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油气储运知识
一、油气储运中常见问题及原因
1、火灾隐患
由于石油及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烃类碳氢化合物,具有易燃、易爆、易聚集静电、易中毒等特性,而油气储运过程中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特别是输油管道,加热加压是管道运输的特点,故具有极大的火灾及爆炸危险性。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主要原因主要有:(1)设备故障带来的危害。油气储运设备设计的不合理、工艺缺陷、管线的腐蚀、操作压力的波动、机械振动引起的设备疲劳性损坏以及高温高压等压力容器的破损,易引起泄漏及爆炸。(2)防静电措施不到位。油气储运过程中,油气在管道和设备内流动会因摩擦而产生静电,如果静电不能及时导除,造成电荷积累,导致火花放电,就会引起火灾爆炸事故。(3)不防爆设备及电器带来的危害。工艺设备及电器线路如果未按规定选用防爆型或未经防爆处理,泄漏的可燃液体、气体遇机械摩擦火花或电气火花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4)违章动火作业。包括违章指挥,动火审批不严,在不具备动火的条件下贸然审批动火;盲目动火。有的职工不熟悉动火管理规定,或存在侥幸心理,不办理动火手续,有的职工本身不具备动火资格,忽视动火管理规定,贸然动火酿成火灾;现场监护不力,流于形式。
2、油气蒸发严重
目前,从油田→炼油厂→用户的周转环节繁杂,油气损耗量及带来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在石化、石油企业,如炼油厂储运系统、油库、加油站等油品装卸操作频繁的工作环节,汽油等轻质油品中易挥发的有机组分会大量汽化逸出。按全国目前原油的年使用量2. 5×108t估算,全国原油和成品油的总损耗量将达到7. 5×106t/a以上,相当于一个大油田和炼油厂的采炼量,价值3×1010RMB以上。油品蒸发损耗的主要物质是轻组分,因此,油品蒸发不仅造成数量的损失,还将引起质量的下降。除此之外,由于散发到空气中的油气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超过一定浓度遇到火源即可发生爆炸。石油储运过程中的装卸站台和加油站向空气中排放的油气具有一定的毒性,会引起皮肤、内脏和神经系统的疾病;另外油气(烃类物质)与空气中氮氧化物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臭氧,为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管道腐蚀
很多输油管道在湿硫化氢环境下受到严重腐蚀并开裂,如应力腐蚀开裂(SCC)、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氢致开裂(HIC)、应力诱导的氢致开裂(SOHIC)等。造成管道腐蚀的原因通常有四种:(1)材质因素。以HIC为例,材料中包含贝氏体或者马氏体的“硬质”带对HIC十分敏感。如果材料夹杂物偏析区硬度控制在300HV以下,就能够很好的消除材料对HIC的敏感性。2、埋地管道所处的环境。埋地管道所处的环境是引起腐蚀的外因,这些因素包括土壤类型、土壤电阻率、土壤含水量(湿度)、pH值、硫化物含量、氧化还原电位、杂散电流及干扰电流、微生物、植物根系等。3、应力水平。有很多实验表明,如果材料所承受的应力超过其屈服应力的30%以上时,材料就可能发生SOHIC破坏。但这样的应力水平,在焊接构件的焊缝周围区域以及SSCC裂纹或者其它类似于裂纹的缺陷内都有可能出现。4、设计制造。一些学者参照NACE标准(对于介质为气体,设计压力,<448 kPa;对于介质为多相系统,设计压力<1 551 kPa)进行容器设计,认为可以避免SSCC或HIC发生的可能。但是实际上,这个标准的制定来源于实验室环境(空气中)。而且,酸性环境与水相的化学成分、pH值以及硫化氢分压等因素有关。
二、防止储运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1、油气储运过程的防火准备
(1)定期对设备维护保养。针对各种设备的特性严格按保养规程进行维护,工艺流程操作前做好工作危害分析,控制操作风险。(2)做好防火设计。设备泄漏等往往起源于设计阶段,因此抓好防火设计十分重要。首先是设备的设计、选型、选材、布置及安装均应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根据不同工艺过程的特点,选用相应的耐压、耐高温或耐腐蚀的材质,按规定进行制造和安装。其次是新建、改建、扩建生产装置布局,单元设备布置,防火安全设施的设计和实施应遵循有关规范,做好严格的防火审核工作,充分考虑防火分隔、通风、防爆泄压、消防设施等因素。同时对设备、电气的防爆要求严格把关,从而消除先天性火灾隐患。3、落实动火作业措施。拆卸禁火区内需要动火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移至安全的地方去动火,将需要动火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和相关的运行系统做有效地隔离,如在管道上加堵盲板或拆掉一节管子等,阻隔易燃易爆的物料和介质进入动火作业点。动火前应把动火点周围的易燃易爆物品转移至安全地方,现场应打扫干净。经检查确认无误后,开具“用火作业许可证”,落实好监护责任人。要在动火前和动火期间对动火区域内易燃易爆气体浓度进行分析,避免动火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2、油气储运中的油气挥发
