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指導教師進行幼兒游戲觀察記錄
指導教師進行幼兒游戲觀察記錄可以用整體法、書面法等等。
一、整體法
整體法主要通過符號形式記錄幼兒的活動,教師需要對每名幼兒輪流掃描觀察,每個主題可以觀察幾分鍾,從而了解全體幼兒的游戲情況。
整體法一般在游戲開始和結束時選用較多,教師事先需要將所要觀察的內容用表格的形式准備好,游戲開始時直接將自己所看到的內容在表格里做記號(如打√),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用不同顏色的筆做記號。
整體法主要採用兩種表格,一種是評估幼兒參與游戲情況的,另一種是評估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的。參考如下:
二、書面法
書面法是通過文本的形式記錄幼兒的活動。有以下幾種形式:
①結構化記錄: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幼兒參與游戲的情況,一般為某個具體的原因而進行觀察時通常採用這種記錄法。
②非結構化記錄:沒有預定目的地去觀察一名或一群幼兒時採用這種記錄法。這類觀察是自發的,常常是因為突然發生了有趣的或出人意料的事情。建議教師在口袋裡常備小巧的筆記本和筆,可以隨時進行記錄。
③比較性觀察記錄:可以是觀察不同幼兒在同一情境下的不同表現,也可以是間隔性地觀察同一名幼兒在不同階段中的表現。這種觀察記錄法能讓教師看到不同幼兒的能力差異,有利於因材施教;也可以觀察到幼兒的進步情況,有利於教師為幼兒制訂個性化的指導策略。
三、圖表法
主要有追蹤圖和餅圖兩種形式,相較書面法更清晰、更有目的性。
①追蹤圖:記錄幼兒在游戲時間內的動向,去了哪些區域,做了什麼事情。
②餅圖:呈現幼兒在不同活動中的時間量,便於了解幼兒的興趣,從而更好地進行引導。餅圖的記錄非常簡單,能清晰、直觀表明觀察結果,可以用文字進行輔助記錄。
四、抽樣法
抽樣是指從研究對象中抽取一部分樣品單位進行記錄、分析,主要有時間抽樣和事件抽樣兩種。
①時間抽樣法:在整個游戲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做一次記錄,可以是針對一名幼兒,也可以是幼兒群體。在記錄時不用連續不斷進行敘事記錄,這樣會無法兼顧記錄和觀察。教師可以記下時間點和關鍵詞,待活動結束後再進行整理。
②事件抽樣法:常常用於觀察有不良行為傾向的幼兒,如脾氣暴躁、攻擊他人等。做這類觀察的目的是記錄下所有事件,看看事件的發生是否有規律可循,進而為制訂有效的矯正策略提供幫助。
五、攝像法
藉助相機、手機等輔助工具,幫助還原當時的游戲情景,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記錄方式。
觀察記錄的意義和價值 :
1、幫助幼兒教師發現教育中的閃光點。
2、為幼兒教師反思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促進教師的專業反思能力。
3、有利於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㈡ 觀察記錄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和()等方法。
文字描述,表格記錄,圖形記錄。
用戶把觀察對象在某種場景下某段時間內所有行為動作、言語,包括其與環境及他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等情況全部記錄下來的記錄方法,是對自然發生的事件或行為在一段時間內作連續不斷的記錄,其記錄要求描述詳細精確並有足夠的情節。
(2)教育常用觀察記錄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教師應當學會觀察、善於觀察,基於觀察開展適宜、有效的教育教學,透過觀察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最終達成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目的。
