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心下脾中醫治療方法

心下脾中醫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5-05-04 00:09:37

⑴ 脾大治療方法

脾臟增大原因復雜,除了極少數生理性因素外,通常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探尋病因,並定期進行復查。脾大如不處理,可能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傳統上,手術切除脾臟是常用方法,旨在消除脾大帶來的危害。然而,全脾切除會改變免疫功能,導致過濾功能喪失,IgM減少,調節和調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細胞系統紊亂,外周血淋巴細胞數量和轉換率下降,從而增加感染風險。手術風險大,費用較高,對於肝功能差、腹水、低蛋白、出血等情況的患者,可能無法進行手術。


中醫治療脾大則注重個體化,依據患者的臨床症狀和體質特徵進行辨證施治。常見的辨證類型包括:



(1)心下脾中醫治療方法擴展閱讀

脾大是重要的病理體征。在正常情況下一般摸不到脾臟。如仰卧位或側卧位能摸到脾臟邊緣應認為脾臟腫大。在膈肌位置低或體質瘦弱的人,特別是女性,偶也能摸到脾臟的邊緣,但相當柔軟,並無壓痛,與病理性脾大不同。

⑵ 治療脾胃病,老中醫常用這10法

葉老積四十年經驗,總結了治療脾胃病的十法。每一治法後所選方劑,均屬典型舉例,臨證 時尚 可依則枯瞎法靈活變化,不可拘泥。關於葯物加減,是葉老長期臨床實踐的經驗總結。葉老認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不能執死方以治活病。

葉國芝治療脾胃病十法

葉國芝老中醫根據《內經》、《傷寒雜病論》以及李東垣、葉天士等醫家對脾胃的論述,悉心鑽研,深得要旨,十分重視脾胃在人體的重要作用,強調「脾稟氣於胃,而澆灌四旁」,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在治療上,葉老積四十年之經驗,在脾胃病的辨證論治中,立法周到,選方准確,用葯靈活,每每取效顯著。現將其治療脾胃病常用十法,按孫空其適應證候,病機分析,選方用葯等方面,分述如下,以供同道參考。

一、辛開苦降法

適應證:

心下(胃上脘部)痞悶不適,噯氣則舒,不思飲食,或嘔惡,或腸鳴泄瀉。舌苔多黃白相雜。

分析:

心下痞悶不適,是由於脾胃虛弱,升降失常,致寒熱互結,清濁相混而成;噯氣則氣機暫時通暢,故痞悶得舒;胃氣不降,濁氣上逆,則惡心嘔吐;脾氣不升,清氣下陷,則腸鳴瀉泄。寒熱互結而成痞是病之本;噯氣嘔惡,腸鳴泄瀉為病之標。故應標本同治,寒熱並投,擬辛開苦降法,選方以《傷寒論》中之半夏瀉心湯加減。該方用黃芩、黃連之苦以清熱,清熱即所以降胃;乾薑、半夏之辛以開痞,開痞即所以升脾;參、草、棗以扶中,是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義。若痞閉甚,而兼有隱痛者,可減去甘草、大棗壅滯滋膩之品,加砂仁、廣香等以醒脾理氣止痛。

二、燥濕健脾法

適應證:

大腹脹滿,不思飲食,四肢倦怠乏力,口中粘膩不爽,惡油膩食物,噯氣或嘔吐,或瀉下,舌苔白膩而厚,脈濡。

分析:

由於濕濁困脾,脾陽不運,氣機不利,故大腹脹滿,不思飲食,四肢怠惰乏力;惡油膩食物,是因其助濕生痰,故格拒難入;濕濁上泛,故口中粘膩不爽、舌苔白膩而厚;噯氣、或嘔吐、或瀉下,是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治以燥濕健脾法,選方以《和劑局方》中之平胃散。方中蒼術燥濕健脾,厚朴除濕散滿,陳皮理氣化痰,甘草、姜、棗以和中。方名平胃,實則治脾,脾濕既除,諸恙自愈。根據上述症狀,在臨床上常用本方加藿香、佩蘭以芳香逐穢;半夏、茯苓以滲濕降逆。若伴有脅肋隱痛,是「土壅木橫」,可加柴、芍、香附以調肝;若口苦,苔微黃,是濕邪化熱,可加芩、連以清熱。

