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储量计算方法的方法
已有的储量计算方法很多,下面着重介绍找矿,评价阶段常用的算术平均法和地质块段法 。
(一)算术平均法
该法的实质是把形态不规则的矿体,改变为一个理想的具有同等厚度的板状体,其周边就是矿体的边界。
计算方法是先根据探矿工程平面图(或投影图)上圈出矿体边界,测定其面积(若为投影面积,需换算成真面积。见后面块段法的面积换算)。然后用算术平均法求出矿体的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平均体重。最后按下面公式计算:
矿体体积: V=SxM
式中:V一矿体体积(下同);S一矿体面积;M一矿体平均厚度。
矿石储量: Q=VxD
式中:Q一矿石储量(下同;D一矿石平均体重。
矿体金属储量: P=QxC
式中:P一金属储量: C一矿石平均品位。
(二)地质块段法
地质块段法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法的一种,其不同之处是将矿体按照不同的勘探程度、储量级别、矿床的开采顺序等划分成数个块段,然后按块段分别计算储量,整个矿体储量即是各块段储量之和。
具体计算方法是首先根据矿体产状,选用矿体水平投影图(缓倾斜矿体)或矿体垂直纵投影图,在图上圈出矿体可采边界线,按要求划分块段。然后分别测定各块段面积S (系矿块投影面积),根据各探矿工程所获得的资料,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每个块段的平均品位C,平均体重D和平均厚度M(为平均视厚度,即垂直或水平厚度)。因为矿体的真面积与真厚度之乘积等于投影面积与投影面之法线厚度之积
㈡ 经济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经济可采储量的计算是把储量资本化、按财务准则进行财务评估的一种方法,分为动态的现金流量法和经济极限法。
现金流量法 当合同区或油气田已具有初始开发方案或重大调整方案时,评价经济可采储量采用现金流量法。该方法是以一个独立开发工程项目所属的技术可采储量来整体计算。首先根据技术可采储量减去已采出油(气)量,测算出剩余的技术可采储量;然后,根据开发方案或调整方案的逐年工作量、投产井数,预测出各年度的平均产油量(或产气量),再根据经济评价的基准参数,如采用的油气价、基准收益率,测算出项目在评价期内逐年销售收入,建立项目现金流入剖面。根据项目逐年的勘探、开发投资和经营操作费用、应交纳的税金等全部的投入资金,建立项目现金流出剖面。
附表
㈢ 常用储量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条件
(一)断面法
将矿体用若干个剖面截成若干个块段,分别计算每个块段的储量,然后将各块段的储量和起来即得到矿体的储量。这种用断面划分块段求储量的方法叫断面法。如果是用一系列垂直剖面划分块段而计算储量者,叫做垂直断面法;用以犀利水平断面划分块段计算储量者,叫做水平断面法。在垂直断面法中,如果断面与断面之间平行,称为平行断面法(图4-9-2、图4-9-3);若不平行,则为不平行断面法(图4-9-4)。
图4-9-2 梯形块段平行断面示意图(相邻两剖面间作为一个块段)
图4-9-3 截锥体平行断面示意图
图4-9-4 不平行断面示意图
平行断面法的优点在于断面图保持了矿体断面的真实形状,直观反映了地质构造特征。储量计算时,可根据出量级别、矿石类型、工业品级等的要求任意划分块段,因此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任意形状的矿床都可用断面法。其优点较多,因此称为目前最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
(二)算术平均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将整个矿体的各种参数都用简单算术平均法求得其平均值,从而计算矿体的储量。他一般是利用水平投影图或垂直纵投影图来进行的,有时也在平行矿体倾斜面的投影图上进行。
算术平均法是所有储量计算方法中最简单的方法,也无须做复杂的图件。因此,在矿点检查、矿区评价阶段常用这种方法计算。当探矿工程数量较少,分布又不均匀,矿体各项指标值变化较大时,此法仅能得出粗略的计算结果。此法没有按矿石类型、工业品级、储量级别等划分块段分别计算,因此在勘探阶段很少用这种方法。
(三)地质块断法
在计算方法上,地质块断法和算术平均法基本一样,所不同者仅在于它不是将整个矿体一起计算,而是按需要将矿体划分成若干块断(图4-9-5),每个块断都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出块断的储量。有时根据指标值的变化特点,也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所有块断储量之和即为全矿体的储量。
图4-9-5 由平行断面控制的地质块段