首先,改造固定顶油罐。当前,很多石油企业依然用固定顶油罐来储存汽油和煤油,为了防止油气挥发,减少油品储存过程中油气污染,需要将这些汽油和煤油储罐改装成内、外浮顶储罐,并经常检查,确保浮顶密封和附件良好。可以增强油罐的安全可靠性,减少油气污染,浮顶罐的蒸发损耗可比固定顶罐降低85%左右。而且还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2、油气回收装置,治理油品灌装过程中的油气挥发,最根本的手段是采取油气回收措施,回收排放出的烃类气体。采用油气回收措施就是在油品灌装集中的地点,设置油气回收装置,将灌装过程中产生的油气回收,通过装置恢复成液态,重新送入储罐。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烃类气体排放量,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油气回收方法可分为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及薄膜选择渗透回收法等。总之,加油站采用油气管道系统方案、储油罐中固定顶罐较多的油库和炼油厂采用油气管道与专用设备结合的方案较为合理,即可在减少投资情况下达到一定效果,其他情况则应采用专用设备方案,效果较好,但投资较大。
3、管道的防腐蚀处理
(1)加强钢管材料要求。管道发生应力腐蚀开裂主要是由剥离或阴极剥离造成的,要完全控制和预防压力容器及管道中的与氢相关的腐蚀开裂,可能性非常小。为此,在材料的制造过程中,尽量控制和改善夹杂物的数量与形貌,降低含硫量与含氢量,涂敷前的钢管表面必须进行抛丸或喷砂处理,以达到标准要求的洁净度和锚纹深度,确保底漆粘结牢固。(2)把好现场补口质量。补口材料与管体防腐覆盖层有较好的相容性;补口接合部应严密粘牢,必要时可做严密性试验;必须认真处理补口处的钢管表面,达到管体表面洁净度的要求。(3)合理选择管材壁厚度。首先要防止储运过程与投运中管道的局部屈曲失稳;其次,要考虑裂纹扩展时效,防止开裂破坏。厚壁管比薄壁管有利于抗应力腐蚀开裂。因此在设计时不妨适当降低管材强度,增加管壁厚度。(4)固定式与移动式防腐作业线相结合工厂固定式防腐作业生产,由于施工环境好,可提高防腐管的质量,但对于需要长途运输的管材,防腐覆盖层易损伤,而现场修补也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故建立防腐作业线应考虑固定与移动相结合,以满足工程现实的需要。
三、结语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油气储运作业环境复杂,因此各个炼油厂和油库、加油站应必须着手在油品储运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蒸发损耗,避免强制实施油气回收时影响生产经营。将火灾防患于未然,对储运管道加强管理。但是由于油气储运过程的复杂性,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如油气回收技术等等。目前我国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如何将一些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还需要以后的不断探索。
B. 船拉食用油损耗国家规定是多少
重庆粮食集团规定散装不超过0.2%,包装不得有损耗
C. 油品的损益率怎么计算
油品损溢计算公式:期初库存+收入=付出+期末库存如果付出+期末库存大于期初库存+收入,就意味着油品赢余,赢余率为赢余数量与等式右边之比。同样付出+期末库存小于期初库存+收入,就意味着油品损耗,损耗率为损耗数量与等式左之比。一般情况下油品损耗是正常的,但损耗率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可能意味发生了异常情况,需要认真查找原因。
拓展资料:
蒸发损耗是油品损耗中最大一种,挥发性与温度和压力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油品损耗越大;压力越高,蒸发慢,损耗越小。油品的蒸发损耗与油品的性质、密度、储存条件(液面面积、油面压力、油品温度、罐体空间大小和大气温度)、作业环境、地区位置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因素有关。油品的蒸发损耗造成了惊人的能源浪费和对大气的污染,既破坏了生态环境,也损害了人体健康。
油品灌装中也会有大量油气挥发出来造成损耗,因此,灌装损耗也可做为蒸发损耗的一种。
自然通风损耗:自然通风损耗是由于罐顶有孔眼或在两个孔眼间存在着高差情况下,因混合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致使罐内混合气从低处孔眼排入大气,外界空气从高处孔眼流入罐内,这种由于孔眼位差和气体密度的不同,引起气体自然对流所造成的损耗叫自然通风损耗。
自然通风损耗多发生在罐顶、罐身腐蚀穿孔或焊缝有砂眼,消防系统泡沫室玻璃损坏,呼吸阀阀盘未盖严,液压阀未装油或油封不足,量油孔、透光孔未盖好等情况下。
由于自然通风损耗原因既有设备问题,也有管理问题,因此只要加强管理,及时维修好设备,自然通风损耗是可以避免的。
影响油品灌装损耗的因素主要有油品性质、油温、装油压力大小、装油流速、装油方式及气候条件。一般来说,轻质油灌装损耗大,重质油损耗小;油温高,压力大,流速快油品损耗大;高位喷溅灌装损耗大,低位液下灌装损耗小。