三、清熱化痰法

適應證:

心下胸脅痞悶,按之痛,惡心,甚則嘔吐綿涎,舌苔黃滑,脈滑數。

分析:

心下及胸脅痞悶,是由於痰熱互結於胃上脘,連及胸脅所致。痰熱阻滯,氣機不暢,故按之疼痛;痰阻氣滯,胃失和降,故症見惡心,甚則嘔吐綿涎;舌苔黃滑,脈滑數,均為痰熱之象。治療以清熱化痰法,方選《傷寒論》中小陷胸湯。方中黃連苦寒以清熱,半夏辛溫以和胃化痰降逆,瓜蔞實甘寒滑潤以清熱除痰。三葯配伍,成為清熱滌痰開結之劑。驗之臨床,可加柴胡以升清,枳實以降濁,陳皮、竹茹以清熱止嘔、理氣滌痰,則效果更優。

四、散寒理氣法

適應證:

胃脘疼痛,脅肋滿悶不適,喜溫喜按,得食痛減,噯氣則舒,舌苔白滑,脈弦緊。

分析:

胃脘疼痛,脅肋滿悶不適,是胃有寒凝,肝鬱氣滯所致。因胃中有寒,得熱則陽氣通達,寒邪消散,故疼處喜溫喜按,得食痛減;肝有郁滯,噯氣則氣機條暢,故脅肋滿悶暫緩。治以散寒理氣法,方選《良方集腋》中之良附丸加味(即良附丸加桂枝、白芍、法夏、陳皮、甘草)。方中良姜溫中散寒,香附行氣止痛;加桂枝以通陽,重用芍葯、配炙草以和營,伍二陳以和胃降逆。若飲食極度減退,形體消瘦,四肢倦怠乏力,可加參、術扶中,以補甘草之不足。

按:

辛開苦降法,其主症是胃上脘痞悶閉塞不適,舌苔敗謹多黃白相雜;其病機為脾胃虛弱,升降失常,寒熱糾結所致。燥濕健脾法,其主症是大腹脹滿,舌苔白厚而膩;其病機為濕濁困脾,導致脾不健運。清熱化痰法,其主症是胃上脘及胸脅痞閉,按之痛,舌苔多黃滑;其病機為痰熱內阻,胃失和降。散寒理氣法,其主症是胃脘疼痛,喜溫喜按,胸脅滿悶不適,舌苔白滑;其病機為胃有寒凝,肝鬱氣滯。總之,由於臨床主證與病機不同,所以在治療大法上就有以上區別。

五、益氣升陽法

適應證:

腹滿,口淡乏味,胃納極差,四肢倦怠,頭昏重,肢節疼痛,或兼惡寒,脈弱,舌質淡。

分析:

脾氣虛弱,清陽不升,導致濁陰不降,故中見腹滿,上見頭昏重;脾虛則濕邪內生,流注關節,阻滯氣機,故肢節疼痛;脾主味,主四肢,由於脾虛健運失職,故口淡乏味,食慾不振,四肢倦怠;若兼惡寒,是脾土虛弱不生肺金,導致肺氣不足,衛外功能減弱所致;脈弱,舌質淡,是因脾虛,氣血化源不足之象。治療應以益氣升陽法,選用李東垣《脾胃論》中之升陽益胃湯。方用參、芪、術、草以益之;羌、獨、柴、防以升之;二陳以降之;苓、澤以滲之;連、芍以清之。其制方選葯,適合脾胃陰陽升降之義。臨床上若無肢節疼痛或熱象者,可去羌活、獨活、黃連。

六、健脾理氣法

適應證:

