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胃痛怎麼辦 針灸治療解煩惱
胃痛,中醫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為主症的疾病。引起胃痛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胃炎、胃潰瘍及胃神經官能症等,我們中醫認為引起胃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1 受寒:寒邪客於胃脘,寒主收引,之胃氣不和而痛。 2 肝氣橫逆犯胃: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脈夾胃,肝失條達,橫逆犯胃,氣機阻春野滲滯,導致胃痛。 3 體質因素:稟賦不足,中陽素虛,內寒滋生,每因飲食不慎,思慮勞累。或觸及寒邪而發病。 知道了胃痛的病因,我們就來看看治療。針灸治療胃痛很簡單,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的胃痛,只要分清疾病的虛實就可以就行治療啦。虛實怎麼分呢?當然得參考脈脊謹相啦。由寒邪引起,脈相一般呈弦緊之相,當屬實。如果肝氣郁結引起,脈相一般呈沉弦之相,當屬實。如果是脾胃虛寒,脈相一般呈虛軟之相,當屬虛。扒脊 實證一般會扎:中脘、足三里、內關、公孫、行間這幾個穴位,以達到溫中散寒,緩急止痛的作用。中脘、足三里一般行捻轉補法;內關、公孫、行間一般行提插瀉法;若寒邪較重,中脘、足三里多加灸法。中脘、足三里分別為胃之募穴及下合穴,功專溫中健胃,散寒止痛;內關、公孫為八脈交會配穴法,擅長寬胸理氣,行郁止痛。肝鬱較重者,選肝之滎穴行間,疏泄肝氣,抑木扶土。 虛證一般會選:脾俞、胃俞、中脘、關元、內關、足三里,以溫陽益氣,健脾養胃。以上穴位一般都要行捻轉補法,並可加用各種炙法。脾俞、胃俞為背俞穴,中脘為胃之募穴,胃俞、中脘相伍為俞募配穴法,以強健脾胃;取關元益火之源,溫陽建中;補足三里,合於本腑,扶正益胃;配內關,暢利中焦,寬胸止痛。
⑵ 胃疼針灸哪個位置 針灸治胃痛是哪裡最好
1證候:胃脘脹痛,攻撐作脹,痛連脅肋,噯氣頻繁,或兼嘔吐酸苦,大便不暢,苔多薄白,脈弦,發作常與情志因素有密切關系。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針灸處方:至陽八陣,筋縮八陣,脊中八陣;河車路,大椎至命門段,期門,足三里,內關。
手法:杵針用平補平瀉法。
針灸方義:本病以肝氣郁結為本,故以俞募配穴法,取肝俞(筋縮八陣),期門相配,並配以至陽八陣,脊中八陣以疏肝解郁,理氣痛經,條達氣機;足三里,內關配以河車路和調胃氣,疏通胃絡,全方共具舒肝和胃定痛的功效。
2
證候:胃脘隱痛,喜溫喜按,泛吐清水,納差食少,神疲乏力,甚者手足欠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治法:溫中散寒,和絡止痛。
針灸處方:至陽八陣,筋縮八陣,脊中八陣;河車路,大椎至名門段,中脘八陣,足三里,內關。
手法:杵針用補法,並可加灸法。
針灸方義:本證應以溫補中陽為主,取筋縮八陣,脊中八陣,可以補中祛中焦虛寒,中脘(八陣)為胃之募穴,與胃俞(脊中八陣)相配為俞募配拍清穴法,可益臟氣,調理胃腑;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善於調理脾胃,內關為陰維脈與心包經交會穴,善治胃痛;至陽八陣疏理氣機,河車路調理肝,脾胃臟腑功能,從而中陽得補,臟腑功能調和,胃絡通暢而胃脘痛可止。
3
證候:胃脘脹痛,噯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後痛減,大便不爽,矢氣臭穢,舌苔厚逆,脈滑,一般有傷食病史。
治法:行氣導滯,和胃止痛。
針灸處方:至陽八陣,筋縮八陣,脊中八陣,河車路,大椎至名襲培前門段,中脘八陣,璇璣,足三里,內關。
手法:杵針用瀉法。
針灸處方:因食滯所傷,治療首當行氣導滯,氣行滯消則胃和,胃和則絡暢而痛止,故選璇璣配胃的募穴中脘(八陣),至陽八陣,功專調理胃腑氣機,導除積滯,足三里,內關,筋縮八陣,脊中八陣,河車路善於調理肝,脾,胃之氣機,和絡止痛。生冷而致積滯者,加公孫,關元八陣,杵針加灸,以溫中散寒,消積止痛。
4
針灸治療胃疼,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如堅持治療,亦能取得較好的遠期療效,並可促進胃潰瘍的愈中培合。
胃痛患者,應注意飲食調養,保持樂觀情緒,遠惱怒,戒煙酒,飲食定時,少量多餐,對減少復發,促進康復有重要意義。
⑶ 胃痛的針灸治療
胃痛的針灸治療
摘要: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症的病症。其病因復雜,由外感六淫之氣、飲食失宜、情志不暢、素體脾胃虛弱等引起,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針灸治療有效病種之一,臨床上根據病因病機不同分為寒邪犯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濕熱阻胃、胃陰虧耗等證,根據「不通則痛,不榮則通」的理論,本病針灸治療當以和胃理氣止痛為基本原則,當分清寒熱虛實,辨別病位,採用相應的治法才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胃痛,是臨床常見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特徵[1],其疼痛有脹痛,刺痛,隱痛、劇痛等不同的性質,常伴有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嘈雜泛酸等上消化道症狀。發病特點,有反復的發病史,發病前有明顯誘因,如天氣變化,情緒激動,飲食失常,過飽、過飢餓,進食生冷干硬等。根據病因病機分為寒邪犯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濕熱阻胃、胃陰虧耗,淤血停胃等證,針灸治療取穴多在足陽明胃經,又因足太陰與足陽明相表裡,選取脾經相關穴位,多以胃脘部局部諸穴為主,具體選穴方面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寒熱虛實,辨別病在氣在血及不同臟腑,配合艾灸或火罐,刮痧等治療方法加之葯物治療。西醫學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脫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均可按照胃痛的辯證分型論治。
