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乙肝母婴阻断主要措施进展
产前预防
一般措施
(1)生育前的评估;(2)保护胎盘屏障的完整性:在孕期要避免腹部碰撞挤压,避免羊膜腔穿刺;(3)避免过期妊娠,分娩时胎龄的延长增加了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宫内阻断失败的风险;(4)先兆早产发生后应尽快行剖宫产。
被动免疫
注射HBIG能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降低病毒量,其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报道不一,多数认为效果明确,但是否常规应用目前尚未形成共识。Shi等[1]系统地回顾了从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近6000例使用HBIG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认为有高度传染性的HBV携带者母亲在怀孕后期多次注射HBIG,能有效和安全的预防HBV宫内传播。黄英等[2]将172例HBV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分为3组:A组孕妇及其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B组仅新生儿使用HBIG;C组孕妇及新生儿均未使用HBIG。三组新生儿出生后均在016个月时肌肉注射乙型肝炎疫苗。7月龄时,A组婴儿HBsAg阳性率(1.72)低于B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使用HBIG免疫效果优于未使用者。而韩忠厚等[3]认为HBsAg阳性母亲在妊娠晚期注射HBIG进行母婴阻断是无效的,Sinha等[4]认为没有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能够证实妊娠后期给母体注射HBIG可以减少HBV母婴传播。
抗病毒治疗
高病毒载量是乙型肝炎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作为孕妇被动免疫及新生儿出生时主被动免疫的补充阻断措施,核苷类抗病毒药近年来受到重视,以期降低宫内传播的发生率。孕产妇抗病毒治疗适应证[4]包括所有肝硬化者、妊娠晚期HBV DNA107拷贝/ml者、既往有HBV阳性婴儿生产史且HBVDNA106拷贝/ml者均需要抗病毒治疗。国内外乙型肝炎孕妇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抗病毒阻断母婴传播研究结论乐观。Jiang[5]和祝美琴等[6]回顾了1996-2009年间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的相关文献并进行了Meta分析,共有1005位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妊娠的患者,结果显示妊娠期间不同时期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显着低于非拉米夫定组(9.7 vs29.8),从孕24、32周起使用拉米夫定能有效提高HBV宫内感染的阻断率;从孕36周起使用拉米夫定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HBIG比较,孕晚期使用拉米夫定显示HBV宫内感染的阻断效果有优于HBIG的趋势。表明拉米夫定对减少HBV的母婴传播是有效和安全的。Xu等[7]报道,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显示,妊娠第32周给予母体拉米夫定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HBV感染。韩国荣等[8]报告120例HBVDNA≥107拷贝/ml、HBeAg阳性妊娠妇女从第20~32周开始给予替比夫定600mg/d治疗,对照组100例不抗病毒,在新生儿给予主-被动免疫基础上,(随访至7月龄)治疗组患者分娩的新生儿发生围生期传染的概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和8(P=0.002),未有不良事件发生。张丽菊等[9]报告妊娠后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31例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30例为对照,不给予抗病毒药物。结果显示,替比夫定组母体HBV DNA水平较服药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新生儿7月龄时HBV感染率分别为0和13.3。
2009年欧洲肝病学会(EASL)指南肯定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核苷类药物在妊娠期应用的安全性[10],妊娠中出现乙型肝炎发作或高病毒载量,可使用B级药中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替诺福韦[4]以阻断母婴传播,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11]亦有共识。恩替卡韦、阿德福韦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有胚胎和胎儿毒性归入C类,通常不用;干扰素由于具有抗增殖作用在妊娠期间应禁用。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及持续时间:对于肝硬化患者,怀孕前即开始抗病毒治疗,妊娠全程及产后较长时间均需持续治疗[4]。而对于非肝硬化者,妊娠32或34周开始抗病毒治疗,持续至分娩,或至产后4周再根据病情决定是否继续[4,5,7]。
产中预防
降低产时传播的措施包括:减少新生儿产伤及羊水吸入、缩短分娩时间、严格无菌操作等。分娩方式对母婴传播的影响尚无定论,目前多趋向于提倡阴道分娩。现有研究[4]大多认为剖宫产不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王慧华等[12]对有关分娩方式7篇文献中共1435名研究对象进行Meta分析,评估乙型肝炎主动和被动联合免疫婴儿的娩出方式对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结果自然分娩组831名婴儿,感染HBV阳性率为7.34;剖宫产组604名婴儿,感染HBV阳性率为4.80。婴儿HBV感染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张薇莉等[13]也认为孕妇的分娩方式与肝功能状态对HBV母婴传播无影响。Yang等[14]认为剖宫产较阴道分娩能有效的减少HBV母婴传播(10.5 vs 28,P0.01),但由于分组上缺乏随机和盲法,使剖宫产预防HBV母婴传播的作用尚不确定。
产后预防
目前采取的新生儿主动免疫及被动免疫主要是尽可能减少围产期感染及哺乳期感染,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我国已形成共识[6]。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HBIG(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按序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显着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刘崇柏[15]报告,阻断围生期传播,单用乙肝疫苗阻断率为70 ~80;HBIG阻断率高达90 ~95。André等[16]认为出生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主-被动联合免疫都能阻断90的母婴传播,HBIG只是在体液中阻断HBV进入细胞,最有效防止传播的接种程序是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接种,故注射时间是关键。