D. 石油技术可采储量的计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5367-1998),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共10类18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根据油藏开发阶段和开发方式等具体条件选取适用的方法。本部分对砂岩油藏可采储量的常用计算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其他类型油藏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可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及有关书籍。
1. 开发初期油田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
开发初期是指油田的建设期或注水开发油田中低含水期。此阶段,油田动态资料少,油藏开采规律不明显。计算可采储量的方法有经验公式法、类比法、流管法、驱油效率-波及系数法、数值模拟法及表格法。矿场上经常采用的计算方法是经验公式法、类比法及表格法。
(1) 经验公式法
经验公式法是利用油藏地质参数和开发参数评价油藏采收率,然后计算可采储量的简易方法。应用该法时,重要的是了解经验公式所依据的油田地质和开发特征以及参数确定方法和适用范围。
美国石油学会采收率委员会阿普斯 (J. J. Arps) 等人,从1956年开始到1967年,综合分析和统计了美国、加拿大、中东等产油国的312个油藏的资料。根据72个水驱砂岩油田的实际开发资料,确定的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的相关经验公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ER——采收率,小数;φ——油层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Swi——油层束缚水饱和度,小数;Boi——原始地层压力下的原油体积系数,小数; ——油层平均绝对渗透率,10-3μm2;μwi——原始条件下地层水粘度,mPa·s;μoi——原始条件下原油地下粘度,mPa·s;pi——原始油层压力,MPa;pa——油藏废弃时压力,MPa。
上式适用于油层物性好、原油性质好的油藏。
1977~1978年B·C·科扎肯根据伏尔加-乌拉尔地区泥盆系和石炭系沉积地台型42个水驱砂岩油藏资料,获得以下经验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μR——油水粘度比;Cs——砂岩系数;Vk——渗透率变异系数;h——油层平均有效厚度,m;f——井网密度,ha/口;其余符号同前。
该经验公式复相关系数R=0.85,适用于下列参数变化范围:μR=0.5~34.3;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109~3200) ×10-3μm2;Vk=0.33~2.24;h=2.6~26.9m;Cs=0.51~0.94;f=7.1~74ha/口。1978年,我国学者童宪章根据实践经验和统计理论,推导出有关水驱曲线的关系式,并将关系式和油藏流体性质、油层物性联系起来,推导出确定水驱油藏原油采收率的经验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 —束缚水条件,油的相对渗透率与水的相对渗透率比值;μo——地层原油粘度,mPa·s;μw——地层水粘度,mPa·s。
上式的优点是简单,式中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油水粘度比,很易测定;另一个因素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可以根据相对渗透率曲线间接求得。
1985年我国石油专业储量委员会办公室利用美国和前苏联公布的109个和我国114个水驱砂岩油藏资料进行了统计研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了油层渗透率和原油地下粘度两者比值 (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与采收率的相关经验公式:
ER=21.4289(K/μo)0.1316
上式适合我国陆相储层岩性和物性变化大、储层连续性差及多断层的特点,计算精度较高。
(2) 驱油效率-波及系数法
驱油效率可以用岩心水驱油实验法和分析常规岩心残余油含量法。
1) 岩心水驱油实验法:用岩心进行水驱油的实验,是测定油藏水驱油效率的基本方法之一,可直接应用从油层中取出的岩心做实验,也可以用人造岩心做实验。具体方法是将岩心洗净烘干后,用地层水饱和,然后用模拟油驱水,直到岩心中仅有束缚水为止。最后用注入水进行水驱油实验,模拟注水开发油藏的过程,直到岩心中仅有残余油为止。水驱油效率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ED——水驱油效率,小数;Sor——残余油饱和度,小数;Soi——原始含油饱和度,小数。
2) 分析常规岩心残余油含量法:取心过程中,钻井液对岩心的冲洗作用,与注水开发油田时注入水的驱油过程相似。可以认为钻井液冲洗后的岩心残余油饱和度,与水驱后油藏的残余油饱和度相当。因此,只需要分析常规取心的残余油饱和度就能求出油藏注水开发时的驱油效率。即: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β——校正系数,其余符号同前。