久病大便瀉下,質如糊狀,一日數次,食納較差,腹微脹痛,便後痛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口微渴,舌淡脈弱。

分析:

久病大便瀉下,質如糊狀,食納較差,腹脹(以下午或晚上尤為明顯),是脾氣衰虛,運化功能減弱所致;由於久病瀉下,水谷之精微下滲,不能營養機體,故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口微渴。治療應以健脾理氣法,方用錢乙《小兒葯證直訣》中之七味白術散。方中參、術、苓、草扶脾;木香、藿香理氣;再加葛根升陽、升津,以復脾之運化功能。證之臨床,用以治療脾虛所致的慢性腹瀉,效果較好。若滑瀉甚,可加烏梅、訶子以澀腸止瀉;若大便有粘液,可配服香連丸以止痢。

按:

益氣升陽法,是以腹滿、胃納極差、頭昏重為主症。健脾理氣法,是以腹微脹痛,食納較差,大便瀉下為主症。兩者比較,雖同屬脾虛為病,但其病變機理卻有所不同,前者系脾虛清陽不升,故以健脾益氣升陽為治;後者系脾虛清氣下陷,故以健脾理氣升津為法。

七、甘溫益氣法

適應證:

食慾不振,精神疲乏,少氣懶言,畏寒自汗,或兼發熱,脈虛大無力,舌苔白薄或薄黃。

分析:

由於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的功能失常,故食慾不振。脾氣既虛,氣血生化之源不足,一方面導致肺氣失充,衛外功能減弱;另一方面導致元氣虧損,虛火浮越,故見精神疲乏,少氣懶言,畏寒自汗或兼發熱,脈虛大無力等症。治以甘溫益氣法,方選李東垣《脾胃論》中之補中益氣湯。其制方之義,因脾胃衰虛,肺氣缺少生化之源,故用黃芪為君補肺益氣,助陽固表;人參、白術、甘草為臣,以補脾胃之氣;用當歸養血,以防白術之燥;陳皮理氣,以防術、草壅滯為佐;以升、柴升其清陽為使。諸葯協和,調補脾胃。脾陽升,則陰火下降而熱自退;元氣充足,則腠理固密而寒自除。若伴有脅肋隱痛者,可加白芍、香附以調肝。

八、甘寒養陰法

適應證:

食慾不振,口乾咽燥,舌干少苔或無苔,大便干結,脈細數。

分析:

胃屬燥土,主受納,賴陰液以濡養。由於嘔吐、腹瀉或熱盛,耗傷胃液,致胃失所養,故見食慾不振;因胃陰不足,津液上不能濡潤口舌,下不能滋潤腸道,故在上則口乾咽燥,舌干少苔或無苔,在下則大便干結。治療以甘寒養陰法,方用吳鞠通《溫病條辨》中之益胃湯。方中沙參、麥冬、玉竹均屬甘寒滋陰之品,配生地以涼心血、冰糖以養肺陰。諸葯配伍,成為益胃生津之要方。在臨床應用上,還可加石斛、生谷芽等,以增強該方養陰和胃之效;若伴有嘔逆者,可加清半夏以降逆止嘔。

按:

甘溫益氣與甘寒養陰兩法,其主症都有食慾不振。兩者之異,一為精神疲乏,少氣懶言;一為口乾咽燥,舌干少苔。前者病位在脾,病機為清陽不升,所以用甘溫益氣為治;後者病位在胃,病機為陰液不足,故用甘寒養陰為法。

九、活血止痛法

適應證:

胃脘部痛重脹輕,痛有定點,固定不移,輕摩則舒,重按即痛,常有噯氣,或舌邊緣有瘀點,脈澀。

分析:

脹重於痛,病偏在氣;痛重於脹,病偏在血。瘀血有形而不移,故痛有定點,重按即痛;郁氣無形而易散,故輕摩則舒。此為血瘀氣滯,治療當以活血止痛法,方選《和劑局方》中之失笑散加味。此方本為婦女因瘀血而月經不調,或產後瘀血停滯而設。但在臨床應用,加當歸、白芍以養血和營,配鬱金、香附以理氣,治療血瘀而兼氣滯之胃痛,效果較好。若舌苔白滑而兼有寒象者,可加乾薑、肉桂以祛寒;舌苔微黃而兼有熱象者,可加黃芩、梔子以清熱。

十、溫脾止血法

適應證:

脘腹綿綿作痛,喜熱敷,大便下血,色質如膠漆,四肢不溫,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昏心慌,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

分析:

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脾為統血之臟。脾臟虛寒,統攝失司,故血從大便下滲(即《金匱》所說的遠血),色黑如膠漆。由於失血過多,血虛不能上榮頭面和內養於心,故面色蒼白、頭昏心慌。腹痛綿綿,喜熱敷,四肢不溫,舌淡脈沉,都是脾胃虛寒之象。治療當以溫脾止血法,選用《金匱要略》中之黃土湯。方用灶中黃土溫脾止血,配術、附以恢復其健運升舉之氣;阿膠、生地、炙草養血滋陰,以彌補其既耗之血;配黃芩之苦寒,以制術、附之辛溫,作為反佐。由於組方嚴密,配伍妥當,剛柔相濟,溫陽而不傷陰,滋陰而不損陽,所以尤在涇在《金匱要略心典》中稱該方為「有節制之師」。

按:

活血止痛法,其主症為痛有定點,拒按,病機為血瘀氣滯;溫脾止血法,其主症為腹痛綿綿,喜熱敷,大便下血如膠漆,病機為脾臟虛寒,統攝失司。雖均屬血分病變,但由於虛實不同,所以治法各異。

以上葉老治療脾胃病常用的十法,主要應用於內傷雜病。至於外感引起的陽明病胃腸實熱證,又當別論。每一治法後所選方劑,均屬典型舉例,臨證 時尚 可依法靈活變化,不可拘泥。關於葯物加減,是葉老長期臨床實踐的經驗總結。葉老認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不能執死方以治活病。因此,凡醫者治病,既要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正如唐代醫家王冰所說:「得其機要,則動小而功大,用淺而功深」,其道理就在於此。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⑶ 脾胃不好的調理方法

脾胃負責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精華傳送給全身,滋養人體。中醫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一說,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下面,我為大家分享脾胃不好的調理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灸療篇

肚臍,也叫神闕穴,是連接臍帶的地方,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胎兒在母體時就靠臍帶供給營養,就好像瓜蒂一樣,是吸取營養的唯一途徑。我們也可理解為它是聯系人體先天和後天之要穴。所謂神闕,即是指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地位極其顯貴。實際上,在人體當中,神闕穴也是心腎交通的門戶,心藏神,腎藏志,都是不可小覷的五臟神。心屬火,腎屬水,水火不能通達調濟,就會引起陰陽失調,導致各種疾病接踵而至。而在肚臍眼上的神闕穴,是腹部的核心,對於發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調理效果,如五更瀉、慢性腹瀉、後尿瀦留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戲。

現代人的脾胃虛弱,大都是脾陽虛,艾炙則是升陽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可以通過對神闕進行炙療而達到調理脾陽虛之目的。

其一、道家的炙臍秘方:用桂圓肉一顆、花椒六、七顆,加上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的時候挑一點點,小指甲面那麼大,放在肚臍里就行了,之後再用醫用膠布固定即可。不過也可用吳茱萸、藿香、佩蘭之類的芳香之物來替代(最好是打成粉)。脾胃虛弱者一般來說其化濕的功能都會受損,如果脾胃只是一般意義的虛弱,則可採用冬瓜、薏米等利水除濕之物來去濕,而對於那些脾胃嚴重虛寒者而言,最好的辦法不是利水除濕而是用芳香之物如藿香等來燥濕;

其二、直接艾炙肚臍(神闕穴)。也就是直接用陳艾製作的艾條在肚臍之上懸炙。當然現在也有了更好的選擇——用我們自製的中葯艾條懸灸。是在傳統三年陳艾的基礎上,加入山甲,紅花、當歸,川穹,丹參,益母草,乳香,牛膝,紅花,等二十種草葯。艾條味足功效區別於其他艾條:熱量足,滲透力強, 疼痛灸患處,寒症需要灸肚臍和腎輸穴。

懸灸的的好處是熱力十足,可充分發揮艾條的功效。其不足之處則是不小心容易燙著,留疤,所以灸的時候用點心,要走心!