小结
目前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防治措施目前达成共识是:每个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尽快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对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或HBVDNA高载量(≥2×106IU/ml)的孕妇可在妊娠末3个月时接受替比夫定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4]以提高阻断率。对于是否在孕期进行HBIG被动免疫目前无共识。
㈡ 乙肝1,5两项阳性,DNA阴,在怀孕的7、8、9三月要打免疫球蛋白吗
焦点集中在给孕妇注射能否阻断母婴传播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有1.2亿人患病;而在造成这一惊人数字的种种原因里,母婴传播是最主要的一条———有40%的患者因此染病。这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通过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来保证孩子的健康,从而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 多年来,很多医院都采取给感染了乙肝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办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做法在学术界一直饱受争议。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庄辉在乙型肝炎免疫预防高峰论坛上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使这个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乙肝免疫球蛋白用得很普遍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什么?在北京地坛医院,妇产科的李萍大夫告诉记者,免疫球蛋白其实是人体内的正常物质,它能中和进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正常人的血液中提取的,具有中和血液中乙肝病毒的能力。“这从10年前就开始用了。”她说,孕妇在怀孕28周左右开始打乙肝免疫球蛋白,它能进入胎儿体内,中和进入胎儿血液的乙肝病毒,大大降低乙肝宫内感染的几率。 当记者问到是否来这里的人都用了乙肝免疫球蛋白时,李萍大夫说:“来这里的孕妇绝大多数都使用了。它对‘小三阳’的阻断率达95%,对‘大三阳’可能稍低一些。”不过,她没有告诉记者这是否是正规的统计数字。 记者电话联系了西安交通大学肝炎研究所所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主任张树林,他是国内较早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专家之一。张教授表示,他是从15年前开始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研究的,而国内大规模使用是从1995—1997年左右开始的,“目前,全国都已经采用了给感染乙肝的孕妇打免疫球蛋白的做法”。 乙肝防治指南没下结论 解放军302医院的一位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感染乙肝的孕妇使用免疫球蛋白是根据国家公布的乙肝防治指南来的,在全国范围内公布使用一种药品,说明它是“有根据的,不是盲目的”。但是,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 去年年末,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推出了中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给乙肝的防治定下了参考标准。但是记者注意到,这个指南没有提及给感染乙肝的孕妇打免疫球蛋白这一项。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教授斯崇文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太激烈,所以暂时没有定论。 学术界争论激烈 争论有多激烈,为什么而争论?采访中记者发现,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权威推荐。庄辉教授告诉记者,世界卫生组织、我国卫生部以及乙肝防治的专业学会都未推荐通过给孕妇注射免疫球蛋白来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方法,其他国家也从来没有采取过这种做法。但张树林教授认为,乙肝患者主要集中在中国,外国和世卫没有推荐是很正常的。至于我国卫生部没有推荐,主要还是缺少试验数据的支持。 二、临床试验。说到这一点,斯崇文教授认为,缺乏“证据”是“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足为信的关键之一。对此,张树林教授也承认,目前还没有严格按照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进 行的试验来证明给孕妇打免疫球蛋白对防止乙肝母婴传播的作用,更多的还是“各自为阵”的小规模试验。“希望能有一笔资金,让我们可以进行大规模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三、具体疗效。虽然缺乏试验支持,但张树林教授强调: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乙肝阻断有效率比没有使用的高。据新华社报道,2000年,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的朱启镕教授在提出给孕妇打免疫球蛋白的办法时曾指出,自怀孕28周起,产妇每月打一针免疫球蛋白,婴儿的乙肝宫内感染率会由原来的14.7%下降到5.7%。不过,庄辉教授在给记者的信里指出:对于肝移植患者,其肝脏(乙肝病毒复制的主要场所)已被切除,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国家仍建议:为预防乙肝复发,在手术中应注射免疫球蛋白10000国际单位(远远高于国内给孕妇注射的剂量),而且在术后还要长时间注射,以使血液中乙肝表面抗体维持在大于100—500国际单位的水平。即使这样,仍有一部分肝移植患者乙肝复发。孕妇的肝脏并未切除,病毒仍在肝脏内大量复制,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又很低,不可能起到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四、病毒变异。在采访中,庄辉教授和斯崇文教授都指出,有证据显示,给肝、肾移植病人大量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会导致病毒变异,可能使“现行的疫苗无法预防乙肝”。但张树林教授认为,给肝、肾移植患者注射的免疫球蛋白的量和给孕妇注射的量不一样。这么多年来,没有听说有孕妇因注射免疫球蛋白出现不良反应或导致婴儿发育不良,更“不会降低疫苗的有效性”。 五、感染途径。这是该不该给孕妇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又一个核心问题。斯崇文教授指出,据他了解,乙肝母婴传播中95%都是产道血液感染,只有5%是宫内感染———前者通过给婴儿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后者正是很多医生给孕妇打免疫球蛋白的原因所在,认为免疫球蛋白能起到预防宫内感染的作用。