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求取本章已有叙述。残余油饱和度的测定方法通常有蒸馏法、色谱法及干馏法。由于岩心从井底取到地面时,压力降低,残余油中的气体分离出来,相当于溶解气驱油,使地面岩心分析的残余油饱和度减小,所以应进行校正,β一般为0.02~0.03。
用分析常规岩心的残余油含量来确定水驱油效率,简便易行。但是实际上,取心过程与水驱油过程有差别,用残余油饱和度法求得的水驱油效率往往较油田实际值低。
上述两种方法求得的驱油效率乘以注水波及系数,即为水驱采收率。
波及系数是水驱油的波及体积与油层总体积之比。水驱波及系数与油层连通性、非均质性、分层性、流体性质、注采井网的部署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连通好的油层,水驱波及系数可以达到80%以上;连通差的油层和复杂断块油藏,往往只有60%~70%。
(3) 类比法
类比法是将要计算可采储量的油藏同有较长开发历史或已开发结束的油藏进行对比,并借用其采收率,进行可采储量计算。油藏对比要同时比较地质条件和开发条件,才能使对比结果接近实际。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驱动类型、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及非均质性。开发条件包括井网密度、驱替方式及所采用的工艺技术等。
(4) 表格计算法
表格计算法是根据油气藏的驱动类型,参照同类驱动油藏的采收率,根据采收率估算的经验,给定某油藏的采收率值,估算其可采储量。
油气藏的驱动类型是地层中驱动油、气流向井底以至采出地面的能量类型。油气藏的驱动类型可分为弹性驱动、溶解气驱、水压驱动、气压驱动、重力驱动。油气藏的驱动类型决定着油气藏的开发方式和油气井的开采方式,并且直接影响着油气开采的成本和油气的最终采收率。所以一个油气田在其投入开发之前,必须尽量把油气藏的驱动类型研究清楚。
油气藏驱动类型对采收率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同属一个驱动类型的油气藏,由于各种情况的千差万别,其采收率不是固定的,而是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变化范围。表7-3给出油藏在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时,不同驱动类型采收率的变化范围。
表7-3 油藏采收率范围表
表7-3所列出油气藏不同驱动类型时采收率值的范围,是由大量已开发油气田所达到最终采收率的实际统计结果而得出的。油藏三次采油注聚合物等各种驱油剂的最终采收率范围,则是依据实验室大量驱替试验结果得出的。不论是实际油气田的统计值还是驱替试验结果,均未包括那些特低或特高值的情况。仅由表中所列的数值范围就可看出,油气藏不同驱动类型之间最终采收率相差很大,就是同一驱动类型的油气藏相差也悬殊。
(5) 流管法
流管法由于计算过程烦琐,矿场上不常用,因篇幅所限,此处不作介绍。
(6) 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法适用于任何类型、任何开发阶段及任何驱替方式的油藏。开发初期,油藏动态数据少,难以校正地质模型,用数值模拟方法只能粗略计算油藏的可采储量。
2. 开发中后期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
开发中后期是指油田含水率大于40%以后,或年产油量递减期。开发中后期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水驱特征曲线法、产量递减曲线法、童氏图版法。
(1) 水驱特征曲线法
所谓水驱特征曲线,是指用水驱油藏的累积产水量和累积产油等生产数据所绘制的曲线。最典型的是以累积产水量为纵坐标,以累积产油量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单对数曲线。
根据行业标准SY/T5367-1998,水驱特征曲线积算可采储量共分为6种基本方法,加上童氏图版法,共7种方法。
1) 马克西莫夫-童宪章水驱曲线:此曲线常称作甲型水驱曲线,一般适用中等粘度(3~30mPa·s) 的油藏。其表达式为:
lgWp=a+bNp
可采储量计算中,以实际的累积产水量为纵坐标,以累积产油量为横坐标,将数据组点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利用上式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系数a和b。然后利用下式计算可采储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计算技术可采储量时,一般给定含水率fw=98%,计算对应于含水率98%时的累积产油量即为油藏的技术可采储量。
2) 沙卓诺夫水驱曲线:沙卓诺夫水驱曲线适用于高粘度 (大于30mPa·s) 的油藏。表达式为:
lgLp=a+bNp
