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圖解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圖解

發布時間:2022-05-22 05:34:42

㈠ 讀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具體步驟謝謝

將測微顯微鏡放在被測物面上,鏡座缺口朝光線射來的方向,按住鏡座(8)調節目鏡(2)使目視場中分劃線調節清晰,轉動鏡座調焦環(7)使被測物經物鏡放大成像清晰地在目鏡分劃尺(3)上,松開鎖緊鏡座固定(1),然後對好被測物再鎖緊,轉動測微鼓輪(5),使帶有十字交叉和雙刻線分劃板去瞄準被測物像,需要測量區域的邊界,讀取固定尺上整數值加上測微鼓輪上的尾數值,為被測物像邊界的起始點讀數(a),然後再轉動測微鼓輪,使帶有十字交叉和雙刻線分劃板上去瞄準需要測量區域的另一端邊界,讀取固定尺上整數值加上測微鼓輪上的尾數值,為被測物像邊界的終點讀數(b),兩讀數值之差值(a-b)除物鏡放大倍數(X),(a-b)÷x=Y實際被測物

的測量值

㈡ 顯微鏡成像原理及其光路圖

顯微鏡是利用凸透鏡的放大成像原理,將人眼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放大到人眼能分辨的尺寸,其主要是增大近處微小物體對眼睛的張角(視角大的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大),用角放大率M表示它們的放大本領。

因同一件物體對眼睛的張角與物體離眼睛的距離有關,所以一般規定像離眼睛距離為25厘米(明視距離)處的放大率為儀器的放大率。顯微鏡觀察物體時通常視角甚小,因此視角之比可用其正切之比代替。

(2)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圖解擴展閱讀

光學部分構造:

(1)目鏡:裝在鏡筒的上端,通常備有2-3個,上面刻有5×、10×或15×符號以表示其放大倍數,一般裝的是10×的目鏡。

(2)物鏡:裝在鏡筒下端的旋轉器上,一般有3-4個物鏡,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號的為低倍鏡,較長的刻有「40×」符號的為高倍鏡,最長的刻有「100×」符號的為油鏡,此外,在高倍鏡和油鏡上還常加有一圈不同顏色的線,以示區別。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物鏡的放大倍數與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如物鏡為10×,目鏡為10×,其放大倍數就為10×10=100。

顯微鏡目鏡長度與放大倍數呈負相關,物鏡長度與放大倍數呈正相關。即目鏡長度越長,放大倍數越低;物鏡長度越長,放大倍數越高。

㈢ 請根據顯微鏡圖示,結合有關操作技能,回答下列相關問題.(1)圖1中遮光器和反光鏡作用的共同點是調節__

(1)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同的光圈,能調節光線強弱,光線強時,調小光圈;光線弱時,調大光圈;反光鏡反射光線,調節光線強弱,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光線弱時,用凹面鏡.因此,圖1中遮光器和反光鏡作用的共同點是調節調節光線強弱.
(2)轉換到高倍鏡後,看到物像不夠清晰,可以通過調節細准焦螺旋,使觀察到的物像更清晰.選項B符合題意.
(3)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的氣泡是周圍黑、中央亮,會變形;而細胞則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而且不變形.選項C符合題意.
(4)顯微鏡的鏡頭有目鏡和物鏡兩種,物鏡是安裝在轉換器上的,因此物鏡有螺絲紋.目鏡是直接放在鏡筒里的,因此目鏡無螺紋.所以圖中的A、B是目鏡,C、D是物鏡.物像的放大倍數等於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放大倍數越大,觀察到的細胞越大,數目越少.放大倍數越小,觀察到的細胞越小,數目越多.目鏡的鏡臂越長放大倍數越小,而物鏡的鏡臂越長放大倍數越大.據此,若要在視野中看到的細胞數目最多,應選擇物像的放大倍數最小的一組鏡頭,應選用A和D.所以選項A符合題意.
(5)由圖三可以看出,視野甲細胞的位置偏向左下方,視野乙細胞的位置在視野中央,並且細胞增大.這是在低倍鏡觀察到物像後換用高倍物鏡觀察,首先要移動玻片把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即圖乙,因為高倍鏡的視野窄,雖然在低倍鏡下能看到的物像,如果偏離視野中央的話,換上高倍鏡,物像可能就不在視野中了.又因為視野中物像的位置與玻片標本移動的方向相反,若發現視野中的細胞偏左下方,為使物像剛好在視野的中央,應將玻片往左下方移動.所以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1)光線強弱;(2)B;(3)C;(4)A;(5)D.