其三、所謂法無定法,說得通俗點就是殺豬殺屁股,各有各的門道。你要是覺得艾炙不方便,告訴你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閑來無事之時或是坐車無聊之時,試試用手指來按壓神闕穴,效果可能不如艾炙,但長期堅持下來效果也會很好的;

其四、炙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經上的大穴,每天炙上十分鍾,你一定會長壽。

功法篇

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調理了近三年,到目前才算是略有小成,每天大便都基本成形了,而且也不再粘馬桶了。

其一、揉帶脈。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會運化不力,造成身體水濕停滯。而揉帶脈則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則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濕。當然你要是覺得揉帶脈的力度不足的話,也可以用手握成拳來敲。順便再說一下,此法對便秘的治療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

其二、爬山。《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谷氣通於脾」。請注意,在繁體字中,山谷的谷寫作「谷」,而穀物的谷寫作「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醫家王冰對此的解釋是「谷空虛,脾受納故」。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爬山不僅能鍛煉筋骨,讓人汗水淋漓------這也是排除體內水濕的良法,同時還能讓人的脾通天地之氣,山谷之氣。這就是我們的古人所說的微言大義,短短的一句話就包含了極其深刻的哲理,暗合了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之思想!

其三、踮足功。就是腳尖著地,腳後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經絡通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胃經的原穴也在腳趾的關節部位。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煉腳趾。你可以踮著腳尖走路,你也可以試試踮著腳尖站個十來分鍾,記住在踮腳尖時要盡可能地把腳踮得高一點,這樣效果才會好!

其四、推腹法。總之絕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通過此法來解決。人體內的三濁(廢水、廢氣、大便)都可通過此法來排除,而此三濁正是導致人生病的罪魁禍首。所以古人常說「大道至簡」,道理想通了,解決問題就容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千千萬萬,但那就是所謂的「術」的層面的問題了!

其五、跪膝法。此法可引氣血下行,使氣血流注於胃經。因此對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處的,當然此功法的.好處遠不止這一點,在此不一一列舉,堅持練一陣子就會知道的了。

其六、捏脊法。簡言之,就是捏脊樑骨,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經之處,捏脊能對身體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還可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

其七、吞唾液養生法。唾液其實就是人體內最好的健脾胃的葯。中醫學認為,唾液能「潤五官、悅肌膚、固牙齒、強筋骨、通氣血、延壽命」,春秋時期的老子認為,靈丹妙葯雖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古代養生學家陶弘景也說:「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

其八、拉筋。人的肝、脾、腎經都從大腿經過,所以拉筋對這三條經的拉伸和調理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我個人的感覺是最好採用卧位拉筋法,其效果更加顯著。

中醫學認為:「五臟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意思是唾液為脾腎所化,腎為人體先天之本,脾為人體後天之本,脾胃富集了五臟之精,氣血之華,故唾液中含有很多有益於人體健康長壽的物質,對養生保健有著特殊的作用。古代醫家認為,唾液充盈者必體質強壯,並根據唾液盛衰來判斷疾病狀況。

唾液養生法有二種,其一為西漢道人蒯京所創食玉泉,此法過於繁復,不太易掌握,故在此略過不提。其二為赤龍攪華池。所謂赤龍即舌頭,華池即口腔。就是說,在非飲食情況下,經常用舌頭在口腔內攪拌,使體內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過唾液腺變為唾液,再徐徐咽下。當然,你還可以化繁為簡,那就是用舌頭抵住上顎幾分鍾,口腔中自然後充滿了唾液。據書報所載,長壽之鄉如皋的很多老人,每天都要練此功法。

飲食篇

首先,在此申明說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脾胃虛弱——虛弱到連吃碗面條肚子都會有鼓漲感,吃幾個西紅柿都要拉肚子的那種脾胃虛弱!