以油藏实际的累积产液量为纵坐标,以累积产油量为横坐标,数据组点在半对数坐标纸上,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上式中的系数a和b。同理给定含水率98%,计算油藏的可采储量,计算公式如下: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3) 西帕切夫水驱曲线:此种曲线适用于中等粘度 (3~30mPa·s) 油藏。表达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对应的累积产油量与含水率的关系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4) 纳扎洛夫水驱曲线:此种水驱曲线适用于低粘度 (小于3mPa·s) 的油藏。其表达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对应的累积产油量与含水率的关系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5) 张金水水驱曲线:此种水驱曲线适用于任何粘度、任何类型的油藏。其表达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对应的累积产油量与含水率的关系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6) 俞启泰水驱曲线:俞启泰水驱曲线适用于任何粘度、任何类型的油藏。其表达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对应的累积产油量与含水率的关系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7) 童氏图版法:童氏图版法也是基于二相渗流理论推导出的经验公式,其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表达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以上七个公式中:Wp——累积产水量,104t;Np——累积产油量,104t;Lp——累积产液量,104t;fw——综合含水率,小数;R——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小数;ER——采收率,小数。
利用童氏图版法计算可采储量,首先是依据如下图版 (图7-14),将油藏实际的含水率及其对应的采出程度绘制在图版上,然后估计一个采收率值。最后由估计的采收率和已知的地质储量,计算油藏的可采储量。一般童氏图版法不单独使用,而是作为一种参考方法。
图7-14 水驱油田采收率计算童氏图版
前述1~6种方法均是计算可采储量常用的方法。但对某个油藏,究竟选取哪种方法合理,不能单纯凭油藏的原油粘度来选择方法。要根据油田开发状况综合考虑,避免用单一因素选择的局限性。一般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原油粘度选择一种或几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油藏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然后,参考童氏图版法,看二者的采收率值是否接近。若二者取值接近,说明生产数据的相关性好。但所计算的可采储量是否符合油田实际,还要根据油藏类型及开发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若经过分析认为所计算的可采储量不合理,则还要用其他方法进行计算。
(2) 产油量递减曲线法
任何一个规模较大的油田,按照产油量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将其开发全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上产阶段、稳产阶段及递减阶段。但有些小型油田,因其建设周期很短,可能没有第一阶段。所述的3个开发阶段的变化特点和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油田的大小、埋藏深度、储层类型、地层流体性质、开发方式、驱动类型、开采工艺技术水平及开发调整的效果。一个油藏的产油量服从何种递减规律,主要是由油藏的地质条件和流体性质所决定的,开发过程中的调整一般不会改变油藏的递减规律。
递减阶段产油量随时间的变化,服从一定的规律。Arps产油量递减规律有指数递减、双曲递减及调和递减三大类。后人在Arps递减规律的基础上,对Arps递减规律进行了补充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综合了所有递减规律研究成果,列出了用产油量递减曲线法计算油藏原油可采储量的4种计算方法。
1) Arps指数递减曲线公式
递减期年产油量变化公式:
Qt=Qie-D
递减期累积产油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Di——开始递减时的瞬时递减率,1/a;Qi——递减初期年产油量,104t/a;Qt——递减期某年份的产油量,104t/a;Qa——油藏的废弃产油量,104t/a。
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的步骤是:
第一步,以年产油量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制递减期的年产油量与对应的年份数据组,并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方程式为:lgQt=lgQi-Dit。则直线截距为lgQi,直线斜率为-Di,从而求得初始产量Qi,递减率Di。
第二步,确定油藏的废弃产量Qa。计算技术可采储量时,一般以油藏稳产期的年产液量对应含水率98%时的年产油量为废弃产量。也可以根据开发的具体情况,根据经验,给定一个废弃产量。
第三步,由第一步所求的Qi,Di和第二步所求的Qa,代入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公式,即可求得油藏的递减期可采储量。递减期可采储量加上递减前的累积产油量就是油藏的可采储量。
2) Arps双曲递减曲线公式