通過觀察記錄的撰寫,深入解讀兒童,並形成系統文字,得以看見幼兒成長的軌跡及教師自身發展的脈絡,這是幼兒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㈢ 9種觀察記錄的方法
9種觀察記錄的方法如下:
1、兒童傳記觀察法
是指對於被試的長期的跟蹤觀察,描述性的記錄觀察對象的行為表現和行為變化的方法,最早應用這一方法的就是裴斯泰洛齊,他觀察其子三年之久,並寫出了著作《一個父親的日記》。日記描述法最大的優點在於長時間的追蹤記錄可以看出明顯的行為變化。
2、軼事觀察記錄法
對比日記描述法,它的不同在於,它只是研究特定的行為。例如研究者感興趣的,認為有價值的行為,又或者是一些異常行為。
3、連續觀察記錄法
連續記錄法對比前兩種方法可以看出,它指的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按照自然的順序,再進行記錄觀察記錄的時候,必須按照一定的事件起因,經過和結果來展開,記錄的更為詳實。
4、時間觀察取樣法
以時間為選擇標准,指研究者在特定的事件內觀察記錄所發生的特定行為,只是需要在預定確定的事件段內觀察記錄確定的行為發生與否發生的次數以及持續的時間。例如持續觀察3周,周一至周五的上午8到9點對每個學生觀察5分鍾。
5、事件觀察取樣法
強調對經常發生的行為和外顯得宜於觀察的行為,是對選擇特定行為的守株待兔。
6、行為觀察核對表
行為核對法又稱為清單法或查核清單法,主要先在表格內部,預先設定出可能出現的行為,在出現對應的行為後,在表格內部打√。
7、作品觀察記錄
主要是記錄幼兒的繪畫作品、手工作品、及數學課上的分類記錄練習等。例如,在《聽水聲》的藝術表現中,孩子們用各色水粉、各類線條及點構造了獨特的畫面,有趣而富有想像力,教師就邊聽邊記錄,這可是了解、分析每個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最直接的依據。
8、跟蹤觀察記錄
中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方式,會為達到他的目的拐彎抹角,想方設法,會連續幾天來為之「努力」,情緒上反反復復。成人卻有時無法了解到孩子真正的目的,所以成人要學會對孩子的話多留一個心眼
9、口述式的觀察記錄
是指教師在和兒童進行交流或是兒童之間交流時對話的記錄。這種記錄可以體現個體兒童的思維狀態以及同伴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為教師提供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評估的工具。教師可以從這類觀察記錄中了解孩子的興趣、需求和問題,對教育計劃進行調整。
㈣ 什麼是教育觀察法
教育觀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較自然的條件下通過感官或藉助於一定的科學儀器,在一定時間、一定空間內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考察並描述教育現象的方法。其特點是目的明確、真實自然、直接翔實。根據不同的標准,教育觀察法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別。教育觀察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自身優點,如簡單易行,但也存在局限性。不同類型的教育觀察法所需的設計有不同特點,但下列步驟是共同的:明確觀察目的和內容;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選擇觀察方法;編制觀察記錄表。
1.自然觀察法和實驗觀察法