地质块断法具有算术平均法的所有优点,同时还弥补了算术平均法不能按需要划分块断的缺点。它可以是用在任何大小、形状和产状的矿体上,特别是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而且勘查方法对它也没有影响。因此,地质块断法成为目前勘探阶段储量计算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开采块断法
当矿体被坑道切割成许多开采块断时,常用此法计算储量。它是分别计算各开采块断的储量,然后将所有块断的储量相加即为总储量。这种方法要求绘制矿体的垂直投影图,有时还要绘制沿矿体倾斜面的投影图。在图上将各块断及其所测得的厚度、品位等资料标出,以便计算各块断中各指标的平均值。
此方法适用于矿床用坑道勘探,勘探程度较高,一般块断都是由四面坑道圈定出来的(图4-9-6),仅有少数块断为三面圈定和二面圈定。因此在开采的矿山中,用得很广泛。
图4-9-6 四面圈定的矩形块段示意图
(五)等高线法
计算方法首先利用勘探工程所获得的矿体埋藏深度的资料,用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作出矿体底板(或顶板)的等高线图,然后以等高线密度大致相同的地段作为划分块断的依据(即每一块断矿体的倾角大致相等),最后再计算矿体的体积(图4-9-7)。
图4-9-7 等高线法计算储量示意图
等高线法一般只适用于厚度稳定的层状矿床的储量计算。对于这州区内厚度稳定的层状矿床,如大多数煤矿床特别适合。这是因为褶皱变形后,用其他计算方法不易得到较精确的储量数字。但是,对于水平的或倾斜平缓的矿体以及近直立的矿体则不适用。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或垂直距离很小,作图及测量误差可能增大。应用条件受限制较大是其主要缺点。
㈣ 矿产储量计算的计算方法
按照矿块体积几何形状的不同,储量计算方法可分为:
①多角形法,又称最近地区法,以每一勘探工程见矿厚度为中心,推向各相邻工程距离的二分之一处,形成一多棱柱形体矿块;
②三角形法,以每3个相邻勘探工程见矿的平均厚度为三角棱柱体矿块的高;
③开采块段法,以坑道工程为界,把矿体切割成若干板形矿块;
④地质块段法,按地质构造和开采条件相同的原则划分矿块;
⑤断面法,又称剖面法,是将每两条相邻勘探线剖面间的矿体作为一个矿块;
⑥等高线法,对产状和厚度稳定的沉积矿床,以矿层顶板或底板等高线图为基础,将矿层倾角相近的地段划分为一个矿块;
⑦等值线法,利用矿体等厚线图或矿体厚度与品位乘积等值线图,将两等值线间的矿体划为一个矿块。矿块划分以后,视其几何形状选用公式计算体积和储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采用电了计算机计算矿产储量,使地质统计学等计算量大而结果较为精确的计算方法得以推广应用,它与传统储量计算方法的区别是:不单纯以矿块中的工程求得储量计算的参数(如品位)来计算该矿块的储量,而是考虑矿体中样品与周围样品分布的空间位置(包含方向和距离)的相关关系,来计算矿块的品位和储量。这些方法在中国正在用已知矿床作实例,研究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储量计算
主要采用容积法。石油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石油地质储量(万吨);A为含油面积(平方千米);h为平均有效厚度(米);Φ为平均有效孔隙度;Swi为平均油层原始含水饱和度;ρ0为平均地面原油密度(吨每立方米);B0i为平均原始原油体积系数。
地层原油中的原始溶解气地质储量Gs(亿立方米)的计算公式为
Gs=10-4N·Rsi
式中Rsi为原始溶解气油比(立方米每吨)。
此外,物质平衡法是利用生产资料计算石油动态地质储量的方法。计算油田的探明储量,除应分别计算石油及溶解气的地质储量外,还要计算地质储量中能够采出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采储量。可采储量不仅与油藏类型、储层物性、流体性质、驱动类型等自然条件有关,而且与采油时布井方式、注入方式、采油工艺、油田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条件等人为因素有关。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进展,经济技术条件的改善,应合理选择有关资料、参数和经验公式,定期计算或复核可采储量。
天然气的地质储量一般用容积法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G为气田的原始地质储量(亿立方米);A为含气面积(平方千米);h为平均有效厚度(米);Φ为平均有效孔隙度;Swi为平均原始含水饱和度;T为气层温度(开尔文);Tsc为地面标准温度(开尔文);Psc为地面标准压力(兆帕);Pi为气田的原始地层压力(兆帕);Zi为原始气体偏差系数。
将容积法求得的天然气地质储量乘以天然气采收率,求得可采储量。
地下水水量计算