㈣ 讀數顯微鏡是怎樣讀數的

左眼於接目鏡觀察,同時左手轉動粗調節,使鏡筒徐徐上升以調節焦距,使視野內的物象看到上時即停,再調微調節器,至標本清晰為止。

鏡檢時身體要正對實習台,採取端正的姿態,兩眼自然張開,左眼觀察標本,右眼觀察記錄及繪圖,同時左手調節焦距,使物象清晰並移動標本視野。右手記錄、繪圖。

(4)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圖解擴展閱讀:

一、使用注意事項:

(1)使用顯微鏡之前,應熟悉顯微鏡的各部名稱及使用方法,特別應掌握識別三種接物鏡之特徵。

(2)寄生蟲學實習中所觀察的標本,大多數為無色和顏色較淺,因此必須注意光線的調節。

(3)新鮮標本觀察時,須加蓋玻片,以免標本因蒸發而乾燥變形或污染侵蝕接物鏡,同時可使標本表面勻平,光線得以集中,有利於觀察。

二、顯微鏡的保養:

1、顯微鏡在從木箱中取出或裝箱時,右手緊握鏡臂,左手穩托鏡座,輕輕取出。不要只用一隻手提取,以防顯微鏡墜落,然後輕輕放在實習台上或裝 入木箱內。

2、顯微鏡放到實習台上時,先放鏡座的一端,再將鏡座全部放穩,切不可使鏡座全面同時與檯面接觸,這樣震動過大,透鏡和微調節器的裝置易損壞。

3、顯微鏡須經常保持清潔,勿使油污和灰塵附著。如透鏡部分不潔時,用擦鏡紙輕擦,如有油污,先將擦鏡紙蘸少許二甲苯拭去。

4、顯微鏡不能在陽光下暴曬和使用。

5、接目鏡和接物鏡不要隨便抽出和卸下必須抽取接目鏡時,須將鏡筒上口凈用布遮蓋,避免灰塵落入鏡筒內。更換接物鏡時,卸下後應倒置在清潔的檯面下,並隨即裝入木箱的置放接物鏡的管內。

㈤ 顯微鏡結構

(一)顯微鏡的主要構造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構造主要分為三部分:機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學部分。

1.機械部分

(1)鏡座:是顯微鏡的底座,用以支持整個鏡體。

(2)鏡柱:是鏡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連接鏡座和鏡臂。

(3)鏡臂:一端連於鏡柱,一端連於鏡筒,是取放顯微鏡時手握部位。

(4)鏡筒:連在鏡臂的前上方,鏡筒上端裝有目鏡,下端裝有物鏡轉換器。

(5)物鏡轉換器(旋轉器):接於棱鏡殼的下方,可自由轉動,盤上有3-4個圓孔,是安裝物鏡部位,轉動轉換器,可以調換不同倍數的物鏡,當聽到碰叩聲時,方可進行觀察,此時物鏡光軸恰好對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6)鏡台(載物台):在鏡筒下方,形狀有方、圓兩種,用以放置玻片標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們所用的顯微鏡其鏡台上裝有玻片標本推進器(推片器),推進器左側有彈簧夾,用以夾持玻片標本,鏡台下有推進器調節輪,可使玻片標本作左右、前後方向的移動。

(7)調節器:是裝在鏡柱上的大小兩種螺旋,調節時使鏡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動。

①粗調節器(粗螺旋):大螺旋稱粗調節器,移動時可使鏡台作快速和較大輻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調節物鏡和標本之間的距離使物象呈現於視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鏡時,先用粗調節器迅速找到物象。