(1)自然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即事件自然發生對觀察環境不加改變和控制的狀態下進行的觀察。
(2)實驗觀察法是在人工控制的環境中進行的系統觀察。其具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和周密的實施計劃,對觀察對象的行為表現做精確的觀測,對被觀察者的行為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影響
因素(自變數)進行控制,並觀察這種控制對被觀察者的行為表現(因變數)的影響,從而發現這些影響因素與被觀察者的行為表現之間的關系。
2.直接觀察法和間接觀察法
(1)直接觀察是直接通過觀測者的感官考察被研究者活動,獲取具體而起初的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2)間接觀察是觀察者藉助一定的儀器、設備考察研究對象活動的方法。
3.參與觀察法與非參與觀察法
(1)參與觀察法是研究人員參與到觀察對象的活動之中,通過與觀察對象共同進行的活動從內部進行觀察。所有的參與觀察研究都介於「參與者的觀察」與「觀察者的參與」之間。
(2)非參與觀察法是研究逐步參與被觀察者的任何活動,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進行觀察的方法。
4.有結構觀察法和無結構觀察法
(1)有結構觀察法是在觀察前有詳細的觀察計劃、明確的觀察指標體系,觀察時嚴格按計劃進行,能對整個觀察過程進行系統地、有效地控制和完整、全面地記錄。
(2)無結構觀察法是研究者只有總的觀察目的和要求,或只有一個大致的觀察范圍和內容,沒有詳細的觀察計劃和觀察指標體系。
5.時間取樣觀察法和事件取樣觀察法
(1)時間取樣觀察法是在選定的一定時間內進行觀察,對觀察對象在這一時間段內或這一時刻發生的各種各樣的行為表現和事件作全面觀察記錄。
(2)事件取樣觀察法是對某種研究目的有關的、預先確定了的、有代表性的行為或現象到背景、起因、經過、結果、持續時間等方面進行的觀察和記錄。
㈤ 課堂觀察記錄有哪些具體的方式
課堂觀察的記錄方式有很多種,應該根據具體的觀察內容、觀察類型,選擇自己擅長的記錄方式來進行觀察記錄。總的來說,課堂觀察記錄方式可分為定性的記錄方式和定量的記錄方式兩種。
定量的記錄方式是預先對課堂中的要素進行解構、分類,然後對在特定時間段內出現的類目中的行為進行記錄。它主要有等級量表和分類體系等記錄方式。等級量表(rating scale)指事先根據觀察目的編制合理的量表,在課堂觀察中,觀察者依據對象的行為表現在量表上評以相應的等級。分類體系(category systems)指預先列出可能出現的行為或要觀察的目標行為,在觀察過程中以合適的時間間隔取樣對行為進行記錄。分類體系包括編碼體系(如美國課堂觀察研究專家弗蘭德斯的互動分析分類體系)和記號體系或核查清單。在預設的單位時間內,編碼體系對發生的一切行為都予以記錄;記號體系或核查清單只記錄不同的行為種類。
定性的記錄方式是以非數字的形式呈現觀察的內容,包括:(1)描述體系,即在一定分類框架下對觀察目標進行的除數字之外的各種形式的描述,是一種准結構的定性觀察的記錄方法;可以從這樣幾個角度來描述:空間、時間、環境、行動者、事件活動、行動、目標、感情等。(2)敘述體系,即沒有預先設置的分類,對觀察到的事件和行為做詳細真實的文字記錄,也可進行現場的主觀評價。(3)圖式記錄,即用位置、環境圖等形式直接呈現相關信息。(4)技術記錄,即使用錄音帶、錄像帶、照片等電子形式對所需研究的行為事件做現場的永久性記錄。
定量的記錄方式和定性的記錄方式可以相互補充使用。所獲得的數據、信息應盡可能地反映真實的教學環境和課堂活動。
㈥ 教師如何對幼兒進行觀察
觀察法是幼兒教師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起國外的教師更多地藉助儀器設備進行記錄,中國的教師往往更偏好使用紙筆記錄的方式。
那麼,你對觀察法又了解多少呢?