但张树林教授认为,评判标准不同结果不同。他们通过检测婴儿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发现,宫内感染的比例其实高达近40%。 统一意见:该给婴儿打 回过头来看,对于乙肝免疫球蛋白,学术界就真的没有统一看法吗?记者了解到,虽然对感染乙肝的孕妇该不该打免疫球蛋白存在异议,但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给婴儿打。庄辉教授指出,如果母亲感染乙肝,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应尽早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10微克重组酵母或20微克乙肝疫苗,这样能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另外可以在孩子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免疫球蛋白,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同时接种1针10微克重组酵母或20微克疫苗,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再接种一次,阻断率比前一种办法高。他还表示,如果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了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就能接受母亲哺乳了。 “现在都是一个孩子,都希望能健健康康的。”采访中,斯崇文教授对记者说,正是这种心态,让不少感染乙肝的母亲选择了在生产前打免疫球蛋白。这也是这种疗法得以迅速推广的原因之一。但是,鉴于缺少可信的试验数据,“我们的态度依然是不鼓励”。 《环球时报 生命周刊》
㈢ 乙肝诊断标准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前 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 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3 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a)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b)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c)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
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d)或c)+d)。
3.2.1.4 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
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b)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c)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γ-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于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疑似病例:a)+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d)+e)。
3.2.1.5 重型肝炎
a)急性重型
1)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此外并有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3)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4)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1)+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4)或疑似病例+4)+5)。
b)亚急性重型
1)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Ⅱ°以上的肝性脑病)。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 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17.1μ mo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3)或疑似病例+3)+4)。
c)慢性重型
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3.2.1.6 淤胆型肝炎
a)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b)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c)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γ-GT、胆固醇明显升高。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十d)或疑似病例+d)+e)。
3.2.1.7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a)肝硬化活动期
1)具有慢活肝的临床表现。有门脉高压征及显着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
2)实验室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A/G比例倒置,γ-球蛋白增高。血小板、白血球减少。
3)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做,详见附录B。
b)肝硬化静止期:同肝硬化活动期,但ALT持续正常。
4 乙型肝炎的处理原则
4.1 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做好产前检查,特别是HBsAg阳性并伴有HBe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具体方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4.2 献血员的筛选
献血员必须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ALT)、以敏感的方法(ELISA)检测HBsAg。两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均不得献血。
4.3 认真做好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HBV感染防治的常识;做好婚前检查,对阳性的配偶及其他暴露于HBV的高危人群也应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4.4 防止医源性传播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卫生用品及器械,应遵照GB 15982有关规定执行。
4.5 慢性HBsAg携带者的管理与随访
血液HBsAg阳性但无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正常,经半年随访无变化者为慢性HBsAg携带者。
4.5.1 不能献血,可以照常工作和学习。