②細調節器(細螺旋):小螺旋稱細調節器,移動時可使鏡台緩慢地升降,多在運用高倍鏡時使用,從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並藉以觀察標本的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的結構。

2.照明部分

裝在鏡台下方,包括反光鏡,集光器。

(1)反光鏡:裝在鏡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轉動,它有平、凹兩面,其作用是將光源光線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經通光孔照明標本,凹面鏡聚光作用強,適於光線較弱的時候使用,平面鏡聚光作用弱,適於光線較強時使用。

(2)集光器(聚光器)位於鏡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鏡和光圈組成,其作用是把光線集中到所要觀察的標本上。

①聚光鏡:由一片或數片透鏡組成,起匯聚光線的作用,加強對標本的照明,並使光線射入物鏡內,鏡柱旁有一調節螺旋,轉動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調節視野中光亮度的強弱。

②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鏡下方,由十幾張金屬薄片組成,其外側伸出一柄,推動它可調節其開孔的大小,以調節光量。

3.光學部分

(1)目鏡:裝在鏡筒的上端,通常備有2-3個,上面刻有5×、10×或15×符號以表示其放大倍數,一般裝的是10×的目鏡。

(2)物鏡:裝在鏡筒下端的旋轉器上,一般有3-4個物鏡,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號的為低倍鏡,較長的刻有「40×」符號的為高倍鏡,最長的刻有「100×」符號的為油鏡,此外,在高倍鏡和油鏡上還常加有一圈不同顏色的線,以示區別。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物鏡的放大倍數與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如物鏡為10×,目鏡為10×,其放大倍數就為10×10=100。

(二)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1.低倍鏡的使用方法

(1)取鏡和放置:顯微鏡平時存放在櫃或箱中,用時從櫃中取出,右手緊握鏡臂,左一手托住鏡座,將顯微鏡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實驗台上,鏡座後端距桌邊1-2寸為宜,便於坐著操作。

(2)對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動旋轉器(切忌手持物鏡移動),使低倍鏡對准鏡台的通光孔(當轉動聽到碰叩聲時,說明物鏡光軸已對准鏡筒中心)。打開光圈,上升集光器,並將反光鏡轉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鏡上觀察(右眼睜開),同時調節反光鏡方向,直到視野內的光線均勻明亮為止。

(3)放置玻片標本:取一玻片標本放在鏡台上,一定使有蓋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彈簧夾夾住,然後旋轉推片器螺旋,將所要觀察的部位調到通光孔的正中。

(4)調節焦距:以左手按逆時針方向轉動粗調節器,使鏡台緩慢地上升至物鏡距標本片約5毫米處,應注意在上升鏡台時,切勿在目鏡上觀察。一定要從右側看著鏡台上升,以免上升過多,造成鏡頭或標本片的損壞。然後,兩眼同時睜開,用左眼在目鏡上觀察,左手順時針方向緩慢轉動粗調節器,使鏡台緩慢下降,直到視野中出現清晰的物象為止。

如果物象不在視野中心,可調節推片器將其調到中心(注意移動玻片的方向與視野物象移動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視野內的亮度不合適,可通過升降集光器的位置或開閉光圈的大小來調節,如果在調節焦距時,鏡台下降已超過工作距離(>5.40mm)而未見到物象,說明此次操作失敗,則應重新操作,切不可心急而盲目地上升鏡台。

2.高倍鏡的使用方法

(1)選好目標:一定要先在低倍鏡下把需進一步觀察的部位調到中心,同時把物象調節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進行高倍鏡的觀察。

(2)轉動轉換器,調換上高倍鏡頭,轉換高倍鏡時轉動速度要慢,並從側面進行觀察(防止高倍鏡頭碰撞玻片),如高倍鏡頭碰到玻片,說明低倍鏡的焦距沒有調好,應重新操作。

(3)調節焦距:轉換好高倍鏡後,用左眼在目鏡上觀察,此時一般能見到一個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將細調節器的螺旋逆時針移動約0.5-1圈,即可獲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調節器!)