一、觀察法的分類
1.日記描述法:又稱兒童傳記法,是針對觀察對象進行長期的跟蹤觀察,以日記形式記錄觀察對象行為表現的方法。日記描述法是幼兒研究的傳統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邊觀察邊記錄,能系統地獲取幼兒身心發展的連續變化,能提供長期、較詳細的第一手資料。
2.軼事紀錄法:軼事紀錄法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方法,它記錄的內容既可以是典型的行為表現,也可以是異常的行為表現;可能是表現兒童個性的事件,也可能是反映兒童身心發展的某一方面的行為事件。他運用簡單、方便、靈活,它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幼兒的個性特徵,了解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探討影響幼兒發展的各種因素,有助於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干預。但軼事紀錄法也有主觀性偏強的特點。
3.實況詳錄法:實況詳錄法指詳細、完整地記錄觀察對象在自然狀態下所發生的行為,並對收集的原始資料進行分類並加以分析的方法。
4.取樣觀察法:按照事先確定的標准,在研究總體中抽取部分對象作為樣本,並以樣本的結果推論總體狀況的方法。這樣既可以節省資源,又可以使觀察具體有客觀性。
二、觀察法的實施
1.觀察前的准備:實施觀察前的准備工作,包括確定觀察問題、制定觀察計劃、選擇恰當的觀察方法,選擇觀察記錄的共育與方法,進行理論准備。
2.預備觀察:正式觀察前要進行預備觀察,一方面是對觀察者的自我培訓;另一方面可以減少一些干擾因素。
3.正式觀察:根據預先設定的觀察計劃、選擇的觀察方法和記錄方法進行觀察。在實施正式觀察的過程中要避免集中干擾現象。
4.觀察反思:反思自己的推論、疑惑或猜測,記錄自己的情緒、記錄客觀事實。
三、觀察法的優缺點
1.優點
1)觀察法獲得的資料比較客觀、可靠。
2)觀察法不需要幼兒做出超越自身的行為,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
3)觀察法可以考察幼兒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
2.缺點
1)不能做到絕對客觀,難免帶有一些主觀性。
2)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不適合大樣本調查。
3)無法探究事物內部聯系、內部核心等內在問題。
4)觀察過程中的無關變數容易影響觀察結果。
㈦ 幼兒園區域活動有哪些觀察法
幼兒園區域游戲中教師的觀察方法
義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專家蒙台梭利曾指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一個不會觀察的教師是絕對不稱職的。當幼兒進行區域游戲時,觀察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實施區域游戲目標的前提,因為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兒,才能有目的地適時、適度地進行引導。當然觀察決不是教師隨便看看,而是在活動前要想想今天要看什麼,在活動後回顧今天看到什麼,有哪些要繼續看,有哪些要補充看,前思後省,體現了觀察的連續性和目的性。只有運用科學合理的觀察方法,才能為自己的教育行為起到較好的支撐作用。通過研究,我們大體上把教師在幼兒區域游戲中的觀察分為三個方面。
一、整體觀察
整體觀察主要是為了解各個區域中幼兒不同的學習興趣、不同的發展水平、不同的學習方式、活動中幼兒的情緒、規則的遵守以及物品的整理等。常用的方法是掃視和巡視,所花費的時間較少。在區域游戲的起始和結尾兩段,教師常採用整體觀察,因為活動開始時經常會有幼兒對操作要求不了解和對自己活動目的不明確,教師要對全體幼兒逐一蜻蜓點水式地關心一下,即可了解幼兒的活動狀況了。活動結束時,也應整體了解一下,以便確定結束的時間,並注意個別幼兒的活動進程,以幫助他們做好結束活動的心理准備。
二、局部觀察
1、局部觀察的主要內容。