递减期产油量变化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累积产油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求递减初始产油量Qi,初始递减率Di和递减指数n。产油量变化公式两边取对数得: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给定一个,nDi值,依据上式,用油藏实际的产油量和对应年限数据组,进行线性回归。反复给定nDi值,并进行回归,直到相关性最好。此时,直线的截距为lgQi,直线斜率为-1/n。从而可求得Qi,n及Di值。
第二步,确定废弃产油量。
第三步,计算递减期可采储量。将第一步所求得的3个参数和废弃产油量代入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公式,便可求得递减期可采储量值。递减期可采储量加上递减前的累积产油量就是油藏的可采储量。
3) Arps调和递减曲线公式
Arps双曲递减指数n=1,就变成了调和递减曲线。
递减期产油量变化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累积产油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求递减初始产油量Qi,初始递减率Di。把产油量变化公式与累积产油量计算公式组合成: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累积产量与产量呈半对数线性关系。根据直线的截距和斜率,可求得Di,Qi值。
第二步,确定废弃产油量。
第三步,计算递减期可采储量。将第一步所求得的3个参数和废弃产油量代入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公式,便可求得递减期可采储量值。递减期可采储量加上递减前的累积产油量就是油藏的可采储量。
4) 变形的柯佩托夫衰减曲线Ⅱ
递减期产油量变化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累积产油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计算可采储量之前,首先要求得参数a,b,c。求参数常用且简便的方法如下:
首先,求得参数a和c。由递减期产油量变化公式和递减期累积产油量计算公式可得:
tQt+Np=a-cQt
根据上式,以tQt+Np为纵坐标,Qt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直线截距为a,斜率为-c。从而求得参数a和c。
然后,求参数b。将所求参数a和c代入累积产油量计算公式,以累积产油量Np为纵坐标,以1/(c+t)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则直线截距即为a,直线斜率即为要求的参数b。
E. 看了一个视频说,食用油在锅里持续加热,这样油的上面就会积存油气,当温度达到400左右就会起火燃烧。
积存的油气指的是食用油燃烧后产生的气体,而不是食用油本身。食用油燃烧,火焰温度达到400度左右,燃烧食用油产生的油气(气体)再次被点燃。
F. 食用油仓储是否有损耗,如果有,标准是多少
有损耗的
比如破损漏油或者桶变形、老鼠咬等,过期的只能说你管理不善了
一般损耗率不高于2.5‰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G. 原油含水率达不到标准怎么办
原油脱水
所有的油田都要经历含水开发期的,特别是采油速度大和采取注水强化开发的油田,无水采油期一般都较短,油井见水早,原油含水率增长快。原油含水不仅增加了储存、输送、炼制过程中设备的负荷。而且增加了升温时的燃料消耗,甚至因为水中含盐等而引起设备和管道的结垢或腐蚀。因此,原油含水有百害无一利。但水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几乎是原油的“永远伴生者”,尤其是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油井不采水,也就没有了油。所以原油脱水就成为油田开发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多年的反复实践,现在研究成功的多种原油脱水工艺技术有:
沉降分离脱水。这是利用水重油轻的原理,在原油通过一个特定的装置时,使水下沉,油、水分开。这也是所有原油脱水的基本过程。
化学破乳脱水。即利用化学药剂,使乳化状态的油水实行分离。化学破乳是原油脱水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破乳手段。
电破乳脱水。用于电破乳的高强度电场,有交流电,直流电、交一直流电和脉冲供电等数种。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电离子的作用,促使油、水离子的分离。
润湿聚结破乳。在原油脱水和原油稳定过程中,加热有利于原油粘度的降低和提高轻质组份的挥发程度。这也就促使了油水分离。
原油脱水甚费能源,为了充分利用能源,原油脱水装置与原油稳定装置一般都放在一起。为了节约能源,降低油气挥发损耗,通过原油稳定回收轻质烃类,油田原油脱水工艺流程已趋向于“无罐密闭化”。无罐流程的显着特点就是密闭程度高,油气无挥发损耗。在流程密闭过程中,原油脱水工艺流程的密闭是一个关键环节,因为它的运行温度较高,停留时间又长,油气容易挥发损耗。据测定,若采用不密闭流程,脱水环节的油气损耗约占总损耗的50%。