如果視野的亮度不合適,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調節,如果需要更換玻片標本時,必須順時針(切勿轉錯方向)轉動粗調節器使鏡台下降,方可取下玻片標本。

(三)顯微鏡使用的注意事項

1.持鏡時必須是右手握臂、左手托座的姿勢,不可單手提取,以免零件脫落或碰撞到其它地方。

2.輕拿輕放,不可把顯微鏡放置在實驗台的邊緣,以免碰翻落地。

3.保持顯微鏡的清潔,光學和照明部分只能用擦鏡紙擦拭,切忌口吹手抹或用布擦,機械部分用布擦拭。

4.水滴、酒精或其它葯品切勿接觸鏡頭和鏡台,如果沾污應立即擦凈。

5.放置玻片標本時要對准通光孔中央,且不能反放玻片,防止壓壞玻片或碰壞物鏡。

6.要養成兩眼同時睜開的習慣,以左眼觀察視野,右眼用以繪圖。

7.不要隨意取下目鏡,以防止塵土落入物鏡,也不要任意拆卸各種零件,以防損壞。

8.使用完畢後,必須復原才能放回鏡箱內,其步驟是:取下標本片,轉動旋轉器使鏡頭離開通光孔,下降鏡台,平放反光鏡,下降集光器(但不要接觸反光鏡)、關閉光圈,推片器回位,蓋上綢布和外罩,放回實驗台櫃內。最後填寫使用登記表。(註:反光鏡通常應垂直放,但有時因集光器沒提至應有高度,鏡台下降時會碰壞光圈,所以這里改為平放)

不知道你使用的是什麼樣的顯微鏡,要是最簡單的那種只能調節反光鏡了.要是通電的顯微鏡還可以調節光源的亮度

㈥ 顯微鏡目鏡和物鏡焦距的長短關系,求圖解!

不用畫圖,一說就明白。
顯微鏡的物鏡組和目鏡組都相當於凸透鏡。
先說物鏡:
物鏡的物(載玻片)處於物鏡的1倍和2倍焦距之間,物鏡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實像,處於物鏡2倍焦距以外,但在目鏡之前。由此可見,顯微鏡調整清晰後,通過觀察物鏡離載玻片的距離,就可以得出物鏡的大致焦距。也就是說,物鏡的焦距大致略小於載玻片到物鏡組的組合中心的距離。而且越是放大倍數高的物鏡,焦距越短,物鏡離載玻片越近。
再說目鏡:
目鏡的焦距較長。物鏡所成的實像就是目鏡的實物,這個實物位於目鏡前1倍焦距以內靠近焦點的位置。目鏡所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虛像。因為此前物鏡所成的像已經倒了,所以現在正立放大的像對於載物台上的真實物體而言就是倒的。
由於鏡筒、物鏡、目鏡固定,所以我們調節鏡筒的上下時,實際就是調節物鏡所成的倒立放大實像在鏡筒中的位置,當鏡筒向載物台靠近時,倒立放大實像朝鏡筒外移動(即遠離物鏡的方向),反之相反。當倒立放大的實像正落在目鏡的觀察點時,目鏡才能成像清晰。

㈦ 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光路圖

1、顯微鏡的光路圖為:

(7)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圖解擴展閱讀

1、顯微鏡的光學原理:

光學顯微鏡主要由目鏡、物鏡、載物台和反光鏡組成。目鏡和物鏡都是凸透鏡,焦距不同。物鏡的凸透鏡焦距小於目鏡的凸透鏡的焦距。物鏡相當於投影儀的鏡頭,物體通過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相當於普通的放大鏡,該實像又通過目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經顯微鏡到人眼的物體都成倒立

2、望遠鏡的光學原理

(1)開普勒式望遠鏡

開普勒式望遠鏡是指物鏡為凸透鏡,目鏡也是凸透鏡的是一種折射式望遠鏡。兩凸透鏡之間左側為實像,可方便的安裝分劃板,並且各種性能優良,所以目前軍用望遠鏡,小型天文望遠鏡等專業級的望遠鏡都採用此種結構。但這種結構成像是倒立的,所以要在中間增加正像系統。