1)對能力特別強的幼兒或特別弱的幼兒。留意他們學習的動機、目標和困難,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建議,以幫助他們完成學習任務。如:幼兒在美工區中做帽子。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幼兒掌握不好帽子開口大小和頭圍的關系。面對幼兒的困惑,教師請幼兒嘗試桌上的工具和材料,能力強的幼兒有的用雙面膠在開口反面的地方粘住,有的用膠水塗在紙條上把開口大的地方粘小一點,還有的用小訂書機把開口的兩頭訂掉一些。能力弱的幼兒大部分是模仿別人的做法,也有小部分孩子會請求他人的幫助。教師細致、深入的觀察,適時的引導,使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2)對新投放的操作材料。觀察孩子操作材料的情形是否和教師的預計相符,進展的步驟、遞進的層次是否和計劃相同,尤其要對那些意料之外的現象進行收集。如:在家政區活動中小朋友自己製作奶油蛋糕。奶油是新投放的操作材料,當然要作為教師局部觀察的重中之重。在觀察中發現,雖然教師示範時強調手要捏在三角包的最上面往下擠奶油,可是大部分孩子由於的手勁不夠,都捏在中間擠,使奶油從三角包的上面溢出,這是教師在活動前沒有考慮到的。觀察到這一現象後,教師及時調整了操作材料,把三角包的頂端用牛皮筋扣緊,這樣孩子操作起來就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擔心奶油就會溢出來。解決了後顧之憂後孩子的創造更大膽了,他們有的在蛋糕上裱出了漂亮的花紋,還有的裱出了小兔、娃娃臉、小貓等動物形象。
3)對和最近主題教育教學目標緊密相扣的活動內容。區域游戲活動往往受到階段主題活動內容的影響,會爆發出一些共同的關注熱點,所以教師一旦發現,即可注意觀察有可能作為講評或討論內容的素材。如:有一階段開展「化裝舞會」的主題活動,美工區中動作快的小朋友做好帽子、服裝後自己拿了彩色紙條串成項鏈戴到了脖子上,有的孩子見了還模仿著做手鏈,當教師觀察到這一情況後,在講評時組織幼兒討論:「我們除了做帽子、服裝,還能怎樣裝扮自己呢?做好這些服飾後又可以玩些什麼游戲呢?」小朋友提出可以做包、串項鏈、手鏈,做腰帶等,還有的小朋友說我們待會兒把這些做好的東西賣給別人或者裝扮好區小舞台表演吧。於是教師調整了環境,根據幼兒的談論熱點和創造性的建議,投放了相關的各種材料,供幼兒下一次游戲使用,並且鼓勵幼兒和小舞台、超市等其他區域進行互動。
2、局部觀察的主要方法。
1)旁觀:教師不直接參與孩子的活動,不給予指導、建議,只是觀看孩子的操作過程或靜聽孩子的交談,必要時可進行書面記錄。
2)參與式觀察:教師以觀看孩子的活動為主,在孩子需要時才給予指導。
3)實驗式觀察:教師有目的地布置一定的場景,在其中施加一定的持續、穩定的影響,以觀察某些材料或因素的作用,或觀察某種教學手段的效果。
三、作好觀察記錄
記錄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於它是觀察的一個輔助環節,是觀察的必要延續。教師要觀察什麼,就要記什麼,從中可以獲得新的觀察發現。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進行的記錄,本身隱含著教師對於其教學行為的反思和師生互動過程中所達成的理解。這既可以幫助教師檢驗活動目的是否明確、手段和目的是否相符合,又可以看到什麼地方還需要改進、幼兒的反應是否合乎教育教學的預期、幼兒在活動中有無創新等等問題。觀察記錄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主要採用的記錄形式有: 1、按記錄結構分:★開放的日記式(表格記錄):根據預先設計好的表格對場景中的內容進行反應和判斷。★軼事性記錄(個案記錄):教師在觀察過程中敏感捕捉有價值的信息,隨機進行跟蹤了解。 2、按觀察的時間分:★現場記錄:這使我們所獲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資料。我們常用拍照、錄像、表格記錄等方法。★事後記錄:由於教師採取深入的參與式觀察,要求完全投入到當前的事件中,不能分心去做觀察記錄,或為了避免對記錄對象產生不必要的干擾,事後記錄下一些突發事件、有價值的信息以及幼兒創造性活動的事例。★現場和事後相結合 在區域游戲中觀察是最直接地了解幼兒、研究幼兒的最有效的辦法。
教師只有沉下心來,通過實施整體觀察、局部觀察、作好觀察記錄,來思考幼兒在游戲中表現的不同狀態,從中了解他們的學習興趣、認知水平、發展需求,並分析目標、計劃的可行性,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調整,才能真正做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促進每一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㈧ 如何選擇觀察記錄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為本,觀察先行。」沒有細致的觀察,就談不上正確有效的教育方法。對幼兒的活動進行觀察記錄可以讓教師看到幼兒發展潛能、深入了解幼兒,便於教師認識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不斷調整教學策略,使其更適合幼兒的發展需求,讓幼兒在自由、自主、創新的活動空間里體驗成功、感受快樂與滿足。
根據觀察前有無明確觀察目標,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觀察可以分為隨機觀察和有目的觀察。在這兩種類型的觀察中,有哪些觀察要點需要我們來掌握呢?快點閱讀本文尋找答案吧!