评价地下水水量是指人类可资利用的地下水水量。根据需要,结合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分别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单位时间内流入含水层的地下水总量)、储存量(储存于含水层内的重力水体积)、可开采量。作为供水水源地,主要计算可开采量。可开采量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采用合理开采方案和合理开采动态,在整个开采期间不明显袭夺已有水源地,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前提下,允许开采的水量,其中包括开采时可夺取的天然补给量或排泄量、开采条件下的激发补给量、可利用的储存量和人工补给量。地下水既不同于固体矿产,它具有流动性,也不同于石油天然气矿产,它还具有恢复性。因此评价时必须在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预测它在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水量水质变化的情况下,分别按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含水介质类型(孔隙性介质、岩溶性介质、裂隙性介质),水力性质(潜水、承压水),边界条件,含水层的不均匀性,地下水动态观测时间系列的长短,开采布井方式等,选择相应公式计算水文地质参数和地下水水量。
㈤ 储量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
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利用各种方法、各种技术手段获得大量有关矿床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计算储量的原始材料。计算储量通常的步骤如下:
(一)工业指标及其确定方法
1.工业指标
工业指标是圈定矿体时的标准。主要有下列个项:
(1)可采厚度(最低可采厚度)。可采厚度是指当矿石质量符合工业要求时,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开采利用的单层矿体的最小厚度。矿体厚度小于此项指标者,目前就不易开采,因经济上不合算。
(2)工业品位(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平均品位)。工业品位是工业上可利用的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只有矿段或矿体的平均品位达到工业品位时,才能计算工业储量。最低工业品位的实质是在充分满足国家需要充分利用资源并使矿石在开采和加工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尽可能合理的前提下,寻找矿石重金属含量的最低标准。所以确定工业品位应考虑的因素是:国家需要和该矿种的稀缺程度;资源利用程度;经济因素,如产品成本及其与市场价格的关系;技术条件,如矿石开采和加工的难易程度等。
工业品位和可采厚度对于不同矿种和地区各不相同,就是同一矿床,在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变化。
(3)边界品位。边界品位是划分矿与非矿界限的最低品位,即圈定矿体的最低品位。矿体的单个样品的品位不能低于边界品位。
(4)最低米百分比(米百分率、米百分值)。对于品位高、厚度小的矿体,其厚度虽然小于最小可采厚度,但因其品位高,开采仍然合算,故在其厚度与品位之乘积达到最低米百分比时,仍可计算工业储量。计算公式为:K=M×C。(K为最低米百分比,m%;M为矿体可采厚度,m;C为矿石工业品位,%)。
(5)夹石剔除厚度(最大夹石厚度)。夹石剔除厚度实质矿体中必须剔除的非工业部分,即驾驶的最大允许厚度。它主要决定于矿体的产状、贫化率及开采条件等。小于此指标的夹石可混入矿体一并计算储量。夹石剔除厚度定得过小,可以提高矿石品位,但导致矿体形状复杂化,定得过大,会使矿体形状简化,但品位降低。
(6)有害杂质的平均允许含量。有害杂质的平均允许含量是指矿段或矿体内对产品质量和加工生产过程有不良影响的成分的最大允许平均含量,是衡量矿石质量和利用性能的重要指标。对于一些直接用来冶炼或加工利用的富矿及一些非金属矿(如耐火材料、熔剂原料等)更是一项重要的要求。
(7)伴生有益组分。伴生有益组分是指与主要组分相伴生的、在加工或开采过程中可以回收或对产品质量有益的组分。当前,综合利用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伴生有益组分的价值越来越大。由于综合利用矿体内部或邻近的伴生元素,往往使不少矿床“一矿变多矿”、“死矿变活矿”。
2工业指标的确定方法
(1)类比法:把未确定工业指标的矿床与已确定工业指标的矿床进行对比。假如两个矿床在地质和采、选、冶等方面的条件相似,则认为它们的工业指标也可类比,就可采用类似矿床的已定指标。类比法可作为评价矿床的初步指标,常用于一些勘查程度要求较低的小型矿床。
(2)分析法:根据矿床特点,尤其是矿石品位及可选性特点,与类似矿床比较研究,提出机组不同的指标方案,主要是比较工业品位与边界品位,按这些指标选择矿床的某部分进行试算储量。将结果提交设计部门,选定其中一个方案作为正式指标,以供计算储量。