正像系統分為兩類:棱鏡正像系統和透鏡正像系統。我們常見的前寬後窄的典型雙筒望遠鏡既採用了雙直角棱鏡正像系統。這種系統的優點是在正像的同時將光軸兩次折疊,從而大大減小瞭望遠鏡的體積和重量。

(2)伽利略望遠鏡

伽利略望遠鏡是指物鏡是凸透鏡,而目鏡是凹透鏡的望遠鏡。

光線經過物鏡折射所成的實像在目鏡的後方(靠近人目的後方)焦點上,這像對目鏡是一個虛像,因此經它折射後成一放大的正立虛像。伽利略望遠鏡的放大率等於物鏡焦距與目鏡焦距的比值。其優點是鏡筒短而能成正像,但它的視野比較小。

伽利略發明的望遠鏡在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它由一個凹透鏡(目鏡)和一個凸透鏡(物鏡)構成。其優點是結構簡單,能直接成正像。

㈧ 讀數顯微鏡怎麼讀數,具體一點,特別是鼓輪上的讀數怎麼讀最小分度值0.01,最好有具體圖像解釋!

讀數顯微鏡通常分為直讀式、標線移動式和影象移動式3種。

1、直讀式讀數顯微鏡

線紋尺上的刻度經物鏡局部放大後成象於分劃板上,如線紋間距為1毫米,放大至與分劃板上100個分度的距離相等,通過目鏡(放大)即可讀出0.01毫米的分度值。

2、標線移動式讀數顯微鏡

測量時轉動微動手輪,使可動分劃板上的雙刻線與線紋尺線紋象對准,從讀數鼓輪或其他讀數機構讀出百分位數和千分位數,從可動分劃板上讀出十分位數。為了避免微動手輪上的精密螺紋(或其他微動機構)磨損,有的顯微鏡把可動分劃板上的雙刻線製成雙阿基米德螺旋線。

3、影象移動式讀數顯微鏡

在物鏡與分劃板之間,加入可動光學元件(例如平面平行玻璃、光楔玻璃或補償透鏡等)。當移動這類光學元件時,線紋尺的線紋象出會移動,在線紋象與固定分劃板上的雙刻線對准後,即可分別從固定分劃板和可動分劃板上讀出十分位和百分位、千分位的數值。

將線紋尺刻度通過物鏡放大後投影到影屏上,並利用分劃板和微動裝置細分、讀數的部件叫光學讀數頭。它可減輕人眼在瞄準和讀數時的疲勞,其分度值有10微米、2微米和1微米幾種。



(8)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圖解擴展閱讀:

使用方法

1、先把讀數顯微鏡進行調零(注意要輕輕旋轉旋鈕,因為讀數顯微鏡是高精度儀器且成本高,用力過大會導致精度降低);然後將打上壓痕的元件置於水平工作檯面上;

2、把讀數顯微鏡置於元件上(當顯微鏡與工件置於一起時,手不要抖動,因為顯微鏡與工件的結合不是很緊固,稍不注意會造成讀數誤差),把透光孔對向光亮處;

3、通過旋轉螺母,使標線沿X軸左右移動;標線與壓痕的兩側分別相切,此時標線走過的距離即為壓痕直徑;

4、把工件旋轉90°,再測量一次(但由於壓痕通常為不規則形狀,故要把工件旋轉90°,再測量一次取平均值),取兩次結果的平均值,即得到孔的最終直徑。記下讀數後,把顯微鏡歸零後收放到指定位置。