4.5.2 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行业卫生、所用的剃须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等应单独使用。
5 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多样,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病期区别对待。
5.1 休息
急性乙肝早期应卧床休息。慢性乙肝应适当休息,病情好转注意动静结合,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要避免过劳。
5.2 饮食
急性乙肝急性期宜进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的清淡饮食。慢性乙肝病情反复不愈,宜进高蛋白饮食。
5.3 药物治疗
5.3.1 急性乙肝
大多呈自限性经过,各地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中西药物进行以对症、退黄利胆为主的治疗。
5.3.2 慢性肝炎
临床表现复杂,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抗病毒,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脏微循环等疗法。药物种类繁多,可酌情同时选用1~2种,疗程不少于三个月。
5.3.3 重型肝炎
病情凶险,应加强护理,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积极支持疗法的基础上,采取阻断肝细胞进行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功能,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脑水肿、出血、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水等)的综合措施,以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治愈率。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病原学检查方法
A1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标准
本标准要求以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要求使用符合质控标准的试剂盒。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HBsAg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
1.抗-HBs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次。
5.加抗-HBs酶标记物,每孔0.1mL,放37℃2h或43℃ 1h。
6.洗液洗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
目测:
阳性为显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
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抗-HBs
ELISA双抗原夹心法操作步骤:
1.HBsAg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板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37℃ 2h或43℃ 1h。
4.洗液洗板4次。
5.加HBsAg酶标记物,每孔0.1mL,37℃2h或43℃1h。
6.洗液洗板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
目测:
阳性为显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
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HBeAg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
1.抗-HBe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次。
5.加抗-HBe酶标记物,每孔0.1mL,37℃ 2h或43℃ 1h。
6.洗液洗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
目测:
阳性为有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
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抗-HBe
ELISA中和法检测步骤:
1.抗-HBe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C过夜。
2.洗液洗4次。
3.每孔加待查标本0.05mL,加中和试剂0.05mL(HBeAg)于中和板内,置37℃ 2h或43℃ 1h。
4.加HBeAg纯品,每孔0.1mL,置37℃ 2h或43℃ 1h。
5.洗液洗4次。
6.加抗-HBe酶标记物和待检血清,每孔各0.1mL,置37℃ 2h或43℃ 1h。
7.洗液洗4~5次,拍干。
8.加底物,每孔0.1mL,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9.结果判断:
目测:
阳性为无色;阴性为显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计算抑制率:
抑制率大于等于50%为阳性。
抑制率小于50%为阴性。
抗-HBc
ELISA竞争法检测步骤:
1.HBcAg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和抗-HBc酶标记物,每孔各0.05mL,放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5次,拍干。
5.加底物,每孔0.1mL,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6.结果判定:
目测:
阳性为无色;阴性为显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
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阳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阳性对照OD值为阳性。
分光光度计测OD值(492nm)
抑制率大于等于50%为阳性(+)。
抑制率小于50%为阴性(-)。
抗-HBc IgM
1.抗μ血清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次。
5.加HBeAg,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6.洗液洗4次。
7.加抗-HBc酶标记抗体,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8.洗液洗4次,拍干。
9.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min终止反应。
10.结果判定:
目测:
阳性为显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
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抗-HBc IgG
1.抗γ血清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l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次,拍干。
5.加HBcAg,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6.洗液洗4次,拍干。