(3)价格法:确定工业品位是一个重矿产的金属或精矿的价格为准,是一个矿产从该种矿石中取得产品(金属或精矿)的成本不超过此价格而确定金属品位指标。此法的缺点是指考虑了经济因素,没有考虑国家需要和矿床特点等方面的因素。此法计算方便。
(二)储量计算的基本参数
1.计算矿体的面积
面积的测定通常是在所绘出的矿体的各种综合图件上进行的,丽日剖面图、水平投影图、垂直纵投影图、中段地质图等。所测出的面积都是几何平面面积。常用的面积测定法有求积仪法、方格纸法、几何计算法、曲线仪法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在可在计算机上直接求的矿体面积。
2.计算矿体的平均厚度
现有的储量计算方法,多数都要求计算矿体的平均厚度。平均厚度的计算,传统的方法都是用算术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这两种计算方法。
(1)算术平均法:是以所有测点的厚度之和除以测点数目得出。
(2)加权平均法:是将各测点的厚度与该测点影响的范围相乘的积的总和,除以各厚度影响范围之和。
3.计算矿体的体积
计算矿体体积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立体几何中各种体积公式计算,例如矿体的某一部分像一个截头的锥体,则用截锥体公式计算其体积;第二种是利用矿体的面积(或投影面积)×矿体的平均厚度(或投影面发现方向的平均厚度)而得出矿体的体积。
4.计算矿体矿石平均体重
一般采用算术平均法。由于矿石体重一般变化较小,因而体重样品的采取数量也较少。因此如果所计算的块断储量级别不是很高,一般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体重,是能够保证要求的储量精度的。
5.计算矿体的矿石量
通常是用矿体的体积乘以矿石的平均体重而得。
6.计算矿体矿石的平均品位
矿体(矿石)的平均品位,是衡量矿石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平均厚度的计算,通常也是用算术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这两种办法来计算的。通常是先计算单个工程内矿体的平均品位,然后再计算由单个工程组成的块断的平均品位,最后在此基础上计算矿体的平均品位。对于断面法计算储量来说,当计算单个工程平均品位后,还要计算由几个工程组成的剖面的平均品位,再计算二断面间块断的平均品位。
如果储量计算方法是按块断计算的,则平均品位也要按块断分别计算(包括不同的地段、不同的级别、不同的矿石类型和工业品级),同时也需要计算整个矿体的平均品位。
7.计算矿体内有用组分(元素)的储量
通常是用矿石的储量乘以矿石中的平均品位(有用组分的平均含量)而得。
㈥ 什么是SD储量计算法
SD储量计算法(SD method),简称SD法。全称是:最佳结构曲线断面积分储量计算及储量审定计算法。
估算方法
1、普通SD法:亦称样条函数储量计算法。它主要适用于形态简单、矿化连续性较好的矿体的总体资源/储量估算;
2、SD搜索法:适用于矿化和矿体形态变化较大的不同网度的总体资源/储量估算,它能满足几个工业指标条件灵活计算,能将其中满足工业指标的属于矿体部分的资源/储量估算出来,而舍去非矿部分;
3、SD递进法:是随着观测点数递增利用依次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的资源/储量估算,用众多的有序计算值作出科学估计,以便达到比较接近真量,它适用于台阶储量和多品级动态储量以及为制定合理工业指标提供基础数据的计算。
4、SD精度法:SD法在解决储量精度这个问题时,引入了分数维的概念,对估算储量能做出成功的精度预测,定量表征了估算储量的精确程度和控制程度,为储量级别和勘查程度的定量确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㈦ 储量计算方法的按步骤计算
1.块段体积: V=S x M
如果测定的面积为块段的垂直投影面积,则块段平均厚度M为块段的水平厚度;若测定的面积为块段的水平投影面积,则块段平均厚度为矿块的垂直厚度。
2.块段的矿石量:Q=V XD
3.块段的金属量:P=QxC
矿体的总储量即为各块段储量之和。
如果计算时采用的矿体平均厚度为真厚度,而面积是测定的投影面积,这时应把真厚度换算成视厚度(即水平或垂直厚度)。或者将投形面积换算成矿体的真面积。面积换算公式如下:
S= Sˊ/sinβ
式中: S一矿块真面积;
Sˊ一矿块投影面积;
β一矿体倾角。
㈧ 静态储量计算方法
本书的区域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计算在国内外属首次,静态储量计算采用热储量体积法计算,式(4-1)至(4-6),分包气带和饱水带计算。
(一)热储量体积法
利用热储量体积法进行评价计算时,应先确定潜水水位,再确定主要地层厚度和物性参数。
1.包气带中浅层地温能静态储量计算方法
包气带中浅层地温能静态储量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
式中:QR———浅层地温能总储量(kJ);
QS———岩土体中的浅层地温能储量(kJ);