㈨ 顯微鏡成的像是左右顛倒,上下顛倒的,為什麼,請說明原理,附圖,謝謝

【本講教育信息】一. 教學內容: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裝片的製作(註:從本周開始轉入復習階段) 二. 重點和難點重點:顯微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裝片的製作難點:熟練掌握顯微鏡的使用及相關知識的應用和遷移,解決相關操作問題,對相應的題型能做出科學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答案。 三. 具體內容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2)顯微鏡的成像① 光源(天然光或人工光源)→反光鏡→光圈→物體→物鏡(凸透鏡)→在鏡筒內形成物體放大的實像→目鏡→把經物鏡形成放大的實像進一步放大② 顯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3)高倍顯微鏡的使用① 用低倍顯微鏡觀察取鏡與安放: a. 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b. 顯微鏡放在實驗台的前方稍偏左。對光 : a. 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准通光孔。b. 選一較大的光圈對准通光孔,左眼注視目境,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能看到自亮的視野。低倍鏡觀察: a. 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台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b. 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此時實驗者的眼睛應當看物鏡鏡頭與標本之間,以免物鏡與標本相撞)。c. 左眼看目鏡內,同時反向緩緩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為止,再稍稍轉動細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② 高倍鏡觀察 a. 移動裝片,在低倍鏡下使需要放大觀察的部分移動到視野中央。b. 轉動轉換器,移走低倍物鏡,轉換為高倍物鏡。c. 調節光圈,使視野亮度適宜。 d. 緩緩調節細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③ 注意事項a. 使用顯微鏡一定要嚴格按照取鏡→安放→對光→壓片→觀察的程序進行。b. 下降鏡筒時,一定要用雙眼從側面注視物鏡,使之接近裝片,但又要防止鏡頭觸及裝片。否則會壓碎裝片和損壞物鏡(l0x物鏡的工作距離為0. 5-1 cm)。c. 有必要使用高倍物鏡時,必須先在低倍物鏡下將目標移到視野的中心,然後換用高倍物鏡。因為在低倍物鏡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數小,但看到的標本實際面積大,容易找到目標;與低倍物鏡相比,高倍物鏡下看到的物像人,同樣的視野面積看到的標本的實際面積小,在裝片不動的情況下,高倍物鏡看到的只是低倍物鏡視野的中心部分。d. 換高倍物鏡時,千萬不可將鏡筒升高,正確的做法是直接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物鏡即可。e. 使用高倍物鏡之後,透鏡與裝片之間的距離很近,使用粗准焦螺旋容易壓碎玻片和損壞透鏡,或者由於物像一閃而過,找不到要觀察的目標.因此,必須用細准焦螺旋調焦,細准焦螺旋只在調節圖像清晰度時使用。④ 原理說明1. 識別鏡頭:(1)目鏡:裝在鏡筒的上端,通常備有2-3個,上面刻有5×、10×或15×符號以表示其放大倍數,一般裝的是10×的目鏡。放大倍數越大鏡筒越短。(2)物鏡:裝在鏡筒下端的轉換器上,一般有2-3個物鏡,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號的為低倍鏡,較長的刻有「40×」符號的為高倍鏡,放大倍數越大鏡筒越長2. 放大倍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物鏡的放大倍數與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如物鏡為10×,目鏡為10×,其放大倍數就為10×10=100。