原油脱水设备则是脱水技术的体现,它在原油脱水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项脱水设备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脱水的效果、效率和原油的质量,以及生产运行成本,进而影响原油脱水生产的总经济效益。因此,人们结合油气集输与处理工艺流程逐渐走向“无罐化”,即不再使用储罐式沉降分离设备,而较普遍地采用了耐压沉降分离设备,研制了先进的大型的脱水耐压容器。电脱水器是至今效率最高,处理能力最强,依靠电场的作用对原油进行脱水的先进设备。电脱水器的形式有好多种,如:管道式、储罐式、立式园筒形、球形等。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总结,趋向于大批采用卧式园筒形电脱水器。它的处理规模与生产质量均已达到较高水平,每台设备每小时的处理能力就能达到设备容积的好几倍,净化油含水率可降到0.03%以下。为了加快油田建设速度,提高脱水设备的施工予制化程度,将卧式电脱水器、油气分离器、火筒加热炉、沉降脱水器等四种设备有机的组合为一体,这种四合一设备,不仅结构紧凑,而且节约了大量的管线、阀门、动力设备,特别是油田规模多变的情况下,这种合一设备可以根据生产规模的需要增加或减少设置台数,所以说它具有较大的机动灵活性
H. 如何计算损耗率
是啊,如果餐饮收入是100万元,损耗率定在千分之二。,那标准损耗额控制在2000元,超过了要就要处理了‘
I. 油气开采的方法
油气的开采方法有两种(陆地)开采和(海上)开采.两者的方法大同小异!石油开采
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 石油和天然气的大规模开采和应用,是近百年的事。美国和俄国在19世纪50年代开始了他们各自的近代油、气开采工业。其他国家稍晚一些。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与数学、力学、地质学、物理学、机械工程、电子学等学科发展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内燃机的出现,对油料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个阶段技术上的主要标志是以利用天然能量开采为主。石油的采收率平均只有15~20%,钻井深度不大,观察油藏的手段只有简单的温度计、压力计等。
第二阶段 从30年代末到50年代末,以建立油田开发的理论体系为标志。主要内容是:①形成了作为钻井工程理论基础的岩石力学;②基本确立了油藏物理和渗流力学体系,普遍采用人工增补油藏能量的注水开采技术。在苏联广泛采用了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的技术,使石油的最终采收率从30年代的15~20%,提高到30%以上,发展了以电测方法为中心的测井技术和钻4500米以上的超深井的钻井技术。在矿场集输工艺中广泛地应用了以油气相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石油稳定技术。基本建立了与油气田开发和开采有关的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体系。
第三阶段 从60年代开始,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科学技术广泛用于油、气田开发为标志,开发技术迅速发展。主要方面有:①建立的各种油层的沉积相模型,提高了预测储油砂体的非均质性及其连续性的能力,从而能更经济有效地布置井位和开发工作;②把现代物理中的核技术应用到测井中,形成放射性测井技术,与原有的电测技术, 加上新的生产测井系列,可以用来直接测定油藏中油、气、水的分布情况,在不同开发阶段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③对油气藏内部在采油气过程中起作用的表面现象及在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渗流的规律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根据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这些现象由定性进入定量解释(见油藏数值模拟),试验和开发了除注水以外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新技术;④以喷射钻井和平衡钻井为基础的优化钻井技术迅速发展。钻井速度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打各种特殊类型的井,包括丛式井,定向井,甚至水平井,加上优质泥浆,使钻井过程中油层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⑤大型酸化压裂技术的应用使很多过去没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藏,特别是致密气藏,可以投入开发,大大增加了天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对油井的出砂、结蜡和高含水所造成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见稠油开采,油井防蜡和清蜡,油井防砂和清砂,水油比控制);⑥向油层注蒸汽,热采技术的应用已经使很多稠油油藏投入开发;⑦油、气分离技术和气体处理技术的自动化和电子监控,使矿场油、气集输中的损耗降到很低,并能提供质量更高的产品。
靠油藏本身或用人工补给的能量把石油从井底举升到地面的方法。19世纪50年代末出现了专门开采石油的油井。早期油井很浅,用吊桶汲取。后来井深增加,采油方法逐渐复杂,分为自喷采油法和人工举升采油法两类,后者有气举采油法和泵抽采油法(又称深井泵采油法)两种。
