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把每年木星所在的次记下来,就成为自然的纪年资料。它首先出现于《左传》、《国语》,在春秋战国纪年混乱的情况下,它成为一种很方便的统一纪年的标志。《左传.襄公三十年》:“岁在取訾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娄。” 3、太岁纪年。由于岁星在星空背景上的移动速度不均匀,且有时还会发生所谓逆行,因此古人另外设想了一个理想的天体,其运行方向与岁星相反,以玄枵次为子然后从东向西,星纪是丑,析木是寅......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速度均匀。这个天体便称为岁阴、太阴或太岁。太岁和岁星保持大致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岁星在星纪,太岁在寅;岁星在玄枵,太岁在卯。战国时多用其他特定的名称代替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名:子为困敦,丑为赤奋若,寅为摄提格(简称摄提),卯为单阏,辰为执徐,已为大荒落,午为敦戕,未为协洽(亦作叶协),申为君滩,酉为作噩,戌为淹茂(亦作阉茂),亥为大渊献。《吕氏春秋.序意》:“维秦八年,岁在君滩。 4、年号纪年。始自汉武帝,迄于清末。皇帝更迭即换年号,同一个皇帝也可以更换年号,如汉武帝就曾使用过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等十一个年号。清方苞《狱中杂记》:“康熙(清圣祖年号)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 5、干支纪年。始于汉,今农历仍袭用。即以干支相配的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近代史上着名的“甲午海战”、“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就是用干支纪年来表示的。 6、生肖纪年。用十二种动物来表示十二地支,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产生于东汉王弃以前,主要使用于民间。迄今还偶或使用。 7 民国纪年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建立,同时决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此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公历一样,不必换算。年代的换算法也很简便。如xx战争爆发在1937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9年。反之,知道xx战争结束在民国34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但可得出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