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和孟子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孔子的學習方法多讀多悟、能專能深,學以致用、學會放鬆自己;
學習態度 ——「用心去學,快樂地去學」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孔子說「了解一種學問或道理的人,比不上進一步喜歡這個道理的人;而喜歡這個代理的人,又比不上更進一步樂在其中的人」。
孟子的學習方法:多實踐——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學習態度:注重實踐、堅持——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孔子
學習方法:第一是多讀多悟,孔子晚年好《易》,讀到韋編三絕的程度。後來有人說孔子能預測上下五百年,看來也並不是空穴來風。這里也說明孔子是個活到老學到老的人,能在兩千年前就達到這種學習精神,很不簡單啊。
第二是能專能深,孔子曾跟師襄學琴,一首曲子自己練了十來天,師襄讓他換首曲子練練,孔子說只熟悉它的曲調,但沒摸到規律。又過一段時間,師襄又讓他換首曲子練練,孔子說還沒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到最後孔子自己就聽出了這首曲子是《文王操》。從一個初學者到一個專業人士花了也不過一個月左右,看來學習非專不能快啊。
第三,學以致用。孔子曾說過「六合之外存而不論」,「鬼神敬而遠之」。雖然孔子承認鬼神的存在,但認為沒必要研究他們。研究一些現實世界的問題更有意義。可以說孔子是兩千年前的實用主義者。
第四,學會放鬆自己。孔子曾對子路說過「你為什麼不學詩呢,不學詩生活就像面對著牆一樣無味」。當時的詩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流行歌曲,是可以唱的,看來孔子在當時還是很時尚的。
第五,鍛煉身體。孔子是個射箭愛好者,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同時也鼓勵學生射箭。據說孔子給大家表演射箭的時候,觀者如堵牆,而且他是百發百中的。
孟子關於學習的名言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2)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2. 請問孟子的主張是什麼
孟子的主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治主張,二是經濟主張,總括起來叫做「王道」或「仁政」。在他的這套主張中,處處都閃爍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光輝。
一、孟子的政治主張
孟子的政治思想很豐富,其中包括保民而王、與民同樂、民貴君輕、天與民歸等內容。
(一)、保民而王
(二)與民同樂
「與民同樂」是忠恕之道的擴展和延伸,講的是國君與百姓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同情,並不是說讓一國之君和老百姓享受同樣的快樂。
(三)、民貴君輕
孟子對百姓的同情和重視是真誠的。
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乾旱水溢,則變置社稷。
(四)、天與民歸
「天與」即君權神授。「民歸」即百姓認可。自孔子以來,儒家即選擇了一條遠神近民的思想路線,但在他的思想中並沒有完全消除「人格天」或「主宰天」的殘余。孟子也是這樣,他認為天子是由天選擇的,並認為天所選擇的天子一定是最有道德的人。
二、孟子的經濟主張
和孔子一樣,孟子認為,所謂「仁政」,就必須讓百姓們得到實際的好處,能夠生活的衣食無憂、幸福安寧。為實現這個目標,他提出了以下幾點經濟主張:
(一)、正經界
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二)、制民之產
「制民之產」就是讓人們具有一定的財產,這實際上是井田制的內容之一。孟子說: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三)、管理原則
孟子還講到了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宏觀管理。他說: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 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四)、取民有制
這是孟子提出的稅收政策。其主要內容為:
1、「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對於商人在市場上儲存的貨物不征稅,如果出現了滯銷,政府則按照政策的規定進行征購,避免積壓。
2、「關,譏而不征」。關卡對於來往的旅客只稽查,不征稅。
3、「耕者,助而不稅」。實行井田制,農民只需助耕公田,不需納稅。
4、「廛,無夫里之布」。
以上所說的政治主張和經濟主張,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內容。這些主張在中國社會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真誠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仍然閃耀著耀眼的光輝。
3.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孟子的主要思想包括:
1、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
2、仁政思想:主張統治者法先王、施行仁政。
3、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道德修養論:以「大丈夫」作為理想人格,主張捨生取義的義利觀。
教育主張:
孟子認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而且,孟子認為修養是求學的基點,但又認為人善性,是無法從外在培養(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終都要憑自己的思考來達致。修身方法上,主張自由發展,因勢利導。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置學子於優良環境中,施以自發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啟發宋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擴充善性,壓抑物慾之性,自身反省。
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4. 孟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民本思想: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哲學思想:孟子的思想是復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指出有許多知能必須經歷困難,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受到鍛煉,然後才能得之。客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
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5. 孟子的為學方法有哪些
孟子主張學習要專心致志。他以「茅塞」為喻,告誡高子不可間斷學業。
有如時雨化之者,是指長養萬物的時雨,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教育。有陳德者這是儒家最鮮明的立場。要與教育的助人成就道德上的理想。有達財者,不是叫人發才是叫人培養才能。有答問者,就是解答疑問的說的。有私淑艾者,沒有得到某人的親身教育而又敬仰他的學問並遵紀為師受其影響的。這五種方式都是君子的教育方式。
6. 請問孟子 思想主張什麼