隨機觀察
觀察前並沒有明確的觀察目標,隨時觀察捕捉幼兒的行為表現,對幼兒的游戲發展水平做更多的了解和分析。
教師進行隨機觀察時要注意:
1.由於事前缺乏明確的目的和計劃,所以教師要集中注意力,密切觀察幼兒游戲過程中的表現,善於捕捉教育契機。
2.為確保觀察的客觀性、避免主觀臆斷,教師可以直接詢問幼兒,了解幼兒行為背後的原因。
3.教師平時可隨身攜帶筆、本子等記錄工具,對許多重要的片段也可採用拍照或錄制視頻的方式記錄,以便對幼兒行為進一步分析與了解。
有目的觀察
觀察前很清楚地知道觀察的目的是什麼,根據事先設定的幼兒行為發展水平指標,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
一起聽聽上海市寶山區經緯幼兒園的許翠單老師,有哪些好經驗分享給我們:
觀察目的
大班科學區的某個材料已經投放了一段時間,但幼兒卻很少主動玩。教師想知道幼兒為什麼很少主動玩。因此,教師採取了有目的觀察,通過了解幼兒對材料的興趣、與材料互動的情況,從而對材料進行調整。
觀察分析
1.幼兒是在沒有想玩的玩具時才選擇玩這套玩具,並不是積極主動地選擇,說明材料本身並不能很好地引發幼兒的興趣;
2.幼兒在玩材料時,使用較為單一的操作方法持續玩耍,說明材料無法滿足幼兒自主探究和建構的慾望;
3.材料的可操作性不強,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無法得到滿足,幼兒在玩過幾次之後,就會漸漸失去興趣。
指導建議
教師可以繼續觀察幼兒與這套材料的互動情況,並根據實際觀察來證明自己對材料和幼兒行為的判斷是否正確,通過增加或替換游戲材料,最終實現為幼兒提供適宜材料的目的。
教師在進行有目的觀察時要注意:
1.提前制定計劃和目標是為了讓教師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發展的個別差異等,以此分析和調整教學方案,教師切忌本末倒置,將其視為事先制定的游戲方案讓幼兒實施。
2.將有目的觀察與隨機觀察相結合,當預設的觀察內容沒有發生時,教師要根據幼兒游戲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觀察重點,捕捉有價值的信息並做好相關記錄。
㈨ 觀察記錄的方法常見的有哪三種
觀察記錄的方法常見的有視頻記錄,文字記錄,繪畫記錄這三種。
觀察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方向比較持久的知覺。它是以視覺為主,融其他感覺為一體的綜合感知,是知覺的一種高級形式。觀察中包 含著積極的思維活動,因此,人們也把它稱為思維的知覺。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一切科學實驗,科學的新發現新規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確系統的觀察基礎之上的。居里夫人的女兒曾把觀察譽為學者的第一美德巴甫洛夫一直把觀察觀察再觀察作為座右銘,並告誡學生不學會觀察,你就永遠當不了科學家。
學生的學習也離不開觀察,各科教學中只有運用觀察,才能使學生對學習對象獲得鮮明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通過抽象概括達到理性認識。觀察力即觀察能力,是指能夠迅速准確地看出對象和現象的那些典型的但並不很顯著的特徵和重要細節的能力。
它是個人通過長期觀察活動所形成的。觀察力是智力結構的第一要素,是智力發展的基礎。觀察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人感知的精確性,影響人的想像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觀察力是人智力發展的重要條件,要發展人的智力,就要重視培養人的觀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