7.加抗-HBc酶标记抗体,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8.洗液洗4次,拍干。
9.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min终止反应。
10.结果判定:
目测:
阳性为显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
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HBV 感染的标记物判定标准
(1)血清HBsAg阳性。
(2)血清HBV DNA阳性(斑点杂交法),或HBV DNA多聚酶阳性,或HBeAg阳性(单独HBeAg阳性,需要作中和试验,以排除假阳性),血清抗-HBc IgG阳性(单独阳性,需要作中和试验,排除假阳性)。
(3)肝内HBcAg阳性和(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有以上任何一项阳性者可诊断为HBV感染。
A2 急性HBV感染标记物诊断标准
(1)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阳转。
(2)抗-HBC 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 IgG阴性或低水平。
A3 慢性HBV感染标记物诊断标准
抗-HBc IgM滴度不高或阴性,但血清HBsAg或HBV 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的诊断标准
B1 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组织学改变
B1.1 炎症改变:主要浸润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
B1.1.1 间质内炎症:炎症细胞存在于汇管区或新形成的纤维间隔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有时可形成淋巴滤泡。
B1.1.2 实质内炎症:坏死灶内可见多少不等的炎症细胞,并可见淋巴细胞和肝细胞密切接触,甚至进入肝细胞内。
B1.2 坏死性改变
B1.2.1 单个肝细胞坏死:细胞呈凝固性坏死,最后形成嗜酸性小体。
B1.2.2 灶性坏死:小群肝细胞呈溶解性坏死,有单核及淋巴细胞浸润,伴有或不伴有网织支架的塌陷,随之枯否氏细胞增生,并吞并细胞碎片。
B1.2.3 碎屑状坏死:肝细胞坏死发生肝实质和间质交界处,当坏死发生于汇管区,同时伴有界板破坏,称为门脉周围碎屑状坏死。若坏死发生于新形成的间隔和肝实质交界面,则称为间隔周围碎屑状坏死。在坏死灶内肝细胞呈碎片状或相互解离,炎症细胞可侵入肝细胞内,并可见肝细胞被淋巴细胞包围而相互分离。这种被隔离而存活的肝细胞有时形成腺样结构,被胶元纤维所包绕。
B1.2.4 桥形坏死:两个碎屑状坏死灶相互融合,或碎屑状坏死灶和小叶中央坏死灶相融合,则称为桥形坏死。
B1.2.5 多小叶坏死:坏死范围累及多个小叶。
B1.3 其他肝实质的改变
B1.3.1 肝细胞水肿,疏松,气球样变及嗜酸性变。
B1.3.2 肝细胞内及毛细胆管内瘀胆。
B1.3.3 肝细胞再生,表现为肝细胞及胞核大小不一,出现双核及多核细胞和双层肝细胞索形成。
B1.3.4 毛玻璃细胞:胞浆内有淡染的均质性结构,呈弥漫型,包涵体型或膜型分布多见于慢性肝炎及
HBsAg携带者。
B1.4 胆管改变:小胆管再生,偶见胆管上皮肿胀及气球样变。
B1.5 纤维化及间隔形成
B1.5.1 主动性间隔:由于碎屑状坏死后,纤维组织增生并向小叶内伸入,呈楔形,伴多量炎症细胞的浸润。
B1.5.2 被动性间隔:由于肝细胞坏死,网织支架塌陷纤维化而形成,炎症浸润很轻微,间隔和肝实质界限较清楚。
B2 病毒性肝炎组织学诊断标准
B2.1 急性肝炎
B2.1.1 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胞浆染色变浅,胞核浓缩,嗜酸性变性,嗜酸小体形成,胞核空泡变性,或核溶解,肝细胞灶性坏死与再生。汇管区有大单核与淋巴细胞浸润。肝血窦壁Kuf-fer细胞增生。
B2.1.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变与急性黄疸型相似,但程度较轻。
B2.2 慢性肝炎
B2.2.1 慢性迁延性肝炎分三类:
a)慢性小叶性肝炎
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门脉区的改变不明显。
b)慢性间隔性肝炎
小叶内炎性反应及变性坏死轻微。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不形成假小叶。
c)慢性门脉性肝炎
肝实质变性及坏死病变较轻。有少数点状坏死。偶见嗜酸性体,门脉区有多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但并无界板破坏或碎屑样坏死。
B2.2.2 慢性活动性肝炎
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病变,包括点状和(或)灶性坏死,甚或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
慢性活动性肝炎分三类:
a)轻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符合本型基本特征,但病变较轻。
b)中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有广泛的碎屑状坏死及主动性间隔形成,肝实质变性及坏死严重,可见桥形坏死及被动性间隔形成,但多数小叶结构仍可辨认。
C)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桥形坏死范围更广泛,可累及多数小叶并破坏小叶完整性。
B2.3 淤胆型肝炎
病理组织学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并有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该细胞内胆色素滞留,肝细胞内出现小点状颗粒,汇管区有小胆管扩张及中性白细胞浸润等。
B2.4 肝硬化
B2.4.1 活动性肝硬化
肝硬化同时伴有碎屑状坏死,碎屑状坏死可以存在于汇管区周围及纤维间隔和肝实质交界处,肝细胞有变性坏死及炎性反应。
B2.4.2 静止性肝硬化
假小叶周围的纤维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间质和实质界线很清楚。
B2.5 重型肝炎
B2.5.1 急性重型肝炎
a)急性水肿性重型肝炎
严重的弥漫性肝细胞肿胀,胞膜明显,胞浆淡染或近似透明,细胞相互挤压呈多边形、类似植物细胞。小叶结构紊乱,小叶中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肿胀的肝细胞间有明显的毛细胆管淤胆。
b)急性坏死性重型肝炎
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该处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有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部分残存的网状结构中可见小胆管淤胆。
B2.5.2 亚急性重型肝炎
可见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和桥形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可见大量增生的胆管和淤胆,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呈假小叶样结构。
B2.5.3 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病变的背景上,有大块或亚大块坏死者(即慢性陈旧性病变,如慢活肝、肝硬化病变的背景有新鲜大块或亚大块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