自喷采油法: 当油藏压力高于井内流体柱的压力,油藏中的石油通过油管和采油树自行举升至井外的采油方法。石油中大量的伴生天然气能降低井内流体的比重,降低流体柱压力,使油井更易自喷。油层压力和气油比(中国石油矿场习称油气比)是油井自喷能力的两个主要指标。
油、气同时在井内沿油管向上流动,其能量主要消耗于重力和摩擦力。在一定的油层压力和油气比的条件下,每口井中的油管尺寸和深度不变时,有一个充分利用能量的最优流速范围,即最优日产量范围。必须选用合理的油管尺寸,调节井口节流器(常称油嘴)的大小,使自喷井的产量与油层的供油能力相匹配,以保证自喷井在最优产量范围内生产。
为使井口密封并便于修井和更换损坏的部件,自喷井井口装有专门的采油装置,称采油树(见彩图)。自喷井的井身结构见图。自喷井管理方便,生产能力高,耗费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采油方法。很多油田都采取早期注水、注气(见注水开采)保持油藏压力的措施,延长油井的自喷期。
人工举升采油法: 人为地向油井井底增补能量,将油藏中的石油举升至井口的方法。随着采出石油总量的不断增加,油层压力日益降低;注水开发的油田,油井产水百分比逐渐增大,使流体的比重增加,这两种情况都使油井自喷能力逐步减弱。为提高产量,需采取人工举升法采油(又称机械采油),是油田开采的主要方式,特别在油田开发后期,有泵抽采油法和气举采油法两种。
气举采油法: 将天然气从套管环隙或油管中注入井内,降低井中流体的比重,使井内流体柱的压力低于已降低了的油层压力,从而把流体从油管或套管环隙中导出井外。有连续气举和间歇气举两类。多数情况下,采用从套管环隙注气、油管出油的方式。气举采油要求有比较充足的天然气源;不能用空气,以免爆炸。气举的启动压力和工作压力差别较大。在井下常需安装特制的气举阀以降低启动压力,使压缩机在较低压力下工作,提高其效率,结构和工作原理见图。在油管外的液面被压到气举阀以下时,气从A孔进入油管,使管内液体与气混合,喷出至地面。管内压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油管内外压差使该阀关闭。管外液面可继续下降。油井较深时,可装几个气举阀,把液面降至油管鞋,使启动压力大为降低。
气举采油法:
气举井中产出的油、气经分离后,气体集中到矿场压缩机站,经过压缩送回井口。对于某些低产油井,可使用间歇气举法以节约气量,有时还循环使用活塞气举法。
气举法有较高的生产能力。井下装置简单,没有运动部件,井下设备使用寿命长,管理方便。虽然压缩机建站和敷设地面管线的一次投资高,但总的投资和管理费用与抽油机、电动潜油泵或水力活塞泵比较是最低的。气举法应用时间较短,一般为15~30%左右;单位产量能耗较高,又需要大量天然气;只适用于有天然气气源和具备以上条件的地区内有一定油层压力的高产油井和定向井,当油层压力降到某一最低值时,便不宜采用;效率较低。
泵抽采油法: 人工举升采油法的一种(见人工举升采油法)。在油井中下入抽油泵,把油藏中产出的液体泵送到地面的方法,简称抽油法。此法所用的抽油泵按动力传动方式分为有杆和无杆两类。
有杆泵 是最常用的单缸单作用抽油泵(图1),其排油量取决于泵径和泵的冲程、冲数。有杆泵分杆式泵、管式泵两类。一套完整的有杆泵机组包括抽油机、抽油杆柱和抽油泵(图2)。
泵抽采油法 泵抽采油法
抽油机主要是把动力机(一般是电动机)的圆周运动转变为往复直线运动,带动抽油杆和泵,抽油机有游梁式和无游梁式两种。前者使用最普遍,中国一些矿场使用的链条抽油机属后一种(见彩图)。抽油杆柱是连接抽油机和抽油泵的长杆柱,长逾千米,因交变载荷所引起的振动和弹性变形,使抽油杆悬点的冲程和泵的柱塞冲程有较大差别。抽油泵的直径和冲程、冲数要根据每口油井的生产特征,进行设计计算来优选。在泵的入口处安装气体分离装置——气锚,或者增加泵的下入深度,以降低流体中的含气量对抽油泵充满程度(即体积效率)的影响。
泵抽采油法
有杆泵是一个自重系统,抽油杆的截面增加时,其载荷也随着增大。各种材质制成的抽油杆的下入深度,都是有极限的,要增加泵的下入深度,主要须改变抽油杆的材质、热处理工艺和级次。根据抽油杆的弹性和地层流体的特征,在选择工作制度时,要选用冲程、冲数的有利组合。有杆泵的工作深度在国外已超过 3000m,抽油机的载荷已超过25t,泵的排量与井深有关,有些浅井日排量可以高达400m3,一般中深井可达200m3,但抽油井的产量主要根据油层的生产能力。有杆抽油机泵组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维修管理方便,在中深井中泵的效率为50%左右,适用于中、低产量的井。目前世界上有85%以上的油井用机械采油法生产,其中绝大部分用有杆泵。
无杆泵 适用于大产量的中深井或深井和斜井。在工业上应用的是电动潜油泵、水力活塞泵和水力喷射泵。
J. 食用油仓储是否有损耗,如果有,标准是多少
俺来回答:
损耗一般是指散装的货物在运输或储存期间,发生的自然损失。主要包括水分蒸发、合理比例的运输和仓储损失。对于不同类别的散装货物(主要是粮食等产品),损耗有一定的比率。而有独立包装,就像你这种密封包装的货物,是没有自然损耗的。
要是有储存损失,一般也是包装破损而造成的。包装的破损一般由于保管不善导致,或者是产品自身包装质量(材质或工艺)不好而导致。
法律上对密封包装包括玻璃制品的易碎品包装的破损率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要依据货物类型和双方协议约定来确定,一般在1%-3%之间。
如果你方存储的是塑料或金属桶密闭包装的油脂,应该破损率很低。所以储存物品产生破损情况,作为承储方,要分析破损的原因,要是由于保管的问题,比如你方运输、堆放、日常保管,应该由你方承担。要是由于货物本身包装有问题,就要及时联系货主,让其负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