QW———岩土体所含水中的浅层地温能储量(kJ);
QA———岩土中所含空气中的浅层地温能储量(kJ)。
其中:
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
式中:QS———岩土体密度(kg/m3);
CS———岩土体比热容(kJ/(kg·℃));
φ———岩土体的孔隙率;
M———计算面积(m2);
d1———包气带厚度(m);
ΔT———利用温差(℃)。
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
式中:ρW———水的密度,取1000kg/m3;
CW———水的比热容,取4.18kJ/(kg·℃);
ω———岩土体的含水率。
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
式中:ρA———空气的密度,取1.29kg/m3;
CA———空气的比热容,取1.008kJ/(kg·℃)。
2.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包水带)中浅层地温能静态储量计算方法
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包水带)中浅层地温能静态储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
式中:QR———浅层地温能总储量(kJ);
QS———岩土体中的浅层地温能储量(kJ);
QW———岩土体所含水中的浅层地温能储量(kJ)。
其中:
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
式中:d2———潜水位至计算下限的岩土体厚度。
(二)类比法
利用已知地区的浅层地温能资源量来推算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未知地区浅层地温能资源量。此方法适用于浅层地温能可利用量和静态储量的估算。
㈨ 地质储量计算方法有哪些
地质储量,1959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根据地质和矿产的研究程度及相应的用途所划分的一类储量。地质储量是指根据地质勘探掌握的资料,按照能源储藏形成的规律进行推算得出的储量[1]。
地质储量是指由地质勘探部门根据地质和成矿理论及相应调查方法所预测的矿产储量。这类储量的研究程度和可靠性很低,未经必要的工程验证,一般只能作为进一步安排及规划地质普查工作的依据[2]。
中文名
地质储量
外文名
geological reserves
定义
按照能源储藏规律推算出的储量
分类
表内储量和表外储量
快速
导航
分类
最新地质储量分类
矿井地质储量
简介
地质储量是指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矿床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结合已知矿产的成矿地质条件所预测的储量。这类储量的研究程度和可靠程度很低,未经必要的工程验证,一般只能作为进一步安排及规划地质普查工作的依据。在矿山设计及生产部门,为区别于生产矿山的三级矿量(又称生产矿量),一般都将矿山建设和生产以前,由地质勘探部门探明的各级矿产储量,统称地质储量。对于在矿山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发现的新矿体的储量,有时也称地质储量。欧美各国的储量分级中,有时也将可能储量称作地质储量。前苏联的地质勘探工作中,有时把C2级储量也称地质储量,但有时又把根据地质勘探工作查明的矿床的总储量称地质储量。
分类
地质储量是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层中原油或天然气的总量。地质储量按开采价值划分为表内储量和表外储量。表内储量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有开采价值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它相当于美国矿产分类级别中验证过的经济资源。表外储量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开采不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它相当于美国矿产分类级别中验证过的次经济资源。当原油及天然气价格提高或工艺技术改进后,某些表外储量可转变为表内储量[3] 。
㈩ 储量计算的介绍
储量计算(reserve calculation)是矿产地质勘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根据矿产地质或矿床勘探所获得的矿床(或矿体)资料、数据,运用矿床学的理论及一定的方法,确定矿床(或矿体)各部分有用矿产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技术条件及研究精度(或可靠精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