一、寒邪犯胃
病因:寒邪犯胃或過食生冷導致寒積於中焦,胃脘氣機阻滯,不通則通
症狀:胃脘疼痛暴作,惡寒喜暖,得溫痛減,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病機:寒凝胃脘,陽氣被遏,氣機阻滯
治法:散寒止痛
取穴:胃三針[1]即中脘、內關、足三里,胃俞、神闕
中脘為胃的募穴,手太陽、少陽,足陽明與任脈交匯穴是治療胃腑疾患的要穴。足三里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是調理胃腸的常用穴位。內關通陰維脈與之合於胃心胸,也可治療胃部疾患。胃俞為背腧穴主治胃中寒脹[2].針刺用瀉法,多用艾灸法在中脘穴及神闕附近溫和灸來達到溫中散寒,緩急止痛之效。中葯調理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方劑如香蘇散等配合應用
二、飲食傷胃
病因:飲食不潔,過食肥甘導致濕熱內生或食滯不化內有蟲積阻滯胃氣
症狀:胃脘脹痛,噯腐吐酸,厭食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
病機:飲食積滯,阻遏胃氣
治法:消食導致,和胃止痛
取穴:腹部胃經腧穴 中脘、天樞、脾俞、胃俞、大腸俞
脾俞脾俞、胃俞、大腸俞等具有調理脾胃,促進腸道蠕動,加強消化功能的作用,針刺用瀉法,而多以胃經腹部旁開前正中線兩寸的一排經穴以點柔法或刮痧療法,以出痧透邪為度。配合以消食丸等方劑。
三、肝氣犯胃
病因:憂郁惱氣肝失疏泄,氣機阻滯,橫逆犯胃,胃脘氣機阻滯
症狀:胸脅胃脘脹滿疼痛,呃逆噯氣,嘔吐,或見嘈雜吞酸,煩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
病機: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氣阻滯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取穴:肝俞、期門,太沖、中脘、天樞、脾俞、胃俞、足三里
選取肝經膽經或或與肝膽相關穴位以治療肝氣不疏,以疏肝解郁,調理肝氣,配以調理脾胃的中脘,足三里,天樞來固護脾胃,針刺用瀉法。中葯調理以疏肝解郁,調和脾胃的柴胡疏肝散等方劑
四、濕熱阻胃
病因:外感濕熱之邪入里,或嗜食肥甘厚味脾失建運,濕熱內生
症狀:痞滿不適、疼痛,嘔吐泄瀉,口苦、口中黏膩,心煩口渴,腹中腸鳴,可伴有發熱頭痛、肢體酸楚。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病機:濕熱蘊結,胃氣痞阻
治法:清熱化濕,理氣和胃
取穴:胃三針,豐隆,上巨虛、下巨虛、胃俞、脾俞
豐隆為趨痰之要穴,濕熱阻滯脾胃易生痰涎,上巨虛主治腸中切痛雷鳴[3],脾俞、胃俞建運脾濕,適當選用肝經調理氣機之穴,針刺以瀉法為主,不灸,或以拔罐點刺放血來瀉邪熱。中葯調理以清中湯等方劑。
五、胃陰虧耗
病因;胃陰不足,胃失濡養,胃脘灼痛
症狀:知飢少納[4],胃脘隱隱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煩熱,口渴思飲,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病機:胃陰虧耗,胃失濡養
治法:養陰益胃,和中止痛
取穴:三陰交,足三針,太溪
針刺用補法,不灸以免火耗陰液,得氣後接電針儀中葯調理以養陰益胃的一貫煎加減
五、淤血內停
病因:淤血內結,氣滯不通阻遏胃氣,不通則痛
症狀胃脘疼痛,痛有定處,拒按疼如刺割,久痛不愈,食慾不振,實質紫暗,脈細澀
病機:瘀停胃絡,脈絡壅滯
治法:化瘀通絡,理氣和胃
取穴:血海、梁丘、公孫、三陰交、胃三針
血這里指脾血,海,指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氣血物質充斥的范圍巨大如海,故名。該穴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之功能。三陰交是足三陰經交會處,針刺用瀉法,,多配合刺絡拔罐之法以瀉蘊結之淤血。中葯調理以失笑散合丹參飲等方劑
胃痛起病之出多為單一病因,日久病因相互作用病情復雜。多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故在預防上要重視精神與飲食的調節,要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精神緊張也是預防本病的關鍵。針灸治療胃脘疼痛多能立即見效,堅持治療有良好的遠期效果,在治療時輔以葯物等多種方法,根據病情的發生發展選用適宜的穴位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版權聲明: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我,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