孟子的思想主張,對於發展和鞏固新興的封建制度,結束戰亂割據,實現統一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孟子》一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反映了儒家的重要思想,同時在散文寫作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成就。孟子的散文對後世影響很大,唐宋時的散文大師,幾乎都以孟子的文章為典範。《孟子》一書所闡述的儒家思想,雖然在戰國時期四面碰壁,卻幾乎在後世的每個朝代都占據了相當高的地位。漢文帝時把《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傳記博士」,《孟子》被視為輔翼經書的傳記。兩漢時,《孟子》已和《論語》並列。此後,《孟子》又被列入「經書」一類。到南宋孝宗時,理學家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兩篇單獨提出,與《論語》、《孟子》一起,合稱為「四書」。於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與法先王的主張,確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論,發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揚了「貴義賤利」的價值觀,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後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孟子》一書語言精闢,文字流暢,如珠走玉盤,氣勢恢宏,雄辯機巧,極富文采,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堪為佳作。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復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在《孟子》中有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許多知能必須經歷困難,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受到鍛煉,然後才能得之。客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進程。他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作為比喻:寧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公孫丑》)上)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環在於掌握客觀規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據水勢就下、可導而不可遏的規律,來說明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都須如此。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肯定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採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但是,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發展。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准,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我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此外,孟子還非常重視修養。在心性修養方面,孟子從「性善論」這一根本思想出發,認為實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動力,完全仰仗於君子大發「仁心」。這種「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貴在一個「養」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誠之道」為依據,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等觀點,從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觀唯心主義成分的思想體系。
7. 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7)孟子主張的學習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孟子著作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8. 孟子的主張
孟子的主要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仁,據孟子解釋,就是「人心」。怎樣才算是仁呢?根據《孟子》一書可以概括為:第一、親親。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第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提倡在一定的范圍調和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關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辦法來治民。認為這樣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第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污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來源。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系,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里,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 「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哲學思想及認識論
孟子的思想是復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在《孟子》中有雲:「……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許多知能必須經歷困難,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受到鍛煉,然後才能得之。客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進程。他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作為比喻:寧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公孫丑》)上)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環在於掌握客觀規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據水勢就下、可導而不可遏的規律,來說明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都須如此。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採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而且,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發展。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准,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我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此外,孟子還非常重視修養。在心性修養方面,孟子從「性善論」這一根本思想出發,認為實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動力,完全仰仗於君子大發「仁心」。這種「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貴在一個「養」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誠之道」為依據,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等觀點,從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觀唯心主義成分的思想體系。 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9. 孟子主張怎樣的讀書方法
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讀書需要持之以恆)
2.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讀書需要循序漸進)
3.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讀書應善於思考)
4.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書應加以分析,不能盲目迷信書本)
5.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讀書不能心不在焉,要專心致志)
6.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讀書需要在博學的基礎上求精深)