放大的是物體的直線長度和寬度而不是面積。3. 工作距離:是指顯微鏡處於工作狀態(物象調節清楚)時物鏡的下表面與蓋玻片(蓋玻片的厚度一般為0.17mm)上表面之間的距離,物鏡的放大倍數愈大,它的工作距離愈小。如物鏡是10×的工作距離比物鏡是40×的工作距離大。 4. 明暗程度:(1)顯微鏡用光源,自然光和燈光都可以,以燈光較好,因光色和強度都容易控制。(2)反光鏡它有平、凹兩面,再經通光孔照至標本。可向任意方向轉動,凹面鏡聚光作用強,適於光線較弱時使用,平面鏡聚光作用弱,適於光線較強時使用。(3)光圈或遮光器在通光孔下方,光圈由十幾張金屬薄片組成,其外側伸出一柄,推動它可調節其開孔的大小,以調節進光量;遮光器由幾個直徑大小不同的孔組成,選擇某一孔以確定進光量。5. 物像:鏡下見到的是完全的倒像,即標本位於玻片右上角時在鏡下的左下角位置出現,移動的規律是物象在鏡下的左下角時將玻片向左下角移動可以將物象移到視野的中央來。但是物體的運動方向不變,即標本中細胞質是順時針方向流動的,鏡下仍為順時針流動。6. 污物的位置:在視野中常看到污物,要明確污物不會在反光鏡上,因為反光鏡的作用是將光源光線反射到玻片標本上;確定污物的位置首先移動玻片如污物隨之移動即污物在玻片上;如污物不動,再轉動目鏡污物也隨之轉動即污物在目鏡上;否則在物鏡上。7. 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見到的細胞結構有:細胞壁、細胞核、液泡、葉綠體、線粒體、核仁,在質壁分離時可見到細胞膜,有絲分裂時可見到染色體。8. 玻片標本:必須是透明的,要使光線能透過標本內部。常用的種類有切片(洋蔥根尖縱切片);裝片(洋蔥表皮臨時裝片);壓片(洋蔥根尖臨時壓片觀察有絲分裂);塗片(血塗片、自生固氮菌的臨時塗片)。⑤ 相關原理例析1. 物像放大問題<1> 放大的對象:放大的是所觀察的物體的長或寬即:邊長被放大的倍數,不是指面積、體積的放大倍數。 <2> 放大倍數=目鏡倍數×物鏡倍數如:目鏡為20×;物鏡為10×,則放大倍數為20×10=200倍細胞面積的放大倍數為2002 =40000倍<3> 放大倍數越大,物像越大,視野越小放大倍數越小,物像越小,視野越大如圖:左圖是放大10倍的物像,右圖是放大20倍時的物像,非常明顯放大倍數小,細胞物像小,但看到的細胞數目多,視野大;放大倍數大,細胞物像大,但看到的細胞數目少,視野小;<4> 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2. 物像方位問題
觀察著從顯微鏡看到的是上下顛倒、左右顛倒的象。① 成像原理圖解如下:光線→反光鏡→遮光器→通光孔→標本(一定要透明)→物鏡的透鏡(第一次放大成倒立實像)→鏡筒→目鏡(再放大成虛像)→眼② 舉例說明載玻片上物體形態與鏡中物像之間的對應關系:例一:分析:從例一可以讓學生體會顯微鏡下圖像與裝片上物體上下顛倒、左右顛倒的位置關系,進而得出判斷物像的簡便方法:即把紙張旋轉1800­直接觀察。例二:分析:可以先讓學生判斷裝片下的物體狀態在鏡下的圖像,通過此例可以讓學生明白鏡下觀察到的物體旋轉的方向與實際旋轉方向相同,並不是象部分學生所想當然的相反,而且也符合上下顛倒、左右顛倒的規律。3. 物像明暗問題① 光圈小,成像暗;光圈大,成像亮② 用平面反光鏡,成像相對暗;用凹面反光鏡,成像相對亮③ 高倍鏡下視野暗;低倍鏡下視野亮註:由於人眼感受物像的明暗是由進入人眼的光照強弱、光線多少決定的,因此對於①②不難理解,但在教學中會有很多師生對於③的理解不是很好,其實就其原因還是由於進入人眼的光線多少造成的。因為低倍鏡視野大,看到的細胞多,高倍鏡視野小,看到的細胞少,即:高倍鏡下只有透過少量細胞的光線進入到人眼中,就感覺視野一些;低倍鏡下透過較多細胞的光線進入到人眼中,就感覺視野亮一些。臨時裝片的製作:(1)准備:1. 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乾凈。2. 把載玻片放在實驗台上,用吸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2)製片3. 用鑷子取材。(如:從洋蔥鱗片葉子內側的表皮上,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4. 把材料(如:撕下的薄膜)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鑷子把薄膜展平。5. 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後輕輕地蓋在薄膜上,避免蓋玻片下面出現氣泡。