1、對於大多數現代人而言,脾胃虛弱其實主要就是脾陽虛,胃腸有寒。所以可以在每天早上喝一碗薑糖(紅糖)水,以去除腸胃裡的寒氣。

2、春天到了,可以吃點韭菜,韭菜補肝、腎、胃之陽氣。

3、一般意義上的脾胃虛弱者,可以多吃淮山等物以健脾。但要是你的脾胃虛寒的話,建議你還是少吃為妙,因為淮山是助濕的,脾胃過於虛弱者是不宜食用的。與此相類似的還有牛肉、紅棗、南瓜、花生、固元膏、枸杞等物,這些對於平常人或一般意義上的脾胃虛弱者的確是有補血補腎的功效,但對於脾胃嚴重虛寒者來說並無助益,相反倒有可能是增加了負擔,所以脾胃嚴重虛弱者其實也不宜吃固元膏。

4、建議多喝點粥。粥可以直接轉化為氣血而不需增加脾胃的負擔,也可以理解為是在間接地健脾了。還有別忘了粥是養胃氣的。

5、拒絕一切寒涼之物。如苦瓜、紫菜、香蕉、柿餅、西瓜、茄子、涼茶等物!雖然口腹方面的快感少了很多,但能收獲健康,那也是非常劃得來的了!

6、食物越細碎越好。食物越細碎,腸胃的工作負擔越輕,越容易轉化成氣血。所以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建議吃飯時一定要細嚼慢咽,因為細嚼慢咽除了能將食物盡可能嚼碎以利消化之外,它還能使人不斷產生唾液,而唾液古人稱之為上泉之水,那可是世上最好的健脾胃之良葯!

7、用薏米等利水除濕的食物來健脾。這也沒錯,不過對於脾胃虛寒者來說,用之前可以炒一下。

8、每天吃點陳皮,就權當作零食吃吧。陳皮有醒脾化痰之功效,脾是生痰之源,痰被化掉了,其實也就是健脾了。按中醫的說法,人在二十四歲前特別是小孩子,身體出現的問題大多是脾和腎的問題,所以解決小孩子的生病問題,只需從脾與腎這兩方面著手就行了。陳皮排骨這道菜也很美味的。

9、炒米和鍋巴。按中醫的五行學說,黃色入脾,所以炒得焦黃的大米和鍋巴都是入脾健脾的。這兩樣東西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會有點焦,而按中醫的說法,焦的東西也是入脾健脾的。所以,這兩樣東西大家不妨都拿來試試看。


閱讀全文

與心下脾中醫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胃脘痛的針灸治療方法 瀏覽:898
rilastil面膜使用方法 瀏覽:359
失戀有什麼方法 瀏覽:349
火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瀏覽:948
神戶勝利訓練方法 瀏覽:681
管理者如何找對方法 瀏覽:632
痤瘡丙酸桿菌檢測方法 瀏覽:446
正確的炒菜方法 瀏覽:92
機動車尾氣檢測儀使用方法 瀏覽:580
女方出軌了怎麼辦最好的方法 瀏覽:715
簡單綉春天的方法 瀏覽:768
抓中魚的最佳方法 瀏覽:921
現代簡便記事方法 瀏覽:861
百鮮果食用方法 瀏覽:416
摩擦風扇的計算方法 瀏覽:764
柳林西瓜的種植方法 瀏覽:550
電子列印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06
中控讀頭連接控制板方法 瀏覽:14
體方法師是哪裡人 瀏覽:71
小米手機升級方法 瀏覽: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