㈩ 顯微鏡與望遠鏡的區別,和顯微鏡與望遠鏡的成像原理圖

顯微鏡與望遠鏡的區別

  1. 作用:

顯微鏡是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的儀器;

望遠鏡是用來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

顯微鏡由目鏡,物鏡,粗准焦螺旋,細准焦螺旋,壓片夾,通光孔,遮光器,轉換器,反光鏡,載物台,鏡臂,鏡筒,鏡座,聚光器,光闌組成。

望遠鏡有許多類型,有一種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由兩組凸透鏡組成。靠近物體的叫物鏡,焦距較長;靠近眼睛的叫目鏡,焦距較短。物鏡的第二焦點與目鏡的第一焦點重合。

3.原理:

顯微鏡先用一個接近物體的凸透鏡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然後再用另一個接近眼睛的凸透鏡把這個實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體了。 離物體近的這個透鏡叫物鏡,其焦距較短;離眼睛近的這個透鏡叫目鏡,其焦距比物鏡稍大。兩鏡間的距離可以調節。

望遠鏡物鏡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於一個放大鏡,用來把這個像放大。

3. 使用儀器的注意事項

顯微鏡

①拿顯微鏡時,要一手緊握鏡臂,一手托鏡座,不要單手提拿,以防目鏡或其他零件滑落。

②顯微鏡不可放置在實驗台的邊緣,以免碰翻落地。

③不要隨意取下目鏡或拆卸顯微鏡的各種部件,以防灰塵落入內部或發生丟失損壞等。

④使用顯微鏡時,操作要正規,養成兩眼同睜、兩手並用的習慣,邊觀察邊計數和繪圖等。

⑤要保持顯微鏡的清潔,發現有灰塵或操作中不慎使鏡頭和載物台沾上染料、水滴等,應及時擦去。光學和照明部分的鏡面只能用擦鏡紙輕輕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綢布等擦摸,以免磨損鏡面。機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顯微鏡使用完畢,轉動粗調螺旋上升鏡筒或下降載物台,取下標本片,轉動轉換器使物鏡離開通光孔,然後再下降鏡筒或上升載物台使接近物鏡,垂直反光鏡,下降集光器,關閉虹彩光闌,復原傾斜關節和報片器位置,把顯微鏡放回鏡箱。

望遠鏡

①保證望遠鏡存放在通風、乾燥、潔凈的地方,以防生霉,有條件的話可在望遠鏡周邊放入乾燥劑,並經常更換。

②鏡片上殘留的臟點或污跡,要用專業擦鏡布輕輕擦拭,以免刮花鏡面,如需清洗鏡面,應當用脫脂棉占上少許酒精,從鏡面的中心順著一個方向向鏡面的邊緣擦試,並不斷更換脫脂棉球直到擦試干凈為止。

③望遠鏡屬於精密儀器,切勿對望遠鏡重摔、重壓或做其他劇烈動作。

④非專業人員不要試圖自行拆卸望遠鏡及對望遠鏡內部進行清潔。

⑤請匆碰撞尖銳的物品如:鐵釘,針等。

⑥使用望遠鏡要注意防潮、防水。望遠鏡作為一種精密儀器盡量避免在惡劣條件下使用。

4.放大倍數

顯微鏡

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於物鏡和放大倍數和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長和寬的倍數。③物鏡、目鏡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望遠鏡

①一般用目鏡視角與物鏡入射角之比作為 望遠鏡放大倍數的標示,通常用物鏡焦距與目鏡焦距之比計算,表示望遠鏡視角的放大程度。例如,放大倍數為10倍的望遠鏡,指的是能將1度視角的目標放大為10度。

顯微鏡成像原理圖

拓展資料:顯微鏡(結構、分類、成像原理等) 望遠鏡(結構、分類、成像原理等)

閱讀全文

與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圖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魅藍攔截的信息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2
雕刻牛字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33
武漢戀愛挽回方法操作步驟 瀏覽:430
戒掉手機的四個方法 瀏覽:574
快速有效治療尖銳濕方法 瀏覽:225
最簡單的方法畫hellokitty 瀏覽:844
反滲透膜解決方法 瀏覽:485
扯麵的正確方法和技巧 瀏覽:494
文彥博樹洞取球方法好在哪裡 瀏覽:854
四川泡洋姜的正確泡水方法 瀏覽:497
黑檀手串的鑒別方法圖解 瀏覽:818
延遲滿足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161
種植業污染解決方法 瀏覽:894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瀏覽:124
孩子學習方法不對該如何 瀏覽:838
艾萊依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799
在家怎麼製作果凍方法 瀏覽:50
關於氮和硫的化學計算方法 瀏覽:627
手環核酸檢測方法 瀏覽:417
高層窗戶封閉的安裝方法 瀏覽: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